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8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CTA/CTP评估在缺血性脑血管病介入治疗中的应用
1
作者 周新华 陈良义 张丹彤 《中国CT和MRI杂志》 2024年第4期20-22,共3页
目的探讨CT血管成像(CTA)/CT灌注成像(CTP)在缺血性脑血管病介入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21年1月至2023年9月我院收治的200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均在入院后接受CTA及CTP检查,分析其影像资料,探究CTA及CTP缺血性脑血管病介入治疗... 目的探讨CT血管成像(CTA)/CT灌注成像(CTP)在缺血性脑血管病介入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21年1月至2023年9月我院收治的200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均在入院后接受CTA及CTP检查,分析其影像资料,探究CTA及CTP缺血性脑血管病介入治疗中的应用价值。结果脑血容量(CBV)比较:缺血半暗带>健侧>梗死区(P<0.05);脑血流量(CBF)比较:健侧>缺血半暗带>梗死区(P<0.05);平均通过时间(MTT)、目标组织中浓度达峰时间(TTP)、目标组织中所有残余功能全部达峰时间(Tmax)比较:健侧<缺血半暗带<梗死区(P<0.05)。CTA检出左侧、右侧大脑中动脉(MCA)闭塞或狭窄分别59例(29.50%)、91例(45.50%),左侧、右侧颈内动脉(ICA)闭塞分别16例(8.00%)、12例(6.00%),双侧ICA狭窄为6例(3.00%);代偿分支血管显影基本满意129例(64.50%),显影不足71例(35.50),其余16例(8.00%)患者CTA影像资料显示无异常,敏感度为92.00%。预后不良组患侧CBV、CBF小于预后良好组,MTT、TTP、Tmax长于预后良好组,代偿血管建立比例低于预后良好组(P<0.05)。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分析显示,CBV、CBF、MTT、TTP、Tmax对介入治疗预后均有一定的预测效能(P<0.05),其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39、0.815、0.673、0.713、0.710,其中CBV预测效能最高,敏感性为83.20%,特异性为73.33%。结论CTA/CTP可反映大脑、颈内动脉狭窄或闭塞、代偿分支建立情况,也可反映血流灌注情况,在介入治疗合理时机的判断方面可提供准确依据,提高患者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T血管成像 CT灌注成像 缺血性脑血管病 介入治疗 指导 预后
下载PDF
3D-DSA与Dyna-CT在颅内支架置入术中的临床应用研究
2
作者 周新华 陈良义 +1 位作者 翁磊华 吕绍茂 《中国CT和MRI杂志》 2024年第1期28-30,共3页
目的探讨三维DSA血管成像(3D-DSA)及数字平板造影机的C臂旋转并断层重建技术(DynaCT)在颅内支架置入术患者中的临床应用。方法选择2019年1月-2020年6月厦门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收治92例颅内动脉狭窄患者,所有患者均行颅内支架置入术治疗,... 目的探讨三维DSA血管成像(3D-DSA)及数字平板造影机的C臂旋转并断层重建技术(DynaCT)在颅内支架置入术患者中的临床应用。方法选择2019年1月-2020年6月厦门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收治92例颅内动脉狭窄患者,所有患者均行颅内支架置入术治疗,分为对照组(n=38例)和观察组(n=54例)。对照组采用3D-DSA引导,观察组采用DynaCT引导,术后进行12个月门诊随访,比较两组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手术成功率、并发症、支架再狭窄及斑块检出率。结果观察组术后4个月、8个月及12个月mRS评分、支架成形术耗时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Dyna-CT的术前规划、观察到支架表面图像与术中所见吻合,手术成功率为83.33%,高于对照组63.16%(P<0.05);两组围术期并发症发生率无统计意义(P>0.05);观察组手术后进行12个月门诊随访,患者支架再狭窄、血管狭窄部位斑块检出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DynaCT用于颅内支架置入术中能改善患者症状,缩短支架成形术耗时,有助于提高手术成功率,未增加并发症发生率,能降低血管狭窄部位斑块检出率,值得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维DSA血管成像 数字平板造影 C臂旋转并断层重建技术 颅内支架置入术
