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02篇文章
< 1 2 1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蓝果树光合生理生态特性研究 被引量:9
1
作者 马金娥 金则新 +1 位作者 张文标 蔡晓华 《浙江林业科技》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33-36,共4页
应用LCA-4型光合测定系统对蓝果树成熟叶片的光合生理、生态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蓝果树的光合速率日进程呈"双峰"曲线,峰值出现在8:00和14:00左右,有明显的光合"午休"现象;暗呼吸日进程变化为明显的"单峰... 应用LCA-4型光合测定系统对蓝果树成熟叶片的光合生理、生态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蓝果树的光合速率日进程呈"双峰"曲线,峰值出现在8:00和14:00左右,有明显的光合"午休"现象;暗呼吸日进程变化为明显的"单峰"曲线,在10:00时达到最大值;胞间CO2浓度呈"W"形变化趋势,早晚高,中午有一回升;气孔阻力早上随光强增加,气孔张开,气孔阻力下降,中午的高光强、高温、低湿环境导致部分气孔关闭,气孔阻力增大,以后随着光强的降低,气孔阻力下降,到14:00降到最低,此后随光强降低气孔阻力又开始增大。应用逐步多元回归方法对光合速率(Pn)和光合有效辐射(PAR)、大气CO2浓度(Ca)、大气相对湿度(RH)、大气温度(Ta)、叶面温度(T1)作逐步多元回归,结果表明,影响蓝果树光合速率的主要环境因子是PAR、RH和Ca,蓝果树Pn与Ta呈极显著的相关性,与PAR和Ca具有显著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蓝果树 光合作用 环境因子 相关分析
下载PDF
生态基因组学研究进展 被引量:5
2
作者 施永彬 李钧敏 金则新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8期5846-5858,共13页
生态基因组学是一个整合生态学、分子遗传学和进化基因组学的新兴交叉学科。生态基因组学将基因组学的研究手段和方法引入生态学领域,通过将群体基因组学、转录组学、蛋白质组学等手段与方法将个体、种群及群落、生态系统不同层次的生... 生态基因组学是一个整合生态学、分子遗传学和进化基因组学的新兴交叉学科。生态基因组学将基因组学的研究手段和方法引入生态学领域,通过将群体基因组学、转录组学、蛋白质组学等手段与方法将个体、种群及群落、生态系统不同层次的生态学相互作用整合起来,确定在生态学响应及相互作用中具有重要意义的关键的基因和遗传途径,阐明这些基因及遗传途径变异的程度及其生态和进化后果的特征,从基因水平探索有机体响应天然环境(包括生物与非生物的环境因子)的遗传学机制。生态基因组学的研究对象可以分为模式生物与非模式生物两大类。拟南芥、酿酒酵母等模式生物在生态基因组学领域发挥了重要作用。随着越来越多基因组学技术的开发与完善,越来越多的非模式生物生态基因组学的研究将为生态学的发展提供重要的理论与实践依据。生态基因组学最核心的方法包括寻找序列变异、研究基因差异表达和分析基因功能等方法。生态基因组学已广泛渗透到生态学的相关领域中,将会在生物对环境的响应、物种间的相互作用、进化生态学、全球变化生态学、入侵生态学、群落生态学等研究领域发挥更大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基因组学 模式生物 环境响应 进化 入侵 相互作用
下载PDF
濒危植物长叶榧的光合生理生态特性 被引量:44
3
作者 王强 金则新 +2 位作者 郭水良 管铭 王兴龙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2期6460-6470,共11页
