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6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浅析乳腺肿瘤患者病理诊断中使用免疫组化检查的准确性
1
作者 魏博文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引文版)医药卫生》 2023年第6期0051-0053,共3页
探究免疫组化检查用于乳腺肿瘤患者病理诊断的有效性。方法 100例病理检查确诊乳腺癌患者纳入试验组,时间2020年9月-2022年9月,同期100例乳腺良性增生者纳入对照组。选入200例乳腺病变者均行乳腺穿刺活检,并对乳腺标本行免疫组化检查,... 探究免疫组化检查用于乳腺肿瘤患者病理诊断的有效性。方法 100例病理检查确诊乳腺癌患者纳入试验组,时间2020年9月-2022年9月,同期100例乳腺良性增生者纳入对照组。选入200例乳腺病变者均行乳腺穿刺活检,并对乳腺标本行免疫组化检查,综合镜检结果、免疫组化结果,探讨免疫组化检查在筛查乳腺癌中应用价值。结果 镜检乳腺癌患者,可见癌细胞不规则分布,且内存存在极少的细胞质、极少的核分离,但癌细胞形态众多,仔细分析癌细胞边缘,可见纤维母细胞已出现胶原化增生;实验组GATA-3+、ER+、HER-2+、Ki67+、EGFR+、E-cad+、PR+、P53+诊断准确率分别为92%、90%、89%、94%、90%、85%、88%、89%;实验组各免疫组化检测指标阳性率与对照组相比,P<0.05;实验组免疫组化指标检测指数均为正数,表明以上指标的阳性表达与乳腺癌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结论 合理运用免疫组化检查技术用于乳腺肿瘤患者病理诊断,可确保乳腺病变诊断的准确性,值得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肿瘤 病理诊断 免疫组化检查 准确性 分析
下载PDF
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的术中冰冻病理诊断研究
2
作者 魏博文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引文版)医药卫生》 2023年第4期0024-0026,共3页
探究分析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术中冰冻病理诊断的相关问题。方法 选择本院就诊38例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患者为研究病例,全部患者均行术中冰冻切片病理诊断、术后石蜡切片诊断,总结分析诊断情况。结果 以术后石蜡切片诊断结果为金标准,术... 探究分析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术中冰冻病理诊断的相关问题。方法 选择本院就诊38例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患者为研究病例,全部患者均行术中冰冻切片病理诊断、术后石蜡切片诊断,总结分析诊断情况。结果 以术后石蜡切片诊断结果为金标准,术中冰冻病理诊断准确率为(34/38)89.5%。术中冰冻病理诊断镜下特征主要包括浸润行为、间质硬化,并可见核沟、核内包涵体、核异型等表现。结论 术中冰冻病理诊断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临床价值突出,可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 冰冻病理诊断 石蜡切片诊断
下载PDF
大电导钙激活钾通道在肥胖相关性肾病中的作用及研究进展
3
作者 杜娟 张伟力 米旭光 《中国实验诊断学》 2024年第1期92-95,共4页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肥胖成为全球性的公共卫生问题甚至是社会问题,肥胖作为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已经被广泛认同,而作为肾脏疾病的危险因素正在逐渐受到重视。有报道,肥胖患者中约40%出现蛋白尿[1]。以后有个案及临床...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肥胖成为全球性的公共卫生问题甚至是社会问题,肥胖作为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已经被广泛认同,而作为肾脏疾病的危险因素正在逐渐受到重视。有报道,肥胖患者中约40%出现蛋白尿[1]。以后有个案及临床观察[2-4]均证实肥胖可引起肾脏损害。我们课题组一直对肥胖引起的肾脏损害很感兴趣,围绕肾小球上各种通道蛋白的定位和功能,及相关的信号转导通路和复杂的病理生理机制进行研究[4-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电导钙激活钾通道 病理生理机制 肥胖相关性肾病 肾脏疾病 肾脏损害 危险因素 通道蛋白 信号转导通路
