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8篇文章
< 1 2 1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无负极锂金属电池的研究进展
1
作者 方晓亮 王翠渺 +6 位作者 刘书畅 叶文涛 崔景芹 王超志 陈伟平 张鹏 张力 《厦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5-30,共16页
[背景]锂化的正极与负极集流体组配构建的无负极锂金属电池,能够大幅减少锂用量,是下一代低成本、高能量密度二次电池体系的重要研究方向.然而,在首圈充电过程中,负极集流体表面原位沉积的锂金属与电解液发生副反应,形成不稳定的固体电... [背景]锂化的正极与负极集流体组配构建的无负极锂金属电池,能够大幅减少锂用量,是下一代低成本、高能量密度二次电池体系的重要研究方向.然而,在首圈充电过程中,负极集流体表面原位沉积的锂金属与电解液发生副反应,形成不稳定的固体电解质界面,导致有限活性锂的不可逆损失和电池性能的快速衰减.[进展]降低活性锂的消耗、提高锂金属沉积/剥离的可逆性是无负极锂金属电池的关键挑战.目前,通过高容量正极材料预锂化结合现有电池制造工艺,设计适用于软包电池双盐电解液的体系,以及开发面向全固态电池的Ag-C负极等研究进展,推动了无负极锂金属电池的快速发展.[展望]无负极锂金属电池的性能指标距离商业化应用仍有显著差距.实验室的扣式电池到实用级软包电池的测试流程与参数需要标准化.利用多模态和原位表征技术来厘清锂沉积/剥离过程与界面形成机理,并结合人工智能技术建立工况下的可靠模型和修正训练,将有助于推动无负极锂金属电池内部复杂问题的快速、精准解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负极锂金属电池 固体电解质界面 集流体 电解质 原位表征
下载PDF
铅酸蓄电池负极板不可逆硫酸盐化的研究进展
2
作者 韩联欢 林珈羽 +4 位作者 欧阳裕 潘宇凡 石杰 熊建文 詹东平 《厦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63-73,84,共12页
[背景]由于安全可靠,成本低廉,铅酸蓄电池仍是固定式储能电池的优选项.当植入可再生能源储能系统时,铅酸蓄电池长期处于高倍率部分荷电的运行状态,导致负极板的不可逆硫酸盐化,大大缩短了电池服役寿命,严重阻碍了其在新型储能市场的推... [背景]由于安全可靠,成本低廉,铅酸蓄电池仍是固定式储能电池的优选项.当植入可再生能源储能系统时,铅酸蓄电池长期处于高倍率部分荷电的运行状态,导致负极板的不可逆硫酸盐化,大大缩短了电池服役寿命,严重阻碍了其在新型储能市场的推广和应用.[进展]本文综述了负极板硫酸盐化的成因与危害,总结了解决负极板不可逆硫酸盐化的改进策略.在负极板中引入碳材料可在活性物质中构建导电网络及多孔结构,并发挥超级电容器、空间阻隔和电催化效应等作用,是缓解不可逆硫酸盐化最有效的手段.然而,该策略加剧了析氢反应,且存在铅碳之间亲和性较差等问题.如何发挥策略的优势并尽可能缩小其带来的一系列问题,是近年来的研究重点.[展望]系统研究碳基材料的作用机制、制备方法并评估其在电池中的综合性能,对合理设计多功能碳基材料、解决负极板不可逆硫酸盐化问题、延长铅酸蓄电池的服役寿命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铅酸蓄电池 负极板失效模式 不可逆硫酸盐化 碳添加剂
下载PDF
ICP刻蚀技术研究 被引量:36
3
作者 郑志霞 冯勇建 张春权 《厦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B08期365-368,共4页
介绍感应耦合等离子(ICP)的刻蚀原理,研究以SF6为刻蚀气体,不同的电极功率、气体流量、反应室压强、反应室温度、样片开槽宽度等工艺参数对Si和SiO2的刻蚀速率和选择比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提高RF1功率和SF6流量,可以提高刻蚀速率和选择... 介绍感应耦合等离子(ICP)的刻蚀原理,研究以SF6为刻蚀气体,不同的电极功率、气体流量、反应室压强、反应室温度、样片开槽宽度等工艺参数对Si和SiO2的刻蚀速率和选择比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提高RF1功率和SF6流量,可以提高刻蚀速率和选择比,提高RF2功率虽能提高刻蚀速率但降低选择比,反应室压强上升到1.2Pa时,刻蚀速率达最大值,刻蚀温度为零度时,Si的刻蚀速率最大,开槽宽度对刻蚀速率影响不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感应耦合等离子体 干法刻蚀 选择比 微电子机械系统
