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糖肾安对糖基化抑制作用的体外研究 被引量:1
1
作者 苗春生 赵丽艳 +2 位作者 赵雪梅 张秀云 李才 《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6期745-747,共3页
目的 :研究中草药复方糖肾安对体外糖基化的抑制作用。方法 :正常大鼠被随机分为对照组、糖肾安组和氨基胍组 ,分别灌服饮用水、糖肾安 ( 6g· kg-1 )和氨基胍 ( 2 5 mg· kg-1 ) ,4d后收集各组动物血清 ,观察这些含药血清对体... 目的 :研究中草药复方糖肾安对体外糖基化的抑制作用。方法 :正常大鼠被随机分为对照组、糖肾安组和氨基胍组 ,分别灌服饮用水、糖肾安 ( 6g· kg-1 )和氨基胍 ( 2 5 mg· kg-1 ) ,4d后收集各组动物血清 ,观察这些含药血清对体外糖基化的抑制作用。结果 :与阳性药氨基胍相比 ,灌服糖肾安的大鼠血清对体外糖基化反应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相对抑制率为 1 0 2 .2 %。结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清药理学 中草药 糖肾安 糖基化 大鼠 WISTAR 抑制作用
下载PDF
胆脂瘤患者外耳道上皮细胞增殖和凋亡的研究
2
作者 井玲 祝威 +1 位作者 黄冬雁 杜宝东 《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6期742-744,共3页
目的 :检测胆脂瘤上皮及胆脂瘤患者外耳道上皮增殖细胞核抗原 ( PCNA)、Ki- 67抗原和凋亡细胞。方法 :取后天继发性中耳胆脂瘤患者和正常人外耳道皮肤 (各 5例 )及胆脂瘤上皮 ( 1 3例 )。应用免疫组化和原位切口末端标记 ( TUNUL)法检查... 目的 :检测胆脂瘤上皮及胆脂瘤患者外耳道上皮增殖细胞核抗原 ( PCNA)、Ki- 67抗原和凋亡细胞。方法 :取后天继发性中耳胆脂瘤患者和正常人外耳道皮肤 (各 5例 )及胆脂瘤上皮 ( 1 3例 )。应用免疫组化和原位切口末端标记 ( TUNUL)法检查 PCNA、Ki- 67抗原和凋亡细胞的分布和数量。结果 :胆脂瘤患者外耳道皮肤 PCNA、Ki- 67抗原的分布和数量与胆脂瘤上皮相似 ,而较正常外耳道上皮分布范围广 ,阳性细胞多且深染 ;凋亡细胞数量与正常外耳道上皮相比有明显增加趋势。结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胆脂瘤 中耳 增殖细胞核抗原 KI-67抗原 细胞凋亡 免疫组织化学 原位缺口末端标记
下载PDF
糖肾安对糖尿病大鼠糖基化产物形成和氧化应激的抑制作用 被引量:6
3
作者 赵丽艳 苗春生 +2 位作者 赵雪梅 张秀云 李才 《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6期748-750,共3页
目的 :研究中草药复方糖肾安对糖基化产物形成和氧化应激的抑制作用。方法 :给链脲佐菌素诱发的糖尿病大鼠胃管灌服糖肾安 ( 6g· kg-1 ) 8周后 ,检查血清、肾脏糖基化产物及红细胞、肾脏抗氧化酶活性以及脂质过氧化物含量。结果 :... 目的 :研究中草药复方糖肾安对糖基化产物形成和氧化应激的抑制作用。方法 :给链脲佐菌素诱发的糖尿病大鼠胃管灌服糖肾安 ( 6g· kg-1 ) 8周后 ,检查血清、肾脏糖基化产物及红细胞、肾脏抗氧化酶活性以及脂质过氧化物含量。结果 :与对照组大鼠比较 ,糖尿病大鼠血清果糖胺含量、肾脏 5 -羟甲基糠醛 ( 5 - HMF)释放量及肾组织糖基化终产物 ( AGEs)含量均明显升高 ,经糖肾安处理 8周后 ,这 3项指标均明显降低。糖尿病大鼠红细胞过氧化氢酶 ( CAT)活性、谷胱甘肽 ( GSH)含量以及肾组织超氧化物歧化酶 ( SOD)和 CAT活性均较对照组明显降低 ,糖肾安可使这些指标显著升高。糖肾安能明显降低糖尿病大鼠已升高的红细胞、肾组织和尿液丙二醛 ( MDA)含量。结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草药 糖肾安 糖基化终产物 抑制作用 氧化性应激 大鼠 WISTAR 糖尿病
下载PDF
关木通致肾损伤大鼠血和尿中尾加压素Ⅱ含量的变化 被引量:6
