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靶向治疗联合化疗治疗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分析
1
作者 于昊 李娜 左淑波 《中外医药研究》 2024年第29期48-50,共3页
目的:探究靶向治疗联合化疗治疗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选取2021年4—12月吉林省肿瘤医院收治的84例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42例。对照组实施传统化... 目的:探究靶向治疗联合化疗治疗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选取2021年4—12月吉林省肿瘤医院收治的84例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42例。对照组实施传统化疗,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靶向治疗。对比两组临床疗效、不良反应发生率及生存期。结果: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33)。研究组肾功能损害、胃肠道反应、口腔炎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血液毒性、神经毒性发生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安全生存期长于对照组(P<0.001)。结论:临床采用靶向治疗联合化疗有利于提高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患者的临床疗效和生存期,且具有较高的安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靶向治疗 化疗 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 生存期 安全性
下载PDF
中医辨证治疗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癫临床疗效分析 被引量:2
2
作者 许敬春 徐娜 +1 位作者 滕瑛钰 吕妍 《中外医疗》 2017年第13期183-185,共3页
目的观察中医辨证治疗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癫的临床疗效。方法整群选取吉林省人民医院在2015年8月—2016年8月收治的54例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diopathic thrombocytopenic purpura,ITP)患者,采取中医辨证分型,分为热盛迫血、阴虚... 目的观察中医辨证治疗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癫的临床疗效。方法整群选取吉林省人民医院在2015年8月—2016年8月收治的54例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diopathic thrombocytopenic purpura,ITP)患者,采取中医辨证分型,分为热盛迫血、阴虚火旺、气不统血、脾肾阳虚4型,给予中医辨证治疗,并观察患者临床疗效。结果临床治愈率为43(79.63%),总有效率为54(10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医辨证治疗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临床疗效显著,且不良反应较低,治愈后不易复发,有利于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紫癜 血小板减少 辨证论治 临床疗效
下载PDF
急性白血病患者院内感染危险因素的调查研究 被引量:7
3
作者 徐娜 李娜 +1 位作者 于昊 李忠锟 《中国卫生产业》 2016年第32期163-165,共3页
目的 调查了解该院急性白血病化疗患者院内感染发生情况,探讨感染发生的危险因素,为建立相应的管理制度、制定院内感染管理办法提供依据。方法 选取该院血液科2015年6—9月期间收治的急性白血病患者300例,采用前瞻性调查方法,分析急性... 目的 调查了解该院急性白血病化疗患者院内感染发生情况,探讨感染发生的危险因素,为建立相应的管理制度、制定院内感染管理办法提供依据。方法 选取该院血液科2015年6—9月期间收治的急性白血病患者300例,采用前瞻性调查方法,分析急性白血病患者院内感染危险因素。结果 随着患者住院天数的增加,患者医院感染的发生率明显增高;应用免疫调节剂的患者医院感染的发生率(16.34%)明显低于未应用免疫调节剂的患者院内感染的发生率(24.32%)(P〈0.05);应用激素的患者医院感染的发生率(27.67%),未应用激素的患者院内感染的发生率(25.78%),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不同组别患者医院感染的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中,化疗周期为0-2次的患者医院感染发生率最高,为72.26%;不同化疗阶段患者医院感染的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中,处于诱导缓解期患者医院感染的发生率最高,为47.67%。结论 通过调查发现,急性白血病患者医院感染发生率较高,是医院感染的高发人群。患者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主要包括患者住院天数的延长、免疫调节剂的应用、预防性应用抗生素、化疗阶段以及化疗周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白血病 院内感染 危险因素 调查研究
