期刊文献+
共找到130篇文章
< 1 2 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本科生科研训练模式的探索与实践——以南昌大学食品学院为例
1
作者 宋萧萧 张琦 崔宪 《大众文摘》 2024年第14期0099-0101,共3页
南昌大学食品学院以国家级/校级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简称“双创”)为依托、创新训练项目为平台,开展本 科生科研训练,鼓励本科生提前接触科研,通过学习科研设计和撰写综述及实验论文等科研训练过程,拓展科研思维,培 养创新思维,形成了以... 南昌大学食品学院以国家级/校级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简称“双创”)为依托、创新训练项目为平台,开展本 科生科研训练,鼓励本科生提前接触科研,通过学习科研设计和撰写综述及实验论文等科研训练过程,拓展科研思维,培 养创新思维,形成了以创新创业项目、创新训练项目、科研训练项目、夏令营、暑假第三学期、毕业论文/设计、科研类比 赛等模式构成的本科生导师制科研模式体制系统,为大学生继续深造、就业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创” 科研设计 科研实践项目 夏令营
原文传递
酵母β-葡聚糖的免疫和益生元功能及其在食品中应用的研究进展
2
作者 汪志强 王君巧 聂少平 《食品研究与开发》 2025年第7期191-196,共6页
酵母β-葡聚糖是一种从酵母菌中提取的多糖类物质,具有β-1,3-葡聚糖主链,已被批准为新食品原料,广泛应用于食品、生物等行业。体内外实验和人群临床实验揭示酵母β-葡聚糖是一种免疫调节剂并具有益生元效益。该文对酵母β-葡聚糖的免... 酵母β-葡聚糖是一种从酵母菌中提取的多糖类物质,具有β-1,3-葡聚糖主链,已被批准为新食品原料,广泛应用于食品、生物等行业。体内外实验和人群临床实验揭示酵母β-葡聚糖是一种免疫调节剂并具有益生元效益。该文对酵母β-葡聚糖的免疫调节、改善肠道健康、调节糖脂代谢、抗氧化等功能活性及其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进行综述,以期为酵母β-葡聚糖健康产品的创制提供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酵母 Β-葡聚糖 免疫 益生元 食品应用
下载PDF
食品功能性配料产业现状与发展趋势 被引量:3
3
作者 张莉莉 张玉玉 +2 位作者 聂少平 肖作兵 孙宝国 《中国食品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41-57,共17页
食品配料作为现代食品工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提升食品色、香、味、质构等感官特性和营养价值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随着消费者对风味品质和健康需求的日益增长,食品产业科学“三减”与健康内涵“N加”双轮驱动格局的形成,“风味健康双导... 食品配料作为现代食品工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提升食品色、香、味、质构等感官特性和营养价值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随着消费者对风味品质和健康需求的日益增长,食品产业科学“三减”与健康内涵“N加”双轮驱动格局的形成,“风味健康双导向”食品配料逐渐成为食品工业健康转型的重要驱动力。本文回顾了我国食品配料的发展历史,并探讨其在食品工业领域的重要地位和作用。通过综合文献调研和数据可视化分析,系统梳理当前食品功能性配料研究及产业的现状。最后总结并展望食品功能性配料产业面临的挑战及未来发展趋势,旨在为我国食品配料产业发展提供思路和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品配料 风味健康双导向 产业现状 未来趋势
下载PDF
模拟胃、肠消化日本沼虾原肌球蛋白稳定性比较
4
作者 陈娇 华希玮 +3 位作者 刘鑫 郑双艳 陈红兵 谢彦海 《中国食品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05-114,共10页
