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18篇文章
< 1 2 6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宗教渗透背景下大学生信教的原因及其应对——以同济大学为例 被引量:4
1
作者 刘骞 杨正宇 《重庆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14年第5期34-38,共5页
当前中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高校反宗教渗透的工作处在十分关键的阶段。尽管现阶段多数大学生并非宗教信徒,但他们对宗教的兴趣正在增强,且大多数在校园中有传教或被传教的经历。其中,外来宗教的渗透倾向最为明显而且方式多样,宗教传... 当前中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高校反宗教渗透的工作处在十分关键的阶段。尽管现阶段多数大学生并非宗教信徒,但他们对宗教的兴趣正在增强,且大多数在校园中有传教或被传教的经历。其中,外来宗教的渗透倾向最为明显而且方式多样,宗教传播虚拟化趋势更为显著。由于在家庭生活、校园生活和社会生活方面经历迥异,大学生在宗教信仰的种类、兴趣、强度等方面呈现出不同的情况。基于此,本文认为高校应采取"疏"与"堵"相结合、"实"与"虚"相结合、"内"与"外"相结合的方式应对宗教渗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宗教渗透 大学生 宗教传播 原因分析
下载PDF
社会治理绩效评价与政治信任——基于“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2018)”数据的工具变量分析
2
作者 王甫勤 《治理现代化研究》 2025年第1期66-77,共12页
政治信任是政治支持的重要层面,能够为政府治理提供重要支撑。关于政治信任的影响因素,既有研究主要集中于经济绩效评价和政治绩效评价对民众政治信任的影响,在社会治理绩效评价维度侧重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满意度对政治信任的影响,对政... 政治信任是政治支持的重要层面,能够为政府治理提供重要支撑。关于政治信任的影响因素,既有研究主要集中于经济绩效评价和政治绩效评价对民众政治信任的影响,在社会治理绩效评价维度侧重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满意度对政治信任的影响,对政府解决社会矛盾和社会问题的治理绩效关注不够。从社会治理绩效评价角度,来分析制度绩效评价对政治信任的影响,具有可行性与必要性。采用“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2018)”数据,使用工具变量分析方法处理治理绩效评价变量对政治信任影响的内生性问题,可以发现,民众对当下社会矛盾与社会问题的治理绩效评价越高,其对各级政府的政治信任水平就越高。不断提升社会治理效能,及时有效解决社会问题、纾解社会矛盾,有助于维持民众的高水平政治信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治理 绩效评价 政治信任 中国家庭追踪调查 工具变量
下载PDF
国际组织应对主导国施压的行为逻辑:适应、重塑还是抵制?
3
作者 周逸江 《国际论坛》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76-95,158,159,共22页
国际组织与其主导国的互动是国际关系研究的重要议题。主导国往往试图将国际组织作为推进其政策议程的工具,而国际组织则需要在维护自身利益与维系主导国信任之间谋求平衡。尽管与主导国的特殊关系使特定国际组织对主导国具有更高的依赖... 国际组织与其主导国的互动是国际关系研究的重要议题。主导国往往试图将国际组织作为推进其政策议程的工具,而国际组织则需要在维护自身利益与维系主导国信任之间谋求平衡。尽管与主导国的特殊关系使特定国际组织对主导国具有更高的依赖度,但也可能为其应对主导国政策压力提供更多灵活性。那么,面对主导国的政策压力,国际组织何时能够成功抵制,何时又会做出妥协和让步?为此,本文聚焦主导国国内政治和国际组织主要成员的立场分布情况,指出国际组织应对主导国施压的策略选择受到这两个变量的影响,进而导致了“适应”“重塑”或“抵制”三种不同的应对结果。通过对里根政府要求世界银行扩大政策性贷款、小布什政府推动世行的债务减免,以及特朗普政府施压世行终止对华贷款三个案例的分析,本文发现上述理论框架能够较好地解释国际组织在不同情境下应对美国施压时的行为差异。本研究有助于深化对国际组织自主性的理解,对把握国际组织在应对大国政治中的角色定位和战略抉择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际组织 主导国立场 自主性 美国对外政策 世界银行 国际开发协会
下载PDF
区域空间正义何以找寻?——基于包容性府际关系的分析视角
4
作者 陈小涵 《太原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5年第1期13-19,共7页
