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1篇文章
< 1 2 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大鼠胎脑神经细胞与几丁质多孔体、胶原蛋白海绵及明胶海绵生物相容性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4
1
作者 田波 刘慧雯 +3 位作者 于宏伟 吴树亮 徐媛媛 魏国兴 《哈尔滨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03年第1期10-12,F004,共4页
目的 评价大鼠胎脑神经细胞与几丁质多孔体、胶原蛋白海绵及明胶海绵的细胞相容性 ,为中枢神经组织工程材料的选择提供实验依据。方法 将大鼠胎脑神经细胞分别与几丁质多孔体、胶原蛋白海绵及明胶海绵联合体外培养 ,进行光、电镜观察 ... 目的 评价大鼠胎脑神经细胞与几丁质多孔体、胶原蛋白海绵及明胶海绵的细胞相容性 ,为中枢神经组织工程材料的选择提供实验依据。方法 将大鼠胎脑神经细胞分别与几丁质多孔体、胶原蛋白海绵及明胶海绵联合体外培养 ,进行光、电镜观察 ,并测定 3种材料与细胞的吸附率。结果 神经细胞均能在 3种材料上贴附并生长 ,细胞吸附率分别为 31.5 4 %、30 .5 8%和 15 .5 4 % ,并且几丁质有促进细胞生长的作用。结论 几丁质、胶原蛋白及明胶 3种材料 ,尤其是几丁质 ,具有良好的神经细胞相容性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胎脑神经细胞 几丁质多孔体 胶原蛋白海绵 明胶海绵 细胞相容性 生物材料 动物实验
下载PDF
大鼠胎脑神经细胞与几丁质多孔体、胶原蛋白海绵及明胶海绵生物相容性的研究(英文) 被引量:3
2
作者 田波 刘慧雯 +2 位作者 吴树亮 于宏伟 方冬云 《中国临床康复》 CSCD 2004年第7期1398-1400,F003,共4页
目的:评价大鼠胎脑神经细胞与几丁质多孔体、胶原蛋白海绵及明胶海绵的细胞相容性,为中枢神经组织工程材料的选择提供实验依据。方法:将大鼠胎脑神经细胞分别与几丁质多孔体、胶原蛋白海绵及明胶海绵联合体外培养,进行光、电镜观察,并测... 目的:评价大鼠胎脑神经细胞与几丁质多孔体、胶原蛋白海绵及明胶海绵的细胞相容性,为中枢神经组织工程材料的选择提供实验依据。方法:将大鼠胎脑神经细胞分别与几丁质多孔体、胶原蛋白海绵及明胶海绵联合体外培养,进行光、电镜观察,并测定3种材料与细胞的吸附率。结果:神经细胞均能在3种材料上贴附并生长,细胞吸附率分别为31.54%,30.58%和15.54%,并且几丁质有促进细胞生长的作用。结论:几丁质、胶原蛋白及明胶3种材料,尤其是几丁质,具有良好的神经细胞相容性,有可能作为神经系统组织工程的载体应用于临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鼠 神经细胞 几丁质多孔体 胶原蛋白海绵 明胶海绵 生物相容性 生物医学工程
下载PDF
七年制神经生物学教学的几点体会 被引量:5
3
作者 王丹丹 王广友 +4 位作者 孙博 刘玉梅 王菁华 刘希君 李呼伦 《山西医科大学学报(基础医学教育版)》 2007年第6期623-625,共3页
哈尔滨医科大学开展七年制专业的目的在于培养出更多有较深厚医学基础理论和较熟练专业实践技能的优秀人才。神经生物学作为一门快速发展的新兴学科,正逐渐步入学生课堂,通过亲身的授课体验,浅谈几点教学体会。
关键词 神经生物学 教学方法 教学体会
下载PDF
阿尔茨海默病动物模型的建立及神经干细胞对阿尔茨海默病的治疗作用 被引量:14
4
作者 吴树亮 金连弘 +3 位作者 李竹英 李呼伦 王广友 宋铁军 《中国临床康复》 CAS CSCD 2004年第19期3734-3736,共3页
