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68篇文章
< 1 2 5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适用于海洋动态观测设备嵌入式系统的低功耗管理预测模型
1
作者 李昌硕 周伟 +1 位作者 杨群慧 季福武 《海洋技术学报》 2024年第2期10-17,共8页
能耗是制约海洋设备在水下工作时长的关键因素。为进一步降低海洋动态观测设备嵌入式系统的动态功耗,本文针对前人提出的用于预测空闲时间的指数平滑算法所存在的权重系数基于凑数法确定、算法难以适应大波动等问题,设计了一种新的权重... 能耗是制约海洋设备在水下工作时长的关键因素。为进一步降低海洋动态观测设备嵌入式系统的动态功耗,本文针对前人提出的用于预测空闲时间的指数平滑算法所存在的权重系数基于凑数法确定、算法难以适应大波动等问题,设计了一种新的权重系数,并构建了一种自适应的低功耗管理预测模型。当模型检测到预测的空闲时间超过工作和休眠状态切换的时间阈值后,中央处理器关停系统的部分外设,使系统进入低功耗休眠状态。仿真和单片机实验均表明,本文提出的低功耗管理预测模型能够有效地提高对处理器工作的空闲时间预测的准确性,且面对突发状况具有良好的自适应性,可显著降低嵌入式系统的功耗,有效延长设备的工作时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动态观测设备 嵌入式系统 动态功耗管理 指数平滑算法 低功耗
下载PDF
海洋地质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管理简述
2
作者 翦知湣 刘志飞 《中国基础科学》 2007年第6期35-37,共3页
关键词 海洋地质 同济大学 实验室主任 有机地球化学 国家重点实验室 深海 海底资源 海洋资源 学科方向 咨询组 仪器设备 大型仪器 学术委员会 古海洋学 历史海洋学 古地理学
原文传递
《海洋地球物理》专辑前言
3
作者 薛梅 杨挺 +3 位作者 于有强 夏少红 徐亚 宋海斌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373-375,共3页
海洋占地球表面面积的三分之二,但在更广阔的海底在地球物理观测上存在着巨大的空白,不仅影响了地震灾害和海啸灾害的机制研究和预警能力,而且制约了对地球内部结构和演化的研究,以及对海底资源的勘探开发和利用(Romanowicz,2008)。
关键词 地球内部结构 海洋地球物理 海底资源 地球表面 海啸灾害 地震灾害 预警能力 开发和利用
下载PDF
基于岩石物理相的深层页岩气地质—工程甜点参数测井评价方法——以四川盆地LZ区块五峰组—龙马溪组为例 被引量:9
4
作者 张少龙 闫建平 +3 位作者 郭伟 钟光海 黄毅 李志鹏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214-227,共14页
海相深层页岩气(埋深大于3500 m)储层受沉积、成岩、构造及生物等多种作用影响,甜点成因机制十分复杂,通常的沉积微相、岩相划分难以精细刻画其强非均质性,进一步加大了地质—工程甜点参数测井精细评价的难度。为此,以川南LZ区块页岩气... 海相深层页岩气(埋深大于3500 m)储层受沉积、成岩、构造及生物等多种作用影响,甜点成因机制十分复杂,通常的沉积微相、岩相划分难以精细刻画其强非均质性,进一步加大了地质—工程甜点参数测井精细评价的难度。为此,以川南LZ区块页岩气储层为例,在明确海相页岩岩石物理相内涵、影响因素及核心指标的基础上,利用岩石薄片、全岩衍射以及TOC等资料,结合测井响应特征,划分出三类岩石物理相(Ⅰ、Ⅱ、Ⅲ),进一步分为6个亚类(Ⅰ_(1)、Ⅰ_(2)、Ⅰ_(3)、Ⅱ_(1)、Ⅱ_(2)、Ⅲ),明确了不同类型的特征及优势相,并采用随机森林算法建立了连续测井剖面岩石物理相识别方法和基于岩石物理相分类的地质—工程甜点参数测井精细计算模型。结果表明:(1)发育在五峰组顶部和龙一1^(1)—龙一1^(3)小层内的Ⅰ_(1)和龙一1^(4)小层内的Ⅱ_(1)为有利相,通常具有TOC高、孔隙度大、含气性好以及脆性强的特征;(2)基于随机森林分类算法的测井岩石物理相识别效果优于常规测井交会图识别法,准确率可达90%以上;(3)分岩石物理相的随机森林回归模型地质—工程甜点参数计算精度高,各项参数计算结果与实测结果的相关系数均超过0.9。所提方法有效解决了海相深层页岩气储层地质—工程甜点参数求取困难的难题,实现了甜点参数的井剖面精确计算,为评层选区、水平井靶体优选以及资源量估算等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层页岩气 岩石物理相 甜点参数 机器学习 测井识别 水平井靶体优选
