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环总科线虫1种中国新纪录种的描述
1
作者 赵迪 赵畅 +5 位作者 田成丽 范海燕 朱晓峰 王媛媛 段玉玺 陈立杰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719-726,共8页
环总科线虫是一类具有环型食道、根外寄生(少数为半内寄生)植物寄生性线虫,其寄主范围广,主要生活在农作物与木本植物根系周围。从中国浙江省杭州市女贞根围土壤中分离获得1种环总科线虫种群,经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鉴定,结果表明:分离到... 环总科线虫是一类具有环型食道、根外寄生(少数为半内寄生)植物寄生性线虫,其寄主范围广,主要生活在农作物与木本植物根系周围。从中国浙江省杭州市女贞根围土壤中分离获得1种环总科线虫种群,经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鉴定,结果表明:分离到的环总科线虫为腓尼基半轮线虫(Hemicriconemoides phoenicis)。雌虫体长501.2 (439.2~519.6)μm,环形食道,有两个唇环,口针基球呈锚形,长为82.3 (79.8~85.2)μm,受精囊呈椭圆形且充满圆形的精子细胞,尾长29.8 (28.4~32.7)μm,幼虫和雌虫形态相似,雄虫未见。利用最大似然法(maximum likelihood, ML)对该线虫18S rDNA基因构建系统发育进化树,表明该线虫种群和H. phoenicis (MN660076)环总科半轮属线虫群体聚类在最高置信度(100%)的分支上。H. phoenicis是我国迄今首次报道的新纪录种,枣椰树是其首选寄主植物,女贞也是其寄主,拓宽了H. phoenicis的寄主范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总科线虫 腓尼基半轮线虫 形态鉴定 分子鉴定 中国
下载PDF
昆虫病原线虫人工培养技术研究与应用进展
2
作者 田成丽 张金花 +2 位作者 朱峰 韩日畴 李茂海 《昆虫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872-884,共13页
昆虫病原线虫是昆虫的专化性寄生天敌,可自主搜寻寄主、杀虫速度快、对环境友好安全,是一类重要的害虫生物防治因子,在害虫可持续治理中具有应用潜力。目前,昆虫病原线虫作为商品化的新型生物杀虫制剂在全球生产销售。然而,昆虫病原线... 昆虫病原线虫是昆虫的专化性寄生天敌,可自主搜寻寄主、杀虫速度快、对环境友好安全,是一类重要的害虫生物防治因子,在害虫可持续治理中具有应用潜力。目前,昆虫病原线虫作为商品化的新型生物杀虫制剂在全球生产销售。然而,昆虫病原线虫的商品化需要高效的人工培养技术。由于昆虫病原线虫的专化性较强,一种成熟的商业化昆虫病原线虫人工培养技术需要根据线虫种类优化。除了优化现有技术,还需研发新的人工培养技术。本文综述了国内外昆虫病原线虫人工培养技术研究和应用的历史和现状,详细介绍了活体培养技术和离体培养技术,讨论了影响昆虫病原线虫产量的主要因素,强调了优化人工培养技术并降低培养成本的必要性。未来,随着人工培养技术的不断优化,在丰富了昆虫病原线虫商品化种类的同时,还可降低农业生产的经济损失,改良土壤环境,具有重要的经济和社会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昆虫病原线虫 活体培养 固体培养 液体培养 固液双相培养 应用技术
下载PDF
基于转录组测序的玉米瘤黑粉菌UM01240过表达菌株诱导玉米抗病性分析
3
作者 邹晓威 夏蕾 +6 位作者 朱晓敏 孙辉 周琦 齐霁 张亚封 郑岩 姜兆远 《中国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116-1130,共15页