目的:建立大鼠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disease,AD)动物模型,并观察神经干细胞对AD的治疗作用。方法:30只SD大鼠(体质量250~300g)被随机分为3组:模型组(n=10)、对照组(n=10)和神经干细胞治疗组(n=10),模型组和神经干细胞治疗组用A... 目的:建立大鼠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disease,AD)动物模型,并观察神经干细胞对AD的治疗作用。方法:30只SD大鼠(体质量250~300g)被随机分为3组:模型组(n=10)、对照组(n=10)和神经干细胞治疗组(n=10),模型组和神经干细胞治疗组用ALZET微型渗透泵侧脑室内慢性灌注Okadaicacid(OA);对照组灌注等量的磷酸缓冲液。56d后神经干细胞治疗组在海马处进行神经干细胞移植。76d后用Morris水迷宫实验检测3组大鼠学习记忆能力;用旷场实验观察3组大鼠探究活动能力和紧张度;随后处死大鼠,分别用硫磺素-S法和镀银法检测3组大鼠海马中老年斑和神经元纤维缠结形成情况。结果:模型组的平均逃避潜伏期(meanescapelatency,MEL)第1天为84s,第4天为60s;对照组的MEL第1天为66s,第4天为15s;治疗组的MEL第1天为68s,第4天为18s。模型组通过的格子数为21个,对照组为69个,治疗组为61个。模型组大鼠的学习、记忆功能和探究活动与对照组和神经干细胞治疗组相比均明显下降(P<0.05);神经干细胞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显微镜下,模型组大鼠在海马可见到大量老年斑沉积和神经元纤维缠结形成;神经干细胞治疗组可见少量老年斑沉积和神经元纤维缠结形成;而对照组大鼠未见老年斑沉积和神经元纤维缠结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尔茨海默病 动物模型 治疗 神经干细胞移植 β-淀粉样沉淀 神经元纤维缠结
下载PDF
密度梯度离心法结合贴壁培养法分离培养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生物学特性 被引量:7
5
作者 李冬梅 金连弘 +3 位作者 张宇 李呼伦 张宝东 刘慧雯 《中国临床康复》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7期18-20,共3页
目的:建立一种体外分离纯化、培养扩增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方法,观察成年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生物学特性。方法:实验于2003-03/2004-05于哈尔滨医科大学组胚教研室完成。①用密度梯度离心法结合贴壁培养法分离纯化成年大鼠骨髓间... 目的:建立一种体外分离纯化、培养扩增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方法,观察成年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生物学特性。方法:实验于2003-03/2004-05于哈尔滨医科大学组胚教研室完成。①用密度梯度离心法结合贴壁培养法分离纯化成年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②采用倒置显微镜、透射电镜观察,免疫细胞化学法鉴定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膜抗原和细胞基质蛋白属性。③体外加成骨、成软骨诱导剂,14d分别做碱性磷酸酶组织化学、Ⅱ型胶原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成骨分化及成软骨分化结果。结果:①成年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呈均一的成纤维细胞样,具有一般干细胞的超微结构特点。②广泛表达Vimentin,CD29,CD44,不表达CD14,CD34。③加入成骨诱导剂14d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呈多层重叠生长,现碱性磷酸酶强阳性,阳性率为90.5%。