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9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一期后路椎弓根螺钉固定联合前路经腹膜后病灶清除治疗腰骶段脊柱结核 被引量:25
1
作者 王华锋 杨昌盛 +6 位作者 郑召民 陈嵘 梁珪清 廖忠 梁春祥 王华 王建儒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9期813-819,共7页
目的:探讨一期后路椎弓根螺钉固定联合前路经腹膜后病灶清除治疗腰骶段脊柱结核的疗效。方法:2012年10月-2015年3月共收治12例腰骶段脊柱结核患者,其中男9例,女3例;年龄24—77岁(43.9±18.4岁);病变节段位于L4~S1。术前... 目的:探讨一期后路椎弓根螺钉固定联合前路经腹膜后病灶清除治疗腰骶段脊柱结核的疗效。方法:2012年10月-2015年3月共收治12例腰骶段脊柱结核患者,其中男9例,女3例;年龄24—77岁(43.9±18.4岁);病变节段位于L4~S1。术前抗结核药物治疗2—4周,血沉下降及结核中毒症状改善后,行手术治疗。均为一期后前路手术.即后路微创置入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系统后,前路经腹旁正中腹膜后入路行结核病灶清除植骨融合术。术后继续系统抗结核治疗12~18个月。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手术入路相关并发症、植骨融合情况,比较术前、术后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美国脊髓损伤协会(ASIA)分级、红细胞沉降率(ESR)、腰椎局部前凸角(local lordotic angle,LLA)。结果:12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术中切除的病灶组织行病理检查,均符合结核改变。手术时间165~380min(268.8±76.7min);出血量160~2500m1(627.5±640.3ml)。共有3例手术相关并发症。均发生于前路手术时,1例为静脉丛撕破,经压迫后止血;2例腹膜撕裂,术中进行修补。随访12~48个月(31.1±9.8个月),12例均获骨性融合,无结核复发征象,无内固定松动、断裂征象。8例术前神经功能损害者术后有不同程度的恢复。术前VAS评分为7.1±1.1分,末次随访时为2.1±1.0分;术前ESR为65.8±29.9mrrdh,末次随访时为15.1±8.5mm/h;VAS和ESR均较术前显著降低(P〈0.05)。术前LLA为3.0°±83°,术后即刻矫正为11.0°±6.0°,末次随访时为10.4°±5.9°;与术前相比较,术后即刻LLA显著改善(P〈0.05),末次随访时LLA无明显丢失。结论:一期后路椎弓根螺钉固定联合前路经腹膜后病灶清除治疗腰骶段脊柱结核,可以显著矫正脊柱畸形并获得满意的临床疗效,但前路经腹膜后入路存在一定的并发症发生率,需谨慎操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柱结核 腰骶段 前路病灶清除 后路内固定
原文传递
成人脊柱侧后凸畸形后路矫形术后症状性硬膜外血肿的诊断和治疗 被引量:7
2
作者 刘少强 陈伟 +2 位作者 吴彬彬 廖忠 梁珪清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2期1127-1130,共4页
脊柱术后症状性硬膜外血肿(symptomatic spinal epidural hematoma,SSEH)可导致术后神经功能恶化,是脊柱术后少见但会造成严重后果的并发症之一,其发生率为0.1%~1.0%[1~6]。脊柱术后SSEH的发生与高龄、长节段手术、术中失血量大... 脊柱术后症状性硬膜外血肿(symptomatic spinal epidural hematoma,SSEH)可导致术后神经功能恶化,是脊柱术后少见但会造成严重后果的并发症之一,其发生率为0.1%~1.0%[1~6]。脊柱术后SSEH的发生与高龄、长节段手术、术中失血量大等因素有关[4、7、8],而成人脊柱侧后凸畸形患者常合并上述这些危险因素。因此,对此类患者进行分析,总结脊柱术后SSEH的原因十分重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柱侧后凸畸形 硬膜外血肿 矫形术后 症状性 成人 脊柱术后 治疗 诊断
原文传递
脊柱畸形后路内固定矫形术后深部感染的治疗 被引量:10
3
作者 王华锋 梁春祥 +4 位作者 郑召民 王华 刘辉 王建儒 叶福标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1期984-990,共7页
目的:探讨脊柱畸形后路内固定矫形术后深部感染的治疗效果。方法:2012年6月~2014年12月167例脊柱畸形患者行后路内固定矫形术,11例术后并发切口深部感染,男3例,女8例,年龄14.6±4.7岁(11~27岁);其中早发性感染(术后90d内)9例... 目的:探讨脊柱畸形后路内固定矫形术后深部感染的治疗效果。方法:2012年6月~2014年12月167例脊柱畸形患者行后路内固定矫形术,11例术后并发切口深部感染,男3例,女8例,年龄14.6±4.7岁(11~27岁);其中早发性感染(术后90d内)9例,迟发性(术后90d后)感染2例。9例早发性感染患者中,伤口渗出液或在B超引导下深层穿刺取脓液细菌培养阳性6例,其中2例为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3例为甲氧西林敏感金黄色葡萄球菌(MSSA),1例为大肠杆菌;另3例培养阴性者,依据伤口脓性渗液、持续胀痛及术中大量脓性积液而诊断为早发性切口深部感染。