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1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从质量管理到质量治理:高等教育质量发展的创新图景 被引量:13
1
作者 刘强 《当代教育科学》 北大核心 2019年第7期55-60,共6页
进入新时代,随着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深入推进,我国传统的高等教育质量管理模式显现出愈来愈多的适应性问题,无法满足新时期高等教育质量发展的创新需求,高等教育质量发展模式亟需实现从质量管理向质量治理的根本转变。为此,我国高等... 进入新时代,随着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深入推进,我国传统的高等教育质量管理模式显现出愈来愈多的适应性问题,无法满足新时期高等教育质量发展的创新需求,高等教育质量发展模式亟需实现从质量管理向质量治理的根本转变。为此,我国高等教育质量治理的创新实践应当始终贯彻落实以师生主体生命发展为核心的质量发展理念,不断完善师生共同成长的质量发展体系,着力构建上下协同、多元参与、民主协商的质量治理机制,积极培育开放包容、平等对话、信任合作和追求卓越的质量文化,从而推动高等教育质量治理改革的深入推进,实现高等教育质量的内涵式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等教育质量 质量治理 质量管理 质量文化
下载PDF
“十二五”期间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回顾与思考——基于《高等教育第三方评估报告》的分析 被引量:263
2
作者 薛成龙 卢彩晨 李端淼 《中国高教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20-28,73,共10页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实施五年来,围绕提高质量这一高等教育核心任务,实施了一系列创新创业教育改革计划,推动了高等教育改革向纵深发展。在此承前启后的关键时期,从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立德树人以及提高...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实施五年来,围绕提高质量这一高等教育核心任务,实施了一系列创新创业教育改革计划,推动了高等教育改革向纵深发展。在此承前启后的关键时期,从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立德树人以及提高教育质量等层面,论述创新创业教育在引领高等教育教学改革中的重要作用;从学期制度、学分制以及教育评价等方面提出了创新创业教育需要对高等教育进行整体系统改革。反思当前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存在的不足,对于进一步推进高等教育综合改革,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等教育 教育质量 创新创业教育
原文传递
中国早期研究生教育的实践——以厦门大学为例 被引量:1
3
作者 覃红霞 陶涛 王晟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149-156,共8页
中国早期研究生教育的实践始于民国时期。厦门大学于1926年成立国学研究院开始招收研究生,开启了我国私立大学举办研究生教育的历史。实际运作的厦门大学国学研究院以北京大学研究所国学门为样本,但在研究生教育机构的定位、学费、课程... 中国早期研究生教育的实践始于民国时期。厦门大学于1926年成立国学研究院开始招收研究生,开启了我国私立大学举办研究生教育的历史。实际运作的厦门大学国学研究院以北京大学研究所国学门为样本,但在研究生教育机构的定位、学费、课程、特点等方面与同一时期的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有一定的差异。国学研究院的早期探索虽在短时期内结束,但厦门大学研究生教育的努力并没有停止,这也为新中国成立后厦门大学的研究生教育打下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研究生教育 厦门大学 国学研究院 民国
下载PDF
高等教育普及化时代的大学治理 被引量:7
4
作者 唐汉琦 《中国高教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9-14,22,共7页
高等教育普及化不只是一个因学生规模变化而形成的高等教育发展阶段,更是一个因高等教育多样性变化而使大学管理模式不断演进的崭新时代。从精英到大众化、再到普及化的发展过程中,大学办学基本上由教授治校向学术自治与科层管理并举的... 高等教育普及化不只是一个因学生规模变化而形成的高等教育发展阶段,更是一个因高等教育多样性变化而使大学管理模式不断演进的崭新时代。从精英到大众化、再到普及化的发展过程中,大学办学基本上由教授治校向学术自治与科层管理并举的共同治理过渡,并最终走向全面治理。总体上看,普及化阶段是大学的全面治理时代。就我国而言,由于高等教育集权管理传统和高等教育多样性发展不足,普及化阶段我国大学治理将面临多重矛盾,而"管办评"相对分离是应对多重矛盾、建构大学治理体系的基本原则。在此原则指导下,普及化阶段我国大学治理的主要任务是完善治理结构,提高治理能力,以及引导社会公众参与治理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等教育普及化 大学治理 全面治理 治理建构
