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46篇文章
< 1 2 9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产学研合作提升食品类专业实践教学质量——以吉林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为例 被引量:7
1
作者 于雷 杨瑞 曹云龙 《教育教学论坛》 2015年第13期22-23,共2页
本文明确了食品类专业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阐述了产学研合作提升食品类专业实践教学质量的指导思想和具体实施措施。实践表明通过产学研合作能够有效提升食品类专业实践教学质量,能切实提高学生适应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和技术进步的能力。
关键词 产学研合作 食品类专业 实践教学
下载PDF
新工科背景下产学合作 提高食品类专业学生工程能力的探讨——以吉林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为例 被引量:2
2
作者 于雷 贺阳 +1 位作者 文连奎 许秀颖 《中国食品》 2022年第24期40-42,共3页
为应对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支撑服务创新驱动发展,“新工科”应运而生。为积极应对我国食品产业转型升级,贯彻落实国家“新工科”教育方针,食品类专业应根据产业发展和企业需求定制“工程师”类型人才,充分发挥高校的育人作用。... 为应对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支撑服务创新驱动发展,“新工科”应运而生。为积极应对我国食品产业转型升级,贯彻落实国家“新工科”教育方针,食品类专业应根据产业发展和企业需求定制“工程师”类型人才,充分发挥高校的育人作用。通过构建产学合作、协同育人的新态势,为产业发展提供工程教育人才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产学合作 协同育人 育人作用 食品科学与工程 吉林农业大学 产业转型升级 产业变革 食品类专业
下载PDF
食品科学与工程类专业实践教学模式的探索——以吉林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为例
3
作者 宋士新 于雷 +1 位作者 毕云枫 熊博宇 《食品工业》 CAS 2023年第4期267-270,共4页
针对大类招生背景下食品科学与工程类专业实践教学中存在问题,剖析其成因,并结合专业特点,提出提升食品科学与工程类专业实践教学的指导思想,探索“一条主线、两个结合、三个层次、四个平台”的模式,即围绕“以学生为中心”这一主线,将... 针对大类招生背景下食品科学与工程类专业实践教学中存在问题,剖析其成因,并结合专业特点,提出提升食品科学与工程类专业实践教学的指导思想,探索“一条主线、两个结合、三个层次、四个平台”的模式,即围绕“以学生为中心”这一主线,将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的“系统性与独立性相结合,专业性与开放性相结合”,旨在实现“知识-技能-素质”3个递进层次能力协同高效发展,充分发挥“董事会、企业、产业联盟和国家及地方实验室(中心)”4个平台在人才培养中的关键作用。这一实践模式探索契合“新工科”建设背景,有助于提升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和科学素质,对高等院校实践教学改革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品科学与工程类专业 实践教学 模式
原文传递
食品科学与工程大学生教育实践平台设计 被引量:1
4
作者 朴春红 王玉华 +2 位作者 刘俊梅 于寒松 代伟长 《中国教育技术装备》 2015年第10期159-160,共2页
