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8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以最小的手术创伤 争取最大的治疗效果——中国微侵袭神经外科技术发展30年回顾与展望
1
作者 王伟民 《中国微侵袭神经外科杂志》 2025年第1期1-5,共5页
1历史沿革“以最小的医疗损害获得最大的治疗效果”是临床医学一直以来遵循的宗旨[1]。神经外科医生开始探索显微手术始于20世纪50年代,KURZE[2]利用显微镜完成第1例听神经瘤手术,并发表“神经外科的显微技术”一文。60年代RAND和JANNET... 1历史沿革“以最小的医疗损害获得最大的治疗效果”是临床医学一直以来遵循的宗旨[1]。神经外科医生开始探索显微手术始于20世纪50年代,KURZE[2]利用显微镜完成第1例听神经瘤手术,并发表“神经外科的显微技术”一文。60年代RAND和JANNETTA[3]应用双目镜手术显微镜处理脑肿瘤、颅内动脉瘤等疾病。YASARGIL[4]展示手术显微镜切除脑肿瘤和脑血管畸形的技术,为治疗神经外科疾病做出重要贡献。同时MALIS[5]发表用于神经外科显微手术的双极电凝和其他精细手术器械。这些开启人类微侵袭神经外科技术的序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外科 最小侵入性外科手术
下载PDF
桥小脑角动静脉畸形相关的三叉神经痛放射外科治疗1例并文献复习
2
作者 王嘉嘉 刘祈成 +4 位作者 陈状 江澈 杜汉强 梁军潮 白红民 《中国微侵袭神经外科杂志》 CAS 2024年第3期165-167,共3页
目的探讨症状性三叉神经痛(trigeminalneuralgia,TN)的临床特征及放射外科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1例左侧桥小脑角区动静脉畸形相关症状性TN的病例资料。结果单独采用伽玛刀治疗畸形血管巢,术后1个月病人疼痛缓解。结论桥小脑角血管... 目的探讨症状性三叉神经痛(trigeminalneuralgia,TN)的临床特征及放射外科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1例左侧桥小脑角区动静脉畸形相关症状性TN的病例资料。结果单独采用伽玛刀治疗畸形血管巢,术后1个月病人疼痛缓解。结论桥小脑角血管畸形引发的TN发病率低,针对原病灶的立体定向放射外科治疗可缓解疼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叉神经痛 动静脉畸形 桥小脑角 放射外科
下载PDF
混合现实电磁术中导航技术在神经外科手术中的应用 被引量:4
3
作者 赵振宇 陈凌 +12 位作者 刘嘉霖 孙国臣 鲁通 王健 沈少平 张治中 李云利 李鑫 白玉名 潘吉鑫 熊远毅 沙洪飞 余新光 《临床神经外科杂志》 2022年第2期124-129,共6页
目的探讨混合现实电磁导航技术在神经外科制定术前计划和术中导航的应用价值。方法运用混合现实电磁导航技术为4例神经外科患者进行术前影像资料的三维重建,生成可视化三维混合现实图像,明确病变位置及其周围解剖结构的毗邻关系,规划手... 目的探讨混合现实电磁导航技术在神经外科制定术前计划和术中导航的应用价值。方法运用混合现实电磁导航技术为4例神经外科患者进行术前影像资料的三维重建,生成可视化三维混合现实图像,明确病变位置及其周围解剖结构的毗邻关系,规划手术入路实施术中导航,同时应用博医来术中导航系统对混合现实导航结果进行验证。结果应用混合现实术中神经导航技术可在手术室环境重建病变3D结构并导航病变的位置。混合现实术中神经导航结果与博医来神经导航结果一致。结论混合现实术中导航技术易于应用且定位准确,可用于神经外科制定手术计划和术中导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混合现实 神经外科 术中导航 术前计划
下载PDF
混合现实导航技术将成为神经外科手术导航的新方向 被引量:4
4
作者 陈凌 赵振宇 《临床神经外科杂志》 2022年第2期121-123,129,共4页
