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TIA人群中ApoE、MTHFR基因多态性与颈动脉斑块的相关性分析
1
作者 郝萍萍 郭倩 +2 位作者 黄煜森 李帅红 方乐 《中国实验诊断学》 2023年第10期1178-1180,共3页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的发病机制目前尚未完全清楚,研究显示TIA患者早期卒中风险很高,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及其导致的颅外段血管狭窄是TIA发病的重要原因之一[1]。既往研究表明,基因多态性在颈动脉粥样硬化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2]。目...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的发病机制目前尚未完全清楚,研究显示TIA患者早期卒中风险很高,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及其导致的颅外段血管狭窄是TIA发病的重要原因之一[1]。既往研究表明,基因多态性在颈动脉粥样硬化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2]。目前国内外对ApoE、MTHFR基因多态性与颈动脉斑块的相关研究仍存在争议[3-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动脉斑块 颈动脉粥样硬化 MTHFR基因多态性 早期卒中风险 血管狭窄 APOE TIA 相关性分析
下载PDF
肌电图在颈椎病诊断中的临床价值 被引量:11
2
作者 王莹 董丽娜 +3 位作者 钟志伟 李欣阳 罗民 李洪军 《中国实验诊断学》 2018年第4期746-748,共3页
颈椎病又称颈椎综合征,好发于中老年人。我国颈椎病发病率为17.3%,近几年颈椎病的发病率逐年增高,且发病年龄逐渐年轻化。颈椎病是以退行性病变为基础的一种疾患,颈椎长期劳损、骨质增生、椎间盘退行性变及其它继发性的病理变化引起脊... 颈椎病又称颈椎综合征,好发于中老年人。我国颈椎病发病率为17.3%,近几年颈椎病的发病率逐年增高,且发病年龄逐渐年轻化。颈椎病是以退行性病变为基础的一种疾患,颈椎长期劳损、骨质增生、椎间盘退行性变及其它继发性的病理变化引起脊髓或神经根受压,使神经分布的区域产生特定临床症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肌电图 肌萎缩侧索硬化 颈椎病 腕管综合征 三角肌 周围神经卡压
下载PDF
C2背根神经节脉冲射频联合三氧自体血疗法治疗老年颈源性头痛的效果
3
作者 赵艳红 李明泽 +2 位作者 王连松 杨昕 罗民 《国际老年医学杂志》 2024年第1期36-40,共5页
目的探究C2背根神经节(DRG)脉冲射频微创技术(PRF)联合三氧自体血疗法(OAHT)治疗老年颈源性头痛(CEH)的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11月—2021年11月在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收治的85例CEH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纳入排除标准,确定有效病例48... 目的探究C2背根神经节(DRG)脉冲射频微创技术(PRF)联合三氧自体血疗法(OAHT)治疗老年颈源性头痛(CEH)的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11月—2021年11月在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收治的85例CEH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纳入排除标准,确定有效病例48例,根据治疗方案分为PRF组、PRF+OAHT组。PRF组共22例患者,行C2 DRG的PRF治疗;PRF+OAHT组共26例患者,行C2 DRG的PRF联合OAHT治疗,每日1次,疗程为1周。记录治疗前、治疗后1天、1周、1个月的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及治疗前、治疗后1个月的颈椎活动度(ROM)评分;采用临床总有效率评估临床效果,记录治疗期间的并发症及不良反应。结果两组治疗后VAS评分均低于治疗前(P<0.05),ROM评分低于治疗前(P<0.05);治疗后1周、1个月PRF+OAHT组VAS评分低于PRF组(P<0.05);两组治疗有效率均达90%以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RF+OAHT组对老年CEH的缓解效果优于PRF组;两种方法均能减轻CEH引起的颈椎受限,且效果基本相同,治疗后均接近正常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脉冲射频 三氧自体血疗法 颈源性头痛 视觉模拟量表