下载PDF
创伤性鼻出血老年患者急救中的优化护理应用 被引量:2
4
作者 丁可 杨一多 +1 位作者 徐娜 孙铭楠 《中华灾害救援医学》 2017年第7期392-395,共4页
目的探讨优化护理在创伤性鼻出血老年患者急救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按照患者入吉林大学第一医院就诊的顺序将182例老年鼻出血患者随机分成两组,采用常规护理方法的患者为对照组(n=91),常规护理方法主要包括及时止血、改进填塞方法、填塞... 目的探讨优化护理在创伤性鼻出血老年患者急救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按照患者入吉林大学第一医院就诊的顺序将182例老年鼻出血患者随机分成两组,采用常规护理方法的患者为对照组(n=91),常规护理方法主要包括及时止血、改进填塞方法、填塞后护理及生命体征监测等;在常规护理基础上采取优化护理措施的患者为观察组(n=91),比较两组急救护理后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ilton anxiety scale,HAMA)、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ilton depression scale,HAMD)评分、总改善率、护理满意度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急救护理后,两组HAMA及HAMD评分均降低,但观察组二者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3.883,P<0.001;t=-2.187,P=0.030);观察组总改善率(89.01%)明显优于对照组(69.2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340,P=0.003);观察组护理满意度(90.11%)明显优于对照组(61.5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0.26,P<0.001);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14.29%)高于观察组(5.4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946,P=0.047)。结论填塞止血与电凝止血是创伤性鼻出血患者急救护理中的主要方法,采用优化护理措施改善了患者焦虑情绪,提高了其生活质量,取得了较理想的临床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创伤性鼻出血 优化护理 急救 填塞止血
下载PDF
锁定加压接骨板治疗老年性肱骨近端复杂性骨折的教学体会 被引量:1
5
作者 刘砥彬 付玉 徐娜 《中国卫生产业》 2017年第35期108-109,共2页
目的探讨锁定加压接骨板治疗老年性肱骨近端复杂性骨折的教学体会,为骨科锁定加压接骨板治疗老年性肱骨近端复杂性骨折的教学提供良好的理论教学基础。方法选取2017年在该院骨科实习的学生共计18名,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9名,对照组... 目的探讨锁定加压接骨板治疗老年性肱骨近端复杂性骨折的教学体会,为骨科锁定加压接骨板治疗老年性肱骨近端复杂性骨折的教学提供良好的理论教学基础。方法选取2017年在该院骨科实习的学生共计18名,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9名,对照组采用传统带教式方法进行教学,观察组采用多元化教学法进行教学,实习结束后对两组实习生理论基础与实践能力进行考核,对比两组实习生的教学效果以及对实习学生的满意度进行调查。结果观察组学生理论知识及格率77.78%,对照组学生理论知识及格率66.67%,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学生实践操作及格率88.89%,对照组学生实践操作及格率55.56%,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学生教学满意度评价,观察组学生满意度为88.89%,对照组满意度为66.67%,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多元化教学法在骨科锁定加压接骨板治疗老年性肱骨近端复杂性骨折的应用教学中效果明显优于传统带教式教学,学生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得到极大提高,学生满意度提高,有效提升了锁定加压接骨板治疗老年性肱骨近端复杂性骨折应用的教学质量,值得骨科临床实习带教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锁定加压接骨板 老年性肱骨近端复杂性骨折 教学体会