2例迟发性感染患者分别于矫形术后7个月和10个月时因腰背部持续性疼痛不适,经MRI检查提示切口深部积液形成,以及血沉、C反应蛋白等炎性指标显著高于正常值而确诊,清创术时取内固定旁组织细菌培养均为表皮葡萄球菌感染。均行彻底清创、置管持续冲洗引流,同时联合敏感抗生素治疗。结果:9例早发性感染经一期切口清创、置管持续冲洗引流及联合敏感抗生素治疗后,伤口均愈合,感染获得控制,内置物得以保留;随访13.5±5.8个月(6~36个月),无内置物松动及感染复发迹象。2例迟发性感染经多次清创、置管持续冲洗引流及联合敏感抗生素治疗仍无法控制感染,于矫形术后1年时取出内置物后治愈,取出内置物后分别随访6个月和14个月,无感染复发迹象,但分别有25°和17°的矫形丢失。结论:对脊柱畸形后路内固定矫形术后早发性深部感染,积极采取彻底清创、置管持续冲洗引流联合敏感抗生素治疗,可有效控制感染,避免取出内置物;而迟发性感染则可能需取出内置物才能控制感染,但有矫形丢失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柱畸形 手术部位感染 内置物 持续冲洗引流
原文传递
脊柱侧凸合并脊髓病变的手术治疗进展 被引量:2
4
作者 林鹏程 王华锋 +1 位作者 梁珪清 郑召民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366-369,共4页
随着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技术在脊柱外科中的广泛应用,包括拟诊为特发性脊柱侧凸(idiopathic scoliosis,IS)在内的许多脊柱侧凸畸形被发现合并有脊髓病变。目前,关于脊髓病变与脊柱侧凸之间的伴发关系仍不... 随着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技术在脊柱外科中的广泛应用,包括拟诊为特发性脊柱侧凸(idiopathic scoliosis,IS)在内的许多脊柱侧凸畸形被发现合并有脊髓病变。目前,关于脊髓病变与脊柱侧凸之间的伴发关系仍不清楚。此外,对于此类合并脊髓病变的脊柱侧凸,在进行脊柱畸形矫正时是否需要处理伴发的脊髓病变、如何处理及何时处理等尚未达成共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髓病变 脊柱侧凸 SCOLIOSIS 磁共振成像 脊柱畸形 神经损害症状 矫形手术 截骨矫形 脊柱截骨术 脊髓空洞
原文传递
微创脊柱内镜治疗胸椎黄韧带骨化症的疗效评价及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2
5
作者 王朝晖 崔为良 +3 位作者 薛经来 颜剑文 林毓涵 廖忠 《吉林医学》 CAS 2020年第7期1594-1597,共4页
目的:研究运用微创脊柱内镜治疗胸椎黄韧带骨化症,并探讨其安全性、短期临床疗效及相关性。方法:对福州市第二医院2012年1月~2019年3月接受微创脊柱内镜手术治疗并获得随访的10例胸椎黄韧带骨化症患者和接受采用开放性手术摘除黄韧带治... 目的:研究运用微创脊柱内镜治疗胸椎黄韧带骨化症,并探讨其安全性、短期临床疗效及相关性。方法:对福州市第二医院2012年1月~2019年3月接受微创脊柱内镜手术治疗并获得随访的10例胸椎黄韧带骨化症患者和接受采用开放性手术摘除黄韧带治疗并获得随访的20例胸椎黄韧带骨化症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整理分析。分别记录术前、术后即刻、术后3个月、术后1年及最后一次随访时采用改良JOA下肢运动功能评分标准评价下肢运动功能、JOA括约肌功能评分标准评价括约肌功能。同时针对采用微创脊柱内镜与系统性回顾分析既往采用开放性手术摘除黄韧带患者,通过手术时间、切口长度、手术出血量、手术费用及术后住院日、术前术后JOA功能评分进行两组间对比分析。结果:所有病例均顺利完成手术,微创脊柱内镜手术组术后均立刻下地行走;微创脊柱内镜手术组术后均有下肢症状明显改善。所有病例随访13个月~7年,平均3.7年。微创脊柱内镜手术组术后即刻、术后3个月、术后1年及末次随访JOA下肢运动功能评分分别为(3.00±0.47)分、(3.40±0.52)分、(3.50±0.53)分、(3.70±0.48)分,与术前(1.40±0.52)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开放性手术摘除黄韧带组术后即刻、术后3个月、术后1年及末次随访JOA下肢运动功能评分分别为(2.45±0.51)分、(2.90±0.45)分、(3.10±0.55)分、(3.20±0.52)分,与术前(1.40±0.50)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微创脊柱内镜组与开放性手术摘除黄韧带患者在手术时间、切口长度、手术出血量、手术费用及术后住院日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微创脊柱内镜组手术时间短、切口长度小、手术出血量少、手术费用低、术后住院日短。结论:微创脊柱内镜治疗胸椎黄韧带骨化症是安全、有效、短期疗效优异的外科术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柱内镜 胸椎黄韧带骨化症 微创
下载PDF
不同类型非甾体抗炎药物对脊柱术后椎体间植骨融合影响的相关研究
6
作者 刘少强 陈伟 +2 位作者 刘伯龄 梁珪清 齐强 《中国医药科学》 2019年第15期9-13,共5页