利用Li-6400 XT便携式光合作用仪对林窗、林缘、林下3种生境中的长叶榧(Torreya ackii)在春、夏、秋、冬4个季节里的光合生理生态指标进行测定,探讨3种生境中长叶榧光合能力的季节变化及其对不同光环境的响应,分析其濒危机制,为长叶榧... 利用Li-6400 XT便携式光合作用仪对林窗、林缘、林下3种生境中的长叶榧(Torreya ackii)在春、夏、秋、冬4个季节里的光合生理生态指标进行测定,探讨3种生境中长叶榧光合能力的季节变化及其对不同光环境的响应,分析其濒危机制,为长叶榧的迁地保护和种群的繁衍复壮提供理论依据。结果显示:(1)林窗、林缘的长叶榧净光合速率(Pn)日变化在夏季呈"双峰"曲线,其它3个季节均呈"单峰"曲线;林下的Pn日变化在4个季节均呈"单峰"曲线。(2)3种生境中最大净光合速率(Pnmax)、光饱和点(LSP)、表观量子效率(AQY)、最大羧化速率(Vcmax)、最大电子传递速率(Jmax)、磷酸丙糖利用率(TPU)均为夏季最高,使得夏季有较强的光合作用能力,但夏季林窗、林缘的长叶榧出现光合"午休"现象,光补偿点(LCP)、暗呼吸速率(Rd)也较高,使得夏季林窗生境的长叶榧日均Pn明显低于于秋季,林缘的日均Pn与秋季差异不显著。(3)4个季节的日均Pn、Pnmax、LSP、Vcmax、Jma、TPU均为林窗最高,林窗与林下差异显著,表明长叶榧具有阳性植物的特点,适宜生长在光照较强的林窗生境。(4)在生长旺盛的夏、秋季,长叶榧的LSP比伴生物种低,LCP比伴生物种高,对光适应的生态幅度较窄;与伴生物种相比,长叶榧的Pn较低,光合能力较弱,在激烈的种间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可能成为其濒危的一个重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濒危植物 长叶榧 伴生植物种 光合生理生态特性
下载PDF
田间珊瑚树净光合速率及生态因子的日变化 被引量:34
4
作者 陈模舜 柯世省 倪琼琼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2004年第3期298-302,共5页
自然条件下 ,对珊瑚树叶片光合作用日进程的研究结果表明 :夏季晴天珊瑚树阳叶净光合速率日进程曲线为“双峰”型 ,光合效率午间明显降低 ,主要由非气孔限制引起 .应用逐步多元回归方法 ,得到珊瑚树净光合速率日变化的最优方程为 :Y =- ... 自然条件下 ,对珊瑚树叶片光合作用日进程的研究结果表明 :夏季晴天珊瑚树阳叶净光合速率日进程曲线为“双峰”型 ,光合效率午间明显降低 ,主要由非气孔限制引起 .应用逐步多元回归方法 ,得到珊瑚树净光合速率日变化的最优方程为 :Y =- 4 9.8837+0 .0 10 3X1+0 .0 6 75X4+0 .4 913X5(复相关系数R =0 .84 12 ,F值 =4 .84 2 9,显著水平p =0 .0 4 82 ) .偏相关分析和通径分析表明 ,光合有效辐射、空气相对湿度和空气CO2 浓度与净光合速率的日变化有着极显著和显著的相关关系 ,是影响净光合速率的直接主要因子 ,影响的大小顺序为 :光合有效辐射 >空气相对湿度 >胞间CO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净光合速率 生态因子 日进程 逐步多元回归 通径分析 珊瑚树
下载PDF
千岛湖次生林优势种植物光合生理生态特性 被引量:22
5
作者 管铭 金则新 +1 位作者 李月灵 王强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7期2057-2066,共10页
对千岛湖次生林优势种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苦槠(Castanopsis sclerophylla)、石栎(Lithocarpus glaber)、青冈(Cyclobalanopsis glauca)在不同季节的光合作用日变化、光响应、CO2响应以及相对叶绿素含量进行了分析,以期了解群落... 对千岛湖次生林优势种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苦槠(Castanopsis sclerophylla)、石栎(Lithocarpus glaber)、青冈(Cyclobalanopsis glauca)在不同季节的光合作用日变化、光响应、CO2响应以及相对叶绿素含量进行了分析,以期了解群落演替的内在机制。结果表明:(1)马尾松的净光合速率(Pn)日变化在4个季节均呈"单峰"曲线;苦槠在8月呈"双峰"曲线,其他3个月份均呈"单峰"曲线;石栎和青冈在5月、8月和11月的Pn日变化均为"双峰"曲线,有明显的光合"午休"现象,2月为"单峰"曲线。