下载PDF
老龄慢性酒精中毒大鼠模型大脑中动脉力学特性 被引量:1
4
作者 郑广翔 李新颖 +1 位作者 罗民 徐淼 《中国老年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4期6049-6051,共3页
目的探讨正常与老龄慢性酒精中毒大鼠大脑中动脉的力学特性。方法建立老龄慢性酒精中毒大鼠模型,随机分为模型组与对照组,建模第55天起对各组大鼠进行Morris水迷宫实验,取两组大鼠大脑中动脉进行拉伸实验,将两组大鼠断头后快速取脑,漂洗... 目的探讨正常与老龄慢性酒精中毒大鼠大脑中动脉的力学特性。方法建立老龄慢性酒精中毒大鼠模型,随机分为模型组与对照组,建模第55天起对各组大鼠进行Morris水迷宫实验,取两组大鼠大脑中动脉进行拉伸实验,将两组大鼠断头后快速取脑,漂洗,将额区皮质分离后以生理盐水为介质,脑组织与生理盐水重量体积比为9∶1,制成10%脑组织匀浆液,离心后取上清液0.2 ml加入试管,测量丙二醛(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金属硫蛋白(MT)含量。结果模型组各时间点逃避潜伏期值显著大于对照组(P<0.05)。模型组SOD和MT含量显著小于对照组,MDA含量显著大于对照组(均P<0.05)。模型组大鼠大脑中动脉弹性限度应变、弹性限度应力、最大应力、最大应变均显著小于对照组,弹性模量显著大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老龄慢性酒精中毒大鼠模型大脑中动脉力学特性发生了改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酒精中毒 力学特性
下载PDF
射频介入治疗脑缺血患者1例报告
5
作者 罗民 李玫 董丽娜 《吉林医学》 CAS 2015年第4期824-824,F0003,共2页
1病历摘要患者,女,64岁。主诉:四肢活动不灵2年,加重伴肢体麻木2 d10现病史:患者于2年前无明显诱因的出现四肢活动不灵,当时未进行诊治,2 d前患者四肢不灵症状加重,并伴有肢体的麻木。患者不能站立不能持物,并出现尿失禁,偶有头晕,表... 1病历摘要患者,女,64岁。主诉:四肢活动不灵2年,加重伴肢体麻木2 d10现病史:患者于2年前无明显诱因的出现四肢活动不灵,当时未进行诊治,2 d前患者四肢不灵症状加重,并伴有肢体的麻木。患者不能站立不能持物,并出现尿失禁,偶有头晕,表情呆滞沟通速度减慢,无恶心、呕吐、喝水呛咳、吞咽困难及视物模糊等。在当地诊所进行诊治无明显好转,遂来我院诊治,门诊以"四肢活动不灵待查"收入我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缺血 射频 介入
下载PDF
聚乳酸-羟基乙酸导管移植修复坐骨神经损伤后的力学特性分析 被引量:4
6
作者 李正伟 吕雪漫 +2 位作者 李新颖 李亚军 罗民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917-922,共6页
背景:有关自体神经和聚乳酸-羟基乙酸导管移植修复坐骨神经损伤后的拉伸、应力松弛力学特性测试鲜有报道。目的:对比分析自体神经和聚乳酸-羟基乙酸导管移植修复坐骨神经损伤后的拉伸、应力松弛力学特性。方法:取死后24 h内的新鲜人尸... 背景:有关自体神经和聚乳酸-羟基乙酸导管移植修复坐骨神经损伤后的拉伸、应力松弛力学特性测试鲜有报道。目的:对比分析自体神经和聚乳酸-羟基乙酸导管移植修复坐骨神经损伤后的拉伸、应力松弛力学特性。方法:取死后24 h内的新鲜人尸体坐骨神经标本60条,加工成长35 mm试样,分为3组,正常对照组不做任何处理,人工导管移植组、自体神经移植组切断坐骨神经标本,形成20 mm缺损,分别以聚乳酸-羟基乙酸人工导管、自体神经吻接修复,3组均进行拉伸和应力松弛测试。结果与结论:1各组坐骨神经试样应力最初600 s下降较快,600 s后下降缓慢,7 200 s时应力松弛曲线接近水平,各组坐骨神经试样的应力松弛曲线为对数关系变化趋势;2自体神经移植组、人工导管移植组拉伸弹性限度载荷、弹性限度应力、最大载荷、最大应力、弹性限度应变、最大应变小于正常对照组(P<0.05),人工导管移植组拉伸弹性限度载荷、弹性限度应力、最大载荷、最大应力、弹性限度应变、最大应变大于自体神经移植组(P<0.05);3结果表明,聚乳酸-羟基乙酸人工导管具有很好的拉伸和应力松弛力学特性,符合坐骨神经损伤移植修复生物材料的拉伸力学特性和应力松弛力学特性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再生 坐骨神经 组织工程 生物材料 材料相容性 聚乳酸-羟基乙酸 周围神经损伤 坐骨神经损伤模型 自体神经 移植 修复 应力松弛
