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00篇文章
< 1 2 1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结直肠癌患者尿液中20种氨基酸靶向代谢组特征研究
1
作者 祁峰 孙玉琳 +6 位作者 刘佳琦 郭正光 刘晓燕 孙海丹 何成彦 赵晓航 孙伟 《中国实验诊断学》 2024年第4期395-401,共7页
目的探究20种常见氨基酸在结直肠癌(CRC)患者的尿液特征;寻找CRC诊断的生物学标志物。方法纳入100名健康对照者和113名CRC患者(Ⅰ期27例,Ⅱ期28例,Ⅲ期34例,Ⅳ期24例),基于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对尿液中的20种常见氨基酸应用多反应... 目的探究20种常见氨基酸在结直肠癌(CRC)患者的尿液特征;寻找CRC诊断的生物学标志物。方法纳入100名健康对照者和113名CRC患者(Ⅰ期27例,Ⅱ期28例,Ⅲ期34例,Ⅳ期24例),基于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对尿液中的20种常见氨基酸应用多反应监测技术进行靶向定量分析,应用统计学方法分析CRC患者与健康对照氨基酸含量差异,并构建CRC诊断模型。结果CRC患者尿液中16种氨基酸含量与健康对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Ⅰ,Ⅱ,Ⅲ和Ⅳ期各自有9种,15种,14种,17种氨基酸含量与健康对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由异亮氨酸,天冬酰胺,脯氨酸,组氨酸,酪氨酸,苯丙氨酸6种氨基酸构建的生物标志物组合用于CRC诊断的AUC值在发现组/验证组分别为0.857/0.851,在Ⅰ,Ⅱ,Ⅲ和Ⅳ期CRC的AUC值分别为0.847,0.843,0.897,0.896。结论尿液中20种氨基酸含量变化可以用于CRC诊断,为CRC的早期诊断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氨基酸 尿液 靶向分析 结直肠癌
下载PDF
CAPS在膀胱癌患者尿液中的表达及意义
2
作者 薛菲 李婷淼 +1 位作者 岳斯琦 何成彦 《中国实验诊断学》 2024年第10期1162-1164,共3页
膀胱癌具有较高的发病率和死亡率[1]。目前临床上膀胱癌最可靠的诊断方法是膀胱镜检查,但这种侵入性检查容易造成微小肿瘤病灶的漏诊[2]。随着液相色谱-质谱联用(LC-MS/MS)技术的广泛应用,寻找诊断膀胱癌的蛋白标志物有了可能。本实验采... 膀胱癌具有较高的发病率和死亡率[1]。目前临床上膀胱癌最可靠的诊断方法是膀胱镜检查,但这种侵入性检查容易造成微小肿瘤病灶的漏诊[2]。随着液相色谱-质谱联用(LC-MS/MS)技术的广泛应用,寻找诊断膀胱癌的蛋白标志物有了可能。本实验采用LC-MS/MS技术,研究钙磷蛋白(Calcyphosine,CAPS)在膀胱癌患者尿液中的表达水平,旨在为膀胱癌筛查提供一种新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膀胱镜检查 蛋白标志物 肿瘤病灶 膀胱癌患者 侵入性检查 CAPS 表达及意义 尿液
下载PDF
血液病整合诊断在医学检验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中的应用与探讨 被引量:7
3
作者 李岩 徐雪松 孙志 《中国实验诊断学》 2018年第10期1867-1868,共2页
血液病学实验诊断涉及知识面广,理论知识内容复杂,实验诊断方法种类繁多,涉及到细胞形态学、细胞化学、免疫组织化学、流式细胞学、分子及遗传学、病理学等多个复杂学科与技术,在学习中学生普遍反映专业学习与掌握相对困难[1],关于多种... 血液病学实验诊断涉及知识面广,理论知识内容复杂,实验诊断方法种类繁多,涉及到细胞形态学、细胞化学、免疫组织化学、流式细胞学、分子及遗传学、病理学等多个复杂学科与技术,在学习中学生普遍反映专业学习与掌握相对困难[1],关于多种检验结果的判读与综合分析,学生们常常会感到困惑,难以形成准确的诊断结论,也有学者对传统教学方法进行完善并进行改革尝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 细胞化学 免疫组织化学 流式细胞 血液病学 血液学实验 整合分析 病例导入
下载PDF
我国霉菌感染流行病学分析:多中心回顾性研究 被引量:5
4
作者 张丽 康梅 +19 位作者 陈中举 曹存巍 马玲 朱敏 金炎 夏云 褚云卓 刘文恩 郭大文 黄颖 段金菊 王俊瑞 徐雪松 马筱玲 李彬 廖康 朱鹏飞 王瑶 徐英春 明亮 《协和医学杂志》 CSCD 2023年第3期559-565,共7页
