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06篇文章
< 1 2 2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厦门理工学院联合政企单位签订“人工智能+海洋”项目合作协议
1
作者 《厦门理工学院学报》 2025年第1期F0002-F0002,共1页
1月9日,我校与厦门市思明区人民政府、中国移动通信集团福建有限公司厦门分公司和众数(厦门)信息科技有限公司正式签订“人工智能+海洋”项目行业应用示范基地框架合作协议。“人工智能+海洋”项目依托我国首个船舶与海洋工程行业大模... 1月9日,我校与厦门市思明区人民政府、中国移动通信集团福建有限公司厦门分公司和众数(厦门)信息科技有限公司正式签订“人工智能+海洋”项目行业应用示范基地框架合作协议。“人工智能+海洋”项目依托我国首个船舶与海洋工程行业大模型——“文鳐”大模型。该模型由我校和众数(厦门)信息科技有限公司、福船集团及厦门移动等产学研机构联合研发并发布。借助“文鳐”大模型在自反思链、多模态融合感知、多模型融合及多智能体协同等方面的技术优势,“人工智能+海洋”项目将致力于在船舶设计、船舶建造、航运运营及船舶智能航行等关键领域实现智能化升级,并通过构建行业应用示范基地,深度促进人工智能与船舶海洋领域的融合,推动其向产业化方向发展,为我国船舶与海洋工程行业的智能化转型和产业升级注入强劲动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产业化方向 船舶与海洋工程 人工智能 产业升级 多模型融合 多模态融合 船舶设计 船舶建造
下载PDF
厦门理工学院承办第二届电子信息测试产业大会暨2024年软件测试产教融合高质量发展论坛
2
作者 《厦门理工学院学报》 2024年第4期89-89,共1页
为更好地建设厦门市软件供应链安全公共技术服务平台(以下简称“软件供应链平台”),7月19日至20日,由中国电子商会信息工程测试专业委员会主办、厦门理工学院承办的第二届电子信息测试产业大会暨2024年软件测试产教融合高质量发展论坛... 为更好地建设厦门市软件供应链安全公共技术服务平台(以下简称“软件供应链平台”),7月19日至20日,由中国电子商会信息工程测试专业委员会主办、厦门理工学院承办的第二届电子信息测试产业大会暨2024年软件测试产教融合高质量发展论坛在我校召开。来自该领域的国内有关高校、科研院所、企业的专家学者和业界精英等90余人参会。我校作为副理事单位被授予牌匾和证书。软件供应链平台为3项“团体标准”召开征求意见会,会议肯定了这3项行业标准对软件供应链安全实践的指导意义,对标准的相关内容达成共识,并对部分条款提出修改意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供应链安全 团体标准 产教融合 电子信息 软件测试 厦门理工学院 信息工程 行业标准
下载PDF
厦门理工学院推出中国首套智能信息技术实战与产品化白皮书
3
作者 《厦门理工学院学报》 2024年第1期F0003-F0003,共1页
2023年12月中旬,我校计算机与信息工程学院刘利钊教授领衔的团队在全国范围内推出首套基于虚拟仿真技术的研究生“智能信息技术实战与产品化”课程产教融合白皮书,并与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同济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厦门大学、哈... 2023年12月中旬,我校计算机与信息工程学院刘利钊教授领衔的团队在全国范围内推出首套基于虚拟仿真技术的研究生“智能信息技术实战与产品化”课程产教融合白皮书,并与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同济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厦门大学、哈尔滨工程大学等多所著名高校进行了跨校实践合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海交通大学 产教融合 厦门理工学院 虚拟仿真技术 哈尔滨工程大学 智能信息技术 产品化 信息工程学院
下载PDF
厦门理工学院携手多家企业发布国内首个船舶与海洋工程行业大模型
4
作者 《厦门理工学院学报》 2024年第6期F0003-F0003,共1页
