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大鼠缺血脑组织中树突状细胞的来源与作用 被引量:3
1
作者 李呼伦 钟照华 +3 位作者 李国忠 关丽荣 王辉 金连弘 《中国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2期813-819,共7页
目的 :探讨大鼠脑缺血后DC在脑损伤过程的意义。方法 :线栓法封闭大鼠右侧大脑中动脉。免疫组化检测缺血脑组织中DC的存在以及胶质细胞 巨噬细胞转化成DC的情况 ,并检测了DC样细胞的功能。结果 :比较缺血组两侧半球 ,缺血侧DC数量显著... 目的 :探讨大鼠脑缺血后DC在脑损伤过程的意义。方法 :线栓法封闭大鼠右侧大脑中动脉。免疫组化检测缺血脑组织中DC的存在以及胶质细胞 巨噬细胞转化成DC的情况 ,并检测了DC样细胞的功能。结果 :比较缺血组两侧半球 ,缺血侧DC数量显著增多 (P <0 0 0 1)。比较缺血组与对照组 ,缺血组DC表达MHC II分子显著增高 (P <0 0 0 1) ,表达IL 10在 2 4h、48h也增高 (P <0 0 1,P <0 0 0 1)。比较缺血组两侧半球 ,6h和 12h缺血侧DC表达IL 1β明显增加 (P <0 0 5和P<0 0 1) ,12h、2 4h和 48hIL 6的表达显著升高 (P <0 0 5 ) ,TNF α的表达高峰分别为 6h~ 12h(P<0 0 5、P<0 0 1)和 48h~6d(P <0 0 1、P <0 0 5 )。结论 :脑缺血后DC参与了脑缺血病理过程 ,表达细胞因子产生免疫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缺血 树突状细胞 细胞因子 免疫组化 动物模型 免疫学
下载PDF
大鼠脑缺血后树突状细胞参与脑损伤过程的作用及其免疫活性 被引量:10
2
作者 王莉莉 李呼伦 +2 位作者 闫彬彬 李国忠 金连弘 《中国临床康复》 CAS CSCD 2004年第10期1841-1843,T001,共4页
目的:证明大鼠脑缺血后树突状细胞(dendriticcell,DC)是否参与脑损伤过程和所具有的免疫活性。方法:用线栓方法封闭大鼠右侧大脑中动脉制作动物模型。用免疫组化染色方法检测脑缺血1h到第6天时,缺血脑组织中DC(OX62+)的存在,以及胶质细... 目的:证明大鼠脑缺血后树突状细胞(dendriticcell,DC)是否参与脑损伤过程和所具有的免疫活性。方法:用线栓方法封闭大鼠右侧大脑中动脉制作动物模型。用免疫组化染色方法检测脑缺血1h到第6天时,缺血脑组织中DC(OX62+)的存在,以及胶质细胞/巨噬细胞(OX42+)转化成DC(OX62+)的情况。同时检测活化后的DC样细胞表达MHC-Ⅱ类分子的水平。结合免疫组化和寡核苷酸探针杂交方法,检测DC样细胞的功能。结果:缺血脑半球和假手术的脑半球相比较,在1hDC的数量明显增加(t=7.143,P<0.001)。在脑缺血组中,缺血脑半球与非缺血脑半球相比较,DC的数量也增多(t=10.295,P<0.001)。脑缺血第6天,缺血组与假手术组进行比较,DC表达MHC-Ⅱ类分子(OX62+OX6+)显著升高(t=2.975,P<0.05)。缺血脑半球与非缺血脑半球相比较,在12,24和48h,DC表达白介素-6(interleukin-6,IL-6)mRNA,P值均<0.05,而DC表达白介素-10(interleukin-10,IL-10)mRNA在12h时,t=11.258,P<0.01,24h时,t=12.124,P<0.001。脑缺血1h到第6天,缺血脑半球与非缺血脑半球相比较,DC表达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necroticfactor-α,TNF-α)mRNA有两个-α,TNF-α)mRNA有两个2.696,P<0.05)和12h(t=4.793,P<0.01),第二个高峰期是在48h(t=3.072,P<0.05)和第6天(t=2.715,P<0.0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鼠 脑缺血 树突状细胞 脑损伤 免疫活性 动物模型 检测
下载PDF
大鼠脑缺血后胶质细胞向树突状细胞转化的研究 被引量:6