目的分析我国霉菌感染的流行病学现状。方法选取2019年1月—2022年6月中国医院侵袭性真菌病监测网中19家参与单位的霉菌感染患者临床资料,采用WHONET软件分析霉菌菌种构成及临床感染情况等流行病学特征。结果共纳入16285例霉菌感染患者... 目的分析我国霉菌感染的流行病学现状。方法选取2019年1月—2022年6月中国医院侵袭性真菌病监测网中19家参与单位的霉菌感染患者临床资料,采用WHONET软件分析霉菌菌种构成及临床感染情况等流行病学特征。结果共纳入16285例霉菌感染患者,其中男性患者占比(62.1%)高于女性患者(37.9%);以老年患者为主,年龄中位数为60岁,年龄≥61岁患者占比49.3%(8023/16285);主要分布科室为内科、ICU及外科;标本类型以下呼吸道标本为主(81.7%),其次为脓液及分泌物标本(7.8%);霉菌菌种构成以曲霉属为主(84.8%),青霉属、镰刀菌属、毛霉目和赛多孢霉占比分别为5.1%、3.0%、1.3%和0.4%;霉菌引起的常见感染性疾病中,下呼吸道感染霉菌以曲霉属为主(88.7%),其中烟曲霉最为常见(47.8%);耳部感染霉菌中曲霉属占比高达98.7%,其中土曲霉占比最高(39.7%);眼部感染霉菌中镰刀菌属占比最高(54.6%)。结论霉菌引起的下呼吸道、耳部和眼部感染的主要菌种分别为烟曲霉、土曲霉和镰刀菌属,在临床治疗时需注意不同部位霉菌感染的菌种分布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真菌 霉菌 感染 流行病学
下载PDF
放射线(介入)科院内感染危险因素分析及防控策略研究
5
作者 曹靖惠 吴可嘉 +2 位作者 曲娜 徐雪松 时凤 《中国实验诊断学》 2023年第3期305-309,共5页
目的探讨放射线(介入)科院内感染的危险因素及防控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至2021年12月在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放射线(介入)科接受检查的2889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收集所有患者临床资料和可能影响因素,通过分析发生院内感染者与未... 目的探讨放射线(介入)科院内感染的危险因素及防控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至2021年12月在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放射线(介入)科接受检查的2889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收集所有患者临床资料和可能影响因素,通过分析发生院内感染者与未感染者间指标差异来论述放射线(介入)科院内感染的危险因素。结果共发现173例院内感染者,院感发生率为5.99%。通过单因素和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检查时间(>40 min)、仪器物表污染(是)、洗手消毒(否)、院感防控意识(薄弱)、侵入性操作(不规范)、细菌监测(否)等是导致放射线(介入)科院内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OR=2.865、3.156、2.124、1.753、1.576、1.814)(P<0.05)。结论检查时间、仪器物表污染、洗手消毒、院感防控意识、侵入性操作、细菌监测等是导致放射线(介入)科院感的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放射线科 院内感染 危险因素 预防措施
下载PDF
ATP5B在结直肠癌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
6
作者 林英 李时孟 +1 位作者 岳斯琦 杨琦 《中国实验诊断学》 2023年第11期1317-1319,共3页
结直肠癌是全球第三大癌症死因,每年有超过185万病例被发现,85万人死亡[1]。结直肠癌初期起病隐匿,发展缓慢,多数病例是在癌症晚期才被确诊,有效的诊断及发病机制的研究对肿瘤的预后有重要意义[2]。本研究通过二维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免... 结直肠癌是全球第三大癌症死因,每年有超过185万病例被发现,85万人死亡[1]。结直肠癌初期起病隐匿,发展缓慢,多数病例是在癌症晚期才被确诊,有效的诊断及发病机制的研究对肿瘤的预后有重要意义[2]。本研究通过二维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免疫印迹实验、免疫组化实验来探究ATP5B蛋白在结直肠癌组织与癌旁组织的表达及意义,为结直肠癌的临床诊断及发病机制的研究提供新的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癌症晚期 免疫印迹实验 表达及意义 结直肠癌 色谱质谱联用技术 免疫组化实验 临床诊断 发病机制
