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冠心病并糖耐量受损患者胰岛素抵抗与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15
1
作者 常学伟 张守彦 +3 位作者 马惠芳 田利平 魏毅东 魏经汉 《中国动脉硬化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48-52,共5页
目的探讨冠心病合并葡萄糖耐量受损(IGT)患者胰岛素抵抗(IR)与冠状动脉病变程度之间的关系。方法 152例冠心病并IGT患者及35例冠心病非IGT患者(对照组),采用HOMA2法测定IR指数(HOMA2-IR),采用Gensini积分系统定量评定冠状动脉狭窄程度,B... 目的探讨冠心病合并葡萄糖耐量受损(IGT)患者胰岛素抵抗(IR)与冠状动脉病变程度之间的关系。方法 152例冠心病并IGT患者及35例冠心病非IGT患者(对照组),采用HOMA2法测定IR指数(HOMA2-IR),采用Gensini积分系统定量评定冠状动脉狭窄程度,B2/C型病变定义为冠状动脉形态学复杂病变。以HOMA2-IR四分位数为切点将冠心病并IGT患者分为4组:第1四分位数组(n=38)、第2四分位数组(n=38)、第3四分位数组(n=38)、第4四分位数组(n=38),比较5组基线资料及冠状动脉造影结果。结果 5组间餐后2 h血糖(2h PBG)、糖化血红蛋白(Hb A1c)、空腹胰岛素和Gensini积分逐渐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第4四分位数组多支病变和B2/C病变明显高于第1四分位数组和对照组(P<0.05)。相关性分析显示,Gensini积分与HOMA2-IR(r=0.712,P<0.001)存在较强的正相关。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显示,HOMA2-IR、Hb A1c和2h PBG是影响冠状动脉狭窄程度的独立危险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HOMA2-IR是多支病变和B2/C病变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IR是反映冠心病并IGT患者冠状动脉狭窄程度的重要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心病 糖耐量受损 胰岛素抵抗 冠状动脉病变程度
下载PDF
葡萄糖耐量受损患者胰岛素抵抗与冠状动脉侧支循环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4
2
作者 常学伟 邱春光 +4 位作者 张守彦 马惠芳 田利平 魏毅东 魏经汉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9期854-857,共4页
目的:探讨葡萄糖耐量受损(IGT)患者胰岛素抵抗(IR)与冠状动脉(冠脉)侧支循环之间的关系。方法:入选行冠脉造影术患者227例,男性131例,平均年龄(53.2±11.0)岁。采用HOMA2法测定IR(HOMA2-IR)指数,采用Gensini积分系统定... 目的:探讨葡萄糖耐量受损(IGT)患者胰岛素抵抗(IR)与冠状动脉(冠脉)侧支循环之间的关系。方法:入选行冠脉造影术患者227例,男性131例,平均年龄(53.2±11.0)岁。采用HOMA2法测定IR(HOMA2-IR)指数,采用Gensini积分系统定量评定冠脉狭窄程度,按Rentrop分级法对冠脉侧支循环情况进行分级,并依此将187例IGT且至少有一支血管存在慢性闭塞病变的患者分为4组:Rentrop0级组(n=55),Rentrop1级组(n=42),Rentrop2级组(n=39),Rentrop3级组(n=51);糖耐量正常且冠脉狭窄〈50%患者作为对照组(n=40)。结果:与对照组患者相比,4个Rentrop不同分级组的患者餐后2 h血糖(2 h-PBG)、糖化血红蛋白(Hb A1c)、HOMA2-IR指数和Gensini积分明显增高,空腹胰岛素(FINS)明显减低;与Rentrop3级组和2级组患者相比,Rentrop1级组患者2 h-PBG和Rentrop 0级组患者2 h-PBG、Hb A1c、HOMA2-IR指数、Gensini积分明显增高,Rentrop0级组患者FINS明显减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元逐步回归分析的结果显示,HOMA2-IR指数(R=0.518,P〈0.05)、Hb A1c(R=1.916,P〈0.05)、2 h-PBG(R=2.130,P〈0.05)和FINS(R=1.547,P〈0.05)可能是冠脉狭窄程度的危险因素。二元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的结果显示,侧支循环不良者(Rentrop0级和1级的患者)与HOMA2-IR指数(比值比=1.679,95%可信区间:1.101~2.558,P=0.016)相关。结论:IGT伴冠状动脉慢性闭塞的患者,HOMA2-IR指数显著升高,IR是冠状动脉狭窄程度和侧支循环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疾病 胰岛素抗药性 葡萄糖耐量试验
下载PDF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内源性促红细胞生成素与梗死面积的关系 被引量:4
3
作者 常学伟 张守彦 +4 位作者 张明明 马惠芳 谷云飞 魏毅东 魏经汉 《中国心血管病研究》 CAS 2018年第2期127-130,共4页
目的 探讨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后,内源性促红细胞生成素(EPO)对心肌梗死面积的预测价值.方法 选取发病12 h内的STEMI患者163例,根据入院时血清EPO中位数19.6 IU/L进行分组,高EPO组83... 目的 探讨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后,内源性促红细胞生成素(EPO)对心肌梗死面积的预测价值.方法 选取发病12 h内的STEMI患者163例,根据入院时血清EPO中位数19.6 IU/L进行分组,高EPO组83例,低EPO组80例.测定两组患者生化指标及CK峰值、CK总累积量,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低EPO组患者CK峰值为(3.63±1.87)×10^3 U/L,CK总累积量为(107.5±82.3)×10^3U·h^-1·L^-1,梗死前心绞痛发生率为22.9%(19/83);高EPO组患者CK峰值为(2.15±1.23)×10^3 U/L,CK总累积量为(68.1±50.4)×10^3 U·h^-1·L^-1,梗死前心绞痛发生率为40.0%(32/80),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EPO与CK总累积量(r=-0.503,P〈0.01)和CK峰值(r=-0.441,P〈0.01)均呈显著负相关.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的结果显示,血清EPO(OR =0.750,95%CI 0.606-0.928,P=-0.008)是侧支循环不良的独立预测因子.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显示,EPO (β=-0.504,P=0.001)和梗死前心绞痛(β=0.269,P=0.030)是CK总累积量的独立预测因子.结论 血清EPO水平与STEMI患者冠状动脉侧支循环和心肌梗死面积密切相关,内源性EPO具有一定的心脏保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肌梗死 促红细胞生成素 冠状动脉 肌酸激酶
