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8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WGCNA分析鉴定糖尿病肾病新的诊断标志物
1
作者 安敏 杨晓玲 +2 位作者 马亮 付少杰 马福哲 《中国实验诊断学》 2023年第11期1281-1287,共7页
目的基于生物信息学技术鉴定糖尿病肾病(DKD)新的诊断标志物。方法在基因综合表达数据库(GEO)中筛选DKD与正常肾小球组织中的差异表达基因(DEGs),并通过加权基因共表达网络(WGCNA)筛选关键基因模块,获得关键DEGs。进行基因本体论功能(GO... 目的基于生物信息学技术鉴定糖尿病肾病(DKD)新的诊断标志物。方法在基因综合表达数据库(GEO)中筛选DKD与正常肾小球组织中的差异表达基因(DEGs),并通过加权基因共表达网络(WGCNA)筛选关键基因模块,获得关键DEGs。进行基因本体论功能(GO)以及基因组百科全书通路(KEGG)富集分析,以及蛋白互作(PPI)分析获取核心基因。绘制核心基因的受试者操作特征(ROC)曲线,筛选出诊断效能较好的基因作为诊断标志物,并进行基因集富集分析(GSEA)以及免疫浸润分析。结果共鉴定出87个DEGs,其中39个在DKD中上调,48个下调。WGCNA显示橙色模块为关键模块,共获得14个关键DEGs。对关键DEGs的GO富集结果主要富集于白细胞趋化、趋化因子结合等,KEGG富集结果主要富集于白细胞介素17、肿瘤坏死因子等信号通路。PPI分析鉴定出5个核心基因,ROC曲线提示DUSP1及FOSB具有较好的诊断效能(AUC=0.941,AUC=0.900),被筛选为潜在诊断标志物。GSEA富集分析结果提示随着标志物表达的增加,色氨酸代谢、脂肪酸代谢等通路被抑制。免疫浸润结果发现这两个标志物的表达均与免疫细胞的浸润密切相关。结论DUSP1和FOSB对DKD具有良好的诊断效能,并与DKD肾小球免疫细胞浸润相关,有望成为DKD的新型诊断标志物及治疗靶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肾病 诊断标志物 DUSP1 FOSB WGCNA分析
下载PDF
伴有高血压的原发性IgA肾病患者临床与病理特点分析 被引量:6
2
作者 林萍 高莹莹 卞淑芬 《中国实验诊断学》 2020年第11期1842-1843,共2页
IgA肾病(IgAN)是1968年由法国学者Berger和Hinglais首先描述和命名的,其病理特征是光镜下常见弥漫性系膜增生或局灶节段增生性肾小球肾炎,免疫荧光可见系膜区IgA或以IgA为主的免疫复合物沉积,因此也称为Ber-ger病(Berger’s disease)[1]。
关键词 系膜区 原发性IGA肾病 增生性肾小球肾炎 局灶节段 免疫荧光 病理特征 免疫复合物沉积 高血压
下载PDF
中老年肾病综合征患者临床与随访资料 被引量:4
3
作者 林萍 吕天洋 +1 位作者 张鸿睿 李琳 《中国老年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9期4870-4872,共3页
目的探讨中老年肾病综合征(NS)患者的临床表现和病理特点。方法查阅并收集255例NS患者的临床及随访资料,分为老年组(≥60岁)和青年组(<60岁),对临床表现和肾活检病理进行分析。结果老年组病理类型以微小病变型肾病(MCN)最常见,其次... 目的探讨中老年肾病综合征(NS)患者的临床表现和病理特点。方法查阅并收集255例NS患者的临床及随访资料,分为老年组(≥60岁)和青年组(<60岁),对临床表现和肾活检病理进行分析。结果老年组病理类型以微小病变型肾病(MCN)最常见,其次为膜性肾病(MN),而青年组以MN最常见,其次为MCN。老年组低蛋白血症、血尿、高血压、高尿酸、血肌酐高、血尿素氮高的人数明显高于青年组(P<0.05)。老年组24 h尿蛋白定量、血浆白蛋白水平明显低于青年组(P<0.05)。老年组血尿素氮、血肌酐、收缩压和舒张压水平显著高于青年组(P<0.05)。结论对老年NS患者及早进行肾穿刺活检是必要且安全的,有利于指导治疗、判断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肾病综合征 临床特点 病理类型
下载PDF
尿微量蛋白测定对糖尿病肾病的临床诊断价值 被引量:2
4
作者 魏丽晶 丁影 +1 位作者 牛春辉 王喜超 《吉林医学》 CAS 2004年第8期21-22,共2页