下载PDF
Ommaya囊置入术在神经系统疾病治疗中的应用价值 被引量:18
3
作者 张岱威 郑维红 +1 位作者 刘肇绩 李水仙 《中国全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2期3758-3760,共3页
目的探讨Ommaya囊置入术在神经系统疾病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收集2006年1月—2011年1月在我院神经内、外科住院行Ommaya囊置入术的84例患者的病历资料,对患者的疾病谱、病情转归及术后并发症进行分析。结果 84例患者中脑室出血2... 目的探讨Ommaya囊置入术在神经系统疾病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收集2006年1月—2011年1月在我院神经内、外科住院行Ommaya囊置入术的84例患者的病历资料,对患者的疾病谱、病情转归及术后并发症进行分析。结果 84例患者中脑室出血24例,蛛网膜下腔出血20例,中枢神经系统肿瘤16例,梗阻性脑积水14例,中枢神经系统感染9例,因嗜铬细胞瘤继发高血压脑病致可逆性后部白质脑病综合征1例。Ommaya囊置入术后死亡18例,转行分流术26例,取出Ommaya囊18例,继续留置Ommaya囊22例。术后并发颅内感染8例(9.5%)、引流管堵塞3例(3.6%)。结论 Ommaya囊置入术可用于治疗因各种病因引起的颅内压异常升高,同时可以提供局部给药的途径,在临床上具有重要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OMMAYA囊 神经系统疾病 颅内高压
下载PDF
氧化应激通过激活Cdk5抑制FOXO1的神经元损伤及其机制 被引量:7
4
作者 杨慧丽 陈星宇 郑维红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399-405,共7页
目的探究氧化应激通过激活细胞周期蛋白依赖性激酶5(cyclin-dependent kinase 5, Cdk5)抑制叉头框转录因子O亚家族蛋白1(forkhead box O1, FOXO1)的神经元损伤的具体机制。方法在HEK细胞中,共同转染过表达P39/Cdk5和FOXO1-WT或者FOXO1-S... 目的探究氧化应激通过激活细胞周期蛋白依赖性激酶5(cyclin-dependent kinase 5, Cdk5)抑制叉头框转录因子O亚家族蛋白1(forkhead box O1, FOXO1)的神经元损伤的具体机制。方法在HEK细胞中,共同转染过表达P39/Cdk5和FOXO1-WT或者FOXO1-S249A突变体,利用特异性磷酸化抗体pS249-FOXO1能够特异识别FOXO1的Ser249位点磷酸化特点,通过Western blot检测Cdk5/p39对FOXO1的磷酸化。通过体外培养HEK细胞中过表达Cdk5、p39和FOXO1,免疫共沉淀探究Cdk5和FOXO1以及Cdk5和p39的相互作用。在原代神经元过表达不同的Cdk5激活因子(p25、p35、p39)以及Cdk5激酶复合物,使用双荧光素酶实验探究其不同组合对FOXO1转录活性的影响。用Cdk5抑制剂rocovitine干预,观察其对FOXO1出入的影响;同时通过核质分离的方法对比了Cdk5杂合小鼠和野生型大脑皮层组织的FOXO1核质定位。分别用H_2O_2、glutamate处理神经元,通过Western blot观察氧化应激对Cdk5的活性调节,同时用双荧光素酶实验探究其对FOXO1转录因子的影响;最后通过caspase-3染色观察H_2O_2、glutamate的不同时间梯度处理对神经元凋亡的影响。结果 Cdk5和p39能够直接与FOXO1相互作用,并磷酸化FOXO1的Ser249位点。激活Cdk5能够显著抑制FOXO1的转录活性,而用Cdk5抑制剂(roscovitine)能够显著提高FOXO1的转录活性并诱导FOXO1入核。与野生型对比,在Cdk5杂合子中,FOXO1蛋白在细胞核中定位显著提高。H_2O_2和glutamate处理诱导p35切割形成p25,同时抑制FOXO1的转录活性,而敲低Cdk5能够缓解H_2O_2和glutamate对FOXO1的转录活性的抑制。通过H_2O_2和glutamate处理的原代神经元,caspase3染色显著增加。结论 Cdk5/p39可以磷酸化FOXO1-ser249位点,并抑制FOXO1的转录活性;而氧化应激能够通过激活Cdk5,抑制FOXO1的转录活性,并诱导神经元凋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氧化应激 激活细胞周期蛋白依赖性激酶5(Cdk5) 叉头框转录因子O亚家族蛋白1(FOXO1) caspase-3