以吉林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为例,根据创新型人才的培养目标,整合校内实践环节、课外实践环节及校企产学研实践环节,形成面向全体学生的多维实践平台并建立运行保障机制。实践证明,该多维平台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起到较好的促进... 以吉林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为例,根据创新型人才的培养目标,整合校内实践环节、课外实践环节及校企产学研实践环节,形成面向全体学生的多维实践平台并建立运行保障机制。实践证明,该多维平台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起到较好的促进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创新教育 多维实践平台 实践教学
下载PDF
现代食品科学创新人才培养途径的研究与实践 被引量:7
5
作者 刘俊梅 刘学军 +1 位作者 李琢伟 张影 《吉林农业(学术版)》 2011年第12期278-279,共2页
为了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着力培养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进一步提高高等教育的教学质量,教育部鼓励高等学校在教学内容、课程体系、实践环节等方面进行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推进教学理念机制和体系的全方面创新。我们在多年的实践... 为了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着力培养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进一步提高高等教育的教学质量,教育部鼓励高等学校在教学内容、课程体系、实践环节等方面进行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推进教学理念机制和体系的全方面创新。我们在多年的实践教学中通过教师教育思想的转变,教学内容的改革,教学手段的创新,高水平教材建设,加强实践环节教学和现代化生产第一线教学等培养模式,在分析食品科学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理论依据和基本原则的基础上,给出了食品科学专业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理论与实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品科学 培养模式 理论与实践
下载PDF
基于成果导向的食品科学一流本科课程建设思路——以乳品科学与工艺为例 被引量:1
6
作者 蔡丹 修琳 +2 位作者 刘回民 杨锐 刘景圣 《中国食品工业》 2021年第20期116-118,128,共4页
新工科建设背景下国家对食品科学类专业一流课程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基于成果导向的理念,以首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乳品科学与工艺》为例,从课程体系构建、课程资源建设、教师队伍建设等方面阐述了一流本科课程建设思路,以期... 新工科建设背景下国家对食品科学类专业一流课程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基于成果导向的理念,以首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乳品科学与工艺》为例,从课程体系构建、课程资源建设、教师队伍建设等方面阐述了一流本科课程建设思路,以期为国内同类专业课程教学建设和改革提供有益的借鉴与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品科学类 一流课程 成果导向 课程建设
下载PDF
基于OBE理念的食品卫生检验学课程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7
作者 王丽岩 吕娜 《中国食品》 2024年第6期41-43,共3页
作为食品科学与工程类本科学生的专业课之一,食品卫生检验学是一门研究食品中的有害因素及其检验方法的课程,与食品法律、法规结合紧密,也融合了食品化学、食品酶学、食品分析、食品安全、食品生化、仪器分析等多门食品类课程的教学内容... 作为食品科学与工程类本科学生的专业课之一,食品卫生检验学是一门研究食品中的有害因素及其检验方法的课程,与食品法律、法规结合紧密,也融合了食品化学、食品酶学、食品分析、食品安全、食品生化、仪器分析等多门食品类课程的教学内容,具有一定的复杂性。传统的教学模式不利于学生理解和记忆,学习效果较差,无法适应新形势下食品卫生检验学课程教学培养目标的要求,因此亟待开发新的教学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品卫生检验 传统的教学模式 仪器分析 食品化学 教学培养目标 学课程 有害因素 食品安全