④经成软骨诱导后,Ⅱ型胶原免疫组化染色,诱导14d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呈现广泛的棕褐色染色,在细胞密集处细胞周围可见黄褐色染色。结论:密度梯度离心结合贴壁培养法能有效分离纯化成年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用此种方法培养的细胞具有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一般生物学特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髓细胞 干细胞 生物学 大鼠 生物学特性
下载PDF
模拟微重力对神经细胞形态及其生长的影响 被引量:5
6
作者 戢玉环 李呼伦 +5 位作者 王丹丹 孙博 穆莉莉 吕桂香 金连弘 王菁华 《航天医学与医学工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327-331,共5页
目的探讨模拟微重力对神经细胞的形态、结构和生长的影响。方法分离新生鼠原代神经细胞,接种于Cytodex3型微载体,培养3d后转移入旋转细胞培养系统,通过Image-Pro Plus软件进行神经细胞轴突长度测量,用透射电镜观察神经细胞超微结构的变... 目的探讨模拟微重力对神经细胞的形态、结构和生长的影响。方法分离新生鼠原代神经细胞,接种于Cytodex3型微载体,培养3d后转移入旋转细胞培养系统,通过Image-Pro Plus软件进行神经细胞轴突长度测量,用透射电镜观察神经细胞超微结构的变化。结果模拟微重力条件下培养5d的神经细胞的轴突长度大于正常重力条件下培养的神经细胞,两组数据相比差异显著[(65.34±8.38)μmvs.(56.10±8.57)μm,P<0.01];用模拟微重力培养细胞的上清液和正常重力培养的上清液进行交换后,用模拟微重力培养上清液培养的神经细胞的轴突长度有所延长[(60.91±5.04)μmvs.(65.67±5.61)μm,P<0.01;(54.65±5.49)μmvs.(60.89±6.29)μm,P<0.01]。透射电镜下观察,模拟微重力条件下培养5d的神经细胞中以成熟神经元为主,核周间隙明显,胞浆其内有丰富的细胞器结构,散在有很多糖原颗粒。结论模拟微重力影响神经细胞的轴突长度及神经细胞的超微结构,同时引起了细胞培养上清液中某些成分的变化,成分变化了的上清可以继续引起神经细胞轴突长度的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失重模拟 神经细胞 形态 生长 超微结构
下载PDF
大鼠胎脑神经细胞与胶原复合体移植对脑损伤的修复 被引量:7
7
作者 田波 刘慧雯 +3 位作者 于宏伟 吴树亮 方冬云 魏国兴 《中国临床康复》 CAS CSCD 2003年第25期3430-3431,T001,共3页
目的:评价胶原蛋白(Collagen)的细胞相容性;研究胶原蛋白(C)与大鼠胎脑神经细胞(FBN)复合体(C-FBN)脑内移植对脑损伤的修复作用。方法:将大鼠FBN与胶原蛋白联合体外培养,进行光镜、扫描电镜观察。并将体外联合培养3~5d的C-FBN(移植前48... 目的:评价胶原蛋白(Collagen)的细胞相容性;研究胶原蛋白(C)与大鼠胎脑神经细胞(FBN)复合体(C-FBN)脑内移植对脑损伤的修复作用。方法:将大鼠FBN与胶原蛋白联合体外培养,进行光镜、扫描电镜观察。并将体外联合培养3~5d的C-FBN(移植前48h培养液中加入BrdU)移植到大脑皮质损伤模型的大鼠脑损伤部位,术后3,6,10,15及30d光镜、BrdU免疫细胞化学染色(ICC)、透射电镜观察脑组织对移植物的反应、移植细胞生长状态及载体在体内的降解情况等。结果:胶原蛋白对FBN生长无不良影响;脑组织对移植物无明显的免疫排斥反应;胶原蛋白与周围脑组织整合好,有血管长入移植物中;载体内有大量存活神经细胞,而且术后各时段都检出BrdU阳性细胞;移植区有突触形成;胶原蛋白海绵吸收、降解快,可诱导组织再生。结论:胶原具有良好的细胞相容性和组织相容性,是神经组织工程的一种较为理想的生物载体材料;生物材料与胎脑神经细胞联合培养移植是治疗脑损伤较有前途的新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损伤 胶原蛋白 胎脑神经细胞 移植 动物实验
