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99篇文章
< 1 2 2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厦门大学社会与人类学院团委:发挥学科特色,打造社团育人平台
1
作者 《福建青年》 2024年第1期29-29,共1页
近年来,厦门大学社会与人类学院团委(以下简称学院团委)在学院党委领导下,通过学院专业教师和学院团委书记共同担任社团指导老师的方式,带领厦门大学人类学社关注基层、打造品牌、引领青年。2020年和2023年,人类学社获评“大学生知行计... 近年来,厦门大学社会与人类学院团委(以下简称学院团委)在学院党委领导下,通过学院专业教师和学院团委书记共同担任社团指导老师的方式,带领厦门大学人类学社关注基层、打造品牌、引领青年。2020年和2023年,人类学社获评“大学生知行计划全国百强社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学院党委 厦门大学 团委书记 大学生 院团委 学科特色 人类学 社团
原文传递
新时代党的社会工作实践逻辑与专业社会工作转型 被引量:1
2
作者 童敏 《社会建设》 2025年第1期3-23,共21页
自党的十八大以来,随着我国社会治理任务加重以及基层治理诉求提升,社会工作内涵不断丰富,尤其中央社会工作部成立,由党统领社会工作。这样,新时代党的社会工作实践逻辑以及与专业社会工作之间的关系就成为亟待回答的课题。通过梳理新... 自党的十八大以来,随着我国社会治理任务加重以及基层治理诉求提升,社会工作内涵不断丰富,尤其中央社会工作部成立,由党统领社会工作。这样,新时代党的社会工作实践逻辑以及与专业社会工作之间的关系就成为亟待回答的课题。通过梳理新时代社会工作的实践逻辑发现,党的社会工作主要从社会转型和社会建设视角审视社会工作,而专业社会工作主要从福利服务视角考察社会工作。在新时代促进现实生活中人的成长是党的社会工作的核心任务。党的社会工作需要借鉴专业社会工作有关人与环境关系的实践逻辑,将注重环境适应的“人在情境中”的基本假设转变成关注现实环境中个人自主性的“情境中的人”,在促进人与环境协同改变的同时激发人的成长改变潜力,实现人的现代化,以便承担起“社会医生”的历史责任,推进我国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创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工作学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党的社会工作 专业社会工作 人的现代化
下载PDF
现代化视域下中国社会工作自主知识范式的建构
3
作者 童敏 《中州学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74-81,共8页
随着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推进和基层治理现代化步伐的加快,作为基层治理创新重要力量的中国社会工作亟须从现代化视角审视其专业定位和知识范式。通过比较现代化视角下中西方社会工作发展历程可以发现,两者都依赖现代化进程的推动以及人... 随着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推进和基层治理现代化步伐的加快,作为基层治理创新重要力量的中国社会工作亟须从现代化视角审视其专业定位和知识范式。通过比较现代化视角下中西方社会工作发展历程可以发现,两者都依赖现代化进程的推动以及人们对良性社会和生活秩序的渴望,都经历了从环境适应到社会关系改善再到生活关系调整三个阶段的专业探索。不同的是,中国社会工作是站在生活秩序重建的现代化发展新阶段建构实践知识范式的,它依据多元哲学视角,在日益疏离的社会关系中实现人与环境内外互促的个人自主成长。这是一种关注个人自主能力提升的社会工作治理范式,而不同于在注重环境适应的现代化初期由西方专业社会工作创建的注重事务问题解决的帮扶范式。这种治理范式不仅能够找回在过度标准化的现代化进程中丢失的个人自主理性,而且能够展现中国作为后发国家对多元现代化的诉求,以及社会工作在基层治理中促进人的现代化的独特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式现代化 中国社会工作 自主知识范式 帮扶范式 治理范式