【目的】探究玉米瘤黑粉菌(Ustilago maydis)外分泌蛋白基因UM01240诱导玉米抗瘤黑粉病机制。【方法】将玉米瘤黑粉菌野生型菌株SG200、UM01240过表达菌株SG200-OE-UM01240及UM01240缺失菌株SG200ΔUM01240分别接种于高感瘤黑粉病玉米... 【目的】探究玉米瘤黑粉菌(Ustilago maydis)外分泌蛋白基因UM01240诱导玉米抗瘤黑粉病机制。【方法】将玉米瘤黑粉菌野生型菌株SG200、UM01240过表达菌株SG200-OE-UM01240及UM01240缺失菌株SG200ΔUM01240分别接种于高感瘤黑粉病玉米品种吉单209,接种样品分别命名为S1、S2及S3,7 d后统计供试菌株对玉米致病力差异。利用高通量RNA-Seq技术比较S2玉米叶片与S1、S3玉米叶片之间的差异表达基因,从植物-病原互作、黄酮类化合物生物合成、苯丙烷代谢及植物激素信号转导途径中筛选抗病相关的基因,并进行qRT-PCR验证。【结果】过表达菌株SG200-OE-UM01240相较SG200菌株致病力明显减弱,其对应S2玉米叶片病症最轻,而SG200ΔUM01240致病力较SG200菌株显著增强,其对应S3玉米叶片病症最重。S2玉米叶片相较S1、S3玉米叶片共表达差异基因1 613个,涉及植物-病原互作途径相关基因31个,主要为WRKY1、WRKY33、WRKY52、PR1及PIT5等蛋白基因;黄酮类化合物生物合成途径基因15个,主要为乔松素、柚皮素、木犀草素及二氢槲皮素等合成相关基因;苯丙烷代谢途径基因23个,主要为木质素、肉桂醛、对-香豆醛、松柏醛及芥子醛等合成相关基因;植物激素信号转导途径基因33个,主要为水杨酸、细胞分裂素、赤霉素及茉莉酸等合成相关基因。所选基因qRT-PCR分析结果与转录组数据相关性一致。【结论】外分泌蛋白基因UM01240在玉米瘤黑粉菌致病力中起着重要作用,其表达水平与玉米瘤黑粉菌的致病力负相关。UM01240可能通过调控植物-病原互作、类黄酮和苯丙素类化合物生物合成、植物激素信号转导等途径达到玉米瘤黑粉菌与玉米寄主平衡共生的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瘤黑粉菌 玉米 抗病基因 转录组测序
下载PDF
球孢白僵菌与钾元素互作对番茄果实品质的影响
4
作者 张亚封 董伟进 +3 位作者 李启云 路杨 张正坤 隋丽 《中国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131-1144,共14页
【目的】探究球孢白僵菌(Beauveria bassiana)在番茄(Solanum lycopersicum)植株中定殖与钾元素的互作,并评估在不同钾肥施用量条件下,球孢白僵菌定殖对番茄果实品质产生的效应。【方法】采用盆栽实验,设置6个处理组,包括不同钾肥施用... 【目的】探究球孢白僵菌(Beauveria bassiana)在番茄(Solanum lycopersicum)植株中定殖与钾元素的互作,并评估在不同钾肥施用量条件下,球孢白僵菌定殖对番茄果实品质产生的效应。【方法】采用盆栽实验,设置6个处理组,包括不同钾肥施用量下对照组和球孢白僵菌接种处理组,且钾肥的用量分别按照番茄田间施用量的0、50%与100%设置。球孢白僵菌接种后,通过PDA平板检测法评估其在番茄植株内的定殖率,明确钾元素对球孢白僵菌定殖植物的影响;检测不同时期、不同处理中土壤、叶片和果实中钾含量,明确白僵菌定殖对植物钾元素利用及植株生长的影响;通过分析果形指数、果皮硬度、保质期、可溶性糖和可滴定酸含量,明确球孢白僵菌与钾元素互作对番茄果实风味品质及货架期的影响;构建多元回归模型,分析二者互作与番茄品质的相关性。