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3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公共安全思维的灾害性气象预估与应急管理——评《灾害性气象事件影响预评估理论与方法》 被引量:1
1
作者 黄雅芳 王倩云 朱亚飞 《安全与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457-458,共2页
灾害性气象事件对每个人来说都不陌生,大多数人都或多或少见识或经历过不同的灾害事件,常见的气象灾害事件如洪涝、冰冻、台风、高温等,关系到社会每一个人的现实利益。灾害性气象事件的发生通常是不可控的,其对社会公共安全的威胁不仅... 灾害性气象事件对每个人来说都不陌生,大多数人都或多或少见识或经历过不同的灾害事件,常见的气象灾害事件如洪涝、冰冻、台风、高温等,关系到社会每一个人的现实利益。灾害性气象事件的发生通常是不可控的,其对社会公共安全的威胁不仅局限于灾害性气象事件本身,还可能诱发相关的公共安全风险,从而会导致公共安全状况进一步恶化,损失加大。尽管当前人类科技已经发展到较高水平,然而对于气象灾害依旧缺乏足够完善的应对手段,每一次灾害性气象事件的发生都会给人类社会带来巨大的损失与伤害。对大部分气象灾害而言,目前只能采用被动防御应对手段,追求降低损失,而难以完全避免损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公共安全 被动防御 气象灾害 应对手段 灾害事件 应急管理 气象事件 降低损失
原文传递
基于气象预测提高安全生产管理的策略——评《安全生产与气象》
2
作者 黄雅芳 黄阳霞 陈赛 《中国安全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8期197-198,共2页
安全生产是保障社会稳定持续发展的基本条件,随着社会发展,人们对生命财产安全愈加重视,安全生产的要求与标准越来越高。从发展趋势来看,安全生产相关的规章制度,法律法规日趋完善,各项安全生产技术的应用也提高了安全生产水平。在安全... 安全生产是保障社会稳定持续发展的基本条件,随着社会发展,人们对生命财产安全愈加重视,安全生产的要求与标准越来越高。从发展趋势来看,安全生产相关的规章制度,法律法规日趋完善,各项安全生产技术的应用也提高了安全生产水平。在安全生产活动中,人的积极性得到了充分发挥,各种风险普遍得到了较好地防范与控制。在安全生产活动中,气象因素有着较为显著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防范与控制 安全生产技术 安全生产活动 安全生产水平 气象预测 安全生产管理 生命财产安全 气象因素
原文传递
1614号台风“莫兰蒂”在厦门湾及其周边海域引发风暴潮的数值模拟 被引量:10
3
作者 朱婧 叶龙彬 +2 位作者 陈德花 李彦卿 林毅 《海洋预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20-30,共11页
基于FVCOM风暴潮模式,利用重建的台风风场资料,模拟了1614号台风“莫兰蒂”过程中厦门湾及其附近海域的风暴潮。结果表明:该模式能够较为准确地再现此次台风风暴潮过程。利用模拟结果分析了风场、风生流场和增水高度在台风过程中的特征... 基于FVCOM风暴潮模式,利用重建的台风风场资料,模拟了1614号台风“莫兰蒂”过程中厦门湾及其附近海域的风暴潮。结果表明:该模式能够较为准确地再现此次台风风暴潮过程。利用模拟结果分析了风场、风生流场和增水高度在台风过程中的特征,结论如下:(1)台风“莫兰蒂”造成闽南沿海大范围的增水。台风风场的时空变化是造成风生流流向和流速发生改变的主要原因。增水大值区分布特征与风生流方向较为一致,当岸线走向与风生流流向近乎垂直时往往容易出现显著增水;(2)平潭、厦门和东山站点风暴潮的余振振幅均大于先兆波动,其中厦门站振幅最强;(3)台风过程中最大增水区主要与台风风场和岸线特征有关,分布在台风东北象限和中心等向岸风长时间作用的区域。最大减水区主要与风场有关,往往出现在离岸风长时间作用的区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台风 风暴潮 厦门湾 FVCOM
下载PDF
利用AMDAR数据分析厦门、泉州双雷达三维风场反演误差 被引量:4
4
作者 张晗昀 罗昌荣 +3 位作者 崔梦雪 蚁志鸿 张伟 陈德花 《大气科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699-706,共8页