下载PDF
周围神经松解术治疗糖尿病足的临床效果分析 被引量:4
7
作者 董丽娜 赵世伟 +3 位作者 李玫 钟志伟 王莹 朱宝宇 《国际老年医学杂志》 2021年第1期4-7,共4页
目的探讨周围神经松解术治疗糖尿病足的临床效果。方法随机选取2019年1月~2020年1月期间就诊于北华大学附属医院的52例糖尿病足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并对其实施周围神经松解术,比较术前、术后患者的足部感觉、两点辨别觉、疼痛程度、神经... 目的探讨周围神经松解术治疗糖尿病足的临床效果。方法随机选取2019年1月~2020年1月期间就诊于北华大学附属医院的52例糖尿病足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并对其实施周围神经松解术,比较术前、术后患者的足部感觉、两点辨别觉、疼痛程度、神经传导速度以及欧米诺试验情况。结果术后3个月患者足部感觉变化缓解率为98.08%,效果较好;术后患者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与术前相比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术后患者的两点辨别觉与术前相比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术后患者的腓总神经和胫神经的感觉传导速度和运动传导速度均得到了明显的提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术后欧米诺试验总有效率为95.08%,效果较好。结论应用周围神经松解术治疗糖尿病足可有效缓解患者疼痛、麻木等症状,同时可以促进神经功能的恢复,值得临床应用和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周围神经松解术 糖尿病足 足部感觉
下载PDF
化学去细胞异体神经联合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修复损伤坐骨神经的生物力学评价 被引量:3
8
作者 吴志峰 罗民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7期991-995,共5页
背景:以拉伸力学指标评估化学去细胞异体神经联合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治疗坐骨神经损伤的效果,目前鲜有报道。目的:评估化学去细胞异体神经联合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坐骨神经损伤的效果。方法:将45只SD大鼠随机分为自体神经移植组、化... 背景:以拉伸力学指标评估化学去细胞异体神经联合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治疗坐骨神经损伤的效果,目前鲜有报道。目的:评估化学去细胞异体神经联合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坐骨神经损伤的效果。方法:将45只SD大鼠随机分为自体神经移植组、化学去细胞异体神经移植组、化学去细胞异体神经联合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组,每组15只,制备10 mm坐骨神经损伤模型,分别以自体神经、化学去细胞异体神经、化学去细胞异体神经联合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修复坐骨神经损伤,术后20周,进行坐骨神经电生理检测和坐骨神经单向拉伸实验。结果与结论:①化学去细胞异体神经联合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组与自体神经移植组波幅值、运动传导速度值大于化学去细胞异体神经移植组(P<0.05);②化学去细胞异体神经联合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组与自体神经移植组拉伸弹性限度应变、弹性限度应力、最大应变、最大应力大于化学去细胞异体神经移植组(P<0.05);③结果表明,化学去细胞异体神经联合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对坐骨神经损伤具有明显的修复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坐骨神经损伤 化学去细胞异体神经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神经修复 生物力学
