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88篇文章
< 1 2 2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神经内科患者便秘的原因分析及预防对策 被引量:5
1
作者 施宇 焦林英 李秋儒 《吉林医学》 CAS 2008年第14期1195-1196,共2页
关键词 便秘 原因 预防
下载PDF
帕金森病细胞模型的建立及鱼藤酮对多巴胺能神经元的毒性作用 被引量:8
2
作者 张海娜 胡国华 +3 位作者 陈秋惠 孙冬 刘彩霞 孙亚娟 《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811-814,共4页
目的:建立帕金森病细胞模型,研究鱼藤酮对多巴胺能神经元的毒性作用及机制。方法:PC12细胞诱导分化成多巴胺能神经元,加入不同浓度鱼藤酮(0、10、25、50、75和100nmol.L-1),观察细胞形态改变;鱼藤酮处理PC12细胞24、48和72h,MTT法检测... 目的:建立帕金森病细胞模型,研究鱼藤酮对多巴胺能神经元的毒性作用及机制。方法:PC12细胞诱导分化成多巴胺能神经元,加入不同浓度鱼藤酮(0、10、25、50、75和100nmol.L-1),观察细胞形态改变;鱼藤酮处理PC12细胞24、48和72h,MTT法检测细胞活性;免疫组化和免疫荧光法观察α-synuclein在胞内聚集情况;AO/EB双染检测细胞凋亡。结果:神经生长因子(NGF)诱导后PC12细胞形状不规则,突起增多变长,细胞间连接增多;染毒后细胞突起结构逐渐消失,细胞体积变小、形态变圆。50nmol.L-1鱼藤酮作用24h后PC12细胞活力开始低于对照组(P<0.05),随着浓度增大,细胞活力进一步下降,呈浓度依赖性(P<0.01);随着作用时间延长,细胞活力亦逐渐下降,不同时间组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免疫组化结果显示,胞浆中出现棕色的类圆形α-synuclein染色阳性颗粒;免疫荧光显示,胞浆中有α-synuclein标记的强绿色荧光的蛋白聚集。染毒细胞逐渐呈现出早期凋亡细胞、晚期凋亡细胞和坏死细胞状态。结论:鱼藤酮对多巴胺能神经元有毒性作用,可形成类包涵体样蛋白聚集并诱导细胞凋亡。α-synuclein代谢异常及细胞凋亡可能在鱼藤酮所致的帕金森病发病机制中发挥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鱼藤酮 PC12细胞 Α-SYNUCLEIN 细胞凋亡 帕金森病
下载PDF
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与神经系统疾病的关系 被引量:14
3
作者 柴晓斌 陈秋惠 张医芝 《中国老年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0期2216-2218,共3页
同型半胱氨酸(Hcy)是甲硫氨酸代谢过程中的一个重要中间产物,受遗传、年龄、性别、吸烟、营养状态、肝肾疾病等多种因素影响,当Hcy的生成与代谢失去平衡时,会导致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Hhcy)。
关键词 同型半胱氨酸 脑血管病 血管性痴呆 帕金森病 多发性硬化 肌萎缩侧索硬化 抑郁症
下载PDF
神经梅毒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9
4
作者 张耀文 林京京 +3 位作者 孙玉冰 韩玉亮 黄娇 杨薇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575-576,共2页
神经梅毒(Neurosyphilis)是指由苍白密螺旋体(treponema pallidum,TP)感染所致的中枢神经系统疾病,过去被认为是梅毒(syphilis)的晚期表现,现在已被证实可发生于梅毒的各个阶段。由于青霉素的出现,梅毒得到了很好的控制。但是,近... 神经梅毒(Neurosyphilis)是指由苍白密螺旋体(treponema pallidum,TP)感染所致的中枢神经系统疾病,过去被认为是梅毒(syphilis)的晚期表现,现在已被证实可发生于梅毒的各个阶段。由于青霉素的出现,梅毒得到了很好的控制。但是,近年来随着艾滋病的传播和同性恋人群的增多,梅毒发病率又开始上升,神经梅毒再次引起了人们的关注。本文就神经梅毒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梅毒 梅毒感染 PALLIDUM 梅毒螺旋体 苍白密螺旋体 性传播疾病 青霉素类药物 梅毒诊断 脑脊液蛋白 特异性
下载PDF
超声引导下不同剂量罗哌卡因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的效果对比分析 被引量:32
5
作者 王琳琳 张雷 +2 位作者 陈恩琪 刘美含 石卫东 《医学研究杂志》 2017年第4期93-95,99,共4页