区域之间存在着资源配置、公共物品供给、城市权利等方面诸多的不公正问题。这些问题的形成原因是:资本-权力-价值逻辑下产生的区域发展模式单一化、区域间负和博弈、区域空间阻隔、资源剥夺以及区域价值偏离的空间正义性风险。在我国... 区域之间存在着资源配置、公共物品供给、城市权利等方面诸多的不公正问题。这些问题的形成原因是:资本-权力-价值逻辑下产生的区域发展模式单一化、区域间负和博弈、区域空间阻隔、资源剥夺以及区域价值偏离的空间正义性风险。在我国区域协同发展战略的背景下,何以化解正义性风险?找寻区域空间正义?关键在于:构建多元空间议事协调机制,推动区域内各政府主体间达成“交叠共识”;健全区域空间协同制度体系,确保空间规划和空间资源再分配政策的有效执行;构筑多元协同空间载体,促进区域空间内的利益共享。这需要塑造一个目标趋同、行动协调、利益共享的包容性府际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间正义 府际关系 区域治理
下载PDF
“新乡贤”治村:乡村关系视角下的精英再造——基于马镇的田野调研
5
作者 任亮亮 毛天昊 《云南行政学院学报》 2025年第1期102-114,共13页
“新乡贤”治村契合乡村治理创新的内在需求,是乡村治理现代化的有效选择。基于马镇的调研发现,乡镇推动“新乡贤”治村不仅是响应国家号召,而且在行政体制中具有结构基础。一是资源下乡背景下选择“新乡贤”治村有利于乡镇开展规则治理... “新乡贤”治村契合乡村治理创新的内在需求,是乡村治理现代化的有效选择。基于马镇的调研发现,乡镇推动“新乡贤”治村不仅是响应国家号召,而且在行政体制中具有结构基础。一是资源下乡背景下选择“新乡贤”治村有利于乡镇开展规则治理;二是项目进村中“以奖代补”的路径下选择“新乡贤”治村有利于乡镇依托其援引资源;三是自主治理的体制空间有利于乡—村干部之间的目标耦合。无论担任主要干部还是一般干部,“新乡贤”都是具有一定资源禀赋的人,表现为富人或能人,是乡镇筛选的结果。“新乡贤”治村既面临人员产生、治理行动、功能作用等实践困境,也造成“新乡村利益共同体”形成、基层治理悬浮化的后果。因此,需要打破对“新乡贤”作为理想“政治人”的想象。比较“中农”治村发现,“新乡贤”还存在治理不足。因此,既要推动“新乡贤”治村,也要强调村民的主体性参与,方能推动低成本、高效率的乡村治理现代化目标实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乡贤 乡村关系 村治主体 资源下乡
下载PDF
当代国际环境政治研究理论探讨 被引量:2
6
作者 仇华飞 孟峤 《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46-53,共8页
国际关系理论的三大主流学派——现实主义、自由制度主义、建构主义分别以权力、制度和观念研究为价值标准,用以揭示当代国际政治"问题领域"(issue areas)研究的内在逻辑规律。国际关系理论有助于人们分析研究全球环境变化和... 国际关系理论的三大主流学派——现实主义、自由制度主义、建构主义分别以权力、制度和观念研究为价值标准,用以揭示当代国际政治"问题领域"(issue areas)研究的内在逻辑规律。国际关系理论有助于人们分析研究全球环境变化和治理形成的动因,然而,一些西方学者质疑现存的全球环境治理体系是否真正具有可行性和研究价值,认为重构全球治理机制才是解决环境问题的主要途径,强调:人们应该更多地关注超越政治传统的全球环境政策议程问题。学界对全球环境问题的探讨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全球环境变化的政治和经济原因。二,说明全球环境关切兴起的因素、主要行为体的认知以及应对环境变化挑战的有效途径。三,构建全球环境治理机制。当代国际政治主流理论的分析视角、研究取向有助于解释全球环境治理的特征和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政治 理论 视角
下载PDF
论国际新智缘政治的范式与影响 被引量:6
7
作者 夏立平 田博 《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53-63,共11页
国际新智缘政治是关于人工智能政治地理学的一项理论。它主要是根据人工智能分布的地理要素和政治格局的地域形式,分析和预测世界或地区范围的战略形势和有关国家的政治行为。它把人工智能因素视为影响国家政治行为的一个基本因素。国... 国际新智缘政治是关于人工智能政治地理学的一项理论。它主要是根据人工智能分布的地理要素和政治格局的地域形式,分析和预测世界或地区范围的战略形势和有关国家的政治行为。它把人工智能因素视为影响国家政治行为的一个基本因素。国际新智缘政治的地缘结构重点是“四大洋三大洲”,但其资源基础从地理因素转为以知识和信息为核心的综合因素。安全是国际新智缘政治主要的因变量,但新旧安全观正在进行博弈。威胁认知是国际新智缘政治的控制变量,但扭曲的威胁认知对世界和平与安全造成负面影响。国际新智缘政治中竞争性与合作性同在,但存在世界被划分为两种平行和相互竞争的秩序的可能性。大国在人工智能领域的激烈竞争将对国际秩序造成重大冲击,而人工智能大规模应用于军事领域将改变军队的作战和威慑样式。必须采用对立统一的法则作为全球化时代新智缘政治的分析范式,以形成中国特色的国际新智缘政治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智能 国际新智缘政治 中美关系 国际安全 信息社会