下载PDF
老年肾脏疾病患者肾穿刺活检临床病理特点 被引量:3
4
作者 张新鹏 高丹 +2 位作者 刘树军 娄岩 郑长军 《中国老年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0期5882-5883,共2页
目的探讨老年肾脏疾病和青中年肾脏疾病患者的临床及病理。方法回顾性研究我院2002年9月至2014年7月收住院的肾脏疾病行肾穿刺活检的2 516例患者的临床及病理资料。按照年龄将其分为两组:老年组624例,青中年组1 892例。结果老年组尿蛋... 目的探讨老年肾脏疾病和青中年肾脏疾病患者的临床及病理。方法回顾性研究我院2002年9月至2014年7月收住院的肾脏疾病行肾穿刺活检的2 516例患者的临床及病理资料。按照年龄将其分为两组:老年组624例,青中年组1 892例。结果老年组尿蛋白定量明显高于青中年组(P<0.05);老年组高血压发病率高于青中年组(P<0.05);老年组原发性肾脏疾病中膜性肾病最常见,其次是Ig A肾病和局灶节段性肾小球肾炎;继发性肾脏疾病中糖尿病肾病最常见,其次是肾淀粉样变性和高血压肾损害。青中年组原发性肾脏疾病中Ig A肾病最常见,其次是系膜增生性肾炎;继发性肾脏疾病中狼疮性肾炎最常见。结论肾脏疾病病理诊断在老年人、青中年人之间不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肾脏疾病 肾穿刺活检 病理诊断
下载PDF
老年消化性溃疡临床和病理特征分析 被引量:3
5
作者 邸军 宋强 +2 位作者 张伟力 杜晓敏 李锐 《吉林医学》 CAS 2012年第31期6786-6787,共2页
目的:探讨老年消化性溃疡的临床和病理特点。方法:经过胃镜确诊为消化性溃疡患者680例,分为老年组和非老年组。分别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特点、有无幽门螺杆菌感染和病理特点等。结果:老年组不典型上腹痛和出血休克症状比例高于非老年组(P... 目的:探讨老年消化性溃疡的临床和病理特点。方法:经过胃镜确诊为消化性溃疡患者680例,分为老年组和非老年组。分别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特点、有无幽门螺杆菌感染和病理特点等。结果:老年组不典型上腹痛和出血休克症状比例高于非老年组(P<0.05);呕血、黑便比例明显高于非老年组(P<0.01);非老年组上腹节律性疼痛比例明显高于老年组(P<0.01);非老年组HP感染明显高于老年组(P<0.01);老年组患者病理改变以肠上皮化生、腺体萎缩和非典型增生为主,明显高于非老年组;老年组发生癌变明显高于非老年组(P<0.05)。结论:老年消化性溃疡的临床表现多不典型,大部分有幽门螺杆菌感染,约半数存在病理改变,少部分癌变。有消化道症状需要进行胃镜和病理检查,以达到早期预防和治疗的目的。非老年组亦不能忽视胃镜和病理检查,以免遗落消化道肿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年人 消化性溃疡 幽门螺杆菌 病理 胃镜
下载PDF
老年特发性膜性肾病临床与病理特点 被引量:4
6
作者 张新鹏 高丹 +3 位作者 韩梅 娄岩 杨帆 刘树军 《中国老年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408-409,共2页
目的探讨老年特发性膜性肾病(IMN)临床和病理表现特点。方法回顾分析2012年7月至2014年1月经皮肾穿刺确诊IMN743例,分为老年组(≥60岁)和青中年组(18~59岁),比较分析两组临床与病理资料特点。结果老年组125例(16.82%),青中年组... 目的探讨老年特发性膜性肾病(IMN)临床和病理表现特点。方法回顾分析2012年7月至2014年1月经皮肾穿刺确诊IMN743例,分为老年组(≥60岁)和青中年组(18~59岁),比较分析两组临床与病理资料特点。结果老年组125例(16.82%),青中年组618例(83.18%)。老年组平均年龄(65.85±6.12)岁,男∶女=2.57∶1。老年组镜下血尿和高血压发生率均高于青中年组,生化指标检查中肾小球滤过率低于青中年组,尿素氮低于青中年组,肌酐高于青中年组(P〈0.05),两组尿酸、血浆白蛋白、血红蛋白,24 h尿蛋白定量,总胆固醇等指标均无差异(P〉0.05)。老年组中膜性肾病Ⅱ期、Ⅰ期发病率较常见,分别为65例(52.00%)、54例(43.20%),二者发病率占老年组119例(95.20%),肾小管间质病变45例(36.00%)高于青中年组82例(13.27%)。结论老年IMN患者高血压、镜下血尿及慢性肾功能不全发生率较青中年组偏高;随着年龄的增长及老年相关性疾病的影响,老年IMN患者肾小球滤过率、尿素氮明显低于青中年患者,以Ⅰ期、Ⅱ期为主,肾小管间质病变较青中年偏多;老年IMN患者临床与病理表现有一定差异,临床治疗上应各有侧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发性膜性肾病