为比较成人和婴幼儿胃、肠消化对日本沼虾原肌球蛋白消化稳定性的影响差异,首先构建成人和婴幼儿体外静态消化模型,对原肌球蛋白(TM)进行体外消化。随后,用Tricine-SDS-PAGE、RP-HPLC和MALDI-TOF-MS等方法测定经体外模型模拟消化后TM的... 为比较成人和婴幼儿胃、肠消化对日本沼虾原肌球蛋白消化稳定性的影响差异,首先构建成人和婴幼儿体外静态消化模型,对原肌球蛋白(TM)进行体外消化。随后,用Tricine-SDS-PAGE、RP-HPLC和MALDI-TOF-MS等方法测定经体外模型模拟消化后TM的水解度和酸溶性肽浓度以及胃、肠消化产物的分子质量分布等。结果显示:模拟成人、婴幼儿胃消化终阶段的TM水解度分别为(17.99±1.41)%,(49.46±1.02)%;模拟成人、婴幼儿肠消化终阶段的TM水解度分别为(9.92±1.50)%,(30.68±1.04)%。模拟成人、婴幼儿胃消化终阶段的酸溶性肽质量浓度分别为(74.77±6.84),(46.39±7.5)μg/mL、;模拟成人、婴幼儿肠消化终阶段的酸溶性肽质量浓度分别为(303.99±12),(175.93±11.53)μg/mL。模拟成人胃、肠消化终阶段时,TM的消化片段主要集中分布于15~30 ku范围和20 ku以下,而模拟婴幼儿胃、肠最终的消化片段以大分子为主,主要在20 ku以上,说明成人模拟消化液的消化能力较婴幼儿模拟消化液消化能力强,TM易被成人消化而婴幼儿对TM的消化不完全,可能更容易引起过敏反应的发生。成人和婴幼儿胃肠消化的差异可能是由于成人的消化系统健全,而婴幼儿胃肠功能发育不健全、消化酶量较少造成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人过敏 婴幼儿过敏 原肌球蛋白 体外模拟胃肠消化 消化稳定性
下载PDF
发芽粟米活性肽减轻铜诱导秀丽隐杆线虫氧化损伤及其分子机制
5
作者 张惠琪 陈晓 +5 位作者 金雪玲 黎晶晶 袁娟丽 高金燕 陈红兵 武涌 《食品工业科技》 CAS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384-393,共10页
目的:以秀丽隐杆线虫(Caenorhabditis elegans,C.elegans)为模型,探究发芽粟米活性肽(Germinated foxtail millet bioactive peptides,GRBPs)对铜诱导的体内氧化损伤的缓解作用和相关机制。方法:将野生型N2秀丽隐杆线虫随机分为对照组、... 目的:以秀丽隐杆线虫(Caenorhabditis elegans,C.elegans)为模型,探究发芽粟米活性肽(Germinated foxtail millet bioactive peptides,GRBPs)对铜诱导的体内氧化损伤的缓解作用和相关机制。方法:将野生型N2秀丽隐杆线虫随机分为对照组、GRBPs组,观察喂食GRBPs对线虫接受铜刺激后运动能力和存活率的影响;通过检测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谷胱甘肽(Glutathione,GSH)、过氧化氢酶(Catalase,CAT)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umutase,SOD)活性,评估GRBPs对铜诱导线虫氧化损伤的影响;进一步,通过基因组及转录组测序技术(RNA-seq)以及非靶向代谢组学分析,探讨GRBPs的作用机制。最后对抗氧化相关基因进行逆转录和实时定量PCR(qPCR)验证。结果:GRBPs可明显提高铜刺激后线虫的存活率和运动能力;1 mg/mL浓度的GRBPs可极显著降低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含量(P<0.0001),增加CAT和SOD活性,同时调节特定基因(如ctl-1、ctl-2的上调和sod-1、sod-2的下调)的表达量。在基因水平上,GRBPs对线虫的影响主要是调控编码角质层结构成分和活性以及细胞色素酶P450的相关基因表达;在代谢水平上,GRBPs对线虫的影响主要是调控植物次生代谢产物的含量。结论:发芽粟米活性肽可以有效减轻铜诱导的氧化损伤,其作用机制可能是通过提高抗氧化酶活性、降低角质层和细胞色素酶P450相关基因表达和调节植物次生代谢产物的含量来实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发芽粟米活性肽 秀丽隐杆线虫 铜诱导 氧化损伤
下载PDF
基于光谱分析的鞣花酸和尿石素A~D与HSA相互作用机理研究
6
作者 谢星 程鑫鹏 +5 位作者 张露 罗晶 王乐怀 林文静 卢菲艳 涂宗财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SCIE EI CAS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82-290,共9页