下载PDF
恙虫病合并周围神经系统损害一例 被引量:5
5
作者 陈良义 郑维红 《中国神经免疫学和神经病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67-67,共1页
1病例报告患者男性,64岁,因“发热1周”于2010—04—20入作者医院。患者于入院前2周有野外钓鱼史。入院1周前出现发热,伴寒战,体温最高达39℃,伴全身酸痛。
关键词 吉兰-巴雷综合征 立克次体 恙虫热 合并症
下载PDF
金属硫蛋白3对快速老化痴呆模型小鼠海马CA1区神经元细胞凋亡的影响 被引量:1
6
作者 马飞煜 王凤 +2 位作者 王虎 田贤先 张昱 《中国老年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2期1503-1505,共3页
目的研究金属硫蛋白3(MT3)对快速老化痴呆模型小鼠(SAMP8)海马CA1区神经元细胞凋亡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将7月龄SAMP8小鼠随机分成6组,分为痴呆组、3种浓度的MT3组、MT1组、空白对照组。快速老化小鼠对照(SAMR1)小鼠为正常对照组。连续... 目的研究金属硫蛋白3(MT3)对快速老化痴呆模型小鼠(SAMP8)海马CA1区神经元细胞凋亡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将7月龄SAMP8小鼠随机分成6组,分为痴呆组、3种浓度的MT3组、MT1组、空白对照组。快速老化小鼠对照(SAMR1)小鼠为正常对照组。连续腹腔注射28 d后灌注取脑,进行海马CA1区原位末端标记(Tunel)试剂盒和免疫组化(SP)试剂盒染色。结果痴呆组海马CA区神经元细胞凋亡指数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高浓度MT3组凋亡指数最低,Bcl-2蛋白表达增强,Bax蛋白表达最低(P<0.01,P<0.05)。MT3组对Bax蛋白表达的抑制作用强于MT1对照组,而二组对Bcl-2蛋白表达的差异不显著。结论SAMP8小鼠海马结构存在大量神经元细胞凋亡,MT3通过减少Bax表达和增加Bcl-2表达,减少细胞凋亡,并有浓度依赖关系;且作用强于MT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T3 SAMP8 细胞凋亡 BAX BCL-2
下载PDF
以神经系统症状为主要表现的主动脉夹层 被引量:4
7
作者 林晓芳 葛华 庄晓荣 《神经损伤与功能重建》 2007年第6期376-376,共1页
病例1,男,34岁,以“突发双下肢无力2h”入院。入院前2h突然出现双下肢无力,无任何疼痛。既往有高血压病史,未治疗。入院查体:血压133/73mmHg,神志清楚,双下肢肌张力低、肌力0级、腱反射消失,双侧L1以下感觉消失,无其他阳性... 病例1,男,34岁,以“突发双下肢无力2h”入院。入院前2h突然出现双下肢无力,无任何疼痛。既往有高血压病史,未治疗。入院查体:血压133/73mmHg,神志清楚,双下肢肌张力低、肌力0级、腱反射消失,双侧L1以下感觉消失,无其他阳性体征。于入院后半小时死亡。尸检发现其死因为主动脉根部夹层破裂引起的心包填塞,主动脉瓣功能障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主动脉夹层 截瘫 晕厥
下载PDF
广州管圆线虫病伴周围神经损伤二例 被引量:1
8
作者 李水仙 郑维红 +1 位作者 林晓芳 庄晓荣 《中国神经免疫学和神经病学杂志》 CAS 2010年第2期156-156,共1页
广州管圆线虫于1933年被命名,1944年首次在我国台湾省一男孩脑脊液中被检测到。该寄生虫引起的人类神经系统感染被确认为是东南亚、欧洲及我国嗜酸性细胞脑膜炎的主要病因,但有关该寄生虫引起周围神经损伤的报道较少。
关键词 管圆线虫 广州 嗜酸细胞 周围神经系统疾病
下载PDF
22例神经梅毒并发癫痫的临床与EEG特征分析 被引量:1
9
作者 陈晶贞 苗佳音 +2 位作者 汪柳霞 陈星宇 林尚勋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CAS 2021年第2期150-151,共2页
