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IL-17基因多态性水平与慢性HBV感染患者转归的关系
1
作者 张晓芳 刘先进 《肝脏》 2020年第11期1168-1170,共3页
目的研究白细胞介素-17(IL-17)基因多态性水平与慢性HBV感染患者转归的关系。方法纳入南通市第三人民医院2017年6月至2018年6月收治的54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作为观察组,另54例无症状慢性HBV感染者为对照组。比较两组血清IL-17水平,采用PC... 目的研究白细胞介素-17(IL-17)基因多态性水平与慢性HBV感染患者转归的关系。方法纳入南通市第三人民医院2017年6月至2018年6月收治的54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作为观察组,另54例无症状慢性HBV感染者为对照组。比较两组血清IL-17水平,采用PCR法结合荧光探针定量检测HBV DNA含量,并以PCR扩增仪检测IL-17 rs763780位点基因多态性分布。比较不同基因型患者1年内进展至肝硬化发生率。结果观察组血清IL-17显著高于对照组,HBV DNA含量>1×103者比例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IL-17 rs763780位点基因型和等位基因分布频率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IL-17 rs763780位点TT基因型患者1年肝硬化发生率显著高于CC基因型和CT基因型患者(P<0.05)。结论IL-17基因多态性与HBV感染密切相关,IL-17 rs763780位点TT基因型与T等位基因患者更易发生慢性HBV感染,且肝硬化发生率更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L-17基因多态性 乙型肝炎病毒 预后转归 相关性
下载PDF
血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等指标预测肝硬化合并显性肝性脑病患者预后的价值
2
作者 任轲 田李均 +2 位作者 黄晓英 韩旭东 章颖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CAS 2024年第17期35-40,共6页
目的 探讨血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预后营养指数(PNI)评分、肝性脑病(HE)分级、Integrated终末期肝病模型(iMELD)评分模型预测肝硬化合并显性HE患者近期(90 d)预后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470例肝硬化合并显性HE患者的临床资料... 目的 探讨血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预后营养指数(PNI)评分、肝性脑病(HE)分级、Integrated终末期肝病模型(iMELD)评分模型预测肝硬化合并显性HE患者近期(90 d)预后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470例肝硬化合并显性HE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患者入院后90 d生存状态将患者分为存活组359例和死亡组111例。结合患者年龄、入院后24 h内血常规、凝血功能、肝肾功能电解质、血清NSE水平、HE分级,计算PNI评分、iMELD评分。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及Kaplan-Meier生存曲线评估影响肝硬化合并显性HE患者近期预后的因素。结果 死亡组血清NSE、HE分级、iMELD评分高于存活组,PNI评分低于存活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提示,肝硬化合并显性HE患者近期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为血清NSE、PNI评分、HE分级、iMELD评分。血清NSE、PNI评分、HE分级、iMELD评分预测肝硬化合并显性HE患者近期预后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727、0.717、0.721、0.728;血清NSE、PNI评分、iMELD评分的cut-off值分别为12.23 ng/mL、34.05 ng/mL、39.26分;四者联合预测模型的预测效能最佳,AUC达到0.919,cut-off值为0.23。Kaplan-Meier生存分析提示,血清NSE、PNI评分、HE分级和iMELD评分联合预测模型cut-off值<0.23的患者90 d生存率高于血清NSE、PNI评分、HE分级和iMELD评分联合预测模型cut-off值≥0.23的患者(Log-Rank=265.567,P<0.001)。结论 血清NSE、PNI评分、HE分级、iMELD评分对预测肝硬化合并显性HE患者的近期预后具有良好的价值,联合应用预测价值更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 预后营养指数评分 Integrated终末期肝病模型 肝硬化 显性肝性脑病
下载PDF
血清甲状腺激素、血脂水平、联合血钠的终末期肝病模型评分对血浆置换治疗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短期预后的评估价值 被引量:9
3
作者 章颖 明芳 +1 位作者 章幼奕 张晓芳 《上海医学》 CAS 2021年第4期237-241,共5页