11月10日,我国首个船舶与海洋工程行业大模型--“文鳐”大模型在厦门正式发布。该模型由我校和众数(厦门)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共同发起,联合福船集团福建省马尾造船股份有限公司、福船集团厦门船舶重工股份有限公司、福船集团福建省福船海... 11月10日,我国首个船舶与海洋工程行业大模型--“文鳐”大模型在厦门正式发布。该模型由我校和众数(厦门)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共同发起,联合福船集团福建省马尾造船股份有限公司、福船集团厦门船舶重工股份有限公司、福船集团福建省福船海洋工程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福建长航绿色智能船舶研究院有限公司、厦门市气象局、华中科技大学、中国移动通信集团福建有限公司厦门分公司、中船第九设计研究院工程有限公司、中船赛思亿(福建)电气科技有限公司等多家政产学研机构共同发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工程技术研究院 船舶与海洋工程 设计研究院 智能船舶 厦门理工学院 福船 政产学研 华中科技大学
下载PDF
基于CityEngine与ArcGIS Flex API的校园WebGIS系统——以厦门理工学院为例 被引量:11
5
作者 花利忠 王赵兵 +2 位作者 邹丽妹 袁莹 满旺 《厦门理工学院学报》 2013年第4期57-61,共5页
以厦门理工学院校园为例,基于ArcGIS Server API for Flex和CityEngine技术,设计并实现了B/S结构的厦门理工学院的二、三维数字校园系统.用户可以通过浏览器漫步于虚拟校园中,实现校园快速浏览、空间与属性信息双向查询、缓冲区分析和... 以厦门理工学院校园为例,基于ArcGIS Server API for Flex和CityEngine技术,设计并实现了B/S结构的厦门理工学院的二、三维数字校园系统.用户可以通过浏览器漫步于虚拟校园中,实现校园快速浏览、空间与属性信息双向查询、缓冲区分析和路径分析等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LEX ARCGIS Server CityEngine WEBGIS 数字校园
下载PDF
应用型本科院校深化校院二级教学管理改革的探索——以厦门理工学院为例 被引量:3
6
作者 马周琴 《高教学刊》 2017年第2期154-155,共2页
校院二级教学管理是高等院校实现综合改革的重要举措,文章以厦门理工学院为例,从教学管理体制、教学管理规章制度、人才培养、教学过程质量控制四大方面探讨应用型本科院校深化校院二级教学管理的改革路径,以期为同类高校开展校院二级... 校院二级教学管理是高等院校实现综合改革的重要举措,文章以厦门理工学院为例,从教学管理体制、教学管理规章制度、人才培养、教学过程质量控制四大方面探讨应用型本科院校深化校院二级教学管理的改革路径,以期为同类高校开展校院二级教学管理改革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校院二级教学管理 改革 应用型本科院校
下载PDF
厦门理工学院办学特色的探索
7
作者 马周琴 《教育教学论坛》 2014年第44期273-274,263,共3页
厦门理工学院成为一所进步最快的应用型大学,得益于走出了一条独特的办学之路。本文从科学定位、人才培养模式、特色专业的培养、产学研合作等七个方面对厦门理工学院的办学特色进行探讨。
关键词 厦门理工学院 办学特色 探索
下载PDF
面向计算机类专业的网络人才培养模式暨课程思政研究
8
作者 谢荣生 胡建强 《计算机应用文摘》 2025年第6期38-40,43,共4页
针对计算机大类各专业网络人才培养,文章提出了“网络三观三能”的顶层培养目标,并构建了相应的课程思政教学体系。为实现这一目标,建议整合各专业网络课程的优质教学资源,组建计算机类网络课程群组,并改进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同时,通... 针对计算机大类各专业网络人才培养,文章提出了“网络三观三能”的顶层培养目标,并构建了相应的课程思政教学体系。为实现这一目标,建议整合各专业网络课程的优质教学资源,组建计算机类网络课程群组,并改进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同时,通过整合现有的优质教学科研实践平台,构建跨专业“六维协同”的产教融合平台,以进一步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课程思政 网络人才 培养模式
下载PDF
智能时代测绘工程专业计算机类课程教改研究 被引量:1
9
作者 谢智颖 何原荣 +2 位作者 邓健 于鹏 苏群 《测绘与空间地理信息》 2024年第4期11-14,共4页