目的:测定尿微量蛋白在糖尿病肾病(DN)的意义。方法:用美国Beckman公司生产的Array360system免疫发光仪测定105例糖尿病患者尿微量蛋白含量。结果:无蛋白尿组、蛋白尿组α1-MG、β2-MG、Alb均升高(P<0.05。结论:联合检测可以判断肾... 目的:测定尿微量蛋白在糖尿病肾病(DN)的意义。方法:用美国Beckman公司生产的Array360system免疫发光仪测定105例糖尿病患者尿微量蛋白含量。结果:无蛋白尿组、蛋白尿组α1-MG、β2-MG、Alb均升高(P<0.05。结论:联合检测可以判断肾脏受损程度,对早期诊断糖尿病肾病提供可靠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尿微量蛋白 糖尿病肾病 DN Β2-MG Α1-MG A1b 肾小球滤过膜
下载PDF
角色扮演结合情景模拟教学法在肾内科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教学中的应用探讨——以高钾血症为例 被引量:11
5
作者 孙韬 吴昊 +4 位作者 钱楚岳 董丹 张立 孙伟霞 刘凯 《中国毕业后医学教育》 2020年第6期510-513,共4页
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是医学生毕业后正式进入临床工作前的重要临床教育阶段,在此阶段切实有效地培养临床实践技能至关重要。文章分析了完全以临床患者为实践对象的种种弊端,引入了角色扮演以及情景模拟教学的概念,总结了角色扮演结合情... 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是医学生毕业后正式进入临床工作前的重要临床教育阶段,在此阶段切实有效地培养临床实践技能至关重要。文章分析了完全以临床患者为实践对象的种种弊端,引入了角色扮演以及情景模拟教学的概念,总结了角色扮演结合情景模拟教学法在肾内科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临床带教中的诸多优势,并以高钾血症为例提出了角色扮演结合情景模拟教学法的实施方案,具体包括:编写情景模拟案例、实施过程、小组讨论以及归纳总结,指出角色扮演结合情景模拟教学法可以取得较好的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教学效果,具有实际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住院医师 规范化培训 角色扮演 情景模拟教学 高钾血症
下载PDF
线粒体分裂融合蛋白表达失衡在IgA肾病小鼠肾脏病理学变化中的作用 被引量:1
6
作者 张旭 刘乃萌 +2 位作者 马娇艳 林楠 孙珉丹 《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284-291,共8页
目的:探讨线粒体分裂融合蛋白表达失衡在IgA肾病(IgAN)小鼠肾脏病理学变化中的作用,为IgAN的治疗提供一定的实验依据。方法:20只健康SPF级雄性BALB/C小鼠,6~8周龄,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模型组,每组10只。采用牛血清白蛋白(BSA)、脂多糖(LPS... 目的:探讨线粒体分裂融合蛋白表达失衡在IgA肾病(IgAN)小鼠肾脏病理学变化中的作用,为IgAN的治疗提供一定的实验依据。方法:20只健康SPF级雄性BALB/C小鼠,6~8周龄,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模型组,每组10只。采用牛血清白蛋白(BSA)、脂多糖(LPS)和四氯化碳(CCl_4)联合给药的方式建立小鼠IgAN模型。采用免疫荧光技术检测肾小球中IgA沉积,苏木精-伊红(HE)染色观察小鼠肾组织病理形态表现,以评价模型是否构建成功。称量小鼠体质量和肾脏质量,计算各组小鼠肾脏指数;酶活性法检测小鼠血清中肌酐和尿素氮水平。