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夒膚瑚铭文新释
1
作者 李春桃 《古代文明》 CSSCI 2015年第4期56-58,111,共3页
夔膚簠一器应定名为夒膚瑚,铭文中被误释为"夔"的字,实为"夒"字,"夒"读为"鄾",指被楚所灭的鄾国。此器为鄾国后裔所作,是难得的鄾国史料。此外,铭文干支记日及瑚字写法也很重要。
关键词 郑国
下载PDF
清華六《子産》釋文商榷 被引量:2
2
作者 單育辰 《出土文献》 CSSCI 2017年第2期210-218,共9页
新近出版的《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陸)》收有《鄭武夫人規孺子》、《管仲》、《鄭文公問太伯》、《子儀》、《子産》諸篇,[1]都是佚失已久的竹書,整理者已經做了非常好的釋文與注釋,大大方便了學界的研讀。其中《子産》一篇是講子産執政... 新近出版的《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陸)》收有《鄭武夫人規孺子》、《管仲》、《鄭文公問太伯》、《子儀》、《子産》諸篇,[1]都是佚失已久的竹書,整理者已經做了非常好的釋文與注釋,大大方便了學界的研讀。其中《子産》一篇是講子産執政理念的,對研究鄭史有很高價值,我們在拜讀之後,也有一些想法,下面把我們的意見羅列於下,以向大家求教。其中一些非關鍵地方的釋讀還采用了其他學者的説法,爲了簡潔起見,就不一一注出了,還望見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整理者 《集成》
下载PDF
《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柒)》释文订补
3
作者 单育辰 《出土文献》 2020年第2期64-72,156,共10页
《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柒)》收录《子犯子余》《晋文公入于晋》《赵简子》《越公其事》四篇文献,整理者已经做了精彩的释文与注释,不过还有一些问题可以继续探究。本文对这四篇中的一些字词或文句进行了进一步研究,并对有关文意进行了... 《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柒)》收录《子犯子余》《晋文公入于晋》《赵简子》《越公其事》四篇文献,整理者已经做了精彩的释文与注释,不过还有一些问题可以继续探究。本文对这四篇中的一些字词或文句进行了进一步研究,并对有关文意进行了疏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柒)》 释文 订补
下载PDF
北大藏漢簡《妄稽》釋文校訂
4
作者 單育辰 《简帛》 2018年第1期113-118,共6页
新公布的北大藏漢簡四中的《妄稽》是一長篇漢賦,是漢文學史的重大發現,整理者做了初步的編聯與釋讀,但也還存有一些問題。本文即分'釋字'、'破讀'、'編聯'、'文義理解'四個方面對其做出一些訂補。
关键词 北大漢簡 妄稽 釋文校訂
下载PDF
说“夬”“韘”——从“夬”字考释谈到文物中扳指的命名 被引量:12
5
作者 李春桃 《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175-182,共8页
趞曹鼎铭文中"橹"前一字,长期以来被学界误释为"虎",其实该形为"夬"字。"夬"字像手指上戴有扳指之形,为表意字。铭文中"夬"用为本义,指周王所赏赐的物品扳指,在铭文中其与弓、矢并列... 趞曹鼎铭文中"橹"前一字,长期以来被学界误释为"虎",其实该形为"夬"字。"夬"字像手指上戴有扳指之形,为表意字。铭文中"夬"用为本义,指周王所赏赐的物品扳指,在铭文中其与弓、矢并列,类似用例也见于传世文献,文例极其合适。目前,学界一直称扳指为"韘",其实并不严谨,扳指应有更合理的称呼——夬。联系出土资料、传世文献,可以看出"夬""韘"二者有别,"夬"是射箭时所戴扳指,而"韘"为"夬"中的衬垫,两者并不相同。包山简(260号)形旧释为"昷",实际为""字的误释,在简文中可读为"韘"。包山楚墓中出土的扳指,内部衬有皮垫——韘,与简文所记相合,也说明了"夬"、"韘"之间的区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趟曹鼎 扳指