下载PDF
CK19联合hMAM检测乳腺癌循环肿瘤细胞的临床价值 被引量:7
6
作者 鲍慧铮 陈力 +7 位作者 李思莹 徐娜 李忠锟 左淑波 于秀艳 刘岩 赵丹丹 李慧 《肿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153-157,共5页
目的:探讨细胞角蛋白19(cytokeratin 19,CK19)和人乳腺珠蛋白(human mammaglobin,hMAM)在检测乳腺癌外周血循环肿瘤细胞(circulating tumor cells,CTCs)中的临床价值。方法:应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联合2种生物标志物CK19和hMAM检测乳腺... 目的:探讨细胞角蛋白19(cytokeratin 19,CK19)和人乳腺珠蛋白(human mammaglobin,hMAM)在检测乳腺癌外周血循环肿瘤细胞(circulating tumor cells,CTCs)中的临床价值。方法:应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联合2种生物标志物CK19和hMAM检测乳腺癌循环肿瘤细胞的阳性率,并分析它们与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结果:乳腺癌患者CK19、hMAM及二者联合检测的阳性率分别为45.5%(20/44)、38.6%(17/44)和56.8%(25/44)。CK19联合hMAM检测的阳性率与患者的淋巴结转移状态相关(P=0.031)。治疗前乳腺癌患者CK19、hMAM及二者联合检测的阳性率均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P=0.000 3、P=0.000 1和P=0.000 1);两个化疗周期后,联合检测结果由阳性转为阴性的患者在TNMⅢ期和Ⅳ期中分别为5例和4例,转阴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5 3和P=0.045 5);但在TNMⅠ和Ⅱ期患者中,CK19、hMAM或二者联合检测的阳性患者经化疗后其数量均下降,且联合检测的阳性患者数量仍高于单检测的阳性患者数量,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K19联合hMAM可作为诊断乳腺癌患者循环肿瘤细胞的生物标志物,对于指导乳腺癌患者的早期微转移、治疗和预后判断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肿瘤 肿瘤循环细胞 角蛋白19 人乳腺珠蛋白 基因表达
原文传递
伯基特淋巴瘤治疗研究进展 被引量:6
7
作者 任洪涛 鲍慧铮 +5 位作者 于昊 徐娜 李娜 夏洪 姜成毅 刘璐 《白血病.淋巴瘤》 CAS 2018年第4期206-208,共3页
伯基特淋巴瘤(BL)是一种好发于儿童的侵袭性B细胞非霍奇金淋巴瘤。近年来,随着短周期、高强度免疫化疗在临床的应用,BL的治愈率明显提高,但化疗相关不良反应在成年患者和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阳性BL患者中仍然十分显著。同时,... 伯基特淋巴瘤(BL)是一种好发于儿童的侵袭性B细胞非霍奇金淋巴瘤。近年来,随着短周期、高强度免疫化疗在临床的应用,BL的治愈率明显提高,但化疗相关不良反应在成年患者和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阳性BL患者中仍然十分显著。同时,复发难治BL患者尚缺乏有效的免疫靶向新药,是临床需要解决的难题。如何优化治疗方案以减轻化疗相关不良反应及开发有效的免疫靶向新药是目前研究的热点。现结合第59届美国血液学会(ASH)年会报道,对BL治疗研究进展进行介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伯基特淋巴瘤 治疗 不良反应 新型药物
原文传递
非霍奇金淋巴瘤患者外周血髓样抑制细胞的鉴定及其临床意义
8
作者 鲍慧铮 田甜 +4 位作者 刘岩 赵丹丹 于昊 徐娜 李慧 《白血病.淋巴瘤》 CAS 2018年第2期83-88,共6页
目的 探讨非霍奇金淋巴瘤(NHL)患者外周血中髓样抑制细胞(MDSC)的表达情况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收集2014年1月至2015年2月吉林省肿瘤医院69例NHL患者和21名健康人外周血,采用流式细胞术,通过抗CD11b、CD33、CD14、人类白细胞抗原(HLA... 目的 探讨非霍奇金淋巴瘤(NHL)患者外周血中髓样抑制细胞(MDSC)的表达情况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收集2014年1月至2015年2月吉林省肿瘤医院69例NHL患者和21名健康人外周血,采用流式细胞术,通过抗CD11b、CD33、CD14、人类白细胞抗原(HLA)-DR等不同荧光抗体组合来鉴定MDSC的细胞表面标志,应用免疫磁珠技术富集MDSC后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qRT-PCR)检测精氨酸酶1(Arg-1)、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和环氧合酶2(COX-2)的表达,采用体外增殖实验检测T细胞功能,分析MDSC水平与NHL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应用t检验和方差分析统计数据.