(2)马尾松和苦槠的Pn日积累值为8月最高,石栎和青冈为11月最高,且均与其他3个月均差异显著。4种优势种在4个季节的Pn日积累值的平均值大小为马尾松>苦槠>青冈>石栎,差异显著。(3)4个季节中,光饱和点(LSP)、光补偿点(LCP)、最大净光合速率(Amax)、暗呼吸速率(Rd)、最大羧化速率(Vcmax)、最大电子传递速率(Jmax)均以马尾松最高,表观量子效率(AQY)为马尾松最低。青冈在4个季节中具有最低的LSP、Rd和最高的AQY。苦槠和石栎的光合特性介于马尾松和青冈之间。(4)相对叶绿素含量以青冈最高,马尾松最低。总之,马尾松属强阳性树种,苦槠为阳性树种,石栎具有一定的耐荫性,青冈的耐荫性较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千岛湖 次生林 优势种 光合特性 季节动态
下载PDF
濒危植物夏蜡梅光合生理生态特性 被引量:11
6
作者 金则新 李钧敏 马金娥 《浙江大学学报(理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682-688,共7页
采用遮荫的方式设置3个光照梯度:全光照(CK)、37%全光照(37%RI)和10%全光照(10%RI),于2007年7月中旬,对上述光环境中的夏蜡梅(Sinocalycanthus chinensis)幼苗的光合作用参数、叶绿素荧光参数进行测定,结果表明:3种光环境下,夏蜡梅的净... 采用遮荫的方式设置3个光照梯度:全光照(CK)、37%全光照(37%RI)和10%全光照(10%RI),于2007年7月中旬,对上述光环境中的夏蜡梅(Sinocalycanthus chinensis)幼苗的光合作用参数、叶绿素荧光参数进行测定,结果表明:3种光环境下,夏蜡梅的净光合速率日变化均为"双峰"曲线,CK和37%RI光环境下,午休现象明显;最大净光合速率的大小是37%RI>CK>10%RI;日均净光合速率的大小是37%RI>10%RI>CK.叶绿素荧光参数的日变化表明,10%RI光环境下光抑制现象不明显;37%RI光环境下在午间发生了明显的光抑制,但是光合机构可以恢复.全光照环境下发生了长期的光抑制,光合机构受到不可恢复的伤害.在夏蜡梅自然群落中,于2006年7月、10月和2007年4月下旬的晴朗天气,测定了群落冠层和林下2种光环境下夏蜡梅的净光合速率日进程,并与其主要伴生植物进行比较.7月夏蜡梅冠层的净光合速率日进程呈"双峰"曲线,有明显的"午休"现象;林下夏蜡梅则表现为"单峰"曲线;在4月和10月夏蜡梅及其伴生植物净光合速率日进程均呈"单峰"曲线.夏蜡梅3个季节的日均净光合速率的平均值比其它伴生植物低,在群落内种间竞争中将处于不利地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濒危植物 夏蜡梅 光合生理参数 叶绿素荧光参数 季节动态
下载PDF
千岛湖姥山马尾松种群结构和分布格局研究 被引量:15
7
作者 熊能 金则新 陈琢 《植物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537-542,共6页
为研究千岛湖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种群动态变化,在姥山岛上设置面积为5.76 hm2的固定样地,进行群落学调查。根据野外调查的数据,对马尾松种群的结构和分布格局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马尾松种群1、2级个体数极少,仅占样地中马尾松个... 为研究千岛湖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种群动态变化,在姥山岛上设置面积为5.76 hm2的固定样地,进行群落学调查。根据野外调查的数据,对马尾松种群的结构和分布格局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马尾松种群1、2级个体数极少,仅占样地中马尾松个体数的0.06%和1.01%,幼苗、幼树储备严重不足,5级个体的比例最高,达到28.28%,马尾松种群径级结构为纺锤型;马尾松种群的存活曲线为凸型。这些均表明马尾松种群的年龄结构趋向衰退型。但马尾松种群中树个体很多,在较长的时期内马尾松还不会退出群落。马尾松种群静态生命表也可看出中一些小型径级的死亡率为负值,也说明马尾松种群幼苗严重缺乏,种群呈衰退趋势。马尾松种群各径级和总体的分布格局均呈聚集分布,从小树→中树→大树聚集指数逐渐减小,种群呈扩散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尾松 种群结构 静态生命表 存活曲线 分布格局