下载PDF
子宫浆液性乳头状癌19例临床病理分析 被引量:1
7
作者 周小斐 郭杰 +1 位作者 王兴国 李锐 《中国妇幼保健》 CAS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4期4820-4821,共2页
目的:探讨子宫浆液性乳头状癌(UPSC)的病理组织学特点及早期诊断鉴别诊断和临床意义。方法:对19例UPSC病理标本进行组织学复查,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P53蛋白及CerbB-2,同时与子宫内膜样癌进行对比。结果:UPSC患者平均年龄62岁(56~72岁)... 目的:探讨子宫浆液性乳头状癌(UPSC)的病理组织学特点及早期诊断鉴别诊断和临床意义。方法:对19例UPSC病理标本进行组织学复查,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P53蛋白及CerbB-2,同时与子宫内膜样癌进行对比。结果:UPSC患者平均年龄62岁(56~72岁),免疫组化P53强阳性表达14/19(73.7%)。CerbB-2阳性率12/19(63.2%)。在39例子宫内膜样癌中,平均年龄52岁(36~68岁),P53过表达率5/39(12.8%)两组比较差异有极显著性(P<0.01)。CerbB-2阳性率10/39(25.6%),两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结论:UPSC中P53、CerbB-2均呈高表达,预后差,恶性度高,与子宫内膜样癌不同。UPSC早期病变为内膜上皮内癌(EIC),提示EIC诊刮的病理学检查对UPSC的早期诊断十分重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子宫肿瘤 子宫浆液性乳头状癌 诊断 鉴别 免疫组织化学
下载PDF
肾脏透明细胞癌的病理诊断分析 被引量:3
8
作者 杜晓敏 《中外医疗》 2015年第20期6-7,共2页
目的探讨肾脏透明细胞癌的病理诊断分析。方法整群选取2011年1月—2014年6月在该病理科进行肾脏透明细胞癌的病理诊断的163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并对其病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63例患者中,肾透明细胞癌Ⅰ级56例,占34.4%,肾透明细... 目的探讨肾脏透明细胞癌的病理诊断分析。方法整群选取2011年1月—2014年6月在该病理科进行肾脏透明细胞癌的病理诊断的163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并对其病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63例患者中,肾透明细胞癌Ⅰ级56例,占34.4%,肾透明细胞癌Ⅱ级43例,占26.4%,肾透明细胞Ⅲ级35例,占21.5%,肾透明细胞癌Ⅳ级29例,占17.7%。镜下可见肿瘤细胞体积较大,圆形或多边形,胞质丰富,透明状,间质富有毛细血管和血窦。结论病理诊断是在镜下观察组织结构和细胞病变特征而做出的疾病诊断,肾脏透明细胞癌是肾癌中最常见的恶性肿瘤,预后较好,及早进行病理诊断分析,可以大大的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肾脏 透明细胞癌 病理诊断
下载PDF
甲状腺乳头状癌的病理诊断分析 被引量:2
9
作者 杜晓敏 《中外医疗》 2015年第15期10-11,共2页