目的对比超声引导下不同剂量罗哌卡因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的效果。方法采用前瞻性研究方法,2012年8月~2016年2月选择在笔者医院进行上肢手术的患者92例,两组都给予超声引导下罗哌卡因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观察组与对照组各给予0.3%、0.4%... 目的对比超声引导下不同剂量罗哌卡因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的效果。方法采用前瞻性研究方法,2012年8月~2016年2月选择在笔者医院进行上肢手术的患者92例,两组都给予超声引导下罗哌卡因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观察组与对照组各给予0.3%、0.4%的罗哌卡因20ml,记录两组的阻滞效果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的桡神经、尺神经、正中神经与肌皮神经的感觉阻滞起效时间分别为9.11±1.23、7.20±1.33、8.20±1.33和6.92±1.00min,都明显少于对照组的11.34±2.91、9.67±2.01、9.98±1.12和7.92±1.94min(P<0.05)。观察组麻醉效果良好率为97.8%,对照组为82.6%,观察组的麻醉效果良好率明显高于对照组(χ~2=3.204,P<0.05)。观察组术后24h内的嗜睡、呼吸抑制、恶心、呕吐、烦躁等并发症发生率为10.9%,对照组为37.0%,观察组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后4、12与24h的疼痛评分都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超声引导下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可达到理想的臂丛神经阻滞效果,而低剂量罗哌卡因的应用能加快神经感觉阻滞起效时间,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更好的发挥镇痛作用,值得临床上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罗哌卡因 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 剂量 疼痛
下载PDF
c-TCD在肺动静脉畸形相关脑梗死中的诊断意义
6
作者 雷淇松 张医芝 +1 位作者 韩梦岩(综述) 贾革(审校)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CAS 2024年第2期189-192,共4页
右向左分流目前被认为与隐源性卒中密切相关,右向左分流分为心内分流及心外分流,在心内分流中卵圆孔未闭(patent foramen ovale,PFO)已经得到神经内科医生的广泛认识,但在心外分流中,由于肺动静脉畸形(pulmonary arteriovenous malforma... 右向左分流目前被认为与隐源性卒中密切相关,右向左分流分为心内分流及心外分流,在心内分流中卵圆孔未闭(patent foramen ovale,PFO)已经得到神经内科医生的广泛认识,但在心外分流中,由于肺动静脉畸形(pulmonary arteriovenous malformation,PAVM)发生率低,往往被忽视,但其卒中及复发的概率要远高于PFO。目前发泡试验已经广泛应用到右向左分流的筛查中,对于早期分流及三个心动周期内出现栓子的阳性患者,我们往往将其全部归为PFO,并且认为肺内右向左分流栓子出现的时间要长于在心内分流的时间。但事实上分流的时间并不存在某一绝对界值,单纯根据时间不能区分心内及心外分流,本文主要分析使用对比增强经颅多普勒超声(con‑trasted transranial Doppler sonography,c-TCD)检测PAVM所致右向左分流及其分流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颅多普勒超声 肺动静脉畸形 脑梗死 卵圆孔未闭
下载PDF
丁苯酞对血管性痴呆大鼠海马CA1区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4
7
作者 毛西京 王敏 +1 位作者 于挺敏 姚刚 《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857-861,I0001,共6页