下载PDF
PLOD1在结直肠癌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 被引量:3
7
作者 何平 何成彦 +2 位作者 郑岩 康云霞 孙景春 《中国实验诊断学》 2023年第3期273-275,共3页
近年来结直肠癌已成为新发癌症病例发病率第三高和癌症死亡原因第三高的原因,而中国是结直肠癌年均新发病例数和死亡病例数第一的国家[1-2]。PLOD1(前胶原赖氨酸2-氧代戊二酸5-双加氧酶1)是编码赖氨酸羟化酶LH1的基因,该基因存在于染色... 近年来结直肠癌已成为新发癌症病例发病率第三高和癌症死亡原因第三高的原因,而中国是结直肠癌年均新发病例数和死亡病例数第一的国家[1-2]。PLOD1(前胶原赖氨酸2-氧代戊二酸5-双加氧酶1)是编码赖氨酸羟化酶LH1的基因,该基因存在于染色体1p36,包含19个外显子[3-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发病例数 结直肠癌 前胶原 双加氧酶 表达及意义 戊二酸 PLO 死亡病例
下载PDF
NUP107在结直肠癌组织中的表达和意义 被引量:1
8
作者 黄佳茹 王海 +2 位作者 何成彦 方玲 齐新 《中国实验诊断学》 2023年第7期857-860,共4页
结直肠癌是全球第三常见的癌症类型,其相关死亡率在全球癌症排行第二[1]。结直肠癌的发病机制多种多样,患者的个人生活饮食习惯,家族相关病史等都可以作为患者发病的危险因素。因此,本实验通过二维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免疫印迹以及免... 结直肠癌是全球第三常见的癌症类型,其相关死亡率在全球癌症排行第二[1]。结直肠癌的发病机制多种多样,患者的个人生活饮食习惯,家族相关病史等都可以作为患者发病的危险因素。因此,本实验通过二维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免疫印迹以及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来探究NUP107在结直肠癌和癌旁组织中的表达和意义,从而进一步为结直肠癌诊断提供新的方法和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活饮食习惯 免疫组织化学技术 结直肠癌 直肠癌诊断 P10 危险因素 免疫印迹 发病机制
下载PDF
LMCD1在结直肠癌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
9
作者 赵晨蕊 何成彦 +1 位作者 嵇如月 方玲 《中国实验诊断学》 2023年第9期1047-1049,共3页
结直肠癌(CRC)是全球最普遍和最致命的实体恶性肿瘤之一^([1]),也是全球癌症相关死亡的第二大常见原因,终生风险约为4%至5%^([2])。CRC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正在迅速增加[3]。本实验通过二维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和免疫印迹探究大鼠LIM半胱氨酸... 结直肠癌(CRC)是全球最普遍和最致命的实体恶性肿瘤之一^([1]),也是全球癌症相关死亡的第二大常见原因,终生风险约为4%至5%^([2])。CRC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正在迅速增加[3]。本实验通过二维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和免疫印迹探究大鼠LIM半胱氨酸丰富域蛋白1(LMCD1)在癌组织和癌旁组织中的差异表达及意义,报道如下。1材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纳入向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组织标本库申请的经病理学诊断为结直肠腺癌的新鲜组织标本共24例,术前所有患者均未做任何治疗。所采用的癌旁组织取自同一患者距离癌组织10cm以上的部位。获取的标本经预冷液体冲洗后,进行液氮速冻并放入-80℃冰箱保存以便日后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表达及意义 结直肠腺癌 色谱质谱联用技术 液氮速冻 病理学诊断 免疫印迹 结直肠癌组织 组织标本库