神经外科手术对导航定位要求较高,目前传统导航是降维显示,使得术者定位时需要丰富的经验及重建三维解剖结构的能力。近年增强现实、混合现实等技术发展迅速,可视化导航已逐渐显现出直观准确的优势,随着其深入应用有望推动神经导航进入... 神经外科手术对导航定位要求较高,目前传统导航是降维显示,使得术者定位时需要丰富的经验及重建三维解剖结构的能力。近年增强现实、混合现实等技术发展迅速,可视化导航已逐渐显现出直观准确的优势,随着其深入应用有望推动神经导航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外科 神经导航 混合现实
下载PDF
应用超声分析高原居住时间对急进高海拔人群视神经鞘直径的影响
5
作者 张芸芸 杨登 +2 位作者 李新顺 马小婷 张建波 《临床超声医学杂志》 CSCD 2024年第11期900-905,共6页
目的 应用超声测量急进高海拔人群视神经鞘直径(ONSD),并与高原原住居民ONSD进行对比分析,探讨急进高海拔人群ONSD随高原居住时间的变化规律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选取从海拔1100 m急进至海拔3500 m处高原且居住时间不少于6个月的健康志愿... 目的 应用超声测量急进高海拔人群视神经鞘直径(ONSD),并与高原原住居民ONSD进行对比分析,探讨急进高海拔人群ONSD随高原居住时间的变化规律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选取从海拔1100 m急进至海拔3500 m处高原且居住时间不少于6个月的健康志愿者53例(试验组)及高原原住居民健康志愿者137例(对照组),应用超声测量试验组初到高原时及高原居住3、6个月时左、右眼ONSD,以及对照组左、右眼ONSD。比较两组男、女性ONSD,以及试验组不同高原居住时间男、女性ONSD的差异。采用简单线性回归分析两组ONSD与性别、体质量指数(BMI)、吸烟、体质量、年龄、身高、收缩压、舒张压及脉搏的关系;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筛选两组ONSD的独立影响因素。结果 对照组和试验组初到高原时男性左、右眼ONSD均大于女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且试验组男性和女性左、右眼ONSD均小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随着高原居住时间的延长,试验组男性和女性左、右眼ONSD均增大,但女性高原居住3、6个月时左、右眼ONSD与初到高原时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男性高原居住6个月时左、右眼ONSD与初到高原时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对照组和试验组初到高原时男性双眼平均ONSD均大于女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简单线性回归分析显示,对照组ONSD与性别、BMI、吸烟及体质量均相关(均P<0.01);试验组ONSD与性别、吸烟均相关(均P<0.01);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性别为试验组和对照组ONSD的共同独立影响因素(均P<0.05),而BMI为对照组ONSD的独立影响因素(P=0.017)。结论 超声可用于评估急进高海拔人群ONSD;急进高海拔人群ONSD较高原原住居民低,其大小随高原居住时间的延长缓慢增加,且高原居住时间对男性ONSD的影响较女性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检查 视神经鞘 视神经鞘直径 急进高海拔人群
下载PDF
颅脑损伤人工气道患者吸痰护理操作要点的证据总结
6
作者 余珊 鄢琳 +3 位作者 申腾刚 杨瑞鑫 罗青 白红民 《中国微侵袭神经外科杂志》 CAS 2024年第9期563-568,共6页