下载PDF
扇形井网体积压裂地质工程一体化参数优化方法 被引量:8
5
作者 汤继周 王小华 +2 位作者 杜现飞 马兵 张丰收 《石油勘探与开发》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845-852,共8页
根据扇形井网趾端和跟端井距差异性,结合位错理论、离散格子法和有限元流固耦合理论,建立考虑地质力学建模、诱导应力计算、水力压裂模拟以及压后产能评价的扇形井网体积压裂地质工程一体化方法,同时提出针对扇形水平井常规产能区和潜... 根据扇形井网趾端和跟端井距差异性,结合位错理论、离散格子法和有限元流固耦合理论,建立考虑地质力学建模、诱导应力计算、水力压裂模拟以及压后产能评价的扇形井网体积压裂地质工程一体化方法,同时提出针对扇形水平井常规产能区和潜在产能区进行差异化压裂设计的思路。研究表明,对于研究的H1扇形井平台,先压裂常规产能区后,潜在产能区水平主应力差的最大降低幅度为0.2 MPa,无法引发应力反转,但应力差的降低,仍有利于水力裂缝的横向扩展。潜在产能区中Ⅰ区井段的压裂优化方案为只压裂2号井,簇间距30 m,单段排量12 m^(3)/min;Ⅱ区井段压裂优化方案为先压2号井,后压3号井,簇间距为30 m,单段排量为12 m^(3)/min。潜在产能区孔隙压降波及面积小,储集层动用程度低,可提高趾端区域的水力压裂改造强度,例如适当加密布缝、调整布缝结构,以扩大波及体积、提高动用程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页岩油 扇形井网 水平井 地质模型 水力压裂 产能评价 地质工程一体化
下载PDF
利用最小平方基准面延拓压制自由表面多次波II:海洋拖缆观测数据 被引量:1
6
作者 朱峰 程玖兵 +1 位作者 王腾飞 耿建华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760-773,共14页
压制自由表面多次波一直是海洋拖缆地震数据处理中非常关键的环节.浅水等复杂条件下的多次波压制给现有方法构成了严峻的挑战.本文姊妹篇基于卷积型互易定理建立了地下基准面上的虚拟观测信号与实际观测地震数据之间的转化方程,进而借... 压制自由表面多次波一直是海洋拖缆地震数据处理中非常关键的环节.浅水等复杂条件下的多次波压制给现有方法构成了严峻的挑战.本文姊妹篇基于卷积型互易定理建立了地下基准面上的虚拟观测信号与实际观测地震数据之间的转化方程,进而借助约束优化反演理论提出最小平方基准面延拓(LSR)方法,用于消除海底观测地震数据中的表面多次波.本文遵循相同的原理,分别针对双检波器同时记录声压场和质点垂直速度信号、单检波器仅记录声压场信号两种拖缆采集方式,探讨基于LSR的表面多次波压制方法及其影响因素.理论模型合成数据实验展示了方法特点与有效性,南黄海浅水拖缆双检地震数据处理结果表明方法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表面多次波 最小平方基准面延拓 拖缆 双检 南黄海
下载PDF
加勒比海东南部温盐阶梯的地震海洋学研究 被引量:1
7
作者 张鹏 宋海斌 +2 位作者 范文豪 杨顺 刘梦丽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1139-1152,共14页
通过处理EW0404航次的部分测线的多道地震数据,结合历史CTD(Conductivity, Temperature, Depth)数据,在加勒比海东南部发现了大量的温盐阶梯结构,地震剖面上阶梯层的结构和深度与测线附近的CTD,数据中发现的温盐阶梯有着较好的对应关系... 通过处理EW0404航次的部分测线的多道地震数据,结合历史CTD(Conductivity, Temperature, Depth)数据,在加勒比海东南部发现了大量的温盐阶梯结构,地震剖面上阶梯层的结构和深度与测线附近的CTD,数据中发现的温盐阶梯有着较好的对应关系.分析认为加勒比海域有两种温盐阶梯形态:一种是连续且密集的阶梯层,阶梯层厚度中等,其在地震剖面上表现为大面积的块状密集高强度反射,是该海域主要的温盐阶梯形态;另一种是深度相差较大的阶梯层,阶梯层较厚,中间夹杂有小的阶梯,其在地震剖面上表现为水平延伸的条带状反射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海洋学 温盐阶梯 双扩散 加勒比海