下载PDF
浅谈食品工程类大学生人才培养与产业链对接
8
作者 杨锐 万春长 刘景圣 《内蒙古教育(C)》 2014年第12期43-44,共2页
由于食品产业链条的不断延伸,社会对食品工程类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构建食品产业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从食品产业链的视角出发,探讨食品工程类人才的培养体系,提出了董事会办学是食品工程类人才培养与产业链对接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 食品工程 人才培养 产业链
下载PDF
玉米中的过敏原及物理加工对食品致敏性的影响研究进展
9
作者 罗倩 崔妍 +2 位作者 徐静雯 郑明珠 刘景圣 《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 CAS 2024年第4期1-12,共12页
随着食用玉米的人群越来越广泛,玉米过敏问题日渐凸显。对玉米过敏的有效防御被人们所重视,加工通过改变过敏原的蛋白结构可以使过敏原致敏性降低。其中食品加工对过敏原致敏性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热处理方面;然而各种非热方法,如微波、超... 随着食用玉米的人群越来越广泛,玉米过敏问题日渐凸显。对玉米过敏的有效防御被人们所重视,加工通过改变过敏原的蛋白结构可以使过敏原致敏性降低。其中食品加工对过敏原致敏性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热处理方面;然而各种非热方法,如微波、超高压等食品加工新技术,在降低食品的致敏性方面也有广阔的应用前景。相比来说非热方法通常是有利的,它们能够保留在热处理过程中经常改变的感官特性,如营养成分和风味。本文综述了玉米过敏原研究现状,总结了玉米中的过敏原,描述了对食物进行热处理和非热处理在改变食物过敏原反应性方面的作用,并且提出多种加工方式联合使用来降低玉米过敏原致敏性的未来研究方向,为玉米过敏的防御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过敏原 热加工 非热加工 物理加工 致敏性
原文传递
吉林省发展绿色食品的优势和作用
10
作者 陈晓平 胡耀辉 崔敬爱 《食品研究与开发》 CAS 1997年第4期3-5,共3页
本文论述对食品污染的现状、发展绿色食品的意义和前景以及吉林省发展绿色食品优势,可带动吉林省农业、工业和加工业的发展,极大地促进农业产业化的开发。
关键词 绿色食品 农业产业化 食物链 地方企业 吉林
下载PDF
加强管理全面提高食品工程专业工程硕士培养质量
11
作者 李玉扩 杨欣然 《产业创新研究》 2021年第5期97-99,共3页
工程硕士的培养重点在于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本文探讨如何提高工程硕士的培养质量,在实行规范管理、加强与企业沟通、提高工程硕士培养方面做了初步探索,并提出了一些应对措施。
关键词 食品工程 工程硕士 培养质量
下载PDF
热处理过程中食品组分与淀粉相互作用研究进展 被引量:3
12
作者 郭硕 刘景圣 郑明珠 《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7-24,共8页
热处理作为淀粉类食品加工过程中较为常见的熟化方式,可以为体系带来大量的热能及活跃的水分子,不仅对淀粉的结构产生影响,也可以促进淀粉与其他共存组分之间的相互作用。这种相互作用的变化可以更大程度地改变淀粉的结构、颗粒形貌以... 热处理作为淀粉类食品加工过程中较为常见的熟化方式,可以为体系带来大量的热能及活跃的水分子,不仅对淀粉的结构产生影响,也可以促进淀粉与其他共存组分之间的相互作用。这种相互作用的变化可以更大程度地改变淀粉的结构、颗粒形貌以及理化性质,从而进一步改变淀粉的加工及功能特性,如增加淀粉持油性、延缓淀粉贮藏过程中的回生现象、提高淀粉的抗酶解能力等。本文总结了在3种常见的热处理方式(湿热处理、压热处理和干热处理)下,淀粉与其他主要食品组分(非淀粉碳水化合物、脂肪和蛋白质)的相互作用,通过对热处理加工协同共存组分对淀粉的结构及颗粒形貌、理化特性、回生和消化特性的影响研究现状进行分析,为淀粉类食品加工过程中的组分互作的探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处理 淀粉 共存组分 相互作用