下载PDF
体外诱导骨髓基质干细胞向神经元分化的机制研究 被引量:8
8
作者 闫彬彬 王莉莉 +4 位作者 乔俊峰 鹏海生 曹京艳 李呼伦 金连弘 《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301-304,308,共5页
目的:探讨神经细胞形成的体外微环境,诱导骨髓基质干细胞(bonemarrowstromalcell,BMSC)向神经元分化的机制。方法:从SD大鼠骨髓中提取BMSC进行体外培养、扩增,并用免疫组化染色进行鉴定。以绿色荧光染料PKH67标记BMSC后,将BMSC与神经细... 目的:探讨神经细胞形成的体外微环境,诱导骨髓基质干细胞(bonemarrowstromalcell,BMSC)向神经元分化的机制。方法:从SD大鼠骨髓中提取BMSC进行体外培养、扩增,并用免疫组化染色进行鉴定。以绿色荧光染料PKH67标记BMSC后,将BMSC与神经细胞共培养以及用双层培养皿联合培养8d后,用免疫荧光检测BMSC是否分化为神经元。结果:将BMSC与神经细胞共培养后,BMSC出现神经元的形态特点,且有(32.72±2.56)%的神经元表达特异性烯醇化酶(neuron specificenolase,NSE),与BMSC自然分化组(对照组)相比较差异非常显著(P<0.05);但用双层培养皿联合培养时,只有(4.87±0.79)%的BMSC表达NSE,与对照组相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但与BMSC和神经细胞共培养组相比较差异显著(P<0.05)。结论:体外培养时,神经细胞形成的局部微环境可促进BMSC向神经元方向分化,并且细胞间的紧密接触是诱导BMSC向神经元分化的重要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髓基质干细胞 胎脑神经细胞 共培养 体外微环境
原文传递
心区交感神经阻滞治疗酒精性心肌病心力衰竭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2
9
作者 李竹琴 刘凤岐 +3 位作者 吴树亮 孙光 李竹英 郑蕾 《中国急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5期334-334,共1页
目的 探讨高位硬膜外阻滞治疗酒精性心肌病、心力衰竭的疗效。方法 实施高位硬膜外阻滞 (胸椎 1~ 5 ) ,间隔 2~ 4h于管内注射 0 5 %利多卡因 3~ 5mL ,适当辅以药物治疗 ,4~ 8周为 1疗程 ,于治疗前后做超声心动图检查。结果 ①... 目的 探讨高位硬膜外阻滞治疗酒精性心肌病、心力衰竭的疗效。方法 实施高位硬膜外阻滞 (胸椎 1~ 5 ) ,间隔 2~ 4h于管内注射 0 5 %利多卡因 3~ 5mL ,适当辅以药物治疗 ,4~ 8周为 1疗程 ,于治疗前后做超声心动图检查。结果 ①治疗后症状、体征迅速改善、心功能提高 ,NYHA分级由 (3 7± 0 5 )至 (2 1± 0 6)级 ,P <0 0 5 ;②心腔缩小〔LV(72± 8)vs(69± 8)mm ,P <0 0 1;LA(4 4± 9)vs(4 0± 9)mm ,P <0 0 5〕 ,左室舒张末容积和收缩末容积缩小〔LVEDV(3 85± 12 0 )vs(3 5 2±112 )mL ,P <0 0 1;LVESV(2 72± 110 )vs(2 3 9± 10 9)mL ,P <0 0 1〕 ,射血分数提高〔LVEF(3 1± 9)vs(3 7± 9) % ,P <0 0 1〕 ,左室质量下降〔(4 12± 77)vs (3 85± 48)g ,P <0 0 5〕。结论 高位硬膜外阻滞治疗常用方法无效或疗效不满意的酒精性心肌病、心力衰竭患者改善心功能效果好 ,且能缩小心腔 ,逆转心肌重塑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区交感神经阻滞 治疗 酒精性心肌病 心力衰竭 临床研究
