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480篇文章
< 1 2 17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抑郁程度、心理痛苦、自理能力分析的脑卒中后抑郁患者自杀倾向的影响因素探讨
1
作者 李清金 韩玉惠 +4 位作者 洪春永 江华 林庆金 杨雅玲 郑德泉 《临床误诊误治》 CAS 2024年第5期23-28,共6页
目的调查脑卒中后抑郁(PSD)患者自杀倾向现况,探究基于抑郁程度、心理痛苦、自理能力进一步分析自杀倾向的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21年1月—2023年1月神经内科住院治疗的PSD患者165例,采用MINI自杀筛选问卷评分、健康状况问卷抑郁量表(PHQ... 目的调查脑卒中后抑郁(PSD)患者自杀倾向现况,探究基于抑郁程度、心理痛苦、自理能力进一步分析自杀倾向的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21年1月—2023年1月神经内科住院治疗的PSD患者165例,采用MINI自杀筛选问卷评分、健康状况问卷抑郁量表(PHQ-9)评分、心理痛苦温度计(DT)评分、Barthel指数(BI)评分对PSD患者自杀倾向、心理痛苦及病情程度进行评估,并通过一般资料调查问卷收集患者一般情况,采用Pearson法分析MINI评分与PHQ-9评分、DT评分、BI评分的相关性,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PSD患者自杀倾向的影响因素,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价各因素及预测模型预测PSD患者自杀倾向的敏感度、特异度,进一步运用部分标准化方法计算各变量重要性。结果165例PSD患者MINI评分(6.65±2.38)分,其中无风险、低风险、中风险、高风险分别占12.12%、24.24%、29.70%、33.94%;PSD患者PHQ-9评分(10.58±3.12)分,DT评分(5.33±2.65)分,BI评分(56.38±6.75)分。MINI评分与PHQ-9评分、DT评分呈正相关,与BI评分呈负相关(P<0.01);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经济收入、PHQ-9评分、DT评分、简明健康状况量表(SF-36)评分、BI评分、对预后有信心、对治疗效果满意、自杀未遂经历是PSD患者自杀倾向的影响因素(P<0.01);重要性排序前五的因素依次为对预后有信心、BI评分、DT评分、PHQ-9评分、自杀未遂经历;ROC曲线显示各因素及预测模型均具有良好的预测价值。结论对预后有信心、BI评分、DT评分、PHQ-9评分、自杀未遂经历是PSD患者自杀倾向重要性排名前五的影响因素,其余因素有经济收入、SF-36评分、对治疗效果满意,临床可以此为依据展开有针对性、有侧重点的防控措施,以降低PSD患者自杀倾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卒中 抑郁 心理痛苦 自理能力 自杀 影响因素分析 相关性 预测价值
下载PDF
老年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Del-1和IL-17水平变化及与梗死面积和预后的关系
2
作者 郑德泉 江华 +4 位作者 韩玉惠 杨青平 吴义森 欧阳林 李清金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24年第1期26-30,共5页
目的 探究老年急性脑梗死(ACI)患者血清内皮发育调节基因-1(Del-1)、白细胞介素-17(IL-17)水平与脑梗死面积、病情严重程度及预后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收集2019-01-2021-12厦门大学附属东南医院收治的126例老年ACI患者(病例组)及105名健... 目的 探究老年急性脑梗死(ACI)患者血清内皮发育调节基因-1(Del-1)、白细胞介素-17(IL-17)水平与脑梗死面积、病情严重程度及预后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收集2019-01-2021-12厦门大学附属东南医院收治的126例老年ACI患者(病例组)及105名健康体检者(对照组)的临床资料,根据脑梗死面积将病例组患者分为大面积梗死组(梗死最大直径>5 cm,n=14)、中面积梗死组(梗死最大直径3~5 cm,n=53)和小面积梗死组(梗死最大直径<3 cm,n=59);根据NIHSS评分分为重症组(NIHSS评分≥16分,n=13)、中症组(5分<NIHSS评分<15分,n=58)和轻症组(NIHSS评分≤5分,n=55);根据m RS评分分为预后良好组(mRS评分≤2分,n=81)和预后不良组(mRS评分>2分,n=45)。采用荧光免疫法检测血清Del-1、IL-17水平,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估血清Del-1、IL-17水平预测老年ACI患者预后的价值。结果 病例组吸烟史比例、收缩压、舒张压、糖化血红蛋白、血清IL-17水平均高于对照组,血清Del-1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不同脑梗死面积患者血清Del-1水平比较,小面积梗死组>中面积梗死组>大面积梗死组;血清IL-17水平比较,小面积梗死组<中面积梗死组<大面积梗死组(P<0.05)。轻症组血清Del-1水平高于中症组、重症组(P<0.05),不同病情严重程度患者血清IL-17水平比较,重症组>中症组>轻症组(P<0.05)。预后良好组患者血清Del-1水平高于预后不良组,血清IL-17水平低于预后不良组(P<0.05)。ROC曲线分析显示,血清Del-1、IL-17预测ACI患者预后的AUC值分别为0.763、0.747(P<0.05)。结论 老年ACI患者血清Del-1水平较低,IL-17水平较高,二者与患者脑梗死面积、病情严重程度和预后关系密切,可作为预测老年ACI患者预后的可靠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脑梗死 内皮发育调节基因-1 白细胞介素-17 梗死面积 预后 危险因素 血清
