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0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玉米品种抗倒能力差异及其机制研究 被引量:17
1
作者 黄海 陈德龙 +3 位作者 常莹 胡文河 吴春胜 谷岩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22-30,共9页
系统研究不同抗倒伏能力玉米品种茎秆及根系的形态、干物质和生理特性的差异,揭示玉米倒伏机制,为玉米抗倒伏高产栽培和育种提供理论依据。以2012年吉林省主导11个玉米品种为试验材料,在倒伏后第2天调查不同玉米品种的田间倒伏特征及倒... 系统研究不同抗倒伏能力玉米品种茎秆及根系的形态、干物质和生理特性的差异,揭示玉米倒伏机制,为玉米抗倒伏高产栽培和育种提供理论依据。以2012年吉林省主导11个玉米品种为试验材料,在倒伏后第2天调查不同玉米品种的田间倒伏特征及倒伏率,各品种取整株玉米,测定株高、穗位高、气生根数量和质量;对茎秆不同节位进行分割,测定各节间长、粗、鲜质量、干质量、节间强度、木质素、纤维素、可溶性糖及微量元素含量;成熟期测定玉米籽粒产量。结果表明:玉米品种‘良玉99’穗位高系数较低,穗位下茎秆平均节间短、节间直径大、单位节间干质量较大,有较强的气生根系统;‘先玉335’和‘郑单958’抗倒伏能力弱于‘良玉99’,但其产量较高,尤其‘郑单958’,倒伏对其产量影响较小。‘良玉99’地上和地下这种双重的优良特性使得其在自然灾害面前表现出超强的抗倒伏能力,但产量仅处于中游水平。结论:在选择玉米抗倒伏品种时,应综合考虑形态和生理指标,合理密植、施肥,以降低倒伏的风险,保证玉米生产潜力得到充分发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抗倒伏 产量
下载PDF
玉米秸秆腐解规律及土壤微生物功能多样性研究 被引量:22
2
作者 于寒 谷岩 +1 位作者 梁烜赫 吴春胜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305-309,共5页
试验以玉米长期连作和玉米—小麦轮作土壤为研究对象,采用网袋法设定秸秆覆盖和深埋2个还田处理,间隔不同时间取样,分析秸秆腐解特征及土壤微生物群落功能多样性。结果表明,针对不同土壤来说,玉米—小麦轮作土壤中2种秸秆还田方式下(T1... 试验以玉米长期连作和玉米—小麦轮作土壤为研究对象,采用网袋法设定秸秆覆盖和深埋2个还田处理,间隔不同时间取样,分析秸秆腐解特征及土壤微生物群落功能多样性。结果表明,针对不同土壤来说,玉米—小麦轮作土壤中2种秸秆还田方式下(T1和T2),玉米秸秆腐解速率、养分(N、P和K)释放率均高于玉米长期连作土壤(CT1和CT2);不同秸秆腐解时间下,土壤微生物群落功能多样性各处理表现不同。总的来说,T1和T2处理的微生物群落平均颜色变化率、丰富度指数、优势度指数和均匀度指数均高于CT1和CT2。在玉米长期连作种植区,秸秆深埋比秸秆覆盖能更有效提高玉米秸秆腐解率和改善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功能多样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秸秆 土壤微生物
下载PDF
中晚熟大豆长农18高产栽培技术研究 被引量:11
3
作者 陈喜凤 吴春胜 +3 位作者 郝满 李琰 王楠 岳杨 《大豆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354-357,360,共5页
以中晚熟大豆长农18为材料,采用四因素二次回归正交旋转组合设计,研究了不同施肥量和种植密度对中晚熟大豆品种长农18产量的影响。建立了产量与种植密度和肥料之间的数学模型。结果表明:长农18高产栽培的施肥方案为尿素39.26~45.9... 以中晚熟大豆长农18为材料,采用四因素二次回归正交旋转组合设计,研究了不同施肥量和种植密度对中晚熟大豆品种长农18产量的影响。建立了产量与种植密度和肥料之间的数学模型。结果表明:长农18高产栽培的施肥方案为尿素39.26~45.96kg·hm^-2,磷酸二氨168.79~196.44kg·hm^-2,硫酸钾70.86~79.77kg.hm^-2,种植密度24.8—25.9万株·hm^-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 施肥 密度 产量
下载PDF