利用2016年全年进出厦门机场和晋江机场航班的AMDAR(Aircraft Meteorological DAta Relay)数据对双雷达反演风场进行检验,分析了厦门、泉州双雷达风场反演的总体误差,研究结果表明:1)验证了双雷达连线附近区域反演风场的平均绝对误差较... 利用2016年全年进出厦门机场和晋江机场航班的AMDAR(Aircraft Meteorological DAta Relay)数据对双雷达反演风场进行检验,分析了厦门、泉州双雷达风场反演的总体误差,研究结果表明:1)验证了双雷达连线附近区域反演风场的平均绝对误差较大,发现了与两部雷达连线的夹角小于15°和大于165°的区域的反演结果的平均绝对误差明显大于误差的年平均值。2)对于反演风向而言,误差随着高度增加而减小。对于反演风速而言,高度在9 km以下的反演误差在5m/s左右,而9km以上的反演误差较小。3)剔除了双雷达连线附近区域(与两部雷达连线的夹角小于15°和大于165°的区域)和反射率因子小于5dBZ以及等于100dBZ(剔除非气象回波)的反演结果后,双雷达反演风场误差较小,相对于AMDAR数据的风向年平均绝对误差为29.4°,风速年平均绝对误差为3.28 m/s,总体误差在可接受范围之内,反演结果接近“真值”,该反演方法稳定可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多普勒雷达 风场反演 AMDAR 误差分析
下载PDF
基于地基遥感资料的厦门市污染边界层特征分析 被引量:7
5
作者 蒋永成 张晗昀 +5 位作者 张伟 张玲 陈德花 郑辉 谢祖欣 陈进生 《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450-458,共9页
城市大气边界层是影响城市环境气象的重要研究对象,本研究利用新型地基遥感数据针对城市颗粒物污染过程开展边界层特征分析,旨在利用风廓线雷达和微波辐射计等高时空分辨率的遥感数据探讨边界层内大气运动、温湿条件的变化与近地面污染... 城市大气边界层是影响城市环境气象的重要研究对象,本研究利用新型地基遥感数据针对城市颗粒物污染过程开展边界层特征分析,旨在利用风廓线雷达和微波辐射计等高时空分辨率的遥感数据探讨边界层内大气运动、温湿条件的变化与近地面污染累积的关系.结果表明:厦门地区颗粒物污染过程中,边界层内弱风层厚度较地面风速而言更能够代表边界层内扩散条件的变化,可以更好地表征和预测近地面污染的变化;在局地累积的污染过程中,边界层内存在较厚的弱风层,同时2 km以下的风场有明显的风向转变特征,导致边界层内不存在有效的传输和扩散,另外,污染时边界层垂直温差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干季的垂直扩散条件,0~3 km温差与PM2.5浓度有着密切的联系;冷空气过程有将上游污染物向本地区输送的可能,城市边界层在东北大风的条件下伴随着显著的垂直下沉运动,有利于上空污染向下扩散.多源地基遥感数据联合分析能够进一步解释城市边界层内气象条件对于城市大气污染变化的影响,集合各设备的探测优势开展城市宜居和污染气象条件研究具有较高的科学性和可行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边界层 风廓线雷达 微波辐射计 颗粒物污染 海峡西岸
原文传递
基于云雷达资料的那曲对流云粒子相态识别研究
6
作者 任涛 郑佳锋 +2 位作者 杨吉 曾正茂 陈绍婕 《气象科学》 2024年第2期382-390,共9页
本文利用第三次青藏高原大气科学试验的Ka波段云雷达资料,结合微波辐射计和探空资料,提出了以模糊逻辑算法为框架的相态识别方法,并利用那曲两个典型对流云个例对方法效果进行了分析。通过与前人方法的对比和对不同相态粒子回波强度谱... 本文利用第三次青藏高原大气科学试验的Ka波段云雷达资料,结合微波辐射计和探空资料,提出了以模糊逻辑算法为框架的相态识别方法,并利用那曲两个典型对流云个例对方法效果进行了分析。通过与前人方法的对比和对不同相态粒子回波强度谱的统计,进一步验证了本文方法的可靠性。结果表明:利用雷达功率谱资料反演下落末速度并代替径向速度作为相态识别的参量之一,可提升对流云内粒子相态分类结果的合理性。零度层亮带和抬升凝结高度参量的使用,能够进一步优化相态识别的初步结果。固态云粒子的下落末速度远低于相同反射率因子的降水粒子,多模态/多谱峰的谱形态特征能够帮助识别混合相态粒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毫米波雷达 相态分类 功率谱 青藏高原地区 对流云
下载PDF