下载PDF
射频磁控溅射制备ZnO纳米薄膜的研究 被引量:1
4
作者 李静 吴孙桃 钟灿 《微纳电子技术》 CAS 2003年第7期550-551,共2页
采用磁控溅射的方法来制备ZnO纳米薄膜。薄膜的晶体特性以及表面结构主要通过X射线衍射。
关键词 射频磁控溅射制备 ZNO 氧化锌薄膜 纳米薄膜 表面结构 X射线衍射
下载PDF
基于一维TiO_2纳米管阵列薄膜的β伏特效应研究 被引量:2
5
作者 王娜 马洋 +4 位作者 陈长松 陈江 伞海生 陈继革 成正东 《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220-226,共7页
介绍了一种采用宽禁带半导体二氧化钛纳米管阵列薄膜材料制备β伏特效应同位素电池的方法.通过对金属钛片的电化学阳极氧化制备了垂直定向、有序排列的二氧化钛纳米管阵列薄膜,研究了退火条件对二氧化钛纳米管阵列薄膜半导体光电性能的... 介绍了一种采用宽禁带半导体二氧化钛纳米管阵列薄膜材料制备β伏特效应同位素电池的方法.通过对金属钛片的电化学阳极氧化制备了垂直定向、有序排列的二氧化钛纳米管阵列薄膜,研究了退火条件对二氧化钛纳米管阵列薄膜半导体光电性能的影响.通过与镍-63辐射源的集成封装,形成三明治结构镍-63/二氧化钛纳米管阵列薄膜/钛片的β伏特同位素电池.实验结果表明,基于氩气氛围下450?C退火的黑色二氧化钛纳米管阵列薄膜具有高的氧空位缺陷浓度和宽的可见-紫外吸收光谱.在使用β辐射总能量为10 m Ci的镍-63辐射源时,同位素电池的开路电压为1.02 V,短路电流75.52 n A,最大有效转换效率为22.4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氧化钛纳米管阵列薄膜 电化学阳极氧化 同位素电池 β伏特效应
下载PDF
可转位浅孔钻螺旋容屑槽结构优化及实验研究 被引量:1
6
作者 连云崧 张敏 +5 位作者 陈小辉 彭庶文 林亮亮 刘超 褚旭阳 周伟 《现代制造工程》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10-17,共8页
钻头排屑性能直接影响切削性能,为了解决可转位浅孔钻在切削过程中出现的缠屑和振动问题,进而避免由此引发的加工异常和孔壁质量差的情况,采用了理论分析和仿真模拟相结合的方法,深入研究了螺旋容屑槽横截面形状结构和螺旋角结构对钻体... 钻头排屑性能直接影响切削性能,为了解决可转位浅孔钻在切削过程中出现的缠屑和振动问题,进而避免由此引发的加工异常和孔壁质量差的情况,采用了理论分析和仿真模拟相结合的方法,深入研究了螺旋容屑槽横截面形状结构和螺旋角结构对钻体刚性的影响,并通过实验验证了所设计钻体具有良好的刚性和排屑性能。仿真模拟结果分析表明,在芯径一致时钻体受到的最大应力为761 MPa、应变为0.003367,钻体头部横向位移量为0.3971 mm、转动变化量为0.006500 rad;变螺旋角在20°-16°时,钻体受到的最大应力为695 MPa、应变为0.002688,钻体头部横向位移量为0.3641 mm、转动变化量为0.006140 rad,此时钻体刚性和排屑性能达到良好的平衡;分析表明,螺旋角越大、叶宽差值越大,则芯径越小,钻体刚性越差;所设计的钻体在实验工况下未发生缠屑情况,表现出更好的排屑性能,并有较高的孔径一致性和良好的孔壁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可转位浅孔钻 螺旋容屑槽 刚性 截面形状 螺旋角
下载PDF
基于扩展卡尔曼滤波的疏散行人密度预测算法研究 被引量:1
7
作者 高凤强 王若宇 +1 位作者 曹光求 刘暾东 《仪器仪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281-290,共10页