不同株型玉米籽粒淀粉积累及相关酶活性的研究 被引量:6
4
作者 胡文河 谷岩 +2 位作者 岳杨 常莹 吴春胜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104-110,共7页
【目的】研究不同株型玉米籽粒和穗位叶代谢底物、淀粉积累及相关酶活性的变化动态,同时探讨各种酶活性与淀粉含量的关系。【方法】以"先玉335"(紧凑型玉米品种)和"农大518"(平展型玉米品种)为试验材料,于授粉后10... 【目的】研究不同株型玉米籽粒和穗位叶代谢底物、淀粉积累及相关酶活性的变化动态,同时探讨各种酶活性与淀粉含量的关系。【方法】以"先玉335"(紧凑型玉米品种)和"农大518"(平展型玉米品种)为试验材料,于授粉后10d每隔5d取植株的穗位叶及相应果穗中部籽粒,分别测定穗位叶蔗糖含量、磷酸蔗糖合成酶(SPS)和蔗糖合成酶(SS)活性,以及籽粒2种焦磷酸化酶(ADPGPPase、UDPGPPase)、可溶性淀粉合成酶(SSS)和束缚态淀粉合成酶(GBSS)活性及直链和支链淀粉含量。【结果】2个玉米品种的穗位叶SS活性在整个灌浆期呈现单峰曲线变化趋势,授粉后35~40d,"先玉335"的SS活性显著高于"农大518";"先玉335"的SPS活性则在授粉后25~35d显著高于"农大518"。在整个灌浆期,2个玉米品种籽粒ADPGPPase、UDPGPPase、SSS和GBSS活性的变化均呈单峰曲线,其中"先玉335"籽粒ADPGPPase和UDPGPPase活性峰值出现的时间均比"农大518"晚5d左右;在整个灌浆期,2个玉米品种籽粒SSS活性和直链淀粉含量无显著差异;在授粉后35~40d,"先玉335"籽粒ADPGPPase、UDPGP-Pase、GBSS活性和支链淀粉含量显著高于"农大518"。相关分析表明,玉米穗位叶SS活性与籽粒ADPGPPase、UD-PGPPase活性呈显著正相关;穗位叶SPS活性与籽粒SSS活性、直链淀粉含量呈显著正相关;籽粒GBSS活性与SSS和UDPGPPase活性、直链淀粉含量及穗位叶SS、SPS活性均呈显著正相关。【结论】"先玉335"源的光合产物比"农大518"能够更有效地向库端运输和分配;籽粒淀粉含量是各种酶综合作用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籽粒 淀粉合成酶
下载PDF
吉林省半干旱区不同种植密度对玉米子粒灌浆速率和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2
5
作者 闫伟平 刘洋 +7 位作者 常莹 于飞 徐长宏 韩喜国 李海 石丰敏 吴春胜 边少锋 《吉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273-277,共5页
试验对先玉335、郑单958、吉单198、农华101 4个玉米品种在不同种植密度下的子粒灌浆速率及产量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不同玉米品种灌浆速率曲线不同,在9万株/hm2种植密度下"先玉335"子粒灌浆效率最高。在相同灌浆持续期内,... 试验对先玉335、郑单958、吉单198、农华101 4个玉米品种在不同种植密度下的子粒灌浆速率及产量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不同玉米品种灌浆速率曲线不同,在9万株/hm2种植密度下"先玉335"子粒灌浆效率最高。在相同灌浆持续期内,9万株/hm2的种植密度下,"先玉335"群体子粒产量高于其他3个品种。相同种植密度与灌浆持续期下,灌浆速率的高低决定了子粒群体产量。试验中"先玉335"各项产量指标较优,利于提高半干旱地区玉米产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半干旱地区 玉米 灌浆速率 种植密度 产量 吉林省
下载PDF
半干旱区玉米不同种植密度下光合特性研究 被引量:5
6
作者 闫伟平 王一鸣 +10 位作者 常莹 刘洋 曹梦可 谭国波 赵洪祥 张丽华 方向前 孟祥盟 孙宁 吴春胜 边少锋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14年第25期8526-8529,共4页