神经梅毒(neurosyphilis,NS)是梅毒螺旋体侵犯神经系统引起的慢性感染性疾病,可以发生在梅毒感染的各个阶段。NS按受累部位不同分为5种类型:无症状NS、脑脊膜梅毒(梅毒性脑膜炎和梅毒性硬脑膜炎)、脑膜血管梅毒、实质性NS(麻痹痴呆和脊... 神经梅毒(neurosyphilis,NS)是梅毒螺旋体侵犯神经系统引起的慢性感染性疾病,可以发生在梅毒感染的各个阶段。NS按受累部位不同分为5种类型:无症状NS、脑脊膜梅毒(梅毒性脑膜炎和梅毒性硬脑膜炎)、脑膜血管梅毒、实质性NS(麻痹痴呆和脊髓痨)及树胶肿性NS。此外,由于抗生素的应用、获得性免疫缺陷疾病的增多及梅毒治疗不充分等,NS出现越来越多不典型症状,包括:精神行为异常、共济失调、外周局灶性麻痹及癫痫发作等[1]。国外文献报道约14%~60%的NS以成年发作的癫痫首发症状,罕见癫痫持续状态(status eilepticus,SE)[2],国内目前尚无此类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梅毒 癫痫 EEG特征
下载PDF
46例神经梅毒病人的护理 被引量:3
10
作者 林惠妹 《当代护士(中旬刊)》 2010年第2期17-18,共2页
总结了46例神经梅毒病人的护理,主要包括做好症状的观察和护理,分批组织医务人员、病人、家属、护工学习防治知识,做好床边隔离措施,安全护理,心理护理等。认为加强防护,提高对传染性神经梅毒的认识水平是防止神经梅毒院内感染的关键,... 总结了46例神经梅毒病人的护理,主要包括做好症状的观察和护理,分批组织医务人员、病人、家属、护工学习防治知识,做好床边隔离措施,安全护理,心理护理等。认为加强防护,提高对传染性神经梅毒的认识水平是防止神经梅毒院内感染的关键,加强观察和病人的安全护理是防止病人发生意外的重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梅毒 护理 消毒 隔离
下载PDF
早期梅毒加用抗神经梅毒药物对梅毒血清固定的影响 被引量:1
11
作者 姜晓勇 卢珍玲 +3 位作者 杨慧丽 王德辉 徐晓光 王青青 《皮肤病与性病》 2019年第4期486-488,共3页
目的探讨在早期梅毒治疗的同时加用抗神经梅毒药物对患者血清固定率的影响。方法选取2014年5月~2018年2月我院收治的早期梅毒患者40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各20例。对照组患者单纯给予苄星青霉素治疗,研究组患者在对照组... 目的探讨在早期梅毒治疗的同时加用抗神经梅毒药物对患者血清固定率的影响。方法选取2014年5月~2018年2月我院收治的早期梅毒患者40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各20例。对照组患者单纯给予苄星青霉素治疗,研究组患者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抗神经梅毒药物治疗,对比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治疗2周内皮损消退率、治疗后24个月血清固定率,在治疗后3个月、6个月、12个月及24个月后进行甲苯胺红凝集试验(TRUST),对比两组患者TRUST阴转情况。结果研究组与对照组的总有效率对比无明显差异(P>0.05);研究组患者的皮损消退率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显著性,血清固定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患者治疗后3个月、6个月、12个月及24个月后的TRUST阴转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早期梅毒治疗的同时加用抗神经梅毒药物可有效提高TRUST阴转率,降低梅毒血清固定率,值得临床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早期梅毒 抗神经梅毒药物 血清固定 青霉素
下载PDF
坦度螺酮对痛性糖尿病周围神经病的治疗作用 被引量:1
12
作者 王蓉 李隆龄 +3 位作者 吴雁 阳清伟 王凤 陈良义 《糖尿病新世界》 2018年第23期180-182,共3页
目的探讨坦度螺酮在痛性糖尿病周围神经病中的治疗效果。方法随机2016年12月—2017年12月纳入接受标准的血糖控制和神经保护治疗的107例痛性糖尿病周围神经病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49例、治疗组58例。对照组使用普瑞巴林加安慰剂,治疗组... 目的探讨坦度螺酮在痛性糖尿病周围神经病中的治疗效果。方法随机2016年12月—2017年12月纳入接受标准的血糖控制和神经保护治疗的107例痛性糖尿病周围神经病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49例、治疗组58例。对照组使用普瑞巴林加安慰剂,治疗组接受普瑞巴林加坦度螺酮治疗,记录入院时和治疗后6个月的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分级、糖化血红蛋白、疼痛性质、疼痛程度及对生活的影响、焦虑抑郁状态。结果治疗后6个月,两组糖化血红蛋白水平明显下降(P<0.05),但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均无改善(P>0.05)。