下载PDF
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的努力中实现外交转型——观察和理解新中国外交的一个视角 被引量:3
8
作者 王存刚 《当代世界》 CSSCI 2019年第9期4-10,共7页
1949年以来,新中国外交历经三次转型,先后形成立国外交、富国外交和大国外交三种基本形态。构建新型国际关系是新中国外交转型的应有之义和有效抓手,但其内涵在不同历史时期有所不同。在1949 2012年间的两次转型中,新中国外交在构建新... 1949年以来,新中国外交历经三次转型,先后形成立国外交、富国外交和大国外交三种基本形态。构建新型国际关系是新中国外交转型的应有之义和有效抓手,但其内涵在不同历史时期有所不同。在1949 2012年间的两次转型中,新中国外交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的实践中形成并坚守独立自主原则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前者对于维护国家主权和尊严、保障国家安全和促进国家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后者则因其开放性、包容性而成为国际关系基本准则和国际法基本原则。党的十八大以来,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中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的新态势,习近平主席大力推动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积极倡导建设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这是对独立自主原则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创造性继承和创新性发展,在推进新时代中国外交转型的同时,有力推动了世界多极化进程的发展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型国际关系 外交转型 中国外交
下载PDF
国际秩序演变中的中印战略关系与南亚安全 被引量:1
9
作者 仇华飞 《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9期3-13,共11页
国际秩序是一种国际公共产品(International Public Goods),它由国际关系中主要行为体尤其是大国提供,又体现并导致了大国之间的合作与冲突。国际秩序是一个动态的概念,变革性是其本质特征之一。同时,权力结构、利益结构、观念结构、国... 国际秩序是一种国际公共产品(International Public Goods),它由国际关系中主要行为体尤其是大国提供,又体现并导致了大国之间的合作与冲突。国际秩序是一个动态的概念,变革性是其本质特征之一。同时,权力结构、利益结构、观念结构、国际机制又存在某种程度的稳定性,乃至滞后性。国际秩序是某一时段各主要行为体基于实力造就的秩序,是"全球体系中的政治经济结构与管理机制"。当代新兴国家的崛起、非传统安全因素的增强导致国际秩序发生转变,这种转变正在影响21世纪中印关系以及南亚安全,中印作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创始国正面临国际秩序转变的机遇和挑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际秩序 中印 战略关系 南亚安全
下载PDF
新西兰“南极政治”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 被引量:1
10
作者 潘敏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1年第1期5-9,共5页
2010年7月8~9日,"南极政治"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在具有中世纪欧洲风格的新西兰基督城举行,在全球化、气候变暖、能源危机的大背景下,召开这样的学术研讨会,意义尤为重大。研讨会总共收到21篇学术论文,分为南极与各国外交政策的博弈、南... 2010年7月8~9日,"南极政治"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在具有中世纪欧洲风格的新西兰基督城举行,在全球化、气候变暖、能源危机的大背景下,召开这样的学术研讨会,意义尤为重大。研讨会总共收到21篇学术论文,分为南极与各国外交政策的博弈、南极治理与政治以及近年来南极的热点问题等三个主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西兰 南极政治 综述
下载PDF
“同济魂”:李国豪与洪堡的大学理念——兼谈“很工程”的同济人能否“亦洪堡”?