下载PDF
联合预测因子对利拉鲁肽致胃肠道不良反应风险的预测价值
3
作者 黄文辉 侯幸赟 +4 位作者 陈建明 陈秋红 赖淑斌 王芳芳 薛鸿林 《中国药物应用与监测》 CAS 2024年第1期59-62,共4页
目的探讨利拉鲁肽致胃肠道反应(GIAR)的危险因素并建立预测模型,同时验证该模型的准确率。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7月—2022年9月第九○九医院(厦门大学附属东南医院)使用利拉鲁肽治疗的149例2型糖尿病住院患者的信息,按照4∶1的比例随机... 目的探讨利拉鲁肽致胃肠道反应(GIAR)的危险因素并建立预测模型,同时验证该模型的准确率。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7月—2022年9月第九○九医院(厦门大学附属东南医院)使用利拉鲁肽治疗的149例2型糖尿病住院患者的信息,按照4∶1的比例随机分为研究集119例和验证集30例。将119例研究集患者的临床指标进行统计分析,筛选出利拉鲁肽致GIAR的独立危险因素,对Logistic模型方程进行转换建立联合预测因子,采用ROC曲线确定联合预测因子的曲线下面积(AUC)及最佳临界值。结果119例患者中,共有28例患者(23.53%)发生了GIAR,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晕车史、联合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AGI)和性别是利拉鲁肽致GIAR的独立危险因素。对Logistic模型方程转换得出联合预测因子(Y联合预测因子)的计算公式,Y联合预测因子=X晕车史+1.165X联合AGI+3.285X性别,联合预测因子的AUC最大为0.741,约登指数(Youden)最大时(0.376)对应的最佳临界值为3.785。利用30例验证集患者的临床指标验证该模型预测的准确率为76.67%。结论晕车史、联合AGI和性别是利拉鲁肽致GIAR的独立危险因素,联合上述3项临床指标构建联合预测因子对利拉鲁肽致GIAR风险具有良好的预测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利拉鲁肽 胃肠道不良反应 危险因素 预测模型
下载PDF
壳聚糖抗菌成膜喷剂在鼻咽癌患者PICC所致接触性皮炎治疗中的应用效果
4
作者 罗晓华 郑艺君 +3 位作者 王丽红 林丹凤 张红梅 刘志慧 《武警医学》 CAS 2024年第2期125-129,共5页
目的探讨壳聚糖抗菌成膜喷剂在鼻咽癌患者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置管部位接触性皮炎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0-05至2022-04联勤保障部队第909医院因置入PICC所致接触性皮炎的94例鼻咽癌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2020-05至20... 目的探讨壳聚糖抗菌成膜喷剂在鼻咽癌患者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置管部位接触性皮炎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0-05至2022-04联勤保障部队第909医院因置入PICC所致接触性皮炎的94例鼻咽癌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2020-05至2021-04的46例患者为对照组,2021-05至2022-04的48例患者为观察组。对照组采用地塞米松注射液外涂联合3M透明敷料行PICC换药,观察组采用喷涂壳聚糖抗菌成膜喷剂联合3M透明敷料行PICC换药。对比观察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并发症的发生率、愈合时间、换药次数、患者的自付费用及满意度情况。结果观察组治疗第1周、第2周总有效率(95.83%,100%)均显著高于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73.91%,89.13%)(P<0.05),观察组愈合时间[(10.43±0.52)d]、换药次数[(3.30±0.69)次]显著短于或少于对照组愈合时间[(18.15±0.33)d]、换药次数[(5.67±0.96)次](P<0.05),观察组患者满意度得分(8.71±0.82)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满意度得分(5.67±0.96)(P<0.05),两组患者在导管移位率、脱管率及患者自付费用三方面无明显区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壳聚糖抗菌成膜喷剂治疗鼻咽癌同步放化疗患者PICC置管部位接触性皮炎效果明显,可减少换药次数,减轻护理工作量,降低局部感染率,提高患者满意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壳聚糖抗菌成膜喷剂 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 接触性皮炎 治疗效果
下载PDF
食管腺肌瘤内镜下诊治1例报道
5
作者 陈玲 王健 +5 位作者 林华英 温春虹 刘将 张帅 卢嘉臻 张鸣青 《胃肠病学和肝病学杂志》 CAS 2024年第2期205-207,共3页
上消化道腺肌瘤属临床少见病,且极易误诊。本文通过回顾我院内镜下诊治的1例食管腺肌瘤病例,结合文献探讨其临床和内镜下表现、病理特点及治疗方法等,以期提高临床医师对本病的认识。
关键词 腺肌瘤 上消化道 超声内镜
下载PDF
白细胞介素10和过氧化氢酶对急性缺血性卒中病人卒中后抑郁的预测价值
6
作者 李清金 张泽 +1 位作者 江华 洪春永 《蚌埠医学院学报》 CAS 2024年第2期215-220,共6页