下载PDF
中药复方红藤汤次生代谢产物含量及抑菌活性研究 被引量:12
8
作者 李建辉 李钧敏 金则新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2008年第3期261-266,共6页
目的:比较7种复方红藤汤次生代谢产物含量及其抑菌活性,确定进一步开发研究的目标化合物。方法:采用纸片琼脂扩散法测定抑菌圈大小,利用分光光度法对次生代谢产物含量进行测定,采用相关分析和通径分析的方法确定目标化合物。结果:7种复... 目的:比较7种复方红藤汤次生代谢产物含量及其抑菌活性,确定进一步开发研究的目标化合物。方法:采用纸片琼脂扩散法测定抑菌圈大小,利用分光光度法对次生代谢产物含量进行测定,采用相关分析和通径分析的方法确定目标化合物。结果:7种复方红藤汤间次生代谢产物含量与抑菌活性均有显著性差异。6种次生代谢产物总量以术芍红藤汤最高,柴胡红藤汤次之,薏苡红藤汤最低;抑菌活性以术芍红藤汤最高,苍柏红藤汤最低。次生代谢产物含量与抑菌活性之间的相关分析和通径分析显示,影响复方红藤汤抑菌活性的次生代谢产物主要是总鞣质和总绿原酸。结论:7种复方红藤汤中6种次生代谢产物总量及抑菌活性均以术芍红藤汤最高,其抑菌活性与总鞣质和总绿原酸的含量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血藤/分析 大血藤/药理学 细菌/药物作用
下载PDF
濒危植物夏蜡梅遗传分化研究 被引量:10
9
作者 谈探 金则新 +1 位作者 李钧敏 张文标 《西北林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77-82,共6页
为阐明小尺度范围内濒危物种夏蜡梅种群的遗传分化,保护和恢复夏蜡梅种质资源,采用ISSR分子标记技术,对浙江省临安市清凉峰镇的5个夏蜡梅种群的遗传结构进行分析。12个引物对夏蜡梅5个种群100个个体进行扩增,共得到171个位点,其中多态位... 为阐明小尺度范围内濒危物种夏蜡梅种群的遗传分化,保护和恢复夏蜡梅种质资源,采用ISSR分子标记技术,对浙江省临安市清凉峰镇的5个夏蜡梅种群的遗传结构进行分析。12个引物对夏蜡梅5个种群100个个体进行扩增,共得到171个位点,其中多态位点98个,总多态位点百分率(P)为57.31%,平均为25.03%。夏蜡梅总Shannon指数(I)为0.268 9,平均为0.148 8;总Nei指数(h)为0.174 5,平均为0.102 8。P、I、h均表明夏蜡梅总体水平的遗传多样性较高,而种群水平的遗传多样性较低。AMOVA分子变异分析结果显示,47.01%的变异存在于种群间,52.99%的变异存在于种群内;种群内与种群间的遗传分化均很明显。夏蜡梅种群间基因流较低,为0.7173,显示夏蜡梅种群间的基因流动部分受阻。5个种群的平均遗传距离为0.105 1,根据种群间的遗传距离进行UPGMA聚类,结果为生境相似的种群聚在一起。夏蜡梅种群间较高水平的遗传分化主要是本身的生物学特性以及对微生境适应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夏蜡梅 ISSR 遗传多样性 遗传分化
下载PDF
模拟酸雨对乌药幼苗生理生态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13
10
作者 王强 金则新 彭礼琼 《浙江大学学报(理学版)》 CAS CSCD 2013年第4期447-455,共9页
通过盆栽模拟酸雨喷淋实验,比较了不同酸雨酸度(pH值分别为2.5、3.5、4.5和5.6(CK))下,乌药(Lin-dera aggregata)幼苗光合作用、叶绿素荧光、膜脂过氧化以及抗氧化酶活性的差异,探讨酸雨胁迫对乌药幼苗生理生态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夏季... 通过盆栽模拟酸雨喷淋实验,比较了不同酸雨酸度(pH值分别为2.5、3.5、4.5和5.6(CK))下,乌药(Lin-dera aggregata)幼苗光合作用、叶绿素荧光、膜脂过氧化以及抗氧化酶活性的差异,探讨酸雨胁迫对乌药幼苗生理生态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夏季,不同酸雨酸度处理下,净光合速率日变化均呈单峰曲线,日均净光合速率随着酸雨酸度的升高而降低.