目的:观察丁苯酞(NBP)对血管性痴呆(VD)大鼠海马CA1区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表达的影响,探讨丁苯酞对VD的保护作用。方法:将80只健康Wistar大鼠按随机区组法分为假手术组、NBP对照组(假手术+NBP注射剂)、VD组(VD模型)和NBP处理组(VD... 目的:观察丁苯酞(NBP)对血管性痴呆(VD)大鼠海马CA1区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表达的影响,探讨丁苯酞对VD的保护作用。方法:将80只健康Wistar大鼠按随机区组法分为假手术组、NBP对照组(假手术+NBP注射剂)、VD组(VD模型)和NBP处理组(VD模型+NBP注射剂),每组20只,每组又分为4个亚组,即术后1、2、4和8周组,每个亚组5只。永久性双侧颈总动脉结扎法制备VD大鼠模型。NBP对照组和NBP处理组大鼠腹腔注射NBP注射剂5mg·kg^(-1)·d^(-1),连续给药7d。假手术组和VD组大鼠每次腹腔注射4mL生理盐水,连续注射7d。各组大鼠在术后各时间点(1、2、4和8周)留取海马组织,应用实时定量PCR和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各组大鼠海马CA1区BDNF表达水平。结果:定时定量PCR法,术后2、4和8周,VD组大鼠海马BDNF mRNA表达水平明显高于假手术组(P<0.05),术后4和8周,NBP处理组大鼠海马BDNF mRNA表达水平明显高于VD组(P<0.05);免疫组织化学法,VD组大鼠4周时BDNF表达水平明显高于假手术组(P<0.05),术后8周时NBP组大鼠CA1区BDNF蛋白表达水平明显高于VD组(P<0.05)。结论:VD模型大鼠海马CA1区神经元在遭受缺血损伤后,BDNF反应性表达增加,而NBP则可明显提高VD大鼠海马CA1区BDNF的表达,发挥神经保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性痴呆 海马 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 丁苯酞
下载PDF
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与脑梗死的关系 被引量:14
8
作者 陈晓迪 朱洪权 +1 位作者 宋唯一 李爱丽 《中国实验诊断学》 2016年第1期155-157,共3页
脑梗死(cerebral infarction CI)又称为缺血性脑卒中(cerebral ischeme stroke),是由于脑部血液循环障碍,缺氧、缺血导致的局部脑组织缺血性坏死或软化。近几年来脑梗死的发病率逐年升高且出现年轻化的趋势,患者死亡率高、后遗症多... 脑梗死(cerebral infarction CI)又称为缺血性脑卒中(cerebral ischeme stroke),是由于脑部血液循环障碍,缺氧、缺血导致的局部脑组织缺血性坏死或软化。近几年来脑梗死的发病率逐年升高且出现年轻化的趋势,患者死亡率高、后遗症多,迫切需要有效的治疗方案。早在上个世纪80年代国外就有学者从猪脑提取液中发现了一种大分子物质[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死面积 缺血性脑卒中 大分子物质 缺血性坏死 脑部血液循环 细胞凋亡 抑制神经 缺血中心区 神经营养因子 氧自由基
下载PDF
实时定量PCR检测大鼠神经激肽1受体mRNA方法的建立及评价 被引量:2
9
作者 姚刚 满玉红 +1 位作者 毛西京 于挺敏 《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366-369,共4页
目的:建立检测大鼠神经激肽1(NK1)受体mRNA的SYBR GreenⅠ实时定量PCR方法,为检测大鼠NK1受体基因表达提供有效的手段。方法:提取大鼠中脑总RNA,扩增NK1受体基因片段,将其克隆入pMD-18T载体,制作NK1受体标准品质粒;应用SYBR GreenⅠ双... 目的:建立检测大鼠神经激肽1(NK1)受体mRNA的SYBR GreenⅠ实时定量PCR方法,为检测大鼠NK1受体基因表达提供有效的手段。方法:提取大鼠中脑总RNA,扩增NK1受体基因片段,将其克隆入pMD-18T载体,制作NK1受体标准品质粒;应用SYBR GreenⅠ双链嵌合染料,对连续稀释的标准品质粒进行实时PCR分析,评价所建立方法的检测灵敏度;对PCR产物进行溶解曲线分析评价其特异性。结果:成功构建NK1受体标准品质粒,经酶切及测序鉴定,目的片段已插入pMD-18T载体;所建立的实时定量PCR方法的最低检测限度均为每反应102个拷贝,在每反应102~109拷贝范围内,荧光信号达到设定阈值所经历的循环数(Ct值)与起始模板浓度具有良好的线性关系,r=0.999。结论:所建立的检测大鼠NK1受体mRNA的SYBRGreenⅠ实时定量PCR方法具有敏感性高、特异性强和线性范围广等特点,适用于对大鼠各种组织NK1受体的大量样本检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实时定量PCR SYBR Green 神经激肽 大鼠 Wistar
下载PDF
帕金森病模型大鼠黑质多巴胺能神经元的氧化应激研究 被引量:3
10
作者 胡国华 陈雪 +1 位作者 董丽华 马敬红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6期507-509,共3页