11
作者 章仁彪 《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1-10,99,共11页
作为同济人的杰出代表,李国豪的70多年的科教人生留给中国高教界和科技界以深远的影响。文章试图结合德国的洪堡教育思想与大学理念来解读作为大学校长的李国豪的办学理念和作为教育宗师的李国豪的教学教育思想。同时也通过李国豪与同... 作为同济人的杰出代表,李国豪的70多年的科教人生留给中国高教界和科技界以深远的影响。文章试图结合德国的洪堡教育思想与大学理念来解读作为大学校长的李国豪的办学理念和作为教育宗师的李国豪的教学教育思想。同时也通过李国豪与同济大学的办学实践来分析洪堡教育思想与大学理念在中国的影响,并提供一些对洪堡大学理念的再思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同济魂” 李国豪 洪堡 大学理念
下载PDF
乌克兰危机背景下日本政治信念的变化与安全战略调整
12
作者 陆伟 《亚太安全与海洋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56-74,I0003,共20页
日本对外政策制定立足于国家战略利益目标确定、国际环境判定以及对对手威胁界定的基础之上。决策的判断依据与政策手段的选取,受到政策精英政治信念的影响。以乌克兰危机为契机,日本政策精英的政治信念呈现出新的变化特征。对日本政府... 日本对外政策制定立足于国家战略利益目标确定、国际环境判定以及对对手威胁界定的基础之上。决策的判断依据与政策手段的选取,受到政策精英政治信念的影响。以乌克兰危机为契机,日本政策精英的政治信念呈现出新的变化特征。对日本政府关于安保政策的官方文件的操作码指标进行测算,证实了日本政策精英的政治信念在岸田时期已进一步显示出消极和悲观的强现实主义色彩。哲学信念重新界定了日本的国家利益和战略目标、塑造了日本的风险偏好,工具信念则改变了日本政策手段的选择,使得激进性、冒险性和进攻性共同构成了日本安全战略大转向的显著标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乌克兰危机 安全战略 日本政策精英 政治信念 操作码分析
下载PDF
国际关系中的战略稳定:进程、评估与中国担当 被引量:2
13
作者 门洪华 《学术前沿》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3期4-29,99,共27页
战略稳定是当今世界最重要的国际战略议题之一。当前,影响全球和地区战略稳定的消极因素正在世界各地增加,全球战略稳定体系遭受侵蚀,美俄战略稳定面临严峻挑战,欧洲战略稳定因乌克兰危机而陷入困顿;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提升和美国推动... 战略稳定是当今世界最重要的国际战略议题之一。当前,影响全球和地区战略稳定的消极因素正在世界各地增加,全球战略稳定体系遭受侵蚀,美俄战略稳定面临严峻挑战,欧洲战略稳定因乌克兰危机而陷入困顿;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提升和美国推动中美战略竞争的展开,中美战略稳定与亚太战略稳定愈发引起各界密切关注。中美俄在战略稳定议题上形成三角关系,并对全球和地区战略稳定产生重大影响。展望未来,如何理性把控中美关系成为亚太乃至全球确保战略稳定的关键要素,中美战略稳定的基础条件和影响因素相比美苏/美俄战略稳定更为广泛全面、更具韧性,建议从广义角度认识战略稳定,在强化自身核能力的同时,积极维护既有的国际军控机制和推进国际合作,推动加强中美沟通机制,采取针对性措施塑造战略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战略稳定 美国 苏联/俄罗斯 中国 欧洲
下载PDF
实践、历史社会学与国际关系研究 被引量:1
14
作者 李滨 《史学集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19-21,共3页