原文传递
构建大数据驱动的内部质量保障体系——以厦门大学IQA为例 被引量:18
5
作者 计国君 邬大光 薛成龙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53-64,共12页
当前,内部质量保障体系建设日益受到学术界和教育界的高度关注。利用大数据,能够更好地把握内部质量保障体系的学习行为、教学模式适应性、教学过程合理性以及教学成效等。通过对高等教育内部质量保障(IQA)面临的挑战、要素联系及理论... 当前,内部质量保障体系建设日益受到学术界和教育界的高度关注。利用大数据,能够更好地把握内部质量保障体系的学习行为、教学模式适应性、教学过程合理性以及教学成效等。通过对高等教育内部质量保障(IQA)面临的挑战、要素联系及理论基础的分析,运用大数据驱动设计厦门大学IQA闭环体系,研究结果表明,目前的IQA应该从关注定性质量转变为注重定性定量质量结合、从关注表象质量转变为注重内涵质量、从关注制度建设转变为注重质量文化、从关注质量的部分环节转变为注重质量的全生命周期环节,由此建立起人才培养质量有机协同机制,实现对人才培养全过程的闭环质量监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数据 内部质量保障体系 厦门大学 人才培养
下载PDF
丹麦高等教育质量保障:动因、体系与特征 被引量:2
6
作者 王兴宇 《教育与考试》 2019年第5期77-84,共8页
作为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系统建设的先锋国家,丹麦高等教育经过多年的积累,逐渐形成了以研究性、激励性、挑战性、相关性为基础的质量文化和管理哲学,成为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的富有经验者。在此基础上形成的以认证委员会、认证中介机构为主... 作为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系统建设的先锋国家,丹麦高等教育经过多年的积累,逐渐形成了以研究性、激励性、挑战性、相关性为基础的质量文化和管理哲学,成为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的富有经验者。在此基础上形成的以认证委员会、认证中介机构为主导的外部质量保障系统和院校内部自我质量保障系统相互促进,互相补充,呈现出强化"中间团体"、强调"责任共享"、重视"信息平台"建设等诸多值得我国借鉴和学习的经验和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丹麦 高等教育 认证 质量保障系统
下载PDF
普及化高等教育理念及其实践要求 被引量:91
7
作者 别敦荣 王严淞 《中国高教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1-8,共8页
在我国即将迈入普及化高等教育阶段之际,有必要对普及化高等教育理念进行一定的探索与分析,从而前瞻性地指导高等教育健康有序发展。基于普及化高等教育的大规模、多样性、个性化和社会化四大特点,普及化高等教育理念包括平民教育理念... 在我国即将迈入普及化高等教育阶段之际,有必要对普及化高等教育理念进行一定的探索与分析,从而前瞻性地指导高等教育健康有序发展。基于普及化高等教育的大规模、多样性、个性化和社会化四大特点,普及化高等教育理念包括平民教育理念、个性教育理念、包容教育理念和开放教育理念。为更好地迎接普及化高等教育的到来,我国应在遵循普及化高等教育理念的同时,构建面向全体国民的高等教育体系,创造个性化的高等教育模式并建立社会化的高等教育运行机制,以此实现向普及化阶段的顺利过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普及化高等教育 理念 实践
原文传递
论高等教育的专业性与通识性 被引量:14
8
作者 张亚群 王毓 《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142-148,156,共7页
从完整意义上说,高等教育既是专业教育,亦是通识教育,本质上具有"专业性"和"通识性"的双重属性。二者贯穿于高等教育理念、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学方式和教育过程之中,发挥各自的教育功能。从高等教育实践来看,&q... 从完整意义上说,高等教育既是专业教育,亦是通识教育,本质上具有"专业性"和"通识性"的双重属性。二者贯穿于高等教育理念、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学方式和教育过程之中,发挥各自的教育功能。从高等教育实践来看,"专业性"与"通识性"的地位及作用呈现时代、国别和层次的差异。培养创新人才,需要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相结合,变革教育教学方式,开发和优化核心课程资源,拓展学习的深度与广度,培育共同的核心价值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等教育 专业教育 通识教育
原文传递
发展普及化高等教育与素质教育 被引量:12
9
作者 别敦荣 夏颖 《中国高教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7期17-21,共5页