目的比较不同类型非甾体抗炎药物对椎体间植骨融合的影响差异性,阐明椎体间植骨融合的生物学关键环节和总体机制。方法选择成年雄性日本大耳白兔,建立脊柱融合的动物模型。分为双氯芬酸钠组、塞来昔布组和对照组,在术后即可开始喂食相... 目的比较不同类型非甾体抗炎药物对椎体间植骨融合的影响差异性,阐明椎体间植骨融合的生物学关键环节和总体机制。方法选择成年雄性日本大耳白兔,建立脊柱融合的动物模型。分为双氯芬酸钠组、塞来昔布组和对照组,在术后即可开始喂食相应药物持续2周后停止。在术后4、8、12周分别取各组动物融合节段行大体标本。评估各实验兔的Nilsson骨愈合组织学评分、Lane-Sandhu骨愈合X线评分,融合节段(L34)与相邻未融合节段(L45)的生物力学强度比值,进行组织学、影像学和生物力学的定量比较和统计学分析。结果本研究共纳入45只脊柱融合动物模型,双氯芬酸钠组、塞来昔布组和对照组各15只。术后4周时,双氯芬酸钠组和塞来昔布组的Nilsson骨愈合组织学评分、Lane-Sandhu骨愈合X线评分和生物力学强度比值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8周和12周时,双氯芬酸钠组的Nilsson骨愈合组织学评分、Lane-Sandhu骨愈合X线评分和生物力学强度比值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而塞来昔布组与对照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结论选择性COX-2和非选择性COX抑制剂在脊柱术后早期对植骨融合均有负面影响,在术后中后期,选择性COX-2非抑制剂对骨融合的负面影响消失,而非选择性COX抑制剂的负面影响仍存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甾体抗炎药物 脊柱融合术 椎间植骨 骨愈合 动物模型
下载PDF
经皮脊柱内镜治疗单节段胸椎黄韧带骨化症的效果 被引量:1
7
作者 王朝晖 崔为良 +3 位作者 薛经来 颜剑文 林毓涵 廖忠 《中华灾害救援医学》 2020年第4期195-197,204,共4页
目的观察经皮脊柱内镜治疗单节段胸椎黄韧带骨化症(ossification of ligamentum flavum,OLF)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01至2018-06福州市第二医院收治的40例单节段OLF患者的临床资料,按手术方法不同分为微创内镜组与开放手术组。开... 目的观察经皮脊柱内镜治疗单节段胸椎黄韧带骨化症(ossification of ligamentum flavum,OLF)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01至2018-06福州市第二医院收治的40例单节段OLF患者的临床资料,按手术方法不同分为微创内镜组与开放手术组。开放手术组(25例)采用开放手术摘除骨化黄韧带组织,微创内镜组(15例)采用内镜下手术摘除骨化黄韧带组织。比较两组术前、术后次日、术后3个月、术后1年改良日本骨科协会(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JOA)下肢运动功能评分;并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手术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术后下地行走时间和术后并发症。结果两组术后次日、术后3个月、术后1年JOA评分均较术前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次日、术后3个月JOA评分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微创内镜组患者术后1年JOA评分高于开放手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微创内镜组手术时间、术后住院时间、下地行走时间均短于开放手术组,术中出血量少于开放手术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开放手术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皮脊柱内镜治疗胸椎OLF是可行的,可降低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和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且远期疗效优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皮脊柱内镜 微创 单节段 胸椎黄韧带骨化症
下载PDF
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塌陷伴迟发性神经损害的治疗进展 被引量:8
8
作者 叶小伟 王华锋 +1 位作者 刘伯龄 郑召民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566-569,共4页