下载PDF
PSMD7在结直肠癌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
10
作者 康云霞 何成彦 +2 位作者 阿力木·罗合曼 何平 孙景春 《中国实验诊断学》 2023年第10期1195-1197,共3页
结直肠癌是人类第三大常见癌症,约占所有癌症的10%,也是癌症相关死亡的第二大原因。2020年全球约有190万新发病例和90万死亡病例[1]。近年来,随着经济发展以及生活方式和饮食的改变,中国结直肠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增加[2]。这给医疗系统... 结直肠癌是人类第三大常见癌症,约占所有癌症的10%,也是癌症相关死亡的第二大原因。2020年全球约有190万新发病例和90万死亡病例[1]。近年来,随着经济发展以及生活方式和饮食的改变,中国结直肠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增加[2]。这给医疗系统带来了沉重的经济负担。因此,识别和评估新的生物标志物和治疗靶点迫在眉睫。目前,蛋白酶体26S非ATP酶调节亚基7(PSMD7)的表达及其在结直肠癌进展中的作用在很大程度上仍然未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直肠癌 调节亚基 医疗系统 新发病例 治疗靶点 生物标志物 蛋白酶体 PSM
下载PDF
RPS14在结直肠癌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
11
作者 岳斯琦 魏丽萍 何成彦 《中国实验诊断学》 2023年第1期81-83,共3页
结直肠癌作为癌症相关死亡的第四大原因,也是全球第三大最常诊断的恶性肿瘤。在东欧和亚洲地区,结直肠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上升迅速,预计到2030年,全球结直肠癌患者将新增220万确诊病例以及110万的死亡病例[1]。在最近的研究报告中指出... 结直肠癌作为癌症相关死亡的第四大原因,也是全球第三大最常诊断的恶性肿瘤。在东欧和亚洲地区,结直肠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上升迅速,预计到2030年,全球结直肠癌患者将新增220万确诊病例以及110万的死亡病例[1]。在最近的研究报告中指出进行结直肠癌早期癌症筛查诊断能显著降低结直肠癌死亡率[2],本实验初步通过二维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及免疫印迹实验来分析RPS14蛋白在结直肠癌组织与癌旁组织的差异,为结直肠癌的筛查和诊断提供帮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早期癌症 免疫印迹实验 结直肠癌 筛查诊断 色谱质谱联用技术 确诊病例 恶性肿瘤 表达及意义
下载PDF
不孕不育患者泌尿生殖道支原体感染和药物敏感情况分析
12
作者 李丽红 李威 +3 位作者 陈晓庆 崔蕊 毛瑞涛 冯雪飞 《中国实验诊断学》 2024年第7期812-814,共3页
泌尿生殖道感染的主要支原体为解脲脲原体(Ureaplsama urealyticum, Uu)和人型支原体(Mycoplas-ma hominis, Mh),备孕期女性支原体感染,可引起盆腔炎症性疾病,影响卵子的正常输送、受精和受精卵的着床,男性支原体感染可直接影响精液的... 泌尿生殖道感染的主要支原体为解脲脲原体(Ureaplsama urealyticum, Uu)和人型支原体(Mycoplas-ma hominis, Mh),备孕期女性支原体感染,可引起盆腔炎症性疾病,影响卵子的正常输送、受精和受精卵的着床,男性支原体感染可直接影响精液的生成和质量,导致精子数量减少、活动力下降等,所以泌尿生殖道支原体感染是导致不孕不育的重要因素之一[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泌尿生殖道感染 解脲脲原体 人型支原体 不孕不育 泌尿生殖道支原体感染 药物敏感情况 盆腔炎症性疾病 精子数量
下载PDF
Graves病患者应用甲巯咪唑导致反应性浆细胞增多症1例报告及文献复习
13
作者 李时孟 齐新 +3 位作者 林思彤 伞湘雯 金玲 张斯童 《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414-1419,共6页
