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3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胸大肌肌皮瓣在头颈部缺损重建中的应用 被引量:11
1
作者 张杰武 徐晋 +3 位作者 刘盛江 赵雪松 孙冰 贾深汕 《哈尔滨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01年第2期125-126,共2页
目的 分析胸大肌肌皮瓣在各种头颈部缺损修复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分析 1988年至 1998年间应用该肌皮瓣对 32例头颈部癌术后缺损进行即刻修复效果。结果  32块胸大肌肌皮瓣中 2 9块 (90 6 % ,2 9/ 32 )完全成活 ,取得了良好的外形和... 目的 分析胸大肌肌皮瓣在各种头颈部缺损修复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分析 1988年至 1998年间应用该肌皮瓣对 32例头颈部癌术后缺损进行即刻修复效果。结果  32块胸大肌肌皮瓣中 2 9块 (90 6 % ,2 9/ 32 )完全成活 ,取得了良好的外形和功能效果。 1块 (3 1% ,1/ 32 )完全坏死 ,2块 (6 .3% ,2 / 32 )部分坏死。结论 胸大肌肌皮瓣是一种非常实用而优良的修复材料。它具有丰富的组织量 ,优良的血液供应 ,且与头颈部邻近 ,在多种情况下可以应用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大肌肌皮瓣 头颈部癌 头颈部缺损 即刻修复重建
下载PDF
分化型甲状腺癌的外科治疗策略 被引量:6
2
作者 张乃嵩 贾深汕 孙冰 《耳鼻咽喉(头颈外科)》 1996年第3期172-175,共4页
收治在我院手术治疗分化型申状腺癌239例,男63例,女176例;首治组154例,再治组85例;随访5~20年,平均10年零8个月,再治组与首治组的手术合并症分别为11.8%与0.6%(P<0.01)。全甲状腺切除与腺... 收治在我院手术治疗分化型申状腺癌239例,男63例,女176例;首治组154例,再治组85例;随访5~20年,平均10年零8个月,再治组与首治组的手术合并症分别为11.8%与0.6%(P<0.01)。全甲状腺切除与腺叶峡部切除的手术合并症分别为25.0%与3.0%(P<0.01),而次全切除则是3.3%(P<0.01)。腺叶峡部切除全甲状腺切除的复发率是15.3%与0.0%(P<0.01),而次全切是3.8%,与全甲状腺切除相比P<0.05,但三者的5年,10年生存率有明显差别。主张对分化型甲状辟癌应常规行次全切除,部分病例可选择性行全甲状腺切除。甲状腺外浸润癌仍以手术彻底切除为主,包括切除邻近的组织器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状腺肿瘤 外科手术 分化型
下载PDF
鼻腔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的外科治疗 被引量:3
3
作者 贾深汕 贾书生 杨武双 《耳鼻咽喉(头颈外科)》 2001年第3期150-152,共3页
目的 :总结鼻腔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外科治疗经验。方法 :收集自 1976年 2月至 1997年 10月间行外科治疗的 2 6例鼻腔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的临床资料并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2 6例鼻腔鼻窦乳头状瘤中 8例有癌变 ,癌变率为 30 .8%。均行... 目的 :总结鼻腔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外科治疗经验。方法 :收集自 1976年 2月至 1997年 10月间行外科治疗的 2 6例鼻腔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的临床资料并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2 6例鼻腔鼻窦乳头状瘤中 8例有癌变 ,癌变率为 30 .8%。均行外科治疗。随访 2~ 5年局部复发 5例 ,其中 3例死亡 (均为乳头状瘤合并有癌变者 )。局部复发率为 19.2 % (5 / 2 6 )。结论 :术中连同上颌骨内壁切除及筛窦整块切除是治疗该病的最佳方法 ,内窥镜鼻窦切除术适用于局限性病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头状瘤 鼻肿瘤 外科手术 治疗