华南前汛期持续性暴雨统计特征及环流分型研究 被引量:27
7
作者 徐明 赵玉春 +1 位作者 王晓芳 汪小康 《暴雨灾害》 2016年第2期109-118,共10页
利用1961—2013年华南区域305个国家级气象台站日降水资料、1980—2013年5—6月NCEP/CFSR再分析资料(分辨率0.5×0.5)等,定义华南前汛期持续性暴雨和暴雨持续日数,分析近53 a华南前汛期持续性暴雨特征及其大尺度环流形势;归纳有... 利用1961—2013年华南区域305个国家级气象台站日降水资料、1980—2013年5—6月NCEP/CFSR再分析资料(分辨率0.5×0.5)等,定义华南前汛期持续性暴雨和暴雨持续日数,分析近53 a华南前汛期持续性暴雨特征及其大尺度环流形势;归纳有利于华南前汛期持续性暴雨发生的4种典型环流类型。结果表明:(1)华南前汛期持续性暴雨过程主要集中在5—6月,并存在准20 a振荡周期;1960年代前半段6月暴雨次数多,1960年代末期到1980年代5月暴雨次数明显增加,1990年代至2013年暴雨主要出现在6月,2006年后5月暴雨次数逐渐增加;暴雨过程持续日数一般3~4 d,超过10 d以上的单次过程仅4次。(2)华南前汛期持续性暴雨分为东亚槽底型、两脊一槽型、多涡旋型和纬向型,东亚槽底型和两脊一槽型次数相对较多,主要发生在5月下旬—6月下旬;纬向型次数最少,主要在5月上旬—6月初。(3)各型持续性暴雨过程500 h Pa中高纬地区环流特征各异,其共性是均有利于北方冷空气南下影响华南,低纬地区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副高)和孟加拉湾南支低槽维持少动,低层850 h Pa华南盛行西南暖湿急流;持续10 d左右的暴雨过程相较持续3~5 d的暴雨过程,副高位置偏西偏强,华南上空多短波槽活动,850 h Pa西南季风气流位置偏西偏北、风速偏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持续性暴雨 环流分型 前汛期 华南
下载PDF
宜昌峡口区夏季暴雨天气分型及多普勒雷达特征 被引量:7
8
作者 赵娴婷 赵玉春 +2 位作者 汪小康 柯丹 王晓芳 《暴雨灾害》 2016年第4期334-343,共10页
利用区域雷达拼图产品,结合探空、地面常规观测资料,对2010—2012年6—7月湖北宜昌峡口区暴雨的天气形势进行分型,并分析不同天气型下雷达回波演变的典型特征,可建立5种雷达回波暴雨概念模型,即副高边缘Ⅰ型、副高边缘Ⅱ型、低槽东移型... 利用区域雷达拼图产品,结合探空、地面常规观测资料,对2010—2012年6—7月湖北宜昌峡口区暴雨的天气形势进行分型,并分析不同天气型下雷达回波演变的典型特征,可建立5种雷达回波暴雨概念模型,即副高边缘Ⅰ型、副高边缘Ⅱ型、低槽东移型、低涡暖切型和低压型。(1)副高边缘型中,副热带高压北抬至湖北境内,雷达回波带呈东西向或东北—西南向分布。I型中,宜昌南侧和北侧生成的强回波逐渐向宜昌峡口区汇合。Ⅱ型中,主要受强回波东移影响。(2)低槽东移型中,副热带高压位于长江以南,雷达回波带呈东北—西南走向,强回波也呈东北—西南向东移影响宜昌峡口区。(3)低涡暖切型中,副热带高压偏南偏弱。雷达回波带呈准东西走向,强回波较少出现。(4)低压型中,低层西南或华南存在低压横槽(倒槽),受闭合低压东北侧气流影响,强回波相继向西北方向移动。(5)副高边缘型和低槽东移型中,强回波的回波顶高和垂直累积液态水含量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峡口区 天气分型 雷达组合反射率 回波顶高 垂直累积液态水含量
下载PDF
闽南地区大冰雹超级单体演变的双偏振特征分析 被引量:56
9
作者 潘佳文 魏鸣 +3 位作者 郭丽君 阮悦 罗昌荣 巫凌寒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2期1608-1620,共13页
通过研究大冰雹超级单体风暴的偏振特征、动力及云物理结构的演变,可了解大冰雹形成的物理过程,并获得与大冰雹形成、生长相关的相关征兆偏振特征,进而提升对大冰雹超级单体的预警能力。利用厦门S波段双偏振雷达资料,结合双雷达风场反... 通过研究大冰雹超级单体风暴的偏振特征、动力及云物理结构的演变,可了解大冰雹形成的物理过程,并获得与大冰雹形成、生长相关的相关征兆偏振特征,进而提升对大冰雹超级单体的预警能力。利用厦门S波段双偏振雷达资料,结合双雷达风场反演和粒子相态识别算法对2019年4月22日发生在闽南地区一次导致大冰雹的超级单体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差分反射率因子(Z dr)大值区位于三体散射(TBSS)的起始位置及反射率因子(Z h)强中心的远端。