智能时代背景下的测绘行业,产生了向智能测绘转型的新需求,对于智能测绘人才培养的要求也随之产生。本文从泛在测绘、时空大数据、地理空间信息服务的时代要求出发,分析了现行测绘专业计算机类课程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应对智能化的措施,... 智能时代背景下的测绘行业,产生了向智能测绘转型的新需求,对于智能测绘人才培养的要求也随之产生。本文从泛在测绘、时空大数据、地理空间信息服务的时代要求出发,分析了现行测绘专业计算机类课程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应对智能化的措施,主要包括通过案例教学增加现有课程中编程类的教学内容比重,以学生为中心,改变整体培养为分层教学,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并大量增加以学科竞赛为牵引的实践课等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测绘工程 智能化 教学改革 计算机类课程
下载PDF
围绕空间数据为核心培养复合型测绘工程人才——探讨测绘工程专业计算机课程的定位和设置 被引量:2
10
作者 章欣欣 何原荣 +1 位作者 张明华 邓健 《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5年第9期230-232,共3页
本文基于当前测绘信息化发展宏观背景,以地理空间数据处理为核心,以测绘工程复合型人才培养为目标,研究测绘工程专业中计算机相关课程的地位和作用,通过比较分析计算机相关课程在国内高校测绘专业设置的现状和问题,并在课程设置、教材... 本文基于当前测绘信息化发展宏观背景,以地理空间数据处理为核心,以测绘工程复合型人才培养为目标,研究测绘工程专业中计算机相关课程的地位和作用,通过比较分析计算机相关课程在国内高校测绘专业设置的现状和问题,并在课程设置、教材更新、教学方法方面给出一些具体的改进措施,提出以空间处理处理为核心的"5-2-3"的课程设置结构,以期能提升测绘本科生对计算机课程的学习的热情和效率,并以计算机相关技术作为纽带,拓广传统测绘基础知识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测绘工程 计算机课程 教学方法
下载PDF
基于工程教育认证标准的计算机类课程考核方案研究与实践——以《基于C的单片机系统应用》为例 被引量:6
11
作者 谢荣生 曾志强 田翠华 《教育教学论坛》 2017年第48期146-148,共3页
本文基于工程教育认证标准,以《基于C的单片机系统应用》课程为例,提出了计算机类课程考核改革方案。该方案充分考虑了课程所承载的毕业要求指标点和对应的具体教学方法、教学环节、具体举措。实践表明,该考核方案明显提高了课程考核的... 本文基于工程教育认证标准,以《基于C的单片机系统应用》课程为例,提出了计算机类课程考核改革方案。该方案充分考虑了课程所承载的毕业要求指标点和对应的具体教学方法、教学环节、具体举措。实践表明,该考核方案明显提高了课程考核的有效性,提升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改善了课程的学习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课程考核 工程教育认证 计算机类课程 毕业要求
下载PDF
中外合作办学背景下计算机系统与网络导论课程实验教学实践 被引量:1
12
作者 吴超 孙闽红 邓健 《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0期164-167,176,共5页
在中外合作办学背景下,针对杭州电子科技大学计算机系统与网络导论外教课程,在介绍计算机系统与网络导论课程内容的基础上,对计算机系统与网络导论实验课程出现的不重视实验、学生被动学习和跟不上外教上课思路3个主要问题进行了分析,... 在中外合作办学背景下,针对杭州电子科技大学计算机系统与网络导论外教课程,在介绍计算机系统与网络导论课程内容的基础上,对计算机系统与网络导论实验课程出现的不重视实验、学生被动学习和跟不上外教上课思路3个主要问题进行了分析,并从课堂教学改进、加强考核、加强反馈机制3个方面出发提出改进措施,以提高中英联合办学的教学质量。采用实验课和理论课学生期末平均分数作为评价指标,并利用改进前2015级学生与改进后2016级学生的成绩为对比样本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采用改进后的措施,学生平均分有所提升,改进措施有一定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外合作办学 计算机系统与网络导论 实验课程 中外教师联合教学
