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通过外泌体miRNA预防骨髓干细胞移植后aGVHD的效应和机制研究 被引量:3
1
作者 骆宜茗 钟佳颖 +7 位作者 简欣怡 张礼翼 张黎 丁毅 马云瀚 陈映宇 林清如 齐忠权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1171-1178,共8页
目的:探索脐带间充质干细胞抑制骨髓干细胞移植后GVHD发生的分子机制。方法:通过构建小鼠骨髓干细胞移植后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aGVHD)的模型,并将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用于aGVHD小鼠模型中观察其预防效应。同时通过分离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外泌... 目的:探索脐带间充质干细胞抑制骨髓干细胞移植后GVHD发生的分子机制。方法:通过构建小鼠骨髓干细胞移植后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aGVHD)的模型,并将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用于aGVHD小鼠模型中观察其预防效应。同时通过分离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外泌体,观察外泌体对aGVHD小鼠的预防效应。通过对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和外泌体进行miRNA测序、分析和验证,探索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外泌体预防骨髓干细胞移植后aGVHD的分子机制。结果:成功构建了小鼠骨髓干细胞移植后aGVHD模型。与骨髓干细胞移植后aGVHD模型小鼠相比,注射脐带间充质干细胞能够降低移植小鼠aGVHD评分,延长小鼠的生存时间。而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的外泌体注射同样具有降低aGVHD评分,延长移植小鼠生存时间的疗效。高通量测序结果显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的外泌体中富含miR-21等miRNA分子,主要影响细胞粘附、细胞RNA降解等信号通路。结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能够预防骨髓干细胞移植后aGVHD的发生,该效应可能由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的外泌体中miRNA所介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造血干细胞移植 移植物抗宿主病 脐带间充质干细胞 外泌体 微小RNA
原文传递
EBV相关性伴淋巴样间质胃癌4例临床病理分析 被引量:2
2
作者 林泽泱 廖洪锋 +5 位作者 郭舒静 庄国洪 叶宇涵 白婷婷 刘争进 殷平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2期1431-1435,共5页
目的探讨EBV相关性伴淋巴样间质胃癌(Epstein-Barr virus-associated gastric carcinoma with lymphoid stroma,EBVaGCLS)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免疫表型、分子遗传学特征及预后。方法收集4例EBVaGCLS的临床病理学资料,采用免疫组化EnVisio... 目的探讨EBV相关性伴淋巴样间质胃癌(Epstein-Barr virus-associated gastric carcinoma with lymphoid stroma,EBVaGCLS)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免疫表型、分子遗传学特征及预后。方法收集4例EBVaGCLS的临床病理学资料,采用免疫组化EnVision两步法及原位杂交法标记肿瘤细胞,分析其临床、病理形态学特征,及与预后的关系,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4例均为男性,年龄60~66岁,平均62岁。肿瘤位于近端胃,最大径4.2~8.7 cm,平均6.8 cm。癌组织浸润性生长,一般呈梁状、条索状、片状或不规则腺管状。肿瘤细胞较大,合体样多角形。间质伴大量成熟淋巴细胞浸润,可形成淋巴滤泡。免疫表型:肿瘤细胞CKpan、CK-L、CK7、错配修复蛋白(MLH1、PMS2、MSH2、MSH6)均阳性,间质淋巴细胞CD3、CD20均阳性,AFP、Heppar-1均阴性,Ki-67增殖指数为20%~80%。4例EBER原位杂交均呈阳性。4例患者平均随访9个月,其中1例死亡。结论EBVaGCLS多发生于中老年人,临床症状相较于分化型胃癌无特殊,诊断和鉴别诊断依赖于其特征性形态学表现并辅以免疫组化、原位杂交检测。EBVaGCLS预后好于EBV阴性胃癌,治疗以手术完整切除为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肿瘤 EBV相关性伴淋巴样间质胃癌 免疫组织化学 诊断 鉴别 预后
下载PDF
结直肠癌中lipocalin 2的表达及临床病理特征分析
3
作者 孟晓乐 李慧 +2 位作者 张书铭 王桂梅 唐华美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8期883-886,892,共5页
目的探讨脂质运载蛋白2(lipocalin 2,Lcn2)在结直肠癌中的表达及其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收集40例配对结直肠癌及癌旁组织样本,分别采用qRT-PCR法、Western blot法检测Lcn2的mRNA和蛋白水平,运用免疫组化检测Lcn2蛋白并分析其与临... 目的探讨脂质运载蛋白2(lipocalin 2,Lcn2)在结直肠癌中的表达及其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收集40例配对结直肠癌及癌旁组织样本,分别采用qRT-PCR法、Western blot法检测Lcn2的mRNA和蛋白水平,运用免疫组化检测Lcn2蛋白并分析其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结果与癌旁组织相比,结直肠癌组织中:qRT-PCR结果显示Lcn2的mRNA水平升高(P=0.0065);Western blot结果显示Lcn2的蛋白水平升高(P<0.05);免疫组化结果显示,癌细胞胞质和胞膜中Lcn2呈强阳性,癌旁组织Lcn2呈阴性,且Lcn2强阳性与肿瘤直径(P=0.014)、分化程度(P=0.017)、T分期(P=0.042)及淋巴结转移(P=0.025)密切相关。结论Lcn2在结直肠癌中呈强阳性,且与肿瘤直径、分化程度、T分期及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提示其可能参与结直肠癌的进展和转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直肠肿瘤 Lcn2 QRT-PCR Western blot 免疫组织化学 临床病理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