采用光谱分析结合分子模拟技术探究了鞣花酸(EA)及其代谢产物尿石素A~D(UA~D)与人血清白蛋白(HSA)的相互作用机理,有助于解析其药理毒性和药效。研究结果表明EA和UA~D能与HSA以1∶1的摩尔比例结合并通过静态方式猝灭HSA的荧光。UA和UC与... 采用光谱分析结合分子模拟技术探究了鞣花酸(EA)及其代谢产物尿石素A~D(UA~D)与人血清白蛋白(HSA)的相互作用机理,有助于解析其药理毒性和药效。研究结果表明EA和UA~D能与HSA以1∶1的摩尔比例结合并通过静态方式猝灭HSA的荧光。UA和UC与HSA结合是氢键和范德华力驱动的放热过程,而EA和UD与HSA结合疏水相互作用驱动的吸热过程。三维荧光图谱分析表明UC~D和EA与UA~B分别增加了HSA色氨酸和酪氨酸微环境的亲水性和疏水性。分子模拟分析结果表明,EA和UA~D与HSA的活性氨基酸残基Lys436、Asp187、Lys432、Arg485、Leu430、Leu4、Ile388、Tyr411等形成氢键,与氨基酸残基Ala191、Val456、Lys199和Trp214之间存在疏水相互作用,证明其主要通过氢键和范德华力与HSA结合,屏蔽HSA的糖基化位点,抑制其糖基化。可为EA和UA~D作为糖基化抑制剂用于治疗糖尿病并发症奠定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血清白蛋白 糖基化 相互作用机理 光谱分析 鞣花单宁及其代谢产物
下载PDF
高压射流协同pH循环处理对大米-豌豆复合蛋白功能性及结构的影响
7
作者 陆云峰 戴涛涛 +4 位作者 李照莹 韩嘉龙 李俶 刘成梅 陈军 《食品工业科技》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83-93,共11页
为探究复合植物蛋白经高压射流磨与p H循环共同处理后的增溶作用,明晰其增溶机制,采用大米蛋白与豌豆蛋白作为原料,配制蛋白比例1:1,总蛋白浓度4%的混合蛋白溶液,并将混合液p H调整至12,在高压射流磨不同压力下进行处理,再将溶液pH调回... 为探究复合植物蛋白经高压射流磨与p H循环共同处理后的增溶作用,明晰其增溶机制,采用大米蛋白与豌豆蛋白作为原料,配制蛋白比例1:1,总蛋白浓度4%的混合蛋白溶液,并将混合液p H调整至12,在高压射流磨不同压力下进行处理,再将溶液pH调回中性后得到复合蛋白。采用氮溶解指数、粒径、荧光光谱、圆二色谱、分子量等手段表征本工艺过程中复合蛋白理化性质和结构的变化。结果表明,经高压射流磨协同pH循环处理4%的复合蛋白,复合蛋白氮溶解指数随着压力增大而提升,处理压力为120MPa时,氮溶解指数为92.67%±0.77%。扫描电镜与粒径结果显示,射流磨处理后的复合蛋白尺寸降低,比表面积增大。内源荧光光谱、表面疏水性、巯基二硫键、圆二色谱结果显示,两种蛋白之间产生了相互作用,形成了新的共架体,且复合蛋白随处理压力增大,表面疏水性由4025.33显著增大至7359.45(P<0.05),疏水区域增加、游离巯基含量由26.46±0.32μmol/g显著上升至最高32.66±0.35μmol/g(P<0.05),二硫键含量由9.86±0.42μmol/g显著下降至5.48±0.27μmol/g(P<0.05),α-螺旋实际含量(25.3%)高于理论值(21.83%),二级结构向更亲水的α-螺旋转变。此外,氨基酸分析显示复合蛋白的氨基酸配比均衡完整。经处理后的复合蛋白在高溶解性的基础上,乳化与起泡性能均明显优于大米蛋白与豌豆蛋白。本研究表明高压射流磨协同pH循环的处理方法能够有效改善复合蛋白的功能特性,为植物蛋白工业化增溶改性提供理论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米蛋白 豌豆蛋白 高压射流磨 pH循环 改性 功能特性 结构
下载PDF
α-亚麻酸通过TLR4/MyD88/NF-κB信号通路抑制脂多糖诱导的巨噬细胞炎症
8
作者 蔡瑞鑫 陈小蝶 +3 位作者 朱海彬 钱雨顺 谢建华 申明月 《食品工业科技》 CAS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377-383,共7页