下载PDF
作为方法论的生活:基层治理下中国社会工作自主知识的可行框架
4
作者 童敏 周晓彤 《河北学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53-60,共8页
随着中国社会治理下沉到基层,社区日常生活逐渐进入社会工作视野内,特别是在中央社会工作部成立之后,社会工作作为基层治理创新实践的一支重要力量得到党和国家的认可。这样,社区生活秩序重建就成为中国社会工作专业实践的重要使命。通... 随着中国社会治理下沉到基层,社区日常生活逐渐进入社会工作视野内,特别是在中央社会工作部成立之后,社会工作作为基层治理创新实践的一支重要力量得到党和国家的认可。这样,社区生活秩序重建就成为中国社会工作专业实践的重要使命。通过回顾西方专业社会工作的发展历程可以发现,尽管1990年代之后西方专业社会工作在全球化运动和后现代主义思潮的推动下开始从关注人与环境的相互适应转向日常生活,并且把日常生活作为专业实践的焦点,但由于其秉持个人主义价值观,从而导致不是将人与环境对立起来,就是将专业实践知识神秘化,促使生活内涵出现碎片化和模糊化。对此,中国社会工作者需要站在方法论层面重新审视生活,走与西方专业社会工作不同的理论建构路径,将人与环境双向交互影响的生活整全性作为专业实践的基础,通过强调“情境中的人”的自主性激发居民参与基层治理的活力,让中国社会工作深耕于基层治理的生活实践之中,成为推进中国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建构中国社会工作自主的知识框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层治理 社会工作 自主知识
原文传递
社区治理中的政治参与、信任与警民合作意愿——基于厦门市和贵阳市的比较
5
作者 胡荣 林彬彬 颜雅仪 《江淮论坛》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04-113,共10页
社区治理中的警民关系是衡量基层治理效率和社会和谐的重要指标。已有警民合作意愿的研究多是从种族间差异、国家差异的角度出发进行比较和探讨,缺乏从政治参与和信任角度的分析。通过建立厦门和贵阳两地的警民合作意愿影响因素回归模型... 社区治理中的警民关系是衡量基层治理效率和社会和谐的重要指标。已有警民合作意愿的研究多是从种族间差异、国家差异的角度出发进行比较和探讨,缺乏从政治参与和信任角度的分析。通过建立厦门和贵阳两地的警民合作意愿影响因素回归模型,分析显示内在政治效能感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增进公众与警察合作的意愿;积极参与政治的态度可以显著增进公众与警察合作的意愿;体制内的政治参与可以显著增进公众与警察合作的意愿,但体制外的政治参与却显著减少公众与警察合作的意愿;警察信任和政府信任都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增进公众与警察合作的意愿。未来社区治理需以增强社会信任为切入点,促进民众从消极政治参与转向体制内的积极政治参与,共同构建和谐警民关系,提升治理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区治理 政治参与 信任 警民合作意愿
下载PDF
统合治理与社会工作服务发展——以Y市乡镇(街道)社工站建设为例
6
作者 黄晓星 房欣杨 《社会建设》 2025年第2期75-98,共24页