[目的]为合理调整半干旱区玉米不同生育时期的田间管理手段,以提高高种植密度下玉米植株群体产量及群体光能利用效率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4个玉米品种(郑单958、先玉335、农华101、吉单198)为试验材料,在吉林省半干旱区,针对种植密度(... [目的]为合理调整半干旱区玉米不同生育时期的田间管理手段,以提高高种植密度下玉米植株群体产量及群体光能利用效率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4个玉米品种(郑单958、先玉335、农华101、吉单198)为试验材料,在吉林省半干旱区,针对种植密度(3.0万、4.5万、6.0万、7.5万、9.0万株/hm2)与灌浆期各光合因素间的相互关系进行了试验,对灌浆期各时间段主要限制因素进行分析。[结果]在灌浆期内不同时间段,种植密度对蒸腾速率、CO2气孔导度、叶绿素、叶面积指数(LAI)的影响不同。在抽雄期至吐丝后45 d,种植密度与叶片蒸腾速率、叶绿素含量、雌穗干重呈显著或极显著负相关,与LAI呈极显著正相关。[结论]在吉林省半干旱区,在一定种植密度范围内,增加种植密度,有利于调节各光合因素间的相互作用,促进光、温、气等资源的利用,有助于提高净光合速率和增加光合物质的合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半干旱地区 种植密度 净光合速率 叶绿素含量
下载PDF
杂交大豆与普通大豆关键生理特性的比较研究 被引量:1
7
作者 陈喜凤 孙宁 +3 位作者 谷岩 王振民 吴春胜 赵福林 《大豆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853-856,共4页
以杂交大豆(ZD2和ZD5)与普通大豆(OKD25和JN30)为试验材料,开展了杂交大豆与普通大豆光合生理特性的比较研究。结果表明:从开花盛期到鼓粒末期,杂交大豆叶片净光合速率均高于普通大豆,各品种光合速率、蒸腾速率和水分利用率的变化规律一... 以杂交大豆(ZD2和ZD5)与普通大豆(OKD25和JN30)为试验材料,开展了杂交大豆与普通大豆光合生理特性的比较研究。结果表明:从开花盛期到鼓粒末期,杂交大豆叶片净光合速率均高于普通大豆,各品种光合速率、蒸腾速率和水分利用率的变化规律一致;杂交大豆的蒸腾速率均高于OKD25,部分时期高于JN30,JN30蒸腾速率最高值出现相对滞后而有别于其他品种;杂交大豆具有较高的水分利用率,其最高值同光合速率出现在鼓粒盛期;各品种胞间CO2浓度最高值出现时期相同,ZD5各时期胞间CO2浓度均低于JN30和OKD25(除鼓粒期),而ZD2绝大部分时期低于普通大豆;各品种气孔导度值从鼓粒盛期到鼓粒末期下降迅速,与光合和蒸腾速率相同,ZD2各时期气孔导度值均高于普通大豆,而ZD5部分时期高于普通大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杂交大豆 光合特性 水分利用率
原文传递
紧凑型与平展型玉米叶面积指数及产量构成比较研究 被引量:4
8
作者 岳杨 吴春胜 +3 位作者 谷岩 黄海 张玉秋 于飞 《吉林农业(学术版)》 2011年第1期35-36,共2页
以四个玉米品种为试验材料,比较研究了紧凑型玉米和平展型玉米的单株叶面积、群体叶面积指数、光合速率以及产量和产量构成因素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四个玉米品种在其最适种植密度下LAI和光合速率在整个生育期内均呈单峰曲线变化;LAI于... 以四个玉米品种为试验材料,比较研究了紧凑型玉米和平展型玉米的单株叶面积、群体叶面积指数、光合速率以及产量和产量构成因素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四个玉米品种在其最适种植密度下LAI和光合速率在整个生育期内均呈单峰曲线变化;LAI于灌浆期达到最大值,且两个紧凑型玉米品种大于两个平展型玉米品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叶面积指数 光合速率 产量
下载PDF
连作大豆根际微生物群落结构及土壤酶活性 被引量:63
9
作者 谷岩 邱强 +2 位作者 王振民 陈喜凤 吴春胜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9期3955-3964,共10页