目的:探讨Graves病(GD)患者应用甲巯咪唑(MMI)治疗后出现粒细胞缺乏症和反应性浆细胞增多症(RP)的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结果,为临床医生鉴别诊断RP和多发性骨髓瘤(MM)提供依据。方法:分析1例GD粒细胞缺乏症并发RP患者的临床表现、实验... 目的:探讨Graves病(GD)患者应用甲巯咪唑(MMI)治疗后出现粒细胞缺乏症和反应性浆细胞增多症(RP)的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结果,为临床医生鉴别诊断RP和多发性骨髓瘤(MM)提供依据。方法:分析1例GD粒细胞缺乏症并发RP患者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和诊治过程,并进行文献复习。结果:患者有GD和腹腔感染病史,入院查血常规白细胞计数明显降低且伴有中性粒细胞缺乏,涂片复检见可疑浆细胞。骨髓细胞学检查,骨髓浆细胞百分率为33%,外周血浆细胞百分率为4%;血清免疫球蛋白多克隆性增生;血清免疫固定电泳阴性;流式细胞学分析,浆细胞免疫表型正常。结合病史和实验室检验结果,基本排除MM可能,符合RP的诊断。考虑中性粒细胞缺乏与用药有关,暂停MMI,给予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升高白细胞数,控制腹腔感染后进行GD专科治疗。患者预后良好,6个月后随访复查血常规正常。结论:GD患者出现粒细胞缺乏症并发RP在临床上较为罕见,血清免疫固定电泳、血细胞形态学和细胞免疫表型分析有助于明确诊断。积极治疗RP原发疾病后,患者预后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巯咪唑 GRAVES病 浆细胞 粒细胞缺乏症 诊断
下载PDF
慢性肾脏病合并心力衰竭诊断模型的建立及验证
14
作者 刘真意 姚瀚鑫 +2 位作者 宋媛媛 王晶莹 王莹 《检验医学与临床》 CAS 2024年第12期1714-1720,共7页
目的挖掘、分析慢性肾脏病(CKD)患者实验室检测数据,建立其合并心力衰竭的诊断模型,并评价模型的性能。方法采用横断面研究,选取2021年1月至2023年1月于吉林大学第一医院确诊为CKD的799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单纯CKD 341例、CKD合并心... 目的挖掘、分析慢性肾脏病(CKD)患者实验室检测数据,建立其合并心力衰竭的诊断模型,并评价模型的性能。方法采用横断面研究,选取2021年1月至2023年1月于吉林大学第一医院确诊为CKD的799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单纯CKD 341例、CKD合并心力衰竭458例。所有患者均进行血糖、肝功能、肾功能、血脂、血常规、心肌损伤标志物及其他指标检测,比较单纯CKD与CKD合并心力衰竭患者的一般资料及各实验室指标水平,排除P≥0.05的指标,再经Lasso回归筛选变量。采用5种机器模型算法,即极值梯度提升(XGBoost)、支持向量机(SVM)、随机森林(RF)、梯度提升机(GBM)和逻辑回归(LR)建立诊断模型,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筛选最优模型。应用ROC曲线、校准曲线和临床决策曲线评价模型的鉴别能力、拟合优度与临床价值,最后选取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75例CKD患者检测结果进行外部验证。结果训练集XGBoost模型在预测CKD合并心力衰竭方面更高效,XGBoost模型的曲线下面积(AUC)明显高于RF、SVM、GBM、LR模型(Z=5.192、5.597、5.597、6.271,P<0.001),依据XGBoost模型确定CKD合并心力衰竭的6个重要性权重变量为尿酸、可溶性生长刺激表达基因2蛋白(ST2)、N末端B型利钠肽前体(NT-proBNP)、血糖(GLU)、γ-谷氨酰转移酶(γ-GGT)和年龄。在内部验证集中XGBoost模型的AUC为0.778,95%CI:0.705~0.850,区分度好。校准曲线显示,XGBoost模型预测有很好的拟合性。临床决策曲线显示XGBoost模型的净获益值较高,临床实用性强(P>0.05)。外部验证显示,XGBoost模型的AUC为0.959(95%CI:0.901~0.989),灵敏度为0.960。结论XGBoost算法建立的CKD合并心力衰竭诊断模型具有高效的诊断效能,能帮助临床医生早期识别、精准预测,为疾病诊断提供决策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力衰竭 慢性肾脏病 机器模型 XGBoost算法 尿酸