ω-3脂肪酸具有自然的抗炎属性,而α-亚麻酸(ALA)是一种人体必需的ω-3脂肪酸,为了阐明其体外抗炎机制,本实验采用脂多糖(LPS)刺激巨噬细胞构建炎症模型,通过测定单核细胞趋化蛋白(MCP-1)、白细胞介素4(IL-4)、白细胞介素13(IL-13)等炎... ω-3脂肪酸具有自然的抗炎属性,而α-亚麻酸(ALA)是一种人体必需的ω-3脂肪酸,为了阐明其体外抗炎机制,本实验采用脂多糖(LPS)刺激巨噬细胞构建炎症模型,通过测定单核细胞趋化蛋白(MCP-1)、白细胞介素4(IL-4)、白细胞介素13(IL-13)等炎症因子的水平、活性氧(ROS)生成量和炎症信号通路相关蛋白表达情况探讨α-亚麻酸减轻脂多糖诱导的炎症反应的机制。结果表明,α-亚麻酸能显著抑制MCP-1的释放,提高抗炎细胞因子IL-13的分泌水平;同时,α-亚麻酸还可以降低ROS生成量,缓解ROS介导的炎性损伤。此外,α-亚麻酸可以通过增加抗氧化酶SOD的表达,减少MDA的堆积,从而减轻炎症反应中氧化应激的伴随性危害。蛋白印迹分析进一步证实,α-亚麻酸可抑制TLR4、MyD88的表达以及下游p65和IκBα的磷酸化水平。以上结果表明,α-亚麻酸可明显抑制LPS诱导的RAW264.7细胞炎症反应,其机制可能与抑制TLR4/MyD88/NF-κB信号通路激活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Α-亚麻酸 巨噬细胞 炎症 信号通路
下载PDF
茶多酚基于活性氧-线粒体途径发挥心血管保护作用的研究进展
9
作者 邓婷婷 皮锦蝉 +3 位作者 彭小平 姚于飞 李义全 李文娟 《食品工业科技》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434-442,共9页
心血管疾病是全球首要致死病因,其中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失衡和线粒体功能障碍是导致其发生的重要机制。线粒体是ROS产生的主要场所,也是ROS攻击的靶点。大量研究证实,茶多酚能够调控ROS生成和保护线粒体结构与功能,对... 心血管疾病是全球首要致死病因,其中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失衡和线粒体功能障碍是导致其发生的重要机制。线粒体是ROS产生的主要场所,也是ROS攻击的靶点。大量研究证实,茶多酚能够调控ROS生成和保护线粒体结构与功能,对心血管具有显著的保护作用。因此,本文在介绍ROS的来源及其危害的基础上,概括了ROS-线粒体与心血管疾病发生和发展的内在联系以及茶多酚对ROS的清除作用,并重点对近年来茶多酚通过ROS-线粒体途径对心血管保护作用的研究进展展开综述。从ROS-线粒体视角阐明了茶多酚主要通过调控线粒体融合与分裂蛋白的表达、降低线粒体膜通透性转换孔的开放程度、维持细胞钙稳态、减轻线粒体DNA损伤以及调控线粒体凋亡的信号转导以改善心血管疾病,并进一步对茶多酚的应用前景进行展望,旨在为相关领域的研究和应用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活性氧(ROS) 线粒体 心血管疾病 茶多酚 信号转导机制
下载PDF
亚麻籽油热加工过程中α-亚麻酸的异构化研究
10
作者 孔梦茹 杜艳丽 +3 位作者 陈小蝶 蔡瑞鑫 谢建华 申明月 《中国粮油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35-145,共11页
亚麻籽油在热加工过程中不饱和脂肪酸异构化形成反式脂肪酸(Trans-fatty acids,TFAs)以及TFAs的生物效应被广泛关注,因此在热加工过程中控制TFAs的形成对提升亚麻籽油食用安全性具有重要意义。本实验构建亚麻籽油甘油三酯热加工体系,通... 亚麻籽油在热加工过程中不饱和脂肪酸异构化形成反式脂肪酸(Trans-fatty acids,TFAs)以及TFAs的生物效应被广泛关注,因此在热加工过程中控制TFAs的形成对提升亚麻籽油食用安全性具有重要意义。本实验构建亚麻籽油甘油三酯热加工体系,通过测定氧化指标和反式亚麻酸(TALAs)含量探讨温度,空气,N_(2)及TBHQ对TALAs生成的影响。结果表明,温度越高、时间越长,TALAs的种类越多、含量越高;在空气存在的加热条件下,TALAs的含量和种类均显著增多。相关性分析表明,C18∶3 TFAs与酸价及次级氧化产物(特别是反式-2-壬烯醛)呈正相关,即氧化反应诱导亚麻酸异构化反应的发生;在N_(2)存在的加热条件下,α-亚麻酸的氧化和反式异构化之间存在相对竞争的关系;抗氧化剂(TBHQ)的存在则同时抑制了氧化及异构化反应。综上所述,调控加热温度和时间以及添加抗氧化剂能够抑制热加工中TALAs的形成,这为实际生产过程中调控富含不饱和脂肪酸的亚麻籽油中反式脂肪酸的生成提供理论基础和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麻籽油 反式亚麻酸(TALAs) 理化指标 热加工
下载PDF
GC-IMS结合化学计量法分析黑鱼内脏粗鱼油精制过程中挥发性物质变化
11
作者 袁丽萍 钟比真 +4 位作者 胡明明 余诚玮 彭斌 涂宗财 李金林 《食品工业科技》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273-281,共9页
