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团队参与式交叉学习法在《系统解剖学》实验教学中的探索与应用——以右江民族医学院为例
1
作者 甘珏方 凌雁武 +3 位作者 廉春容 李莎莎 周庆辉 钟斌 《教育进展》 2022年第8期2678-2684,共7页
《系统解剖学》是一门医学基础必修课程,具有专业名词多、形态结构描述多和记忆知识点多的特点。针对解剖学知识枯燥难记的现状,结合“两性一度”金课标准要求,围绕“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主导”教学理念,在《系统解剖学》实验教学中教... 《系统解剖学》是一门医学基础必修课程,具有专业名词多、形态结构描述多和记忆知识点多的特点。针对解剖学知识枯燥难记的现状,结合“两性一度”金课标准要求,围绕“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主导”教学理念,在《系统解剖学》实验教学中教师与研究生一同采用团队参与式交叉学习法进行实践研究,从课前、课中和课后三个环节进行综合精心设计,锻炼学生主动、视、听、说、胆、做、合作等能力,能有效地调动学生积极参与度、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各方面能力。同时教师在传帮带以及研究生跟班教学过程中,该方法能增加研究生的观摩、学习的机会,能强化角色认同感,可以帮助研究生快速进入、转换角色,提升研究生带教质量,为研究生顺利开展教学实践打下坚实的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团队参与式交叉学习法 系统解剖学 实验教学 以学生为中心 研究生带教
下载PDF
护理特色实操技术应用于人体解剖学教学的改革研究
2
作者 周静 罗朝辉 刘佳 《右江医学》 2023年第8期764-766,共3页
人体解剖学是护理专业大学一年级新生进入医学领域学习的入门学科,隶属于形态学,也是基础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充分掌握人体结构知识是后续学习的关键。面对这样一门新课程,特别是在接触到大量陌生的器官命名以及其他专业词汇时,学生在... 人体解剖学是护理专业大学一年级新生进入医学领域学习的入门学科,隶属于形态学,也是基础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充分掌握人体结构知识是后续学习的关键。面对这样一门新课程,特别是在接触到大量陌生的器官命名以及其他专业词汇时,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很容易产生畏难情绪,再加上课程内容繁多,学时相对较少等种种因素,学生很容易丧失学习兴趣[1];另外,护理专业的解剖学授课无论是在内容抑或形式方面都极大地参照了临床医学专业的教学模式,教学过程中专业特色体现不明显,与专业要求和临床护理工作实际需求相匹配的重难点混淆不清、把握不够、针对性不强,这直接导致了教学目的和效果上的偏差[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体解剖学 护理实操技术 教学改革
下载PDF
新医科视域下以提高学生岗位胜任力为导向的局部解剖学翻转课堂教学实践的探索 被引量:1
3
作者 甘珏方 廉春容 +1 位作者 凌雁武 李莎莎 《科技风》 2023年第14期25-27,共3页
新医科教育于2018年首次提出,以大健康为目标,借助人工智能、大数据手段,融多学科交叉协作培养,输出拔尖人才为产出标准。这需要以落实高标准人才培养路径为前提,特别是加强基础医学、临床医学育人对策,以“医学+”教育理念促进医学生... 新医科教育于2018年首次提出,以大健康为目标,借助人工智能、大数据手段,融多学科交叉协作培养,输出拔尖人才为产出标准。这需要以落实高标准人才培养路径为前提,特别是加强基础医学、临床医学育人对策,以“医学+”教育理念促进医学生“能力+”产出,培养岗位胜任力强的一线医护人才。因此,在“局部解剖学”这门专业基础课的教学上,我们秉承新医科大理念,融合现代信息手段,坚持“教师主导—学生主体”原则,在传统解剖操作的基础上增加模拟手术操作,探索通过指导学生课前收集模拟手术案例素材、课中讨论手术案例及实施模拟手术操作、课后拓展手术治疗方案为主线的翻转课堂实践教学模式。督促学生运用可视化虚拟人等信息技术手段,克服人体标本短缺的教学困境,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和实操综合能力,优化人文素养,以最终实现较强岗位胜任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医科 局部解剖学 翻转课堂 岗位胜任力
下载PDF
人体X形平衡法治疗原发性痛经的疗效探讨
4
作者 张红参 关皓邺 +3 位作者 赵玉峰 李克明 窦锡彬 马慧娜 《右江医学》 2020年第2期101-104,共4页
目的探讨运用人体X形平衡法治疗原发性痛经的临床效果。方法将就诊的64例原发性痛经患者,按随机数字表分为两组。治疗组32例,运用人体X形平衡法取穴按压治疗,对照组32例,采用阿是穴按压治疗。两组患者于行经前5~7天开始按压治疗,每日1次... 目的探讨运用人体X形平衡法治疗原发性痛经的临床效果。方法将就诊的64例原发性痛经患者,按随机数字表分为两组。治疗组32例,运用人体X形平衡法取穴按压治疗,对照组32例,采用阿是穴按压治疗。两组患者于行经前5~7天开始按压治疗,每日1次,治疗2~5天至症状缓解,连续治疗三个月经周期,对比观察两组痛经症状评分、临床疗效及疼痛程度。结果治疗前两组痛经症状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痛经症状评分均降低(P<0.01),治疗组的痛经症状评分更低(P<0.05)。治疗后两组疼痛程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疼痛程度轻于对照组。两组临床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运用人体X形平衡法治疗原发性痛经效果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性痛经 人体X形平衡法 阿是穴 穴位按压疗法
下载PDF
MT1-MMP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与广西壮族绝经后女性骨质疏松的相关性
5
作者 周庆辉 黄秀峰 +3 位作者 黄昌盛 马福维 杨园园 王金花 《中国老年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1847-1851,共5页
目的 研究膜型基质金属蛋白酶-1(MT1-MMP)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与广西壮族绝经后女性骨质疏松的关系。方法 用超声骨密度仪测量广西地区518例壮族绝经后女性左侧跟骨超声振幅衰减(BUA),并根据中国人骨质疏松建议诊断标准分骨量正常、骨量... 目的 研究膜型基质金属蛋白酶-1(MT1-MMP)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与广西壮族绝经后女性骨质疏松的关系。方法 用超声骨密度仪测量广西地区518例壮族绝经后女性左侧跟骨超声振幅衰减(BUA),并根据中国人骨质疏松建议诊断标准分骨量正常、骨量减少和骨质疏松组;MT1-MMP基因的4个单核苷酸多态性(SNP)位点(rs1003349、rs3751488、rs2236303和rs743257)的分型采用多重单碱基延伸SNP分型技术(Multiplex SNaPshot)。结果 4个位点单核苷酸多态性与BUA变异无相关性(P>0.05)。rs743257位点TT基因型在骨量减少组和骨质疏松组中的分布频率明显比骨量正常组低,CT基因型则相反;在对骨质疏松危险因素的有序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壮族绝经后女性个体携带rs2236303 CT基因型发生骨质疏松的风险比TT基因型的低(OR=0.532,95%CI:0.308~0.917,P=0.023),携带rs743257 CT基因型发生骨质疏松的风险比TT基因型的高(OR=1.873,95%CI:1.159~3.027,P=0.010)。结论 MT1-MMP基因rs2236303 C/T和rs743257 C/T的基因多态性可能与广西壮族绝经后女性骨质疏松相关,rs2236303 TT基因型和rs743257 CT基因型可能是增加骨质疏松风险的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膜型基质金属蛋白酶-1 单核苷酸多态性 骨质疏松 绝经后女性 壮族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