目的 为颅脑损伤患者的人工气道吸痰护理提供证据依据。方法 应用循证护理方法,文献检索策略根据“6S”金字塔模型,检索数据库国际指南协作网、Cochrane图书馆、PubMed、SinoMed、UpToDate、中国知网、医脉通、万方等。指南采用英国临... 目的 为颅脑损伤患者的人工气道吸痰护理提供证据依据。方法 应用循证护理方法,文献检索策略根据“6S”金字塔模型,检索数据库国际指南协作网、Cochrane图书馆、PubMed、SinoMed、UpToDate、中国知网、医脉通、万方等。指南采用英国临床指南研究评价系统,其他文献采用澳大利亚JBI循证卫生保健中心的文献评价标准,并采用该中心的证据分级系统进行证据级别评定。结果 最终纳入文献15篇,其中指南1篇,系统评价2篇,证据总结3篇,专家共识1篇,随机对照研究2篇,队列研究2篇,类实验研究4篇。总结出颅脑损伤人工气道患者吸痰护理操作要点,共5个方面22条证据,建议选择密闭式吸痰法,浅层吸痰、按需吸痰,充分做好镇静镇痛管理,做好持续气道湿化管理,为护理人员临床工作提供参考。结论 总结颅脑损伤人工气道吸痰护理操作要点的循证证据,能够为患者制定个性化护理管理,促进患者临床康复,提升临床护理工作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脑损伤 人工气道 吸痰护理
下载PDF
超声动态监测神经鞘直径变化对急性高原脑水肿早期诊断的初步探讨
7
作者 张建波 张芸芸 +1 位作者 白红民 魏林节 《中国微侵袭神经外科杂志》 CAS 2024年第7期392-395,共4页
目的探讨超声监测视神经鞘直径(optic nerve sheath diameter,ONSD)指导治疗急性高原脑水肿(high altitude cerebral edema,HACE)可行性。方法对短时间进驻高原的40名健康成年男性(对照组)及3例急性HACE患者(HACE组),利用超声测定ONSD... 目的探讨超声监测视神经鞘直径(optic nerve sheath diameter,ONSD)指导治疗急性高原脑水肿(high altitude cerebral edema,HACE)可行性。方法对短时间进驻高原的40名健康成年男性(对照组)及3例急性HACE患者(HACE组),利用超声测定ONSD。以其阈值大于5.2mm诊断颅内压升高,在治疗过程中与出院1周后,动态监测ONSD。结果对照组双眼平均ONSD为(5.05±0.04)mm。HACE患者急诊就诊即刻双眼平均ONSD为(5.62±0.06)mm,经治疗出院时双眼平均ONSD为(5.00±0.17)mm,随访时双眼平均ONSD为(5.01±0.10)mm。与对照组比较,HACE患者急诊就诊即刻双眼平均ONSD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出院时、随访时双眼ONSD差异无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HACE患者出院时、随访时双眼平均ONSD,小于急诊就诊即刻ONSD,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声监测ONSD增宽是确诊急性HACE的一种便捷、简单且无创的方法,对急性HACE救治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水肿 急性 视神经鞘 高原 超声动态监测
下载PDF
枕动脉按压辅助Onyx-18血管内治疗小脑幕硬脑膜动静脉瘘
8
作者 朱罗江 董李 +3 位作者 张锡武 张建波 江澈 陈状 《中华神经外科疾病研究杂志》 CAS 2025年第1期74-77,共4页
小脑幕硬脑膜动静脉瘘(TDAVF)是位于小脑幕及其附属结构上的异常动静脉短路。由于其病变部位深,供血动脉和引流静脉复杂,治疗困难。经动脉入路应用Onyx-18栓塞是当前首选的治疗方法。但Onyx-18在瘘口处弥散不佳是治疗不彻底、部分患者... 小脑幕硬脑膜动静脉瘘(TDAVF)是位于小脑幕及其附属结构上的异常动静脉短路。由于其病变部位深,供血动脉和引流静脉复杂,治疗困难。经动脉入路应用Onyx-18栓塞是当前首选的治疗方法。但Onyx-18在瘘口处弥散不佳是治疗不彻底、部分患者残余或复发的重要原因。枕动脉是TDAVF的常见供血动脉之一,其位置表浅,仅体表压迫就能达到封闭血管效果。目前尚无术者提到通过枕动脉体外按压来辅助Onyx-18治疗,使其在瘘口处充分弥散。本文报告2例枕动脉按压辅助Onyx-18血管内治疗TDAVF患者,描述了颅脑磁共振成像、脑血管造影的结果、手术过程及结果,讨论并复习了TDAVF治疗方法的相关文献。2例TDAVF患者瘘口完全闭塞,术后恢复良好,不适症状消失,无手术相关并发症发生。对于枕动脉参与供血的TDAVF患者,可以通过枕动脉入路注入Onyx-18,同时体表按压枕动脉辅助,达到治愈性栓塞的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脑幕硬脑膜动静脉瘘 枕动脉按压 血管内治疗 “高压锅”技术 Onyx-18栓塞
