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论制度社会学在当代的建构 被引量:7
1
作者 董才生 《江苏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93-96,共4页
关键词 社会学 新制度主义 当代 制度分析 地位与作用 20世纪 80年代 学术思潮 理论形态 解释制度
下载PDF
社会学视野中的语言 被引量:2
2
作者 刘少杰 《社会学家茶座》 2004年第7期28-33,共6页
语言的变化根源于社会生活的变化,这似乎是一个不可置疑的命题。其实,这不过是看待语言和社会生活关系的视角之一,从另一个视角可以提出一个同样难以驳倒的命题:社会生活的变化根源于语言的变化。社会学对待语言研究的态度变迁,其... 语言的变化根源于社会生活的变化,这似乎是一个不可置疑的命题。其实,这不过是看待语言和社会生活关系的视角之一,从另一个视角可以提出一个同样难以驳倒的命题:社会生活的变化根源于语言的变化。社会学对待语言研究的态度变迁,其中包含了这种对语言与社会生活关系的视角转换和命题替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学 语言研究 思想意识 社会暴戾 理性主义
下载PDF
中国社会转型中的感性选择 被引量:32
3
作者 刘少杰 《江苏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17-21,共5页
在一个具有深厚传统根基的国度里,中国的社会转型必不可少的会经历一个感性选择的环节,尽管在中国社会转型研究领域中理性选择已成为一个热门话题,但深入地思考和研究广泛发生的感性选择在中国社会转型中所处的地位及其所拥有的特点,也... 在一个具有深厚传统根基的国度里,中国的社会转型必不可少的会经历一个感性选择的环节,尽管在中国社会转型研究领域中理性选择已成为一个热门话题,但深入地思考和研究广泛发生的感性选择在中国社会转型中所处的地位及其所拥有的特点,也应该是一件十分有意义的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社会转型 感性选择 社会学
下载PDF
单位制度变迁与集体认同的重构
4
作者 田毅鹏 《理论文萃》 2006年第6期11-18,共8页
自单位研究作为一个学术话题进入学界视阈以来,多数学者都强调单位制度的中国特性和本土意义,认为无论是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社会,还是在其他社会主义再分配经济社会,都不存在“单位现象”,“单位体制是中国社会主义社会的一个独特和... 自单位研究作为一个学术话题进入学界视阈以来,多数学者都强调单位制度的中国特性和本土意义,认为无论是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社会,还是在其他社会主义再分配经济社会,都不存在“单位现象”,“单位体制是中国社会主义社会的一个独特和关键的方面。”这样,单位制度及其运行过程中衍生出的单位现象,便成为中国社会走向现代化进程中独有的产物。笔者认为单位制度固然具有极强的中国特色,但如果我们过分强调其特殊性,则很容易将其“另类化”,进而导致我们对单位性质的误解。事实上,如果我们将单位制度置于工业主义、民族国家、意识形态建构的历史背景下进行考察,便会发现单位制度与现代性间天然的内在关联。“现代性带来了集体和集体认同边界建构的独特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位制度 集体认同 市场经济社会 社会主义社会 变迁 中国特性 现代化进程 资本主义
原文传递
制度变迁中的意识形态整合
5
作者 刘少杰 《理论文萃》 2006年第6期38-44,共7页
制度变迁必然引起意识形态的分化重构,而无论意识形态分化重构到何种程度。意识形态都一定要发挥社会整合的作用,这是意识形态的本质使然。于是,这里便遇到一些不可回避的问题,在制度变迁的历史条件下,分化重构的意识形态怎样发挥... 制度变迁必然引起意识形态的分化重构,而无论意识形态分化重构到何种程度。意识形态都一定要发挥社会整合的作用,这是意识形态的本质使然。于是,这里便遇到一些不可回避的问题,在制度变迁的历史条件下,分化重构的意识形态怎样发挥其社会整合功能?如何明确认识和有效调整主流意识形态和非主流意识形态的社会整合矛盾?本文以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制度变迁和意识形态变化为背景,对这里提出的问题作一些初步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意识形态整合 变迁 非主流意识形态 社会整合功能 改革开放以来 历史条件 形态变化 分化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