原文传递
物理场辅助改性蛋白复合体系及其在食品抗菌中的应用
13
作者 钱圣 兰天彤 +2 位作者 宋亭喻 张浩 刘景圣 《中国食品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362-374,共13页
食物一直是人们赖以生存的资源,而蛋白质又是构成食物重要的一部分。蛋白质在提供给人日常能量的同时,也为食物中的某些菌类提供了栖息环境。若不加以控制,不仅会导致食物的腐败和变质,也会对人类的饮食安全造成很大的威胁。传统方法中... 食物一直是人们赖以生存的资源,而蛋白质又是构成食物重要的一部分。蛋白质在提供给人日常能量的同时,也为食物中的某些菌类提供了栖息环境。若不加以控制,不仅会导致食物的腐败和变质,也会对人类的饮食安全造成很大的威胁。传统方法中,人们通常是对食物的表面进行消杀或通过在食品加工过程中加入抑菌剂等措施来抑制菌群的生长。然而,这些方法存在着明显的弊端,即消杀药剂中的化学物质会残留在食物表面并被人群摄入,不符合当今人们对食品安全性的高标准要求。随着蛋白改性方向的研究逐渐成熟,很多蛋白改性方法也进入人们视线中。物理场是对蛋白质进行改性的众多方法中的一种,这种方法相比于一些传统方法无疑更加新颖,且相比于传统消杀方法更具有安全性。最近的一些研究证实物理场改性的蛋白,其抗菌性确有提升。本文在梳理物理场改性蛋白提升食品抗菌性相关研究的同时,也为此方向的研究提供新的思路和创新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品 蛋白质 物理场 改性 抗菌性
下载PDF
高校“食品试验设计与统计分析”课程体系改革分析
14
作者 王惜妍 于微 《食品与机械》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0期244-244,共1页
科研工作往往是促进食物科学发展的必要条件。开展研究与试验,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怎样科学、合理地进行研究,即试验方案的设计。在现实的科研工作中,经常会碰到这种情形,由于不能从所得到的资料中提炼出有效的研究成果,从而浪费了大量... 科研工作往往是促进食物科学发展的必要条件。开展研究与试验,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怎样科学、合理地进行研究,即试验方案的设计。在现实的科研工作中,经常会碰到这种情形,由于不能从所得到的资料中提炼出有效的研究成果,从而浪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时间,延缓了有关问题的解决。相反,如果对调查或测试的方案进行了科学、合理的设计,那么就可以用比较少的人力、物力和时间,得到需要的且具有典型意义的数据,再通过对数据进行准确的统计分析,可以得到一个可信的结果,从而实现调查或测试的目标,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课程体系改革 科研工作 统计分析 试验方案 研究与试验 研究成果 事半功倍 典型意义
下载PDF
谷氨酸棒杆菌和大肠杆菌生物合成L-甲硫氨酸的代谢工程改造研究进展
15
作者 柳羽哲 江泽沅 +4 位作者 高欣 曾琦 王钰盛 刘晓婷 闵伟红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3期226-234,共9页
L-甲硫氨酸是生命体必需的唯一含硫氨基酸,其作为前体参与合成多种生物活性物质,并参与机体多种代谢,被广泛应用于食品、动物饲料、药品、化妆品等领域。由于L-甲硫氨酸是唯一无法用微生物发酵法工业化生产的必需氨基酸,近年来,利用代... L-甲硫氨酸是生命体必需的唯一含硫氨基酸,其作为前体参与合成多种生物活性物质,并参与机体多种代谢,被广泛应用于食品、动物饲料、药品、化妆品等领域。由于L-甲硫氨酸是唯一无法用微生物发酵法工业化生产的必需氨基酸,近年来,利用代谢工程提升L-甲硫氨酸产量受到国内外研究人员的普遍重视。本文主要分析并比较在谷氨酸棒杆菌和大肠杆菌中L-甲硫氨酸的生物合成途径及代谢调控网络机制;分别从解除代谢途径对关键酶的反馈作用、阻断或削弱支路代谢途径、中心代谢调控网络的优化、增强辅助因子的供应以及转运系统的优化这5个方面综述L-甲硫氨酸代谢工程改造策略,总结L-甲硫氨酸的生物合成研究进展并作展望,旨在为L-甲硫氨酸高产发酵菌株的选择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甲硫氨酸 代谢工程 生物合成 谷氨酸棒杆菌 大肠杆菌