目的探讨甲状腺乳头状癌的病理诊断分析。方法选取2011年10月—2014年10月在该病理科进行甲状腺乳头状癌的病理诊断的137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并对其病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甲状腺乳头状癌可分为八个亚型,137例患者中,弥漫硬化型... 目的探讨甲状腺乳头状癌的病理诊断分析。方法选取2011年10月—2014年10月在该病理科进行甲状腺乳头状癌的病理诊断的137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并对其病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甲状腺乳头状癌可分为八个亚型,137例患者中,弥漫硬化型乳头状癌49例,占35.8%,弥漫滤泡型乳头状癌41例,占29.9%,高柱状细胞乳头状癌17例,占12.4%,小梁状乳头状癌7例,占5.1%,去分化型乳头状癌5例,占3.6%?,嗜酸细胞型乳头状癌8例,占5.8%,包膜型乳头状癌7例,占5.1%,微小型乳头状癌3例,占2.2%。镜下可见乳头分枝多,癌细胞分化程度不一,核染色质少,无核仁。结论甲状腺乳头状癌是甲状腺癌中最常见的类型,预后较好,及早进行病理诊断分析,可以大大的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状腺乳头状癌 病理亚型 分析
下载PDF
基底细胞癌的病理诊断分析及预后 被引量:2
10
作者 杜晓敏 《中外医疗》 2015年第19期15-16,共2页
目的探讨基底细胞癌的病理诊断分析及预后。方法整群选取2010年10月—2014年5月在该病理科进行基底细胞癌的病理诊断的74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并对其病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74例基底细胞癌患者中,眶周部23例,占31.1%,峡部5例,占6.... 目的探讨基底细胞癌的病理诊断分析及预后。方法整群选取2010年10月—2014年5月在该病理科进行基底细胞癌的病理诊断的74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并对其病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74例基底细胞癌患者中,眶周部23例,占31.1%,峡部5例,占6.8%,额部9例,占12.2%,颧骨部7例,占9.4%,鼻翼部19例,占25.6%,上唇部6例,占8.1%,下颌部3例,占4.1%,背部2例,占2.7%。镜下可见瘤细胞团块状或巢状排列,细胞核大小不一,排列密集紊乱,胞浆少淡染,瘤细胞巢周围裂隙形成,间质慢性炎细胞浸润。结论基底细胞癌是皮肤科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及早进行病理诊断和治疗,预后较好,可以明显的提高患者的生命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底细胞癌 病理诊断 预后
下载PDF
眼眶淋巴样病变病理形态免疫组化观察
11
作者 石斌 《长春中医学院学报》 1995年第4期42-42,共1页
眼眶淋巴样病变近年国内外学者将其进一步分为炎性假瘤、反应性增生、非典型增生和恶性淋巴瘤四种病理类型。正确掌握形态学标准有时较为困难。我们采用免疫组化方法,试图从形态学方面探讨病理组织学特征、诊断标准及其临床意义。1 材... 眼眶淋巴样病变近年国内外学者将其进一步分为炎性假瘤、反应性增生、非典型增生和恶性淋巴瘤四种病理类型。正确掌握形态学标准有时较为困难。我们采用免疫组化方法,试图从形态学方面探讨病理组织学特征、诊断标准及其临床意义。1 材料及方法 选材于本院1966年~1989年原病理诊断为眼眶炎性假瘤和假淋巴瘤共25例,重新切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眼眶淋巴样病变 眼眶肿瘤 病理形态学
下载PDF
TCT、HPV检测联合阴道镜下宫颈活检在宫颈癌前病变及宫颈癌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12
作者 魏兵兵 徐娜 《实用妇科内分泌电子杂志》 2023年第34期111-113,共3页
目的探讨液基薄层细胞检测(TCT)、人乳头瘤病毒(HPV)联合阴道镜下宫颈活检诊断宫颈癌前病变与宫颈癌的价值。方法选取120例疑似宫颈病变患者为研究对象,以组织病理学检查为金标准,分析TCT、HPV、阴道镜下宫颈活检诊断宫颈癌前病变及宫... 目的探讨液基薄层细胞检测(TCT)、人乳头瘤病毒(HPV)联合阴道镜下宫颈活检诊断宫颈癌前病变与宫颈癌的价值。方法选取120例疑似宫颈病变患者为研究对象,以组织病理学检查为金标准,分析TCT、HPV、阴道镜下宫颈活检诊断宫颈癌前病变及宫颈癌的价值。结果120例疑似宫颈病变患者中,组织病理学检查检出阳性69例;以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为金标准,TCT、HPV联合阴道镜下宫颈活检诊断宫颈癌前病变与宫颈癌灵敏度、准确度高于单独诊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kappa检验显示,TCT、HPV联合阴道镜下宫颈活检检查结果与金标准的一致性极好(kappa=0.949,P<0.05)。结论TCT、HPV联合阴道镜下宫颈活检能够诊断出宫颈癌前病变与宫颈癌,具有一定的诊断效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宫颈癌前病变 宫颈癌 人乳头瘤病毒