目的 探索帕金森病模型大鼠黑质多巴胺能神经元的氧化应激发病机制。方法 通过立体定位仪 ,将 6-OHDA注入大鼠一侧纹状体内制备 PD模型 ,2周后观察动物的行为学改变 ,2个月后观察黑质纹状体等的病理形态学变化 ,检测模型组、假手术组... 目的 探索帕金森病模型大鼠黑质多巴胺能神经元的氧化应激发病机制。方法 通过立体定位仪 ,将 6-OHDA注入大鼠一侧纹状体内制备 PD模型 ,2周后观察动物的行为学改变 ,2个月后观察黑质纹状体等的病理形态学变化 ,检测模型组、假手术组和正常对照组的超氧化物歧化酶 (SOD)的活性 ,丙二醛 (MDA)、一氧化氮(NO)代谢产物 (NO x)的含量的变化。结果 成功 PD模型鼠有 2 2只。光镜下 HE染色示模型组右侧黑质的多巴胺神经元受损 ,数目减少。模型组右侧黑质的 SOD的含量下降 ,MDA及 NO x含量明显升高 ,与左侧、假手术组及正常对照组相比有显著差异 (P>0 .0 5)。结论  6-OHDA纹状体内双靶点注射法是一种有效的制备 PD模型的方法。帕金森病大鼠模型黑质内 SOD活性下降 ,MDA、NO x含量升高 ,氧化应激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帕金森病 黑质多巴胺能神经元 氧化应激 发病机制
下载PDF
神经生长因子与脑梗死的相关性分析 被引量:9
11
作者 李扬 陈晓迪 李爱丽 《中国实验诊断学》 2016年第10期1792-1795,共4页
近年来,我国脑梗死发病率呈连续攀升的趋势,日益增长的病死率、致残率,使脑梗死成为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杀手"之一,同时由于其高致残率,给病人心理也造成了极大压力。青年人脑梗死患者的比重增加,使患者及亲属背负的负担变得愈加繁重... 近年来,我国脑梗死发病率呈连续攀升的趋势,日益增长的病死率、致残率,使脑梗死成为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杀手"之一,同时由于其高致残率,给病人心理也造成了极大压力。青年人脑梗死患者的比重增加,使患者及亲属背负的负担变得愈加繁重。如何保护和修复受损神经细胞,最大限度地降低致残率和死亡率,是医治脑梗死的重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死急性期 神经生长因子 受损神经 细胞生长 相关性分析 缺血半暗带 神经系统损伤 急性脑梗死 周围神经损伤 兴奋性氨基酸
下载PDF
以模拟医学为基础的启发式神经病学实践教学模式探索 被引量:4
12
作者 莽靖 何金婷 +3 位作者 崔杨 吴杰 邵延坤 徐忠信 《中国实验诊断学》 2014年第12期2084-2085,共2页
2012年5月教育部、卫生部共同发布了《关于实施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的意见》。明确了新时期对"卓越医师"培养的目标和理念。而当前随着对医疗安全相关伦理和法律问题关注程度的逐渐提高,医学院校为学生提供系统学习实践的资源减少,... 2012年5月教育部、卫生部共同发布了《关于实施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的意见》。明确了新时期对"卓越医师"培养的目标和理念。而当前随着对医疗安全相关伦理和法律问题关注程度的逐渐提高,医学院校为学生提供系统学习实践的资源减少,导致医学生临床实践能力训练及评估受到严重影响。神经病学相关理论知识抽象、临床操作复杂、潜在风险较大,为缓解临床实践教学资源的紧张、提高神经病学实践教学质量,本文对以模拟医学为基础的启发式神经病学实践教学模式进行探索,以期发挥模拟医学优势,为培养新型应用型医学人才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病学 临床实践能力 教学模式探索 医疗安全 医学院校 医学人文精神 相关理论 临床技能 系统学习 标准化病人
下载PDF
慢性炎症性脱髓鞘性多发性神经病的诊断与治疗 被引量:4
13
作者 宋施仪 满玉红 于挺敏 《中国老年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4期5635-5637,共3页
慢性炎症性脱髓鞘性多发性神经病(CIDP)是一种由免疫介导的炎性脱髓鞘性周围神经病,成人发病率为1.9/10万~7.7/10万。因神经电生理诊断标准的严格限制,CIDP的诊断率不高,症状不典型者易误诊,故本文对CIDP的诊断标准和治疗作... 慢性炎症性脱髓鞘性多发性神经病(CIDP)是一种由免疫介导的炎性脱髓鞘性周围神经病,成人发病率为1.9/10万~7.7/10万。因神经电生理诊断标准的严格限制,CIDP的诊断率不高,症状不典型者易误诊,故本文对CIDP的诊断标准和治疗作一综述,以提高临床工作的诊疗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炎症性脱髓鞘性多发性神经病 诊断 治疗
下载PDF
左旋多巴对帕金森病大鼠多巴胺能神经元毒性的作用 被引量:2
14
