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5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诺和锐与诺和灵R对2型糖尿病降糖作用临床疗效比较 被引量:3
1
作者 郭敏 姜晓艳 《哈尔滨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73-74,77,共3页
目的比较诺和锐和诺和灵R对2型糖尿病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将饮食和(或)药物治疗不满意的60例2型糖尿病患者随机分为诺和锐组和诺和灵R组,疗程为12周(睡前均注射诺和灵N)。结果①治疗12周后诺和锐组餐后2h血糖下降水平高于诺和灵R组... 目的比较诺和锐和诺和灵R对2型糖尿病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将饮食和(或)药物治疗不满意的60例2型糖尿病患者随机分为诺和锐组和诺和灵R组,疗程为12周(睡前均注射诺和灵N)。结果①治疗12周后诺和锐组餐后2h血糖下降水平高于诺和灵R组(P<0.05);②两组均能明显降低糖化血红蛋白(HbA1C)和空腹血糖(FPG)(P<0.01),但下降水平两组无显著差异(P>0.05);③两药相比对体重指数(BMI)、血脂的影响无统计学意义(P>0.05);④两药发生低血糖事件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诺和锐和诺和灵R相比前者能很好地降低餐后血糖,不增加低血糖风险,餐前即刻注射,是糖尿病患者应用胰岛素理想的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型糖尿病 血糖 胰岛素
下载PDF
医学生艾滋病健康教育干预效果的Meta分析 被引量:3
2
作者 吴伟华 柴倩 +2 位作者 肖鹏 卢德雪 孟庆辉 《中国继续医学教育》 2020年第27期12-17,共6页
目的综合评价医学生艾滋病健康教育干预总体效果,为在医学生中进行艾滋病健康教育提供科学依据。方法计算机检索中国知网、万方中国学术期刊数据、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和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PubMed等中英文数据库,收集2000年1月... 目的综合评价医学生艾滋病健康教育干预总体效果,为在医学生中进行艾滋病健康教育提供科学依据。方法计算机检索中国知网、万方中国学术期刊数据、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和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PubMed等中英文数据库,收集2000年1月1日-2020年2月13日公开发表的关于中国医学生艾滋病健康教育干预效果的文献。使用RevMan5.3软件对入选的文献进行Meta分析。结果健康教育后“正确使用安全套可以降低或预防艾滋病传播”的知晓率提高了22%。“反对婚前性行为”“愿意和艾滋病患者一起工作或生活”“愿意为艾滋病患者提供帮助和治疗”的正向态度持有率分别提高了20%、26%、16%。分层分析结果显示积极的健康教育在除安全套知识外比一般健康教育效果更好。健康教育前后医学生对于艾滋病患者的服务意识未见明显提升。结论对医学生进行艾滋病健康教育及教学有积极作用;高校在进行艾滋病健康教育的过程中应涉及多方面内容(基础知识、公益教育、职业防护知识等),尽早以及有针对性的开展艾滋病专业知识教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医学生 艾滋病 健康教育 干预效果 META分析 高校
下载PDF
胰岛素抵抗——一个重要的超学科问题 被引量:12
3
作者 刘晓民 《黑龙江医学》 2004年第6期401-402,共2页
关键词 内科学 内分泌 胰岛素抵抗 代谢综合征
下载PDF
综合干预措施对控制内分泌科常见多药耐药菌流行的影响
4
作者 杨昌伟 崔丽娟 +4 位作者 李惠 张思思 李阳 李莹 姚源 《国际护理学杂志》 2012年第5期855-857,共3页