素质教育是具有中国特色的高等教育思想,对普及化高等教育发展具有重大意义,主要表现在有助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发展个性化的高等教育和加强高等教育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高等教育普及化阶段的素质教育具有鲜明的特点,包括... 素质教育是具有中国特色的高等教育思想,对普及化高等教育发展具有重大意义,主要表现在有助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发展个性化的高等教育和加强高等教育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高等教育普及化阶段的素质教育具有鲜明的特点,包括中国特色、多样性、适应性和文化性等。在高等教育普及化阶段,实施素质教育可以采取的策略有:以素质教育思想整合其他高等教育思想,完善以个性化教育为基础的人才培养方案,大力发展师生学习共同体,以及营造素质教育的文化环境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素质教育 普及化高等教育 策略
原文传递
普及化高等教育的基本逻辑 被引量:130
10
作者 别敦荣 《中国高教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31-42,共12页
我国高等教育很快将进入普及化阶段。普及化高等教育发展将改变高等教育的形态,丰富高等教育的性质与内涵,提升高等教育的作用和辐射力。进入普及化阶段后,高等教育发展走向成熟,整体结构更加和谐,非传统生源将成为主要增长点,系统内部... 我国高等教育很快将进入普及化阶段。普及化高等教育发展将改变高等教育的形态,丰富高等教育的性质与内涵,提升高等教育的作用和辐射力。进入普及化阶段后,高等教育发展走向成熟,整体结构更加和谐,非传统生源将成为主要增长点,系统内部将更富有弹性,协同合作的外部关系将得到建立。普及化高等教育具有个人与社会两方面的功能,建立健全以高等教育组织机构自主办学为基础的制度架构,是促进高等教育普及化顺利发展的重要保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普及化高等教育 大众化高等教育 精英化高等教育 标准 功能 制度
原文传递
知识教学在我国高等教育中面临的困境与出路 被引量:6
11
作者 周序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70-78,共9页
随着信息社会的到来、人文主义的勃兴和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冲击,高等教育中的知识教学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困境。信息社会的来临并不是要削弱知识教学的地位,而是对知识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人文主义应该为知识教学服务,而不是站在知识教... 随着信息社会的到来、人文主义的勃兴和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冲击,高等教育中的知识教学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困境。信息社会的来临并不是要削弱知识教学的地位,而是对知识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人文主义应该为知识教学服务,而不是站在知识教学的对立面甚至打压知识教学的地位。现代知识观更符合高等教育的需求,后现代知识观提供的只是一种另类而反叛的思维方式,并不值得高等教育采纳。知识教学摆脱困境的路径不在于降低知识地位,而在于让学生通过简约地经历知识生产过程的方式来了解和掌握高深知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等教育 知识教学 信息社会 人文主义 后现代主义
下载PDF
论高等教育普及化阶段的人才培养 被引量:26
12
作者 登云 齐恬雨 《中国高教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15-22,共8页
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向普及化的转变,人才培养的理念、目标和方式都将发生深刻的变化。高等教育进入普及化阶段后,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更加多元化,人才的内涵将会更加丰富。同时,高等教育内部出现的结构转型、国内经济发展水平与产业结构优... 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向普及化的转变,人才培养的理念、目标和方式都将发生深刻的变化。高等教育进入普及化阶段后,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更加多元化,人才的内涵将会更加丰富。同时,高等教育内部出现的结构转型、国内经济发展水平与产业结构优化升级都将给普及化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带来挑战。为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高校应以多元化的人才观为指导,在教学模式、教育形式、培养体系等方面进行改革创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普及化高等教育 人才培养 内涵 挑战 策略