下载PDF
基于GridSearchCV的页岩油储层丛式井地质力学建模
8
作者 黄雷 齐银 +3 位作者 陈伟华 杜现飞 马兵 汤继周 《测井技术》 CAS 2023年第4期421-431,共11页
针对长庆页岩油部分部署区邻近水源、林源等环境保护区,以及传统井工厂模式采油效率低、地质力学认识不清的问题,提出并实施了新型丛式井工厂(扇形布井+常规布井)模式。以目标H区块页岩油储层为例,首先开展基于测井数据的储层物性及岩... 针对长庆页岩油部分部署区邻近水源、林源等环境保护区,以及传统井工厂模式采油效率低、地质力学认识不清的问题,提出并实施了新型丛式井工厂(扇形布井+常规布井)模式。以目标H区块页岩油储层为例,首先开展基于测井数据的储层物性及岩石力学参数的拟合,然后结合三维网格克里金插值模型并利用Scikit-learn机器学习方法中的网格搜索和K折交叉验证方法(GridSearchCV)优化克里金插值参数。最后建立考虑储层岩相、储层物性参数以及地质力学特性和地应力的三维地质力学模型并预测某丛式井工厂的地质力学参数。通过对比数值模拟结果与测井解释结果,验证了三维地质力学模型的可靠性。该方法是一种快速且高效的地质力学建模方法,可以优化压裂施工现场数据需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页岩油 丛式井 地质模型 岩石力学参数 网格搜索和交叉验证 超参数调参
下载PDF
南海IODP U1501站早中新世海洋沉积物长链烯酮来源与含量变化
9
作者 郑畅 金晓波 刘传联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128-135,共8页
海洋沉积物中的长链烯酮由海洋单细胞钙化藻类颗石藻生产,是一种被广泛应用于古气候研究领域中的分子标记物。长链烯酮碳同位素是重建地质历史时期海水、大气CO_(2)浓度的可靠方法之一。在此方法中,需要利用颗石大小对颗石藻生理参数b... 海洋沉积物中的长链烯酮由海洋单细胞钙化藻类颗石藻生产,是一种被广泛应用于古气候研究领域中的分子标记物。长链烯酮碳同位素是重建地质历史时期海水、大气CO_(2)浓度的可靠方法之一。在此方法中,需要利用颗石大小对颗石藻生理参数b值进行修正,因此需要厘清哪类颗石藻对烯酮的贡献是一个重要的科学问题。目前认为新生代海洋沉积物中主要的长链烯酮生产者为Noelaerhabdaceae科的颗石藻,包含Emiliania huxleyi,Gephyrocapsa spp.,Reticulofenestra spp.,Cyclicargolithus spp.,但对它们具体的贡献程度仍然未知。因此,本文以南海国际大洋发现计划IODP U1501站早中新世海洋沉积物为研究材料,对比了沉积物中颗石与烯酮的绝对含量,发现Cyclicargolithus属的颗石丰度与烯酮含量具有显著的相关性(r=0.44,p<0.01),而Reticulofenestra spp.的相关性较弱(r=0.09,p=0.5)。研究认为早中新世长链烯酮的主要生产者为Cyclicargolithus属,Reticulofenestra属次之。此外,研究还测量了各颗石属种的长度,并估算了颗石藻细胞的直径。研究认为Cyclicargolithus属对烯酮的高贡献源于其较大的细胞直径。从长链烯酮生产者的种类、细胞体积及其生命过程处着眼,有利于评估应用碳同位素分馏重建海洋中CO_(2)浓度的可行性,对准确地还原地质历史时期大气CO_(2)浓度具有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链烯酮 颗石藻 早中新世 IODP U1501站 南海
下载PDF
晚更新世阿蒙森海生产力和冰筏输入的变化对表层海洋环境和西南极冰盖演化的指示
10
作者 张静渊 肖文申 +3 位作者 王汝建 樊加恩 王含章 杨如意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136-144,共9页