原文传递
有关出土文献的“阅读习惯”问题 被引量:2
6
作者 冯胜君 《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139-148,175,共10页
出土文献"阅读习惯"是指人们以何种方法和原则释读、释写出土文献。古人在传抄、转写古代文献及异域文献时,多数情况下不会刻意保存文本中的历时、共时差异,但也有少数例外。今天楚地出土的战国简帛文献中,偶尔可见早期文字... 出土文献"阅读习惯"是指人们以何种方法和原则释读、释写出土文献。古人在传抄、转写古代文献及异域文献时,多数情况下不会刻意保存文本中的历时、共时差异,但也有少数例外。今天楚地出土的战国简帛文献中,偶尔可见早期文字的孑遗,有的抄本还具有明显的齐鲁系或晋系文字特点。以上特点,基本反映了古人的"阅读习惯"。今人在释读出土文献时,在"阅读习惯"上往往存在"趋同"与"立异"两种倾向。所谓"趋同"就是把出土文献与传世文献意义不同之处说成是相同的,所谓"立异"则与"趋同"正相反。这两种倾向集中体现在对通假关系、通假尺度的理解和把握上。过去普遍认为在释读出土文献时国内学术界易于"趋同",而国外汉学界易于"立异",这样的观点实际上是不客观的。科学的古文字学分析以及对相关文义的准确理解,是正确选择通假关系的重要基础。只有正确认识和理解文本抄写时代的文字形体及用字习惯,才能处理好出土文献"阅读习惯"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出土文献 传世文献 阅读习惯 通假
原文传递
新见羕陵攻尹戈及相关问题研究 被引量:1
7
作者 吴良宝 《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149-153,175-176,共5页
羕陵攻尹戈是新公布的楚国有铭兵器,戈铭中的"郘豊"就是见于《战国策》、《史记》等书中的"吕礼",主要活动于秦昭王时期,由此可判断这件兵器铸造于战国中晚期之际。它和其他几件以事纪年的楚国兵器表明,战国中晚期... 羕陵攻尹戈是新公布的楚国有铭兵器,戈铭中的"郘豊"就是见于《战国策》、《史记》等书中的"吕礼",主要活动于秦昭王时期,由此可判断这件兵器铸造于战国中晚期之际。它和其他几件以事纪年的楚国兵器表明,战国中晚期楚国兵器的监造者可以是当时的县公,也可以是县级的莫敖、司马、攻尹等职官;这种制度应该是受到魏、韩两国的影响。楚国兵器制度与三晋有较为明显的区别,主要表现在不同时期的监造者有变化,楚国始终未实行三级监造制度、未见明确使用刑徒等方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羕陵攻尹戈 楚国兵器 监造制度
原文传递
戰國地名“膚施”、“慮虒”及相關問題 被引量:4
8
作者 吴良寶 《文史》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281-288,共8页
《史記》記載的戰國地名"膚施",其地在今陝西榆林市南,該地名暫未見於出土戰國文字資料。趙國尖足布幣面文中的地名"慮虒",在今山西五臺縣北。學者或認爲《史記》趙惠文王遷中山王於膚施的地點不在陝北,而是尖足布... 《史記》記載的戰國地名"膚施",其地在今陝西榆林市南,該地名暫未見於出土戰國文字資料。趙國尖足布幣面文中的地名"慮虒",在今山西五臺縣北。學者或認爲《史記》趙惠文王遷中山王於膚施的地點不在陝北,而是尖足布幣地名"慮虒"。本文從用字習慣、趙秦兩國疆域變遷、尖足布幣的鑄造年代等角度對此加以辨析,提出傳統上認爲趙惠文王遷置中山王的膚施就是秦漢時期膚施縣的意見是正確的,陝北的膚施與尖足布幣上的"慮虒"並非一地,當時並不存在兩個名爲"膚施"之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肤施 虑虒 地名考辨
下载PDF
霸伯盂與周代皮幣制度 被引量:3
9
作者 何景成 《出土文献》 CSSCI 2017年第2期6-18,共13页