国际关系研究在一百年的发展演进历程中,与其他学科,尤其是历史学的关系似乎总是无法厘清。本期笔谈继续探讨国际关系研究的“历史路径”,试图解决以下几个问题:实践逻辑、历史社会学能够为国际关系研究提供哪些启示?反思“威斯特伐利... 国际关系研究在一百年的发展演进历程中,与其他学科,尤其是历史学的关系似乎总是无法厘清。本期笔谈继续探讨国际关系研究的“历史路径”,试图解决以下几个问题:实践逻辑、历史社会学能够为国际关系研究提供哪些启示?反思“威斯特伐利亚”能否消弭国际关系研究中存在已久的历史与理论之间的张力?历史研究和国际大战略缔造存在怎样的内在关系?世界历史中非西方世界的经验如何影响后西方多元国际秩序的重构?区域史研究在区域研究的理论解构和重构中扮演怎样的角色?探索国际关系研究的“历史路径”,旨在祛除西方学术界的知识话语霸权、克服历史学和国际关系学两个研究领域的故步自封、探寻理解全球化时代国际关系的新范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际关系研究 历史社会学 实践逻辑 历史路径 西方世界 区域史研究 西方学术界 国际关系学
下载PDF
浅析知识经济对国际政治与国际经济发展的影响
15
作者 俞睿钧 《中国市场》 2010年第52期166-167,共2页
知识经济的发展不仅对各国之间的政治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而且使全球化趋势渗透到全球经济发展的各个领域。本文旨在探讨知识经济的发展对于国际政治与国际经济产生的影响与意义。
关键词 知识经济 国际政治 国际经济 影响
下载PDF
人类命运共同体视角下新型国际关系与国际法基本原则 被引量:2
16
作者 云新雷 宋玲美 《区域与全球发展》 2019年第2期47-62,155,156,共18页
人类命运共同体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社会面对全球化时代向何处去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总体目标和远大理想,是新型国际关系和国际法基本原则的凝练和升华。纵观人类社... 人类命运共同体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社会面对全球化时代向何处去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总体目标和远大理想,是新型国际关系和国际法基本原则的凝练和升华。纵观人类社会发展史,在法治成为文明程度的最高标志之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必须根据国际法治之理进行塑造。在推动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历史性进程中,新型国际关系既是对国际法基本原则的继承和弘扬,又是对其在21世纪的创新和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类命运共同体 新型国际关系 国际法基本原则
下载PDF
RCEP背景下构建面向未来的新型中韩双边经贸关系研究 被引量:1
17
作者 李博英 《国际贸易》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58-71,共14页
文章在对中韩双边经贸合作的发展历史与现状进行分析的基础上,针对近年来中韩贸易结构性变化产生、发展的深层次原因进行了系统深入研究,主要内容包括:从产品结构、贸易依存度、贸易竞争性和贸易新动力四个维度构建了中韩双边贸易合作... 文章在对中韩双边经贸合作的发展历史与现状进行分析的基础上,针对近年来中韩贸易结构性变化产生、发展的深层次原因进行了系统深入研究,主要内容包括:从产品结构、贸易依存度、贸易竞争性和贸易新动力四个维度构建了中韩双边贸易合作发展情况的分析框架,特别是RCEP的生效对上述四个方面贸易因素的影响路径以及中韩双边贸易发展趋势的分析。研究发现:中韩贸易逆转的主要原因是中韩贸易结构趋同,双边贸易的竞争性不断增强,互补性逐渐减弱。依据研究结论,文章进一步分析了RCEP协定对中韩经贸合作发展带来的新机遇和新挑战,提出了在新的国际政治经济形势下,构建面向未来的新型中韩经贸关系的对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CEP 中韩贸易 贸易结构 新型经贸关系