下载PDF
膝关节肿瘤型假体置换术后翻修行全股骨置换术1例
9
作者 王星星 王胜群 +2 位作者 范洪武 余静 于涛 《中国实验诊断学》 2022年第1期144-146,共3页
膝关节肿瘤型假体置换术常用于诊断为膝关节肿瘤患者的治疗[1],通过肿瘤病损切除,膝关节假体植入来避免截肢,在积极的康复训练后短期效果理想。但Etienne Caron等[2]对290例行铰链式膝关节置换术的患者进行至少5年的随访发现,37%患者存... 膝关节肿瘤型假体置换术常用于诊断为膝关节肿瘤患者的治疗[1],通过肿瘤病损切除,膝关节假体植入来避免截肢,在积极的康复训练后短期效果理想。但Etienne Caron等[2]对290例行铰链式膝关节置换术的患者进行至少5年的随访发现,37%患者存在并发症(感染、松动、假体周围骨折等),其中19%需要重新手术,术后长期效果有待进一步观察。全股骨置换术(Total femoral replacement,TFR)[3]是用人工假体来置换患者整个股骨及髋膝关节从而恢复患肢功能的一种术式,临床最常用于股骨巨大肿瘤患者行肿瘤切除术后的保肢手术。若诊断有严重骨缺损,股骨对髓内假体部分几乎没有支撑作用,即用常规方法难以重建的髋膝关节翻修病例,行全股骨置换术也是一项可取的选择[4-5]。而肿瘤型膝关节假体翻修行TFR在国内鲜有报导,本例个案报告为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收治的1例右侧股骨远端血管肉瘤切除、肿瘤型膝关节假体置换术后10年,假体松动3年行膝关节假体翻修、全股骨置换术的病例,旨在为临床此类患者的诊治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膝关节假体 膝关节置换术 人工假体 假体周围骨折 短期效果 血管肉瘤 个案报告 长期效果
下载PDF
91例颈肩上肢痛临床特征与诊断分析 被引量:4
10
作者 罗文琪 杨光 +6 位作者 崔树森 朱庆三 顾锐 方乐 张静菊 郭嘉隆 罗民 《中华手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118-122,共5页
目的分析复杂性颈肩上肢痛病例临床特征,并对诊断结果进行归类、总结,旨在提高临床医师对颈肩上肢痛的认识,为临床工作提供有价值的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5年7月至2017年3月在我院颈肩上肢痛疑难病多学科会诊中心就诊的颈肩上肢痛... 目的分析复杂性颈肩上肢痛病例临床特征,并对诊断结果进行归类、总结,旨在提高临床医师对颈肩上肢痛的认识,为临床工作提供有价值的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5年7月至2017年3月在我院颈肩上肢痛疑难病多学科会诊中心就诊的颈肩上肢痛患者临床资料。对患者的一般资料、症状、体征、辅助检查和诊断进行分类、总结。结果符合纳入标准共计91例患者,男41例,女50例。病史5 d至30年,平均25.4个月。47~67岁年龄段最多见(53例,58.2%)。除疼痛外,麻木(35%)、无力(13%)、肌肉萎缩(11%)、活动受限(7%)是常见的症状。24例Spurling征阳性患者中,有神经根型颈椎病17例(70.8%)。11例行前中斜角肌诊断性封闭,8例阳性中7例患者诊断为胸廓出口综合征。在48例单一诊断中,颈椎病类10例(21%)、胸廓出口综合征类9例(19%)、周围神经类9例(19%)、中枢神经系统类7例(15%)、肿瘤类4例(8%)、感染类3例(6%)、其他6例(12%)。在29例复合诊断中,胸廓出口综合征合并其他疾病16例(55.2%),其中包括胸廓出口综合征合并神经根型颈椎病8例。神经根型颈椎病合并其他疾病7例(24.1%)。结论复杂性颈肩上肢痛好发于中老年人,以女性多见。颈椎病是复杂性颈肩上肢痛最常见病因,胸廓出口综合征占到一定比例。部分复杂性颈肩上肢痛患者是以神经根型颈椎病或胸廓出口综合征为主的复合性诊断。Spurling征和前中斜角肌诊断性封闭有助于复杂性颈肩上肢痛疾病的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疼痛 诊断 临床特征 神经根型颈椎病 胸廓出口综合征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