中央社会工作部成立后,中国社会工作事业迈入新发展阶段,如何在基层治理大局中更好发挥社会工作效能成为一项重点议题。本文以乡镇(街道)社会工作站的整体演进和个案分析为切口,基于“统合治理”视角探讨党与社会工作在基层治理中的互... 中央社会工作部成立后,中国社会工作事业迈入新发展阶段,如何在基层治理大局中更好发挥社会工作效能成为一项重点议题。本文以乡镇(街道)社会工作站的整体演进和个案分析为切口,基于“统合治理”视角探讨党与社会工作在基层治理中的互构机制。一方面,作为自上而下的“统”,党组织通过资源的调动和适配,在社工站建设的覆盖、规范、提升三阶段分别以制度统领、规范统领和动员统领三层机制推动社会工作“行政—专业—社会”内在逻辑的耦合;另一方面,作为自下而上的“合”,社工站在承接党组织资源的基础上,以其自身能动性相继发展出理性接入、发展整合、有限合作三种应对机制,推动治理任务的赋能性转向和治理角色的综融性发展,进而对基层治理方法与格局进行有效补充。从经验看,社会工作发展坚持了化零为整、分步统合和有机联结思路,具有顺序性与交叉性特点,强化党的领导、回归社会场域、找到发展定位、推进专业化与本土化融合是社会工作后续发展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党建引领 乡镇(街道)社会工作站 统合治理 社会工作 基层治理
下载PDF
集体主义促进亲社会正义感:共同责任的作用
7
作者 吴胜涛 高承海 +2 位作者 胡琬莹 王宁 彭凯平 《心理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700-719,I0018-I0022,共25页
以往的正义研究受个人主义影响,过于关注个人权利和利益,以致忽视了关切他人不公遭遇的亲社会正义感。研究基于人类被试的问卷调查、启动实验以及大语言模型的角色扮演,探讨了集体主义与亲社会正义感的关系及其作用机制。结果发现,人类... 以往的正义研究受个人主义影响,过于关注个人权利和利益,以致忽视了关切他人不公遭遇的亲社会正义感。研究基于人类被试的问卷调查、启动实验以及大语言模型的角色扮演,探讨了集体主义与亲社会正义感的关系及其作用机制。结果发现,人类被试的集体主义特质(研究1)正向预测亲社会正义感,共同责任(而非规范服从)在二者之间起中介作用;文化启动(集体主义vs.个人主义)验证了集体主义与亲社会正义感的因果关系以及共同责任的中介效应(研究2)。进而,大语言模型角色扮演(集体主义vs.个人主义)重复验证了上述结果(研究3)。此外,不公反应视角对集体主义与亲社会正义感的关系起调节作用,即相对于目击者视角,集体主义对得利者、过错者视角下亲社会正义感的影响更大(研究2~3)。总之,我们通过多种方法检验了集体主义对亲社会正义感的促进效应,是正义研究从权利到责任转型的重要探索,这对如何在错综复杂的后个人主义社会和智能时代培养他人取向的亲社会正义感具有重要启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亲社会正义感 集体主义 后个人主义 个人利益 共同责任 规范服从
下载PDF
兄弟会的婚姻:对《江格尔》史诗《洪古尔娶亲》一部的人类学分析
8
作者 满都拉 张亚辉 《青海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33-142,共10页
以人类学理论分析《江格尔》史诗《洪古尔娶亲》一部中游牧兄弟会包含婚姻的方式。卡尔梅克奥布莱演唱版本具有特殊性,说明了洪古尔第一次娶亲的必然失败是因为他没有完全去除本身的狂暴性而贸然进入到婚姻关系中,离开兄弟会的个体英雄... 以人类学理论分析《江格尔》史诗《洪古尔娶亲》一部中游牧兄弟会包含婚姻的方式。卡尔梅克奥布莱演唱版本具有特殊性,说明了洪古尔第一次娶亲的必然失败是因为他没有完全去除本身的狂暴性而贸然进入到婚姻关系中,离开兄弟会的个体英雄缺乏兄弟会武士法的约束,而且暴力洁净化过程中等级衰降的“癞头乞儿”没有资格缔结婚约,这与他本身的社会功能相关,而只有合体的兄弟会整体才能成为一个婚姻的有效缔结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兄弟会 狂暴武士 癞头乞儿
下载PDF
社区公民身份与农民工的城市社会融入——基于厦门、苏州、东莞、深圳等地的调查 被引量:13
9