【目的】揭示连作大豆主要生育时期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及土壤酶活性变化,为大豆连作障碍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利用磷脂脂肪酸(phospholipid fatty acid,PLFA)分析方法对连作大豆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进行定量分析,同时进行土壤... 【目的】揭示连作大豆主要生育时期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及土壤酶活性变化,为大豆连作障碍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利用磷脂脂肪酸(phospholipid fatty acid,PLFA)分析方法对连作大豆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进行定量分析,同时进行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和土壤酶活性的测定。【结果】大豆重迎茬使土壤PLFA总量、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含量、土壤脲酶和转化酶活性均显著降低,真菌和细菌PLFAs比例显著增加,土壤过氧化氢酶活性无显著变化。不同连作年限及生育时期对土壤微生物及酶活性的影响均不同,与作物品种、根系分泌物和残茬腐解物的数量和种类密切相关。相关分析表明,土壤PLFAs总生物量与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和土壤脲酶活性呈现显著正相关,与转化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无显著相关性。【结论】大豆重迎茬使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和土壤酶活性发生改变。大豆连作障碍是大豆根际土壤微生态系统和环境因子等综合作用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 磷脂脂肪酸 连作障碍 微生物群落结构
下载PDF
氮素营养水平对膜下滴灌玉米穗位叶光合及氮代谢酶活性的影响 被引量:39
10
作者 谷岩 胡文河 +2 位作者 徐百军 王思远 吴春胜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3期7399-7407,共9页
以先玉420为试验材料,研究在大垄双行膜下滴灌种植模式下,氮素水平对玉米穗位叶光合特征及氮代谢关键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1)玉米穗位叶氮素含量、光合速率(P n)、蒸腾速率(T r)、气孔导度(G s)、水分利用效率(WUE)、最大光化学效率(... 以先玉420为试验材料,研究在大垄双行膜下滴灌种植模式下,氮素水平对玉米穗位叶光合特征及氮代谢关键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1)玉米穗位叶氮素含量、光合速率(P n)、蒸腾速率(T r)、气孔导度(G s)、水分利用效率(WUE)、最大光化学效率(F v/F m)、实际光化学效率(ΦPSⅡ)和光化学猝灭(q P)均以N3(300 kg/hm2)水平最高。2)PEP羧化酶对氮肥的响应较RUBP羧化酶敏感,氮肥少于100 kg/hm2才显著降低RUBP羧化酶活性。3)施用氮肥均增加穗位叶硝酸还原酶(NR)和谷氨酰胺合成酶(GS)活性,以N3处理增幅最大,蛋白水解酶活性则相反。4)相关分析表明:穗位叶氮含量与与内肽酶和氨肽酶呈现负相关,与其他各项指标均呈现正相关,差异显著性因花后不同时期而不同。6)在供试试验区,在氮肥施用总量为300 kg/hm2时,玉米穗位叶保持较高的光合特性和相关酶活性,为玉米籽粒产量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膜下滴灌 光合特性 氮素 氮代谢酶
下载PDF
群体密度对玉米茎秆强度及相关生理指标的影响 被引量:20
11
作者 黄海 常莹 +2 位作者 吴春胜 胡文河 谷岩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81-87,101,共8页