同时,TBSS中的相关系数(CC)较低,TBSS的偏振特征有助于识别高空中的大冰雹。大冰雹区表现出高Z h和低Z dr的偏振特点,随着大冰雹降落融化,其表面存在外包水膜现象使得大冰雹周围的Z dr增大,CC减小。在超级单体低层的Z h强中心内存在一个差分相位常数(K dp)增大的区域,被称为K dp足。K dp对大冰雹较不敏感,是冰雹融化的较好指标。因此,K dp足可用于指示由冰雹融化导致的下沉气流区。在水平风场上存在明显的双涡旋结构。双涡旋结构有助于超级单体的发展及大冰雹的循环增长。在中气旋的东北侧,存在一个中等强度Z h、低Z dr、高CC的区域,被称为霰带。粒子相态识别算法显示霰带中主要的水凝物为霰。由于靠近中气旋,部分霰作为雹胚被卷入上升气流中。基于上述分析给出大冰雹超级单体的偏振特征和三维风场结构示意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偏振雷达 大冰雹 超级单体 双多普勒雷达风场反演 粒子相态分类
下载PDF
台湾岛地形对登陆台风“莫兰蒂”(1614)强对流雨带发展影响的模拟研究 被引量:14
10
作者 赵玉春 王叶红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27-48,共22页
2016年9月14~15日超强台风"莫兰蒂"(1614)登陆厦门后在福建省中北部引发了特大暴雨天气过程,特大暴雨由台风登陆后北侧至东北侧一个缓慢移动的长生命史中尺度强对流螺旋雨带活动造成。利用中尺度数值模式WRF(V3.9)对台风登... 2016年9月14~15日超强台风"莫兰蒂"(1614)登陆厦门后在福建省中北部引发了特大暴雨天气过程,特大暴雨由台风登陆后北侧至东北侧一个缓慢移动的长生命史中尺度强对流螺旋雨带活动造成。利用中尺度数值模式WRF(V3.9)对台风登陆引发福建省中北部特大暴雨过程进行了大区域无嵌套数值模拟,较准确地模拟了台风引发特大暴雨的强度和落区,并成功地再现了台风登陆后北侧至东北侧长生命史中尺度强对流螺旋雨带的发生、发展过程。分析发现,台风大风区外围几个零散的中尺度辐合区在移入台湾地形下游的弱风切变区、正涡度带、湿静力能(假相当位温、比湿)锋区后,组织发展成一个带状的中尺度辐合带而形成强对流螺旋雨带,长时间地维持和发展,并向东北方向缓慢移动。台湾地形在有利于强对流螺旋雨带长时间组织发展和维持的中尺度环境场的形成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即地形效应在其下游形成的正涡度带(正位涡带)、雨带(位于高湿静力能区)南侧低湿静力能带(即湿静力能锋区),对强对流螺旋雨带的长时间发展维持非常重要。地形敏感性试验的结果进一步证实了台湾地形在台风登陆后东北侧长生命史中尺度强对流螺旋雨带形成及维持中的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台风 特大暴雨 中尺度地形 数值模拟
下载PDF
一次长生命史超级单体降雹演化机制及双偏振雷达回波分析 被引量:27
11
作者 高丽 潘佳文 +1 位作者 蒋璐璐 翁之梅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170-182,共13页
2019年3月21日一次长生命史超级单体导致浙江省中部多个县(市)降雹,为了研究超级单体得以长时间维持的环境背景及其云物理特征,利用常规资料以及宁波S波段双偏振雷达数据,结合粒子相态识别算法,对此次过程的演变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 2019年3月21日一次长生命史超级单体导致浙江省中部多个县(市)降雹,为了研究超级单体得以长时间维持的环境背景及其云物理特征,利用常规资料以及宁波S波段双偏振雷达数据,结合粒子相态识别算法,对此次过程的演变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高空槽前、850 hPa切变线附近和地面冷锋为超级单体提供了合适的环流背景;风暴传播区域对流有效位能的增加、风暴承载层的平均风向与风暴移动方向相近、风速大、对流风暴沿地面假相当位温梯度大值区向东传播及沿海强垂直风切变,导致中气旋旋转速度和旋转厚度的增加,这些都是对流风暴长时间维持的原因。通过此次降雹单体风暴结构分析发现:整个生命史对流发展非常旺盛,最大反射率维持在60 dBz以上,风暴顶维持在8 km以上,风暴质心高度出现的三次明显波动,对应三次降雹过程。