阿蒙森海是当前全球变暖背景下西南极冰盖消融的核心区域。本文分析了中国第34次南极考察采集自阿蒙森海的ANT34-A5-7岩芯中生产力和冰筏碎屑含量等指标,旨在重建研究区深海氧同位素MIS 6期以来表层海洋环境和西南极冰盖演化历史。研究... 阿蒙森海是当前全球变暖背景下西南极冰盖消融的核心区域。本文分析了中国第34次南极考察采集自阿蒙森海的ANT34-A5-7岩芯中生产力和冰筏碎屑含量等指标,旨在重建研究区深海氧同位素MIS 6期以来表层海洋环境和西南极冰盖演化历史。研究结果显示,阿蒙森海生产力呈现间冰期高、冰期低的特征。在末次间冰期(MIS 5.5)具有比当前更高的生产力水平,同时伴随着西南极冰盖的严重消融。这个现象归因于MIS 5.5更暖的海表温度、更少的海冰覆盖,以及向南入侵的绕极深层水的上涌。该研究结果可对预测未来气候变化提供必要的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表层生产力 MIS 5.5 阿蒙森海 西南极冰盖
下载PDF
海底滑坡典型特征及石油地质学意义 被引量:1
11
作者 张云山 吴南 +1 位作者 贾永刚 尉建功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94-104,共11页
海底滑坡是一种由于重力失稳导致的广泛发生在外陆架-上陆坡-深海平原的沉积物搬运体,是海底沉积物重要的搬运过程,具有较强的侵蚀能力和搬运能力,可将大量陆架沉积物搬运至深海,为深海带来丰富的沉积物。再沉积后的滑坡体因其特殊的内... 海底滑坡是一种由于重力失稳导致的广泛发生在外陆架-上陆坡-深海平原的沉积物搬运体,是海底沉积物重要的搬运过程,具有较强的侵蚀能力和搬运能力,可将大量陆架沉积物搬运至深海,为深海带来丰富的沉积物。再沉积后的滑坡体因其特殊的内部结构,对海洋油气成藏有重要影响。综合国内外研究,对海底滑坡空间展布特征和垂向结构特征进行总结,对滑坡体岩石物理特征进行梳理,揭示海底滑坡边界特征、内部结构以及岩石物理特征。结合海底滑坡特征,从提供物源、储层、盖层、改变海底温压等方面分析海底滑坡对海底油气藏的积极意义,从破坏盖层、改变海底土体温压环境等方面分析海底滑坡对海底油气藏的负面影响。最后结合国内外研究现状,指出未来应对海底滑坡微尺度特征识别、进一步开展海底滑坡与海底油气藏联系以及加强海洋油气开发致灾风险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底滑坡 结构特征 岩石物理特性 海洋油气
下载PDF
海水速度结构的OBS透射走时层析反演
12
作者 刘玉柱 刘雯 +6 位作者 王建花 伍正 张建明 杨涛 杨积忠 黄超 董良国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3402-3411,共10页
近年来,海洋高分辨率地震勘探领域取得了显著进展,对地震资料反演的精度要求日益严苛.为了提升后续处理的效率和准确性,获取更为精确的海水速度分布显得至关重要.然而,传统的走时层析方法在利用有限偏移距的海面拖缆数据时,往往难以达... 近年来,海洋高分辨率地震勘探领域取得了显著进展,对地震资料反演的精度要求日益严苛.为了提升后续处理的效率和准确性,获取更为精确的海水速度分布显得至关重要.然而,传统的走时层析方法在利用有限偏移距的海面拖缆数据时,往往难以达到理想的垂向分辨率,从而限制了海水速度建模的精确性.鉴于此,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OBS(海底地震仪)观测系统的透射波走时层析方法.该方法采用伴随状态法走时层析作为反演工具,利用OBS观测系统声压分量中的海水透射波走时信息,对海水速度结构进行精确反演.理论模型和实际资料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能够准确建立海水速度模型,提高海水以下地层的成像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OBS 透射波 走时层析 海水速度建模
下载PDF
福建琅岐岛表土孢粉与植硅体组合对农业活动的指示
13
作者 刘茜 曾剑威 +2 位作者 王继龙 戴璐 于俊杰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55-66,共12页