下载PDF
宫颈癌患者血清和癌组织中NF-κB及TNF-α蛋白的表达及其意义 被引量:6
13
作者 白雪 黄可欣 +2 位作者 马洪喜 李锐 黄可敬 《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773-776,F0003,共5页
目的:探讨不同宫颈病变患者血清和宫颈组织中核因子(NF-κB)及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蛋白的表达,阐明其生物学意义和早期联合诊断的价值。方法:对100例有宫颈癌病变高危因素的患者(宫颈炎37例、宫颈内瘤变39例和宫颈癌24例)抽取静脉血... 目的:探讨不同宫颈病变患者血清和宫颈组织中核因子(NF-κB)及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蛋白的表达,阐明其生物学意义和早期联合诊断的价值。方法:对100例有宫颈癌病变高危因素的患者(宫颈炎37例、宫颈内瘤变39例和宫颈癌24例)抽取静脉血同时行阴道镜检。采用ELISA方法检测血清及镜检宫颈组织中NF-κB和TNF-α蛋白的含量;采用RT-PCR法检测宫颈组织中NF-κB及TNF-α的mRNA表达水平;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宫颈组织中NF-κB及TNF-α的蛋白表达;结合临床病理特点进行分析。结果:宫颈内瘤变及宫颈癌患者血清及镜检组织中NF-κB和TNF-α含量明显高于宫颈炎患者(P<0.01),宫颈癌患者其含量明显高于宫颈内瘤变患者(P<0.01);宫颈内瘤变和宫颈癌患者宫颈组织中NF-κB和TNF-αmRNA及其蛋白表达水平明显高于宫颈炎患者(P<0.01),且宫颈癌患者宫颈组织中其表达水平明显高于宫颈内瘤变患者(P<0.01)。宫颈炎、宫颈内瘤变及宫颈癌患者宫颈组织中NF-κB与TNF-α含量呈正相关关系(r=0.69,P<0.05)。结论:NF-κB和TNF-α均可独立作为早期诊断宫颈癌前病变及宫颈癌的标记物,二者的正相关性使得联合检测可提高宫颈癌的早期诊断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子宫颈肿瘤 宫颈癌前病变 细胞核因子 肿瘤坏死因子
下载PDF
胃铋镁中药组分对胃癌细胞周期的调节和裸鼠体内肿瘤抑制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7
14
作者 乔巍 邸军 +5 位作者 汪小莞 董旭 张琦 姜春娃 李江 李晓萌 《中国生化药物杂志》 CAS 2016年第6期25-29,共5页
目的研究胃铋镁中药组分(弗朗鼠李皮、茴香、石菖蒲、甘草和芦荟)对胃癌细胞周期的调节作用和对胃癌移植瘤的生长抑制作用。方法将胃铋镁和胃铋镁中药总组分及其组分中弗朗鼠李皮、茴香、石菖蒲、甘草、芦荟分别作用于胃癌细胞SGC-7901,... 目的研究胃铋镁中药组分(弗朗鼠李皮、茴香、石菖蒲、甘草和芦荟)对胃癌细胞周期的调节作用和对胃癌移植瘤的生长抑制作用。方法将胃铋镁和胃铋镁中药总组分及其组分中弗朗鼠李皮、茴香、石菖蒲、甘草、芦荟分别作用于胃癌细胞SGC-7901,MTT法检测各处理组细胞的增殖状态;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周期;Western blot检测细胞周期相关蛋白的表达。构建裸鼠SGC-7901胃癌移植瘤模型,研究胃铋镁及其中药总组分及其组分对胃癌移植瘤的生长抑制作用;免疫组化检测STAT3信号通路相关蛋白STAT3、p-STAT3、Bcl-2、Cyclin D1和Survivin的表达情况。结果胃铋镁中药总组分及其组分中的弗朗鼠李皮、茴香和石菖蒲对SGC-7901细胞的抑制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流式检测和Western blot结果显示,胃铋镁、胃铋镁中药总组分及其组分中弗朗鼠李皮、茴香和石菖蒲均可以使胃癌细胞阻滞于G1期(P<0.05),并能够有效下调细胞周期蛋白Cyclin A、B、D、E的表达;但甘草和芦荟对胃癌细胞的增殖抑制和细胞周期阻滞作用不显著。荷瘤裸鼠实验结果显示,胃铋镁中药总组分组、弗朗鼠李皮组、茴香组和石菖蒲组对胃癌细胞的生长抑制作用显著强于对照组和三联药(三种市售胃炎胃溃疡类药物联合用药)组(P<0.05),并可以抑制STAT3的磷酸化,下调STAT3信号通路靶基因Bcl-2、Cyclin D1和Survivin的表达。结论胃铋镁及其中药组分中的弗朗鼠李皮、茴香和石菖蒲可以显著抑制胃癌细胞SGC-7901增殖,阻滞细胞周期于G1期,并可以在体内抑制荷瘤裸鼠肿瘤的生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铋镁 中药组分 胃癌 细胞周期