【目的】研究群体密度对玉米茎秆强度及相关生理指标的影响,以揭示玉米倒伏机制,为玉米抗倒伏高产栽培和育种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抗倒伏性能不同的2个玉米品种先玉420(抗倒伏性能差)和益丰29(抗倒伏性能好)为试验材料,设定5,6,7,8,... 【目的】研究群体密度对玉米茎秆强度及相关生理指标的影响,以揭示玉米倒伏机制,为玉米抗倒伏高产栽培和育种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抗倒伏性能不同的2个玉米品种先玉420(抗倒伏性能差)和益丰29(抗倒伏性能好)为试验材料,设定5,6,7,8,9,10和11万株/hm2 7个群体密度处理,分别在抽雄期(07-23)和灌浆初期(08-05),测定玉米基部向上第3,4和5节间木质素含量及关键合成酶活性和茎秆强度,同时分析茎秆强度与各项生理指标的相关性。【结果】随着群体密度的增加,2个玉米品种第3到第5节各项指标均呈现先增加后降低的变化,第3和第4节各项指标随群体密度的变化较第5节敏感;益丰29各节位茎秆抗折断力和生理指标总体优于先玉420。相关分析表明,玉米茎秆强度与各生理指标的相关性因品种和生育时期不同而不同;益丰29茎秆强度与木质素含量、苯丙氨酸解氨酶(PAL)活性和酪氨酸解氨酶(TAL)活性呈现显著正相关,而先玉420茎秆强度则仅与TAL活性存在显著正相关。【结论】过高的群体密度会降低玉米的茎秆强度,从而减弱其抗倒伏性能。在选择玉米抗倒伏品种时,应综合考虑形态和生理指标,合理密植,保证优良玉米品种的生产潜力得到充分发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群体密度 茎秆强度 木质素 抗倒伏
下载PDF
不同群体结构下大豆植株抗倒性能的比较 被引量:17
12
作者 陈喜凤 孙宁 +6 位作者 谷岩 何文安 贾恩吉 赵福林 杨巍 吴春胜 王振民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33-41,共9页
【目的】针对大豆产量提升过程中随种植密度增加而引发的倒伏问题,开展不同群体结构下,大豆植株抗倒性状的综合比较研究.【方法】以大豆新品种吉农30和吉农40为材料,通过设定5个种植密度,研究茎秆及根系的抗倒机制.【结果和结论】种植... 【目的】针对大豆产量提升过程中随种植密度增加而引发的倒伏问题,开展不同群体结构下,大豆植株抗倒性状的综合比较研究.【方法】以大豆新品种吉农30和吉农40为材料,通过设定5个种植密度,研究茎秆及根系的抗倒机制.【结果和结论】种植密度改变了群体的内部结构,随着密度的增加,倒伏逐渐加重且与低密度差异显著.高密度群体结构下,节间长度增长趋势较低密度明显、低节位单位茎长鲜质量小于高节位,而低密度下则表现相反;随密度增加,低节位茎粗、节间鲜质量降低幅度较高节位明显.可见,茎秆1-5节的物质分配发生了变化,这些性状的改变削弱了植株的抗倒能力.茎秆抗倒性状表现为:茎秆压碎强度、抗倒指数、单位茎长鲜质量随密度增加显著降低,与倒伏呈极显著负相关;而株高/茎粗、重心高度、节间长度显著增加,与倒伏呈极显著正相关.地下部根系的根瘤数、根干质量和伤流量等随密度的增加而逐渐降低,与倒伏呈负相关,其中倒伏级数与伤流量、根干质量相关系数最高,达极显著水平.本试验得出地上部茎秆压碎强度、抗倒指数和地下部根系伤流量、根干质量与倒伏关系最为密切,用其判断大豆植株的综合抗倒伏能力是可行的;大豆群体在轻、中度茎倒伏的情况下,植株具备一定的自我恢复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 种植密度 茎秆 根系 抗倒性能
下载PDF
不同施肥处理对大豆根际土壤微生物和酶活性的影响 被引量:14
13
作者 谷岩 吴春胜 +3 位作者 王振民 何文安 刘吉利 陈喜凤 《大豆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1008-1011,共4页
研究不同施肥处理下,大豆不同生育时期土壤微生物生物量C、N,可培养微生物数量及土壤酶活性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各施肥处理均显著增加大豆不同生育期土壤微生物生物量C、N含量、细菌数量、土壤脲酶和转化酶活性,处理间以... 研究不同施肥处理下,大豆不同生育时期土壤微生物生物量C、N,可培养微生物数量及土壤酶活性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各施肥处理均显著增加大豆不同生育期土壤微生物生物量C、N含量、细菌数量、土壤脲酶和转化酶活性,处理间以有机无机肥配施处理最高,对土壤真菌和放线菌的影响因肥料和生育时期而异;土壤脲酶活性均为有机肥+NPK>NPK>有机肥>CK;转化酶活性表现为有机肥+NPK>有机肥>NPK>CK。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 施肥处理 土壤微生物 土壤酶