下载PDF
喉癌T2-4临床N0颈淋巴结转移的临床病理研究 被引量:18
4
作者 贾深汕 何红江 +1 位作者 项丞 刘伟松 《中华耳鼻咽喉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24-27,共4页
目的 探讨T2 4临床N0 (clinicalN0 ,cN0 )喉癌颈淋巴结转移特点 ,为颈淋巴结的正确处理提供依据。方法  76例T2 4cN0喉癌患者被随机分为颈根治性清扫术 (radicalneckdissection ,RND)及颈功能性清扫术 (functionalneckdissection ,F... 目的 探讨T2 4临床N0 (clinicalN0 ,cN0 )喉癌颈淋巴结转移特点 ,为颈淋巴结的正确处理提供依据。方法  76例T2 4cN0喉癌患者被随机分为颈根治性清扫术 (radicalneckdissection ,RND)及颈功能性清扫术 (functionalneckdissection ,FND)两组。分别完成 2 1例 (2 2侧 )和 5 5例 (6 0侧 )。将所获淋巴结按区标记并逐一行病理检查 ,以确定转移情况。结果 RND组平均每侧获淋巴结 2 9 6枚 ,FND组 2 4 7枚 ,差异无显著性 (F =3 4 15 ,P =0 0 6 8)。两组颈淋巴结转移率分别为 33 3% (7/ 2 1)和 34 5 % (19/ 5 5 ) ,总转移率为 34 2 % (2 6 / 76 )。 2 6例颈淋巴结阳性者中 2 5例 (96 2 % )位于Ⅱ、Ⅲ区。共获淋巴结 2 130枚 ,转移阳性淋巴结 6 0枚 ,其中 5 9枚 (98 3% )位于Ⅱ、Ⅲ区。 5年、10年生存率分别为 75 % (5 7/ 76 )、6 6 7% (44 / 6 6 ) ;两组的 5年和 10年生存率分别为 71 4 % (15 / 2 1)、76 4 % (42 / 5 5 )和6 1 9% (13/ 2 1)、6 8 9% (31/ 4 5 ) ,统计学差异均无显著性 (χ2 =0 2 394 ,P >0 5 ;χ2 =0 314 3,P >0 5 )。颈部总复发率为 7 9% (6 / 76 ) ,两组分别为 9 5 % (2 / 2 1)和 7 3% (4/ 5 5 ) ,统计学差异无显著性 (χ2 =0 10 5 9,P >0 90 0 )。颈淋巴结阳性与阴性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喉癌 T2-4 N0颈淋巴结转移 病理学 颈淋巴结清扫术 临床资料
下载PDF
人涎腺腺样囊性癌P53、P16基因mRNA与蛋白表达研究 被引量:6
5
作者 王晓峰 陆晓丽 +1 位作者 贾深汕 徐东洋 《口腔医学研究》 CAS CSCD 2006年第3期246-248,共3页
目的:对人涎腺腺样囊性癌(ACC)与正常涎腺组织P53、P16mRNA与蛋白表达情况进行比较研究。方法:收集6例人涎腺腺样囊性癌患者的肿块和其周围正常腮腺组织采用逆转录PCR(RT-PCR)技术,对肿瘤组织和正常涎腺组织P53与P16mRNA表达进行研究后... 目的:对人涎腺腺样囊性癌(ACC)与正常涎腺组织P53、P16mRNA与蛋白表达情况进行比较研究。方法:收集6例人涎腺腺样囊性癌患者的肿块和其周围正常腮腺组织采用逆转录PCR(RT-PCR)技术,对肿瘤组织和正常涎腺组织P53与P16mRNA表达进行研究后,进一步采用蛋白质印记(western blot)技术对两种组织的P53与P16蛋白表达研究。结果:人涎腺腺样囊性癌细胞与正常涎腺细胞细胞相比其P53基因mRNA,及其蛋白表达均显著增高,P16基因mRNA,及其蛋白表达显著降低甚至缺失。结论:P53基因的过度表达或者P16基因的阴性表达二者都可以作为诊断ACC的肿瘤标记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涎腺腺样囊性癌 P16 P53
下载PDF