目的探讨综合干预措施对控制内分泌科常见多发的多药耐药菌流行的影响,提出科学有效的防控措施。方法对我院内分泌科多药耐药菌感染患者进行回顾性的调查分析,对比实施综合干预措施前后的多药耐药菌感染发生情况。结果2009年发生多药... 目的探讨综合干预措施对控制内分泌科常见多发的多药耐药菌流行的影响,提出科学有效的防控措施。方法对我院内分泌科多药耐药菌感染患者进行回顾性的调查分析,对比实施综合干预措施前后的多药耐药菌感染发生情况。结果2009年发生多药耐药菌感染36例,感染率为0.88%;2010年内分泌科发生多药耐药菌感染24例,感染率为0.57%。2009年多重耐药菌感染36例,其中泌尿道感染22例,占61.11%;2010年多药耐药菌感染24例,泌尿道依然为多发部位,共发生18例感染,占75%。2009、2010年内分泌科多药耐药菌的标本源为尿液、痰液、血液及分泌物,从中分离出的病原茵主要以ESBL+大肠埃希菌为主,分别占55.56%和66.67%。结论实施综合干预措施可以有效的降低内分泌科多药耐药菌感染的流行和爆发,为临床预防控制医院感染提供可行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分泌科 多药耐药 感染 干预措施
原文传递
眼部内刺法与药物结合治疗眼运动神经麻痹症疗效观察 被引量:19
5
作者 周凌云 张晓梅 +10 位作者 李志坚 董丽 张玮琳 王琳 李杰 藤岩 王晶 傅少颖 崔浩 王德生 匡洪宇 《中国针灸》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165-168,共4页
目的:观察眼部内刺法与药物结合治疗眼运动神经麻痹症临床疗效及其可能的机理。方法:将12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均根据发病原因不同,选用普润注射液、尤尼泰注射液、维生素B族药物对症治疗。治疗组在上述治疗的基础上,选用眼... 目的:观察眼部内刺法与药物结合治疗眼运动神经麻痹症临床疗效及其可能的机理。方法:将12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均根据发病原因不同,选用普润注射液、尤尼泰注射液、维生素B族药物对症治疗。治疗组在上述治疗的基础上,选用眼外肌为主穴,用眼部内刺法针刺治疗。观测记录两组治疗前后眼裂大小、眼球运动范围和复视角度变化,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3.4%,痊愈率54.1%;对照组总有效率74.6%,痊愈率18.6%,两组差异具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眼部内刺法与药物结合治疗眼运动神经麻痹症疗效显著,优于单纯药物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眼神经 眼肌麻痹/针灸疗法 眼针 眼肌麻痹/药物疗法
下载PDF
乙酰乙酸/β-羟丁酸检测与糖尿病关系的研究 被引量:10
6
作者 于永光 徐兆珍 +4 位作者 郭欣 李晓兴 王丽艳 朱红壮 刘晓民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CAS CSCD 2002年第11期35-37,共3页
目的 :研究乙酰乙酸 (AcAc)、β -羟丁酸 (β-HBA)检测用于糖尿病 (DM )尤其早期糖尿病诊断的可能性。方法 :以酶法测定AcAc、β-HBA试剂盒、美国BECKMANCX5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对空腹血糖 <6 .1mmol/L的正常组 (NFG)组 10 2例、空腹血... 目的 :研究乙酰乙酸 (AcAc)、β -羟丁酸 (β-HBA)检测用于糖尿病 (DM )尤其早期糖尿病诊断的可能性。方法 :以酶法测定AcAc、β-HBA试剂盒、美国BECKMANCX5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对空腹血糖 <6 .1mmol/L的正常组 (NFG)组 10 2例、空腹血糖 6 .1~ 6 .9mmol/L的空腹血糖升高组 (IFG组 ) 98例、空腹血糖 >7.0mmol/L(DM组 ) 88例共三组 ,分别测定AcAc、β -HBA、AcAc +β -HBA ,并用u检验。结果 :NFG组与IFG组、DM组三组指标有极显著差异 ,t≥t(n’) 0 .0 1,P≤ 0 .0 1。