下载PDF
手外科感染患者创口分泌物细菌分布和药物敏感性分析 被引量:7
15
作者 赵卓 刘豪 +3 位作者 李强 柳溪林 徐雪松 李春雨 《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651-655,共5页
目的:分析手外科感染患者创口分泌物病原菌分布和药敏试验结果,为治疗初期感染患者抗生素的选择提供依据。方法:收集手外科住院患者临床资料,依据创口情况分为3组。第1组为就诊时无创口,术后发生感染患者;第2组为就诊时有污染创口但未... 目的:分析手外科感染患者创口分泌物病原菌分布和药敏试验结果,为治疗初期感染患者抗生素的选择提供依据。方法:收集手外科住院患者临床资料,依据创口情况分为3组。第1组为就诊时无创口,术后发生感染患者;第2组为就诊时有污染创口但未发生感染患者;第3组为就诊时已明确发生感染患者。分析各组患者创口分泌物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结果。结果:获得297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第1组17例,第2组201例,第3组79例。细菌培养结果共获致病菌54种406株,G+细菌178株(43.8%,178/406),G-细菌228株(56.2%,228/406)。占比较多的4种致病菌为金黄色葡萄球菌(15.8%,64/406)、表皮葡萄球菌(14.0%,57/406)、阴沟肠杆菌(10.3%,42/406)和粘质沙雷菌(9.9%,40/406)。药敏试验,甲氧西林耐药的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和表皮葡萄球菌检出率分别为9.4%(6/64)和72.0%(46/64),未检出对万古霉素、利奈唑胺和替加环素耐药的葡萄球菌;未检出对碳青霉烯类抗生素耐药的阴沟肠杆菌和粘质沙雷菌。阴沟肠杆菌对头孢曲松敏感率为83.3%(35/42),对头孢他啶敏感率为90.5%(38/42);粘质沙雷菌对头孢曲松敏感率为100.0%(40/40),对头孢他啶敏感率为97.5%(39/40)。结论:一代头孢菌素及耐青霉素酶的青霉素可作为本院手外科感染患者首选经验性用药。对于开放性外伤感染患者,可能有G-杆菌感染时,三代、四代头孢菌素及喹诺酮类抗菌药物可作为首选药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感染 细菌培养 药敏试验 空窗期 抗生素 预防性用药
下载PDF
骨碎补总黄酮对骨质疏松大鼠骨组织中硬化蛋白表达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 被引量:15
16
作者 孙景春 金辉 +1 位作者 杨雯棋 徐辉 《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911-916,I0001,共7页
目的:探讨骨碎补总黄酮对骨质疏松大鼠骨组织中骨硬化蛋白(SOST)表达的影响,阐明骨碎补总黄酮抗骨质疏松的作用机制。方法:将40只8月龄雌性大鼠分为正常对照组(每天灌胃生理盐水)、骨质疏松模型组(90 mg·kg^-1·d^-1维甲酸灌... 目的:探讨骨碎补总黄酮对骨质疏松大鼠骨组织中骨硬化蛋白(SOST)表达的影响,阐明骨碎补总黄酮抗骨质疏松的作用机制。方法:将40只8月龄雌性大鼠分为正常对照组(每天灌胃生理盐水)、骨质疏松模型组(90 mg·kg^-1·d^-1维甲酸灌胃给药,持续14 d)、阳性药组(维甲酸灌胃14 d,同时以0.1 mg·kg^-1·d^-1皮下注射阿仑膦酸钠30 d)和骨碎补总黄酮组(维甲酸灌胃14 d,同时以58 mg·kg^-1·d^-1骨碎补总黄酮灌胃给药30 d),每组10只。采集各组大鼠静脉血,检测血清中钙、磷和碱性磷酸酶(ALP)水平,肝和肾功能指标,包括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肌酐(Crea)和尿素氮(BUN);取大鼠一侧股骨,采用HE染色观察骨组织病理形态表现;采用qRT-PCR法检测各组大鼠骨组织中SOST mRNA表达水平,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大鼠骨组织中SOST蛋白表达水平。结果:与骨质疏松模型组比较,阳性药组大鼠血清中钙和磷水平明显降低(P<0.05或P<0.01),而骨碎补总黄酮组大鼠血清中钙水平明显升高(P<0.05);与阳性药组比较,骨碎补总黄酮组大鼠血清中钙、磷和ALP水平明显升高(P<0.05或P<0.01)。