目的:探讨白细胞介素10(IL-10)和过氧化氢酶(CAT)对急性缺血性卒中病人卒中后抑郁(PSD)的预测价值。方法:151例急性缺血性卒中病人入院后24 h内测定血清IL-10、CAT水平。使用17项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17)来评估抑郁症状;PSD定义为HAM... 目的:探讨白细胞介素10(IL-10)和过氧化氢酶(CAT)对急性缺血性卒中病人卒中后抑郁(PSD)的预测价值。方法:151例急性缺血性卒中病人入院后24 h内测定血清IL-10、CAT水平。使用17项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17)来评估抑郁症状;PSD定义为HAMD评分≥8。结果:脑梗死后1个月开始随访,有51例(33.8%)被诊断为PSD。与非PSD病人相比,PSD组入院和出院时NIHSS评分较高,脑梗死体积较大,BI评分较低,mRS评分较高,血清CAT、IL-10水平较低(P<0.05)。在调整了潜在混杂因素(在单变量逻辑回归分析中,P<0.05)后,IL-10(OR=0.615,95%CI:0.410~0.923)和CAT(OR=0.757,95%CI:0.652~0.914)仍然是PSD的独立预测因子。PSD病人的IL-10水平(r=0.394,P<0.01)和CAT水平(r=0.306,P<0.01)与HAMD评分呈负相关。ROC分析显示,血清IL-10水平的截止点为2.06 pg/mL,预测PSD的AUC为0.739。同时,CAT水平的截止点为1.07 U/L,预测PSD的AUC为0.630。IL-10水平较低(<2.06 pg/mL)的病人比对应组(≥2.06 pg/mL)更容易发生PSD(OR=9.750,95%CI=2.671~35.534,P<0.01)。同样,CAT水平较低(<1.07 U/L)的病人比对应组(≥1.07 U/L)更容易发生PSD(OR=5.052,95%CI=1.256~20.322,P<0.05)。结论:血清IL-10、CAT可用作急性缺血性卒中病人PSD的独立保护性预测因子。IL-10、CAT水平低的病人在卒中后1个月更有可能发生PS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缺血性卒中 白细胞介素10 过氧化氢酶 卒中后抑郁
下载PDF
基于网络药理学探讨黄芩治疗痤疮活性成分及作用机制
7
作者 王庆芬 陈根光 +2 位作者 黄丽珊 杨丽娜 田君鹏 《解放军药学学报》 CAS 2024年第1期19-24,共6页
目的基于网络药理学方法,探索黄芩治疗痤疮的主要活性成分及其分子作用机制。方法运用中药系统药理学分析平台筛选黄芩的主要活性成分及相应的靶蛋白,通过GeneCards、OMIM和TTD数据库筛选出痤疮的相关靶点基因,应用Cytoscape 3.8.2软件... 目的基于网络药理学方法,探索黄芩治疗痤疮的主要活性成分及其分子作用机制。方法运用中药系统药理学分析平台筛选黄芩的主要活性成分及相应的靶蛋白,通过GeneCards、OMIM和TTD数据库筛选出痤疮的相关靶点基因,应用Cytoscape 3.8.2软件构建黄芩作用靶点的网络可视图。运用STRING数据库绘制蛋白质相互作用网络并进行拓扑分析;使用DAVID数据库对成分-疾病的共有靶点基因进行相互作用分析,包括GO功能注释和KEGG通路分析。结果筛选出黄芩活性成分28个,有效作用的核心靶点35个,蛋白质相互作用分析得到PTGS2、PTGS1、PRKACA、AR、NOS2、PIK3CG等6个核心靶点;KEGG富集分析参与的通路有TP53蛋白参与的癌症通路、HTLV-1感染、TNF、PI3K-AKT等信号通路。结论黄芩通过多成分、多靶点和多通路发挥抗痤疮作用,为临床用药提供了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芩 痤疮 网络药理学 信号通路
原文传递
甲状腺结节超声恶性危险分层指南对甲状腺乳头状癌的诊断价值:C-TIRADS与ATA指南比较
8
作者 吴秀艳 蔡雪珍 +1 位作者 刘舜辉 田猛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34-41,共8页
目的探讨甲状腺结节超声恶性危险分层中国指南(C-TIRADS)和美国甲状腺协会(ATA)指南对甲状腺乳头状癌(PTC)的诊断价值。资料与方法回顾性收集2019年7月—2021年5月联勤保障部队第九〇九医院甲状腺结节术后且有明确病理结果的259例患者(... 目的探讨甲状腺结节超声恶性危险分层中国指南(C-TIRADS)和美国甲状腺协会(ATA)指南对甲状腺乳头状癌(PTC)的诊断价值。资料与方法回顾性收集2019年7月—2021年5月联勤保障部队第九〇九医院甲状腺结节术后且有明确病理结果的259例患者(339个结节),分为甲状腺良性结节组150例(210个结节)和PTC组109例(129个结节),分析两组一般资料和结节声像图特征,分别用两种指南对结节进行分类并与手术病理结果进行对照,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评价两种指南对PTC的诊断价值。结果两组恶性声像图特征中,实性、边缘模糊/不规则或甲状腺外侵犯、垂直位、低或极低回声、微钙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23.67、132.71、103.82、4.58、137.93,P均<0.05),以PTC组多见;与C-TIRADS不同,ATA指南对61个结节(61/339,17.99%)分类不明确;C-TIRADS和ATA指南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952(0.924~0.972)、0.942(0.911~0.96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0.943,P=0.346);两者的最佳截断值为4b类和高度可疑,C-TIRADS的敏感度最高[0.930(120/129)比0.822(106/129)],ATA指南的特异度最高[0.857(180/210)比0.943(198/21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6.99、8.57,P均<0.01),两组准确度[0.885(300/339)比0.897(300/33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24,P=0.622)。结论C-TIRADS和ATA指南对PTC均有很高的诊断效能,但C-TIRADS适用于所有甲状腺结节的声像图表现,且受超声医师临床经验影响小,更易在临床推广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状腺癌 乳头状 甲状腺结节 超声检查 恶性风险 指南