目的探讨血清甲状腺激素、血脂水平、联合血钠的终末期肝病模型(MELD-Na)评分对行血浆置换治疗的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短期预后的评估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47例接受血浆置换治疗的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临床资料,根据患者3个月的预后情况分... 目的探讨血清甲状腺激素、血脂水平、联合血钠的终末期肝病模型(MELD-Na)评分对行血浆置换治疗的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短期预后的评估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47例接受血浆置换治疗的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临床资料,根据患者3个月的预后情况分为生存组(71例)和死亡组(76例)。血浆置换前检测肝功能、肾功能、血钠、凝血功能、甲状腺激素[包括TSH、T4、T3、FT4、FT3],以及血脂[包括TG、高密度脂蛋白(HDL)、TC、低密度脂蛋白(LDL)、载脂蛋白A(apoA)、载脂蛋白B(apoB)],并计算终末期肝病模型(MELD)、MELD-Na评分。采用ROC曲线、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等方法评估甲状腺激素、血脂水平、MELD-Na评分预测行血浆置换治疗的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3个月预后的准确性。结果死亡组白蛋白、血钠、TSH、T4、T3,TG、HDL、TC、LDL、apoA、apoB均低于生存组,FT3、总胆红素(TBil)、INR、MELD评分、MELD-Na评分均高于生存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0.05)。TSH、T4、T3、TG、HDL、apoA、TSH+T3、TG+apoA、MELD评分、TSH+T3+TG+apoA预测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短期预后的AUC分别为0.754、0.706、0.772、0.755、0.769、0.745、0.798、0.824、0.860、0.881,具有临床应用价值;MELD-Na、TSH+T3+MELD-Na、TG+apoA+MELD-Na、TSH+T3+TG+apoA+MELD-Na的AUC分别为0.904、0.923、0.932、0.955,临床应用价值较高。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显示,TSH、T3、TG、apoA、MELD评分、MELD-Na评分是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短期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或0.01)。结论血清甲状腺激素、血脂水平、MELD-Na评分对预测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的短期预后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加急性肝衰竭 甲状腺激素 血脂水平 联合血钠的终末期肝病模型 预后
下载PDF
ALBI、NLR、FIB-4、MELD评分对血浆置换治疗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短期预后的预测价值 被引量:4
4
作者 章颖 明芳 +1 位作者 徐立新 薛红 《胃肠病学》 2020年第8期462-466,共5页
背景:慢加急性肝衰竭(ACLF)病情进展迅速,病死率高,准确预测患者预后能指导制订个体化治疗方案,合理、有效地利用稀缺肝源。目的:探讨ALBI、NLR、FIB-4、MELD评分预测行血浆置换(PE)治疗ACLF患者短期预后的价值。方法:回顾性连续收集201... 背景:慢加急性肝衰竭(ACLF)病情进展迅速,病死率高,准确预测患者预后能指导制订个体化治疗方案,合理、有效地利用稀缺肝源。目的:探讨ALBI、NLR、FIB-4、MELD评分预测行血浆置换(PE)治疗ACLF患者短期预后的价值。方法:回顾性连续收集2015年1月—2019年7月在南通市第三人民医院行PE治疗的ACLF病例,根据入院后第3个月末的生存状态将入选病例分为好转组和恶化组(包括临床恶化、肝移植和死亡病例),采集治疗前实验室指标,计算ALBI、NLR、FIB-4、MELD评分。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预后影响因素,建立联合预测模型。采用ROC曲线评估各单项评分和联合预测模型预测短期预后的效能。结果:共147例ACLF患者纳入研究,好转组71例,恶化组76例。恶化组ALBI、NLR、FIB-4、MELD评分均显著高于好转组(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四项评分均为PE治疗ACLF患者短期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ROC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767、0.884、0.750和0.860。由logistic回归模型建立的三项联合(ALBI+NLR+FIB-4)和四项联合(ALBI+NLR+FIB-4+MELD)预测模型的AUC可提高至0.918和0.946。结论:ALBI、NLR、FIB-4、MELD评分对预测PE治疗ACLF患者的短期预后具有良好价值,四项联合预测模型预测价值更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加急性肝衰竭 ALBI NLR FIB-4 MELD 预后 Logistic模型
下载PDF
局部枸橼酸抗凝在肝衰竭患者连续性静脉-静脉血液滤过治疗中的应用 被引量:5
5
作者 章颖 明芳 薛红 《交通医学》 2021年第4期380-383,共4页
目的:探讨肝衰竭患者应用局部枸橼酸抗凝行连续性静脉—静脉血液滤过治疗的安全性和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采用枸橼酸抗凝行血液滤过治疗的41例肝衰竭患者临床资料,观察滤器、静脉壶部位凝血情况,治疗后血液酸碱度、血钙变化,枸橼酸蓄... 目的:探讨肝衰竭患者应用局部枸橼酸抗凝行连续性静脉—静脉血液滤过治疗的安全性和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采用枸橼酸抗凝行血液滤过治疗的41例肝衰竭患者临床资料,观察滤器、静脉壶部位凝血情况,治疗后血液酸碱度、血钙变化,枸橼酸蓄积,凝血功能、血小板变化以及并发症的发生。结果:41例肝衰竭患者顺利完成108例次局部枸橼酸抗凝血液滤过治疗,仅1例次出现回输压力极端正值,静脉壶内有血凝块,股静脉头端血栓形成。治疗前后患者血液酸碱度无明显变化。