与正常对照组比较,骨质疏松模型组、阳性药组和骨碎补总黄酮组大鼠血清中Crea水平明显降低(P<0.01);与骨质疏松模型组和阳性药组比较,骨碎补总黄酮组大鼠血清中Crea水平明显降低(P<0.01);各组大鼠血清中ALT、AST和BUN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光镜下观察,骨质疏松模型组大鼠骨组织骨小梁稀疏、变薄和断裂;与骨质疏松模型组比较,阳性药组和骨碎补总黄酮组大鼠骨小梁明显变厚、断裂减少。与骨质疏松模型组比较,阳性药组和骨碎补总黄酮组大鼠骨组织中SOST mRNA表达水平均明显降低(P<0.01);阳性药组大鼠骨组织中SOST蛋白表达水平较正常对照组和骨质疏松模型组均明显降低(P<0.01),骨碎补总黄酮组大鼠SOST蛋白表达水平虽然较正常对照组和骨质疏松模型组低,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骨碎补总黄酮拮抗骨质疏松症的作用机制可能是通过抑制骨细胞合成SOST进而促进骨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质疏松症 骨代谢 骨碎补 骨硬化蛋白
下载PDF
食管鳞癌组织中SPARC蛋白表达的临床意义 被引量:12
17
作者 车轶群 王海 +2 位作者 齐军 郭健 刘芝华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61-63,共3页
目的:探讨基质蛋白SPARC在食管鳞癌的增殖、侵润和转移中的作用。方法:应用免疫组化技术研究SPARC在食管鳞癌组织和其相邻的正常粘膜组织的表达差异,同时对蛋白表达进行定位。结果:36例食管鳞癌手术标本中30例SPARC蛋白表达阳性,正常食... 目的:探讨基质蛋白SPARC在食管鳞癌的增殖、侵润和转移中的作用。方法:应用免疫组化技术研究SPARC在食管鳞癌组织和其相邻的正常粘膜组织的表达差异,同时对蛋白表达进行定位。结果:36例食管鳞癌手术标本中30例SPARC蛋白表达阳性,正常食管上皮组织表达阴性(P<0.01)。SPARC蛋白在不同分化程度的食管鳞癌组织中的表达阳性率基本相同(P>0.05)。有淋巴结转移的食管鳞癌组织与无淋巴结转移癌组织的表达间有显著差异(P<0.05)。4例癌组织细胞核有表达,其余均为细胞浆表达。结论:SPARC和食管癌的发生与发展密切相关。食管癌出现转移时SPARC蛋白表达升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PARC 食管鳞癌 免疫组化
下载PDF
内质网应激在氟中毒大鼠肾损害中的作用 被引量:7
18
作者 孙景春 王春艳 +1 位作者 徐辉 李广生 《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992-995,F0002,共5页
目的:初步观察内质网应激在氟中毒大鼠肾组织中的变化,探索内质网应激在氟中毒肾损伤机制中的作用。方法:48只Wistar大鼠按体重平均分成4组:常食对照组、常食加氟组、低钙对照组和低钙加氟组;分别给予常食和低钙饮食,加氟组大鼠饮水中... 目的:初步观察内质网应激在氟中毒大鼠肾组织中的变化,探索内质网应激在氟中毒肾损伤机制中的作用。方法:48只Wistar大鼠按体重平均分成4组:常食对照组、常食加氟组、低钙对照组和低钙加氟组;分别给予常食和低钙饮食,加氟组大鼠饮水中投氟化钠(NaF)(221mg·L-1)3个月。实验结束后,取一侧肾脏制作病理切片,在光镜下观察形态学变化。取各组大鼠50mg肾组织抽提总RNA,利用RT-PCR技术分析内质网应激相关基因Grp78、Xbp1、CHOP和PDI的表达水平。结果:光镜下可见,常食加氟组大鼠肾组织以近端小管和远端小管上皮细胞水肿和空泡变性为主;低钙加氟组大鼠肾组织近端小管和远端小管上皮细胞呈现水肿和空泡变性,伴有散在的坏死、轻度再生修复和肾间质充血;常食对照组和低钙对照组大鼠肾组织无明显变化。RT-PCR产物经半定量分析显示,低钙加氟组和常食加氟组大鼠肾组织Xbp1的表达较相应对照组明显增强(P<0.05),低钙加氟组大鼠肾组织Grp78mRNA表达较常食加氟组和低钙对照组明显增强(P<0.05或P<0.01);而低钙加氟组大鼠肾组织PDI的表达较常食加氟组明显下降(P<0.05)。各组大鼠肾组织CHOP表达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过量氟可造成肾组织损伤,低钙营养进一步加剧了氟对肾的损伤作用,而内质网应激很可能参与该损伤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氟化钠 肾脏 内质网应激
下载PDF
结直肠癌组织中泛素化修饰蛋白的蛋白质组学分析 被引量:5
19
作者 杨照微 王晶莹 +3 位作者 李时孟 李晓鸥 谢风 何成彦 《分析化学》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355-362,共8页