下载PDF
动物科学一流本科专业高水平教学团队的建设研究与实践
16
作者 何玉华 吴艳玲 +4 位作者 王春清 张辉 刘建博 何璐含 何槊 《特产研究》 2023年第1期187-190,共4页
一流本科专业建设是高等学校的一项重点建设工程,其中师资队伍建设既是新时期高等教育质量提高的关键和保障,也是“双一流”高校建设的内在必然要求。本研究结合学校动物科学专业发展的实际,从提高师资队伍水平为核心入手,分析教学团队... 一流本科专业建设是高等学校的一项重点建设工程,其中师资队伍建设既是新时期高等教育质量提高的关键和保障,也是“双一流”高校建设的内在必然要求。本研究结合学校动物科学专业发展的实际,从提高师资队伍水平为核心入手,分析教学团队的自身特点,利用学校学科门类齐全、专业分布广泛的优势,通过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提升教师政治觉悟,打造业务精湛的教师队伍,助力青年教师迅速成长,提高教师整体学术水平,共建“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等方面的举措,在加强师资队伍建设过程中取得了实质性成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物科学 一流本科专业 高水平 教学团队
下载PDF
乡村振兴背景下主产区大豆生产效率比较分析
17
作者 李有宝 王曼曼 +1 位作者 吕博 于寒松 《大豆科学》 CAS CSCD 2024年第1期120-128,共9页
大豆产业的振兴发展是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为全面分析主产区大豆的生产效率,基于提高生产效率角度,提出促进大豆产业发展,助力乡村振兴提出合理的对策建议。选取2012—2021年我国10个大豆主产区的面板数据,运用DEA-BCC模型和Malmqu... 大豆产业的振兴发展是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为全面分析主产区大豆的生产效率,基于提高生产效率角度,提出促进大豆产业发展,助力乡村振兴提出合理的对策建议。选取2012—2021年我国10个大豆主产区的面板数据,运用DEA-BCC模型和Malmquist指数测算主产区大豆生产效率,从静态和动态两个角度对比分析主产区大豆生产效率。结果表明:在2013年、2017年和2021年,主产区大豆综合技术效率均值分别为0.950,0.975和0.974,整体水平较高,但均未达到有效状态,仍有一定提升空间;2021年非DEA有效大豆主产区存在不同程度的投入冗余和产出不足;2012—2021年主产区大豆的全要素生产率均值为0.988,处于负增长状态,技术进步是推动主产区大豆全要素生产率提高的关键因素。综上,提出以下建议:强化大豆产业的科技支撑和资源配置能力,推动技术进步,提高大豆纯技术效率;合理扩大种植规模,优化种植结构,完善农业基础设施,提高大豆规模效率;健全灾害防范体系,降低大豆种植灾害风险损失,提高豆农灾害处理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 生产效率 DEA-BCC MALMQUIST指数
原文传递
基于体外结肠发酵探究桑椹活性成分的变化及对肠道菌群的影响
18
作者 历翔宇 陈晓维 +6 位作者 肖更生 徐玉娟 温靖 余元善 卜智斌 林羡 王治同 《蚕业科学》 CAS CSCD 2024年第1期50-58,共9页