随酸雨酸度的升高,乌药幼苗的最大净光合速率、相对叶绿素含量均显著降低,且pH 2.5处理的影响更为显著.酸雨处理降低了乌药的光饱和点(LSP),而pH 2.5、pH 3.5处理的暗呼吸速率(Rd)、光补偿点(LCP)显著高于对照.Fv/Fm随着酸雨酸度的增加而减小,过氧化物酶活性(POD)、丙二醛(MDA)含量和质膜透性随酸度的增加均显著升高.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在pH 4.5处理时显著升高,pH 2.5时显著降低,而pH3.5时与对照差异不大.总之,酸雨降低了乌药的光合能力,对其他生理指标均产生了显著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模拟酸雨 乌药 光合生理 膜脂过氧化 抗氧化酶活性
下载PDF
基于形态及分子标记的濒危植物夏蜡梅自然居群的遗传变异研究 被引量:13
11
作者 金则新 顾婧婧 李钧敏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2期3849-3858,共10页
比较了濒危植物夏蜡梅(Sinocalycanthus chinensis)大明山、大雷山、龙须山3个居群的果实与种子的形态变异,采用ISSR分子标记技术分析DNA序列的变异,综合评价夏蜡梅3个居群的遗传变异。结果如下:果实性状中,果柄长、果实长、果实重、每... 比较了濒危植物夏蜡梅(Sinocalycanthus chinensis)大明山、大雷山、龙须山3个居群的果实与种子的形态变异,采用ISSR分子标记技术分析DNA序列的变异,综合评价夏蜡梅3个居群的遗传变异。结果如下:果实性状中,果柄长、果实长、果实重、每果种子数等指标均以大明山居群最大、大雷山居群次之、龙须山居群最小,它们之间差异显著(P<0.05)。种子重、种子长、种子宽、种子厚等指标均以大雷山居群最大,与大明山居群和龙须山居群差异显著(P<0.05)。基于果实形态特征的表型分化系数(VST)在0.5518—0.9750之间,平均为0.8930,所有果实形态指标的变异大部分存在于居群间。基于种子形态特征的VST在0.1669—0.8678之间,平均为0.6240,除种子长外,其他种子形态指标的变异也大部分存在于居群间。ISSR分析表明,3个居群的多态位点百分率、Shannon信息指数、Nei基因多样性均是大明山居群最高、龙须山居群次之、大雷山居群最低。居群间的遗传分化系数(GST)为0.6050。基于ISSR分子标记数据的聚类结果显示大明山居群先与龙须山居群聚在一起,再与大雷山居群相聚,这与基于种子性状特征的聚类结果相似,而与基于果实性状特征的聚类结果不同。3个居群的种子形态特征变异系数与遗传多样性水平具有显著的正相关,且基于果实形态特征估算的VST要高于GST,而基于种子形态特征估算的VST仅略高于GST,表明夏蜡梅不同居群间的种子形态变异主要由遗传变异所造成的,而环境因子在果实形态变异中起了重要作用。Mantel检验显示3个居群基于分子标记数据的遗传距离矩阵和基于果实及种子形态特征的欧氏距离矩阵之间的相关性不显著,表明果实与种子在居群间出现的表型分化除了受遗传因素影响外,还受到其它环境因子的强烈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夏蜡梅 自然居群 果实 种子 形态变异 遗传多样性
下载PDF
植物寄生对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16
12
作者 李钧敏 董鸣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1174-1184,共11页