4
作者 陈素贤 李才 +2 位作者 苗春生 孙波 田琳 《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21-24,F0002,共5页
目的:观察关木通引起大鼠肾损伤时血和尿中尾加压素Ⅱ(UⅡ)含量的变化。方法: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5只)和给药组(25只)。大鼠灌胃给予关木通水煎剂后0、3、7、15、25 d和停药10 d时采血并留取24 h尿液,分别检测血肌酐、尿素氮... 目的:观察关木通引起大鼠肾损伤时血和尿中尾加压素Ⅱ(UⅡ)含量的变化。方法: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5只)和给药组(25只)。大鼠灌胃给予关木通水煎剂后0、3、7、15、25 d和停药10 d时采血并留取24 h尿液,分别检测血肌酐、尿素氮、24 h尿蛋白、尿视黄醇结合蛋白(RBP)、尿N-乙酰-β-氨基葡萄糖苷酶(NAG)水平及血浆、尿UⅡ含量;观察上述时间点肾脏组织病理学改变。结果:①给予关木通后不同时间血肌酐、尿素氮及24 h尿蛋白含量与对照组比较无明显升高;与对照组比较,尿NAG于给药15 d后明显升高(P<0.05),给药25 d后NAG及RBP含量均增加(P<0.01),停药10 d两者含量与25 d时比较未见明显下降。②与对照组比较,血UⅡ含量在给予关木通15 d即明显升高(P<0.05),25 d达峰值(P<0.01),停药10 d仍持续在较高水平(P<0.01);尿UⅡ含量于给药25 d时较对照组明显升高(P<0.05),停药10 d时仍在较高水平(P<0.05)。③给药3 d后HE染色可见局部肾小管上皮细胞变性、坏死和崩解,并随给药时间的延长逐渐加重,停药10 d病变较25 d时有所减轻。结论:关木通所致肾损伤可引起血、尿UⅡ含量明显升高,提示UⅡ在关木通所致肾损伤的发生发展中可能有一定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尾加压素Ⅱ 肾/损伤 关木通
下载PDF
氟伐他汀对5/6肾切除大鼠肾脏的保护作用 被引量:2
5
作者 宋国炜 李才 +1 位作者 苗春生 张秀云 《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6期729-732,共4页
目的 :探讨羟甲基戊二酰辅酶 A( HMG- Co A)还原酶抑制剂氟伐他汀 ( fluvastatin)对 5 /6肾切除大鼠肾脏的保护作用。方法 :将 5 /6肾切除大鼠 2 4只随机均分为 5 /6肾切除组 ,模型组 ( n=1 2 )和氟伐他汀治疗的 5 /6肾切除组 ,治疗组 (... 目的 :探讨羟甲基戊二酰辅酶 A( HMG- Co A)还原酶抑制剂氟伐他汀 ( fluvastatin)对 5 /6肾切除大鼠肾脏的保护作用。方法 :将 5 /6肾切除大鼠 2 4只随机均分为 5 /6肾切除组 ,模型组 ( n=1 2 )和氟伐他汀治疗的 5 /6肾切除组 ,治疗组 ( n=1 2 ) ,另设假手术组作为对照组 ( n=6)。处理 1 3周后检测尿蛋白排泄率、血清尿素氮、肌酐、总胆固醇和甘油三酯含量 ,光镜和电镜检查肾形态改变并计算肾小球硬化指数。结果 :氟伐他汀治疗组大鼠尿蛋白排泄率、血清尿素氮和肌酐水平较模型组明显降低 ,肾脏病变和肾小球硬化程度明显减轻。结论 :氟伐他汀对 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羟甲基戊二酰基COA还原酶抑制剂 氟伐他汀 肾小球硬化症 局灶性 肾功能衰竭 肾脏保护
下载PDF
尾加压素Ⅱ的非血流动力学作用及其在某些疾病中的意义 被引量:5
6
作者 陈素贤 罗萍 李才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8期1654-1657,共4页