下载PDF
冠状位磁共振成像PROSET水激发序列对多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致病节段的诊断价值
9
作者 陈水斌 林毅 +2 位作者 罗爱芳 肖玉辉 欧阳林 《中国CT和MRI杂志》 2024年第5期158-160,共3页
目的评估冠状位磁共振成像和PROSET水激发序列对多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致病节段的准确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至2022年12月在我院接受手术治疗的66例多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临床和影像学资料。MRI检查使用3.0TMR扫描仪(荷兰Philip... 目的评估冠状位磁共振成像和PROSET水激发序列对多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致病节段的准确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至2022年12月在我院接受手术治疗的66例多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临床和影像学资料。MRI检查使用3.0TMR扫描仪(荷兰Philips Ingenia公司,3.0T),之后使用冠状位PROSET水激发序列进行扫描。收集MRI图像上多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表现及与神经根受压关系。以术中和术后患者疗效为受压神经根节段的判断标准,分析计算冠状位MRI诊断受压神经根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和准确性。并使用Kappa一致性分析两者诊断一致性。结果66例多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MRI图像上共识别到31例患者存在2节段腰椎间盘受累,25例存在3节段受累,10例存在4节段受累,共涉及177个椎间盘。在冠状位腰椎MRI上,椎间盘突出症引起的神经根压迫存在一系列形态学变化,包括神经根凹陷、神经节信号增强、神经根肿胀或神经根断裂。L4/L5神经根起点多位于椎间盘平面(69.81%),L5/S1神经根起点多位于椎间盘上方(72.58%)。共79处神经根受压,其中以L5的神经根受压比例最高82.28%(65/79)。冠状位MRI在多节段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定位致病节段的诊断敏感性为97.4%、特异性为99.3%、阳性预测值为93.7%、阴性预测值为98.6%、准确性为98.6%。冠状位MRI与术中及术后诊断Kappa一致性高(k=0.926)。结论冠状位MRI对定位多节段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致病节段、受压神经根具有较高准确性,值得今后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参数磁共振成像 椎间盘突出症 神经根
下载PDF
水合氯醛杀菌活性的实验研究
10
作者 郭健莲 王庆芬 《解放军药学学报》 CAS 2024年第2期130-132,共3页
目的考察水合氯醛的杀菌活性。方法采用悬液定量杀菌方法,考察水合氯醛不同浓度和不同作用时间对金黄色葡萄球菌、铜绿假单胞菌、大肠杆菌和白色念珠菌的杀菌作用。结果2.5%水合氯醛对金黄色葡萄球菌、铜绿假单胞菌和白色念珠菌杀灭对... 目的考察水合氯醛的杀菌活性。方法采用悬液定量杀菌方法,考察水合氯醛不同浓度和不同作用时间对金黄色葡萄球菌、铜绿假单胞菌、大肠杆菌和白色念珠菌的杀菌作用。结果2.5%水合氯醛对金黄色葡萄球菌、铜绿假单胞菌和白色念珠菌杀灭对数值均<3.00;5.0%以上的水合氯醛对铜绿假单胞菌和大肠杆菌的灭菌对数值均>3.00;5.0%和7.5%水合氯醛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和白色念珠菌作用2 min杀灭对数值均<3.00,但是提高水合氯醛的浓度或延长作用时间后其杀灭对数值均>3.00。结论水合氯醛的杀菌效果随着作用时间的延长和浓度的增加而增强;5.0%~10.0%水合氯醛经临床实践具有较高的安全性,可用于临床外科的抗感染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合氯醛 杀菌活性
原文传递
两种分娩镇痛时机应用于妊娠期高血压疾病产妇的效果
11
作者 林娜 樊周能 《中国民间疗法》 2024年第2期79-82,共4页