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检测各组小鼠血清中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1β(IL-1β)和白细胞介素6(IL-6)水平,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RT-qPCR)法检测小鼠肾组织中调控线粒体分裂融合的关键基因动力相关蛋白1 (Drp1)、线粒体融合蛋白1 (Mfn1)和线粒体融合蛋白2 (Mfn2) mRNA表达水平,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小鼠肾组织中Drp1、Mfn1和Mfn2蛋白表达水平。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小鼠肾小球出现明显的IgA沉积,伴随肾小球萎缩,肾小球系膜细胞和基质增生导致系膜区增宽,肾小管部分细胞肿胀坏死,表明IgAN模型构建成功。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小鼠肾脏指数、血清肌酐和尿素氮水平均明显升高(P<0.05),小鼠血清中TNF-α、IL-1β和IL-6水平明显升高(P<0.05或P<0.01),小鼠肾组织中Drp1 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明显升高(P<0.05),而小鼠肾组织中Mfn1和Mfn2 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明显降低(P<0.05)。结论:线粒体分裂融合蛋白表达失衡可能是IgAN发生发展的机制之一,以分裂融合稳态为靶点的研究可能为IgAN的治疗提供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免疫球蛋白A肾病 线粒体 动力相关蛋白1 线粒体融合蛋白1 线粒体融合蛋白2
下载PDF
老年特发性膜性肾病与微小病变型肾病的临床特点比较 被引量:1
7
作者 王璐 许颖 +1 位作者 苏森森 许钟镐 《中国实验诊断学》 2018年第2期254-257,共4页
随着人口的老龄化,我国老年肾脏病患者逐年增多。据国内外研究报道,老年原发性肾小球疾病中以特发性膜性肾病和微小病变型肾病最常见,两种疾病共占46.59%,故对于老年肾脏病患者,应高度关注特发性膜性肾病和微小病变型肾病两种疾病类型。
关键词 特发性膜性肾病 微小病变型肾病 老年肾脏病 临床特点
下载PDF
IgA肾病合并卡波西肉瘤1例 被引量:1
8
作者 贾红彦 张瑜 林萍 《中国实验诊断学》 2019年第10期1861-1862,共2页
1病例资料患者:女,32岁,蒙古族,因'双下肢皮疹11月余,发现尿蛋白阳性3月余'入院。患者缘于11月前无明显诱因双下肢出现皮疹,呈紫癜样,压之不褪色,不伴有瘙痒,未在意,未系统诊治;3个月前就诊于当地医院,发现尿蛋白3+,尿潜血3+,... 1病例资料患者:女,32岁,蒙古族,因'双下肢皮疹11月余,发现尿蛋白阳性3月余'入院。患者缘于11月前无明显诱因双下肢出现皮疹,呈紫癜样,压之不褪色,不伴有瘙痒,未在意,未系统诊治;3个月前就诊于当地医院,发现尿蛋白3+,尿潜血3+,血肌酐107μmol/L,抗dsDNA抗体阳性,患者未住院治疗,后口服中药1个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卡波西肉瘤 IGA
下载PDF
膜性肾病合并IgA肾病1例报告
9
作者 卞淑芬 刘声茂 林萍 《中国实验诊断学》 2020年第12期2046-2047,共2页
膜性肾病(Membranous nephropathy,MN)与IgA肾病(Immunoglobulin A nephropathy,IgAN)共同发生于同一患者极为少见,其发病率约占肾脏穿刺病例的0.1%[1]。近年来国内文献陆续有报道。现回顾我科确诊的1例膜性肾病合并IgA肾病病例的临床... 膜性肾病(Membranous nephropathy,MN)与IgA肾病(Immunoglobulin A nephropathy,IgAN)共同发生于同一患者极为少见,其发病率约占肾脏穿刺病例的0.1%[1]。近年来国内文献陆续有报道。现回顾我科确诊的1例膜性肾病合并IgA肾病病例的临床和病理特点以及治疗预后,现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患者,男性,37岁,主因“发现泡沫尿2年余,蛋白尿1个月”于2019年3月31日入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膜性肾病 IGA肾病 治疗预后 肾脏穿刺 IGAN 泡沫尿 蛋白尿