原文传递
高等教育跨学科研究:源起·机理·实践 被引量:17
13
作者 王洪才 汤建 《现代大学教育》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1-7,共7页
高等教育学是与跨学科研究相伴而生的。高等教育自身的复杂性决定了其研究方法的多元性和开放性,从而跨学科研究成为一种必然选择。高等教育学的跨学科属性促使高等教育研究必须走向开放、包容与合作。跨学科研究实质上是一种整合研究,... 高等教育学是与跨学科研究相伴而生的。高等教育自身的复杂性决定了其研究方法的多元性和开放性,从而跨学科研究成为一种必然选择。高等教育学的跨学科属性促使高等教育研究必须走向开放、包容与合作。跨学科研究实质上是一种整合研究,是知识普遍性的内在吁求和实践情境复杂性的客观要求。高等教育学学科建设坚持整体论逻辑,以解答实践问题为指向,以构建统一的知识系统为基本使命。为此,必须力戒画地为牢的自我封闭主义,采用复杂性思维方式观察高等教育现象,在不断反思中实现学科建设理想与高等教育实践的统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等教育学 跨学科研究 学科整合 问题导向 复杂性思维 知识系统 实践情境
下载PDF
我国高等教育研究范式转型及其突破路径 被引量:13
14
作者 黄巨臣 《教育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51-60,共10页
当代中国高等教育研究的范式转型及其突破路径本质上是一个解决认识论、方法论与实践论三者相统一的问题,其过程呈现出了动态演化、关联复杂的特征,有必要将之置于社会结构整体转型和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的双重背景下来加以考察。以往高等... 当代中国高等教育研究的范式转型及其突破路径本质上是一个解决认识论、方法论与实践论三者相统一的问题,其过程呈现出了动态演化、关联复杂的特征,有必要将之置于社会结构整体转型和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的双重背景下来加以考察。以往高等教育研究深受惯性思维逻辑的影响和形塑,单一视角常常被用于解释和应对现阶段研究进程中出现的新问题与新情况,却忽视了单一的切入点无法从根本上促进复杂性情境中研究范式的真正转型。基于'问题—主体—方法'分析框架的整合构建,可从三维度的视角来探讨高等教育研究的问题、主体以及方法在内外部多重推力下所展示的互动关系样态以及当下研究范式转型的本土实践困境。基于此,为更好应对研究范式转型的困境与挑战,应遵循'以解决现实问题为目标、以提升主体专业性为重点、以创新研究方法为核心'的三位一体路径来予以突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等教育 教育改革 教育研究 研究范式
下载PDF
复杂性思维视域下高等教育多学科研究方法论的省思 被引量:12
15
作者 刘强 《高校教育管理》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103-110,共8页
长期以来,我国高等教育研究便致力于经典学科体系的构建和高等教育学合法性的维护。然而,囿于经典学科体系建构标准的严苛性要求,因循经典学科路径发展的高等教育学陷入无以为继的困境。而多学科研究方法的引入,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高等... 长期以来,我国高等教育研究便致力于经典学科体系的构建和高等教育学合法性的维护。然而,囿于经典学科体系建构标准的严苛性要求,因循经典学科路径发展的高等教育学陷入无以为继的困境。而多学科研究方法的引入,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高等教育学的合法性危机,也契合了高等教育系统的复杂属性,并拓展了高等教育研究的多学科思维,丰富了高等教育学的想象力。不过,高等教育多学科研究的开展并未从根本上消解高等教育学的合法性危机。相反,多学科研究中高等教育学主体性的迷失,加上对多学科研究的"误解"和"滥用",导致我国高等教育研究遭遇"他学科话语的泛滥"、"学科合法性的解构"和"学科功用性的质疑"等。为此,我国高等教育学发展应当转变学科发展思维,在复杂性科学范式的指引下推动高等教育学范式革命,促成高等教育研究方法论的融通,实现高等教育认识理性和实践理性的统一回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杂性思维 多学科研究 高等教育学 研究方法论
下载PDF
论高等教育学的功用与使命 被引量:5
16
作者 王洪才 《复旦教育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5-11,共7页
高等教育学在发展过程中无法回避功用问题。高等教育学的功用一般从对宏观政策的影响、对高校发展政策的影响和对教师发展的影响三个层面进行求问。显然,层级越高,挑战越大。传统高教研究集中于宏观领域,把自身局限于普通学科,对高校发... 高等教育学在发展过程中无法回避功用问题。高等教育学的功用一般从对宏观政策的影响、对高校发展政策的影响和对教师发展的影响三个层面进行求问。显然,层级越高,挑战越大。传统高教研究集中于宏观领域,把自身局限于普通学科,对高校发展关注不足,致使高等教育学的功用难以彰显,并使自身发展陷入困境。大学排行榜作为替代品出现,呼唤高等教育学必须重新定位,凸显其功用价值。未来,高等教育学必须把满足大学自身发展需求放在首位,以促进大学整合为使命,把推动大学管理专业化作为基本职责,从根本上解决高等教育学的生存危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等教育学 功用 使命 整合