随着世界人口老龄化,骨质疏松已成为一项全球化的健康问题。骨折是骨质疏松最严重的后果.而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是最常见的骨折类型。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大多数可通过保守治疗获得骨折愈合,但仍有约10%~30%并发骨折不愈合,并渐进... 随着世界人口老龄化,骨质疏松已成为一项全球化的健康问题。骨折是骨质疏松最严重的后果.而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是最常见的骨折类型。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大多数可通过保守治疗获得骨折愈合,但仍有约10%~30%并发骨折不愈合,并渐进性出现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塌陷(osteoporotic vertebral collapse,OVC);其中约3%的OVC伴有迟发性神经损害(delayed neurological deficits.DN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 迟发性神经损害 保守治疗 塌陷 人口老龄化 骨折不愈合 健康问题 骨折类型
原文传递
Joimax椎间孔镜治疗L5/S1椎间盘突出症的手术入路选择 被引量:9
9
作者 廖忠 陈伟 王朝晖 《中国内镜杂志》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360-363,共4页
目的探讨joimax椎间孔镜经侧路椎间孔及后路椎板间隙两种入路治疗L5/S1椎间盘突出症的方法及疗效。方法收集2010年1月-2013年12月L5/S1椎间盘突出症患者56例,采用joimax椎间孔镜针对不同情况选择侧或后路进行治疗,观察评测术后即刻、1周... 目的探讨joimax椎间孔镜经侧路椎间孔及后路椎板间隙两种入路治疗L5/S1椎间盘突出症的方法及疗效。方法收集2010年1月-2013年12月L5/S1椎间盘突出症患者56例,采用joimax椎间孔镜针对不同情况选择侧或后路进行治疗,观察评测术后即刻、1周、3个月、6个月、12个月的VAS、JOA及Oswestry评分。结果 56例患者平均手术时间50 min,出血15 ml,术中无神经根损伤,无中途转换开放式手术,除1例外,余均诉症状完全缓解,MR示减压充分,中央椎管扩大,神经根无受压,椎板关节突、椎旁肌无损伤。随访评测比较手术前后及各期VAS、JOA及Oswestry评分,差异有显著性。结论 Joimax椎间孔镜下椎间盘髓核摘除术有安全、微创、视野明晰、出血少及恢复快等优点,侧路与后路两种入路相互补充,近、远期疗效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Joimax椎间孔镜 椎间盘突出 后路 椎板间隙
下载PDF
经皮侧方入路椎间孔镜下髓核摘除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14
10
作者 吴建军 刘春华 +1 位作者 陈齐勇 梁珪清 《福建医药杂志》 CAS 2013年第2期123-126,共4页
目的探讨经皮侧方入路椎间孔镜下髓核摘除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自2010年8月至2012年3月,经皮侧方入路椎间孔镜下髓核摘除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患者256例。术前、术后1周及3个月随访采用日本骨科协会评分(JOA)评估腰椎功... 目的探讨经皮侧方入路椎间孔镜下髓核摘除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自2010年8月至2012年3月,经皮侧方入路椎间孔镜下髓核摘除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患者256例。术前、术后1周及3个月随访采用日本骨科协会评分(JOA)评估腰椎功能改善情况。术前、术后1周及3个月随访时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评估疼痛程度。结果术后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12~24个月(平均16个月)。256例患者的临床症状均得到明显改善,无一例出现脊柱不稳、神经粘连、神经根损伤、感染或硬脊膜撕裂等并发症。术后1周与术前在腰腿痛VAS评分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术后1周与术后3个月比较时,差异则无统计学意义(P>0.05)。根据JOA评分标准,优225例,良18例,可13例,评分的优良率达94.9%。结论经皮侧方入路椎间孔镜下髓核摘除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具有创伤小、出血少、安全性高、康复时间快、住院时间短等优点,与传统开放的手术相比疗效无明显差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皮 椎间孔镜 腰椎间盘突出症
下载PDF
后路寰枢椎融合术后颈椎矢状面参数变化及相关因素分析 被引量:8
11
作者 刘少强 黄清奇 +5 位作者 齐强 梁珪清 陈伟 刘伯龄 王华锋 陈齐勇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336-342,共7页