随着治疗时间延长总钙水平明显上升,治疗4 h、8 h、12 h时分别为2.36±0.14 mmol/L、2.83±0.12 mmol/L、3.17±0.11 mmol/L,高于治疗前水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次日晨总钙水平回落至2.51±0.11 mmol/L,已低于治疗8 h、12 h时水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4 h、8 h时离子钙浓度分别下降至0.97±0.09 mmol/L和1.00±0.09 mmol/L,低于治疗前的1.10±0.12 mmol/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加快葡萄糖酸钙输注速度后,治疗12 h、次日晨离子钙水平基本恢复常态。治疗过程中总钙/离子钙比值逐渐升高,治疗4 h、8 h、12 h时分别为2.44±0.14、2.85±0.24和3.00±0.41,高于治疗前的2.08±0.1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次日晨总钙/离子钙比值仍高于治疗前,但低于治疗4 h、8 h、12 h时,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8 h、12 h时枸橼酸蓄积发生率分别为93.5%和95.3%,高于治疗4 h时的4.8%,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次日晨仅1例次枸橼酸蓄积。治疗前后PLT、PT、APTT无明显变化,治疗期及治疗后无出血事件发生,也未出现明显低钙症状。结论:肝衰竭患者在连续性静脉-静脉血液滤过治疗中应用枸橼酸抗凝是可行的,患者具有一定程度的代谢枸橼酸及耐受枸橼酸蓄积的能力,需严密监测患者血气分析及总钙/离子钙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衰竭 连续性静脉—静脉血液滤过 枸橼酸抗凝 总钙/离子钙 枸橼酸蓄积
下载PDF
输入性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影像学表现与变化过程
6
作者 陈莹 张涛 +1 位作者 陆健 薛红 《现代医用影像学》 2020年第10期1787-1792,共6页
目的:探讨输入性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的影像特征及变化过程,以提高对本病的认识。材料和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的经病毒核酸检测证实的30例输入性COVID-19患者的临床及胸部影像资料。结果:X线检查病灶多位于两肺中下野外带(70... 目的:探讨输入性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的影像特征及变化过程,以提高对本病的认识。材料和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的经病毒核酸检测证实的30例输入性COVID-19患者的临床及胸部影像资料。结果:X线检查病灶多位于两肺中下野外带(70%),表现为双肺纹理增多、模糊,肺内多发斑片状或大片状密度增高影,边缘模糊。初诊胸部CT基本为早期及进展期改变,主要呈磨玻璃密度增高影及实变影(65.5%),其次为实变或结节伴周围晕征(31%),进展期患者更常见肺部实变伴内部支气管充气、扩张或扭曲(P<0.05)。影像学复查病灶具有多样性及多灶性的动态变化特点,大多数病例预后良好。结论:输入性COVID-19的影像表现有一定的特征性,结合相关病史及实验室检查,有助于本病正确诊断,尤其是薄层CT检查能识别早期征象并及时发现病情变化,具有重大的诊疗评价和疫情防控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型冠状病毒 肺炎 病毒性 X线摄影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下载PDF
长链非编码RNA EPIC1在肝细胞肝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7
作者 罗茜 薛红 卞兆连 《南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2020年第3期255-258,共4页
目的:研究长链非编码RNA表观遗传诱发长链非编码RNA1(epigenetically induced long non-coding RNA 1,EPIC1)在肝细胞肝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中的表达情况及临床价值。方法:收集2013年9月—2018年3月被确诊为HCC患者48例的... 目的:研究长链非编码RNA表观遗传诱发长链非编码RNA1(epigenetically induced long non-coding RNA 1,EPIC1)在肝细胞肝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中的表达情况及临床价值。方法:收集2013年9月—2018年3月被确诊为HCC患者48例的肿瘤及癌旁组织,通过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quantitative real-tim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qRT-PCR)检测HCC组织、细胞中EPIC1的表达情况;分析EPIC1表达与患者临床参数的相关性。结果:EPIC1在肝癌组织中平均表达量为(13.28±36.66),显著低于癌旁组织(62.84±108.93)(P=0.006)。相较于正常的肝细胞系L-02,EPIC1在HCC细胞系中低表达(P<0.05)。HCC患者EPIC1表达量与患者的TNM分期相关(P=0.033)。结论:EPIC1在HCC中低表达,可能为潜在的治疗靶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细胞肝癌 长链非编码RNA 表观遗传诱发长链非编码RNA1
下载PDF
ALBI评分对HBV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 被引量:3
8
作者 薛红 明芳 +2 位作者 章颖 邵建国 刘先进 《交通医学》 2022年第1期33-36,40,共5页