下载PDF
技术与权力的应责调适:数字化转型背景下城市治理效能转化的政治逻辑
18
作者 方熠威 《学习与实践》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34-46,共13页
在城市数字化转型中,城市治理主体屡为新兴技术所“障目”,又逡巡于“高行政权力+低基础能力”的行动模式,其治理效能的转化过程滋生“见管脱节”的梗阻症结。这源于作为行动者互动认知工具的“责任”脱嵌于“技术”与“权力”的要素联... 在城市数字化转型中,城市治理主体屡为新兴技术所“障目”,又逡巡于“高行政权力+低基础能力”的行动模式,其治理效能的转化过程滋生“见管脱节”的梗阻症结。这源于作为行动者互动认知工具的“责任”脱嵌于“技术”与“权力”的要素联结中,以致二者之间出现过程性错配与结构性错配。打通城市治理效能转化通络,理应重构并运行“量化明责-依责赋权-全程督责-考核追责”的责任机制链条,使日趋原子化的行动个体建立起稳健的政治关联,以确证并增益城市治理的公共性、合法性与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治理 城市数字化转型 治理效能转化 责任机制
原文传递
政治吸纳与包容共生:慈善事业转型中的弹性政府与慈善组织关系演变
19
作者 苏颖萱 周瑛 《南方论刊》 2022年第3期30-33,共4页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慈善事业格局大致经历了一个从准行政制度化机构垄断慈善活动到民间慈善组织自由发展,再到政府利用制度划定公益活动框架的过程。帮助弱者、树立自身权威或身份认同的传统慈善观念,以及由此衍生出的准行政化家长式...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慈善事业格局大致经历了一个从准行政制度化机构垄断慈善活动到民间慈善组织自由发展,再到政府利用制度划定公益活动框架的过程。帮助弱者、树立自身权威或身份认同的传统慈善观念,以及由此衍生出的准行政化家长式慈善体制,与现代慈善理念格格不入,慈善事业的不断转型发展正体现了政府利用自身张力应对外部环境变化,并将弹性因素逐步转化成为制度化要素的过程。慈善风险个案引发慈善格局内部改革,民间慈善力量与政府权力之间的张力以及政府快速进行非制度化回应共同构造了一个包容共生、双向互动的弹性公益动态发展之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政治吸纳 双向选择 包容共生
下载PDF
地缘政治竞争背景下的欧盟北极政策转变及其动因
20
作者 郭静 《辽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2期28-36,共9页
随着国际政治格局的不断演变,北极地区日益成为大国关注的新疆域。2021年,欧盟发布了《欧盟更有力地参与建设和平、可持续与繁荣的北极》的文件,更加强调地缘安全问题,并将推行强硬环境保护政策,这反映出欧盟希望深入北极事务、追求规... 随着国际政治格局的不断演变,北极地区日益成为大国关注的新疆域。2021年,欧盟发布了《欧盟更有力地参与建设和平、可持续与繁荣的北极》的文件,更加强调地缘安全问题,并将推行强硬环境保护政策,这反映出欧盟希望深入北极事务、追求规范话语权的倾向。2008年以来,欧盟北极政策的变化与北极地区地缘政治竞争程度的波动存在内在联系,新版北极政策的调整旨在缓解地缘竞争背景下欧盟在北极事务中面临的地缘政治压力。在俄乌冲突背景下,欧盟新版北极政策的推进既面临地缘政治的挑战,也受到欧盟内部危机以及政策内在矛盾性等方面的限制,难以达成其在北极地区的利益诉求。在可预见的未来,欧盟北极政策仍将延续该文件的主基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欧盟 北极政策 地缘政治 规范话语权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