目的:探讨不同分娩镇痛时机应用于妊娠期高血压疾病(HDP)产妇的效果。方法:选择80例HDP产妇,随机分为A组和B组,每组40例。A组在活跃期(宫口直径>5 cm)开始实施分娩镇痛,B组在潜伏期(宫口直径≤5 cm)开始实施分娩镇痛。比较两组产妇... 目的:探讨不同分娩镇痛时机应用于妊娠期高血压疾病(HDP)产妇的效果。方法:选择80例HDP产妇,随机分为A组和B组,每组40例。A组在活跃期(宫口直径>5 cm)开始实施分娩镇痛,B组在潜伏期(宫口直径≤5 cm)开始实施分娩镇痛。比较两组产妇的产程、不同时间点的疼痛和收缩压、麻醉用药情况、分娩情况、新生儿情况。结果:两组产妇第1、2产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在T1(宫口扩张5 cm)、T2(宫口扩张7~8 cm)的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收缩压低于A组(P<0.05),两组产妇在T3(宫口扩张10 cm)的VAS评分、收缩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产妇罗哌卡因用量、脐带血浆罗哌卡因浓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中转剖宫率为22.50%(9/40),高于B组的15.00%(6/4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胎儿在娩出后l、5 min的Apgar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潜伏期开始分娩镇痛可减轻HDP产妇在第1产程的疼痛,稳定血压,对产程、分娩方式、新生儿娩出情况均无不利影响,且不会增加麻醉药物用量和新生儿体内的麻醉药物浓度,与活跃期镇痛同样安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娩镇痛时机 妊娠期高血压疾病 活跃期 潜伏期 罗哌卡因 血药浓度
下载PDF
顺行和逆行髓内钉治疗股骨干中段骨折术后疗效对比
12
作者 宋伟 徐维臻 +3 位作者 刘晖 罗德庆 张金辉 吴进 《实用骨科杂志》 2024年第1期24-28,33,共6页
目的比较分析顺行和逆行髓内钉治疗股骨干中段骨折术后的旋转移位和关节功能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3月至2021年3月在厦门大学附属东南医院骨科接受髓内钉治疗的45例股骨干中段骨折患者,其中男28例,女17例;年龄18~60岁,平均(39.5... 目的比较分析顺行和逆行髓内钉治疗股骨干中段骨折术后的旋转移位和关节功能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3月至2021年3月在厦门大学附属东南医院骨科接受髓内钉治疗的45例股骨干中段骨折患者,其中男28例,女17例;年龄18~60岁,平均(39.5±10.4)岁;左侧21例,右侧24例。根据不同的内固定方式进行分组,顺行组26例,男17例,女9例;年龄22~60岁,平均(39.8±11.0)岁;逆行组19例,男11例,女8例;年龄21~60岁,平均(39.2±9.9)岁。记录比较两组术后股骨旋转角度、髋关节功能评分、膝关节功能评分等指标。结果45例患者术后均获随访,随访时间9~15个月,平均(10.1±3.3)个月。术后即刻顺行组股骨平均旋转角度为(11.4±4.0)°,逆行组为(7.7±4.3)°,逆行组小于顺行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9个月时顺行组股骨平均旋转角度为(11.2±4.3)°,逆行组为(7.7±4.0)°,逆行组仍小于顺行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9个月,顺行组和逆行组股骨旋转角度较术后即刻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顺行组Harris评分(90.9±2.7)分,Lysholm评分(92.1±3.1)分;逆行组Harris评分(93.1±2.5)分,Lysholm评分(90.6±2.4)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膝关节疼痛发生率方面,逆行组(5/19,26.3%)高于顺行组(1/26,3.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顺行组和逆行组膝关节屈曲度分别为(130.5±5.4)°和(127.1±4.5)°,顺行组优于逆行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顺行和逆行髓内钉治疗股骨干中段骨折均可取得较满意的临床疗效。逆行髓内钉术后旋转角度小于顺行髓内钉,同时膝关节屈曲角度小于顺行髓内钉且膝关节疼痛发生率更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顺行髓内钉 逆行髓内钉 股骨干骨折 旋转移位 关节功能
下载PDF
携川芎嗪超分子导电水凝胶表征分析及对脊髓损伤大鼠的修复作用
13
作者 吴杨鹏 杨晓慧 +2 位作者 劳克诚 戴世友 范筱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1505-1511,共7页
背景:基于医工结合理念和中医药治疗的优势,将中药有效活性成分单体负载于组织工程材料构建新型复合材料在损伤局部递送药物,是修复脊髓损伤的研究热点,有望成为解决这一难题的有效手段。目的:观察携川芎嗪超分子导电水凝胶修复大鼠脊... 背景:基于医工结合理念和中医药治疗的优势,将中药有效活性成分单体负载于组织工程材料构建新型复合材料在损伤局部递送药物,是修复脊髓损伤的研究热点,有望成为解决这一难题的有效手段。目的:观察携川芎嗪超分子导电水凝胶修复大鼠脊髓损伤的效果。方法:制备携川芎嗪超分子导电水凝胶,表征其微观结构、电导率、流变性、溶胀率及体外缓释性能。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45只SD大鼠分为3组,每组15只:假手术组不损伤脊髓,模型组建立脊髓损伤模型,水凝胶组建立脊髓损伤模型后向脊髓损伤区域注射携川芎嗪超分子导电水凝胶。造模前及造模后1,7,14,21,28 d,采用BBB评分评估大鼠后肢运动功能恢复情况;造模后28 d取损伤处脊髓组织,分别进行苏木精-伊红染色、免疫组化染色及Western blot检测。结果与结论:①扫描电镜下可见,携川芎嗪超分子导电水凝胶呈现出三维微米尺度的多孔网络结构,具有较高的孔隙率,孔径约为100μm;该水凝胶的电导率为7.66 S/m、溶胀率为3764.42%,具备一定的力学稳定性能,同时具有可注射性;体外缓释实验显示,携川芎嗪超分子导电水凝胶可持续释放川芎嗪达800 h以上,且随着时间延长,药物累计释放量呈上升趋势。②随着造模时间的延长,模型组、导电水凝胶组大鼠后肢运动功能逐渐恢复,水凝胶组造模后14,21,28 d的后肢运动功能优于模型组(P<0.05)。苏木精-伊红染色显示,模型组脊髓组织出现空洞,残端可见大量炎性细胞浸润;水凝胶组脊髓损伤区可见部分炎性细胞浸润,损伤区域空洞面积缩小,交接区出现神经元细胞,组织排列较为整齐。免疫组化染色及Western blot检测显示,水凝胶组大鼠脊髓组织中肿瘤坏死因子α、白细胞介素6蛋白表达低于模型组(P<0.05),神经元核抗原蛋白表达高于模型组(P<0.05)。③结果显示,携川芎嗪超分子导电水凝胶可促进损伤脊髓组织的修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髓损伤 川芎嗪 可注射导电水凝胶 炎症 组织工程支架