【结果】钾元素能够提高球孢白僵菌在番茄植株中的定殖率;在正常外源施钾条件下,球孢白僵菌的定殖率最高,达到90.00%;球孢白僵菌定殖显著促进番茄植株对钾元素的吸收和利用;在未施加额外钾肥的情况下,苗期土壤中的钾含量降低39.15%,果实中的钾含量提高1.83%;球孢白僵菌定殖能够显著促进番茄果实中可溶性糖及维生素C的积累,并有效降低可滴定酸的含量,从而优化了果实的糖酸比例,提升了整体风味品质;在施加正常量钾肥条件下,球孢白僵菌定殖使番茄果实的风味品质达到最佳状态,其中,果实可溶性糖含量提高1.02%,可滴定酸含量降低25.97%,果实糖酸比提高37.17%,果实保质期延长40.24%;钾元素与球孢白僵菌共同作用对可溶性糖含量影响程度最大。【结论】球孢白僵菌定殖能够通过调节番茄植株钾元素利用效率提升果实品质,并延长果实的保质期。此外,本研究构建的多元回归方程可有效预测、评估番茄的品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球孢白僵菌 番茄 内生定殖 经济作物 营养元素利用 果实品质
下载PDF
昆虫病原线虫防控苹果蠹蛾的影响因素 被引量:2
5
作者 张金花 田成丽 +3 位作者 姜纬明 丁岩 周佳春 李茂海 《植物检疫》 2024年第1期13-17,共5页
苹果蠹蛾(Cydia pomonella L.)是一种重要的世界性害虫,目前已在我国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发现,对我国苹果、梨等果树产业构成了严重威胁。目前,化学防治仍是防控苹果蠹蛾的主要措施,化学农药大量使用导致农药残留严重超标,影响果实品... 苹果蠹蛾(Cydia pomonella L.)是一种重要的世界性害虫,目前已在我国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发现,对我国苹果、梨等果树产业构成了严重威胁。目前,化学防治仍是防控苹果蠹蛾的主要措施,化学农药大量使用导致农药残留严重超标,影响果实品质及人类健康,因此研发新的生防制品具有重要意义。昆虫病原线虫具有主动寻找寄主害虫的能力,具有生物防治苹果蠹蛾越冬幼虫的应用潜能。本文从防控苹果蠹蛾的昆虫病原线虫高效品系以及影响其防控效果的因子(温度、湿度、紫外线等)进行了综述,以期为田间有效利用昆虫病原线虫防控苹果蠹蛾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苹果蠹蛾 昆虫病原线虫 生物防治 温度 湿度 紫外线
原文传递
蚜虫危害与玉米果穗镰孢菌组成及毒素污染关系分析
6
作者 柴海燕 潘艺元 +7 位作者 白雪 孟玲敏 张伟 吴宏斌 王义生 高月波 贾娇 苏前富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6期3171-3181,共11页
【目的】明确玉米蚜虫危害与玉米穗腐病发生及籽粒中真菌毒素污染水平的关系,为建立完善的玉米穗腐病综合防治体系及探寻主要镰孢菌毒素的有效控制技术提供参考。【方法】通过组织分离和分子生物学方法对2021年在吉林省46个市(县)采集的... 【目的】明确玉米蚜虫危害与玉米穗腐病发生及籽粒中真菌毒素污染水平的关系,为建立完善的玉米穗腐病综合防治体系及探寻主要镰孢菌毒素的有效控制技术提供参考。【方法】通过组织分离和分子生物学方法对2021年在吉林省46个市(县)采集的105份蚜虫危害的玉米果穗上的蚜虫、苞叶和籽粒进行病原菌的分离鉴定,统计蚜虫、苞叶和籽粒分离获得镰孢菌的种类和数量,分别计算不同镰孢菌在每种样品上的分离频率,以及不同样品组合分离相同镰孢菌数量在蚜虫危害样品中的占比,分析病原菌在吉林省不同区域的分布情况及蚜虫、苞叶和籽粒携带镰孢菌种类的相关性;利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UPLC-MS/MS)检测无蚜虫危害籽粒和蚜虫危害籽粒中镰孢菌毒素的种类和含量,统计伏马毒素(fumonisin,FB)、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deoxynivalenol,DON)和玉米赤霉烯酮(zearalenone,ZEA)超标样品的检出率,分析蚜虫危害对病原菌在籽粒中分泌毒素的影响。【结果】对105个蚜虫危害果穗进行镰孢菌检测,发现蚜虫带菌率为57.14%,苞叶和籽粒带菌率分别为81.90%和82.86%。