目的:测量后路寰枢椎融合手术对颈椎矢状面参数的变化,并对其相关影响因素进行评估。方法:回顾性研究2015年1月~2017年12月收治的寰枢椎脱位病例18例,男8例,女10例,年龄25~72岁,平均49.6±13.7岁。所有寰枢椎脱位患者均行单纯后路复... 目的:测量后路寰枢椎融合手术对颈椎矢状面参数的变化,并对其相关影响因素进行评估。方法:回顾性研究2015年1月~2017年12月收治的寰枢椎脱位病例18例,男8例,女10例,年龄25~72岁,平均49.6±13.7岁。所有寰枢椎脱位患者均行单纯后路复位C1~C2固定融合术,随访时间为5~17个月,平均7.4±3.7个月。测量患者术前和末次随访时的枕颈角(C0~C2角)、下颈椎前凸角(C2~C7角)、颈椎前凸角(C0~C7角)、颈椎矢状面轴向垂直距离(C2-C7 sagittal vertical axis,C2-C7 SVA)、C1~C2角、T1倾斜角(T1 slope,T1S)、颈部倾斜角(neck tilt,NT)和胸廓入口角(thoracic inlet angle,TIA)等颈椎矢状面参数。在末次随访时,术后C2~C7角比术前减小的病例归为下颈椎前凸曲度减小组(5例),而术后C2~C7角比术前增加或不变的病例纳入下颈椎前凸曲度增加组(13例)。采用卡方检验做下颈椎前凸曲度减小与性别、年龄(以60岁为界限)、术前T1S(以25°为界限)、术前C2-C7 SVA(以15mm为界限)、术前TIA(以70°为界限)、术前C2-C7角(以20°为界限)、术前C0-C2角(以20°为界限)、术前C0-C7角(以45°为界限)和术后C1-C2角(以20°为界限)等临床因素相关性的单因素分析。采用Logistic回归对术后下颈椎前凸曲度减小的相关因素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所有患者术前和末次随访时的C0~C2角分别为21.6°±16.4°和28.3°±8.6°、C2~C7角分别为15.3°±12.9°和16.4°±11.1°、C0~C7角分别为36.8°±19.7°和44.9°±13.2°、C1~C2角分别为12.4°±17.6°和17.5°±7.3°、C2~C7 SVA分别为13.4±14.7mm和15.1±11.7mm、T1S分别为22.8°±8.2°和23.5°±7.3°、NT分别为50.8°±9.5°和51.9°±8.9°、TIA分别为73.6°±11.1°和75.4°±10.0°,以上这些颈椎矢状面参数在术前与末次随访的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对两组患者术前和末次随访的颈椎矢状面参数进行比较,前凸减小组的术前C2~C7角明显大于前凸增加组(27.6°±10.5° vs 10.5°±10.5°,P<0.05),余参数比较无统计学差异。单因素卡方分析显示术后下颈椎前凸曲度减小与术前C2~C7角≥20°有关(χ^2=4.923,P=0.026),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术前C2~C7角≥20°并不是独立危险因素(OR=0.147,P=0.225)。结论:后路寰枢椎融合术后有可能发生下颈椎前凸曲度减小,而术前C2-C7角≥20°是术后下颈椎前凸曲度减小的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寰枢椎融合 下颈椎前凸曲度 矢状面平衡 因素分析
原文传递
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的治疗研究进展 被引量:23
12
作者 徐佳隆 吴建军 《局解手术学杂志》 2020年第10期843-847,共5页
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DLSS)是老年人群中常见的腰椎疾病之一,目前对于DLSS的诊断尚无客观统一的标准,主要基于患者病史、症状和体征,再通过影像学检查进行诊断。治疗上主要分为非手术治疗和手术治疗。轻中度DLSS可首选非手术治疗;非手术... 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DLSS)是老年人群中常见的腰椎疾病之一,目前对于DLSS的诊断尚无客观统一的标准,主要基于患者病史、症状和体征,再通过影像学检查进行诊断。治疗上主要分为非手术治疗和手术治疗。轻中度DLSS可首选非手术治疗;非手术治疗无效或重度DLSS患者,特别是有进行性神经功能障碍、马尾综合征等症状的患者,选择手术治疗可以更好、更快地解除椎管内压迫,达到治疗目的。手术治疗的方式众多,应严格把握各术式的适应证和禁忌证,对于DLSS手术耐受程度低的老年患者,应根据病情首选微创术式,对于伴有Ⅱ度及以上腰椎滑脱或严重骨质疏松症的患者,需辅以椎弓根螺钉内固定,以增强脊柱的稳定性。多学科合作、多模式联合应用治疗DLSS,可以更有效地减轻患者疼痛和功能障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管狭窄症 退行性疾病 间歇性跛行 减压融合 非融合内固定术 硬膜外注射治疗
下载PDF
经椎弓根截骨矫形术联合短节段椎弓根钉固定治疗胸腰椎陈旧性骨折后凸畸形 被引量:1
13
作者 林毓涵 刘慧通 +3 位作者 崔为良 刘时璋 薛经来 廖忠 《黑龙江医学》 2020年第9期1177-1181,共5页
目的观察经椎弓根截骨矫形术(pedicle subtraction osteotomy,PSO)治疗胸腰椎陈旧性骨折后凸畸形的临床疗效并探讨短节段椎弓根钉固定的可行性及安全性。方法本研究对38例胸腰椎单节段陈旧性骨折后凸畸形手术治疗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 目的观察经椎弓根截骨矫形术(pedicle subtraction osteotomy,PSO)治疗胸腰椎陈旧性骨折后凸畸形的临床疗效并探讨短节段椎弓根钉固定的可行性及安全性。方法本研究对38例胸腰椎单节段陈旧性骨折后凸畸形手术治疗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分析。所纳入病例均行后路PSO截骨,其中18例行短节段(上下各1个椎体)固定,20例行长节段(上下各2个椎体)固定。