寄生植物是生态系统中的特殊类群之一。植物寄生可以驱动生态系统中生物与非生物因子的变化,在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中起关键作用。寄生植物可以通过对寄主营养的集聚、改变凋落物的质量与数量、改变根的周转与分泌物格局、改变土壤水势,... 寄生植物是生态系统中的特殊类群之一。植物寄生可以驱动生态系统中生物与非生物因子的变化,在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中起关键作用。寄生植物可以通过对寄主营养的集聚、改变凋落物的质量与数量、改变根的周转与分泌物格局、改变土壤水势,从而影响土壤理化特性。寄生植物会改变寄主的行为,改变寄主与非寄主植物之间的相互作用,从而影响植物群落的结构、多样性和动态,进而影响植被演替和植被生产力等。寄生植物与寄主均可被消费者取食,可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生态系统的食草动物,包括草食昆虫等。寄生植物与寄主的其它寄生物存在竞争关系,可以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寄主的其它寄生植物或病原真菌。寄生植物可以明显地改变土壤地球化学循环,将固有的不可动的成分转变为可利用的营养成分,改变土壤生物群落的结构与功能,从而显著影响地下生物群落。这些表明,植物寄生对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有重要影响。针对特殊的被入侵的植物群落,该地寄生植物可以通过影响入侵植物寄主的生长、繁殖、生物量分配格局,改变土壤的理化特性,促进非寄主的非优势本地植物的生长,从而改变被入侵植物群落结构与多样性,达到生物防治及生态恢复的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物寄生 生态系统 群落 植物入侵
下载PDF
濒危植物夏蜡梅果实、种子形态变异研究 被引量:20
13
作者 蔡琰琳 金则新 《西北林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44-49,共6页
研究了不同地理位置、不同海拔的夏蜡梅自然种群间以及种群内个体间的果实和种子形态变异,并分析了每果所含饱满种子数与果实形态特征、种子重与果实及种子形态特征的相关性。结果表明:夏蜡梅果实和种子的表型性状在种群间、种群内和个... 研究了不同地理位置、不同海拔的夏蜡梅自然种群间以及种群内个体间的果实和种子形态变异,并分析了每果所含饱满种子数与果实形态特征、种子重与果实及种子形态特征的相关性。结果表明:夏蜡梅果实和种子的表型性状在种群间、种群内和个体间都存在一定程度的变异,且种子形态较果实稳定。单因素方差分析显示,部分指标分化显著或极显著,来自种群内的变异在90%以上,且大约80%的变异来自个体内。说明遗传控制对夏蜡梅果实和种子形态变异起主导作用。3个种群中,大明山高海拔的果实和种子性状相对优良。每果所含饱满种子数与果实形态显著相关,种子重与种子形态的相关性较与果实形态的相关性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夏蜡梅 果实 种子 形态变异
下载PDF
台州珍稀濒危植物区系分析 被引量:6
14
作者 金则新 林苹 张美娟 《浙江林业科技》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55-58,共4页
据调查,台州市境内有国家首批保护植物20种,隶属于14科18属,其中国家1级保护植物1种,2级保护植物19种。裸子植物4种,被子植物16种,以木本植物占优势。科的分布区类型分为4类,热带分布的有6科,温带分布的有8科,具有热带和温带的双重性质... 据调查,台州市境内有国家首批保护植物20种,隶属于14科18属,其中国家1级保护植物1种,2级保护植物19种。裸子植物4种,被子植物16种,以木本植物占优势。科的分布区类型分为4类,热带分布的有6科,温带分布的有8科,具有热带和温带的双重性质。属的分布区类型可分为9类,温带成分最多,其次是热带成分,第3是中国特有分布。这些植物起源古老,孑遗种多,地理成分复杂,区系联系广泛,过渡性明显,特有现象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台州 珍稀濒危植物 区系 地理分布
下载PDF
浙江省仙居县种子植物区系研究 被引量:7
15
作者 金则新 朱文文 《西北林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38-42,共5页