疏散效率的提升是疏散系统研究的核心关注点。由于疏散系统通常呈现局部可观测性,而异常的局部观测信息会降低疏散效率,因此需对观测信息进行预测校正。为此,提出一种基于扩展卡尔曼滤波的人员密度信息预测校正算法。该算法采用神经网... 疏散效率的提升是疏散系统研究的核心关注点。由于疏散系统通常呈现局部可观测性,而异常的局部观测信息会降低疏散效率,因此需对观测信息进行预测校正。为此,提出一种基于扩展卡尔曼滤波的人员密度信息预测校正算法。该算法采用神经网络拟合方法对扩展卡尔曼滤波算法中状态函数和观测函数的参数进行辨识,完成非线性疏散系统的近似线性化,提高了建模的精度;同时算法通过误差协方差矩阵的迭代更新机制实现疏散人员密度的快速预测和校正。在此基础上,还结合密度控制算法构建异常疏散场景下的行人流疏散控制策略。为验证所提算法的有效性,在设计和构建异常疏散场景仿真模型的基础上进行了对比仿真和真人疏散可控实验。结果表明,相较无数据校正的疏散控制策略,算法在异常疏散仿真和真人可控场景中分别获得最高38.9%和23.26%的效率提升,为异常疏散场景中的控制策略提供了有效的解决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行人疏散 系统辨识 扩展卡尔曼滤波 行人流密度预测 疏散仿真
原文传递
直线共轭内啮合齿轮泵集中参数法建模与激振源研究 被引量:1
8
作者 盛精 朱少辉 +3 位作者 叶绍干 陈鼎 赵守军 刘会祥 《农业机械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434-441,共8页
直线共轭内啮合齿轮泵作为高效且静谧性能良好的动力元件,在电静压作动系统得到广泛应用。本文采用集中参数法建立直线共轭内啮合齿轮泵仿真模型。建立了实验平台,对直线共轭内啮合齿轮泵进出口压力脉动进行了测试。分析了直线共轭内啮... 直线共轭内啮合齿轮泵作为高效且静谧性能良好的动力元件,在电静压作动系统得到广泛应用。本文采用集中参数法建立直线共轭内啮合齿轮泵仿真模型。建立了实验平台,对直线共轭内啮合齿轮泵进出口压力脉动进行了测试。分析了直线共轭内啮合齿轮泵在吸排油区的压力脉动、齿腔内压力分布以及齿轮和齿圈在x轴和y轴方向的径向力等激振源。研究结果表明:所建立的直线共轭内啮合齿轮泵集中参数模型具有良好的精度和可靠性;齿轮和齿圈径向力随偏转角周期变化,在x轴方向,齿轮所受到的径向力指向低压区,齿圈受到的径向力指向高压区。在y轴方向,齿轮和齿圈所受到的径向力在正负之间波动。齿轮和齿圈所受径向力在x轴方向的基频幅值均小于其在y轴方向的基频幅值;困油现象会导致齿腔压力略微升高。研究结果为直线共轭内啮合齿轮泵的优化设计和振动噪声分析提供了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直线共轭内啮合齿轮泵 集中参数法 压力脉动 径向力 激振源
下载PDF
面向先进封装应用的混合键合技术研究进展 被引量:5
9
作者 马盛林 张桐铨 《微电子学与计算机》 2023年第11期22-42,共21页
随着摩尔定律推进至纳米级节点,以硅通孔(TSV)、重布线层(RDL)、薄芯片堆叠键合等为支撑的三维集成被认为是延续摩尔定律的重要途径.Cu/SiO_(2)混合键合可以持续缩小芯片间三维互连节距、增大三维互连密度,是芯片堆叠键合前沿技术.近年... 随着摩尔定律推进至纳米级节点,以硅通孔(TSV)、重布线层(RDL)、薄芯片堆叠键合等为支撑的三维集成被认为是延续摩尔定律的重要途径.Cu/SiO_(2)混合键合可以持续缩小芯片间三维互连节距、增大三维互连密度,是芯片堆叠键合前沿技术.近年来它在互补金属氧化物半导体(CMOS)图像传感器(CIS)、Xtacking 3D NAND、2.5D/3D集成等商业化应用突破,使之成为国内外领先半导体研究机构研究关注的热点话题.本文将系统梳理混合键合技术的研究历史与产业应用现状,重点分析近年来国内外代表性研究工作的技术路线、研究方法、关键问题等,在此基础上,对混合键合技术的未来发展方向进行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混合键合 Cu/SiO_(2)混合键合 铜/聚合物混合键合 低温键合
下载PDF
半导体用钨硅薄膜的制备技术及应用研究进展 被引量:3
10
作者 李保强 陈金 +2 位作者 刘文迪 黄志民 李秋红 《中国钨业》 CAS 2020年第3期48-55,共8页