下载PDF
美国高等教育综合数据系统:内涵、运行、特点与启示 被引量:2
17
作者 王兴宇 《高教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73-80,共8页
教育数据系统建设在高等教育管理信息化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美国高等教育综合数据系统(IPEDS)作为高等教育的基础数据库在积累基本教育资料、掌握教育概况、提高管理效率等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文章从内涵阐释入手,通过分析该系统的... 教育数据系统建设在高等教育管理信息化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美国高等教育综合数据系统(IPEDS)作为高等教育的基础数据库在积累基本教育资料、掌握教育概况、提高管理效率等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文章从内涵阐释入手,通过分析该系统的数据来源、数据采集和数据利用等运行机制要素,发现整个数据系统呈现出整体规划、三级管理、赋权增能等特点。我国教育数据系统建设可以从顶层设计、技术引进、分析应用和文化培育等方面借鉴美国高等教育综合数据系统的经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国 高等教育 综合数据系统 数据
下载PDF
多元研究范式并存:我国高等教育研究的理想之道 被引量:4
18
作者 田芬 《高等教育研究学报》 2020年第1期55-59,共5页
我国高等教育学科发展,需要高等教育研究领域坚持多元研究范式并存。多元研究范式并存,具体是指思辨研究范式、实证研究范式、多学科研究范式、院校研究范式和质性研究范式共存。多元研究范式并存能够促进高等教育学科发展,共有三大证据... 我国高等教育学科发展,需要高等教育研究领域坚持多元研究范式并存。多元研究范式并存,具体是指思辨研究范式、实证研究范式、多学科研究范式、院校研究范式和质性研究范式共存。多元研究范式并存能够促进高等教育学科发展,共有三大证据:第一,中国高教研究四十年的发展历史启示,多元研究任务呼唤多元研究范式并存;第二,任何一种研究范式处于绝对优势地位,与高教研究系统的复杂性相悖;第三,未来研究范式呈现出“本质主义研究范式”向“非本质主义研究范式”转换变革,对高教研究的科学性发出挑战,因此需要多元研究研究范式捍卫高等教育研究的科学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元研究任务 一元研究范式 范式转换 多元研究范式
下载PDF
布鲁贝克《高等教育哲学》的德性之思
19
作者 田芬 《大学(研究)》 2020年第3期88-95,共8页
自1987年布鲁贝克《高等教育哲学》中文版出版以来,对我国高等教育学学科建设、高等教育哲学的发展、高等教育实践难题的思考指导均具有一定的意义。"中道"是该作品中协调认识论与政治论、普通教育与专业教育、大学自治的限... 自1987年布鲁贝克《高等教育哲学》中文版出版以来,对我国高等教育学学科建设、高等教育哲学的发展、高等教育实践难题的思考指导均具有一定的意义。"中道"是该作品中协调认识论与政治论、普通教育与专业教育、大学自治的限度等各种冲突的"试金石"。中道与中庸思想的契合,是该文本在中国境遇的学术之基。中道思想启示高等教育实践中的学术评价及其教育惩戒应从两极走向中道,朝向卓越的未来高等教育前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布鲁贝克 《高等教育哲学》 冲突 中道 中庸
下载PDF
大学创新教学:理念、特征与误区 被引量:51
20
作者 王洪才 刘隽颖 解德渤 《中国大学教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19-23,47,共6页
开展创新教学是我国当代大学的基本使命。大学传统教学是一种理论知识传输型模式,其最突出问题就是理论脱离实际,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大学创新教学主张使学生从"知识接受者"转变为"知识探索者",人才培养重心从... 开展创新教学是我国当代大学的基本使命。大学传统教学是一种理论知识传输型模式,其最突出问题就是理论脱离实际,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大学创新教学主张使学生从"知识接受者"转变为"知识探索者",人才培养重心从"知识获得"变成"能力培养"。它在知识观上秉持建构主义立场,在人才观上明确将创新人才作为培养目标,在师生观上确立平等对话思想,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地位。认识这些基本特征,有助于突破创新教学在实践中的误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学教学模式 创新教学 创新人才培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