下载PDF
比较肾病综合征和肾炎综合征两种临床表型狼疮性肾炎的临床病理差异 被引量:5
10
作者 夏梦 吴昊 +2 位作者 苏森森 许颖 许钟镐 《中国实验诊断学》 2018年第3期491-493,共3页
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是一种临床常见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在中国发病率约为(30-70)/10万。SLE临床表现多样,以多系统、多器官受累为特点,其中肾脏是常见受累器官,约40%-90%的SLE患者伴有狼疮性肾炎(LN),LN患者可经肾活检确诊。
关键词 肾炎综合征 NS LN 病理类型 狼疮性肾炎 肾病综合征 临床表型
下载PDF
112例老年糖尿病肾病血液透析患者家庭关怀度现状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被引量:39
11
作者 赵袁圆 王毅 +1 位作者 林萍 张秀敏 《中国护理管理》 CSCD 2016年第4期488-491,共4页
目的 :调查老年糖尿病肾病血液透析患者家庭关怀度指数,并分析家庭关怀度的影响因素。方法 :采用自行设计的一般资料调查表和家庭关怀度指数问卷,对112名老年糖尿病肾病血液透析患者进行调查;采用多元线性回归方法分析老年糖尿病肾病血... 目的 :调查老年糖尿病肾病血液透析患者家庭关怀度指数,并分析家庭关怀度的影响因素。方法 :采用自行设计的一般资料调查表和家庭关怀度指数问卷,对112名老年糖尿病肾病血液透析患者进行调查;采用多元线性回归方法分析老年糖尿病肾病血液透析患者家庭关怀度的影响因素。结果 :有45名(40.18%)患者对家庭功能自我评价良好;67名(59.82%)患者家庭关怀呈中度或重度障碍;回归分析显示,患者的年龄、透析年限和糖尿病病程影响老年糖尿病肾病血液透析患者家庭关怀度。结论:糖尿病肾病患者家庭关怀度指数得分较低,患者的年龄、透析年限和糖尿病病程影响糖尿病肾病患者家庭关怀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肾病 血液透析 家庭关怀度
原文传递
IgA肾病合并高尿酸血症患者的临床及病理特点分析 被引量:5
12
作者 郭海华 孙志国 +2 位作者 刘群 苏森森 许钟镐 《中国实验诊断学》 2020年第2期249-253,共5页
IgA肾病(IgAN)是世界范围内最常见的原发性慢性肾小球疾病[1],约15%-40%的患者在10-20年内进展为终末期肾脏病[2],当前公认的IgAN进展因素包括高血压、蛋白尿、肾功能受损(eGFR≤60ml/min/1.73m2)[3]、肾间质纤维化、肾小球硬化、新月... IgA肾病(IgAN)是世界范围内最常见的原发性慢性肾小球疾病[1],约15%-40%的患者在10-20年内进展为终末期肾脏病[2],当前公认的IgAN进展因素包括高血压、蛋白尿、肾功能受损(eGFR≤60ml/min/1.73m2)[3]、肾间质纤维化、肾小球硬化、新月体形成等[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终末期肾脏病 新月体形成 肾功能受损 高尿酸血症 IGA肾病 肾间质纤维化 肾小球硬化 原发性慢性肾小球疾病
下载PDF
肾脏系膜细胞内葡萄糖转运蛋白1与糖尿病肾病 被引量:4
13
作者 朴圣月 程艳丽 +1 位作者 刘婷婷 许钟镐 《中国实验诊断学》 2019年第2期369-372,共4页
糖尿病肾病(DN)是糖尿病最严重的微血管并发症之一,是西方国家导致终末期肾病的最主要原因,也是我国慢性肾脏病的首要病因之一。DN的主要特点为大量细胞外基质蛋白在肾小球系膜区沉积和系膜细胞(MC)肥大,肾小球及肾小管基底膜增厚,以及... 糖尿病肾病(DN)是糖尿病最严重的微血管并发症之一,是西方国家导致终末期肾病的最主要原因,也是我国慢性肾脏病的首要病因之一。DN的主要特点为大量细胞外基质蛋白在肾小球系膜区沉积和系膜细胞(MC)肥大,肾小球及肾小管基底膜增厚,以及肾小管间质纤维化,最终造成肾小球硬化。高血糖可以促进DN的进展,并且会直接导致肾小球内葡萄糖浓度升高。葡萄糖转运蛋1(GLUT1)可以调节MC葡萄糖的浓度,并进一步激活下游的细胞因子及信号传导通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胞因子 信号通路 DAG 高血糖 系膜细胞 糖尿病肾病