诊断DM的敏感性 β -HBA +AcAc 90 .1% ,β -HBA81.1% ,AcAc 6 8.7% ;准确性 β -HBA +AcAc 90 .1% ,β -HBA 87.3% ,AcAc 79.3% ;特异性 β -HBA +AcAc 93.3% ,β -HBA 90 .3% ,AcAc 87.5 %。IFG组 :特异性 β -HBA +AcAc 94 .3% ,β -HBA 90 .3% ,AcAc93.4 % ;准确性 :β -HBA +AcAc 78.5 % ,β -HBA 70 .8% ,AcAc 70 .8% ;敏感性 :β -HBA +AcAc 6 7.4 % ,β - HBA 6 1.6 % ,AcAc 6 0 .6 %。由统计量建立的血糖与β -HBA +AcAc回归方程为 y =1.76 +10 .75x ,相关系数r=0 .6 2 1。结论 :β -HBA +AcAc比单用 β -HBA或AcAc诊断糖尿病优越 ,与血糖测定并用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 诊断 β-HBA+AcAc 美国糖尿病学会
下载PDF
持续及间断高糖培养对牛视网膜血管周细胞凋亡的影响 被引量:5
7
作者 匡洪宇 马丽丽 +1 位作者 江红 朱雪磊 《中国糖尿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8期498-500,共3页
目的探讨不同浓度的持续高糖和间断高糖对牛视网膜血管周细胞(BRPs)增殖、凋亡及细胞周期的影响。方法分别在低糖、持续及间断高糖下培养BRPs7天;应用MTT比色法观察各组BRPs增殖情况;应用TUNEL法检测BRPs凋亡率;应用流式细胞术观察BRPs... 目的探讨不同浓度的持续高糖和间断高糖对牛视网膜血管周细胞(BRPs)增殖、凋亡及细胞周期的影响。方法分别在低糖、持续及间断高糖下培养BRPs7天;应用MTT比色法观察各组BRPs增殖情况;应用TUNEL法检测BRPs凋亡率;应用流式细胞术观察BRPs细胞周期的情况。结果(1)持续及间断高糖均可抑制BRPs增殖,诱导其凋亡,与对照组比较,P<0.01,其中35mmol/L持续高糖组的吸光度为0.274,凋亡率为48.73%;(2)持续及间断高糖可使BRPsG0/G1期细胞比例增加,S期细胞比例减少,G2/M细胞比例无明显改变;(3)间断高糖组中波动幅度及频度大者对BRPs的作用更明显。结论高糖毒性和高糖波动性共同参与视网膜病变的发生,且高糖绝对水平的作用超过高糖的不稳定性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高糖波动 凋亡 周细胞 细胞周期
下载PDF
不同浓度的黄芪总黄酮对高糖培养下牛视网膜血管周细胞凋亡的影响 被引量:8
8
作者 康英英 匡洪宇 +1 位作者 马丽丽 段鹏 《哈尔滨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135-137,共3页
目的探讨黄芪总黄酮对高糖培养下的牛视网膜微血管周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以在体外培养3代近融合的牛视网膜微血管周细胞为对象,分为正常对照组、高糖组(25 mmol/L)、不同浓度黄芪总黄酮1、2、3、4组(0.25mg/mL、0.5mg/mL、1.0mg/mL2、.... 目的探讨黄芪总黄酮对高糖培养下的牛视网膜微血管周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以在体外培养3代近融合的牛视网膜微血管周细胞为对象,分为正常对照组、高糖组(25 mmol/L)、不同浓度黄芪总黄酮1、2、3、4组(0.25mg/mL、0.5mg/mL、1.0mg/mL2、.0 mg/mL),孵育6天,采用TUNEL法检测培养后周细胞的凋亡率。结果黄芪总黄酮(0.5mg/mL、1.0mg/mL、2.0mg/mL)组周细胞凋亡率低于高糖组和对照组(P<0.01);黄芪总黄酮浓度与周细胞凋亡有关(r=0.945,P<0.01)。结论一定浓度黄芪总黄酮对高糖培养下的牛视网膜微血管周细胞凋亡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呈剂量依赖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周细胞 黄芪总黄酮 细胞凋亡
下载PDF