据初步统计,浙江省仙居县约有种子植物有142科,616属,1 347种(含种以下分类单位)。其中裸子植物约5科,10属,14种;被子植物约有137科,606属,1 333种。该区系中优势科明显,20种以上的科有18个,虽只占科总数12.68%,但占总属数的56.01%和总... 据初步统计,浙江省仙居县约有种子植物有142科,616属,1 347种(含种以下分类单位)。其中裸子植物约5科,10属,14种;被子植物约有137科,606属,1 333种。该区系中优势科明显,20种以上的科有18个,虽只占科总数12.68%,但占总属数的56.01%和总种数的59.76%。本区系植物成分较为复杂,5种以下的少型属和单型属有562个,占属总数的91.23%。仙居种子植物区系属的成分中,温带分布型占比例较高,占53.08%;热带分布类型也有相当的比重,占44.57%;中国特有属有13个,占2.36%。国家首批保护的植物14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种子植物 区系 分布区类型 仙居县
下载PDF
濒危植物夏蜡梅总皂甙含量及其环境因子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9
16
作者 李钧敏 金则新 朱小燕 《西北林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147-150,共4页
对不同样地、不同海拔高度夏蜡梅营养器官的总皂甙含量进行测定,并分析了与环境因子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1)夏蜡梅不同营养器官的总皂甙含量以叶片最高,1年生枝、根次之,2年生枝、茎最低。叶片的总皂甙含量与其他器官差异均... 对不同样地、不同海拔高度夏蜡梅营养器官的总皂甙含量进行测定,并分析了与环境因子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1)夏蜡梅不同营养器官的总皂甙含量以叶片最高,1年生枝、根次之,2年生枝、茎最低。叶片的总皂甙含量与其他器官差异均极显著。根的总皂甙含量与海拔高度呈显著的负相关,其他器官与海拔高度相关不显著。(2)阴坡的1年生枝、根的总皂甙含量比阳坡高,差异极显著;其余器官在阴、阳坡之间的含量差异不显著。(3)夏蜡梅7个居群叶片总皂甙含量在0.2959%~0.4155%之间,平均为0.3400%。(4)通径分析显示,土壤P含量对夏蜡梅叶片总皂甙含量起负相关作用,土壤N含量起正相关作用,有机质、土壤pH值、海拔高度也起正相关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夏蜡梅 总皂甙 含量 濒危植物
下载PDF
模拟酸雨对濒危物种夏蜡梅幼苗生理生态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4
17
作者 彭礼琼 金则新 王强 《植物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202-207,共6页
以濒危物种夏蜡梅(Sinocalycanthus chinensis)幼苗为对象,研究了不同强度酸雨(pH2.5、pH3.5、pH4.5和pH5.6(CK))对其生理生态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7月,不同强度酸雨处理下,净光合速率日变化均呈单峰曲线;随着酸雨pH值的降低,日均Pn值... 以濒危物种夏蜡梅(Sinocalycanthus chinensis)幼苗为对象,研究了不同强度酸雨(pH2.5、pH3.5、pH4.5和pH5.6(CK))对其生理生态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7月,不同强度酸雨处理下,净光合速率日变化均呈单峰曲线;随着酸雨pH值的降低,日均Pn值下降,各处理组之间均差异极显著。随着酸雨pH值的降低,夏蜡梅幼苗最大净光合速率(Pnmax)、光饱和点(LSP)、叶绿素相对含量(SPAD)逐渐下降。而光补偿点(LCP)、暗呼吸速率(Rd)随着酸雨pH值的降低而升高。pH3.5、pH2.5处理夏蜡梅幼苗表观量子效率(AQE)比对照低,而pH4.5处理比对照高。Fv/Fm、Fv/Fo随着酸雨pH值的降低而减小。酸雨胁迫增强了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的活性,增加了丙二醛(MDA)的含量、提高了质膜的透性。总之,酸雨胁迫降低了夏蜡梅的光合能力,对其它生理指标产生不利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夏蜡梅 光合生理 叶绿素荧光参数 膜脂过氧化 抗氧化酶活性