下载PDF
原发性IgA肾病并发血尿酸升高患者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7
14
作者 吕天洋 张静 +1 位作者 贾红彦 林萍 《中国实验诊断学》 2019年第9期1536-1537,共2页
IgA肾病是全球发病率最高的原发性肾小球疾病,也是导致慢性肾脏病(CKD)及终末期肾脏病(ESRD)的重要原因[1]。50%IgA肾病患者30年内会进展为ESRD[2]。尿酸(UA)是通过黄嘌呤氧化酶或黄嘌呤脱氢酶的途径产生的嘌呤或核苷酸的代谢产物[3],... IgA肾病是全球发病率最高的原发性肾小球疾病,也是导致慢性肾脏病(CKD)及终末期肾脏病(ESRD)的重要原因[1]。50%IgA肾病患者30年内会进展为ESRD[2]。尿酸(UA)是通过黄嘌呤氧化酶或黄嘌呤脱氢酶的途径产生的嘌呤或核苷酸的代谢产物[3],大部分经肾小球滤过随尿排出体外。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饮食结构的改变,高尿酸血症的发生率越来越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正常组 IGA 影响因素分析
下载PDF
拟除虫菊酯类农药致急性间质性肾炎伴微小病变型肾病一例 被引量:1
15
作者 郭海华 马福哲 +1 位作者 张凤 许钟镐 《临床肾脏病杂志》 2019年第12期944-945,共2页
近年来,拟除虫菊酯类农药(pyrethroid insecticides,PYRs)广泛应用在日常生产、生活中,该物质对人类为低度毒性,当前罕有拟除虫菊酯类农药导致人体肾脏损害的报道。现报道1例在房间内应用拟除虫菊酯类农药引起的急性间质性肾炎伴微小病... 近年来,拟除虫菊酯类农药(pyrethroid insecticides,PYRs)广泛应用在日常生产、生活中,该物质对人类为低度毒性,当前罕有拟除虫菊酯类农药导致人体肾脏损害的报道。现报道1例在房间内应用拟除虫菊酯类农药引起的急性间质性肾炎伴微小病变型肾病,经血液透析以及激素治疗后肾功能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拟除虫菊酯类农药 急性间质性肾炎 微小病变型肾病
下载PDF
白细胞型12-脂氧化酶与糖尿病肾病
16
作者 袁艺萌 臧崇森 许钟镐 《中国实验诊断学》 2013年第11期2108-2110,共3页
糖尿病肾病 (Diabetic nephropathy, DN)是导致终末期肾衰竭的重要原因之一。研究表明与花生四烯酸(Arachidonic acid,AA)代谢有关的关键酶白细胞型12-脂氧化酶(Leukocyte type 12-1i-poxygenase, 12-LO)与DN的发生、发展有着密... 糖尿病肾病 (Diabetic nephropathy, DN)是导致终末期肾衰竭的重要原因之一。研究表明与花生四烯酸(Arachidonic acid,AA)代谢有关的关键酶白细胞型12-脂氧化酶(Leukocyte type 12-1i-poxygenase, 12-LO)与DN的发生、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目前研究认为,AA是机体内多种重要的生物活性物质的前体。磷脂酶A2在各种生理性刺激作用下,脂解细胞膜磷脂释放出AA,AA被通过三种不同的酶途径进行代谢,即环氧化酶途径、LO途径以及细胞色素P450氧化酶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肾病 脂氧化酶 细胞型 细胞色素P450 终末期肾衰竭 生物活性物质 花生四烯酸 磷脂酶A2
下载PDF
HLA-G基因多态性在肾移植排斥反应中的作用
17
作者 刘念 滕昊林 +1 位作者 赵军 远航 《中国实验诊断学》 2023年第9期1110-1114,共5页