下载PDF
胫骨逆行髓内钉在高危人群胫骨远端关节外骨折中的应用研究
14
作者 熊远飞 刘晖 +4 位作者 许遵营 张剑平 郑振华 高建廷 吴进 《骨科》 CAS 2024年第1期71-75,共5页
目的探讨胫骨逆行髓内钉(retrograde tibial intramedullary nail,RTN)治疗高危人群胫骨远端关节外骨折(AO/OTA 43A)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至2022年12月在我院采用RTN治疗的13例高危人群(合并糖尿病、肾功能不全、高龄骨质疏... 目的探讨胫骨逆行髓内钉(retrograde tibial intramedullary nail,RTN)治疗高危人群胫骨远端关节外骨折(AO/OTA 43A)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至2022年12月在我院采用RTN治疗的13例高危人群(合并糖尿病、肾功能不全、高龄骨质疏松症、出血性水疱、酗酒、长期吸烟、精神分裂症、开放性骨折等中的一种或几种)胫骨远端关节外骨折的临床资料,男8例,女5例,年龄为(52.6±19.4)岁(16~85岁);记录术前等待时间、手术时间、住院时间等指标;术后定期随访记录并发症、拍摄X线片记录骨折愈合情况;采用美国足踝外科医师协会(American Orthopaedic Foot and Ankle Society,AOFAS)踝与后足功能评分系统评定踝关节功能。结果13例病人术前等待时间为(7.1±1.7)天(5~10天),手术时间为(61.1±7.1)min(52~75 min),住院时间为(12.6±1.9)天(10~16天)。所有病人均获随访,随访时间为(13.8±2.3)个月(11~18个月)。末次随访时所有病人胫骨骨折愈合良好,骨折愈合时间为(5.0±0.7)个月(4~6个月),未出现内固定失效断裂、无术区持续性疼痛,AOFAS评分为(84.0±7.3)分(69~93分)。除2例病人出现手术切口浅表感染外,无其他相关并发症。结论RTN是治疗高危人群胫骨远端关节外骨折的有效方式,具有固定牢固、并发症少、创伤和软组织激惹小、临床疗效好等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胫骨远端骨折 胫骨逆行髓内钉 高危人群 并发症
下载PDF
经胸超声心动图参数与心房颤动患者左心耳血栓形成关系研究
15
作者 俞志松 张旺东 +3 位作者 吴轲 林庚海 杨鹏 戴增欢 《中国循证心血管医学杂志》 2024年第1期65-68,共4页
目的分析经胸超声心动图参数与心房颤动(房颤)患者左心耳血栓形成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22年12月于厦门大学附属东南医院心血管内科住院收治的房颤患者临床资料,根据是否存在左心耳血栓分为血栓组(n=49)和非血栓组(n=638)... 目的分析经胸超声心动图参数与心房颤动(房颤)患者左心耳血栓形成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22年12月于厦门大学附属东南医院心血管内科住院收治的房颤患者临床资料,根据是否存在左心耳血栓分为血栓组(n=49)和非血栓组(n=638)。比较两组患者的实验室检查、超声心动图等参数差异。使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左心耳血栓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与非血栓组相比,血栓组患者平均年龄更大(P=0.040)、阵发性房颤患者比例更低(P=0.007)、CHA2DS2-VASc评分更高(P=0.004)、使用新型口服抗凝药(NOAC)治疗比例更低(P=0.004)、维生素K拮抗剂(VKA)抗凝比例更高(P=0.022)、左室射血分数(LVEF)更低(P=0.0001)、左房内径(LAD)更大(P=0.001)。多因素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可见,年龄增加(OR=1.126,95%CI:1.006~1.259,P<0.001)、CHA2DS2-VASc评分升高(OR=2.154,95%CI:1.170~3.962,P=0.014)、VKA治疗(OR=1.984,95%CI:1.611~2.442,P<0.001)、LAD增加(OR=1.363,95%CI:1.068~1.737,P=0.013)是左心耳血栓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而阵发性房颤(OR=0.528,95%CI:0.379~0.735,P<0.001)、LVEF降低(OR=0.874,95%CI:0.787~0.969,P=0.011)是左心耳血栓形成的保护因素。结论本研究证实了LVEF降低及LAD增大是房颤患者左心耳血栓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在临床适当抗凝治疗的情况下,对于LVEF降低和左房(LA)扩大患者,尤其在合并其他血栓栓塞危险因素时,在复律或消融前仍应谨慎评估患者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房颤动 左心耳 超声心动图 左室射血分数
下载PDF
分析责任制护理干预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介入术后并发症、睡眠质量及预后改善的作用
16