垂直累积液态含水量(VIL)跃增量虽不及传统指标,但结合垂直累积液态含水量密度(VILD)、VIL最大值及最大反射率因子大值区,对冰雹业务预报有指示作用。通过降雹单体双偏振特征分析发现:冰雹下落过程中的翻滚现象,导致差分反射率(Z_(dr))值接近0 dB,水平和垂直偏振波差异导致三体散射特征(TBSS)根部Z_(dr)大值区的出现;冰雹降落融化产生的外包水膜现象,使其Z_(dr)值增大,相关系数(CC)值减小;通过偏振参数Z_(dr)和CC特征,有助于识别高空大冰雹;超级单体的有界弱回波区(BWER)附近的Z_(dr)柱不仅可指示上升运动,同时对降雹单体不同的成长阶段具有指示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级单体 长生命史 双偏振雷达 粒子相态识别
下载PDF
我国东南沿岸及复杂山地后汛期降水日变化的数值研究 被引量:11
12
作者 赵玉春 王叶红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371-389,共19页
利用2009~2017年7~9月福建省逐小时地面加密自动站资料和2015~2017年7~9月厦门站的探空资料,通过K均值聚类法和中尺度数值模式(WRF3.9.1.1版本)理想数值模拟,分析了我国东南沿岸及复杂山地(福建)后汛期降水日变化特征,揭示了地形热力环... 利用2009~2017年7~9月福建省逐小时地面加密自动站资料和2015~2017年7~9月厦门站的探空资料,通过K均值聚类法和中尺度数值模式(WRF3.9.1.1版本)理想数值模拟,分析了我国东南沿岸及复杂山地(福建)后汛期降水日变化特征,揭示了地形热力环流以及海陆风环流在热对流降水日变化形成中的作用,探讨了环境温湿廓线及风垂直廓线对热对流降水日峰值强度和日峰值出现时间的影响。结果发现:我国东南沿岸复杂山地(福建)后汛期降水日变化受地形热力环流和海陆风环流的影响和调制,白天辐射加热在复杂山地形成的局地热力环流激发出对流降雨带,午后受海风环流的影响,对流降雨带组织发展达到峰值,之后随着地形热力环流和海风环流减弱雨带逐渐减弱。武夷山及周边复杂山地的降水日变化主要受地形热力环流的影响,在午后对流降水达到峰值,夜间减弱几近消失。理想数值试验进一步证实了我国东南沿岸复杂山地地形热力环流对对流降雨的触发以及海陆风环流在山地对流雨带组织发展中的作用,环境温湿廓线以及风垂直廓线对热对流降水日峰值强度以及日峰值出现的时间具有重要影响,其中环境温湿廓线的大气抬升凝结高度、大气可降水量、大气的对流不稳定度以及大气中低层湿度分布的不同,会影响热对流降水日峰值强度,并通过影响山地热力对流触发时间,改变热对流降水日峰值时间,而环境风垂直廓线的低层气流强度和方向、中低层垂直风切变的不同,会影响地形热力对流系统的启动、组织发展和移动等特征,进而影响热对流降水日峰值强度以及热对流降水日峰值时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形影响 海陆风 热对流降水 日变化
下载PDF
利用分裂窗直方图法对半透明云云顶高度的反演研究 被引量:3
13
作者 梁玉冰 李万彪 黄亦鹏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461-472,共12页
针对2016年4—9月90°—140°E,15°—55°N区域的半透明云,使用分裂窗直方图法,利用Himawari-8的AHI观测数据进行云顶高度反演。首先使用阈值法筛选出半透明云区;然后基于分裂窗直方图法,利用Himawari-8的10.4μm和12.... 针对2016年4—9月90°—140°E,15°—55°N区域的半透明云,使用分裂窗直方图法,利用Himawari-8的AHI观测数据进行云顶高度反演。首先使用阈值法筛选出半透明云区;然后基于分裂窗直方图法,利用Himawari-8的10.4μm和12.4μm两个分裂窗通道数据以及ERA-Interim再分析资料中的温度气压层数据和位势高度气压层数据反演云顶高度,并将反演结果与CloudSat的2B-GEOPROF产品数据进行匹配和对比,结果表明:1)分裂窗直方图法对Himawari-8数据反演半透明云云顶高度的结果与CloudSat的数据结果较一致,均方根偏差为1.45 km; 2)海陆类型对反演结果没有明显的影响。所提算法有较强的适用性,可以应用于不同卫星的分裂窗通道数据反演,特别是对中国新一代静止气象卫星风云四号的业务反演有理论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裂窗直方图法 半透明云 Himawari-8 云顶高度