3
作者 李呼伦 钟照华 +1 位作者 李国忠 金连弘 《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6期524-527,共4页
目的 探讨缺血脑组织中树突状细胞 (DC)的来源 ,以其及是否参与脑缺血损伤的过程。方法 用线栓方法封闭大鼠右侧大脑中动脉制作动物模型。用免疫组化染色法 ,检测脑缺血 1h到第 6天时 ,缺血脑组织中DC(OX6 2 + )的存在 ,以及胶质细胞 ... 目的 探讨缺血脑组织中树突状细胞 (DC)的来源 ,以其及是否参与脑缺血损伤的过程。方法 用线栓方法封闭大鼠右侧大脑中动脉制作动物模型。用免疫组化染色法 ,检测脑缺血 1h到第 6天时 ,缺血脑组织中DC(OX6 2 + )的存在 ,以及胶质细胞 /巨噬细胞 (OX4 2 + )转化成DC(OX6 2 + )的情况。同时检测活化后的DC样细胞表达MHC Ⅱ类分子的水平。结果 缺血脑半球和假手术的脑半球相比较 ,在 12hDC的数量明显增加 (P <0 .0 0 1)。在脑缺血组中 ,缺血脑半球与非缺血脑半球相比较 ,DC的数量也增多 (P <0 .0 0 1)。脑缺血第 6天 ,缺血组与假手术组进行比较 ,DC表达MHC Ⅱ类分子 (OX6 2 + OX6 + )显著升高(P <0 .0 0 1)。缺血脑半球在 1h到第 6天 ,OX4 2 + 的细胞转变成OX6 2 + OX4 2 + 的细胞逐渐增加 ,第 6天缺血脑半球与非缺血脑半球相比较显著增多 (P <0 .0 0 1)。脑缺血损伤的面积与以每 10 0mm2 脑组织切片为单位的OX6 2 + 细胞的数量呈正相关 (R2 =0 .8914 ,P <0 .0 0 1)。结论 脑缺血后 ,脑缺血组织中DC数量的增加与脑损伤的面积呈正相关 ,提示DC参与了脑缺血过程。大鼠脑缺血后 ,从胶质细胞向DC样细胞的转化是缺血脑组织中DC的来源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鼠 树突状细胞 脑缺血 胶质细胞 巨噬细胞 损伤机制
原文传递
老化对卵母细胞孤雌发育和减数分裂期间微管动态变化的影响 被引量:1
4
作者 冯秀清 林英巍 +5 位作者 钟淑琦 陈雅隽 阎晓飞 董建将 王琪 雷蕾 《哈尔滨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1-3,7,F0003,共5页
目的研究老化对卵母细胞孤雌激活发育率的影响,以及老化对减数分裂期间微管的动态变化的影响。方法用孤雌激活的方法来观察不同老化时间胚胎的发育情况;用免疫荧光化学与激光共聚焦显微术结合的方法研究小鼠卵母细胞微管的动态变化。结... 目的研究老化对卵母细胞孤雌激活发育率的影响,以及老化对减数分裂期间微管的动态变化的影响。方法用孤雌激活的方法来观察不同老化时间胚胎的发育情况;用免疫荧光化学与激光共聚焦显微术结合的方法研究小鼠卵母细胞微管的动态变化。结果从注射hCG后14h到18h,卵母细胞在体外老化过程中激活率和发育率呈上升趋势,但是差异不显著。体外老化至18h,卵母细胞更容易被激活,并且减数分裂期间微管的变化发生要早于14h。结论短时间的体外老化可以使细胞更容易被激活,且微管发育更完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孤雌激活 老化 微管 卵母细胞 激光共聚焦
下载PDF
干细胞治疗心肌梗死研究进展 被引量:6
5
作者 梁宵 李彤 杨树森 《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 2015年第18期1574-1576,F0003,共4页
心血管疾病是一类患病率及病死率均较高的世界范围流行的疾病。心肌梗死可以导致心肌细胞坏死,最终可以发展为心力衰竭[1]。
关键词 干细胞 心肌梗死 治疗
下载PDF
微重力培养对大鼠胰岛细胞存活及形态的影响 被引量:2
6
作者 宋纯 段秀庆 +3 位作者 李曦 许评 宋春芳 金连弘 《中华实验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499-499,共1页
关键词 微重力培养 大鼠 胰岛细胞 存活 形态 影响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