作者 陈苗 陈陪能 +3 位作者 张艺羡 甘艺红 黄雪娟 张秀霞 《世界睡眠医学杂志》 2024年第2期374-377,共4页
目的:分析责任制护理干预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介入术后并发症、睡眠质量及预后改善的作用。方法:选取2021年3月至2022年3月联勤保障部队第909医院收治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介入患者198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n=102... 目的:分析责任制护理干预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介入术后并发症、睡眠质量及预后改善的作用。方法:选取2021年3月至2022年3月联勤保障部队第909医院收治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介入患者198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n=102)和对照组(n=96)。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采用责任制护理干预。采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比较2组患者干预前后睡眠质量的变化,采用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表(FMA)评估卒中患者的运动功能,采用改良Barthel指数(MBI)评估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估患者的神经功能指标的变化,采用脑卒中专用生命质量量表(SS-QOL)比较2组患者干预前后生命质量的变化,并比较2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结果:干预后,观察组PSQI评分、NIHSS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观察组FMA评分、MBI评分、SS-QOL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责任制护理干预可以减少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介入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提高患者睡眠质量和生命质量,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提高患者的日常活动能力,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责任制护理干预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 并发症 睡眠质量 神经功能 生命质量 日常能力
下载PDF
胰岛素注射相关皮下脂肪增生对糖尿病患者短期血糖波动的影响
17
作者 高瑞凤 李仙丽 +1 位作者 张诗苑 孟叶 《中国医药指南》 2024年第2期70-72,共3页
目的探讨胰岛素注射相关皮下脂肪增生对糖尿病患者短期血糖波动的影响。方法选择2022年5月至2023年3月于我院进行胰岛素注射治疗且行动态血糖监测的30例胰岛素注射相关皮下脂肪增生1型糖尿病患者作为1型增生组,另选择同期同类治疗的30... 目的探讨胰岛素注射相关皮下脂肪增生对糖尿病患者短期血糖波动的影响。方法选择2022年5月至2023年3月于我院进行胰岛素注射治疗且行动态血糖监测的30例胰岛素注射相关皮下脂肪增生1型糖尿病患者作为1型增生组,另选择同期同类治疗的30例无胰岛素注射相关皮下脂肪增生的1型糖尿病患者作为1型非增生组。选择同期我院胰岛素注射治疗且行动态血糖监测的30例胰岛素注射相关皮下脂肪增生2型糖尿病患者作为2型增生组,另选择同期同类治疗的30例无胰岛素注射相关皮下脂肪增生的2型糖尿病患者作为2型非增生组。统计患者血糖波动相关指标情况。结果1型增生组LAGE、MADE、MODD水平显著高于1型非增生组(P<0.05)。两组SD、CV、LI、CONGAn1h、CCONGAn4h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型增生组短期血糖波动发生率水平(53.33%,16/30)显著高于1型非增生组(10.00%,3/30)(P<0.05)。2型增生组血糖波动相关指标与2型非增生组比较(P<0.05)。2型增生组短期血糖波动发生率水平(73.33%,22/30)显著高于2型非增生组(13.33%,4/30)(P<0.001)。结论胰岛素注射相关皮下脂肪增生对1型和2型糖尿病患者均对血糖指标有影响,可增加短期血糖波动风险,对于血糖控制较为不利,需积极防控该类脂肪增生发生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胰岛素注射相关皮下脂肪增生 糖尿病 血糖波动
下载PDF
某医院2011年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强度分析 被引量:13
18
作者 朱金平 张燕青 费燕 《中国药物应用与监测》 CAS 2013年第2期109-111,共3页