人白细胞抗原G(HLA-G)是一种非经典的人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MHC)Ib分子,早期针对HLA-G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妊娠期的免疫发育,其对母体和胎儿异种抗原的耐受性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揭示了HLA-G在不同疾病中的作用和机制。H... 人白细胞抗原G(HLA-G)是一种非经典的人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MHC)Ib分子,早期针对HLA-G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妊娠期的免疫发育,其对母体和胎儿异种抗原的耐受性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揭示了HLA-G在不同疾病中的作用和机制。HLA-G作为一种重要的免疫调节分子,在器官移植中的作用也有陆续报道。肾移植是终末期肾衰竭最有效的治疗选择,然而排斥反应是移植后主要的并发症,早期诊断急性、慢性排斥反应对于降低移植物丧失的风险和提高长期生存率非常重要。本文综述HLA-G的功能、多态性及其在肾移植排斥反应中的免疫调节作用的最新进展,报道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肾移植排斥反应 异种抗原 慢性排斥反应 终末期肾衰竭 长期生存率 移植物 器官移植 基因多态性
下载PDF
草酸钙的形成机理及影响因素 被引量:17
18
作者 张培萍 刘丽华 +4 位作者 董峻岭 赵改青 徐学明 王志宏 郑学清 《白求恩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5期567-569,共3页
目的 :探讨草酸钙结石的形成机理和影响因素。方法 :根据微溶电解质动力学原理 ,利用草酸与氯化钙作用形成草酸钙的性质 ,加入其它尿液中常见组分 ,测定草酸钙诱导期与过饱和溶液浓度的关系 ,并分析结石的显微结构。结果 :草酸钙的诱导... 目的 :探讨草酸钙结石的形成机理和影响因素。方法 :根据微溶电解质动力学原理 ,利用草酸与氯化钙作用形成草酸钙的性质 ,加入其它尿液中常见组分 ,测定草酸钙诱导期与过饱和溶液浓度的关系 ,并分析结石的显微结构。结果 :草酸钙的诱导期与溶液过饱和浓度呈反比关系 ,且不同干扰因素对草酸钙的过饱和比影响也不同。结论 :钙和草酸是草酸钙形成的必要条件 ;溶液的过饱和是草酸钙成核的基础 ;基质对草酸钙起胶结作用 ;氯化钠、氯化铵、氯化镁能促进草酸钙的形成 ,而氯化铁、尿素、甘氨酸能抑制草酸钙的沉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草酸钙 基质 形成机理 影响因素 泌尿系结石
下载PDF
慢性肾脏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与缺血性脑卒中的关系 被引量:11
19
作者 崔明姬 屈智慧 +3 位作者 赵颖 卢建波 王海燕 王红月 《中国全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4期1592-1594,共3页
目的探讨慢性肾脏病(CKD)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与缺血性脑卒中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日本Aloka5500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检测97例CKD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并分析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情况。结果 97例CKD患者中,颈动脉血管内-中膜厚度... 目的探讨慢性肾脏病(CKD)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与缺血性脑卒中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日本Aloka5500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检测97例CKD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并分析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情况。