下载PDF
甲状腺癌患者癌组织中CD34、增殖细胞核抗原和内皮细胞特异分子-1的表达及意义 被引量:12
15
作者 李锐 李晓丽 《中国老年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6期3881-3883,共3页
目的探讨CD34、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和内皮细胞特异分子(ESM)-1在甲状腺癌组织中的表达水平及其与甲状腺癌临床分期、病理分型、有无淋巴结转移的关系。方法选取甲状腺癌组织81例、甲状腺癌旁正常组织28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酶联免疫... 目的探讨CD34、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和内皮细胞特异分子(ESM)-1在甲状腺癌组织中的表达水平及其与甲状腺癌临床分期、病理分型、有无淋巴结转移的关系。方法选取甲状腺癌组织81例、甲状腺癌旁正常组织28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酶联免疫、实时荧光定量PCR和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癌组织和癌旁正常组织样本中CD34、PCNA、ESM-1的蛋白含量、mRNA水平及蛋白阳性表达强度;通过检测CD34、PCNA、ESM-1在甲状腺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分析三种基因与甲状腺癌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结果 (1)与甲状腺癌旁正常组织比较,CD34、PCNA、ESM-1在甲状腺癌组织中的蛋白含量、mRNA水平及蛋白阳性表达强度均明显增强,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CD34、PCNA、ESM-1在甲状腺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随甲状腺癌临床分期逐级递增,随病理分级高、中、低分化依次递增,随无、有淋巴结转移依次递增。结论甲状腺癌组织中CD34、PCNA、ESM-1基因表达水平呈明显上调趋势,说明三者可能与甲状腺癌的发生、发展、侵袭、转移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状腺癌 CD34 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 内皮细胞特异分子(ESM)-1
下载PDF
大豆皂甙对大鼠糖尿病肾病保护作用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3
16
作者 汪伟 李冬梅 李锐 《中国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2期1272-1275,共4页
目的:探讨大豆皂甙对大鼠糖尿病肾病的保护作用。方法:以Wistar雄性大鼠为研究对象,将实验动物分为正常对照组、糖尿病模型组和糖尿病模型大豆皂甙治疗组,三组动物分别每日给予生理盐水、生理盐水、大豆皂甙(SS,10 mg/kg)灌胃3个月,动... 目的:探讨大豆皂甙对大鼠糖尿病肾病的保护作用。方法:以Wistar雄性大鼠为研究对象,将实验动物分为正常对照组、糖尿病模型组和糖尿病模型大豆皂甙治疗组,三组动物分别每日给予生理盐水、生理盐水、大豆皂甙(SS,10 mg/kg)灌胃3个月,动物处死前一天用代谢笼收集24小时尿液,然后第二天处死取血液及肾组织。采用考马斯亮兰法检测尿蛋白;采用生化自动分析仪检测血糖、血肌酐;采用免疫散射比浊法检测血C-反应蛋白(CRP);采用免疫放射法检测血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mRNA水平;采用ELISA法和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肾脏组织中TGF-β1蛋白水平;采用HE染色和PAS染色检测肾组织的病理改变。