硒对糖尿病患者的内皮细胞表达P38信号通路和MCP-1的影响 被引量:8
9
作者 李艳波 李为民 韩君勇 《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615-618,共4页
目的:探讨P38MAPK和MCP-1的关系及其在糖尿病动脉粥样硬化中的作用以及硒的作用机制。方法:分别以高葡萄糖、糖基化终末产物(AGE)、胰岛素或过氧化氢体外孵育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并以Westernblot法或RT-PCR法检测P38MAPK和MCP-1在H... 目的:探讨P38MAPK和MCP-1的关系及其在糖尿病动脉粥样硬化中的作用以及硒的作用机制。方法:分别以高葡萄糖、糖基化终末产物(AGE)、胰岛素或过氧化氢体外孵育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并以Westernblot法或RT-PCR法检测P38MAPK和MCP-1在HUVEC的表达。检测并比较有无P38MAPK特异抑制剂SB203580或硒预处理,以上4种因素对P38MAPK和MCP-1在HUVEC表达的影响。结果:高葡萄糖、AGE、胰岛素或过氧化氢均可独立激活P38MAPK,并增加MCP-1在HUVEC的表达。SB203580显著抑制MCP-1的表达。硒抑制P38MAPK的活化并减少MCP-1的表达。结论:P38MAPK是MCP-1的上游信号分子,表明P38MAPK可能是糖尿病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的始动信号之一。硒可能通过抑制P38MAPK磷酸化而抑制MCP-1表达,有预防动脉粥样硬化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38信号通路 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 糖尿病 动脉粥样硬化
原文传递
辛伐他汀与P38信号通路对Ⅳ型胶原及纤维连接素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5
10
作者 李艳波 韩君勇 安赤颖 《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8期745-747,共3页
目的:研究P38信号通路(P38MAPK)与Ⅳ型胶原(ColⅣ)蛋白及纤维连接素(FN)mRNA表达的关系,探讨P38MAPK在糖尿病肾病中的作用,以及辛伐他汀(SI)在防治糖尿病肾病中的作用机制。方法:在体外模拟糖尿病状态,分别以高葡萄糖(HG)、糖基化终末产... 目的:研究P38信号通路(P38MAPK)与Ⅳ型胶原(ColⅣ)蛋白及纤维连接素(FN)mRNA表达的关系,探讨P38MAPK在糖尿病肾病中的作用,以及辛伐他汀(SI)在防治糖尿病肾病中的作用机制。方法:在体外模拟糖尿病状态,分别以高葡萄糖(HG)、糖基化终末产物(AGE)或过氧化氢(H2O2)孵育大鼠肾小球系膜细胞(RMC),以Westernblot或RT-PCR检测P38MAPK和ColⅣ及FN在RMC中蛋白或mRNA的表达。检测并比较有无P38MAPK特异性抑制剂(SB203580)或SI预处理时,以上3种因素对P38MAPK和ColⅣ蛋白及FNmRNA在RMC中表达的影响。结果:HG、AGE或H2O2均可单独激活P38MAPK,增强磷酸化P38MAPK、ColⅣ及FN在RMC中的表达。SB203580可显著抑制ColⅣ蛋白及FNmRNA的表达;SI可抑制P38MAPK的活化并减少ColⅣ蛋白及FNmRNA的表达。结论:P38MAPK是ColⅣ及FN的上游信号分子,表明P38MAPK可能是糖尿病肾病发生的始动信号之一。SI可能是通过抑制P38MAPK磷酸化进而抑制ColⅣ蛋白及FNmRNA的表达,具有防治糖尿病肾病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38信号通路 糖尿病肾病 辛伐他汀 Ⅳ型胶原 纤维连接素
原文传递
TNF-α值与糖尿病大鼠视网膜病变关系 被引量:5
11
作者 匡洪宇 刘丹 +2 位作者 邹伟 王月影 崔丽娟 《中国糖尿病杂志》 CAS CSCD 2001年第3期139-142,共4页