下载PDF
内源性促红细胞生成素对急性心肌梗死长期预后的预测价值 被引量:7
4
作者 常学伟 张守彦 +3 位作者 郑卫峰 杨启岭 魏毅东 魏经汉 《中国循证心血管医学杂志》 2017年第10期1195-1198,共4页
目的探讨初发急性ST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后,入院时血清内源性促红细胞生成素(EPO)水平对长期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入选2013年9月~2014年9月于郑州大学附属洛阳中心医院初发STEMI患者163例,随访时间... 目的探讨初发急性ST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后,入院时血清内源性促红细胞生成素(EPO)水平对长期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入选2013年9月~2014年9月于郑州大学附属洛阳中心医院初发STEMI患者163例,随访时间(19.1±2.8)月,随访终点为发生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包括:心力衰竭再住院、心肌梗死、卒中、心源性死亡。对MACE组和无MACE组临床随访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MACE组肌酸激酶(CK)峰值显著高于无MACE组,血清EPO水平和梗死前心绞痛发生率显著低于无MACE组(P均<0.05);Cox回归分析显示,血清EPO低于中位数(HR=3.504,95%CI:1.548~7.935,P=0.003)和CK峰值高于中位数(HR=7.456,95%CI:2.001~27.776,P=0.003)是MACE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ROC曲线显示,以血清EPO切点界值17.6IU/L预测MACE,曲线下面积为0.816(95%CI:0.741~0.891,P<0.001),预测价值优于CK峰值;LogRank检验显示血清EPO与无MACE生存率有显著统计学意义(χ2=6.095,P=0.014)。结论初发STEMI患者直接PCI术后,血清内源性EPO是MACE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对患者长期预后有一定的预测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肌梗死 促红细胞生成素 冠状动脉 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
下载PDF
N末端B型脑钠肽前体联合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对预测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预后的价值 被引量:7
5
作者 李琦 徐亚伟 +5 位作者 陈穗 张建 王珊珊 陈琳 孟艳玲 罗学胜 《中华老年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131-134,共4页
目的探讨N末端B型脑钠肽前体(NT-proBNP)联合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fT3)在预测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长期预后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56例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收集其NT-proBNP、甲状腺素及其他临床资料,并在心肌梗死1年... 目的探讨N末端B型脑钠肽前体(NT-proBNP)联合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fT3)在预测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长期预后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56例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收集其NT-proBNP、甲状腺素及其他临床资料,并在心肌梗死1年后随访其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结果随访期间124例(48.4%)患者发生了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不良心血管事件的患者与无不良心血管事件患者比较,其NT-proBNP水平升高,(5275±7365)ng/L比(2202±2468)ng/L(P〈0.01);游离T3水平则降低,(3.6±0.7)比(4.0±0.5)nmol/L(P〈0.01)。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NT-proBNP和游离T3是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的独立预测因子。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表明,二者联合(曲线下面积=0.71,95%CI:0.65-0.77,P〈0.01)较NT-proBNP(曲线下面积=0.65,95%CI:0.58-0.72,P〈0.01)更准确的评估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的长期预后。结论NT-proBNP联合游离T3可更准确的评估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的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肌梗死 三碘甲状腺原氨酸 利钠肽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