孢粉和植硅体是重建古人类农业景观及环境变化的重要指标,明确它们在表土中的分布规律及其与现代植被组成之间的关系对于精确解释化石孢粉和植硅体数据具有重要的意义。本研究对福建琅岐岛3种土地利用类型的22个表土样品进行了孢粉与植... 孢粉和植硅体是重建古人类农业景观及环境变化的重要指标,明确它们在表土中的分布规律及其与现代植被组成之间的关系对于精确解释化石孢粉和植硅体数据具有重要的意义。本研究对福建琅岐岛3种土地利用类型的22个表土样品进行了孢粉与植硅体分析,基于地理信息系统和遥感技术,展示了不同类型孢粉百分比的空间分布及其与植被覆盖度间的数量对应关系。孢粉分析表明,以松属(Pinus)为代表的外来花粉普遍存在于表土样品中,这削弱了采样点周围植物的孢粉表现力,导致了果园和农田植被组成与表土孢粉组合间的巨大差异。与此同时,农业收割活动进一步降低了农田植物的花粉表现力。从遥感影像中提取的植被覆盖度数据仅与荒地上的木本植物花粉含量存在较强的相关性(R^(2)=0.7764),这显示茂密的草本植物降低了外来木本花粉的相对含量,证明了该植被类型具有良好的孢粉表现力。植硅体分析表明,表土样品含有丰富的竹亚科(Bambusoideae)、水稻(Oryza sativa)和杂草的植硅体。与孢粉指标相比,植硅体提供了更丰富的草本植物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孢粉 植硅体 农业活动 表土 琅岐岛
下载PDF
河口海岸沉积层理特征与形成机制
14
作者 周曾 刘瑶 +3 位作者 吴一鸣 徐凡 范代读 张长宽 《水科学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67-182,共16页
河口海岸地处海陆交界带,其沉积层理特征与形成机制是沉积动力学、动力地貌学和地层学等学科方向的研究热点,对评价海岸工程环境效应、重建沉积古环境等具有重要参考价值。通过梳理河口海岸区域径流、潮汐、波浪等多种动力因子作用的研... 河口海岸地处海陆交界带,其沉积层理特征与形成机制是沉积动力学、动力地貌学和地层学等学科方向的研究热点,对评价海岸工程环境效应、重建沉积古环境等具有重要参考价值。通过梳理河口海岸区域径流、潮汐、波浪等多种动力因子作用的研究成果,归纳不同动力主导作用形成的沉积层理特征,剖析3种基本动力对沉积层理塑造的动力学机制,阐释洪水、风暴偶发动力因子以及生物扰动、海平面变化、围垦工程等其他影响因子对沉积层理形成和保存的作用机理。同时,总结了数值模拟手段在沉积层理形成和破坏机制解译方面的应用及取得的机理认知,提出在河口海岸沉积层理时空尺度认知、多因素耦合反演模型开发应用等方面有待进一步研究的科学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积层理 河口海岸 动力地貌 形成机制 数值模拟
下载PDF
西太平洋中中新世转型的天文轨道周期特征
15
作者 王海峰 邓希光 +1 位作者 易亮 何高文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S01期19-20,共2页
中中新世气候转型是一次深刻的全球降温事件,地球各圈层,包括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岩石圈、冷圈均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对理解新生代全球气候突变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西太平洋GC18沉积柱样完整记录了中中新世15~11 Ma的沉积记录。本研... 中中新世气候转型是一次深刻的全球降温事件,地球各圈层,包括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岩石圈、冷圈均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对理解新生代全球气候突变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西太平洋GC18沉积柱样完整记录了中中新世15~11 Ma的沉积记录。本研究基于该柱样精确的年代学框架,开展了岩芯地球化学扫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太平洋 中中新世转型 天文轨道周期
下载PDF
典型水深与海底介质条件下的OBC/OBN多分量地震数据波型特征
16
作者 王腾飞 刘学义 程玖兵 《石油物探》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45-60,共16页