探究黑鱼内脏粗鱼油精制阶段的单因素最佳条件及挥发性物质变化。本文以黑鱼内脏为原料提取粗鱼油,随后以酸价和过氧化值为指标,单因素优化脱胶、脱酸和脱色精制条件,采用气相色谱-离子迁移光谱(Gas chromatography-ion mobility spectr... 探究黑鱼内脏粗鱼油精制阶段的单因素最佳条件及挥发性物质变化。本文以黑鱼内脏为原料提取粗鱼油,随后以酸价和过氧化值为指标,单因素优化脱胶、脱酸和脱色精制条件,采用气相色谱-离子迁移光谱(Gas chromatography-ion mobility spectroscopy,GC-IMS)检测粗鱼油精制不同阶段的挥发性物质,结合化学计量学法、正交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Orthogonal partial least squares discriminant analysis,OPLS-DA)和相对气味活度值(Relative odor activity value,ROAV)筛选黑鱼粗鱼油单因素最佳精制条件下关键挥发性物质。结果显示,黑鱼粗鱼油单因素最佳精制条件为0.6%磷酸脱胶,0.7%超量碱(NaOH,4 mol/L)脱酸,5%活性白土脱色,鱼油酸价和过氧化值最低,分别为0.59 mg KOH/g和2.62 mmol/kg。黑鱼粗鱼油精制阶段GC-IMS共检测出58种挥发性物质,其中以醛类最为丰富(22种),其次为醇类(11种)和酮类(8种)。脱胶油挥发性物质含量最高,后续随着精制进行,挥发性物质种类和浓度逐渐降低。黑鱼内脏粗鱼油经过脱酸和脱臭阶段,挥发性物质种类和浓度降低最为显著(P<0.05)。GC-IMS结合OPLS-DA和预测变量重要性投影(Variable importance in projection,VIP)分析筛选出10种关键性挥发性物质,分别为香茅醛、(Z)-4-庚烯醛、丁醛、3-甲硫基丙醛、1-辛烯-3-醇、正丁醇、(Z)-2-戊烯-1-醇、1-戊烯-3-酮、(E)-2-己烯和吡啶。ROAV显示,(E)-2-壬烯醛是黑鱼油风味的主要贡献者,与1-辛烯-3-醇、(E,E)-2,4-庚二烯醛、香茅醛、正辛醛、(Z)-4-庚烯醛、己醛、3-甲基丁醛、丙醛、庚醛、壬醛、(E)-2-辛烯醛、3-甲硫基丙醛、2-己酮、戊酸乙酯、2-正戊基呋喃和2-己烯17种关键性风味物质共同构成了黑鱼油的独特香气。综上,脱酸和脱臭精炼显著减少黑鱼粗鱼油中关键性挥发性物质含量,提升鱼油品质。研究可为后期低腥味鱼油研发制备等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鱼油 精制 挥发性物质 GC-IMS 化学计量法
下载PDF
奶牛饲料对乳中反式脂肪酸的影响
12
作者 王雪琪 檀朝立 +1 位作者 邓泽元 李静 《中国乳品工业》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51-61,66,共12页
探究奶牛饲料对乳中反式脂肪酸组成和含量的影响,为奶牛饲养提供理论和科学依据。文章对2005~2023年期间PubMed、Web of Science、Science Direct、中国知网、维普和万方等数据库中“反式脂肪酸、奶牛、饲料”关键词进行检索,主要关注... 探究奶牛饲料对乳中反式脂肪酸组成和含量的影响,为奶牛饲养提供理论和科学依据。文章对2005~2023年期间PubMed、Web of Science、Science Direct、中国知网、维普和万方等数据库中“反式脂肪酸、奶牛、饲料”关键词进行检索,主要关注饲粮变化对乳中反式脂肪酸的影响。结果表明:(1)牧草及苜蓿青贮因具有较高水平的纤维素(36.0%~51.0%干物质(Dry matter,DM))及18∶3 n-3脂质(42.6%~53.1%总脂肪酸(Fatty acids,∑FAs)),有利于乳中11t 18∶1的生成(0.89%~1.32%∑FAs),对乳中总反式脂肪酸(Trans fatty acid,∑TFA)影响较小,而商业精粮及玉米青贮会降低乳中11t 18∶1的水平(0.74%~1.07%∑FAs),玉米青贮的加入使乳中∑TFA浓度升高(2.7%~5.0%∑FAs);(2)油料作物的添加有助于增强乳的营养,由于其多不饱和脂肪酸含量丰富,在瘤胃生物氢化过程中会积累11t 18∶1在内的多种18∶1异构体,使乳中∑TFA浓度升高。且易与高淀粉的饲粮抑制乳脂分泌,并产生10t 18∶1及其他t18∶1,从而削弱自身营养水平;(3)单宁、肉桂醛、皂苷等植物化学物对乳中反式脂肪酸的影响未得到广泛证实,蛋白凝胶包裹饲料脂质在一定程度上可降低奶牛乳中反式脂肪酸水平。结果表明,牧草及苜蓿青贮有利于11t 18∶1生成,对∑TFA影响较小;油料作物在升高乳中11t 18∶1水平的同时伴随∑TFA浓度上升。而商业精粮及玉米青贮会降低乳中11t 18∶1水平,升高∑TFA水平。蛋白凝胶包裹饲料脂质在一定程度上可降低乳中反式脂肪酸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反式脂肪酸 生物氢化 饲料