淫羊藿甙诱导甲状腺癌细胞系SW579的分化及恶性表型逆转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8
6
作者 顾欣 杨丹丹 +2 位作者 王丽 徐阳阳 田蓝天 《中国现代普通外科进展》 CAS 2012年第7期505-509,共5页
目的:考察淫羊藿甙(ICA)对甲状腺癌细胞系SW579的增殖、细胞周期、黏附及侵袭效应的影响,探讨其逆转甲状腺癌细胞系SW579恶性表型的机制。方法:采用MTT法检测ICA作用过的甲状腺癌细胞系SW579的增殖,运用流式细胞技术(FACS)检测细胞周期... 目的:考察淫羊藿甙(ICA)对甲状腺癌细胞系SW579的增殖、细胞周期、黏附及侵袭效应的影响,探讨其逆转甲状腺癌细胞系SW579恶性表型的机制。方法:采用MTT法检测ICA作用过的甲状腺癌细胞系SW579的增殖,运用流式细胞技术(FACS)检测细胞周期分布;运用Tanswell小室侵袭试验,软琼脂集落形成实验,细胞-基质黏附率检测等方法检测逆转SW579恶性表型情况;RT-PCR检测分化抑制因子/DNA结合抑制因子(Id-1)、p21 mRNA表达水平。结果:与对照组比较,ICA在浓度(6.25~100)mg/L范围内,对SW579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呈明显的浓度依赖效应和时间依赖效应;细胞周期各时相分布中S期明显减小(P<0.01),而G0/G1期升高(P<0.01);SW579细胞非整倍体DNA含量减少,克隆形成率、细胞基质黏附率以及体外细胞侵袭力明显降低;Id-1 mRNA表达下调,p21mRNA表达升高,且有明显的浓度依赖性。结论:ICA可以逆转人甲状腺癌SW579细胞系的恶性表型,通过下调Id-1 mRNA水平来激活p21基因的表达,从而使SW579细胞从S期向G1/G0期逆转,完成诱导分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状腺肿瘤 SW579细胞 淫羊藿甙 分化抑制因子/DNA结合抑制因子
下载PDF
喉癌中PAK1基因mRNA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被引量:3
7
作者 何国庆 管强 +3 位作者 张喜军 张杰武 姬宏飞 徐晋 《实用肿瘤学杂志》 CAS 2012年第5期410-413,共4页
目的探讨PAK1(p21activated kinase1)基因在喉癌组织中mRNA水平表达情况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实时定量多聚酶链式反应(qRT—PCR)检测喉癌组织和癌旁正常黏膜组织中PAK1基因的mRNA表达情况。结果62例喉癌中PAK1基因mRNA水平的阳性表... 目的探讨PAK1(p21activated kinase1)基因在喉癌组织中mRNA水平表达情况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实时定量多聚酶链式反应(qRT—PCR)检测喉癌组织和癌旁正常黏膜组织中PAK1基因的mRNA表达情况。结果62例喉癌中PAK1基因mRNA水平的阳性表达率为72.58%(45例),PAK1的表达与肿瘤分级、淋巴结转移、临床分期和不良预后相关(P〈0.05)。结论喉癌中PAK1基因在mR—NA水平表达的上调与喉癌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并且与病理分级、淋巴结转移、临床分期、不良预后有关,表明PAK1可能成为喉癌治疗中的新靶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鳞状细胞癌 PAK1 实时定量RT—PCR
下载PDF
重组survivin腺病毒对喉癌细胞抗凋亡作用的体外实验 被引量:1
8
作者 吕元景 苗素生 +4 位作者 贾深汕 项丞 何洪江 刘伟松 何国庆 《肿瘤防治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615-619,共5页