海底电缆或海底节点(OBC/OBN)多分量地震是开展海上复杂油气藏勘探的重要手段之一。由于地震波与自由表面及海底界面的互相作用,海底多分量地震记录中波型成分十分复杂。调查其中各类信号与噪声的形成机制及其影响,可为后续数据处理与... 海底电缆或海底节点(OBC/OBN)多分量地震是开展海上复杂油气藏勘探的重要手段之一。由于地震波与自由表面及海底界面的互相作用,海底多分量地震记录中波型成分十分复杂。调查其中各类信号与噪声的形成机制及其影响,可为后续数据处理与解释提供关键依据。针对海底多分量地震观测条件下潜在的波场信号,按照不同水深与典型海底沉积物性质构建代表性的弹性参数模型,利用谱元法合成OBC/OBN多分量地震记录,分析各类波型成分的表现特征,揭示水深和海底介质特性对波场运动学及动力学特征的影响。通过与东海浅水区和南海深水区海底地震仪(OBS)采集的实际地震数据的对比分析,确认了水深与海底介质条件对表面多次波与海底界面波的调控机理,为海底多分量地震数据处理方法研究与技术应用提供有益的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底多分量地震 海底界面效应 P-S模式耦合 自由表面多次波 海底地震仪 OBC/OBN
下载PDF
采用非稳相偏振滤波的DAS-VSP数据P/S波分离方法及其应用
17
作者 王腾飞 程玖兵 +3 位作者 孟涛 曹中林 胡善政 段鹏飞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2761-2772,共12页
分布式光纤声学传感(DAS)因成本低、易布设以及高密度采样等优势正成为重要的地震观测技术,尤其是越来越多地与垂直地震剖面(VSP)结合,用于主动地震勘探或被动地震监测.DAS传感器通过感知弹性波场产生的轴向应变或应变速率来观测地震波... 分布式光纤声学传感(DAS)因成本低、易布设以及高密度采样等优势正成为重要的地震观测技术,尤其是越来越多地与垂直地震剖面(VSP)结合,用于主动地震勘探或被动地震监测.DAS传感器通过感知弹性波场产生的轴向应变或应变速率来观测地震波场振动.然而,目前单分量DAS-VSP数据未完整地记录地下弹性波场的三维矢量振动信号,因此如何从中分离出P波或S波用于后续地震成像与参数反演是重要且很有挑战的课题.以弹性波传播理论为基础,本文根据P波和S波的频散关系估算接收点处各自的偏振方向,通过随频率和空间位置变化的偏振滤波实现DAS-VSP数据的P/S波分离.理论模型合成数据与东海实际DAS-VSP数据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能有效地将P波和S波信号从单分量DAS-VSP数据中分离出来,可为后续纵横波速度反演、PP与PS波成像提供关键的数据预条件处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布式光纤声学传感(DAS) VSP P/S波分离 偏振投影 非稳相滤波
下载PDF
中全新世福建沿海地区海平面波动:基于NDQK5岩芯介形类化石记录 被引量:1
18
作者 贾宝岩 彭博 +5 位作者 王继龙 于俊杰 周保春 赵泉鸿 李保华 王亚琼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333-345,共13页
福建沿海地区第四系较为发育,是研究晚更新世以来相对海平面变化的理想区域。本文以福建宁德NDQK5岩芯中产出的高分辨率介形类化石为研究对象,结合加速器质谱法(accelerator mass spectrometry,AMS)14C和光释光测年技术建立岩芯年代框架... 福建沿海地区第四系较为发育,是研究晚更新世以来相对海平面变化的理想区域。本文以福建宁德NDQK5岩芯中产出的高分辨率介形类化石为研究对象,结合加速器质谱法(accelerator mass spectrometry,AMS)14C和光释光测年技术建立岩芯年代框架,重建了中全新世期间福建沿海地区的相对海平面变化。结果显示,NDQK5岩芯中的介形类化石记录主要分布于4~17.1 m段,对应年代约为8.2~6.9 ka BP。岩芯内共计识别出海相介形类23属26种,根据优势种以及特征种的相对丰度变化特征可将岩芯内的介形类动物群划分为3个组合:①介形类组合A以Bicornucythere bisanensis和Sinocytheridea impressa为主,代表潮下带环境;②介形类组合B以Sinocytheridea impressa和Neomonoceratina delicata为优势种,指示近岸内陆架的沉积环境;③介形类组合C以Sinocytheridea impressa和Loxoconcha ocellifera为主,代表潮间带的沉积环境。