下载PDF
骨髓基质干细胞治疗实验性自身免疫性神经炎的研究 被引量:2
10
作者 徐欣 孙博 +3 位作者 穆莉莉 王广友 金连弘 李呼伦 《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52-55,共4页
目的:探讨骨髓基质干细胞(BMSC)移植治疗实验性自身免疫性神经炎(experimentalautoimmuneneuritis,EAN)的疗效以及相应的作用机制。方法:用P0180-199多肽与弗氏完全佐剂的混合液免疫Lewis大鼠,建立EAN动物模型。治疗组在免疫后第10天,... 目的:探讨骨髓基质干细胞(BMSC)移植治疗实验性自身免疫性神经炎(experimentalautoimmuneneuritis,EAN)的疗效以及相应的作用机制。方法:用P0180-199多肽与弗氏完全佐剂的混合液免疫Lewis大鼠,建立EAN动物模型。治疗组在免疫后第10天,尾静脉回输荧光染料PKH26标记的BMSC(2×106个细胞/只),通过临床评估、免疫组化及ELISA等方法,研究了BMSC对EAN的治疗作用。结果:回输的BMSC能向脱髓鞘神经组织周围迁移,减轻脱髓鞘的病理改变和炎性细胞浸润。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CD4+和CD8+T细胞的浸润显著减少(P<0.05),血清中IFN-γ和TNF-α的水平明显降低(P<0.05),培养上清中IL-4的水平显著增加(P<0.05)。结论:BMSC静脉移植治疗EAN有一定的疗效。BMSC通过调节细胞因子的表达逆转Th1/Th2型细胞之间的失衡而发挥治疗作用,并能够抑制T细胞活化增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实验性自身免疫性神经炎 骨髓基质干细胞 Th1/Th2型细胞 细胞因子
原文传递
23例格林-巴利综合征尸检例的脊神经根免疫组化分析 被引量:5
11
作者 王宇虹 张磊 张惊宇 《哈尔滨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03年第6期505-506,521,共3页
目的 通过对格林 巴利综合征尸检例的外周神经的免疫组化结果分析 ,探讨神经炎症的免疫机制及与临床分型的关系。方法 采用SABC法对 2 3例急慢性格林 巴利综合征尸检例的 88个脊神经根组织石蜡切块进行CD4 5RO、IgG、IgM、CD6 8染色 ... 目的 通过对格林 巴利综合征尸检例的外周神经的免疫组化结果分析 ,探讨神经炎症的免疫机制及与临床分型的关系。方法 采用SABC法对 2 3例急慢性格林 巴利综合征尸检例的 88个脊神经根组织石蜡切块进行CD4 5RO、IgG、IgM、CD6 8染色 ,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急性格林 巴利的CD4 5RO的阳性率为 77.78% (1 4 1 8) ,慢性格林 巴利的CD4 5RO的阳性率为 4 0 % (2 5 ) ,它们之间的表达无统计学差异 (P >0 .0 5 )。而慢性格林 巴利的IgG阳性率为 6 0 % (3 5 ) ,显著高于急性格林巴利的IgG阳性率 1 1 .1 1 % (2 1 8) (P <0 .0 5 )。CD6 8在所有的标本均有表达 ,阳性率为 1 0 0 %。IgM在急性格林 巴利中仅有 1例表达 ,在慢性格林 巴利中不表达。应用Matlab软件计算 1 6例CD4 5RO阳性尸检例中CD4 5RO阳性细胞与CD6 8阳性细胞表达的相关系数 (r=0 .6 5 75 ) ,证实它们的表达成正相关。结论 格林 巴利的急性炎症主要由细胞免疫介导 ,而慢性炎症则辅有体液免疫加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格林-巴利综合征 尸检 脊神经根 免疫组化
下载PDF
IL-12和IL-18在实验性自身免疫性神经炎中的协同作用机制 被引量:1
12