下载PDF
亲产业的计算机应用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 被引量:2
13
作者 翁伟 钟瑛 +1 位作者 朱顺痣 王琰 《教育教学论坛》 2018年第25期6-8,共3页
针对信息产业特点和行业需求,厦门理工学院系统地对"亲产业"计算机应用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探索与实践,主要内容包括课程体系建设、协同育人体系建设和一体化教学管理平台建设等。经过多年的实践,在教学、科研、师资等方... 针对信息产业特点和行业需求,厦门理工学院系统地对"亲产业"计算机应用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探索与实践,主要内容包括课程体系建设、协同育人体系建设和一体化教学管理平台建设等。经过多年的实践,在教学、科研、师资等方面均取得丰硕的成绩,具有普遍的示范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亲产业 应用创新 人才培养模式 课程体系 教学管理
下载PDF
以学习成果与兴趣培养为导向的计算机导论课程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 被引量:7
14
作者 谢荣生 朱顺痣 田翠华 《中国现代教育装备》 2017年第23期39-41,共3页
在计算机大类招生、分流培养的背景下,以学习成果与兴趣培养为导向,以厦门理工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计算机导论课程改革实践为例,提出了计算机双导论课:计算机大类导论课和基于C的单片机系统应用特色专业导论课。重点介绍了特色专... 在计算机大类招生、分流培养的背景下,以学习成果与兴趣培养为导向,以厦门理工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计算机导论课程改革实践为例,提出了计算机双导论课:计算机大类导论课和基于C的单片机系统应用特色专业导论课。重点介绍了特色专业导论课的教学方法和考核方法及其在兴趣培养和专业引导方面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计算机导论 大类招生 兴趣培养 教学改革
下载PDF
计算机类课程慕课建设的几点思考 被引量:1
15
作者 曾志强 翁伟 王琰 《教育教学论坛》 2018年第33期198-200,共3页
近几年来,慕课随着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而迅速风靡全球,对传统的教学模式产生巨大的冲击和挑战。本文分析当前慕课发展的特点和趋势,针对计算机类课程慕课建设提出几点思考,从操作层面思考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以及如何使得教师能够... 近几年来,慕课随着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而迅速风靡全球,对传统的教学模式产生巨大的冲击和挑战。本文分析当前慕课发展的特点和趋势,针对计算机类课程慕课建设提出几点思考,从操作层面思考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以及如何使得教师能够积极在这方面发挥更好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慕课 计算机专业 课程
下载PDF
开放式任务驱动的计算机基础教学模式探索 被引量:1
16
作者 严菲 王晓栋 《电脑知识与技术》 2018年第4X期152-153,共2页
通过对目前计算机技术高速发展时代下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现状的分析,提出开放式任务驱动的计算机基础教学模式改革思路,构建以学生为主体驱动、教师辅助协同的计算机基础教学理念,立足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关键词 计算机基础课程 开放式任务驱动 教学模式
下载PDF
基于粒计算的逻辑回归分类方法
17
作者 廖亮 陈颖悦 +1 位作者 曾高发 刘培谦 《计算机仿真》 2025年第2期382-388,共7页