目的观察survinvin基因对人喉癌细胞系HEP2的凋亡抑制作用及相关凋亡蛋白的表达变化。方法重组survivin腺病毒感染喉癌细胞系后分别用MTT法、FACS、Western法检测转染细胞生长情况,并应用表面增强激光解析离子化-飞行时间质谱仪(surface... 目的观察survinvin基因对人喉癌细胞系HEP2的凋亡抑制作用及相关凋亡蛋白的表达变化。方法重组survivin腺病毒感染喉癌细胞系后分别用MTT法、FACS、Western法检测转染细胞生长情况,并应用表面增强激光解析离子化-飞行时间质谱仪(surface enhanced laser desorption/ionizationtime-of-flight mass spectrometry,SELDI-TOF-MS)分析蛋白质谱的变化。结果重组survivin腺病毒感染人喉癌Hep2细胞48h后,显微镜下可见明显的细胞生长旺盛;FACS检测见G1/S和G2/M期的细胞明显增多;Western法见凋亡相关蛋白CASPASE-3、CASPASE-10和CASPASE-11在病毒感染后表达减少;SELDI检测可见质荷比(m/z)分别为M4924_02、M8518_09和M2454_31的3个蛋白质峰在腺病毒感染组的峰度明显低于对照组。结论重组survivin腺病毒在体外能够有效地抑制人喉癌Hep2细胞凋亡,并且其作用与Caspase-3、Caspase-10和Caspase-11有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存素 细胞凋亡 喉癌Hep2细胞 Caspase蛋白 SELDI-TOF-MS
下载PDF
基于脱细胞真皮基质支架的脂肪源性干细胞移植对糖尿病大鼠创面愈合的影响 被引量:2
9
作者 聂春磊 管强 +2 位作者 刘国锋 李宁 司振兴 《哈尔滨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17年第1期1-7,共7页
目的探讨脱细胞真皮基质(ADM)支架作为载体递送脂肪源性干细胞(ASCs)于糖尿病创面的作用。方法体外分离、培养ASCs并且鉴定干细胞多向分化潜能。制备ASCs-ADM移植物并且检测其生物学特征。建立糖尿病大鼠创伤模型,体内分别给予磷酸盐缓... 目的探讨脱细胞真皮基质(ADM)支架作为载体递送脂肪源性干细胞(ASCs)于糖尿病创面的作用。方法体外分离、培养ASCs并且鉴定干细胞多向分化潜能。制备ASCs-ADM移植物并且检测其生物学特征。建立糖尿病大鼠创伤模型,体内分别给予磷酸盐缓冲液(PBS)、ASCs或ASCs-ADM处理,从大体观察和病理学分析创面愈合情况。此外,免疫荧光染色检测创面新生血管密度。Western blot分析在不同处理组中创面的血管源性生长因子表达水平。结果 ASCs成功的分离、培养并且具有增殖及分化潜能。ADM支架可以提供良好的三维立体结构供ASCs在体外生长及增殖。在体内研究中,ASCs-ADM移植后显著促进了创面肉芽组织形成及表皮再生。与对照组或ASCs处理组比较,具有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免疫荧光染色分析ASCs-ADM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明显增加创面新生血管密度(P<0.05)。ASCs-ADM处理组创面VEGF和HGF蛋白水平显著增加。结论 ASCs-ADM移植物通过旁分泌机制加速肉芽组织形成,上皮再生和新生血管化,促进糖尿病创面愈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脂肪源性干细胞 脱细胞真皮基质 糖尿病创面 旁分泌机制
下载PDF
水平垂直半喉切除术41例报告 被引量:2
10
作者 贾深汕 裴荣 尚连娣 《中华耳鼻咽喉科杂志》 CAS CSCD 1995年第4期200-202,共3页
1979年12月~1989年6月,41例(男23例,女18例)喉鳞状细胞癌行水平垂直半喉切除术。年龄35~64岁,37例(90.2%)为Ⅲ、Ⅳ期病变。41例均不同程度地恢复了发音功能,全部恢复了吞咽功能,拔管率80.... 1979年12月~1989年6月,41例(男23例,女18例)喉鳞状细胞癌行水平垂直半喉切除术。年龄35~64岁,37例(90.2%)为Ⅲ、Ⅳ期病变。41例均不同程度地恢复了发音功能,全部恢复了吞咽功能,拔管率80.5%(33例)。5年生存率为70.7%。介绍了手术方法、防止误吸措施并探讨了治疗失败的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喉肿瘤 切除术 鳞癌 外科手术 手术方法
下载PDF
水平垂直喉部分切除创面修复临床观察 被引量:3
11
作者 贾深汕 杨武双 孙冀 《耳鼻咽喉(头颈外科)》 2000年第5期280-282,共3页