作者 陈秋惠 张海娜 +5 位作者 张开治 韩艳秋 胡国华 孙亚娟 张医之 张颖 《中国老年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8期2627-2629,共3页
目的探讨左旋多巴对帕金森病(PD)大鼠黑质多巴胺(DA)能神经元毒性的影响。方法采用6-OHDA制备轻度损伤和重度损伤的PD大鼠模型,口服大剂量(100mg/kg)和小剂量(25mg/kg)美多巴1~3个月,通过酪氨酸羟化酶(TH)免疫组化染色,观察左旋多巴对P... 目的探讨左旋多巴对帕金森病(PD)大鼠黑质多巴胺(DA)能神经元毒性的影响。方法采用6-OHDA制备轻度损伤和重度损伤的PD大鼠模型,口服大剂量(100mg/kg)和小剂量(25mg/kg)美多巴1~3个月,通过酪氨酸羟化酶(TH)免疫组化染色,观察左旋多巴对PD大鼠残存的黑质DA能神经元的影响。结果轻、重度损伤组中,大剂量喂药组、小剂量喂药组和不喂药组三组之间DA能神经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长期使用左旋多巴对6-OHDA毁损的PD大鼠残存的黑质DA能神经元无毒性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帕金森病 大鼠 左旋多巴 神经毒性
下载PDF
肠道菌群与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及粪便微生物群移植的治疗应用前景 被引量:3
15
作者 吴慧杰 王灿 +3 位作者 李金遥 马倩倩 李鸣 杨薇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0期961-963,共3页
肠道是人体中最大的微生物群落,肠道菌群调节宿主许多过程,包括新陈代谢、炎症和免疫反应,相反,宿主通过内外环境调节肠道菌群的组成和数量,这种宿主和菌群之间的复杂的相互作用对人体健康和功能至关重要.
关键词 肠道菌群调节 微生物群落 中枢神经系统疾病 应用 治疗 移植 粪便 新陈代谢
下载PDF
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对大鼠脑出血后神经功能损伤的保护 被引量:3
16
作者 贾丽君 范佳 刘群 《中国老年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513-515,共3页
目的探讨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hG-CSF)动员骨髓干细胞对大鼠脑出血(ICH)后神经功能损伤的影响。方法实验动物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治疗组、ICH组。利用鼠脑立体定位定向仪、采用尾动脉取自体血法制模型,治疗组于术后1h始腹部皮下注... 目的探讨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hG-CSF)动员骨髓干细胞对大鼠脑出血(ICH)后神经功能损伤的影响。方法实验动物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治疗组、ICH组。利用鼠脑立体定位定向仪、采用尾动脉取自体血法制模型,治疗组于术后1h始腹部皮下注射G-CSF(50μg·kg-1·d-1),在相应时间点大鼠行神经功能评分(NSS)后处死,用免疫组化法观察脑出血周围组织caspase-3、Brdu蛋白表达。结果治疗组神经功能评分和caspase蛋白表达均明显低于ICH组,二者相比有显著差异(P<0.05),治疗组的Brdu阳性细胞均多于ICH组,但只有第1周的差别有显著性(P<0.05)。结论rhG-CSF动员骨髓干细胞对脑出血大鼠有明显的神经保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出血 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 骨髓干细胞 大鼠
下载PDF
神经病理性疼痛的临床特点 被引量:7
17
作者 于挺敏 齐晶晶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CAS 2010年第6期608-610,共3页
神经病理性疼痛(NP)系指由周围和(或)中枢神经系统原发性和(或)继发性损害、功能障碍或短暂性紊乱引起的疼痛,由一组不同病因、不同临床表现的疾病所组成;疼痛是这些异源性疾病的共同症状。神经病理性疼痛在人群中的发生率较高... 神经病理性疼痛(NP)系指由周围和(或)中枢神经系统原发性和(或)继发性损害、功能障碍或短暂性紊乱引起的疼痛,由一组不同病因、不同临床表现的疾病所组成;疼痛是这些异源性疾病的共同症状。神经病理性疼痛在人群中的发生率较高,而目前对其临床特点描述较为混乱,这为临床诊断带来一定困难,笔者在本文中主要讨论神经病理性疼痛的分类及临床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痛 综述文献
下载PDF