2007年至2009年,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對山西省翼城縣大河口墓地進行了大規模搶救性發掘,發掘西周墓葬近600座。M1017是其中面積較大的一座墓,方向爲280度,墓口長5、寬3.4米,有1個腰坑,墓主頭向西。在墓室内發現大量青銅器、玉石器、錫器、... 2007年至2009年,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對山西省翼城縣大河口墓地進行了大規模搶救性發掘,發掘西周墓葬近600座。M1017是其中面積較大的一座墓,方向爲280度,墓口長5、寬3.4米,有1個腰坑,墓主頭向西。在墓室内發現大量青銅器、玉石器、錫器、蚌器、海貝等。[1]多數青銅器帶有銘文,最引人注目的是霸伯盂(或稱尚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集成》 束帛加琮
下载PDF
釋“紳”“毄”——從楚帛書“紳”字考釋談起 被引量:1
10
作者 李春桃 《简帛研究》 CSSCI 2015年第1期15-21,共7页
本文將長沙子彈庫楚帛書舊釋爲“繫”的字改釋成“紳”,辭例上“申之以”的用法古書習見。同時,本文對古文字中與“繫”有關的字進行梳理、考釋,將金文及曾侯乙墓漆匫箱中的有關字改釋爲“毄”,讀爲“繫”。
关键词 楚帛書
下载PDF
《鮑叔牙與隰朋之諫》“箸浮”解
11
作者 王凱博 《简帛研究》 CSSCI 2015年第1期46-51,共6页
上博簡《鮑叔牙與隰朋之諫》簡3“箸浮”一語頗難解,學者們歧説紛紜。結合上下文的邏輯關係、句法特征以及古音、故訓等考慮,筆者認爲此詞當讀爲“作籍復”,意爲蠲免徭役、賦税,是齊桓公聽諫言悔過之後所施行的惠政之一。
关键词 鮑叔牙與隰朋之諫 箸浮 作籍復
下载PDF
商周时期颅骨刻辞材料整理
12
作者 许子潇 《出土文献》 2020年第2期1-15,154,共16页
本文整理全部商周时期的刻辞颅骨,对该类材料的来源、递藏、著录、形态、刻辞内容等情况进行详细梳理。结合字体与出土信息,对以往研究中一些有关释读和断代的问题提出新看法。颅骨刻辞的时代并不都属于商代末期,可能跟先秦考古材料中... 本文整理全部商周时期的刻辞颅骨,对该类材料的来源、递藏、著录、形态、刻辞内容等情况进行详细梳理。结合字体与出土信息,对以往研究中一些有关释读和断代的问题提出新看法。颅骨刻辞的时代并不都属于商代末期,可能跟先秦考古材料中所见的"毁器"现象有关,其本身作为贞卜用具的可能性也是存在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骨刻辞 甲骨断代 毁器
下载PDF
秦二十六年临湘守戈考 被引量:4
13
作者 徐世权 《江汉考古》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92-97,共6页
学界对秦"二十六年临湘守戈"的年代和戈铭中"临湘守"的理解一直存有争议,本文从地名"临湘"入秦的时间着手,定其年代为秦始皇二十六年;认为"临湘"不可能是"郡治县名代替郡名",也不可... 学界对秦"二十六年临湘守戈"的年代和戈铭中"临湘守"的理解一直存有争议,本文从地名"临湘"入秦的时间着手,定其年代为秦始皇二十六年;认为"临湘"不可能是"郡治县名代替郡名",也不可能是新见的郡名,戈铭中的"临湘守"应该是县守,该戈应为秦代县级武库制造的兵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临湘戈 年代 县守 武库
原文传递
《凡物流形》“(風皮)飁”解
14
作者 王凯博 《华夏文化论坛》 2014年第2期208-211,共4页
本文结合古书文献所述及简文的逻辑关系,推测上博简《凡物流形》中的"(風皮)飁"应为"纳敛气体"之意,并据其声韵读为"闭歙"。
关键词 凡物流形 (風皮)飁 闭歙
原文传递
九年■丘令戈地理考辨
15
作者 吴良宝 《黄河文明与可持续发展》 2015年第1期45-49,共5页
《三代吉金文存》等书收录的九年■丘令戈,是一件战国时期的三晋刻铭兵器。铭文中的地名有不同的释读意见,其中尤以'(甾)丘'说最为盛行。本文从铜戈的时代特征、魏宋两国的疆域变迁等角度论证了'(甾)丘'说的不可信。
关键词 (甾)丘 地理考证 疆域变迁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