作者 穆莉莉 孙博 +4 位作者 王菁华 赵恺 吕桂香 金连弘 李呼伦 《中国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0期950-953,957,共5页
目的:研究IL-12和IL-18分别在实验性自身免疫性神经炎(EAN)中的调节机制以及IL-12与IL-18的协同作用。方法:建立P0180-199特异性T细胞系。分别用IL-12或IL-18或者IL-12和IL-18进行体外干预,将不同处理组的T细胞回输到正常的大鼠体内,建... 目的:研究IL-12和IL-18分别在实验性自身免疫性神经炎(EAN)中的调节机制以及IL-12与IL-18的协同作用。方法:建立P0180-199特异性T细胞系。分别用IL-12或IL-18或者IL-12和IL-18进行体外干预,将不同处理组的T细胞回输到正常的大鼠体内,建立过继免疫的EAN动物模型。应用国际分级标准和临床评分对发病鼠进行临床评定;通过免疫组化检测不同组EAN鼠坐骨神经淋巴细胞浸润;ELISA法检测相关细胞因子的变化。结果:①在IL-12和IL-18共同干预的条件下,特异性T细胞TNF-α和IFN-γ的产生均增加;②与IL-12或IL-18组相比,IL-12+IL-18组大鼠临床发病明显加重,发病时间提前;③在坐骨神经标本中,与对照组相比,IL-12+IL-18组CD4+淋巴细胞浸润数量较多,而IL-12和IL-18组CD4+淋巴细胞浸润较少。结论:经IL-12和IL-18体外干预的P0180-199特异性T淋巴细胞,通过过继免疫给正常大鼠后,诱导出严重的EAN动物模型,表现出协同增强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实验性自身免疫性神经炎 IL-12 IL-18 协同作用
下载PDF
大鼠第三、四脑室接触脑脊液神经元的扫描电镜观察 被引量:3
13
作者 王广友 金立德 +1 位作者 张守信 吴树亮 《哈尔滨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03年第3期193-195,共3页
目的 研究大鼠第三脑室壁和第四脑室底接触脑脊液神经元的形态及作用。方法 用扫描电镜观察接触脑脊液神经元的形态。结果 在全部材料中的第三和第四脑室都观察到了接触脑脊液神经元呈球形膨大的树突终末和轴突终末 ,在少数材料中还... 目的 研究大鼠第三脑室壁和第四脑室底接触脑脊液神经元的形态及作用。方法 用扫描电镜观察接触脑脊液神经元的形态。结果 在全部材料中的第三和第四脑室都观察到了接触脑脊液神经元呈球形膨大的树突终末和轴突终末 ,在少数材料中还观察到了胞体。树突终末及胞体的表面有少量成簇的纤毛 ,轴突表面光滑无纤毛。结论 在大鼠第三脑室的室旁器等室周器官以及第四脑室的最后区及蓝斑区等处证实有接触脑脊液神经元的存在 ,这些神经元可能通过脑脊液途径参与下丘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鼠 接触脑脊液神经元 扫描电镜观察 下丘脑 室周器官 蓝斑
下载PDF
蛋白质聚集引起的UPS损伤及其对神经变性疾病的作用 被引量:1
14
作者 马春 周宏博 王爱民 《生命的化学》 CAS CSCD 2002年第2期110-112,共3页
泛蛋白 蛋白酶体系统 (UPS)在细胞的质量控制上起关键作用 ,细胞内的蛋白质聚集能抑制UPS的机能 。
关键词 泛蛋白 蛋白酶体系统 UPS损伤 蛋白质聚集 神经变性疾病
下载PDF
重组rAAV2/eGFP、rAAV2/NGF病毒转染神经干细胞的研究 被引量:1
15
作者 吴树亮 金连弘 +3 位作者 李竹英 刘慧雯 张宝东 史敬东 《解剖科学进展》 CAS 2004年第4期304-307,共4页