本文报道自 1979年 12月~ 1994年 7月 ,50例水平垂直喉部分切除创面修复结果。 1甲状软骨膜修复 11例 ;2甲状软骨膜及其附丽肌肉修复 30例 ;3骨肌瓣修复 9例。结果 :三种修复方法发音清晰响亮者分别为 4例 (36 .4 % ) ,2 2例 (73.3% )... 本文报道自 1979年 12月~ 1994年 7月 ,50例水平垂直喉部分切除创面修复结果。 1甲状软骨膜修复 11例 ;2甲状软骨膜及其附丽肌肉修复 30例 ;3骨肌瓣修复 9例。结果 :三种修复方法发音清晰响亮者分别为 4例 (36 .4 % ) ,2 2例 (73.3% )和 8例 (88.9% )。全组发音清晰响亮者计 34例(6 8.0 % ) ,略低哑 13例 (2 6 .0 % ) ,低哑 3例 (6 .0 % )。平均恢复正常经口进食时间分别为 17.2、13.1和10 .2天。拔管率分别为 81.8% (9/ 11)、80 .0 % (2 4 / 30 )和 77.8% (7/ 9)。认为骨肌瓣是修复水平垂直喉部分切除创面的最佳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喉肿瘤 喉切除术 外科皮瓣 治疗
下载PDF
成人喉乳头状瘤 被引量:2
12
作者 张乃嵩 耿敬姝 +1 位作者 贾深汕 韩多吉 《耳鼻咽喉(头颈外科)》 1996年第5期289-291,共3页
1975年7月~1991年12月收治住院成人喉乳头状瘤42例,单发35例,多发7例。平均年龄52.4岁,均获随访。42例中11例恶变(26.2%)。19例伴上皮非典型增生,占45.2%。成人单发喉乳头状瘤手术治疗应留... 1975年7月~1991年12月收治住院成人喉乳头状瘤42例,单发35例,多发7例。平均年龄52.4岁,均获随访。42例中11例恶变(26.2%)。19例伴上皮非典型增生,占45.2%。成人单发喉乳头状瘤手术治疗应留有一定的安全缘,而多发性的应用电烧,术后辅助干扰素治疗取得了满意的效果。本文并对其病因、恶变、恶变与上皮非典型增生的关系以及治疗复发问题进行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喉肿瘤 乳头状瘤 成人
下载PDF
声门上型喉癌cN_0患者颈淋巴结转移的临床病理研究 被引量:3
13
作者 贾深汕 孙秀威 +2 位作者 张乃嵩 张聿新 尚连娣 《耳鼻咽喉(头颈外科)》 1998年第4期224-226,共3页
为探讨声门上型临床颈淋巴结阴性(cN_0)喉癌病人颈淋巴结转移规律并为外科治疗方式的选择提供理论根据,对35例cN_0声门上型喉癌被随机分为选择性根治性颈廓清(ERND)及选择性功能性颈廓清(EFND)两组,分别完成12及23例。ERND组平均每颈获... 为探讨声门上型临床颈淋巴结阴性(cN_0)喉癌病人颈淋巴结转移规律并为外科治疗方式的选择提供理论根据,对35例cN_0声门上型喉癌被随机分为选择性根治性颈廓清(ERND)及选择性功能性颈廓清(EFND)两组,分别完成12及23例。ERND组平均每颈获取淋巴结32.5枚,EFND组29.8枚,差异不显著(t=0.86,P>0.05)。两组颈淋巴结转移率(pN^+)分别为33.3%(4/12)及30.4%(7/23),总转移率为31.4%(11/35)。11例颈淋巴结pN^+病例中有10例(90.9%)转移癌位于Level Ⅱ、Ⅲ。31枚阳性淋巴结中30枚(96.8%)位于Level Ⅱ和Ⅲ。Level Ⅰ、Ⅴ、Ⅵ均无癌转移。两组的3年生存率分别为66.7%(8/12)和82.6%(19/23),统计学差异不显著(x^2=1.1366,P>0.25),总的3年生存率为77.1%(27/35)。根据本研究结果,笔者认为对cN_0声门上型喉癌行主病变侧肩胛舌骨肌上或同侧颈廓清较为适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喉肿瘤 淋巴转移 病理
下载PDF
转移相关基因CD_(44V6)在甲状腺癌中的表达及其意义 被引量:3
14
作者 杨武双 邵彬 +1 位作者 贾深汕 刘金凤 《耳鼻咽喉(头颈外科)》 2001年第3期164-166,共3页