逻辑回归算法属于监督学习,具有实现简单、速度快的特点,是一种广泛使用于工业应用的分类算法。然而,在处理非线性可分与特征空间大数据量小的数据集时,其分类效果不佳。针对非线性准确率不高和特征空间大导致欠拟合的问题,提出一种基... 逻辑回归算法属于监督学习,具有实现简单、速度快的特点,是一种广泛使用于工业应用的分类算法。然而,在处理非线性可分与特征空间大数据量小的数据集时,其分类效果不佳。针对非线性准确率不高和特征空间大导致欠拟合的问题,提出一种基于粒计算的逻辑回归分类方法。通过引入粒计算理论,训练样本在单特征上使用粒化技术构造粒子,在多特征上使用粒化技术形成粒向量,决策特征使用异或粒化技术形成决策粒子。最后,在三个Kaggle数据集和两个UCI数据集上进行实验。将上述方法与逻辑回归、朴素贝叶斯、决策树三种经典分类算法以及XGboost、LightGBM两种最新分类算法进行了比较。其结果表明基于粒计算的逻辑回归分类方法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粒计算 异或 逻辑回归 监督学习 粒向量
下载PDF
面向新工科的“亲产业”计算机类创新人才实践教育体系构建
18
作者 钟瑛 翁伟 +2 位作者 肖蕾 李建敏 朱顺痣 《教育信息化论坛》 2019年第3期108-109,共2页
厦门理工学院计算机类专业本课题组成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改革思路,使面向新工科的"亲产业"有个性化需求程度及创新要求高,打造具有行业竞争力的工程教育"新质量",构建一体化实践教学管理平台,加强教学管理与监... 厦门理工学院计算机类专业本课题组成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改革思路,使面向新工科的"亲产业"有个性化需求程度及创新要求高,打造具有行业竞争力的工程教育"新质量",构建一体化实践教学管理平台,加强教学管理与监控,理顺了高校人才培养和产业需求的关系,统筹安排大学四年的教学内容,实验、实训、实习逐步推进,特色明显,操作性强,在教学、科研、师资等方面均取得丰硕的成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工科 亲产业 新质量 人才培养模式 课程体系 教学管理
下载PDF
融入思政元素与Python的空间信息类实践课程改革探索
19
作者 花利忠 邓健 +1 位作者 李晖 满旺 《地理空间信息》 2025年第1期115-118,共4页
为响应推进课程思政教学内容的国家重大战略决策和世界大数据技术与人工智能的发展趋势,以厦门理工学院的空间信息类课程为例,构建融合“思政元素+Python技术+空间信息类实践课”的案例库教学模式。首先挖掘并梳理了空间信息类实践课程... 为响应推进课程思政教学内容的国家重大战略决策和世界大数据技术与人工智能的发展趋势,以厦门理工学院的空间信息类课程为例,构建融合“思政元素+Python技术+空间信息类实践课”的案例库教学模式。首先挖掘并梳理了空间信息类实践课程的思政元素,全方位全过程地探索Python与空间信息类课程融合的建设途径;然后构建课程实际案例库,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将思政元素融入到空间信息类实践教学中。这种教学模式不仅创新了空间信息类课程教学内容,而且有利于培养具有家国情怀和科学精神的空间信息与大数据领域的复合型和创新型人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学改革 思政元素 PYTHON 空间信息类实践课
下载PDF
基于“认证驱动、弹性卓越、深度融合”的计算机类专业建设探索与实践
20
作者 曾志强 《计算机应用文摘》 2022年第18期25-27,31,共4页
文章以厦门理工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为例,探索了以认证为驱动,产学研深度融合的计算机类卓越工程师专业建设方案,贯彻“以学生为本,面向全体学生”和OBE的认证理念,形成贯通合一的卓越应用人才培养方案,实现了卓越班和普通版两套... 文章以厦门理工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为例,探索了以认证为驱动,产学研深度融合的计算机类卓越工程师专业建设方案,贯彻“以学生为本,面向全体学生”和OBE的认证理念,形成贯通合一的卓越应用人才培养方案,实现了卓越班和普通版两套培养方案的弹性互通。集教学、科研、创新、就业为一体的深度融合的产学协同平台,确保卓越工程师校企联合培养的长效、稳定。形成常态化的持续改进工作机制,把工程教育认证各项工作落实到位,推动专业认证从“形似”转向“神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专业认证 卓越方案 专业建设 产学协同平台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