通过对比分析手术前后病例两组的影像学数据及临床资料:后凸Cobb角、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手术时间、出血量等对治疗效果进行评估。结果38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7~24个月。两组末次随访VAS、ODI评分均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短节段固定组术前Cobb角(33.0±6.0)°,术后Cobb角(6.9±3.4)℃,末次随访Cobb角(8.1±3.4)°。长节段固定组术前Cobb角(33.1±5.2)°,术后Cobb角(6.6±2.8)°,末次随访Cobb角(7.7±2.7)°。两组术后、末次随访Cobb角均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两组间VAS、ODI评分、Cobb角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短节段固定组的手术时间、出血量明显低于长节段固定组(P<0.05)。两组均无内固定失败、神经脊髓血管损伤等并发症。结论PSO截骨治疗胸腰椎陈旧性骨折后凸畸形是一种有效的手术方式,短节段固定与长节段固定均可达到良好的矫正效果,矫正丢失少,且无内固定失败及严重并发症,而短节段固定创伤更小、出血量少。安全、可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陈旧性胸腰椎骨折 后凸畸形 经椎弓根截骨 短节段固定
下载PDF
下颈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技术应用研究进展 被引量:6
14
作者 郑昌坤 徐佳隆 吴建军 《脊柱外科杂志》 2021年第3期203-207,共5页
低位颈椎(C3~7)亦称为下颈椎,其活动度较大且应力分布集中,为颈椎病好发部位。在脊柱内固定出现之前,颈椎病主要采用非手术治疗,包括药物、牵引、外固定器等。随着外科手术的发展和内固定器械的进步,侧块螺钉和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技术的应... 低位颈椎(C3~7)亦称为下颈椎,其活动度较大且应力分布集中,为颈椎病好发部位。在脊柱内固定出现之前,颈椎病主要采用非手术治疗,包括药物、牵引、外固定器等。随着外科手术的发展和内固定器械的进步,侧块螺钉和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技术的应用,为创伤性和非创伤性颈椎疾患的刚性内固定奠定了基础。椎弓根螺钉由于其独特的生物力学优势,越来越多地应用于颈椎创伤、退行性颈椎病、颈椎肿瘤等疾病的治疗。然而,由于下颈椎椎弓根解剖结构及毗邻关系复杂,手术风险及难度均较大,对术者操作技术要求较高。如何提高置钉的安全性并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备受脊柱外科医师关注。本文通过广泛查阅近年国内外下颈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技术的相关文献,对其临床应用情况进行分析总结,以期为临床工作提供参考和借鉴,现综述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椎 脊柱疾病 内固定 文献综述
下载PDF
后路椎弓根钉骨水泥强化联合伤椎椎体成形术治疗重度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的效果分析 被引量:4
15
作者 刘伯龄 叶小伟 +4 位作者 王华锋 陈齐勇 陈伟 刘少强 梁珪清 《福建医药杂志》 CAS 2019年第6期68-71,共4页
目的分析后路椎弓根钉钉道骨水泥强化固定联合伤椎椎体成形术治疗重度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将49例重度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患者,按照手术方法分为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组(A组)和后路椎弓根螺钉钉道骨水泥强化固定联... 目的分析后路椎弓根钉钉道骨水泥强化固定联合伤椎椎体成形术治疗重度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将49例重度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患者,按照手术方法分为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组(A组)和后路椎弓根螺钉钉道骨水泥强化固定联合伤椎椎体成形术组(B组)。比较两组患者术前、术后1 d、术后7 d、术后6个月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分,分别测量两组术前、术后1 d及术后6个月的伤椎前缘高度比、伤椎局部后凸Cobb角,评定两组术后6个月疗效。结果术后1 d B组的VAS评分及ODI评分较A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7 d及术后6个月B组的VAS评分及ODI评分明显低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 d、6个月B组伤椎前缘高度比较A组高,B组局部后凸Cobb角较A组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后路椎弓根钉钉道骨水泥强化固定联合伤椎椎体成形术对于重度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的治疗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骨水泥强化可以增强螺钉的抗拔出力及伤椎的稳定性,从而避免术后出现椎体高度丢失、后凸Cobb角的丢失等远期并发症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弓根钉内固定 骨水泥 骨质疏松 椎体压缩骨折