除了寒冷感以外,两组深部疼痛、浅表疼痛、胀痛、不舒适感、灼热感、钝痛、锐痛、感觉过敏、瘙痒明显减轻(P<0.05)。相对对照组,不舒适感、钝痛、感觉过敏在治疗组改善更明显(P<0.05)。在治疗6个月后,两组疼痛程度均明显下降,但无明显组间差异。治疗6月后两组焦虑抑郁状态均改善,治疗组改善更明显(P<0.05)。两组不良反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相比单独使用普瑞巴林治疗痛性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坦度螺酮联合普瑞巴林治疗可以降低部分类型的疼痛和不适感的发生,并明显减少焦虑抑郁水平,未观察到明显不良反应增加,提示坦度螺酮添加治疗对痛性糖尿病周围神经病是有益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痛性糖尿病周围神经病 坦度洛酮 普瑞巴林
下载PDF
平山病的神经电生理特点
13
作者 汪柳霞 郑维红 《中外医疗》 2016年第36期187-189,共3页
目的分析平山病的神经电生理特点,以提高对该病的诊断水平。方法方便选取2009年2月—2014年1月在该院中就诊的20例平山病患者为研究对象,进行神经传导及针极肌电图检测,观察感觉神经传导、运动神经传导情况,针极肌电图表现,对比单侧发... 目的分析平山病的神经电生理特点,以提高对该病的诊断水平。方法方便选取2009年2月—2014年1月在该院中就诊的20例平山病患者为研究对象,进行神经传导及针极肌电图检测,观察感觉神经传导、运动神经传导情况,针极肌电图表现,对比单侧发病患者患肢、健肢正中神经与尺神经的CAMP波幅、DML、ADM/APB。结果 20例患者中,均具正常SCV、SNAP波幅。8例尺神经DML延长,4例正中神经DML延长,1例桡神经DML延长;18例尺神经CMAP波幅降低,11例正中神经CMAP波幅降低,5例桡神经CMAP波幅降低。20例均患侧颈7,8~胸1节段支配肌异常,2例同时累及颈7节段支配肌;17例对侧上肢颈8~胸1节段支配肌异常,11例同时累及颈7节段支配肌。11例单侧发病患者中,患肢正中神经CMAP波幅(7.75±1.86)m V、DML(4.07±0.54)ms,尺神经CMAP波幅(3.75±2.45)m V、DML(3.45±0.38)ms,ADM/APB(0.48±0.32);健肢正中神经CMAP波幅(10.27±1.17)m V、DML(3.72±0.23)ms,尺神经CMAP波幅(10.46±1.99)m V、DML(2.80±0.29)ms,ADM/APB(1.04±0.24)。患肢正中神经、尺神经CMAP波幅,ADM/APB低于健肢,正中神经、尺神经DML高于健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平山病的神经电生理学特点可为该病提供有助于定位诊断和鉴别诊断的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平山病 神经电生理 肌萎缩
下载PDF
早期康复治疗对不同TOAST分型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的影响
14
作者 苗佳音 王丰 +1 位作者 郑维红 庄晓荣 《牡丹江医学院学报》 2015年第5期13-15,共3页
目的本研究旨在阐述不同急性卒中治疗org10172(Trial of org10172 in Acute Stroke Treatment,TOAST)分型脑梗死患者早期康复治疗的效果及其对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入选脑梗死患者共361例。按TOAST分型:大动脉粥样硬化型(LVA),心源... 目的本研究旨在阐述不同急性卒中治疗org10172(Trial of org10172 in Acute Stroke Treatment,TOAST)分型脑梗死患者早期康复治疗的效果及其对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入选脑梗死患者共361例。按TOAST分型:大动脉粥样硬化型(LVA),心源性栓塞型(CE),小动脉闭塞性卒中和腔隙性梗死型(LACI),其它原因及不明原因型(SOD&SUD)。各亚型患者再分为早期康复治疗组及未干预组,记录患者,治疗1月后及随访6月后的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神经功能缺损评分量表(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Barthel Index评分及Rankin评分。结果入院时,腔隙性梗死型患者Barthel Index评分明显高于心源性栓塞型患者。发病6个月后,心源性栓塞型和大动脉粥样硬化型患者康复治疗组Barthel Index评分较未干预组高。结论早期康复治疗可用于脑梗死的治疗,特别是TOAST分型中的心源性栓塞型和大动脉粥样硬化型患者,对远期神经功能的恢复起到良好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死 TOAST分型 早期康复治疗 神经功能