Urotensin-Ⅱ is the most potent vasoconstrictor peptide ever identified.A great number of studies about hemodynamics of urotensin-Ⅱ were reported.Recently,many researches have demonstrated that urotensin-Ⅱ also has ... Urotensin-Ⅱ is the most potent vasoconstrictor peptide ever identified.A great number of studies about hemodynamics of urotensin-Ⅱ were reported.Recently,many researches have demonstrated that urotensin-Ⅱ also has nonhemodynamic effects,such as mitogenic action,stimulating cell proliferation,promoting extracellular matrix production and so on.Nonhemodynamic effects of urotensin-Ⅱ may play a role in the pathogenesis of some diseas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尿紧张素类 非血流动力学
下载PDF
牛磺酸对乙醇醛细胞毒性的抑制作用 被引量:2
7
作者 梁雅静 李才 侯芳玉 《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249-252,共4页
目的 :研究牛磺酸对乙醇醛所致细胞毒性的抑制作用。方法 :采用单细胞凝胶电泳技术 (彗星实验 )检测牛磺酸 (5 0 mm ol· L- 1 )对乙醇醛 (GA,0 .1mm ol· L- 1 )所致小鼠脾淋巴细胞 DNA损伤的抑制作用 ,并用 2 ,4 -二硝基苯肼... 目的 :研究牛磺酸对乙醇醛所致细胞毒性的抑制作用。方法 :采用单细胞凝胶电泳技术 (彗星实验 )检测牛磺酸 (5 0 mm ol· L- 1 )对乙醇醛 (GA,0 .1mm ol· L- 1 )所致小鼠脾淋巴细胞 DNA损伤的抑制作用 ,并用 2 ,4 -二硝基苯肼法定量检测牛磺酸对反应体系中乙醇醛含量的影响 ,同时设乙醇醛阳性对照组和 PBS阴性对照组。结果 :在 0 .1mm ol· L- 1 乙醇醛溶液中加入 5 0 m mol· L- 1 牛磺酸后 ,小鼠脾淋巴细胞 DNA的损伤率较阳性对照组明显降低 (P<0 .0 1) ,彗星实验的迁移距离 (尾长 )也显著缩短 (P<0 .0 1) ,牛磺酸呈剂量依赖性明显降低反应体系中乙醇醛的含量。结论 :牛磺酸对乙醇醛的细胞毒性有明显抑制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牛磺酸/药理学 乙醇醛 电泳 DNA损伤
下载PDF
LEC鼠自发性肝癌谷胱甘肽S-转移酶表达的意义 被引量:1
8
作者 李兴华 王丽英 李广生 《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25-26,51,共3页
目的 :观察 L EC大鼠自发性肝癌谷胱甘肽 S-转移酶 (GST- P)的蛋白表达 ,探讨 GST- P对原发性肝癌早期诊断的价值。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 L EC大鼠肝脏 GST- P的表达。结果 :6 7周龄 L EC鼠即肝癌组 GST- P的表达率 (96 .97% ... 目的 :观察 L EC大鼠自发性肝癌谷胱甘肽 S-转移酶 (GST- P)的蛋白表达 ,探讨 GST- P对原发性肝癌早期诊断的价值。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 L EC大鼠肝脏 GST- P的表达。结果 :6 7周龄 L EC鼠即肝癌组 GST- P的表达率 (96 .97% )明显高于 4~ 6个月龄 L EC鼠即肝炎组 (37.5 % )及 SD大鼠组 (9.38% )的表达率 (P<0 .0 1) ,4~ 6个月龄 L EC鼠 GST- P的表达率高于 SD大鼠组 (P<0 .0 5 )。结论 :GST- P可作为大鼠原发性肝癌早期诊断的肿瘤标志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肿瘤/诊断 转移酶类 谷胱甘肽S-转移酶 疾病模型 动物 大鼠 近交LEC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