经过单孢分离纯化共获得1 394株镰孢菌,共16个致病镰孢种,其中在蚜虫、苞叶和籽粒上分离到镰孢种数量分别为8、13和12个。蚜虫、苞叶和籽粒上分离到的优势镰孢均为拟轮枝镰孢(Fusarium verticillioides)和层出镰孢(F.proliferatum)。新知镰孢(F.andiyazi)、变红镰孢(F.incarnatum)和温带镰孢(F.temperatum)在吉林省玉米籽粒上首次检出。蚜虫危害玉米果穗的毒素检出率均高于无蚜虫危害玉米果穗,出现毒素含量超标的玉米样品均为有蚜虫聚集危害的果穗。在检出毒素的果穗上绝大多数能检测到产生相应毒素的菌株。【结论】蚜虫、苞叶和籽粒上分离到的优势镰孢菌均为拟轮枝镰孢和层出镰孢;同一果穗上蚜虫、苞叶和籽粒分离到的主要镰孢菌种类一致;蚜虫危害显著增加了玉米籽粒毒素的积累,且毒素类型与检出镰孢菌种类高度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穗腐病 镰孢菌 玉米蚜虫 真菌毒素
下载PDF
百合斑驳病毒靖宇分离物全基因组序列测定与进化分析 被引量:1
7
作者 张春雨 李小宇 +3 位作者 王晨 黄瑞贤 黄淑敏 王永志 《北方园艺》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4期59-64,共6页
以采自吉林省白山市靖宇县的野生百合感病叶片为试材,采用小RNA深度测序法检测到1株百合斑驳病毒(Lily mottle virus,LMoV),采用分段克隆方法,对LMoV靖宇分离物(LMoV-JY)的全基因组进行测定并分析,以期对吉林省百合病毒病的检测和防控... 以采自吉林省白山市靖宇县的野生百合感病叶片为试材,采用小RNA深度测序法检测到1株百合斑驳病毒(Lily mottle virus,LMoV),采用分段克隆方法,对LMoV靖宇分离物(LMoV-JY)的全基因组进行测定并分析,以期对吉林省百合病毒病的检测和防控提供参考依据。结果表明:LMoV-JY基因组大小为9648个核苷酸(nt)序列(GenBank登录号MT795719),该核苷酸序列在第154~9444位存在1个大的开放阅读框(ORF),编码1个多聚蛋白(分子量351.46kD)。LMoV-JY与GenBank中登录的其他LMoV分离物的全基因组核苷酸序列比较,其一致性为82.82%~97.85%,在氨基酸水平上的一致性为92.96%~98.64%,其中与百合斑驳病毒大连分离物LMoV-DL(HM222521)的一致性在该2种水平上均为最高。对比LMoV-JY外壳蛋白与其他54个分离物的氨基酸序列,发现可将LMoV分离物分为2个类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百合斑驳病毒 基因组
原文传递
珠葱组培脱毒技术研究
8
作者 张春雨 王晨 +3 位作者 刘建青 战笑蕾 李小宇 王永志 《园艺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426-1434,共9页
以珠葱(Allium cepa var.aggregatum)鳞茎茎尖为外植体,以直接诱导丛生芽和愈伤组织诱导分化两种方式获得组培苗,对消毒处理方式、培养基植物生长调节剂配比、茎尖剥离大小等条件进行优化,采用ELISA检测方法对葱潜隐病毒(SLV)和洋葱黄... 以珠葱(Allium cepa var.aggregatum)鳞茎茎尖为外植体,以直接诱导丛生芽和愈伤组织诱导分化两种方式获得组培苗,对消毒处理方式、培养基植物生长调节剂配比、茎尖剥离大小等条件进行优化,采用ELISA检测方法对葱潜隐病毒(SLV)和洋葱黄矮病毒(OYDV)复合侵染的鳞茎组培苗的脱毒效果进行检测。