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血清代谢组学和网络药理学研究二至丸抗阿尔茨海默病的作用机制研究
1
作者 刘国良 李丽 +3 位作者 雷霞 徐红丹 张宁 姚远 《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 CAS CSCD 2023年第6期1027-1037,共11页
本研究采用高通量血清代谢组学及网络药理学技术探究二至丸对阿尔茨海默病的药效机制。将60只雄性SD大鼠按体重随机分6组,每组10只,即为假手术组、模型组、阳性药组、低剂量组、中剂量组和高剂量组。模型组和各给药组大鼠给与D-半乳糖... 本研究采用高通量血清代谢组学及网络药理学技术探究二至丸对阿尔茨海默病的药效机制。将60只雄性SD大鼠按体重随机分6组,每组10只,即为假手术组、模型组、阳性药组、低剂量组、中剂量组和高剂量组。模型组和各给药组大鼠给与D-半乳糖腹腔注射和双侧脑室注射β淀粉样蛋白25-35(Aβ25-35)建立阿尔茨海默病大鼠模型,模型制备第6周后,给药组每天给与相应药物进行干预,其他组给与相同体积生理盐水(4周),采用Morris水迷宫实验观测各组大鼠空间学习记忆能力,采用Western blotting检测大鼠海马tau蛋白表达。利用高通量血清代谢组学技术结合模式识别方法寻找内源性差异代谢物及相关代谢通路;采用网络药理学技术探究二至丸的潜在活性成分、关键靶点,进一步将代谢组学与网络药理学技术整合聚焦关键靶标及成分,最终采用分子生物学技术靶向验证。通过水迷宫实验及大鼠海马tau蛋白程度,证明模型制备成功。代谢组学结果显示模型组与假手术组代谢轮廓发生明显分离,给药组处于假手术组和模型组间,证明模型组大鼠的整体代谢发生显著变化,给与二至丸后呈现回调趋势。代谢组学结果发现16个生物标记物,主要涉及10个代谢通路。网络药理学结果显示二至丸内主要有β-谷甾醇、山柰酚、紫杉醇等13个潜在有效成分、与阿尔茨海默病相关的直接作用靶标有毒蕈碱型乙酰胆碱受体M1等11个蛋白成分。基于以上可知,二至丸对阿尔茨海默病大鼠有很好的干预作用,其可能通过槲皮素对组织蛋白酶D直接调控作用达到干预疾病的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至丸 阿尔茨海默病 代谢组学 网络药理学 槲皮素 组织蛋白酶D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