目的:分析某医院2011年住院患者抗菌药物的使用强度,为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收集该医院2011年抗菌药物相关使用数据,采用Excel 2003软件对各项数据进行汇总、排序;以限定日剂量(DDD)为单位,计算抗菌药物的使用频度(DD... 目的:分析某医院2011年住院患者抗菌药物的使用强度,为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收集该医院2011年抗菌药物相关使用数据,采用Excel 2003软件对各项数据进行汇总、排序;以限定日剂量(DDD)为单位,计算抗菌药物的使用频度(DDDs)和使用强度(AUD)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某医院2011年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强度为66.08DDDs/100人天。头孢菌素类、β-内酰胺酶抑制剂及其复合制剂和喹诺酮类的AUD值依次排前三名,绝大多数都是注射剂;头孢地嗪钠的AUD在所有品种中位居第一。结论:某医院2011年抗菌药物的总AUD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但也存在个别抗菌药物选用频度过高、滥用广谱抗菌药等不合理现象。应严格限制三代头孢菌素、β-内酰胺酶抑制剂及其复合制剂的临床应用,加强抗菌药物应用的监督管理及知识培训,加强临床药师的监督用药作用,预防和纠正不合理用药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菌药物 抗菌药物使用强度 住院患者 头孢菌素
下载PDF
不同标本类型在非小细胞肺癌基因检测中的应用及意义
19
作者 朱启淦 孟加榕 +3 位作者 魁国菊 张小红 黄江宾 禹乐 《西部医学》 2024年第4期512-517,共6页
目的研究分析不同标本类型在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的驱动基因检出率,并分析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间变性淋巴瘤激酶(ALK)、C-ros原癌基因1-受体酪氨酸激酶(ROS1)、Kristen鼠肉瘤病毒原癌基因同源体(KRAS)、鼠类肉瘤滤过性毒菌致... 目的研究分析不同标本类型在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的驱动基因检出率,并分析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间变性淋巴瘤激酶(ALK)、C-ros原癌基因1-受体酪氨酸激酶(ROS1)、Kristen鼠肉瘤病毒原癌基因同源体(KRAS)、鼠类肉瘤滤过性毒菌致癌基因同源体B(BRAF)等驱动基因异常情况及与临床病理特征关系。方法收集2021年1月—2021年12月我院病理科明确诊断为NSCLC样本180例,包括手术切除标本25例,肺活检标本80例,恶性胸腔积液细胞蜡块标本29例,转移病灶标本46例,采用扩增阻滞突变系统(ARMS)法检测驱动基因突变状态。结果5种驱动基因的总突变率为53.33%(96/180),驱动基因突变可在不同标本类型中检出,不同标本间突变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EGFR基因突变率40.56%(73/180),性别及组织类型突变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年龄类型突变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KRAS基因突变率6.11%(11/180),其中性别类型突变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年龄与组织类型突变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LK融合基因突变率4.44/%(8/180),年龄、性别及组织类型突变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RAF基因突变率1.11%(2/180),ROS1融合基因突变率1.11%(2/180)。结论不同标本类型均可检出驱动基因,增加了临床基因检测的取样途径。NSCLC患者EGFR基因突变率明显高于其他驱动基因,EGFR基因突变与患者性别及组织类型有差异,KRAS基因突变与患者性别有差异;ALK、ROS1、BRAF基因突变率较低,但指导NSCLC治疗有重要意义。多基因联合检测可一次获取更多驱动基因突变信息,能够更快、更全面地指导临床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扩增阻滞突变系统 非小细胞肺癌 驱动基因 基因突变
下载PDF
新生儿日常护理结合早教在新生儿临床护理中的应用
20
作者 戴鹏燕 叶严丽 +2 位作者 陈小娘 吴燕珠 吴燕玲 《中西医结合护理(中英文)》 2024年第2期175-177,共3页
目的 探析新生儿日常护理结合早教在新生儿临床护理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1年10月至2022年10月在联勤保障部队第九〇九医院出生的102名新生儿的临床资料,按护理方法的不同分为2组(每组各配1名家属),对照组(52名)实施新生儿... 目的 探析新生儿日常护理结合早教在新生儿临床护理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1年10月至2022年10月在联勤保障部队第九〇九医院出生的102名新生儿的临床资料,按护理方法的不同分为2组(每组各配1名家属),对照组(52名)实施新生儿日常护理,观察组(50名)实施新生儿日常护理结合新生儿早教。比较2组新生儿的体格发育情况和神经发育情况,并比较2组家属的早教知识掌握程度和日常护理掌握程度。结果 出院时,观察组家属的早教知识掌握率和日常护理掌握率均较对照组更高(P均<0.05)。出院时和出院3个月后,2组新生儿的头围、体重以及身高均有所增长(P均<0.05),且观察组的各项数值均较同期对照组更大(P均<0.05);2组新生儿的新生儿神经行为测定量表评分均有所上升(P均<0.05),且观察组的各项评分均较同期对照组更高(P均<0.05)。结论 在新生儿临床护理中应用新生儿日常护理结合新生儿早教护理,可明显提升家属的早教知识和日常护理掌握程度,且对新生儿的体格发育及神经发育也能起到积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生儿 日常护理 早教护理 体格发育 神经发育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7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