结果表明:珠葱茎尖外植体采用75%乙醇浸泡30 s后用2%次氯酸钠溶液浸泡15 min消毒效果最佳,污染率为6.7%,成活率93.3%;确定最佳茎尖分生组织诱导培养基为MS+0.5 mg·L^(-1)NAA+1.0 mg·L^(-1)6-BA,诱芽率达85.6%,平均分化芽数3.3个;最佳愈伤组织培养基为MS+0.4 mg·L^(-1)NAA+0.5 mg·L^(-1)2,4-D,愈伤率为71.7%;最佳生芽培养基为MS+0.4 mg·L^(-1)NAA+1.0 mg·L^(-1)6-BA,生芽率达82.2%,平均分化苗数9.23个;在不加外源植物生长调节剂的1/2MS培养基中即可满足生根需求,生根率达100%;通过剥离0.3~0.4 mm的茎尖促愈伤获得珠葱脱毒种苗,利用ELISA检测组培苗中,脱毒率可达92%;对已完成脱毒且生长健壮的组培苗进行移栽,成活率为9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珠葱 茎尖诱导 愈伤分化 脱毒种苗
原文传递
523份玉米自交系对禾谷镰孢穗腐病和灰斑病的抗性鉴定
9
作者 陈鸽 王敏 +9 位作者 周德龙 刘宏伟 张志军 苏前富 卢实 焦仁海 夏远峰 徐国良 刘文国 路明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7-37,共11页
为筛选东北地区抗禾谷镰孢穗腐病和灰斑病的玉米自交系,2021-2023和2022-2023年分别对523份玉米自交系开展了禾谷镰孢穗腐病和灰斑病的田间人工接种抗性鉴定,试验采用随机区组设计,在吐丝10 d后和9-11叶期通过针刺接种法和心叶灌注法分... 为筛选东北地区抗禾谷镰孢穗腐病和灰斑病的玉米自交系,2021-2023和2022-2023年分别对523份玉米自交系开展了禾谷镰孢穗腐病和灰斑病的田间人工接种抗性鉴定,试验采用随机区组设计,在吐丝10 d后和9-11叶期通过针刺接种法和心叶灌注法分别接种禾谷镰孢穗腐病和灰斑病的病菌,在蜡熟末期采用单株调查法对禾谷镰孢穗腐病病情级别进行调查,在乳熟后期对灰斑病病情发生级别进行调查。结果表明:在禾谷镰孢穗腐病的抗性鉴定中,‘PHRE 1’3年均稳定表现抗病,‘丹598’‘吉A1473’‘LN 1’等23份自交系在3年内均达到中抗以上,占总参试自交系的4.2%;在灰斑病的抗性鉴定中,‘丹299’在2年中均稳定表现出抗病,‘LH217’、‘吉1037’和‘吉A1001’等67份自交系2年中均达到中抗以上,占总参试自交系的12.6%。综上,‘吉A1473’、‘A-349’和‘M 67’这3个自交系对2种病害均能达到中抗以上,可用于培育抗禾谷镰孢穗腐病和抗灰斑病的春玉米新种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自交系 抗性鉴定 禾谷镰孢穗腐病 灰斑病
原文传递
施药对不同抗性水平玉米品种的病虫害防效及保产作用
10
作者 吴宏斌 张伟 +7 位作者 苏前富 孟玲敏 贾娇 白雪 王义生 张振铎 孙嵬 高月波 《中国植保导刊》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66-69,共4页
结合不同玉米品种对病虫害抗性水平的差异,选用合适药剂处理种子以利齐苗壮苗和防治矮化病,在玉米大喇叭口期喷药防治玉米螟、大斑病和穗腐病,研究各施药处理对玉米主要病虫害的防效及保产作用。结果表明:种子包衣处理可提高供试品种的... 结合不同玉米品种对病虫害抗性水平的差异,选用合适药剂处理种子以利齐苗壮苗和防治矮化病,在玉米大喇叭口期喷药防治玉米螟、大斑病和穗腐病,研究各施药处理对玉米主要病虫害的防效及保产作用。结果表明:种子包衣处理可提高供试品种的出苗率,对矮化病的防治效果为76.26%~100%;喷施药剂对大斑病的防效为50.92%~80.69%,对穗部玉米螟防效为37.52%~89.76%,对穗腐病防效为31.87%~82.20%。施药防治对不同玉米品种的产量挽回损失率为7.44%~38.6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病虫害 防效 品种抗性 保产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