下载PDF
“食药同源”食品产业现状与发展趋势浅析 被引量:2
13
作者 余强 郑冰 +1 位作者 聂少平 谢明勇 《中国食品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1-11,共11页
“食药同源”文化作为中国传统医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国际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和影响力。根植于中华民族的千年智慧和医学传统,“食药同源”文化将食物和药物视为共同的源泉,推崇“食疗”理念,而“食药同源”产业的兴起则是对这一文化... “食药同源”文化作为中国传统医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国际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和影响力。根植于中华民族的千年智慧和医学传统,“食药同源”文化将食物和药物视为共同的源泉,推崇“食疗”理念,而“食药同源”产业的兴起则是对这一文化传统的现代演绎和传承。本文回顾中国悠久的“食药同源”文化历史,并探讨其在传统医药领域中的重要地位和影响力。通过综合文献调研和数据可视化分析,系统梳理当前“食药同源”食品产业的现状。最后,总结并展望“食药同源”食品产业面临的挑战以及未来发展趋势,旨在为我国“食药同源”食品研发及产业发展提供思路和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药同源 产业现状 未来趋势 食疗
下载PDF
维生素A、C、D以及E缓解过敏性疾病的研究进展
14
作者 杨萍 高金燕 佟平 《广东医科大学学报》 2025年第2期149-156,共8页
过敏是机体对环境中普遍存在的物质产生异常的一种免疫反应,是一个全球性的公共卫生问题。维生素是一类小分子有机化合物,是机体必需的营养素之一,对人体的生长发育、新陈代谢和健康起着重要作用。众多研究表明,补充维生素有助于缓解过... 过敏是机体对环境中普遍存在的物质产生异常的一种免疫反应,是一个全球性的公共卫生问题。维生素是一类小分子有机化合物,是机体必需的营养素之一,对人体的生长发育、新陈代谢和健康起着重要作用。众多研究表明,补充维生素有助于缓解过敏症状。该文综述了4种维生素A、C、D以及E对过敏性疾病的影响,其中,维生素A通过调节免疫细胞分化和抑制Th2型免疫反应缓解过敏;维生素C凭借其抗氧化特性,抑制炎症信号通路激活,减少过敏介质释放;维生素D可调节Th17/Treg平衡,抑制IgE生成;维生素E则通过抗氧化作用抑制促炎细胞因子产生,减轻过敏症状。该文旨在为预防和缓解某些过敏性疾病提供理论参考和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过敏 维生素A 维生素C 维生素D 维生素E 缓解过敏
下载PDF
新型农抗N2对指状青霉与意大利青霉细胞通透性的影响及其作用机理研究
15
作者 彭帅英 段超 +4 位作者 刘群 王倩 代于琪 郝利文 李昆太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97-104,共8页
【目的】研究农抗N2抑制指状青霉与意大利青霉生长的作用机制,以期为由指状青霉与意大利青霉引发的植物病害的生物防治提供材料和理论参考。【方法】通过测定经不同浓度农抗N2处理的指状青霉及意大利青霉的β-1,3-葡聚糖酶活性与几丁质... 【目的】研究农抗N2抑制指状青霉与意大利青霉生长的作用机制,以期为由指状青霉与意大利青霉引发的植物病害的生物防治提供材料和理论参考。【方法】通过测定经不同浓度农抗N2处理的指状青霉及意大利青霉的β-1,3-葡聚糖酶活性与几丁质酶活性,研究农抗N2对2种病原真菌细胞壁降解酶活性的影响;通过测定经不同浓度农抗N2处理的指状青霉及意大利青霉的麦角甾醇含量研究农抗N2对病原真菌细胞膜组分的影响;通过测定胞外蛋白质与DNA含量,进一步探究农抗N2对指状青霉与意大利青霉细胞壁与细胞膜完整性的影响。【结果】经农抗N2处理的指状青霉与意大利青霉,其β-1,3-葡聚糖酶与几丁质酶活性在处理24h后显著提高,且酶活性与农抗N2浓度呈正相关。经农抗N2处理的指状青霉与意大利青霉,2种病原真菌细胞膜中麦角甾醇含量在处理24h后显著下降,其麦角甾醇含量与农抗N2浓度呈负相关。