目的 :研究转移相关基因 CD44 V6 在甲状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应用免疫组化 SP方法测定45例甲状腺癌组织中的 CD44 V6 的表达阳性率 ,分析其阳性率与肿瘤转移的关系。结果 :CD44 V6 表达阳性率在淋巴结转移组 (85 .0 % ... 目的 :研究转移相关基因 CD44 V6 在甲状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应用免疫组化 SP方法测定45例甲状腺癌组织中的 CD44 V6 的表达阳性率 ,分析其阳性率与肿瘤转移的关系。结果 :CD44 V6 表达阳性率在淋巴结转移组 (85 .0 % )明显高于无淋巴结转移组 (48.0 % ) (P<0 .0 5 ) ;在乳头状腺癌中的表达率为 75 .0 % ,滤泡腺癌组为 6 8.8% ,在髓样癌中及未化分癌中未见阳性表达 ;45~ 6 0岁病人组 CD44 V6 表达阳性率高于其它年龄段。分析 CD44 V6 阳性表达与临床分期的关系 ,发现随分期增加而增加 ,CD44 V6 的表达阳性率在 、 、 期分别为 6 4.3% ,77.8% ,10 0 .0 % ;死亡的 8例中有 6例 CD44 V6 表达阳性。结论 :CD44 V6 表达与甲状腺癌的颈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 ;与临床分期、年龄、预后及病理类型有一定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状腺肿瘤 基因 表达
下载PDF
甲状腺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附6例报告) 被引量:1
15
作者 赵雪松 张晔 《哈尔滨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01年第6期466-466,468,共2页
目的 探讨甲状腺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的临床特点及预后 ,寻求有效治疗方法。方法 通过临床治疗病例及文献复习 ,综合分析文献随访资料。结果 甲状腺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是一种非常复杂的肿瘤 ,其组织学病理学特点至今仍无定论 ,临床表... 目的 探讨甲状腺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的临床特点及预后 ,寻求有效治疗方法。方法 通过临床治疗病例及文献复习 ,综合分析文献随访资料。结果 甲状腺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是一种非常复杂的肿瘤 ,其组织学病理学特点至今仍无定论 ,临床表现以恶性程度高为特点 ,治疗效果差。结论 甲状腺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侵蚀性强 ,对周围组织破坏性大 ,治疗以综合治疗为主 ,手术尽量扩大切除范围 ,宁丧失功能亦不可姑息 ,术后需配合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状腺恶性肿瘤 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 临床特点 预后 治疗
下载PDF
PTEN基因及其在甲状腺癌中的研究 被引量:2
16
作者 鲁金乐 赵雪松 《黑龙江医学》 2012年第2期106-109,共4页
大约有4%~7%的人口在他们的一生中会形成临床上明显的甲状腺结节,大多数情况下术前诊断通过针吸活组织检查(Needle Biopsy)是不确定的。因此,对甲状腺良恶性肿瘤的诊断检测的改进成为迫切的需求。PTEN基因是新发现的抑癌基因,在大量的... 大约有4%~7%的人口在他们的一生中会形成临床上明显的甲状腺结节,大多数情况下术前诊断通过针吸活组织检查(Needle Biopsy)是不确定的。因此,对甲状腺良恶性肿瘤的诊断检测的改进成为迫切的需求。PTEN基因是新发现的抑癌基因,在大量的实验研究中已经证实。它的失活或突变与人类多种肿瘤的发生、发展及预后有关。对于PTEN基因在甲状腺肿瘤中的研究,成为目前研究的焦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综述 PTEN基因 甲状腺癌
下载PDF
p21活化蛋白激酶1对喉癌细胞运动侵袭能力的影响
17
作者 何国庆 管强 +2 位作者 张喜军 张杰武 姬宏飞 《实用肿瘤学杂志》 CAS 2012年第6期501-505,共5页