目的 观察重组rAAV2 /eGFP(含报告基因 )和rAAV2 /NGF(含目的基因 )病毒转染神经干细胞的转染效率 ;探讨神经干细胞治疗神经系统疾病的新途径。方法 分离、培养和鉴定神经干细胞后 ,用重组rAAV2 /eGFP和rAAV2 /NGF病毒转染神经干细胞 ... 目的 观察重组rAAV2 /eGFP(含报告基因 )和rAAV2 /NGF(含目的基因 )病毒转染神经干细胞的转染效率 ;探讨神经干细胞治疗神经系统疾病的新途径。方法 分离、培养和鉴定神经干细胞后 ,用重组rAAV2 /eGFP和rAAV2 /NGF病毒转染神经干细胞 ,用荧光显微镜和免疫细胞化学检测GFP和NGF在体外的表达。结果 GFP和NGF于 2 4h后在体外开始表达 ;5d后表达效率高达 89% ,并可持续稳定表达 35d以上 ;MOI(v g/cell)不同 ,表达效率不同。 结论 重组rAAV2 /eGFP和rAAV2 /NGF病毒可转染神经干细胞 ,神经干细胞可稳定表达GFP和NGF ,可用于基因治疗神经系统疾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GF 神经干细胞 转染 体外 神经系统疾病 病毒 稳定表达 GFP 表达效率 目的基因
下载PDF
银杏叶对小鼠海马神经元超微结构的影响及抗衰老作用 被引量:5
16
作者 吴树亮 金连弘 +3 位作者 肖辉 田波 李竹英 孟祥和 《中国局解手术学杂志》 2002年第4期346-348,共3页
目的 研究银杏叶提取物对小鼠海马神经元超微结构的影响及抗衰老作用。方法 取小鼠海马作实验材料,用定量体视学方法观察两组小鼠在不同时期海马神经元胞体、胞核、核仁等形态参数的变化,然后对结果用逐步回归的方法进行分析。结果 随... 目的 研究银杏叶提取物对小鼠海马神经元超微结构的影响及抗衰老作用。方法 取小鼠海马作实验材料,用定量体视学方法观察两组小鼠在不同时期海马神经元胞体、胞核、核仁等形态参数的变化,然后对结果用逐步回归的方法进行分析。结果 随着鼠龄的增加,细胞核体积逐渐减少,神经元损失较多,而银杏叶组上述变化较不明显。结论 银杏叶提取物可以影响小鼠海马神经元的超微结构,具有抗衰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银杏叶 小鼠 海马 神经元 超微结构 抗衰老作用
下载PDF
PKCδ抑制剂减轻6-OHDA诱导的多巴胺能神经细胞凋亡 被引量:1
17
作者 李志伟 张艳桥 +2 位作者 范鹰 李呼伦 张一娜 《哈尔滨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132-135,共4页
目的观察蛋白激酶Cδ抑制剂在6-OHDA诱导多巴胺能神经细胞系SH-SY5Y细胞凋亡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探讨帕金森病可能的分子发病机制。方法体外培养SH-SY5Y细胞,观察PKC抑制剂对6-OHDA毒性作用的影响,分别用台盼蓝染色、流式细胞仪和透射电... 目的观察蛋白激酶Cδ抑制剂在6-OHDA诱导多巴胺能神经细胞系SH-SY5Y细胞凋亡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探讨帕金森病可能的分子发病机制。方法体外培养SH-SY5Y细胞,观察PKC抑制剂对6-OHDA毒性作用的影响,分别用台盼蓝染色、流式细胞仪和透射电镜法观察细胞凋亡。结果PKCδ抑制剂Rottlerin可减轻6-OHDA引起的细胞凋亡。而总PKC抑制剂Bisindolylmaleimide I(Bis)和钙依赖性PKC(α和β)抑制剂G 6976不能减轻6-OHDA引起的细胞凋亡。结论PKCδ抑制剂对6-OHDA诱导的SH-SY5Y细胞凋亡产生保护作用,PKCδ可能直接参与了帕金森病人的神经元凋亡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6-羟基多巴胺 蛋白激酶Cδ 蛋白激酶C抑制剂 帕金森病
下载PDF
松果体接触脑脊液神经元的实验研究
18
作者 王广友 孙博 +3 位作者 徐满英 刘希君 杨晓芳 李呼伦 《微生物学杂志》 CAS CSCD 2006年第5期34-36,共3页