在用高浓度N2处理120h后,2种病原真菌的麦角甾醇含量达到最低值,仅为未处理组的16.77%(指状青霉)和16.23%(意大利青霉)。经农抗N2处理的2种病原真菌,胞外蛋白质含量在处理24h后显著增加,并与农抗N2浓度呈正相关;胞外DNA含量在经农抗N2处理后也有不同程度的增加,其含量在高浓度农抗N2处理72h达到最大值,分别为未处理组的1.98倍(指状青霉)与1.35倍(意大利青霉)。【结论】农抗N2能有效诱导病原真菌产生β-1,3-葡聚糖酶与几丁质酶,降解真菌细胞壁中的几丁质与β-1,3-葡聚糖,破坏细胞壁的完整性。此外,农抗N2显著降低病原真菌细胞膜中的麦角甾醇含量,影响麦角甾醇的生物合成,进而破坏细胞膜的完整性。综上,破坏真菌细胞壁与细胞膜的完整性是农抗N2抑制指状青霉与意大利青霉的重要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型农抗N2 指状青霉 意大利青霉 细胞壁降解酶 细胞膜完整性 作用机理
下载PDF
富含花色苷NFC蓝莓汁制备工艺优化
16
作者 卢海燕 胡月明 +2 位作者 韩冰霜 李正旭 郭清森 《粮食与油脂》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22-129,共8页
以蓝莓为主要原料,制备NFC蓝莓汁。考察95℃水浴、100℃漂烫、蒸汽、超声波处理及冻融循环对多酚氧化酶(PPO)活性、花色苷含量和总酚含量的影响,并通过响应面法优化酶解工艺条件。结果表明:NFC蓝莓汁最佳制备工艺为在蓝莓经蒸汽处理3 mi... 以蓝莓为主要原料,制备NFC蓝莓汁。考察95℃水浴、100℃漂烫、蒸汽、超声波处理及冻融循环对多酚氧化酶(PPO)活性、花色苷含量和总酚含量的影响,并通过响应面法优化酶解工艺条件。结果表明:NFC蓝莓汁最佳制备工艺为在蓝莓经蒸汽处理3 min后,以蓝莓浆质量为基准,添加0.066%果胶纤维素复合酶、0.747%单宁酶于51.9℃进行酶解。在此条件下,蓝莓汁花色苷含量为(656±0.8)mg/L。酶解后,蓝莓汁释放出9种新物质,酯类、酮类、烯类物质相对含量分别增加了47.8%、16.0%、25.8%,芳樟醇、大马士酮等蓝莓的关键香气成分增加,构成了蓝莓汁的独特香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FC汁 前处理 花色苷 酶解 风味
下载PDF
吴茱萸多糖结构表征及体外酵解分析
17
作者 张子豪 张晓新 +2 位作者 范春娟 王君巧 聂少平 《食品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9,共9页
以吴茱萸为原料,通过水提、脱色、乙醇分级沉淀获得吴茱萸纯多糖(EFP-40),采用比色法、甲基化等化学方法和高效凝胶渗透色谱、气相色谱-质谱联用、离子色谱等仪器分析技术对其理化性质、结构特征进行表征;建立体外粪便酵解模型,通过测... 以吴茱萸为原料,通过水提、脱色、乙醇分级沉淀获得吴茱萸纯多糖(EFP-40),采用比色法、甲基化等化学方法和高效凝胶渗透色谱、气相色谱-质谱联用、离子色谱等仪器分析技术对其理化性质、结构特征进行表征;建立体外粪便酵解模型,通过测定短链脂肪酸(short-chain fatty acids,SCFAs)和肠道菌群的变化,探究其对肠道菌群的影响。结果表明EFP-40的分子质量为9.7×10~4 Da,主要由鼠李糖(4.36%)、葡萄糖(10.24%)、阿拉伯糖(22.24%)、半乳糖(24.79%)和半乳糖醛酸(33.36%)组成,甲酯化度和乙酰化度分别为17.06%和8.12%,可能为含有鼠李糖半乳糖醛酸聚糖-I、同型半乳糖醛酸聚糖等结构域组成复杂的果胶类多糖。此外,EFP-40促进了SCFAs产生,调节肠道菌群,增加拟杆菌门、考拉杆菌属相对丰度,抑制梭杆菌门和变形杆菌门等有害菌,降低厚壁菌门与拟杆菌门的比例。以上研究表明,吴茱萸多糖为一种高度分支化复杂果胶类多糖,能够显著调节肠道菌群,具有潜在的益生元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吴茱萸 多糖 结构表征 体外酵解
下载PDF
青钱柳叶中黄酮类化合物提纯、鉴定以及改善胰岛素抵抗活性
18
作者 徐伟翔 张晴晴 +2 位作者 席慧婷 刘忠伟 王远兴 《食品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62-171,共10页