目的 探讨不同病程糖尿病大鼠血浆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与糖尿病大鼠光、电镜下视网膜病理改变及病情相关指标的关系。方法 复制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大鼠模型,分别在其糖尿病持续3~6个月时,对其视网膜进行形... 目的 探讨不同病程糖尿病大鼠血浆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与糖尿病大鼠光、电镜下视网膜病理改变及病情相关指标的关系。方法 复制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大鼠模型,分别在其糖尿病持续3~6个月时,对其视网膜进行形态学观察,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血浆TNF-α水平,同时测定血糖(BG)、糖化血红蛋白(GHbA1C)、血浆胰岛素(Ins)及C肽(CP)水平。结果 相同病程模型组与治疗相比较,TNF-α、BG、GHbA1c显著升高(P<0.01),Ins、CP显著降低(P<0.01),病理形态学改变明显加重;不同病程间模型组比较,TNF-α、BG、GHbA1c显著升高(P<0.01),Ins、CP显著降低(P<0.01),病理形态学改变明显加重,可见新生血管;不同病程治疗组间比较,TNF-α、BG、GHbA1c、Ins、 CP比较无显著差异,6个月组大鼠视网膜病理改变较3个月组无减轻。 结论 TNF-α水平随病情加重、病程延长、视网膜病变加重而增高,TNF-α可能是DR的一个重要危险因素,参与了DR的病理发展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肿瘤坏死因子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动物实验
下载PDF
PKA信号通路参与调控肝细胞cAMP反应元件结合蛋白与PGC-1α的表达 被引量:3
12
作者 王晶 许智博 +2 位作者 田慧 李艳波 刘晓民 《生物医学工程与临床》 CAS 2011年第3期277-279,共3页
目的观察蛋白激酶A(PKA)信号通路对培养的肝细胞环腺苷酸(cAMP)反应元件结合蛋白(CREB)磷酸化及过氧化物酶增殖激活受体协同激活因子α(PGC-1α)表达的调控作用。方法利用PKA抑制剂H89和cAMP激动剂Forskolin预处理原代培养的大鼠肝脏细... 目的观察蛋白激酶A(PKA)信号通路对培养的肝细胞环腺苷酸(cAMP)反应元件结合蛋白(CREB)磷酸化及过氧化物酶增殖激活受体协同激活因子α(PGC-1α)表达的调控作用。方法利用PKA抑制剂H89和cAMP激动剂Forskolin预处理原代培养的大鼠肝脏细胞,以Western blot和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方法测定不同处理组CREB/P-CREB蛋白及PGC-1αmRNA的表达变化。结果以Forskolin作用的肝细胞,与对照组相比,CREB蛋白的磷酸化和PGC-1αmRNA的表达水平明显增高;预先加入PKA抑制剂H89,再加入Forskolin作用细胞,则CREB蛋白磷酸化和PGC-1αmRNA表达受到明显抑制(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PKA信号通路参与调控肝细胞CREB的磷酸化和PGC-1α的表达,可能与糖代谢的调节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AMP反应元件结合蛋白 过氧化物酶体增殖受体协同激活因子α 蛋白激酶A 信号转导通路 糖尿病
原文传递
个体化教育对糖尿病患者血糖水平和自我管理能力的影响 被引量:28
13
作者 王国华 崔丽娟 杨红艳 《护理管理杂志》 2007年第10期9-11,共3页