作者 徐延辉 史敏 《社会建设》 CSSCI 2020年第1期34-43,共10页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城乡二元体制松动,经过长期的流动,农民工已经可以在城市实现常住,但是农民工的城市融入状况仍然不容乐观:与市民相比,他们被区别对待,社区公民身份集中体现了这种差异。在梳理社区公民身份相关理论及最新进展的基础上...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城乡二元体制松动,经过长期的流动,农民工已经可以在城市实现常住,但是农民工的城市融入状况仍然不容乐观:与市民相比,他们被区别对待,社区公民身份集中体现了这种差异。在梳理社区公民身份相关理论及最新进展的基础上,将社区公民身份分为城市道德素养、社区成员资格、社区参与三个维度,使用多元线性回归方程分析社区公民身份对农民工城市社会融入的影响。研究发现,农民工的社区公民身份与市民相比有差别,在城市中被区别对待,遭遇"外来者""底层者"身份的双重歧视,与市民存在隔离现象。因此,落实农民工的社区公民身份,促进农民工融入城市,是一项不容拖延的任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区公民身份 农民工 社会融入
下载PDF
先秦虚静视角与中国社会工作自主话语体系建构 被引量:2
10
作者 童敏 王娜 《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3-22,54,共11页
经过十多年的快速职业化发展,中国社会工作已经成为我国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一支重要专业力量,在具体现实生活场景中开展专业实践是其核心特征,这与西方专业社会工作所倡导的追求普遍化解释的“人—环境”分析框架以及... 经过十多年的快速职业化发展,中国社会工作已经成为我国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一支重要专业力量,在具体现实生活场景中开展专业实践是其核心特征,这与西方专业社会工作所倡导的追求普遍化解释的“人—环境”分析框架以及类型化的问题解决路径存在明显的冲突。通过回顾先秦虚静视角发现,注重在具体现实生活场景中发挥人的主体性的“人—场景”双向影响框架一直以来都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讨论的焦点,并且强调舍弃是人们在过度“有为”的现实生活场景中找到成长改变之路的唯一求真方式。为此,中国社会工作专业实践需要吸纳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先秦虚静视角,建立以“人—场景”双向影响为框架、以舍弃行动策略为核心、以自然行动理性为目标的中国社会工作自主话语体系,走不同于西方专业社会工作的发展道路。只有这样,中国社会工作这种现代化后发国家的社会工作才能真正拥有自己的“实践自信”“理论自信”“文化自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虚静 社会工作 自主话语体系
下载PDF
从帮扶到治理:中国社会工作的历史转向与自主知识建构 被引量:7
11
作者 童敏 李诗雨 《社会工作》 CSSCI 2024年第3期1-24,151-153,共27页
经过十多年快速发展,特别是中央社会工作部的成立,中国社会工作专业定位及其学理依据成为亟待更新解答的命题。通过回顾中国社会工作近十多年来职业化和专业化历程发现,中国社会工作是在民政部门大力推动下产生的,经历了从困弱人群帮扶... 经过十多年快速发展,特别是中央社会工作部的成立,中国社会工作专业定位及其学理依据成为亟待更新解答的命题。通过回顾中国社会工作近十多年来职业化和专业化历程发现,中国社会工作是在民政部门大力推动下产生的,经历了从困弱人群帮扶到社会治理再到基层治理三个阶段的转型。探索之初,采取了与西方专业社会工作相似的弱势人群帮扶实践策略,之后,转向基层治理,走向与西方专业社会工作不同的发展道路。其内涵为以居民个人自主性的调动这种治理逻辑为核心,注重现代社区新型生活秩序的重建,推动“治理”端口前移,将治理矛盾化解在社区现实生活问题的解决过程中。显然,基层治理转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的历史选择,不仅需要重新审视自己专业化发展道路,而且需要立足自身专业化发展建构自主知识体系,在现代化视角下重新理解中国专业社会工作的内涵及其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群帮扶 基层治理 社会工作自主知识
下载PDF
中国社会工作的伦理转向:从接纳个人到接纳现实 被引量:4
12