目的探讨PAKl(p21 activated kinase1)在喉癌中的表达及其对喉癌细胞运动侵袭能力的影响。方法首先获取22例喉癌和癌旁新鲜组织标本,采用Western blot方法检测PAKl的蛋白表达情况,再对63例喉癌和癌旁黏膜正常组织石蜡标本进行免疫... 目的探讨PAKl(p21 activated kinase1)在喉癌中的表达及其对喉癌细胞运动侵袭能力的影响。方法首先获取22例喉癌和癌旁新鲜组织标本,采用Western blot方法检测PAKl的蛋白表达情况,再对63例喉癌和癌旁黏膜正常组织石蜡标本进行免疫组化研究,检测PAK1蛋白的表达,最后采用siRNA技术干扰FaDu喉癌细胞系的PAK1表达,同时进行细胞运动和侵袭能力的分析。结果Westernblot和免疫组化结果表明,PAK1在喉癌组织中的表达明显高于癌旁正常组织。喉癌细胞经PAK1 siRNA干扰后,运动和侵袭能力明显降低。结论PAK1的激活可能参与喉癌的发生进展,下调PAK1的活性可降低喉癌细胞的运动和侵袭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AK1 鳞状细胞癌 运动 侵袭
下载PDF
舌癌与瘤内血管形成相关性研究
18
作者 张乃嵩 宁晓明 +1 位作者 武秋敏 贾琛汕 《哈尔滨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01年第4期269-271,F003,共4页
目的 研究瘤内血管密度 (MD)与舌癌淋巴结转移、复发以及对预后的影响。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SP法FⅧ因子多克隆抗体对 36例舌癌、瘤内血管进行标记分析。结果 颈淋巴结转移组 (19例 )MD31 35± 4 42 ,明显高于无转移组 (17例 )MD15... 目的 研究瘤内血管密度 (MD)与舌癌淋巴结转移、复发以及对预后的影响。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SP法FⅧ因子多克隆抗体对 36例舌癌、瘤内血管进行标记分析。结果 颈淋巴结转移组 (19例 )MD31 35± 4 42 ,明显高于无转移组 (17例 )MD15 .12± 5 .34(P <0 .0 1)。随访发现 ,MD高表达组与低表达组颈清术后复发率分别为 6 0 %和12 5 % (P <0 .0 1)。舌原发灶复发 8例MD为 45 .5 7± 6 .2 6 ,比无复发组 2 8例MD2 0 .35± 4.13高二倍多 (P <0 .0 1)。结论 肿瘤内血管形成与舌癌的复发转移密切相关 ,而与病理分级及临床分期无关。因此瘤内MD可作为判定舌癌预后的独立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舌肿瘤 血管密度 鳞状细胞癌 预后 相关性 MD
下载PDF
转移抑制因子23表达与喉癌淋巴结转移相关性的Meta分析
19
作者 姜寰宇 修骋 孙冀 《中国耳鼻咽喉头颈外科》 CSCD 2014年第2期89-91,共3页
转移抑制因子23(non-metastasis23,nm23)是第一个被发现抑制肿瘤转移的基因,其表达与多种肿瘤的转移潜能及淋巴结侵润有关[1]。目前有多项研究分析了nm23在喉癌中的表达及意义。本文运用Meta分析方法对以往研究结果进行综合定量分析,评... 转移抑制因子23(non-metastasis23,nm23)是第一个被发现抑制肿瘤转移的基因,其表达与多种肿瘤的转移潜能及淋巴结侵润有关[1]。目前有多项研究分析了nm23在喉癌中的表达及意义。本文运用Meta分析方法对以往研究结果进行综合定量分析,评价nm23表达与喉癌淋巴结转移的相关性。1资料与方法 1.1纳入标准。国内外关于nm23在喉癌组织中表达及其意义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喉肿瘤(Laryngeal Neoplasms) 淋巴结(Lymph Nodes) Meta分析[文献类型](Meta-Analysis)[Publication Type]
下载PDF
恶性化学感受器瘤1例报告
20
作者 赵雪松 贾书生 《哈尔滨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01年第1期65-65,共1页
关键词 恶性化学感受器瘤 颈部肿瘤 病理 诊断 治疗 罕见病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