下载PDF
桥小脑角区面神经鞘瘤的诊断与治疗 被引量:5
9
作者 刘羽阳 董李 +2 位作者 郑玄 张家墅 张军 《中国微侵袭神经外科杂志》 CAS 2019年第11期485-489,共5页
目的探讨桥小脑角区(cerebellopontine angle,CPA)面神经鞘瘤的临床特点和诊疗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10例CPA面神经鞘瘤病例临床资料。7例术前误诊为前庭神经鞘瘤,4例病人术前增强MRI出现“音符征”。结果8例行保留面神经的肿瘤切除术,其... 目的探讨桥小脑角区(cerebellopontine angle,CPA)面神经鞘瘤的临床特点和诊疗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10例CPA面神经鞘瘤病例临床资料。7例术前误诊为前庭神经鞘瘤,4例病人术前增强MRI出现“音符征”。结果8例行保留面神经的肿瘤切除术,其中1例对术后残余肿瘤组织行立体定向放射治疗;2例行肿瘤全切除术;全组病例全切除率达90%。经治疗后,面神经功能达House-BrackmannⅢ级4例,病侧听力保留2例。结论CPA面神经鞘瘤为颅内罕见良性肿瘤,临床表现与辅助检查缺乏特异性,术前易误诊为前庭神经鞘瘤。面神经保留的肿瘤切除术可使病人获得较好术后面神经功能,“音符征”有助于术前诊断CPA面神经鞘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鞘瘤 面神经麻痹 面神经 前庭神经 神经修复
下载PDF
10年单中心听神经瘤患者手术治疗回顾性研究 被引量:11
10
作者 董李 张军 《中华耳科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20-24,共5页
目的回顾性分析本中心手术治疗的听神经瘤患者,对临床特点、术前影像学、手术切除率、术后神经功能状态及术后并发症进行统计分析,并借此探讨听神经瘤患者的规范外科治疗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07年6月至2017年6月于本中心接受外科... 目的回顾性分析本中心手术治疗的听神经瘤患者,对临床特点、术前影像学、手术切除率、术后神经功能状态及术后并发症进行统计分析,并借此探讨听神经瘤患者的规范外科治疗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07年6月至2017年6月于本中心接受外科治疗的单侧听神经瘤患者,统计分析患者一般资料,肿瘤大小、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肿瘤切除率、神经功能评估、术前(后)听力学检查及术后并发症等数据,并对上述各项数据进行多元逻辑回归分析。探讨肿瘤大小与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术后并发症之间的关系。结果:根据纳入排除标准,共有557名患者进入本研究,手术均采用枕下乙状窦后入路,患者平均年龄45.8±10.8岁;其中男性230例(37.7%);肿瘤直径≥3cm者468例(84.0%);平均手术时间5.2±1.8小时;术中出血量337±145ml;肿瘤达全切者513例(92.1%),次全切者44例(7.9%);518例患者达到术中面神经解剖保留(93.0%);术后House-Brackmann分级评估面神经功能Ⅰ-Ⅲ级者471例(84.6%);术前听力可用者41例,术后听力可用者12例(29.3%)。术后发生脑脊液漏者16例(2.9%),发生术侧面部麻木者12例(2.2%),出现复视者18例(3.2%),出现后组颅神经麻痹症状者15例(2.7%),术后颅内出血者5例(0.9%)。校正多元逻辑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肿瘤大小与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面瘫及复视发生率之间呈正相关关系(P<0.05),当肿瘤最大直径>5cm时,术中出血量显著增加(P<0.05)。结论:单侧听神经瘤患者手术治疗的难点是术中神经功能的保护。减少手术操作的机械损伤、运用术中神经电生理监测技术对提高治疗效果十分关键。肿瘤大小与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术后神经功能障碍发生率呈正相关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听神经瘤 乙状窦后入路 面神经功能保留 听力保留