作者 童敏 邓洁 《新视野》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19-128,共10页
随着我国基层治理创新的深化,中国社会工作与西方社会工作的差异日益凸显,亟需明确自身的伦理依据。接纳一直被视为社会工作的一项核心伦理,特别是在人本主义思想的影响下,接纳已经成为建立专业关系和促进服务对象改变的必要条件。通过... 随着我国基层治理创新的深化,中国社会工作与西方社会工作的差异日益凸显,亟需明确自身的伦理依据。接纳一直被视为社会工作的一项核心伦理,特别是在人本主义思想的影响下,接纳已经成为建立专业关系和促进服务对象改变的必要条件。通过梳理西方的研究脉络可以发现,尽管社会工作对接纳内涵的界定与心理学不同,前者关注专业关系建设,后者注重服务对象改变,但是两者都是以个人主义为基础建构的,强调接纳个人。这与中国社会工作社区实践的场景性和多元化现实根本相左,只会加剧服务对象对现实问题的回避。为此,中国社会工作需要以接纳现实为专业实践的伦理依据创建“中国学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接纳 中国社会工作 伦理转向 基层治理
下载PDF
市场化、社会阶层与中国民众的教养观念变迁 被引量:1
13
作者 徐延辉 赖东鹏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21-134,共14页
教养观念不仅对儿童发展至关重要,还对一个国家的竞争力具有重要影响。利用2001—2018年世界价值观调查数据探讨中国民众教养观念的阶层差异及市场化情境的影响效应可以发现,省份层次的市场化水平和以高教育为代表的优势阶层地位对民主... 教养观念不仅对儿童发展至关重要,还对一个国家的竞争力具有重要影响。利用2001—2018年世界价值观调查数据探讨中国民众教养观念的阶层差异及市场化情境的影响效应可以发现,省份层次的市场化水平和以高教育为代表的优势阶层地位对民主型教养观念呈现显著的正向影响,对专断型教养观念呈现显著的负向影响。然而,随着市场化的推进,高阶层群体专断型教养观念的概率呈上升趋势,民主型和权威型教养观念的概率逐渐下降。这些发现表明,中国民众的教养观念是现代化力量、传统文化和国家发展政策相互形构的结果,体现了现代与传统相互融合的综合特征,反映出中国式现代化的独特面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转型 市场化 社会阶层 教养观念
下载PDF
“海洋中国”的人类学议题 被引量:1
14
作者 王利兵 《东南学术》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19-128,共10页
伴随海洋自觉意识的显现和提升,中国式现代化发展正处在逐渐超越“乡土中国”,走向“海洋中国”的新发展阶段。面对这一重大社会转型,人类学作为一门以比较性视角和整体性视角见长的学科,理应积极参与海洋中国的研究,履行人类学的公共... 伴随海洋自觉意识的显现和提升,中国式现代化发展正处在逐渐超越“乡土中国”,走向“海洋中国”的新发展阶段。面对这一重大社会转型,人类学作为一门以比较性视角和整体性视角见长的学科,理应积极参与海洋中国的研究,履行人类学的公共责任与社会价值。从莫斯的“总体性”概念出发,海洋可以被看作一个“总体性社会事实”,围绕价值、知识、平等、政治和治理等五个议题对其展开人类学分析,其中任一人类学议题都是自然与文化交织和转化的结果。通过人类学的视角,由海洋串起的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国家以及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复杂关联也将更加清晰。发现和认识这些文化性与关联性,对于构建人类-海洋命运共同体和建设海洋强国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中国 总体性社会事实 人类学议题 海洋治理
下载PDF
社区特征、个人社会经济地位与老年人健康及其不平等 被引量:1
15
作者 胡荣 段晓雪 《贵州财经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72-80,共9页