目的:探讨白蛋白-胆红素(albumin-bilirubin,ALBI)评分对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HBV-related acute-on-chronic liver failure,HBV-ACLF)患者出院后90天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90例HBV-ACLF患者临床资料,根据患者出院... 目的:探讨白蛋白-胆红素(albumin-bilirubin,ALBI)评分对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HBV-related acute-on-chronic liver failure,HBV-ACLF)患者出院后90天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90例HBV-ACLF患者临床资料,根据患者出院后90天的转归分为存活组55例和死亡组35例,比较两组生化、凝血、乙肝标志物等指标,计算ALBI评分、终末期肝病模型评分(MELD)和Child-Turcotte-Pugh(CTP)肝功能评分,应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HBV-ACLF患者90天预后的危险因素,绘制Kaplan-Meier生存曲线,判断ALBI对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结果:死亡组HBeAg阳性比例、白细胞计数、ALBI评分、CTP评分、MELD评分高于存活组,而胆碱酯酶、凝血酶原活动度(PTA)低于存活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ALBI评分是HBV-ACLF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P<0.05)。按照ALBI中位数分组,ALBI<-1.01组生存率为71.11%,ALBI≥-1.01组为51.1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ALBI评分简单易行,可用于评估HBV相关终末期肝病患者功能状态,对HBV-ACLF患者预后具有较好的预测价值,入院时高ALBI评分可作为HBV-ACLF患者出院后90天死亡的预测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型肝炎病毒 慢加急性肝衰竭 白蛋白-胆红素评分 预后
下载PDF
基于循证的集束化护理干预在ECMO治疗患者中的应用 被引量:1
9
作者 李敏 徐静 曹小梅 《国际护理学杂志》 2024年第23期4291-4294,共4页
目的评价基于循证的集束化护理干预在体外膜肺氧合(ECMO)治疗患者中的应用。方法选取2019年7月至2022年3月于南通市第三人民医院行ECMO治疗的患者82例, 根据不同护理干预方式分为对照组40例(常规基础护理干预)和观察组42例(基于循证的... 目的评价基于循证的集束化护理干预在体外膜肺氧合(ECMO)治疗患者中的应用。方法选取2019年7月至2022年3月于南通市第三人民医院行ECMO治疗的患者82例, 根据不同护理干预方式分为对照组40例(常规基础护理干预)和观察组42例(基于循证的集束化护理干预)。对比两组恢复时间及停用药物时间、压力性损伤发生情况、干预后血流动力学指标及不良事件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血压恢复时间、氧合恢复时间、停用血管活性药物时间均短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压力性损伤发生率低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干预后氧合指数、平均动脉血压均高于对照组, 中心静脉压、心率均低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不良事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基于循证的集束化护理干预可促进ECMO治疗患者氧合、血压的改善, 加快患者病情恢复, 减少不良事件发生情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循证护理 集束化护理干预 体外膜肺氧合
原文传递
IL-33和sST2联合MELD评分对乙型肝炎相关慢加急性/亚急性肝衰竭患者短期预后的预测价值 被引量:3
10
作者 明芳 章颖 +2 位作者 李兆明 刘先进 薛红 《江苏医药》 CAS 2022年第2期186-190,共5页
目的探讨IL-33和可溶性生长刺激表达基因2蛋白(sST2)联合终末期肝病模型(MELD)评分对乙型肝炎相关慢加急性(亚急性)肝衰竭(HBV-ACLF)患者短期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检测HBV-ACLF患者59例(观察组)和健康志愿者30例(对照组)生化指标、IL-33... 目的探讨IL-33和可溶性生长刺激表达基因2蛋白(sST2)联合终末期肝病模型(MELD)评分对乙型肝炎相关慢加急性(亚急性)肝衰竭(HBV-ACLF)患者短期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检测HBV-ACLF患者59例(观察组)和健康志愿者30例(对照组)生化指标、IL-33和sST2,计算MELD评分。根据HBV-ACLF患者入院后第12周的病情分为好转组31例及恶化组28例,比较两组相关指标,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HBV-ACLF患者短期预后的影响因素,采用ROC曲线评估IL-33、sST2及MELD评分对HBV-ACLF患者短期预后的预测价值。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TBil、国际标准化比值(INR)、凝血酶原时间(PT)、空腹血糖、IL-33、sST2和MELD评分升高(P<0.05),好转组PT、INR、IL-33、sST2、TBil和MELD评分较恶化组降低(P<0.05)。高水平IL-33和sST2以及高MELD评分是HBV-ACLF患者短期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ROC曲线分析显示,MELD评分、IL-33和sST2预测HBV-ACLF患者短期预后的AUC分别为0.816、0.810和0.729,IL-33+sST2和IL-33+sST2+MELD评分预测预后的AUC分别为0.847和0.851。取IL-33+sST2+MELD评分的最佳截断值为0.491时,其预测HBV-ACLF患者预后的灵敏度为0.786,特异度为0.839。结论IL-33和sST2对HBV-ACLF患者短期预后有较好的预测价值,其联合MLED评分的预测效果更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细胞介素33 可溶性生长刺激表达基因2蛋白 终末期肝病模型 慢加急性(亚急性)肝衰竭 预后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