钨硅薄膜具有电阻率低、热稳定性强及抗化学腐蚀性能优异等特点,是半导体集成电路重要的构成部分,主要作为栅极接触层、扩散阻挡层或者黏附层等来进行使用。本文归纳了半导体用钨硅薄膜的制备技术及应用方面的研究进展,首先分别对物理... 钨硅薄膜具有电阻率低、热稳定性强及抗化学腐蚀性能优异等特点,是半导体集成电路重要的构成部分,主要作为栅极接触层、扩散阻挡层或者黏附层等来进行使用。本文归纳了半导体用钨硅薄膜的制备技术及应用方面的研究进展,首先分别对物理气相沉积(PVD)和化学气相沉积(CVD)制备钨硅薄膜的方法进行介绍,并分析了各种制备工艺的优缺点,并进一步对钨硅薄膜在半导体中的主要应用场景进行了介绍。最后分析了钨硅薄膜的未来发展前景,认为随着半导体产业的不断发展及钨硅薄膜应用的持续拓宽,钨硅薄膜的重要性将会进一步显现,钨硅薄膜的制备技术必将获得进一步的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半导体 钨硅薄膜 物理气相沉积 化学气相沉积 应用现状
下载PDF
电子封装金属微凸点制备技术研究进展 被引量:3
11
作者 王凌云 郑康 《电子机械工程》 2023年第6期1-8,共8页
起着电互连、热传递和机械支撑等重要作用的金属微凸点是基于面积阵列封装的关键。以球栅阵列封装(Ball Grid Array Packaging, BGA)、芯片尺度封装(Chip Scale Packaging, CSP)以及倒装芯片封装(Flip Chip Packaging, FCP)为代表的面... 起着电互连、热传递和机械支撑等重要作用的金属微凸点是基于面积阵列封装的关键。以球栅阵列封装(Ball Grid Array Packaging, BGA)、芯片尺度封装(Chip Scale Packaging, CSP)以及倒装芯片封装(Flip Chip Packaging, FCP)为代表的面积阵列封装形式凭借硅片利用率高、互连路径短、信号传输延时短以及寄生参数小等优点迅速成为当今中高端芯片封装领域的主流。然而,不同应用领域的微凸点具有尺寸跨度大、材料范围广的特点,很难有一种技术能实现全尺寸范围内不同材料金属微凸点的制备。文中综述了当前主流的微凸点制备技术,包括每种技术的优缺点及其适用范围、常见微凸点材料等,最后对当下微凸点制备技术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面积阵列封装 金属微凸点制备 球栅阵列封装 倒装芯片封装
下载PDF
LCD面板C/FOG工艺制造虚拟计量方法研究 被引量:2
12
作者 刘暾东 黄智斌 +2 位作者 高凤强 郑鹏 谢玉练 《仪器仪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6-25,共10页
针对液晶显示器(LCD)面板的“Chip/FPC on Glass”(C/FOG)工艺生产制造过程中存在的计量延迟大、生产异常无法提前预测的问题,本文提出一种基于神经网络的C/FOG工艺生产制造虚拟计量方法。该方法利用生产机台上的传感器采集生产过程中... 针对液晶显示器(LCD)面板的“Chip/FPC on Glass”(C/FOG)工艺生产制造过程中存在的计量延迟大、生产异常无法提前预测的问题,本文提出一种基于神经网络的C/FOG工艺生产制造虚拟计量方法。该方法利用生产机台上的传感器采集生产过程中的过程状态数据,构建基于多尺度一维卷积及通道注意力模型(MS1DC-CA)的虚拟计量模型。通过多个尺度的卷积核提取不同尺度范围内的状态数据特征。在对含有缺失值的原始数据预处理中,提出了基于粒子群算法改进的K近邻填补方法(PSO-KNN Imputation)进行缺失值填充,保留特征的同时,减少因填充值引入的干扰。最后在实际生产采集的数据上进行实验对比分析,实际不良率主要集中在0.1%~0.5%,该虚拟计量模型的拟合均方误差为0.397 7‱,低于其他现有拟合模型,在平均绝对误差、对称平均绝对百分比误差和拟合优度3种评价指标下也均优于其他现有的拟合模型,具有良好的预测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FOG工艺 虚拟计量 缺失值填充 多尺度一维卷积 通道注意力
原文传递
晶圆校准器误差补偿与拟合算法的研究 被引量:2
13