下载PDF
医院-社区-家庭三元联动模式在脑卒中血管内治疗患者二级预防中的应用 被引量:1
15
作者 张纯真 郭冬燕 陈丽文 《中国当代医药》 CAS 2022年第24期181-184,188,共5页
目的探讨医院-社区-家庭三元联动模式在急性缺血性卒中(AIS)血管内治疗患者二级预防中的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1月至2020年5月厦门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收治的96例AIS血管内治疗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 目的探讨医院-社区-家庭三元联动模式在急性缺血性卒中(AIS)血管内治疗患者二级预防中的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1月至2020年5月厦门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收治的96例AIS血管内治疗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8例。试验组患者采用医院-社区-家庭三元联动模式,对照组患者实施常规随访。比较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的神经功能和卫生服务利用情况。结果试验组患者试验后的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患者出院后6个月的急诊就诊例数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患者出院后6个月的门诊就诊例数多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出院后6个月的再次住院例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医院-社区-家庭三元联动模式实现了急性缺血性卒中血管内治疗患者出院后的连续性照护,改善了患者的功能结局,保证了医疗资源的合理利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医院-社区-家庭 缺血性卒中 血管内治疗 二级预防 功能结局
下载PDF
右美托咪定静脉麻醉在急性前循环闭塞性卒中血管内治疗中的疗效及安全性
16
作者 陈良义 陈星宇 +1 位作者 张建平 翁磊华 《神经损伤与功能重建》 2023年第11期626-629,共4页
目的:探索右美托咪定静脉麻醉在急性前循环闭塞性卒中血管内治疗(EVT)中应用的疗效。方法:选择2019年6月至2021年6月厦门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诊治的行EVT治疗的急性前循环闭塞性卒中患者116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局部麻醉组(对照组)和局... 目的:探索右美托咪定静脉麻醉在急性前循环闭塞性卒中血管内治疗(EVT)中应用的疗效。方法:选择2019年6月至2021年6月厦门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诊治的行EVT治疗的急性前循环闭塞性卒中患者116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局部麻醉组(对照组)和局部麻醉联合术中右美托咪定静脉麻醉组(观察组)。比较2组患者疗效、并发症、S100-β及美国国立卫生院脑卒中量表(NIHSS)评分差异。结果:观察组血压波动发生率、穿刺到血管再通时间(PRT)、受线时间及取栓次数低于对照组(P<0.05),首次再通率高于对照组(P<0.05)。2组的血氧饱和度(SpO2)、肺部感染率、死亡率、总再通率及症状性颅内出血(SICH)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术前及术后7 d的NIHSS评分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但观察组术后7 d时NIHSS评分下降≥8分的患者比例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2组术前S100-β水平差异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3d,观察组的S100-β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右美托咪定应用于急性前循环闭塞性卒中EVT可提高疗效及降低神经功能损伤,具有高效安全等优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右美托咪定 急性前循环闭塞性卒中 血管内治疗 S100-Β蛋白 疗效 安全性