结果:模型组大鼠血糖、血肌酐、24小时尿蛋白、血CRP、TNF-α、TGF-β1染色阳性强度、TGF-β1mRNA及TGF-β1蛋白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和SS给药组(23.41±2.66 vs5.49±0.83,23.41±2.66 vs 6.25±0.94,P<0.01),SS给药组TNF-α、TGF-β1染色阳性强度、TGF-β1mRNA及TGF-β1蛋白水平略高于对照组有差异(1.68±0.21 vs 1.32±0.06,P<0.05),SS给药组血糖、血肌酐、24小时尿蛋白、血CRP略高于对照组但无差异(156.22±3.61 vs 147.85±4.52,P>0.05);HE染色显示正常组大鼠肾脏结构清晰,肾小球、肾小管形状规则;SS给药组大鼠肾脏结构清晰,肾小球、肾小管形状较为规则;模型组大鼠肾组织结构不清晰,肾小球、肾小管形状较规则;PAS染色显示正常组大鼠肾脏结构清晰,系膜无增生、基底膜无增厚;SS给药组大鼠肾脏结构清晰,系膜偶见增生、基底膜略微增厚;模型组大鼠肾组织结构不清晰,系膜明显增生、基底膜明显增厚;结论:大豆皂甙能降低糖尿病大鼠血糖、尿蛋白,改善其糖代谢、肾功能和肾组织结构,对糖尿病大鼠的肾脏有一定的保护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与下调肾组织炎症反应因子水平和TNF-α、TGF-β1的表达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皂甙 糖尿病 肾脏 肿瘤坏死因子-Α 转化生长因子-Β1
下载PDF
珍珠梅提取物抗衰老作用的研究 被引量:7
17
作者 张学武 刘超 张伟力 《四川中医》 北大核心 2004年第8期9-10,共2页
目的 :探讨珍珠梅提取物对D -半乳糖所致衰老大鼠的保护作用。方法 :6 0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人参皂甙组、珍珠梅大、中、小剂量组 ,连续 4 0d。用比色分析法测定大脑皮质超氧化物歧化酶 (SOD)、单胺氧化酶 (MAO)的活... 目的 :探讨珍珠梅提取物对D -半乳糖所致衰老大鼠的保护作用。方法 :6 0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人参皂甙组、珍珠梅大、中、小剂量组 ,连续 4 0d。用比色分析法测定大脑皮质超氧化物歧化酶 (SOD)、单胺氧化酶 (MAO)的活性及丙二醛 (MDA)的含量 ,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观察琥珀酸脱氢酶 (SDH)、乳酸脱氢酶 (LDH )、脂褐素 (LPF)的变化 ,同步观察电子显微镜下的组织学变化。结果 :珍珠梅提取物可提高D -半乳糖所致大鼠脑组织SOD活性、降低MDA含量 ,抑制MAO活性 ;对衰老大鼠的大脑皮质神经元的SDH活性下降、LDH活性升高及LPF含量增多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电子显微镜观察珍珠梅提取物可以减轻D -半乳糖导致的线粒体等超微结构的改变。结论 :珍珠梅提取物可延缓D -半乳糖所致的大鼠衰老 ,抑制脂质过氧化物的形成 ,提高SOD的活性 ,这可能是珍珠梅抗衰老的作用机理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珍珠梅提取物 抗衰老作用 SOD 超微结构 超微结构
下载PDF
胃铋镁对胃癌细胞凋亡的诱导作用及机制研究 被引量:4
18
作者 乔巍 邸军 +4 位作者 汪小莞 孙佳昕 张琦 李江 李晓萌 《中国生化药物杂志》 CAS 2016年第7期15-18,共4页
目的研究胃铋镁对胃癌细胞株SGC-7901增殖和凋亡的作用及可能机制。方法以三联药(三种市售胃炎胃溃疡类药物联合用药)、胃铋镁、胃铋镁中药总组分、胃铋镁化药总组分为实验组,分别作用于胃癌细胞SGC-7901,MTT法检测细胞的增殖状态;Hoech... 目的研究胃铋镁对胃癌细胞株SGC-7901增殖和凋亡的作用及可能机制。方法以三联药(三种市售胃炎胃溃疡类药物联合用药)、胃铋镁、胃铋镁中药总组分、胃铋镁化药总组分为实验组,分别作用于胃癌细胞SGC-7901,MTT法检测细胞的增殖状态;Hoechst33342染色法检测细胞的凋亡;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周期;Western blot法检测STAT3信号通路相关蛋白的表达。结果 4种药物分别处理细胞后,相比于对照组和三联药组,胃铋镁组和胃铋镁中药总组分组能够显著抑制细胞增殖且具有剂量依赖性;凋亡百分数显著增高(P<0.05);能将细胞周期阻滞于G1期(P<0.05);Western blot结果显示SGC-7901细胞中STAT3、磷酸化STAT3(p-STAT3)、CyclinD1、Bcl-2蛋白表达量显著降低。结论胃铋镁及其中药总组分可以显著抑制胃癌细胞SGC-7901增殖,促进细胞凋亡,阻滞细胞周期,其作用机制可能与抑制STAT3信号通路相关蛋白p-STAT3、CyclinD1、Bcl-2表达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铋镁 胃癌 STAT3信号通路