下载PDF
群体密度对玉米茎秆可溶性碳水化合物和矿质元素含量的影响 被引量:9
14
作者 黄海 常莹 +2 位作者 吴春胜 胡文河 谷岩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53-60,共8页
【目的】研究群体密度对玉米茎秆可溶性碳水化合物及矿质元素含量的影响,探讨其与茎秆强度的相关性,以揭示玉米的抗倒伏机制,为玉米抗倒伏高产栽培和育种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抗倒伏性能不同的2个玉米品种先玉420(抗倒伏性差)和益... 【目的】研究群体密度对玉米茎秆可溶性碳水化合物及矿质元素含量的影响,探讨其与茎秆强度的相关性,以揭示玉米的抗倒伏机制,为玉米抗倒伏高产栽培和育种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抗倒伏性能不同的2个玉米品种先玉420(抗倒伏性差)和益丰29(抗倒伏性强)为试验材料,设定5,6,7,8,9,10,11万株/hm2共7个群体密度处理,分别在抽雄期(07-23)和灌浆初期(08-05),测定玉米基部向上第3、4、5节可溶性糖、淀粉、矿质元素(N、K、Si、Ca、Mg、Zn)和茎秆强度,同时分析茎秆强度与可溶性糖、淀粉和矿质元素含量的相关性。【结果】随着群体密度的增加,2个玉米品种第3~5节可溶性糖、淀粉、矿质元素含量和茎秆强度均呈现先增加后降低的变化趋势,茎秆各项指标的最高值因品种、节间和生育时期的不同而差异明显。在同一生育时期同一群体密度下,益丰29 3个节平均各项指标均高于先玉420,第3和4节各项指标随群体密度的变化较第5节敏感;各节间相比,2个玉米品种第3、4节矿质元素含量均高于第5节。相关分析表明,不同生育时期玉米各节间茎秆强度与可溶性糖、淀粉和矿质元素含量的相关性不同,但各节间茎秆强度均与Si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结论】过高的群体密度会影响茎秆基部各节间可溶性碳水化合物和矿质元素的含量,进而影响其抗倒伏性能。在实际生产中,应在因地制宜、合理密植的基础上,于灌浆前期适当喷施叶面肥或追施微量元素肥料,以提高玉米的抗倒伏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群体密度 可溶性碳水化合物 矿质元素 茎秆强度 抗倒伏
下载PDF
不同秸秆还田方式对玉米根际土壤微生物及酶活性的影响 被引量:31
15
作者 于寒 梁烜赫 +3 位作者 张玉秋 孙杨 吴春胜 谷岩 《农业资源与环境学报》 CAS 2015年第3期305-311,共7页
为了探明不同秸秆还田方式对玉米根际土壤微生物及酶活性的影响,设置秸秆覆盖和深埋2种秸秆还田方式,研究了不同处理(秸秆覆盖于玉米长期连作土壤CT1、秸秆深埋于玉米长期连作土壤CT2、秸秆覆盖于米麦轮作土壤T1、秸秆深埋于米麦轮作土... 为了探明不同秸秆还田方式对玉米根际土壤微生物及酶活性的影响,设置秸秆覆盖和深埋2种秸秆还田方式,研究了不同处理(秸秆覆盖于玉米长期连作土壤CT1、秸秆深埋于玉米长期连作土壤CT2、秸秆覆盖于米麦轮作土壤T1、秸秆深埋于米麦轮作土壤T2)对下茬玉米根际土壤微生物及土壤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1)相同的秸秆还田方式下,T1和T2玉米根际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主要微生物及生理类群和土壤酶活性均高于CT1和CT2处理。(2)在玉米长期连作土壤中,秸秆深埋更能提高下茬玉米根际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含量,增加土壤细菌、放线菌、主要微生物生理类群(氨化细菌、好气性固氮菌、硝化细菌)和降低土壤真菌数量,提高土壤脲酶和转化酶活性。而在米麦轮作土壤中,秸秆还田方式对玉米根际土壤真菌和主要微生物生理类群(氨化细菌、好气性固氮菌、硝化细菌)、土壤脲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影响不大。在吉林省玉米长期连作种植区,秸秆深埋比秸秆覆盖更能有效改善土壤微生物结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秸秆还田 土壤微生物 土壤酶活性