以往对老年人健康水平及其不平等现象的研究多从个体社会地位、关系网络的角度展开,较少关注外在于个体的宏观社会结构、社会资源因素可能引发的健康风险与潜在的健康不平等问题。本文利用clds2014年的数据拟合多层次模型,考察个人社会... 以往对老年人健康水平及其不平等现象的研究多从个体社会地位、关系网络的角度展开,较少关注外在于个体的宏观社会结构、社会资源因素可能引发的健康风险与潜在的健康不平等问题。本文利用clds2014年的数据拟合多层次模型,考察个人社会经济地位、社区社会结构和社会资本对老年人健康水平与不平等现象的影响机制。研究发现:不同社会经济特征的老年人在健康水平上存在明显的差异;社区特征对老年人健康水平存在着独立于个人因素的整体性影响,并对老年人健康不平等现象产生弱化与强化两种调节机制。(1)社区阶层异质性的分化程度会影响健康水平。其中,社区社会经济地位会弱化健康不平等,而社区内部阶层异质性则会强化健康不平等。(2)社区社会资本的培育能够显著提升老年人的健康水平并弱化健康不平等。因此,健康中国战略的实施要着眼于中国的健康分层现象,采取社区层面的健康干预,尽可能地增加弱势群体的健康资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区阶层异质性 社区社会资本 社会经济地位 健康不平等
下载PDF
身体资本:消费社会的身体观 被引量:1
16
作者 刘子曦 李荣誉 《社会科学辑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50-157,共8页
当前的身体社会学研究较为缺乏对身体商品化现象的系统描述,需要探索更完善的理论视角以解释消费社会中的身体形态与身体实践。“身体资本”概念的提出能够优化身体商品化研究的分析工具与理论框架。身体作为资本的意象和逻辑,存在三种... 当前的身体社会学研究较为缺乏对身体商品化现象的系统描述,需要探索更完善的理论视角以解释消费社会中的身体形态与身体实践。“身体资本”概念的提出能够优化身体商品化研究的分析工具与理论框架。身体作为资本的意象和逻辑,存在三种形式:身体形象资本、身体健康资本和身体部件资本,这三种身体资本的不同形式密切相连且彼此相互影响。个体的身体形象通常与其健康状况和特定身体部位相关联。身体资本的生产性、积累性和转换性切中了消费社会对身体的商品化机制,从而凸显了身体作为投资商品、管理过程与剥削对象的观念基础与运作条件。随着科技的发展,个体的身体资本也在数字化时代得到了延伸和拓展。社交媒体和虚拟现实等技术平台使个体能够以数字化的形式展示和管理自己的身体资本,进一步影响着个体在社会中的价值和影响力。在当前消费社会的宏观背景下,研究身体资本具有重要理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身体资本 身体社会学 消费社会 身体商品化
下载PDF
数字时代的社会交往与情感变革 被引量:1
17
作者 陈福平 《学术前沿》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9期84-90,共7页
社会交往是个体情感建设的基础。数字时代以数字网络为媒介的社交体现了虚拟与现实、自我与社会以及经济理性与情感意义融合的特征,进而催生了情感的数字化、人工化、商品化等新趋势。这意味着数字时代的社交和情感既存在多样性、创造... 社会交往是个体情感建设的基础。数字时代以数字网络为媒介的社交体现了虚拟与现实、自我与社会以及经济理性与情感意义融合的特征,进而催生了情感的数字化、人工化、商品化等新趋势。这意味着数字时代的社交和情感既存在多样性、创造性的机遇,也要面对情感关系浅层化和社交极化等新挑战。为了应对这些机遇和挑战,个体、平台及国家应通过提升素养、创新技术、承担社会责任以及完善相关政策等措施,推动健康有序的社会交往和情感建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时代 社会交往 情感变革
下载PDF
低自我控制、“抖音”使用强度、社会资本与大学生社交媒体焦虑:有调节的中介模型 被引量:2
18
作者 董昊赟 许博洋 +1 位作者 何树彬 刘为地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86-91,共6页