为证实大鼠接触脑脊液神经元内视紫红质的存在及光照对其的影响,将大鼠处死后立即取出松果体,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方法用荧光显微镜检测视紫红质的存在;用电生理方法来证实光照对松果体上的视紫红质可产生作用。在松果体接触脑脊液神经元... 为证实大鼠接触脑脊液神经元内视紫红质的存在及光照对其的影响,将大鼠处死后立即取出松果体,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方法用荧光显微镜检测视紫红质的存在;用电生理方法来证实光照对松果体上的视紫红质可产生作用。在松果体接触脑脊液神经元及松果体内部有视紫红质反应阳性细胞存在;光照松果体后,可使松果体的神经元诱发放电频率明显增加。并且,与光照前松果体自发放电相比有显著差异。哺乳动物松果体接触脑脊液神经元内存在有视蛋白;松果体除了经典的途径调节褪黑素的释放外,可能还有其他途径:光照松果体,可诱导松果体放电或放电频率增加,从而影响褪黑素的释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接触脑脊液神经元 松果体 视紫红质
下载PDF
Lubeluzole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流时神经元的保护作用
19
作者 吴树亮 金连弘 +2 位作者 孟祥和 姜哲 郑沿 《中国局解手术学杂志》 2002年第3期227-229,共3页
目的 为了观察lubluzole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流时神经元的保护作用。方法 本实验采用阻塞SD大鼠大脑中动脉2h,再灌流1、3、6、12、24、48h制成局灶性脑缺血动物模型,用免疫组化方法观察给药前后神经生长因子、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在神经元... 目的 为了观察lubluzole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流时神经元的保护作用。方法 本实验采用阻塞SD大鼠大脑中动脉2h,再灌流1、3、6、12、24、48h制成局灶性脑缺血动物模型,用免疫组化方法观察给药前后神经生长因子、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在神经元的表达特点。结果 神经生长因子、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在脑组织的分布相似。正常组和假手术组的皮质、丘脑等处的神经元为阴性;缺血模型组的缺血区皮质、丘脑的神经元为阴性或弱阳性,阳性神经元主要位于非大脑中动脉供血区和缺血周边区;治疗组缺血区的皮质、丘脑等处的神经元为弱阳性至中等阳性,缺血周边区为强阳性。结论 在缺血后6h内使用lubeluzole能降低神经元受损伤的程度,促进神经元的生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ubeluzole 神经元 缺血再灌流 神经生长因子 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 动物模型 神经疾病
下载PDF
大鼠第三脑室视上区接触脑脊液神经元的电镜观察
20
作者 金润浩 朴杰 +4 位作者 汪丹丹 孙博 王菁华 王丹丹 王广友 《中国伤残医学》 2008年第1期3-5,共3页
目的:观察大鼠第三脑室视上区接触脑脊液神经元的形态,探讨其作用。方法:采用扫描电镜和透射电镜进行研究。结果:在全部材料中都观察到了接触脑脊液神经元的树突终末和轴突终末,在一些材料中观察到了接触脑脊液神经元的核周体。树突终... 目的:观察大鼠第三脑室视上区接触脑脊液神经元的形态,探讨其作用。方法:采用扫描电镜和透射电镜进行研究。结果:在全部材料中都观察到了接触脑脊液神经元的树突终末和轴突终末,在一些材料中观察到了接触脑脊液神经元的核周体。树突终末及胞体表面有成簇的9×2+0型纤毛,轴突终末表面光滑无纤毛。结论:在大鼠第三脑室视上区证实有接触脑脊液神经元的存在。视上区除已证实的途径参与调节外,还存在接触脑脊液神经元途径参与神经-体液调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第三脑室 视上区 接触脑脊液神经元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