下载PDF
不同类型玉米品种籽粒胚乳细胞增殖与籽粒建成的关系 被引量:11
16
作者 谷岩 王振民 +2 位作者 何文安 梁烜赫 吴春胜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90-96,共7页
【目的】研究不同类型玉米品种籽粒胚乳细胞增殖与籽粒充实期相关性状的关系。【方法】以紧凑型玉米品种(先玉335和郑单958)和平展型玉米品种(长城799和农大364)为试验材料,于授粉后3,5,7,10,15,20,25,30,35,40,45,50,55,60 d取果穗中... 【目的】研究不同类型玉米品种籽粒胚乳细胞增殖与籽粒充实期相关性状的关系。【方法】以紧凑型玉米品种(先玉335和郑单958)和平展型玉米品种(长城799和农大364)为试验材料,于授粉后3,5,7,10,15,20,25,30,35,40,45,50,55,60 d取果穗中部籽粒,观测胚乳细胞数目、单粒质量、灌浆速率、淀粉含量、籽粒淀粉磷酸化酶和蔗糖转化酶活性等指标的变化动态,并分析不同玉米品种籽粒胚乳细胞增殖动态与籽粒灌浆期相关生理指标的关系。【结果】随着灌浆期的延长,不同玉米品种籽粒胚乳细胞数、单粒质量、淀粉含量均呈"S"型曲线增长,籽粒胚乳细胞数在授粉后20 d基本稳定。胚乳细胞数与单粒质量、淀粉含量和灌浆速率均呈极显著正相关;籽粒充实期的生理状态影响着籽粒灌浆,淀粉磷酸化酶和蔗糖转化酶活性在灌浆期呈现单峰曲线,但峰值出现时间因品种而异,紧凑型玉米酶活性最高点出现时间要晚于平展型玉米;籽粒胚乳细胞数与这两种酶活性均呈显著相关。【结论】玉米籽粒中胚乳细胞数与胚乳细胞的充实状态、籽粒单粒质量、灌浆速率、淀粉含量、淀粉磷酸化酶蔗糖转化酶活性均呈显著正相关;要提高玉米产量,应在灌浆前期提高胚乳细胞增殖速率和灌浆速率,保证光合产物快速充分地运送到籽粒中去,使籽粒淀粉积累达到最佳状态,进而达到高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籽粒 胚乳细胞增殖
下载PDF
氮素营养水平对大垄双行膜下滴灌玉米花粒期叶片衰老特性及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9
17
作者 黄海 吴春胜 +3 位作者 胡文河 徐百军 王思远 谷岩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1-7,共7页
研究了氮素营养水平对大垄双行膜下滴灌玉米生育后期叶片衰老特性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氮素施用水平的增加,玉米叶片叶绿素和可溶性蛋白含量、4种保护酶(SOD、POD、CAT和APX)活性均显著升高,MDA和H2O2含量与氧自由基产生速率则降... 研究了氮素营养水平对大垄双行膜下滴灌玉米生育后期叶片衰老特性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氮素施用水平的增加,玉米叶片叶绿素和可溶性蛋白含量、4种保护酶(SOD、POD、CAT和APX)活性均显著升高,MDA和H2O2含量与氧自由基产生速率则降低,当氮肥达到400 kg.hm-2,则呈现相反趋势。花后同一时期的同一氮肥处理下,玉米不同层位叶片叶绿素含量,可溶性蛋白含量,POD、CAT和APX活性从大到小依次为:穗位叶、穗位上第5片叶、穗位下第5片叶。玉米不同层位叶片SOD活性从大到小,开花初期(0~10 d)依次为:穗位叶、穗位上第5片叶、穗位下第5片叶;开花中后期依次为穗位上第5片叶、穗位叶、穗位下第5片叶。氮素营养水平和玉米叶片衰老及产量之间密切相关,应合理施肥,防止因氮素缺乏和过量引起的叶片早衰及产量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氮素 膜下滴灌 生理特性
下载PDF
不同抗旱性玉米苗期叶片活性氧代谢对水分胁迫的响应 被引量:9
18
作者 谷岩 梁煊赫 +3 位作者 王振民 何文安 赵福林 吴春胜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9期14089-14091,14117,共4页