下载PDF
椎管内神经鞘瘤的诊断与显微手术治疗 被引量:7
11
作者 李天栋 王国良 +6 位作者 白红民 邹宇辉 公方和 杨瑞鑫 战俣飞 姚书敬 王玉宝 《中国微侵袭神经外科杂志》 CAS 2021年第3期123-126,共4页
目的探讨椎管内神经鞘瘤的显微外科手术治疗经验与技巧。方法回顾性分析56例椎管内神经鞘瘤病人的临床表现、影像学资料和随访资料,均行后正中入路显微外科手术。结果肿瘤全切除54例(96.4%),部分切除2例(3.6%)。术后出现脑脊液漏1例,经... 目的探讨椎管内神经鞘瘤的显微外科手术治疗经验与技巧。方法回顾性分析56例椎管内神经鞘瘤病人的临床表现、影像学资料和随访资料,均行后正中入路显微外科手术。结果肿瘤全切除54例(96.4%),部分切除2例(3.6%)。术后出现脑脊液漏1例,经重新加固缝合切口愈合;并发颅内感染2例,经抗生素治疗痊愈。术后12个月McCormick脊髓功能分级:Ⅰ级50例(89.3%),Ⅱ级5例(8.9%),Ⅳ级1例(1.8%)。结论显微手术切除神经鞘瘤治愈率高,术后并发症少,应为标准的治疗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鞘瘤 诊断 入路 后正中 显微外科手术
下载PDF
单中心伽玛刀和射频热凝术治疗难治性三叉神经痛的疗效比较 被引量:6
12
作者 江澈 杨红军 +1 位作者 王嘉嘉 梁军潮 《中国微侵袭神经外科杂志》 CAS 2019年第1期21-24,共4页
目的比较单中心伽玛刀和射频热凝术治疗难治性三叉神经痛的疗效,总结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412例难治性三叉神经痛病人的临床资料,其中采用伽玛刀治疗285例(伽玛刀组),采用射频热凝术治疗127例(射频热凝组),比较两组病例的有效性和安全... 目的比较单中心伽玛刀和射频热凝术治疗难治性三叉神经痛的疗效,总结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412例难治性三叉神经痛病人的临床资料,其中采用伽玛刀治疗285例(伽玛刀组),采用射频热凝术治疗127例(射频热凝组),比较两组病例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结果术后3个月,射频热凝组的治愈率、良好率和有效率均高于伽玛刀组(P <0.05)。在超过3个月的随访中,射频热凝组的良好率均高于伽玛刀组(P <0.05),但并发症发生率较高(P <0.001)。生存分析提示在长期随访阶段,射频热凝组的良好率高于伽玛刀组(P=0.001)。回归分析显示:伽玛刀组病人术后面部麻木(OR=4.43,P=0.01,95%CI:1.45~13.53)、病程≤3年(OR=2.18,P=0.04,95%CI:1.03~4.60)以及既往无手术治疗史(OR=0.55,P=0.03,95%CI:0.31~0.95)是疗效良好的正性预测因子。结论伽玛刀治疗难治性三叉神经痛安全无创,并发症少,而射频热凝术的疗效更佳,但并发症多,应根据病情选择合适的手术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叉神经痛 难治性 伽玛刀 射频热凝术
下载PDF
驻黎巴嫩维和医院皮肤科疾病谱合并用药分析 被引量:5
13
作者 王兴旺 袁进 +1 位作者 李桂兰 俞庆华 《解放军预防医学杂志》 CAS 2020年第7期20-22,共3页
目的研究分析驻黎巴嫩1+级维和医院皮肤科疾病谱与药品使用情况。方法采取回顾性研究方法,调取2018年5月17日至2019年5月的25日范围内在中国维和1+级医院皮肤科就诊的病例资料,分析皮肤病患者的人员构成特点、疾病谱特点,并统计所有皮... 目的研究分析驻黎巴嫩1+级维和医院皮肤科疾病谱与药品使用情况。方法采取回顾性研究方法,调取2018年5月17日至2019年5月的25日范围内在中国维和1+级医院皮肤科就诊的病例资料,分析皮肤病患者的人员构成特点、疾病谱特点,并统计所有皮肤科药品储备及消耗情况。结果皮肤病疾病类别构成比中居前3位的依次为皮炎湿疹、皮肤真菌病以及皮肤附属器疾病,分别占比25.9%、15.4%、12.3%。皮肤科用药的总消耗率是41.7%,其中抗真菌类外用药消耗率最高,维A类药物、抗病毒药物及长效激素类软膏消耗率较低。结论驻黎维和医院患者皮肤科疾病以皮炎湿疹、皮肤真菌病以及皮肤附属器疾病多见,药品消耗以抗真菌药为主,在国内筹备阶段应有针对性地对常见疾病防治知识进行培训并有针对性地准备足够的药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皮肤病 黎巴嫩 维和 用药分析