一氧化二氮(N2O)滥用导致神经损伤的临床特点分析 被引量:4
18
作者 刘彩霞 陈秋惠 +2 位作者 田智敏 史宝和 孙维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CAS 2020年第2期147-149,共3页
目的分析一氧化二氮(N2O)滥用导致神经损伤的临床特点。方法对8例一氧化二氮中毒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其临床特点。结果8例一氧化二氮中毒患者均为青年,都有一氧化二氮接触史,男女均受累。8例患者周围神经系统均受损,中枢... 目的分析一氧化二氮(N2O)滥用导致神经损伤的临床特点。方法对8例一氧化二氮中毒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其临床特点。结果8例一氧化二氮中毒患者均为青年,都有一氧化二氮接触史,男女均受累。8例患者周围神经系统均受损,中枢神经系统受损5例,自主神经受损2例,2例有神经精神症状。8例患者检测维生素B12均缺乏,同型半胱氨酸都升高。大剂量维生素B12、甲钴胺或腺苷钴胺治疗均有效。结论长期吸食N2O可以导致巨幼细胞性贫血、神经系统损伤等,严重者可致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一氧化二氮 亚急性联合变性 维生素B12 巨幼细胞性贫血 同型半胱氨酸
下载PDF
神经胶质细胞在帕金森病发病机制中的作用 被引量:3
19
作者 董丽华 胡国华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338-340,i001,共4页
目的 探讨胶质细胞在帕金森病 ( Parkinson's disease,PD)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 采用立体定向术将神经毒素 6 -羟基多巴 ( 6 - hydroxydopamine,6 - OHDA)注入大鼠右侧纹状体内 ,制备经典的帕金森病动物模型。观察黑质致密带内... 目的 探讨胶质细胞在帕金森病 ( Parkinson's disease,PD)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 采用立体定向术将神经毒素 6 -羟基多巴 ( 6 - hydroxydopamine,6 - OHDA)注入大鼠右侧纹状体内 ,制备经典的帕金森病动物模型。观察黑质致密带内多巴胺 ( dopamine,DA)能神经元缺失、胶质细胞的增生和肿瘤坏死因子 ( tumor necrosis factor-alpha,TNF- α)表达水平。结果 模型组右侧黑质 DA能神经元的数量明显减少 ,同时伴有星形胶质细胞和小胶质细胞的数量明显增高 ( P<0 .0 5 ) ,TNF- α在模型组右侧黑质和纹状体内有阳性表达 ,且主要分布在激活的小胶质细胞上。结论 神经胶质细胞可能是通过 TNF- α等细胞因子 ,导致或参与 DA能神经元的大量的变性、死亡。以抑制小胶质细胞的激活作为靶点的药物研究有可能为 PD的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胶质细胞 帕金森病 发病机制 肿瘤坏死因子 动物模型
下载PDF
以顽固性恶心、呕吐、呃逆首发的视神经脊髓谱系疾病2例报告 被引量:2
20
作者 王迪 陈秋惠 张颖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CAS 2022年第4期354-356,共3页
视神经脊髓炎(neuromyelitis optica,NMO)是一种自身免疫性中枢神经系统炎性脱髓鞘疾病。临床上以急性纵向延伸长节段横贯性脊髓炎(LETM)及视神经炎为主要特点。随着研究的深入及NMO特异性标志物-水通道蛋白-4(aquaporin-4,AQP-4)抗体(A... 视神经脊髓炎(neuromyelitis optica,NMO)是一种自身免疫性中枢神经系统炎性脱髓鞘疾病。临床上以急性纵向延伸长节段横贯性脊髓炎(LETM)及视神经炎为主要特点。随着研究的深入及NMO特异性标志物-水通道蛋白-4(aquaporin-4,AQP-4)抗体(AQP4-IgG)的发现,除经典NMO外,一组更为多样的临床表型,即视神经脊髓炎谱系疾病(neuromyelitis optica spectrum disorders,NMOSD)逐渐被临床所认识,受累部位还包括较NMO更局限(如仅表现为长节段横贯性脊髓炎或复发性视神经炎)及与器官或非器官特异性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干燥综合征等)相关的视神经炎或长节段的脊髓炎,也包括伴有症状或无症状性脑内病灶的不典型病例[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恶心 呕吐 视神经脊髓炎谱系疾病 水通道蛋白-4抗体(AQP4-IgG)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