下载PDF
两株有机物降解菌株质粒特性的研究 被引量:4
18
作者 李钧敏 金则新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403-407,共5页
利用质粒消除法对丙烯酰胺降解菌株B6和四氢呋喃降解菌株THF92株菌株的质粒与性状的相关性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吖啶橙和苯甲酸钠对2株有机物降解菌株的质粒均不能消除,而十二烷基苯硫酸钠(SDS)对2株有机物降解菌株的质粒有部分消除... 利用质粒消除法对丙烯酰胺降解菌株B6和四氢呋喃降解菌株THF92株菌株的质粒与性状的相关性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吖啶橙和苯甲酸钠对2株有机物降解菌株的质粒均不能消除,而十二烷基苯硫酸钠(SDS)对2株有机物降解菌株的质粒有部分消除,质粒消除率分别为25%和16.7%.2株有机物降解菌株的质粒消除后菌株的抗性下降,对有机物的耐受性下降,降解能力也下降,推测质粒与菌株生长特性有一定的相关性,可能携带与有机物降解相关的基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降解 质粒 消除
下载PDF
微波辅助萃取乌药中的黄酮类化合物研究 被引量:3
19
作者 王小伟 金则新 李建辉 《江苏农业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220-223,共4页
应用微波辅助萃取法,通过单因素试验对乌药(Lindera aggregata)中黄酮类化合物提取工艺进行研究。与传统提取法相比,微波法不仅节省时间而且提取效率高,是一种快速、高效、节能的新型提取工艺。用微波法从乌药中提取黄酮的最佳工艺条件... 应用微波辅助萃取法,通过单因素试验对乌药(Lindera aggregata)中黄酮类化合物提取工艺进行研究。与传统提取法相比,微波法不仅节省时间而且提取效率高,是一种快速、高效、节能的新型提取工艺。用微波法从乌药中提取黄酮的最佳工艺条件为:甲醇提取液、辐射时间5 min、料液比1∶40。以此工艺对同一居群乌药不同营养器官中的黄酮类化合物用微波萃取法提取并测定,以芦丁为标准品作定量分析,结果表明:同一居群乌药各营养器官均含有黄酮类化合物,其中,乌药叶中黄酮类化合物的含量最高,其次是枝,再次是须根、茎、主根、块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乌药 黄酮类化合物 含量 微波辅助萃取
下载PDF
浙江省境内乌药种群遗传多样性研究 被引量:2
20
作者 顾婧婧 金则新 李钧敏 《植物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202-207,共6页
利用ISSR分子标记方法对浙江省境内的8个乌药自然种群的遗传多样性和遗传分化进行了研究。从100个引物中筛选出12个用于正式扩增的ISSR引物,在8个种群160个个体中共检测到125个位点,其中多态位点100个,多态位点百分率(P)为80%,各种群P... 利用ISSR分子标记方法对浙江省境内的8个乌药自然种群的遗传多样性和遗传分化进行了研究。从100个引物中筛选出12个用于正式扩增的ISSR引物,在8个种群160个个体中共检测到125个位点,其中多态位点100个,多态位点百分率(P)为80%,各种群P平均为60.5%。乌药总的Shannon信息指数(I)为0.3762,Nei指数(h)为0.246 4,各种群I平均为0.317 3,h平均为0.213 1。AMOVA分析表明在总的遗传变异中,11.44%的变异发生在种群间,88.56%的变异发生于种群内,种群间的遗传分化系数(Gst)为0.134 9,乌药种群间的基因流(Nm)为3.205 2。8个种群间的平均遗传距离为0.049 4,利用算术加权平均数法(UPGMA)对乌药8个种群进行聚类,结果可分为2大类群,台州市的水磨坑、上泮、苍山等3个种群聚为一类,其余5个种群聚为另一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乌药 遗传多样性 遗传分化 ISSR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