目的:探讨移动互联网时代大学生群体中的低自我控制、“抖音”使用强度、社交媒体焦虑之间存在的路径关系,并考察桥梁式、纽带式两种社会资本在模型路径中所起到的调节作用。方法:使用大学生自我控制量表、抖音使用强度量表、社会资本... 目的:探讨移动互联网时代大学生群体中的低自我控制、“抖音”使用强度、社交媒体焦虑之间存在的路径关系,并考察桥梁式、纽带式两种社会资本在模型路径中所起到的调节作用。方法:使用大学生自我控制量表、抖音使用强度量表、社会资本量表、社交媒体焦虑量表对743名大学生被试施测,利用结构方程模型与Johnson-Neyman调节效应分析法进行假设检验。结果:低自我控制不仅能够显著直接预测社交媒体焦虑(β=0.381,P<0.001),而且能够通过抖音使用强度对社交媒体焦虑产生间接预测作用(β=0.101,P<0.05;β=0.157,P<0.001);桥梁式与纽带式社会资本均能够显著负向调节抖音使用强度对社交媒体焦虑产生的影响。结论:对抖音app的依赖是移动互联网时代低自我控制导致大学生社交媒体焦虑的中介因素,而桥梁式与纽带式社会资本则是抖音使用强度诱发个体社交媒体焦虑的保护性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交媒体焦虑 抖音使用强度 低自我控制 社会资本
原文传递
国际化社区中社会服务的实践逻辑与困境分析——基于对X市B社工机构的调查
19
作者 刘子曦 何姣姣 《清华社会学评论》 2024年第2期219-241,共23页
针对国际化社区中的社会服务问题,现有研究没有充分讨论作为服务提供者的社会工作者对接需求的实践过程,以及该过程所处的在地化制度困境。通过调查一个国际化社区中社工服务的供需过程,本文旨在理解社会工作者如何在“制度化的项目设... 针对国际化社区中的社会服务问题,现有研究没有充分讨论作为服务提供者的社会工作者对接需求的实践过程,以及该过程所处的在地化制度困境。通过调查一个国际化社区中社工服务的供需过程,本文旨在理解社会工作者如何在“制度化的项目设计”与“差异化的个体需求”之间进行权衡与协调。研究表明,以动态化、个性化、长期化为优势的社工服务实践受困于以科层制、指标化、项目化为核心的制度逻辑,不但难以发挥社工的专业性,反而在服务过程中加大了“居民需求、社工服务、项目设计”三者之间的鸿沟。因此,有关社工服务的讨论应该跳出对社工个体的专业化想象,关注社会工作者所嵌入的社区生态与治理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际化社区 社工服务 项目制 服务需求 制度困境
下载PDF
原生家庭社会阶层如何影响教育的精神健康回报:资源补偿还是强化? 被引量:3
20
作者 常青松 胡景梁 刘子曦 《社会》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13-234,共22页
现在关于教育、家庭社会经济地位与个人精神健康的研究已经十分丰富,但鲜有研究探讨教育对精神健康的影响在不同阶层出身的群体中是否有异质性。“资源补偿理论”和“资源强化理论”提供了一对竞争性假设:自致教育成就和先赋家庭阶层共... 现在关于教育、家庭社会经济地位与个人精神健康的研究已经十分丰富,但鲜有研究探讨教育对精神健康的影响在不同阶层出身的群体中是否有异质性。“资源补偿理论”和“资源强化理论”提供了一对竞争性假设:自致教育成就和先赋家庭阶层共同作用于精神健康影响时,既可能产生互相补偿的效果,也可能呈现相互加强的趋势。为检验两种理论假说在中国的适用性,本文使用中国综合社会调查2017年的数据(CGSS2017),以个人的教育程度为核心解释变量,以原生家庭社会阶层为调节变量,探究在不同家庭背景下教育对于精神健康的促进效果是否存在差异,以及原生家庭社会阶层的调节作用是否存在性别差异。研究发现,无论是在总人口中还是在性别组间对比中,“资源补偿理论”都得到支持:相较于出身阶层较高者,出身于劣势社会阶层的人能够从教育中获得更多的精神健康回报;相对于男性,面临双重劣势的女性能够从教育成就中获得更高的精神健康回报。本文对改善女性及先赋家庭资本劣势人口的精神健康提出了证据为本的价值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育 原生家庭社会阶层 精神健康 资源补偿理论 资源强化理论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