作者 刘暾东 陈锃琰 +2 位作者 王若宇 唐之晨 郑鹏 《计量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1115-1124,共10页
晶圆校准器作为半导体生产、检测中的重要设备,其圆心定位的精度容易受检测误差的影响,因此针对误差的补偿算法是提高晶圆校准精度的关键技术。针对检测误差中晶圆承载面倾斜影响采样精度问题,建立了晶圆倾斜后在水平面椭圆投影的物理模... 晶圆校准器作为半导体生产、检测中的重要设备,其圆心定位的精度容易受检测误差的影响,因此针对误差的补偿算法是提高晶圆校准精度的关键技术。针对检测误差中晶圆承载面倾斜影响采样精度问题,建立了晶圆倾斜后在水平面椭圆投影的物理模型,推导椭圆与晶圆圆心的解析关系,并采用相应的椭圆方程进行拟合。为了进一步提高补偿及拟合精度,提出了一种引入遗忘因子的扩展卡尔曼滤波的椭圆拟合算法,该算法采用密度聚类法及改进样本点分布的渐进一致采样进行数据预处理,并利用迭代重加权最小二乘法进行椭圆拟合,最终实现圆心的精确拟合。实验证明,在使用提出的方法进行误差补偿后,拟合精度达到99.95%,验证了其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几何量计量 晶圆校准器 误差补偿 椭圆拟合 顺序抽样一致性
下载PDF
无人驾驶铰接转向车辆路径跟踪控制研究综述 被引量:1
14
作者 祝青园 程家琪 +3 位作者 陈轩伟 杨昌霖 高云龙 邵桂芳 《农业机械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21,共21页
路径跟踪是无人驾驶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铰接转向车辆准确平稳自主行驶的关键,对提高铰接转向车辆在农业、林业、矿山及建筑等行业的作业效率和安全性具有重要意义。车辆模型构建、控制算法设计和算法验证评估是路径跟踪控制研究... 路径跟踪是无人驾驶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铰接转向车辆准确平稳自主行驶的关键,对提高铰接转向车辆在农业、林业、矿山及建筑等行业的作业效率和安全性具有重要意义。车辆模型构建、控制算法设计和算法验证评估是路径跟踪控制研究的基础,围绕这3方面阐述了铰接转向车辆路径跟踪控制研究的进展。首先回顾了铰接转向车辆的几何学模型、运动学模型和动力学模型,并讨论了各类模型在路径跟踪控制研究中的适用场景及局限性;在此基础上,阐述了铰接转向车辆路径跟踪控制算法的研究现状,对比并总结了每种算法的优缺点及适用范围,并进一步归纳了算法的验证与评估手段;最后展望了铰接转向车辆路径跟踪技术未来的研究重点及方向:考虑车辆动力学因素及模型参数动态时变特性的车辆建模研究;融合各类算法适应性并结合智能算法的多工况自适应控制算法设计;标准化、流程化的高保真仿真场景开发及集成准确性、稳定性、安全性等多性能的评估方法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人驾驶 铰接转向车辆 路径跟踪 控制策略 动力学模型 验证评估
下载PDF
基于Simulink的加热炉双交叉限幅模糊PID温控系统设计与研究
15
作者 王春荣 王波 +2 位作者 吕鸿伟 夏尔冬 高浩 《机电技术》 2024年第3期19-24,共6页
加热炉温度控制是一个复杂的控制问题,传统的PID算法难以满足其控制性能要求。文章提出了一种基于双交叉限幅模糊PID的控制策略,该策略通过在线调节PID参数,实现了对燃料和空气流量的双交叉限幅控制,以适应加热炉温度控制系统的非线性... 加热炉温度控制是一个复杂的控制问题,传统的PID算法难以满足其控制性能要求。文章提出了一种基于双交叉限幅模糊PID的控制策略,该策略通过在线调节PID参数,实现了对燃料和空气流量的双交叉限幅控制,以适应加热炉温度控制系统的非线性、时变和滞后特性。采用Simulink搭建了加热炉温度控制系统的仿真模型,并在加入炉温干扰和改变设定温度的条件下,对比了双交叉限幅传统PID控制器和模糊PID控制器的控制效果。仿真结果表明:该控制策略能够有效地提高加热炉温度控制系统的响应速度和稳定性,而且空燃比能在设定值附近的合理范围内波动,提高了加热炉的燃烧效率,降低了燃料消耗和污染排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加热炉 温度控制 双交叉限幅 模糊PID SIMULINK