下载PDF
毫米波云雷达距离旁瓣回波质量控制及效果评估 被引量:5
14
作者 曾正茂 郑佳锋 +2 位作者 吕巧谊 杨晖 蔡艺友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760-772,共13页
根据福建省平和县布点的毫米波云雷达实际性能特点,且针对业务运行出现的距离旁瓣回波问题,提出了改进的质量控制方法;并利用福建平和站2018年9月至2020年8月的观测资料,定量评估质量控制效果对云-降水探测的具体影响。结果表明:提出的... 根据福建省平和县布点的毫米波云雷达实际性能特点,且针对业务运行出现的距离旁瓣回波问题,提出了改进的质量控制方法;并利用福建平和站2018年9月至2020年8月的观测资料,定量评估质量控制效果对云-降水探测的具体影响。结果表明:提出的质量控制方法能较好改善雷达探测结果,距离旁瓣回波被有效滤除。距离旁瓣回波显著影响雷达对空中云雨回波的探测,影响最大集中在两个宽脉冲模式的盲区以上起始高度附近,即1.50~2.28 km和3.63~7.74 km,且距离旁瓣回波出现频次随高度上升而逐渐下降;距离旁瓣回波主要会干扰雷达对中低空弱云的探测,会导致云底被低估、云顶和云厚被高估,三个云参数的平均误差分别可达-0.53、0.74和0.73 k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毫米波云雷达 距离旁瓣回波 质量控制 评估
下载PDF
单层不同类型云系统的特性及高云重叠的影响 被引量:3
15
作者 吕巧谊 张玉轩 +1 位作者 李积明 简碧达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183-196,共14页
通过时空匹配主动遥感产品(2B-CLDCLASS-LIDAR)的云类型参数与被动遥感产品(Clouds and the Earth's Radiant Energy System-Single Scanner Footprint:CERES-SSF)的云宏微观物理特性和大气层顶处辐射通量参数(2007/01~2010/12),本... 通过时空匹配主动遥感产品(2B-CLDCLASS-LIDAR)的云类型参数与被动遥感产品(Clouds and the Earth's Radiant Energy System-Single Scanner Footprint:CERES-SSF)的云宏微观物理特性和大气层顶处辐射通量参数(2007/01~2010/12),本文在全球尺度上统计分析了不同类型单层云以及高云重叠的双层云的云特性和大气层顶云辐射强迫。尽管主动和被动卫星遥感产品相互独立,但被动遥感反演的云光学厚度和云相态等参数能够合理反映不同类型云之间的差异。不同类型单层云表现出的云特性差异能进一步影响大气层顶的辐射能量收支。本文通过对比不同类型单层云的Clouds and the Earth's Radiant Energy System(CERES)视场样本数量随短波和长波云辐射强迫的分布,发现它们的高值区形状、位置和面积存在差异,反映了其各自独特的辐射特性。层积云的CERES视场样本数量密集区类似椭球结构,而其它云类型则趋于指数曲线结构。当进一步考虑高云重叠的影响时,统计结果表明:重叠的高云比高云单层状态有更蔽光和更厚的云体;高云重叠的底层云类型则比其单层状态有更透光和更薄的云体;高云重叠的双层云(除了高云重叠积云)对地气系统的净冷却效应要弱于其低层云类型单层状态。本文研究结果旨在加深理解云辐射反馈机制,并为改进模式中云重叠参数化方案提供一定观测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层云 双层云 云特性 云辐射强迫
下载PDF
两种面向数值同化的风廓线雷达资料质量控制方法比较分析 被引量:1
16
作者 汪学渊 林银杰 +1 位作者 刘德强 林立峥 《气象科学》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495-505,共11页