下载PDF
“医院-社区-家庭”三维联动延续性护理在脑卒中患者康复护理的应用价值 被引量:2
14
作者 张青 成红梅 《中国微侵袭神经外科杂志》 CAS 2023年第12期232-235,共4页
目的探讨“医院-社区-家庭”三维联动延续性护理在脑卒中患者康复护理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收治的81例脑卒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n=40)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n=41)实施“医院-社区-家庭”三维联动延续性护理,对比两组... 目的探讨“医院-社区-家庭”三维联动延续性护理在脑卒中患者康复护理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收治的81例脑卒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n=40)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n=41)实施“医院-社区-家庭”三维联动延续性护理,对比两组护理效果差异。结果观察组出院后3个月、6个月的生活质量、肢体功能恢复情况、生活自理能力评分均明显高于同期对照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明显低于同期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医院-社区-家庭”三维联动延续性护理能够改善脑卒中患者康复效果,可在临床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 延续性护理 康复护理 医院-社区-家庭
下载PDF
脑胶质瘤WHO中枢神经系统肿瘤分类(第五版)分析:附60例报告 被引量:1
15
作者 加潇坤 彭冲奇 +2 位作者 赵振宇 王蔚 白红民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2期1086-1093,共8页
目的 参照2021年世界卫生组织(WHO)中枢神经系统肿瘤分类(第五版,以下简称新版肿瘤分类),报告胶质瘤的组织学形态、免疫表型和分子诊断并进行分型分类。方法 纳入2019年7月至2021年7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南部战区总医院收治的经基因检测确诊... 目的 参照2021年世界卫生组织(WHO)中枢神经系统肿瘤分类(第五版,以下简称新版肿瘤分类),报告胶质瘤的组织学形态、免疫表型和分子诊断并进行分型分类。方法 纳入2019年7月至2021年7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南部战区总医院收治的经基因检测确诊的60例胶质瘤患者,均行HE染色、免疫组化染色和基因检测,行组织病理学诊断和分子诊断,参照新版肿瘤分类进行分型分类。结果共60例胶质瘤根据新版肿瘤分类分为毛细胞型星形细胞瘤(1例,1.67%);神经节细胞胶质瘤(1例,1.67%);星形细胞瘤,IDH突变型(15例,25%);少突胶质细胞瘤,IDH突变伴1p/19q共缺失型(11例,18.33%);多形性黄色瘤型星形细胞瘤(1例,1.67%);胶质母细胞瘤,IDH野生型(21例,35%);弥漫性中线胶质瘤,H3 K27变异型(3例,5%);胶质瘤,NEC(7例,11.67%)。7例胶质瘤,NEC患者的组织病理学诊断分别为弥漫性星形细胞瘤(2例)、间变性星形细胞瘤(1例)、少突胶质细胞瘤(2例)、间变性少突胶质细胞瘤(1例)和神经节细胞胶质瘤(1例);分子诊断,仅1例为O6-甲基鸟嘌呤-DNA甲基转移酶(MGMT)启动子甲基化、1例BRAF V600E突变。