下载PDF
结肠癌细胞总RNA电穿孔法体外转染成熟树突状细胞 被引量:2
19
作者 杨蕾 霍锐 +3 位作者 卜丽梅 杜珍武 邸军 张桂珍 《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271-275,共5页
目的:探讨结肠癌细胞总RNA电穿孔法转染成熟树突状细胞(mDCs)的转染效率及对树突状细胞(DCs)特征和功能的影响,为DCs核酸肿瘤疫苗的制备及其在临床应用奠定基础。方法:用重组人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hGM-CSF)、重组人白细胞介素... 目的:探讨结肠癌细胞总RNA电穿孔法转染成熟树突状细胞(mDCs)的转染效率及对树突状细胞(DCs)特征和功能的影响,为DCs核酸肿瘤疫苗的制备及其在临床应用奠定基础。方法:用重组人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hGM-CSF)、重组人白细胞介素4(rhIL-4)将人外周血单核细胞(PBMC)诱导成未成熟树突状细胞(imDCs),肿瘤细胞坏死因子-α(TNF-α)作用24h刺激其成熟。实验设为imDCs组和mDCs组。Trizol法提取特异表达癌胚抗原(CEA)的结肠癌细胞SW480总RNA,电穿孔法将总RNA转染mDCs,设为RNA转染DCs组。流式细胞术检测各组细胞表面分子标志变化和转染DCs组的CEA蛋白表达情况。ELISA法检测各组细胞IL-12分泌水平。结果:rhGM-CSF、rhIL-4、TNF-α能将PBMC诱导成具有典型毛刺样突起形态学特征的DCs。imDCs组DCs表面CD1a表达呈阳性,CD80弱阳性,CD83阴性。mDCs组DCs表面CD1a、CD83、CD80表达均呈阳性。RNA转染DCs组DCs表面CD1a、CD83、CD80表达均呈阳性。总RNA转染mDCs后4h检测到CEA蛋白表达。mDCs组、RNA转染DCs组IL-12分泌量与imDCs组比较均显著升高(P<0.01),而mDCs组与RNA转染DCs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结肠癌细胞总RNA可通过电穿孔法转染mDCs并表达CEA蛋白,电穿孔不改变mDCs的表面分子特征及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树突细胞 电穿孔 RNA
下载PDF
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体外向心肌细胞诱导分化的机制 被引量:2
20
作者 邸军 李梓菲 +2 位作者 陈艳 高丹 张蕾 《中国老年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2期2835-2836,共2页
目的研究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体外向心肌细胞(CM)定向诱导分化的机制。方法全骨髓贴壁法体外获取大鼠BMSC,流式细胞术检测CD44、CD45和CD105的表达率对其进行鉴定,以未加一抗只加二抗的BMSCs作为平行对照组。选用生长良好、纯... 目的研究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体外向心肌细胞(CM)定向诱导分化的机制。方法全骨髓贴壁法体外获取大鼠BMSC,流式细胞术检测CD44、CD45和CD105的表达率对其进行鉴定,以未加一抗只加二抗的BMSCs作为平行对照组。选用生长良好、纯度达到95%的P5代BMSCs,用5-氮杂胞苷(5-Aza)10μmol/L进行诱导,对诱导后的细胞进行心肌特异性标志TroponineI的免疫组化检测。在诱导前及诱导2 w以RT-PCR方法检测RhoA的表达变化。结果体外分离纯化培养扩增出大鼠BMSCs,表达CD44、和CD105。经10μmol/L 5-Aza诱导分化的BMSCs表达心肌特异性标记TroponineI;RT-PCR的结果显示,诱导后的BMSCs表达RhoA。结论 BMSCs可体外分离培养扩增,并具有向心肌细胞分化的潜能,5-Aza最佳诱导浓度为10μmol/L。5-Aza体外可能通过RhoA途径在BMSCs分化为心肌细胞过程中起着重要调控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诱导分化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