本文利用2018年2月2—11日福建9部CFL-06风廓线雷达小时风场与ECMWF模式背景再分析资料观测增量数据,首先制定了基于迭代加权最小协方差行列式(IRMCD)和双权重标准差(BSD)方法在处理观测增量数据时获得最优参数的判定指标峰偏值KS,然后... 本文利用2018年2月2—11日福建9部CFL-06风廓线雷达小时风场与ECMWF模式背景再分析资料观测增量数据,首先制定了基于迭代加权最小协方差行列式(IRMCD)和双权重标准差(BSD)方法在处理观测增量数据时获得最优参数的判定指标峰偏值KS,然后对两种方法在处理风场离群值的性能和特性上展开比较分析。结果表明:总体上来说,两种方法在判定风廓线雷达风场数据的离群值都具有良好的效果,但是从波形指标、统计指标、概率密度分布、Q-Q图上看IRMCD比BSD方法能判定更多的离群值,各项指标都更接近于正态分布;从散点分布上看,IRMCD方法获得的非离群值的分布近似“椭圆形”特征,BSD方法获得的非离群值分布近似“方形”特征,同时BSD方法在判定离群值的“方形”四个角中存在一定量的误判,这是由各自机理所决定的,IRMCD方法能够同时处理二维向量并具有防止假阳性误判的机制,而BSD方法在处理二维向量时只能分别进行判定离群值;在风羽图的分析中也能看出IRMCD方法能够有效剔除与实际大气不合理的高低空风。因此,IRMCD方法更适合应用于循环数值同化的风廓线雷达水平风质量控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廓线雷达 IRMCD BSD 质量控制
下载PDF
Ka波段云雷达速度模糊质量控制及对云探测影响的评估 被引量:2
17
作者 曾正茂 曾金全 +2 位作者 黄新洲 陈龙福 郑佳锋 《国外电子测量技术》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31-36,共6页
针对Ka波段毫米波云雷达观测资料中出现的速度模糊问题,且结合雷达的实际性能特点,提出一种改进的速度退模糊算法。并利用福建平和县2018年9月~2019年10月的谱数据,定量评估雷达速度模糊对云-降水探测的具体影响。结果表明,提出的速度... 针对Ka波段毫米波云雷达观测资料中出现的速度模糊问题,且结合雷达的实际性能特点,提出一种改进的速度退模糊算法。并利用福建平和县2018年9月~2019年10月的谱数据,定量评估雷达速度模糊对云-降水探测的具体影响。结果表明,提出的速度退模糊算法能有效纠正速度模糊问题;速度模糊发生率低,但造成的径向速度和谱宽的测量误差较大,径向速度V平均偏大1.17 m/s,谱宽σ;平均偏大2.09 m/s;福建平和县的速度模糊主要发生在融化层以下,由下沉运动导致,占99.4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毫米波云雷达 速度退模糊 评估
原文传递
“莫兰蒂”台风致灾大风的结构特征及成因 被引量:22
18
作者 陈德花 张玲 +3 位作者 张伟 赵玉春 蒋永成 郑辉 《大气科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692-701,共10页
利用多种观测资料分析1614号"莫兰蒂"台风致灾大风的风场结构特征及成因。结果表明:"莫兰蒂"登陆前台风环流内的局地强风呈阶段性波动特征,局地强风相对台风方位角的变化随着台风靠近先顺转后逆转;基于台风风压关... 利用多种观测资料分析1614号"莫兰蒂"台风致灾大风的风场结构特征及成因。结果表明:"莫兰蒂"登陆前台风环流内的局地强风呈阶段性波动特征,局地强风相对台风方位角的变化随着台风靠近先顺转后逆转;基于台风风压关系的分析表明"莫兰蒂"强度估计与实测吻合;台风登陆后受地形摩擦影响,台风左侧的风速大于右侧;数值模拟分析表明在影响局地强风过程的主要物理因子中,风矢量的水平平流和气压梯度项的影响最重要;"莫兰蒂"台风的强风区呈现明显的中尺度特征,较高动量的空气垂直输送和动量下传作用导致眼壁周围风力增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莫兰蒂”台风 致灾大风 风压关系 数值模拟
下载PDF
边界层参数化方案对“莫兰蒂”台风(1614)登陆阶段影响的数值模拟研究 被引量:14
19
作者 王叶红 赵玉春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935-959,共25页
利用中尺度数值模式WRF v3.8中的YSU、MYJ、QNSE、ACM2、UW、GBM、Boulac七种不同边界层参数化方案,采用高分辨率(1.33 km)数值试验的方法研究了不同边界层方案对模拟台风"莫兰蒂"(1614)登陆减弱阶段的移动路径、强度、结构... 