蛋白质泛素化修饰在结直肠癌的发生、发展和转移等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本研究提取结直肠癌组织中总蛋白,经胰酶水解得到多肽混合物,利用免疫沉淀技术对其中含-GG标签的肽段富集纯化,最后利用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对富集肽段进行分... 蛋白质泛素化修饰在结直肠癌的发生、发展和转移等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本研究提取结直肠癌组织中总蛋白,经胰酶水解得到多肽混合物,利用免疫沉淀技术对其中含-GG标签的肽段富集纯化,最后利用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对富集肽段进行分析,经数据库检索鉴定蛋白。结果表明,在结直肠癌组织中,鉴定得到归属为328种蛋白的2036个肽段。其中,含-GG标签的修饰肽段数为1497个,归属287种蛋白。在鉴定得到的含有-GG标签的肽段中,除了大部分含有1个-GG标签的肽段外,还包括31个含有2个-GG标签的肽段以及3个含有3个-GG标签的肽段。在鉴定得到的泛素化修饰的蛋白中,发现许多与结直肠癌密切相关的蛋白,包括胸腺素α原(Prothymosin alpha)、转化酸性含卷曲螺旋蛋白3(Transforming acidic coiled-coil-containing protein 3)、中性氨基酸转运蛋白B(0)(Neutral amino acid transporter B(0))等。对所鉴定的泛素化修饰蛋白的生物信息学分析表明,结直肠癌组织中泛素化修饰蛋白涵盖了多种基本的生物学过程和分子功能,在细胞内的各个亚细胞器及胞外基质成分中均有分布。本研究对结直肠癌组织中的泛素修饰蛋白的种类、分布等情况提供了一种特异、有效的研究方法,研究结果为深入研究结直肠癌中泛素化修饰调控分子机制提供了基础数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直肠癌 泛素化修饰 蛋白质组
下载PDF
血清PIVKA-Ⅱ在肝癌诊断中的应用 被引量:34
20
作者 朱宇 王海 +6 位作者 王宏洁 王慜杰 韩彬彬 张春 李学祥 杜君 齐军 《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 2014年第7期513-516,共4页
目的检测肝癌患者血清中的人异常凝血酶原即维生素K缺乏或拮抗剂Ⅱ诱导的蛋白(PIVKA—Ⅱ)的浓度,并评价其对肝癌的诊断价值。方法采用PIVKA—Ⅱ和AFP检测试剂盒,分别对136例治疗前的肝癌患者(包括80例早期肝癌和56例中晚期肝癌)... 目的检测肝癌患者血清中的人异常凝血酶原即维生素K缺乏或拮抗剂Ⅱ诱导的蛋白(PIVKA—Ⅱ)的浓度,并评价其对肝癌的诊断价值。方法采用PIVKA—Ⅱ和AFP检测试剂盒,分别对136例治疗前的肝癌患者(包括80例早期肝癌和56例中晚期肝癌),56例肝炎患者和136例健康者血清样本进行检测。运用受试者工作特性曲线(ROC)分析PIVKA—Ⅱ和甲胎蛋白(AFP)的检测效能,并确定PIVKA—Ⅱ检测肝癌的临界值。比较PIVKA—Ⅱ和AFP检测肝癌的灵敏度和准确率。结果健康组、慢性肝炎组、早期肝癌组和中晚期肝癌组的血清PIVKA—Ⅱ的中位浓度分别为18.0(15.0~20.0)mAU/ml、18.0(14,0~23.0)mAU/ml、345.0(31.8~3787.0)mAU/ml和1008.5(30.3~25788.0)mAU/ml,早期肝癌组显著高于健康组(P〈0.001)和慢性肝炎组(P〈0.001),低于中晚期肝癌组(P=0.375)。血清PIVKA—Ⅱ检测肝癌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936(95%C10.908—0.964),显著优于AFP的检测能力[VS.0.848(95%c10.800~0.896),z值=3.580,P〈0.001]。PIVKA-Ⅱ检测肝癌的最佳临界值为25.5mAU/ml,此时灵敏度为84.6%,特异度为90.6%。联合PIVKA—Ⅱ和AFP检测,可增加肝癌诊断的灵敏度(VS.PIVKA—Ⅱ,P=0.036;vs.AFP,P〈0.001)。结论血清PIVKA—Ⅱ对于肝癌的诊断效能优于AFP,可作为肝癌早期筛查的血清标志物应甩于临床,为肝癌的早诊早治提供帮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癌 人异常凝血酶原 诊断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