下载PDF
3D打印技术辅助下L5S1椎间盘突出症椎间孔镜治疗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3
16
作者 刘伯龄 张煌 +4 位作者 陈齐勇 王华锋 刘少强 陈伟 梁珪清 《福建医药杂志》 CAS 2020年第3期9-13,共5页
目的探讨3D打印骨骼模型在经皮椎间孔镜髓核摘除术治疗L5S1腰椎间盘突出症中的可行性及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椎间盘突出症患者50例,将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5例。观察组采用3D打印骨骼模型辅助经皮椎间孔镜髓核摘除术... 目的探讨3D打印骨骼模型在经皮椎间孔镜髓核摘除术治疗L5S1腰椎间盘突出症中的可行性及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椎间盘突出症患者50例,将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5例。观察组采用3D打印骨骼模型辅助经皮椎间孔镜髓核摘除术,术前分析髓核突出部位及硬膜和神经根受压情况,规划穿刺路线,并模拟操作;对照组常规经皮椎间孔镜髓核摘除术,记录两组在术前、术后第1天腿痛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并对比两组患者术中透视次数、手术时间及术后3个月随访时腰椎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结果两组术后腿痛VAS评分较术前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的透视次数分别为(7.5±1.6)次、(13.9±1.4)次,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的手术时间分别为(72.2±8.5)min、(95.2±10.5)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3D打印骨骼模型术前可规划穿刺路线,模拟穿刺可减少术中透视次数与手术时间,对经皮椎间孔镜技术在L5S1椎间盘突出症中的应用具有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3D打印 腰椎间盘突出症 椎间孔镜 L5S1
下载PDF
对经皮椎体成形术后感染的治疗观察与分析 被引量:4
17
作者 刘少强 刘伯龄 +3 位作者 梁珪清 陈齐勇 王华锋 林毓涵 《骨科临床与研究杂志》 2021年第5期269-274,共6页
目的探讨经皮椎体成形术(PVP)术后感染的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2017年1月至2020年12月厦门大学附属福州第二医院脊柱外科行PVP手术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胸腰椎骨折患者共1503例,其中有3例术后责任椎出现感染,感染率0.20%。本组3... 目的探讨经皮椎体成形术(PVP)术后感染的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2017年1月至2020年12月厦门大学附属福州第二医院脊柱外科行PVP手术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胸腰椎骨折患者共1503例,其中有3例术后责任椎出现感染,感染率0.20%。本组3例患者中男1例,女2例,平均年龄71(64~83)岁。患者分别在PVP术后2、3、16个月再次出现腰背痛,均呈现渐进加重。出现症状时,患者体温、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百分比、降钙素原均正常,红细胞沉降率和C反应蛋白均升高。为明确感染病原菌,有2例患者采用CT引导下经皮穿刺活检术并行二代测序检测,另1例则在翻修手术中直接获取病灶组织并行细菌培养。3例均明确病原菌,1例为医院不动杆菌,2例为结核分歧杆菌。1例结核感染患者采用支具固定联合抗感染,另2例患者行翻修手术联合抗感染。结果本组1例患者采用支具固定、联合抗结核治疗,但最终因肺部感染伴胸腔积液、多器官功能衰竭而病死。另外2例行翻修手术患者,在术后平均23(18~28)d出院,出院后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平均9.5(5~14)个月。末次随访时,未见感染复发。结论PVP术后感染较为少见,但可造成严重后果。采用二代测序可以更早地明确病原菌并指导临床用药,同时配合清除病灶可获得良好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体成形术 手术后并发症 感染 治疗
下载PDF
PVP术后骨水泥渗漏致严重椎管占位一例并文献回顾
18