结果NHL患者外周血中存在高水平的CD11b+CD14+CD33+细胞群,细胞形态属于单个核细胞.NHL患者和健康对照组CD11b+CD14+CD33+MDSC比例分别为(42±10)%和(34±1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0.300,P=0.005).CD11b+CD14+CD33+细胞和CD11b+CD14+CD33-细胞中Arg-1、COX-2和iNOS的相对表达量分别为0.12±0.04和1.00±0.25(t=6.095,P=0.024),3.03±0.45和1.00±0.78(t=7.766,P=0.016),0.29±0.11和1.00±0.04(t=1.987,P=0.209).该群细胞具有抑制T细胞增殖的能力.MDSC在不同国际预后指数(IPI)评分的患者中表达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536,P=0.049),在不同性别、年龄、病理类型、临床分期、血清乳酸脱氢酶、体力状况评分及β2微球蛋白的患者中表达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NHL患者外周血中存在高水平CD11b+CD14+CD33+细胞,表达髓样细胞特征性蛋白,具有抑制T细胞增殖的功能,符合MDSC特性,其水平与IPI评分有关.MDSC可能作为一种新的生物标志物用于NHL临床实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淋巴瘤 非霍奇金 髓样抑制细胞 抗原 分化 生物学鉴定法
原文传递
肺淋巴瘤临床特征分析 被引量:1
9
作者 刘路 李慧 +6 位作者 徐娜 李忠锟 夏洪 任洪涛 于昊 李娜 鲍慧铮 《白血病.淋巴瘤》 CAS 2018年第12期731-734,739,共5页
目的探讨肺淋巴瘤的临床特征,以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方法对2014年10月至2017年3月吉林省肿瘤医院淋巴血液科收治的253例淋巴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肺淋巴瘤患者30例(肺淋巴瘤组)和非肺淋巴瘤患者223例(对照组)。分别采用... 目的探讨肺淋巴瘤的临床特征,以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方法对2014年10月至2017年3月吉林省肿瘤医院淋巴血液科收治的253例淋巴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肺淋巴瘤患者30例(肺淋巴瘤组)和非肺淋巴瘤患者223例(对照组)。分别采用速率法和乳胶比浊法检测乳酸脱氢酶(LDH)和β2微球蛋白(β2-MG)。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外周血CD4+和CD8+T淋巴细胞程序性死亡受体1 ( PD-1 )、程序性死亡受体配体1 ( PD-L1 )及细胞毒T淋巴细胞抗原4( CTLA-4 )的表达。两组计数资料比较采用X^2检验.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结果肺淋巴瘤组患者均为继发性病变。肺淋巴瘤组与对照组相比,吸烟患者比例高[43.3 %( 13/30)比24.2 %( 54 / 223 ),X^2 = 4.964,P=0.026 ],Ⅲ~Ⅳ期患者比例高[93.3 %( 28/30 )比 57.0 %( 127/223 ), X^2 = 14.750, P< 0.001 ],国际预后指数(IPI)评分偏高患者比例高(X^2=21.888,P< 0.001 )。肺淋巴瘤组β2-MG表达升高患者比例高,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66.7 %( 20/30 )比50.2 %( 112/223 ), X^2 = 6.682,P = 0.091];肺淋巴瘤组LDH升高患者比例较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63.3 %( 19/30 )比41.5 %( 86 / 223 ),X^2=6.682,P= 0.010 ].肺淋巴瘤组患者病理类型中以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CL )最常见(15例),其次为霍奇金淋巴瘤(HL )( 7例);影像学上单发肿块/结节型占36.7 %( 11 / 30 ),多发肿块/结节型占30.0%(9/30),双肺浸润占63.3 %( 19/30),胸腔积液占36.7 %( 11 / 30 ) o两组外周血PD-1、PD-L1和CTLA-4等免疫检查点蛋白表达阳性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 ).结论肺DLBCL应考虑为继发性而非原发性病变,肺淋巴瘤患者吸烟率高,与其他结外淋巴瘤相似.IPI评分高、分期晚且LDH升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淋巴瘤 疾病特征 程序性死亡受体1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