[目的]抗旱性玉米栽培和育种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耐旱品种掖单13和不耐旱品种丹玉13为试材,通过盆栽试验研究了水分胁迫对玉米苗期叶片活性氧代谢水平的影响。[结果]与正常供水处理相比,水分胁迫下掖单13和丹玉13苗期叶片O2产生速率... [目的]抗旱性玉米栽培和育种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耐旱品种掖单13和不耐旱品种丹玉13为试材,通过盆栽试验研究了水分胁迫对玉米苗期叶片活性氧代谢水平的影响。[结果]与正常供水处理相比,水分胁迫下掖单13和丹玉13苗期叶片O2产生速率分别升高了28.9%、36.1%(WS 50%)和31.3%、41.9%(WS 35%),叶片H2O2含量分别升高了16.1%、25.4%(WS 50%)和23.7%、29.8%(WS 35%)。中度水分胁迫下掖单13和丹玉13的叶片SOD和POD活性分别比对照提高了22.8%、29.9%和22%、21.7%。与正常供水处理相比,丹玉13和掖单13的叶片MDA含量分别比对照增加了22.7%、14.5%(中度胁迫)和40.2%、15.6%(重度胁迫)。重度水分胁迫下掖单13和丹玉13的AsA和GSH含量分别比对照降低了12.6%、14.2%和33.3%、44.1%。[结论]耐旱性较强的玉米品种在水分胁迫下维持活性氧代谢平衡的能力较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抗旱性 水分胁迫 活性氧代谢
下载PDF
不同株型玉米籽粒胚乳细胞与淀粉合成关键酶活性分析 被引量:5
19
作者 谷岩 胡文河 +4 位作者 王思远 梁煊赫 何文安 孙明春 吴春胜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8期95-101,共7页
【目的】研究不同类型玉米品种籽粒胚乳细胞增殖与籽粒充实期淀粉合成关键酶活性的关系。【方法】以紧凑型玉米品种(先玉335和郑单958)和平展型玉米品种(长城799和农大364)为试验材料,于授粉后不同时间取果穗中部籽粒,测定胚乳细胞数、... 【目的】研究不同类型玉米品种籽粒胚乳细胞增殖与籽粒充实期淀粉合成关键酶活性的关系。【方法】以紧凑型玉米品种(先玉335和郑单958)和平展型玉米品种(长城799和农大364)为试验材料,于授粉后不同时间取果穗中部籽粒,测定胚乳细胞数、单粒质量、淀粉含量、腺苷二磷酸葡萄糖焦磷酸化酶(ADPG)、尿苷二磷酸葡萄糖焦磷酸化酶(UDPG)活性、可溶性淀粉合成酶(SSS)和束缚态淀粉合成酶(GBSS)活性,研究不同玉米品种籽粒胚乳细胞增殖动态和籽粒淀粉合成关键酶活性的关系。【结果】在灌浆中后期,先玉335籽粒淀粉合成关键酶(ADPG、UDPG、SSS和GBSS)活性均高于其他3个玉米品种;先玉335和郑单958籽粒胚乳细胞数、淀粉含量、单粒质量均显著高于长城799和农大364。玉米籽粒胚乳细胞数与单粒质量、淀粉含量和4种淀粉合成关键酶均呈正相关。【结论】库容量和库活性是制约玉米籽粒淀粉积累的主要因素。保证籽粒充实期间较高的胚乳细胞增殖速率及淀粉合成关键酶活性是实现玉米高产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胚乳细胞 焦磷酸化酶 淀粉合成酶
下载PDF
四种除草剂对玉米苗期的杂草防治效果比较 被引量:11
20
作者 李琰 谷岩 +3 位作者 陈喜凤 王楠 岳阳 吴春胜 《吉林农业科学》 CSCD 2010年第3期41-44,共4页
以紧凑型玉米品种先玉335为试验材料,对地膜封闭、茎叶两部分的4种组合除草剂进行减量处理,研究其对玉米苗期叶片干重及杂草数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田间杂草防效,随除草剂施用量减少呈现显著下降趋势,播种后第5~7 d施用由乙草胺.莠去津.... 以紧凑型玉米品种先玉335为试验材料,对地膜封闭、茎叶两部分的4种组合除草剂进行减量处理,研究其对玉米苗期叶片干重及杂草数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田间杂草防效,随除草剂施用量减少呈现显著下降趋势,播种后第5~7 d施用由乙草胺.莠去津.2,4-D复配而成的乳油可有效控制玉米田杂草危害,三者复配,配比为4:6:1,施用量4.4 L/hm2或每公顷施用0.6 L玉农乐+0.96 L莠去津合剂于杂草3~4片叶期,一次用药可有效防除田间杂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除草剂 苗干重 杂草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