下载PDF
新工科背景下测控技术与仪器培养体系 被引量:1
16
作者 郑高峰 刘益芳 +2 位作者 柳娟 颜黄苹 卓丽云 《电气电子教学学报》 2024年第2期48-51,共4页
新工科背景下给予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发展前所未有的机遇,同时也对其人才培养体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以“增强产业结合、落实目标引导”为理念,进行教学方案与培养体系的优化,以及高水平多学科融合课程体系的建设。同时采用加大开放办... 新工科背景下给予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发展前所未有的机遇,同时也对其人才培养体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以“增强产业结合、落实目标引导”为理念,进行教学方案与培养体系的优化,以及高水平多学科融合课程体系的建设。同时采用加大开放办学促进交流合作、学科竞赛、科研融入教学的改革方式促进教学体系的持续完善和改进。实践证明学生的学习能力、研究创新能力和工程分析能力都有了明显的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工科 测控技术与仪器 人才培养体系
下载PDF
打造国际一流光电装备工业研究院开拓成果转化新模式
17
作者 洪明辉 《厦门科技》 2023年第2期1-1,共1页
随着半导体工业、生物医学等领域的迅猛发展,人们对纳米尺度物体的形貌表征需求与日俱增。传统光学显微镜受到光的衍射效应的制约,其分辨率极限为200 nm左右。然而,目前光学微球纳米显微镜受限于其放大率和数值孔径,通常需要在液体或固... 随着半导体工业、生物医学等领域的迅猛发展,人们对纳米尺度物体的形貌表征需求与日俱增。传统光学显微镜受到光的衍射效应的制约,其分辨率极限为200 nm左右。然而,目前光学微球纳米显微镜受限于其放大率和数值孔径,通常需要在液体或固体浸没环境中才能够观察到亚50nm尺度的样品结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工业研究院 半导体工业 光的衍射 成果转化 光电装备 数值孔径 放大率 形貌表征
下载PDF
基于截断技术的鲁棒模糊C均值聚类
18
作者 高云龙 陈彦光 +2 位作者 李辉堆 史曙光 曹超 《厦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60-169,178,共11页
[目的]直接利用模糊C均值(FCM)对原始数据进行聚类,容易导致聚类结果受到噪声和离群点的影响,但通常利用松弛技术对样本点模糊隶属度或空间位置关系进行松弛的解决方法只能降低,而无法完全剔除噪声和离群点的影响.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提... [目的]直接利用模糊C均值(FCM)对原始数据进行聚类,容易导致聚类结果受到噪声和离群点的影响,但通常利用松弛技术对样本点模糊隶属度或空间位置关系进行松弛的解决方法只能降低,而无法完全剔除噪声和离群点的影响.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提出了基于截断技术的鲁棒模糊C均值(TRFCM)聚类算法.[方法]基于模糊局部信息C均值(FLICM)聚类模型,通过引入截断技术,提出TRFCM算法.该算法的主要思路为:(1)利用FLICM,在学习数据聚类结构的同时保留样本点的局部邻域结构;(2)基于FLICM的聚类结果动态调整原始数据,使其满足期望的聚类结构;(3)将聚类结构特征学习与原始数据的调整(即截断掉部分样本点),统一在一个优化框架中,从而实现组合最优化.将TRFCM算法与近年来相关算法进行比较以检验TRFCM的参数敏感性、收敛性、鲁棒性、时效性等性能.[结果]实验包括5个部分:参数敏感性与收敛性分析、鲁棒性检验、图像分割实验、Benchmark数据集实验和各算法计算时间对比实验.在参数敏感性和收敛性分析中,TRFCM算法在合适的范围内对参数不敏感且在大多数情况下可以获得良好的聚类效果.同时,算法对各数据集的聚类均可以在20轮迭代内收敛.