结果 97例CKD患者中,颈动脉血管内-中膜厚度(IMT)增厚者32例(33.0%),有颈动脉斑块形成者15例(15.5%)。IMT增厚的患者中有13例发生缺血性脑卒中(13/32,40.6%),IMT正常者中有2例发生缺血性脑卒中(2/65,3.08%),两组缺血性脑卒中发生率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有颈动脉斑块患者中有11例发生缺血性脑卒中(11/15,73.3%),无颈动脉斑块患者中只有4例发生缺血性脑卒中(4/82,4.88%),两组比较缺血性脑卒中发生率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CKD发生和未发生缺血性脑卒中者比较,年龄、平均动脉压、血糖、血肌酐、尿素氮、总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载脂蛋白A1、载脂蛋白B及清蛋白水平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三酰甘油、肾小球滤过率、C反应蛋白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KD患者发生缺血性脑卒中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相关,应用超声技术检查颈动脉IMT及斑块形成情况,能够早期预测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肾疾病 颈动脉粥样硬化 缺血性脑卒中
下载PDF
老年持续非卧床腹膜透析患者营养、炎症状况及其对预后的影响 被引量:14
20
作者 林萍 贾冶 +1 位作者 贾红彦 边丽 《中国老年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5期3851-3853,共3页
目的探讨老年腹膜透析患者营养不良、炎症发生情况及其与预后的关系。方法对吉林大学第一医院肾病内科腹膜透析的132例患者进行营养、炎症状态及各种并发症情况调查,根据年龄分为中青年组(≤60岁)64例和老年组(>60岁)68例,老年组根... 目的探讨老年腹膜透析患者营养不良、炎症发生情况及其与预后的关系。方法对吉林大学第一医院肾病内科腹膜透析的132例患者进行营养、炎症状态及各种并发症情况调查,根据年龄分为中青年组(≤60岁)64例和老年组(>60岁)68例,老年组根据营养状况分为营养良好组、轻中度营养不良组、重度营养不良组。随访23个月,记录生存和转归情况。结果青年组心脑血管疾病、营养不良、腹膜炎、低钾血症并发症的发生率显著低于老年组(P<0.05),两组钙磷代谢紊乱和贫血的发生率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132例患者中有12例(9.09%)死亡,4例(3.03%)拔管改血液透析,5例(3.79%)到其他医院治疗,111例(84.09%)继续在该院治疗。中青年组死亡率显著低于老年组(P<0.05)。两组死亡原因分析:心脑血管并发症6例(50.00%),感染并发症5例(41.67%),消化道出血1例(8.33%)。不同营养状况老年患者临床指标两两比较发现,轻中度营养不良组血钾(K)、血磷(P)、血浆白蛋白(Alb)、血红蛋白(HB)、尿素氮(BUN)、血肌酐(Scr)、甲状旁腺素(i PTH)水平均低于营养良好组,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水平高于营养良好组(均P<0.05);重度营养不良组除TC水平高于营养良好组外,其余各项指标均低于其他两组(P<0.05)。两组C反应蛋白(CRP)>8.2 mg/L者共47例,其中青年组[8例(12.50%)]显著少于老年组[39例(57.35%),P<0.05]。老年组CRP水平明显高于中青年组(P<0.05)。结论老年腹膜透析患者的营养不良和炎症反应的发生率明显高于中青年,这也是老年腹膜透析患者生存率低于年轻患者的主要原因,应重视老年全方面的管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腹膜透析 营养 炎症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