为开发用于治疗2型糖尿病的天然植物降血糖成分,本实验以药食同源植物青钱柳叶中的黄酮类化合物为研究对象,通过乙醇回流提取与聚酰胺柱纯化,得到棕黄色黄酮类化合物提取物。利用超高效液相色谱-四极杆飞行时间质谱鉴定出其中包含的17... 为开发用于治疗2型糖尿病的天然植物降血糖成分,本实验以药食同源植物青钱柳叶中的黄酮类化合物为研究对象,通过乙醇回流提取与聚酰胺柱纯化,得到棕黄色黄酮类化合物提取物。利用超高效液相色谱-四极杆飞行时间质谱鉴定出其中包含的17种黄酮类化合物,从中选择3种化合物标准品与青钱柳叶黄酮提取物(flavonoid extract of Cyclocarya paliurus leaves,FEC)分析其改善胰岛素抵抗活性。借助HepG2细胞建立胰岛素抵抗模型,通过优化得出最佳建模条件为葡萄糖质量浓度4.5 g/L、胰岛素浓度0.001μmol/L、地塞米松浓度3.5μmol/L,联合诱导HepG2细胞24 h,建立的胰岛素抵抗模型能稳定存在48 h,并且能够被临床降血糖药物二甲双胍治疗。基于胰岛素抵抗模型对黄酮类化合物进行研究发现,FEC、金丝桃苷、野黄芩苷在质量浓度为10^(-2)mg/mL时改善胰岛素抵抗活性最高,而山柰酚质量浓度为10^(-4)mg/mL时活性最高。进一步的研究表明,青钱柳叶黄酮类化合物可能是通过改善胰岛素抵抗模型的糖原代谢紊乱和提高氧化应激能力,从而起到改善胰岛素抵抗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钱柳叶 黄酮类化合物 胰岛素抵抗 HEPG2细胞
下载PDF
抗坏血酸在黄原胶体系中的降解动力学
19
作者 贾润琪 唐玉杰 +2 位作者 何伟炜 宋萧萧 殷军艺 《食品工业科技》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51-158,共8页
抗坏血酸(Ascorbic acid,AA)会与多糖反应导致多糖的流变及结构特性发生变化,然而这一反应过程中AA的降解特征及其降解动力学尚待进一步研究。本文以具有高黏性及良好稳定性的黄原胶(Xanthan gum,XG)作为多糖基构建模拟体系,探究了不同... 抗坏血酸(Ascorbic acid,AA)会与多糖反应导致多糖的流变及结构特性发生变化,然而这一反应过程中AA的降解特征及其降解动力学尚待进一步研究。本文以具有高黏性及良好稳定性的黄原胶(Xanthan gum,XG)作为多糖基构建模拟体系,探究了不同底物浓度、反应温度以及添加H2O2或金属离子(Fe^(2+)与Cu^(2+))等反应条件下AA在XG溶液中的变化过程。结果表明,相比于纯水体系,AA在XG溶液中的降解程度更为显著,1 mmol/L的AA降解率在体系中存在0.2%XG(w/v)时由初始的7.03%增加至11.72%;提高反应温度也会加速AA与XG的反应,90℃加热处理1 h会导致AA降解率增加至45.59%;AA在该体系下的降解过程符合二级反应动力学规律。添加H2O2以及金属离子(Fe^(2+)与Cu^(2+))会明显加速AA的降解,而XG溶液体系会减弱金属离子对AA的降解效果,故而金属离子与XG对AA的降解具有拮抗作用。因此,AA在纯水中加热会发生降解,而添加XG以及H2O2与金属离子(Fe^(2+)与Cu^(2+))均会改变AA的降解速率,以上结果为控制食品加工过程中AA的降解提供了重要的数据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坏血酸 黄原胶 高效液相色谱 降解动力学
下载PDF
VC对冻融处理过程中莲子淀粉理化及消化特性变化的影响
20
作者 张婉妮 何伟炜 +1 位作者 宋萧萧 殷军艺 《食品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44-50,共7页
为明确冻融处理过程中VC的添加对莲子淀粉理化及消化特性的影响,分别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X射线衍射、差示扫描量热仪进行多尺度结构表征,并对其流变特性及体外消化特性进行测定。结果表明,随着冻融次数的增加,凝... 为明确冻融处理过程中VC的添加对莲子淀粉理化及消化特性的影响,分别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X射线衍射、差示扫描量热仪进行多尺度结构表征,并对其流变特性及体外消化特性进行测定。结果表明,随着冻融次数的增加,凝胶孔隙增大且析水率降低,添加VC可以使莲子淀粉在冻融处理中形成更加致密的凝胶,从而降低析水率并提高冻融稳定性。并且随着冻融次数增加,淀粉重结晶程度增强,添加VC会抑制冻融处理后莲子淀粉的消化率,潜在的原因与添加VC会增强莲子淀粉的短程有序及双螺旋结构和相对结晶度等有关。综上,VC能提高莲子淀粉的冻融稳定性,并能降低冻融处理后莲子淀粉的消化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莲子淀粉 VC 冻融处理 消化特性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