目的研究个体化教育对糖尿病患者血糖水平和自我管理能力的影响。方法选择118例2型糖尿病患者,分为个体化教育组和集体教育组,集体教育组每周定时进行糖尿病知识讲座;个体化教育组采取一对一的个体化指导方式。观察教育前、教育后3个月... 目的研究个体化教育对糖尿病患者血糖水平和自我管理能力的影响。方法选择118例2型糖尿病患者,分为个体化教育组和集体教育组,集体教育组每周定时进行糖尿病知识讲座;个体化教育组采取一对一的个体化指导方式。观察教育前、教育后3个月和教育后6个月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糖化血红蛋白及患者自我管理行为等方面的变化。结果①个体化教育组患者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结果明显好于集体教育组(P<0.05)。且教育后6个月,个体化教育组患者3项指标仍在继续改善,而集体教育组患者则无进一步改善。②在自我管理能力方面,个体化教育组较集体教育组效果明显(P<0.01)。教育后6个月,个体化教育组患者自我管理能力仍维持良好,与教育后3个月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集体教育组患者自我管理能力则明显降低,与教育后3个月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糖尿病患者实施个体化教育能有效地控制血糖水平,提高其自我管理能力,较传统的集体化教育模式更具有优越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 个体化教育 集体教育
下载PDF
PPARγ2基因Pro12Ala多态性与罗格列酮治疗2型糖尿病疗效的关系 被引量:3
14
作者 刘殿新 刘晓民 +10 位作者 刘国栋 苏颖 苏雁 张春玲 陈红波 王艳萍 曹峰林 叶向梅 潘尚哈 胡涛 程瑶 《哈尔滨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160-164,共5页
目的观察PPARγ2基因Pro12Ala多态性与罗格列酮(RGZ)治疗2型糖尿病的疗效、血浆内脏脂肪素(visfatin)及瘦素(leptin)水平变化的关系。方法选择218例哈尔滨地区非血缘关系的T2DM患者,使用PCR-RFLP方法检测PPARγ2基因Pro12Ala多态性。应... 目的观察PPARγ2基因Pro12Ala多态性与罗格列酮(RGZ)治疗2型糖尿病的疗效、血浆内脏脂肪素(visfatin)及瘦素(leptin)水平变化的关系。方法选择218例哈尔滨地区非血缘关系的T2DM患者,使用PCR-RFLP方法检测PPARγ2基因Pro12Ala多态性。应用RGZ(4 mg/d)治疗12周,分别测定治疗前后visfatin、leptin和相关临床指标,并计算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结果A等位基因频率为4.4%,其中PP型199例,PA型19例,未发现AA型。RGZ治疗后,PA型FPG、HbA1C较PP型明显下降(P<0.05),PA型HOMA-IR下降更显著(P<0.01);PA型和PP型治疗前后visfatin、leptin水平均明显下降(P<0.01)。结论PPARγ2基因为PA型者对RGZ的治疗反应优于PP型者。PPARγ2基因Pro12Ala多态性可能影响RGZ对T2DM患者的治疗效果。RGZ治疗效果可能与visfatin、leptin水平下降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PARΓ2基因 PRO12ALA多态性 罗格列酮 内脏脂肪素 瘦素 2型糖尿病
下载PDF
辛伐他汀抑制P38MAPK信号通路减少大鼠肾小球系膜细胞MCP-1及ICAM-1表达的研究 被引量:4
15
作者 李艳波 韩君勇 +1 位作者 李为民 安赤颖 《中国糖尿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352-354,共3页
目的探讨P38促分裂原活化蛋白激酶(P38MAPK)信号通路在糖尿病肾病(DN)中的作用及辛伐他汀(SI)在防治DN中的作用机制。方法分别以高糖、糖基化终产物(AGE)或过氧化氢体外孵育大鼠肾小球系膜细胞(MC),检测P38MAPK和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 目的探讨P38促分裂原活化蛋白激酶(P38MAPK)信号通路在糖尿病肾病(DN)中的作用及辛伐他汀(SI)在防治DN中的作用机制。方法分别以高糖、糖基化终产物(AGE)或过氧化氢体外孵育大鼠肾小球系膜细胞(MC),检测P38MAPK和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及细胞间黏附因子1(ICAM-1)在MC的表达。比较有无P38MAPK特异性抑制剂SB203580(SB)或辛伐他汀(SI)预处理时以上3种因素对P38MAPK和MCP-1及ICAM-1在MC表达的影响。结果高糖、AGE或H2O2均可独立激活P38MAPK,并增加MCP-1及ICAM-1在MC的表达;SB显著抑制MCP-1及ICAM-1的表达;SI抑制P38MAPK的活化并减少MCP-1及ICAM-1的表达。结论P38MAPK是MCP-1及ICAM-1的上游信号分子,表明P38MAPK可能是DN发生的始动信号之一。SI可能通过抑制P38MAPK磷酸化而抑制MCP-1及ICAM-1的表达,有防治DN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38促分裂原活化蛋白激酶 单核细胞趋化蛋白 细胞间黏附因子 辛伐他汀