桑椹营养丰富,具有食用及药用价值,但活性成分的作用机制尚不明确。文中采用人体肠道微生态系统模拟装置考察结肠发酵后桑椹酚类物质含量和抗氧化活性的变化,同时分析桑椹对肠道菌群组成和主要代谢产物短链脂肪酸(short-chain fatty aci... 桑椹营养丰富,具有食用及药用价值,但活性成分的作用机制尚不明确。文中采用人体肠道微生态系统模拟装置考察结肠发酵后桑椹酚类物质含量和抗氧化活性的变化,同时分析桑椹对肠道菌群组成和主要代谢产物短链脂肪酸(short-chain fatty acid,SCFA)的影响。经体外结肠发酵后,桑椹总酚含量提高46.43%、抗氧化活性也显著提高,但总黄酮和总花色苷含量显著下降。测序分析结果表明,桑椹的添加显著提高了肠道菌群多样性,促进了乳酸杆菌属、双歧杆菌属等有益菌的生长,并有效抑制克雷伯菌、Lachnoclostridium菌和巨球型菌等有害菌的生长。桑椹可促进肠道菌群产生丁酸、戊酸、异丁酸和异戊酸等SCFA,其中丁酸浓度提高了2.52倍,占发酵液SCFA总量的56.51%。综上,结肠发酵可通过桑椹活性成分转化进而促进其抗氧化活性的提高,对肠道菌群有明显的调节作用,促进了肠道SCFA等活性代谢物的产生。本研究结果可为研究桑椹健康效应发挥的物质基础和作用途径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桑椹 酚类物质 抗氧化活性 肠道菌群 短链脂肪酸
原文传递
高产γ-氨基丁酸植物乳杆菌的筛选、鉴定及益生特性
19
作者 吴剑 南博 +3 位作者 李侠 曹勇 王玉华 王秀娟 《食品研究与开发》 CAS 2024年第6期190-196,共7页
从东北酸菜和韩国泡菜中筛选高产γ-氨基丁酸的植物乳杆菌菌株,对其测序鉴定乳酸菌种类,并深入研究该菌株的益生特性。结果表明:通过16S rDNA测序鉴定该菌株为植物乳杆菌,命名为Lactobacillus plantarum Lp3。该菌株有良好的生长和产酸... 从东北酸菜和韩国泡菜中筛选高产γ-氨基丁酸的植物乳杆菌菌株,对其测序鉴定乳酸菌种类,并深入研究该菌株的益生特性。结果表明:通过16S rDNA测序鉴定该菌株为植物乳杆菌,命名为Lactobacillus plantarum Lp3。该菌株有良好的生长和产酸能力,接种2~12 h生长较快进入对数期,接种0~6 h快速产酸。益生特性表明:L. plantarum Lp3菌株对大肠杆菌、沙门氏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均有较好的抑制效果,对沙门氏菌抑菌圈直径达32.27 mm。当胆盐浓度为0.5%和pH值为2.0时,L. plantarum Lp3菌株活菌数分别为7.12 lg(CFU/mL)和7.29 lg(CFU/mL),说明其具有良好的耐胆盐及耐酸能力。同时,L. plantarum Lp3菌株在胃肠道中表现出很好的生存能力,对常用的红霉素、氯霉素和四环素等抗生素具有一定的敏感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氨基丁酸 植物乳杆菌 筛选 鉴定 益生特性
下载PDF
微波间歇干燥对玉米籽粒中淀粉理化特性的影响
20
作者 王新智 王天池 +3 位作者 吴玉柱 刘景圣 许秀颖 赵城彬 《中国食品学报》 EI CAS CSCD 2024年第2期179-190,共12页
为提高玉米干燥的速率,明确微波间歇干燥对玉米中淀粉的影响,以"吉农玉719"为研究对象,对比自然干燥和不同微波功率密度条件下微波间歇干燥对玉米中淀粉加工和结构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与自然干燥的玉米相比,玉米经微波干燥... 为提高玉米干燥的速率,明确微波间歇干燥对玉米中淀粉的影响,以"吉农玉719"为研究对象,对比自然干燥和不同微波功率密度条件下微波间歇干燥对玉米中淀粉加工和结构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与自然干燥的玉米相比,玉米经微波干燥,其淀粉的性质发生明显变化,微波功率密度在0.9~3.6 W/g范围内,玉米淀粉的峰值黏度和溶解度均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当微波功率密度为1.8 W/g时,淀粉的峰值黏度最高,溶解度最高。静态流变学结果表明:玉米经自然干燥和微波干燥,其淀粉凝胶均为假塑性流体。动态流变学结果表明:微波功率密度在0.9~1.8 W/g范围,微波作用可明显改善玉米淀粉凝胶的黏弹性,当微波功率密度为1.8 W/g时,淀粉凝胶的黏弹性最好;当微波功率密度高于1.8 W/g时,玉米淀粉凝胶的硬度显著增加;玉米经微波干燥,其淀粉的膨胀度、热焓值和有序度均降低,粒径增加。结论:在微波功率密度1.8 W/g、微波时间2 min、缓苏时间4 min条件下干燥得到的玉米淀粉特性最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波 间歇干燥 玉米 淀粉 加工特性 结构特性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9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