基于介形类组合的分布特征,本文推断福建沿海地区海平面约在8.2~7.4 ka BP期间持续上升,并在约7.9~7.4 ka BP区间达到最高;7.4~7.0 ka BP期间海平面下降,随后再次上升。因此,介形类化石记录指示福建沿海地区在全新世高海平面背景下依然存在相对海平面的次一级波动。同时,结合已有福建沿海地区海平面变化驱动机制的研究结果,本研究推断8.2~7 ka BP期间福建沿海地区的海平面变化可能主要受控于冰盖融水;7 ka BP后该地区的海平面波动可能受控于“冰川-水均衡调整”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宁德 东海 MIS 1 中全新世高海平面 介形类组合
下载PDF
南海北部深水区古近系沉积物源演变及古地理意义 被引量:1
19
作者 向绪洪 张丽丽 +5 位作者 鲁毅 乔培军 陈淑慧 吴梦霜 马琼 邵磊 《古地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96-307,共12页
南海北部深水区古近纪经历了由陆到海的环境转换过程,沉积物源也随时间发生明显改变。由于水深的限制,目前对深水区的沉积物来源及古地理背景存在争议。通过碎屑锆石U-Pb年龄谱系源汇对比方法,对南海北部珠二坳陷古近系沉积物来源进行... 南海北部深水区古近纪经历了由陆到海的环境转换过程,沉积物源也随时间发生明显改变。由于水深的限制,目前对深水区的沉积物来源及古地理背景存在争议。通过碎屑锆石U-Pb年龄谱系源汇对比方法,对南海北部珠二坳陷古近系沉积物来源进行系统研究。结果发现,在早中始新世,珠二坳陷沉积物以近源输入为特征,沉积物主要来自坳陷周缘的局部隆起区;晚始新世,源自坳陷西侧的昆莺琼古河为盆地提供大量沉积物,坳陷北侧的珠江沉积物对珠二坳陷影响较小;渐新世,珠江沉积物从北向南越过番禺低隆起进入珠二坳陷,与昆莺琼古河沉积物在白云凹陷北部和中西部混合沉积,形成大型河流三角洲体系。南海北部深水区古近系物源演变过程明显受中生代末区域构造古地理控制,查明该时期物源演变对恢复区域古地理格局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 珠二坳陷 古近纪 物源 古地理
下载PDF
长江口—东海内陆架悬浮重矿物组成与颗粒特征 被引量:1
20
作者 刘梦佳 黄湘通 +4 位作者 连尔刚 胡忠亚 岳伟 王中波 杨守业 《古地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431-445,共15页
沉积物重矿物矿物组成和颗粒大小对揭示沉积物源和水动力分选过程具有重要指示意义。然而,受研究手段的制约,对于长江细粒沉积的重矿物组成和物源、水动力分选之间关系的探究还尚属空白。本研究利用自动定量矿物分析系统(TIMA)对长江口... 沉积物重矿物矿物组成和颗粒大小对揭示沉积物源和水动力分选过程具有重要指示意义。然而,受研究手段的制约,对于长江细粒沉积的重矿物组成和物源、水动力分选之间关系的探究还尚属空白。本研究利用自动定量矿物分析系统(TIMA)对长江口—东海内陆架不同水层悬浮物的重矿物组成和颗粒大小进行了研究,同时,结合电子探针分析对细粒级重矿物自动识别结果进行了验证。研究表明,长江口悬浮物中特征重矿物组合为角闪石—绿帘石—铁质金属矿物,与长江下游沉积物特征重矿物组合一致。长江口悬浮物与长江下游沉积物的重矿物组成具有极好的相关性,指示其来源与长江有关。而长江口外悬浮物中赤/磁铁矿相对富集,可能是强潮作用导致的中等密度重矿物再搬运和扩散的结果。值得关注的是,在舟山群岛附近站位悬浮物样品中发现了铬铁矿的异常富集,推测与海区人类生产活动有关。长江口悬浮重矿物颗粒绝大部分为粗粉砂—极细砂,富集在悬浮物中的较粗粒级(Φ<D_(0.5))中,主要由径流携带搬运。不同水层悬浮物中不同类型重矿物的粒径无明显差异,受沉降差异的影响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口 东海内陆架 细粒沉积物 重矿物 TIMA技术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