利用中尺度数值模式WRF v3.8中的YSU、MYJ、QNSE、ACM2、UW、GBM、Boulac七种不同边界层参数化方案,采用高分辨率(1.33 km)数值试验的方法研究了不同边界层方案对模拟台风"莫兰蒂"(1614)登陆减弱阶段的移动路径、强度、结构、降水量、近地层有关物理量场分布等方面的影响,结果表明:(1)"莫兰蒂"台风登陆减弱阶段,不同边界层方案对台风路径、强度、降水量模拟影响显著,24 h内模拟台风路径、最低气压、最大风速及24 h累积降水量极值的最大差异分别达80 km、11 hPa、27 ms-1及241 mm;(2)Boulac方案模拟台风路径与实况最为接近,GBM、YSU和MYJ方案分别次之,ACM2和UW方案再次之,而QNSE方案最差;UW和QNSE方案模拟的最低气压以及MYJ和QNSE方案模拟的最大风速与观测最为接近;不同边界层方案均模拟出台风登陆阶段最低气压逐渐升高以及其升高速率在台风登陆后大于登陆前的特征,这与实况一致,但台风登陆前各方案模拟最低气压升高速度均大于实况,而台风登陆后却又不及实况;(3)Boulac方案模拟的24 h降水分布、强降水落区、结构、强度和各量级降水TS评分均最优,MYJ方案次之;而QNSE、UW和ACM2方案雨带向西北方向推进过快,各量级降水TS评分均较差;(4)综合台风路径、强度和降水模拟,Boulac和MYJ方案相对最优,其中Boulac方案在台风路径和降水模拟上更优,而MYJ方案在台风强度模拟上更优;YSU和GBM方案次之,而QNSE、UW和ACM2方案相对较差;(5)不同边界层方案计算的近地层潜热通量、感热通量显著不同,进而影响台风路径、强度、降水量模拟存在显著差异。比较而言,QNSE方案潜热通量相对异常偏高,MYJ和Boulac方案量值适中,其余方案相对偏低;QNSE方案感热通量相对略偏高,MYJ方案适中,其他方案则相对显著偏低;(6)不同边界层方案模拟降水区边界层热、动力结构显著不同,其中Boulac方案具有较明显优势,尤其是对日间边界层结构的模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台风 边界层参数化方案 数值模拟 热通量
下载PDF
双雷达风场反演拼图在登陆台风“莫兰蒂”(1614)强降水精细预报中的同化应用试验 被引量:13
20
作者 王叶红 赵玉春 +1 位作者 罗昌荣 韩颂雨 《气象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617-644,共28页
利用福建龙岩、漳州、泉州新一代多普勒天气雷达和厦门海沧双偏振雷达探测资料,采用动态地球坐标系下双雷达三维风场反演与拼图技术,基于天气研究和预报模式(Weather Research and Forecasting,WRF)及其资料同化系统,对登陆台风"... 利用福建龙岩、漳州、泉州新一代多普勒天气雷达和厦门海沧双偏振雷达探测资料,采用动态地球坐标系下双雷达三维风场反演与拼图技术,基于天气研究和预报模式(Weather Research and Forecasting,WRF)及其资料同化系统,对登陆台风"莫兰蒂"(1614)引起的2016年9月14-15日福建强降水过程进行了双雷达风场反演拼图资料检验及其三维变分同化对强降水精细预报影响的数值试验,结果发现:(1)动态地球坐标系下双雷达反演风场能合理反映实际风场分布状况,其误差相对较小。相较厦门翔安风廓线雷达及厦门探空秒级测风数据,反演风风向(风速)平均绝对误差分别为7.8°(2.6 m/s)及3.4°(1.1 m/s);(2)反演风场水平方向稀疏化对同化及预报结果极为重要,过密的反演风场资料会给同化及预报结果带来负效果。文中采用18、6、2 km 3重嵌套,在3重嵌套区域均进行同化以及仅在2 km区域进行同化两种情况下,均表现为当反演风场资料水平分辨率提高到0.1°时,同化分析及预报的台风环流开始受到负影响;且当反演风场资料水平分辨率越高时,负效果越明显。敏感性试验结果显示,分辨率取0.2°时数值预报效果最好;(3)以美国国家环境预报中心全球预报系统(National Centers for Environmental Prediction/Global Forecast System,NCEP/GFS) 0.5°×0.5°分析场为初值,基于3个不同起报时刻(2016年9月14日14时、20时及15日02时)(北京时,下同)模拟的福建省境内台风内核雨带和螺旋雨带逐时演变、台风路径与强度、逐时降水TS评分和空间相关差异显著,其中14日14时起报试验效果最好;而14日20时起报试验效果最差,这与该试验初始台风大风轴风速明显偏大有关;(4)在上述3个不同起报时刻试验基础上,分别增加双雷达反演风场资料的三维变分同化后,福建境内地面风场和台风内核雨带、螺旋雨带逐时分布、逐时降水TS评分和空间相关、台风环流结构以及U、V风垂直廓线分布均有明显改善,最大正影响时效可达24 h;但仅对1-6 h时效内台风路径有改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雷达 风场反演 同化 台风 强降水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