下载PDF
电化学发光法测定女童血清雌二醇在性早熟诊断中的应用 被引量:5
16
作者 王月影 崔丽娟 邱辉 《哈尔滨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394-395,共2页
目的应用电化学发光法测定对照组、假性性早熟及真性性早熟雌二醇水平,判断其在诊断女童性早熟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应用电化学发光法测定30例假性性早熟女童、20例真性性早熟女童及20例正常发育的女童基础血清雌二醇水平,并进行比较。结... 目的应用电化学发光法测定对照组、假性性早熟及真性性早熟雌二醇水平,判断其在诊断女童性早熟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应用电化学发光法测定30例假性性早熟女童、20例真性性早熟女童及20例正常发育的女童基础血清雌二醇水平,并进行比较。结果真性及假性性早熟女童雌二醇水平高于对照组,并且真性性早熟女童雌二醇水平高于假性性早熟女童。结论应用电化学发光法测定血清雌二醇有助于女童性早熟的早期诊断及真性性早熟与假性性早熟的鉴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性早熟 雌二醇 电化学发光法
下载PDF
辛伐他汀体外促进骨形成作用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2
17
作者 于纪珠 刘晓民 +1 位作者 林春艳 朱宏 《中国骨质疏松杂志》 CAS CSCD 2004年第2期230-231,157,共3页
目的 研究辛伐他汀(Simvastatin)对成骨细胞分化、增殖及骨形成的作用。方法 用RPMI 1640培养液分别对水囊引产胎儿及新生大鼠颅顶骨进行组织培养,并将等量的胎儿或大鼠的颅顶骨骨组织分为实验组(辛伐他汀1μmol/L)和对照组,除动态观察... 目的 研究辛伐他汀(Simvastatin)对成骨细胞分化、增殖及骨形成的作用。方法 用RPMI 1640培养液分别对水囊引产胎儿及新生大鼠颅顶骨进行组织培养,并将等量的胎儿或大鼠的颅顶骨骨组织分为实验组(辛伐他汀1μmol/L)和对照组,除动态观察比较不同培养液中成骨细胞的增殖状况外,将培养7d后的颅顶骨组织块制成半薄或超薄病理切片,于光镜下和电镜下进行形态学观察,并用测微尺测量新生骨组织厚度,记录成骨细胞数;同时,对留取的培养液测定其中的碱性磷酸酶(AKP)及骨钙素(BGP)的含量。结果 在培养过程中,可见实验组胎儿和新生大鼠颅骨成骨细胞生长活跃,数量多;对照组成骨细胞生长缓慢,数量少,可见大量成纤维细胞。培养7d后可见实验组胎儿及大鼠颅骨新生骨组织的厚度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其单位长度(0.3 mm)新生骨组织内成骨细胞数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透射电镜下可见实验组成骨细胞处于活化状态,胞浆内有丰富的细胞器,少见破骨细胞,而对照组成骨细胞处于衰老状态,细胞器少见,可见大量破骨细胞。实验组培养液中AKP及BGP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 辛伐他汀在体外实验中具有促进成骨细胞分化、增殖和促进新骨形成的作用;他汀类药物可作为预防、治疗骨质疏松症的有价值的候选药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辛伐他汀体 骨形成 骨细胞分化 骨细胞增殖 骨质疏松症 骨形态发生蛋白2
下载PDF
2型糖尿病大血管病变患者人类白细胞抗原-DRB1*04等位基因多态性分析 被引量:3
18