21例胶质母细胞瘤,IDH野生型患者的组织病理学诊断分别为胶质母细胞瘤(15例)、少突胶质细胞瘤(1例)、间变性少突胶质细胞瘤(2例)、弥漫性星形细胞瘤(2例)和间变性星型细胞瘤(1例);分子诊断,15例(71.43%)TERT启动子突变、7例(33.33%)EGFR扩增、5例(23.81%)MGMT启动子甲基化、1例(4.76%)第7号染色体扩增。15例星形细胞瘤,IDH突变型,CNS WHO 2~4级患者的组织病理学诊断为胶质母细胞瘤(3例)、少突胶质细胞瘤(2例)、间变性少突胶质细胞瘤(1例)、弥漫性星形细胞瘤(8例)和间变性星形细胞瘤(1例);分子诊断,11例MGMT启动子甲基化,2例细胞周期蛋白依赖性激酶抑制基因2A/B(CDKN2A/B)纯合性缺失。结论 本文是新版肿瘤分类发布以来首次单中心胶质瘤病理诊断报告,提示新版肿瘤分类可更精准地对胶质瘤进行分类,但NEC比例仍较高,且即使分类准确的胶质瘤仍存在不同的基因变异,胶质瘤的分子特征有待进一步探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胶质瘤 世界卫生组织 指南 中枢神经系统肿瘤
下载PDF
完全神经内镜控制下切除小脑囊性血管母细胞瘤
16
作者 高寒 李天栋 +5 位作者 陈志生 陈志贺 谭绍涛 蓝锡昌 练石坤 王国良 《中国微侵袭神经外科杂志》 CAS 2020年第6期263-265,共3页
目的探讨完全神经内镜控制下采用颅后窝锁孔开颅切除小脑囊性血管母细胞瘤的技术优势。方法回顾性分析5例小脑囊性血管母细胞瘤病例资料,共发现6个肿瘤结节,均采用后正中旁切口,单侧颅后窝锁孔开颅,在神经内镜完全控制下切除囊腔内肿瘤... 目的探讨完全神经内镜控制下采用颅后窝锁孔开颅切除小脑囊性血管母细胞瘤的技术优势。方法回顾性分析5例小脑囊性血管母细胞瘤病例资料,共发现6个肿瘤结节,均采用后正中旁切口,单侧颅后窝锁孔开颅,在神经内镜完全控制下切除囊腔内肿瘤结节。其中4例术中准确快速发现与术前影像位置一致的肿瘤结节;1例除在术前影像引导下发现1个肿瘤结节外,经神经内镜探查还发现1个术前影像学漏诊的肿瘤结节。结果5例病人术后复查头部MRI均明确肿瘤结节全切除,囊腔有不同程度缩小。门诊随访1~5.5年,平均3.4年,病人均痊愈,未出现肿瘤复发。结论完全神经内镜控制下切除小脑半球的囊性血管母细胞瘤,手术创伤小、疗效佳,是处理该类型病变的较佳治疗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母细胞瘤 神经内镜 小脑
下载PDF
神经内镜下大脑半球离断术的可行性研究
17
作者 谭红平 梁军潮 +7 位作者 朱丹 华刚 陈俊喜 唐晓伟 李少春 张伟 王艮波 郭强 《中国微侵袭神经外科杂志》 CAS 2020年第3期112-114,共3页
目的研究神经内镜下大脑半球离断术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1例药物难治性癫癎病人的临床资料,采用神经内镜下大脑半球离断术,分析其术后疗效和并发症。结果术后MRI提示左侧基底核区与周围脑叶完全离断,DTI提示各脑叶与基底核... 目的研究神经内镜下大脑半球离断术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1例药物难治性癫癎病人的临床资料,采用神经内镜下大脑半球离断术,分析其术后疗效和并发症。结果术后MRI提示左侧基底核区与周围脑叶完全离断,DTI提示各脑叶与基底核区无纤维传导束联系。术后2周内有发热,予腰大池置管引流后控制;无其他并发症。随访6个月,无癫癎发作,达EngelⅠ级;神经认知功能较术前改善。结论对药物难治性癫癎行神经内镜下大脑半球离断术安全、微创、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癫癎 药物难治性 大脑半球离断术 神经内镜
下载PDF
全程唤醒麻醉下脑功能区胶质瘤手术切除过程中神经功能定位的配合体会
18
作者 朱小艳 李圣杰 +1 位作者 纪玉桂 白红民 《国际医药卫生导报》 2022年第22期3243-3245,共3页