下载PDF
不同溶栓方法治疗心源性脑栓塞的对比研究 被引量:30
17
作者 李水仙 郑维红 +4 位作者 庄晓荣 林威 陈星宇 阳清伟 潘速跃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0期843-847,共5页
目的了解不同溶栓方法治疗心源性脑栓塞患者的有效性、安全性。方法 66例心源性脑栓塞患者分为静脉溶栓组25例、单纯动脉溶栓组18例、机械辅助动脉溶栓组23例,评估不同溶栓方法治疗后血管再通率、NIHSS评分、GCS评分、Barthel指数(BI)... 目的了解不同溶栓方法治疗心源性脑栓塞患者的有效性、安全性。方法 66例心源性脑栓塞患者分为静脉溶栓组25例、单纯动脉溶栓组18例、机械辅助动脉溶栓组23例,评估不同溶栓方法治疗后血管再通率、NIHSS评分、GCS评分、Barthel指数(BI)优率、症状性颅内出血率及病死率。结果 3组患者治疗后的NIHSS评分、GCS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P<0.05),机械辅助动脉溶栓组血管再通率(18/23,78.3%)、BI优率(10/25,40%)均明显高于静脉溶栓组(P<0.05);单纯动脉溶栓组的症状性颅内出血率(1/18,5.6%)明显低于静脉溶栓组(8/25,32%);病因分析发现,瓣膜性心脏病、黏液瘤所致脑栓塞的血管再通率低,颅内出血率和病死率高。结论溶栓治疗可改善心源性脑栓塞的神经功能缺损,机械辅助动脉溶栓治疗效果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溶栓 治疗 心源性脑栓塞
下载PDF
风险模型预测急性前循环缺血性卒中机械取栓后脑出血及不良结局的比较 被引量:11
18
作者 李凤利 王金晶 +3 位作者 彭锋 肖露露 孙文 刘新峰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175-182,共8页
目的比较血管事件总体健康风险(THRIVE),多中心卒中调查(MSS),休斯敦动脉内治疗(HIAT)及葡萄糖水平、种族、年龄、性别、收缩压水平、卒中程度(GRASPS)评分4种风险模型预测急性前循环缺血性卒中机械取栓后脑出血与不良结局的效能。方法... 目的比较血管事件总体健康风险(THRIVE),多中心卒中调查(MSS),休斯敦动脉内治疗(HIAT)及葡萄糖水平、种族、年龄、性别、收缩压水平、卒中程度(GRASPS)评分4种风险模型预测急性前循环缺血性卒中机械取栓后脑出血与不良结局的效能。方法前瞻性连续性纳入2013年5月至2016年3月收住南京大学附属金陵医院和厦门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神经内科发病6 h内的急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并实施机械取栓的患者153例。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和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下面积(AUC)探讨THRIVE、MSS、HIAT、GRASPS评分4种风险模型预测急性前循环缺血性卒中机械取栓后,脑出血与不良结局[包括90 d全因死亡和90 d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3分]的效能。结果 MSS评分(AUC为0.639,95%CI:0.548~0.730,P=0.004)和GRASPS评分(AUC为0.616,95%CI:0.525~0.706,P=0.017)能够预测脑出血事件,但预测准确性较低;4种模型对机械取栓后90 d内死亡均有预测价值,其中GRASPS评分(AUC为0.783,95%CI:0.706~0.860,P<0.001)有中等预测准确性,其余3种模型AUC<0.7,预测准确性低;4种模型均能对90d不良预后(90 dmRS≥3分)进行预测,其中GRASPS评分及THRIVE评分AUC均>0.7,GRASPS评分AUC最大(AUC为0.782,95%CI:0.708~0.855,P<0.01),两者有中度预测准确性。结论 GRASPS评分对机械取栓后90 d内全因死亡及不良预后均有较好的临床预测价值,THRIVE评分对90 d不良预后有较好的临床预测价值。4种模型对机械取栓后脑出血事件的预测价值仍有待验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卒中 机械取栓 脑出血 预后 风险预测模型