作者 吴伟华 江红 匡洪宇 《中国全科医学》 CAS CSCD 2007年第2期115-117,共3页
目的分析2型糖尿病(DM)及其大血管病变患者人类白细胞抗原(HLA)-DRB1*04亚型的遗传多态性,探索糖尿病大血管病变的发病机制。方法应用聚合酶链反应-序列特异性引物(polymerasechainreaction-sequencespecificprimer,PCR-SSP)技术对合并... 目的分析2型糖尿病(DM)及其大血管病变患者人类白细胞抗原(HLA)-DRB1*04亚型的遗传多态性,探索糖尿病大血管病变的发病机制。方法应用聚合酶链反应-序列特异性引物(polymerasechainreaction-sequencespecificprimer,PCR-SSP)技术对合并/未合并大血管病变的北方汉族2型DM患者的HLA-DRB1*04亚型等位基因进行检测。结果东北地区汉族2型DM患者中共检出9种HLA-DRB1*04亚型。2型DM伴大血管病变组DRB1*0404等位基因频率较2型DM无并发症组显著增高;但DRB1*0403等位基因频率较无并发症组显著减少。结论1型DM与2型DM可能具有相似的HLA遗传背景。DRB1*0404单倍型可能是2型DM患者发生大血管病变的易患基因,DRB1*0403单倍型可能是2型DM患者发生大血管病变的保护性基因。HLA-DRB1*0404等位基因是患免疫相关性疾病患者发生血管内皮功能失调,尤其是大血管病变的预测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 2型 糖尿病血管并发症 人类白细胞抗原-DRB1*04
下载PDF
CTLA-4基因外显子1位点49多态性与Graves’病的关联研究 被引量:2
19
作者 刘晓民 于晶琳 +1 位作者 苏颖 潘尚哈 《哈尔滨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02年第6期447-447,共1页
目的采用聚合酶链式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的方法检测中国北方汉族Graves'病(GD)患者及健康对照人群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4(CTLA-4)基因外显子1的49位点A/G核苷酸多态性及其与GD的关系.
关键词 CTLA-4基因 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 Graves'病 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 相关性.
下载PDF
腹型肥胖个体血浆obestatin水平研究 被引量:4
20
作者 高昕媛 匡洪宇 刘晓民 《标记免疫分析与临床》 CAS 2013年第5期293-295,共3页
目的探讨腹型肥胖患者obestatin的血浆水平及与腰围的相关性。方法入选腹型肥胖组患者50例(男性腰围≥85cm,女性腰围≥80cm),及正常对照组20例(男性腰围<85cm,女性腰围<80cm,24 kg/m2>BMI≥18.5 kg/m2)。应用放射免疫分析法测... 目的探讨腹型肥胖患者obestatin的血浆水平及与腰围的相关性。方法入选腹型肥胖组患者50例(男性腰围≥85cm,女性腰围≥80cm),及正常对照组20例(男性腰围<85cm,女性腰围<80cm,24 kg/m2>BMI≥18.5 kg/m2)。应用放射免疫分析法测定血浆obestatin及血清胰岛素水平。血清血脂水平采用自动生化分析仪进行酶法测定。胰岛素抵抗采用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评定。结果腹型肥胖个体均表现出高的HOMA-IR、血清胆固醇及甘油三酯水平及低的高密度脂蛋白水平。与正常对照组相比,腹型肥胖组个体的血浆obestatin水平有所下降。在腹型肥胖的个体中,血浆obestatin水平与腰围及体重指数呈负相关。结论腹型肥胖组的血浆obestatin水平明显降低,而且obestatin水平与腰围呈负相关,提示obestatin与脂肪分布及腹型肥胖的发生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腹型肥胖 OBESTATIN 放射免疫分析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