目的探讨全程唤醒麻醉下脑功能区胶质瘤手术切除的术中神经功能定位配合要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至2021年12月期间中国人民解放军南部战区总医院神经外科97例脑功能区胶质瘤全程唤醒麻醉下开颅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40例,女57... 目的探讨全程唤醒麻醉下脑功能区胶质瘤手术切除的术中神经功能定位配合要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至2021年12月期间中国人民解放军南部战区总医院神经外科97例脑功能区胶质瘤全程唤醒麻醉下开颅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40例,女57例,年龄30~45岁,主要观察患者在术中对唤醒手术的配合程度。结果本组97例全程唤醒麻醉开颅手术的患者均成功配合完成手术,整个手术过程中唤醒程度均可完全配合术中神经功能定位,初期有3例患者因额骨颧突部位疼痛,追加局部浸润和阻滞后消失,无患者更改麻醉方式。皮质直接电刺激(DES)无明显阳性结果29例,皮质下DES无明显阳性反应52例。结论通过做好术前患者的神经功能评估、心理护理及术前模拟训练,使患者积极的配合手术是保证术中神经功能定位顺利进行的关键,术中患者和术中专职监测护理师的良好配合是手术顺利完成的重要保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程唤醒麻醉 脑功能区胶质瘤 术前评估 心理护理 术中配合
下载PDF
颈内动脉眼动脉段未破裂动脉瘤血管内治疗的并发症分析 被引量:2
19
作者 程魁红 赵刚 +6 位作者 江澈 张建波 徐承澍 张锡武 陈状 武肖娜 罗高权 《中国微侵袭神经外科杂志》 CAS 2024年第2期65-69,共5页
目的总结血管内治疗颈内动脉眼动脉段未破裂动脉瘤的并发症,初步分析其发生的原因。方法回顾性分析应用血管内治疗的82例颈内动脉眼动脉段未破裂动脉瘤的病例资料,记录并发症发生情况,分析影响并发症发生的危险因素。结果围手术期并发症... 目的总结血管内治疗颈内动脉眼动脉段未破裂动脉瘤的并发症,初步分析其发生的原因。方法回顾性分析应用血管内治疗的82例颈内动脉眼动脉段未破裂动脉瘤的病例资料,记录并发症发生情况,分析影响并发症发生的危险因素。结果围手术期并发症4例,总体并发症发生率为4.9%(4/82),发生术中血管痉挛2例,动脉瘤破裂出血1例,局部小穿支动脉受损1例。术后随访3~24个月,平均随访时间为(12.7±5.6)个月,均未出现支架内狭窄及永久性眼部并发症。病人性别、年龄、高血压病、糖尿病、高脂血症、动脉瘤大小及动脉瘤形态因素在颈内动脉眼动脉段未破裂动脉瘤血管内治疗并发症的发生率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颈内动脉眼动脉段未破裂动脉瘤血管内治疗的并发症受药物反应、术中操作、血流动力学及治疗材料性质等多方面因素影响。为避免发生严重不良后果,术者应积极预防围手术期并发症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瘤 眼动脉段 血管内治疗 并发症
下载PDF
CBCT提高Leksell ICON伽玛刀治疗精度的作用 被引量:2
20
作者 张聿浩 张小鹏 +6 位作者 李林 刘家令 刘一兵 温锦崇 麦树荣 赖素云(综述) 梁军潮(审校) 《中国微侵袭神经外科杂志》 CAS 2024年第2期125-128,共4页
立体定向放射外科的治疗精度包含两个内容:靶区的辨析精度与放射外科治疗计划实施精度。现代影像学发展已经大大提高靶区的辨析精度,然而MRI图像畸变、CT图像软组织辨析度不足仍是立体定向放射外科目前存在的问题。治疗计划实施过程中... 立体定向放射外科的治疗精度包含两个内容:靶区的辨析精度与放射外科治疗计划实施精度。现代影像学发展已经大大提高靶区的辨析精度,然而MRI图像畸变、CT图像软组织辨析度不足仍是立体定向放射外科目前存在的问题。治疗计划实施过程中设备的机械精度、刚性框架的移位、热塑性面罩特有的不确定性因素等变量也影响最终的治疗精度。本文对锥形束X射线计算机体层成像设备(cone beam computed tomography,CBCT)在ICON伽玛刀定位精度和治疗计划精度的提高作用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伽玛刀 锥形束X射线计算机体层成像设备 治疗精度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