在鲁棒性检验中,TRFCM的准确率是81.55%,较FLICM高出9.71个百分点,聚类结果更接近于真实数据分布,这证明了TRFCM对噪声具有良好的鲁棒性.在图像分割实验中,各对比算法对图像的划分在一定程度上都不够准确,部分算法出现了环境划分不完整、不同的部分错分到相同类中、不同的类之间发生重叠等问题.而TRFCM均规避了这些问题,取得了良好的聚类结果.在添加了均值为0、方差为0.05的高斯噪声的图像分割实验中,TRFCM算法对噪声干扰的抑制效果最优.在Benchmark数据集上,对Banknote Authentication、Wine、COIL20、WarpPIE10P、Yale和USPS数据集进行聚类分析,TRFCM在ACC、NMI与purity三种评价指标上都取得了优于其它对比算法的得分.在算法时效性的实验中,在相近的时间内,相较对比算法TRFCM能够获得更好的聚类效果.[结论]将截断技术引入到模糊聚类算法中,可实现对原始数据的动态调整,剔除噪声和离群点对聚类过程的干扰,从而保留更多对聚类有利的数据细节.基于该思路,利用截断技术以相似的方式对以往其他经典的模糊聚类模型进行改进,可以得到一系列的优化算法,为未来的研究提供新的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模糊C均值(FCM) 鲁棒性 截断技术 图像分割
下载PDF
基于卷积神经网络判定方法的激光微透镜阵列微米级加工工艺
19
作者 姚宇超 周锐 +2 位作者 严星 王振忠 高娜 《光学精密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43-52,共10页
在MLA曝光工艺中,曝光点的数量庞大,通过高倍率显微镜配合人工目检来判定曝光质量耗时耗力,造成工艺成本偏高。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设计了一种便于检测的圆环形图案并引入深度学习中的目标检测Yolov5模型,一定程度上能够取代人工目检,完... 在MLA曝光工艺中,曝光点的数量庞大,通过高倍率显微镜配合人工目检来判定曝光质量耗时耗力,造成工艺成本偏高。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设计了一种便于检测的圆环形图案并引入深度学习中的目标检测Yolov5模型,一定程度上能够取代人工目检,完成对曝光质量的快速判定。基于上述方法,分析了不同光刻胶厚度之下,线能量密度的最优区间与光刻胶的剖面倾角。并在同等线能量密度下通过圆度判定曝光图案失真情况。在本研究的MLA曝光工艺中,选取光刻胶厚度、激光曝光功率以及加工平台移动速度作为自变量,评价曝光合格率、光刻胶剖面倾角以及曝光圆度等加工质量参数具有重要的工程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掩膜光刻 微透镜阵列 曝光合格率 目标检测
下载PDF
基于单传感器的晶圆校准器旋转轴回转误差补偿研究
20
作者 郑鹏 陈锃琰 +4 位作者 唐之晨 阮育娇 王若宇 赵岩 刘暾东 《计量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1762-1771,共10页
半导体晶圆校准器旋转轴的回转误差补偿是提高晶圆校准器定位精度的关键技术,为此提出一种基于单传感器的晶圆校准器旋转轴回转误差补偿方法,可有效避免在装置中引入多传感器等辅助设备带来的新误差和多次标定问题。该方法采用集合平均... 半导体晶圆校准器旋转轴的回转误差补偿是提高晶圆校准器定位精度的关键技术,为此提出一种基于单传感器的晶圆校准器旋转轴回转误差补偿方法,可有效避免在装置中引入多传感器等辅助设备带来的新误差和多次标定问题。该方法采用集合平均和小波阈值去噪的双重滤波法降低采集信号的随机噪声,通过数理统计误差分离法精确分离高信噪比测量信号中混入的圆度误差;同时根据多步法计算准确的回转误差,利用得到的误差数据对传感器检测的晶圆圆周数据进行修正实现补偿。实验结果表明:晶圆校准器定位的校准偏差在0.02 mm左右,提高了校准精度,验证了方法的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几何量计量 晶圆校准器 误差补偿 回转误差 数理统计法 集合平均 小波阈值去噪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