作者 吴彬彬 梁珪清 周冰之 《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 2022年第11期1031-1033,共3页
经皮穿刺椎体成形术(percutaneous vertebroplasty,PVP)目前已成熟应用于因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而引起腰背部疼痛的老年患者,其疗效可靠性、安全性在临床获得充分肯定,为经典治疗方案[1-2]。但是也存在相应并发症,其中临床最为常... 经皮穿刺椎体成形术(percutaneous vertebroplasty,PVP)目前已成熟应用于因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而引起腰背部疼痛的老年患者,其疗效可靠性、安全性在临床获得充分肯定,为经典治疗方案[1-2]。但是也存在相应并发症,其中临床最为常见的并发症之一为骨水泥渗漏,大部分存患者并无临床症状,但骨水泥渗漏至椎管或椎间孔内可能造成硬膜囊、神经根受压甚至造成脊髓损伤也会出现相应的临床症状[3]。骨水泥渗漏致严重椎管占位并导致不良后果的病例临床较少见。本文报道1例PVP术后骨水泥渗漏致严重椎管占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皮穿刺椎体成形术 骨水泥渗漏 神经症状
下载PDF
不同胰岛素方案对Wilste入路手术治疗胸腰椎骨折合并糖尿病患者血糖影响对比 被引量:1
19
作者 王圣轩 吴建军 梁珪清 《糖尿病新世界》 2021年第21期20-23,共4页
目的探讨对于患骨折伴随糖尿病的患者进行不同胰岛素方案,对其手术治疗以及血糖的影响。方法选取该院在2019年7月—2021年7月所接收和治疗的糖尿病合并胸腰椎骨折的患者共60例,按照随机法分为两组,每组30例,分别为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 目的探讨对于患骨折伴随糖尿病的患者进行不同胰岛素方案,对其手术治疗以及血糖的影响。方法选取该院在2019年7月—2021年7月所接收和治疗的糖尿病合并胸腰椎骨折的患者共60例,按照随机法分为两组,每组30例,分别为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患者均实施Wilste入路手术治疗。其中对照组主要对患者进行常规胰岛素治疗,治疗组则对患者进行中短效胰岛素联合长效胰岛素控制血糖。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术后恢复情况以及对血糖的影响。结果治疗组的患者在治疗后的血糖指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组的创面愈合时间、骨折愈合时间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发生并发症的概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胸腰椎骨折合并糖尿病的患者,对其进行Wilste入路手术中,中短效胰岛素联合长效胰岛素控制血糖对于糖尿病的血糖改善较大,术后血糖水平较为平稳,有利于控制血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Wilste入路手术 糖尿病 胸腰椎骨折 空腹血糖 血糖
下载PDF
临床诊断与病原确诊脊柱术后感染的临床特征对比 被引量:10
20
作者 刘少强 齐强 +6 位作者 陈仲强 刘宁 郭昭庆 孙垂国 李危石 曾岩 刘忠军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1期1006-1009,共4页
[目的]比较临床诊断与病原确诊脊柱术后感染的临床特征,为脊柱术后手术部位感染的临床诊治提供帮助。[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年7月-2012年12月北京大学第三医院28 778例脊柱手术后发生感染的108例患者的病历资料,分为病原确诊组(67例)... [目的]比较临床诊断与病原确诊脊柱术后感染的临床特征,为脊柱术后手术部位感染的临床诊治提供帮助。[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年7月-2012年12月北京大学第三医院28 778例脊柱手术后发生感染的108例患者的病历资料,分为病原确诊组(67例)和临床诊断组(41例),从一般资料、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等方面对两组资料进行综合分析。[结果]108例患者中男56例,女52例,平均年龄49.7岁,感染率为0.38%。常见的临床表现为切口渗液(69.4%)、体温升高(62.0%)、白细胞升高(49.1%)、中性粒细胞百分数升高(44.4%)、切口红肿(37.0%)和切口疼痛(30.6%)。临床诊断组的体温[(37.45±1.06)℃vs(38.00±1.10)℃,P=0.012]、白细胞[(9.33±3.37)×10-9/L vs(11.38±5.44)×10-9/L,P=0.032]和中性粒细胞百分数[(70.91±10.42)%vs(78.63±13.25)%,P=0.002]均低于病原确诊组。[结论]脊柱术后手术部位感染最主要的临床特征为切口渗液和体温升高。缺乏病原学证据的脊柱术后手术部位感染病例,其感染指标变化程度小于病原确诊病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柱手术 手术部位感染 临床特征 回顾性研究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