下载PDF
动脉溶栓联合机械辅助治疗前后循环大动脉急性闭塞性脑梗死的对比研究 被引量:11
19
作者 李水仙 郑维红 +2 位作者 林威 陈良义 潘速跃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336-340,共5页
目的研究动脉溶栓联合机械辅助治疗前后循环大动脉急性闭塞性脑梗死患者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42例大动脉闭塞性脑梗死患者行动脉溶栓联合机械辅助治疗,分为前循环组(24例)、后循环组(18例),评估不同组别治疗前后的NIHSS评分(National... 目的研究动脉溶栓联合机械辅助治疗前后循环大动脉急性闭塞性脑梗死患者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42例大动脉闭塞性脑梗死患者行动脉溶栓联合机械辅助治疗,分为前循环组(24例)、后循环组(18例),评估不同组别治疗前后的NIHSS评分(National Institute of Health stroke scale)、GCS评分(Glasgow comascore,GCS)及治疗后血管再通率、BI(Barthel Index)优率、症状性颅内出血率、死亡率。结果前循环组卒中病因分型以心源性栓塞为主(15/24,62.5%),后循环组以动脉粥样硬化性血栓形成为主(5/18,72.2%),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差异(P=0.026);前、后循环组患者,治疗后的NIHSS评分(8.3±4.9 vs.8.1±5.7)较治疗前(15.1±5.3vs.16.8±7.8)明显降低(P=0.001 vs.P=0.001)、GCS评分(13.9±4.4 vs.12.8±4.2)较治疗前(9.5±3.8 vs.9.6±3.7)明显提高(P=0.001 vs.P=0.021),后循环血管再通率(15/18,83.3%)有高于前循环(14/24,58.3%)趋势(P=0.830),前循环组患者颅内出血发生率(5/24,20.8%)明显高于后循环组(0,0%)(P=0.039),两组患者死亡率相似。结论动脉溶栓联合机械辅助治疗脑梗死能改善神经功能缺损,血管再通率高,更适用于后循环脑梗死的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溶栓 机械辅助 大血管闭塞 急性脑梗死
下载PDF
Ommaya囊植入治疗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 被引量:11
20
作者 李水仙 郑维红 +2 位作者 林威 林晓芳 庄晓荣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321-324,共4页
目的研究经Ommaya囊植入侧脑室给药在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的治疗效果。方法对我科收治的22例行Ommaya囊植入与否的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6例行Ommaya囊植入治疗的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患者均治愈,治愈率6... 目的研究经Ommaya囊植入侧脑室给药在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的治疗效果。方法对我科收治的22例行Ommaya囊植入与否的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6例行Ommaya囊植入治疗的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患者均治愈,治愈率6/6,平均住院天数(105.3±18.1)d,其两性霉素B平均应用天数(75.0±18.1)d。对照组16例,治愈6例,其治愈者平均住院天数(150.0±32.2)d、两性霉素B平均应用天数(139.6±29.5)d。两组临床疗效之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Ommaya囊植入治疗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可提高治愈率,缩短疗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 OMMAYA囊 疗效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