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线上教学形成性考核实践
1
作者 王元 张思佳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24年第5期30-32,共3页
目的文章对线上形成性考核进行总结,进一步探析考核方式改革对教学效果的影响。方法2016级基础医学(5+2)专业60人为实验组,神经病学考试采取线上形成性考核及期末闭卷考试,线上形成性考核占最终考核成绩的50%。2015级基础医学(5+2)专业6... 目的文章对线上形成性考核进行总结,进一步探析考核方式改革对教学效果的影响。方法2016级基础医学(5+2)专业60人为实验组,神经病学考试采取线上形成性考核及期末闭卷考试,线上形成性考核占最终考核成绩的50%。2015级基础医学(5+2)专业60人为对照组,神经病学考试采用传统形成性考核和期末闭卷考核方式,形成性考核占30%。对比2个专业考试形式改变前后神经病学最终考核成绩,分析线上形成性考核对学生成绩的影响。结果实验组优秀学生人数优于对照组,不及格学生人数少于对照组,整体分数高于对照组(P<0.05)。线上形成性考核课堂任务完成情况及开放性试题普遍得分率较低。结论优化线上教学形成性考核利于提升教学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线上教学 形成性考核 考核方式改革
下载PDF
多模式教学在消化系统教学中的应用 被引量:3
2
作者 范玉晶 胡丽红 +3 位作者 崔琳 刘敬杨 宁丹丹 张思佳 《中国继续医学教育》 2020年第10期37-39,共3页
目的 探讨多模式教学在消化系统教学中的教学效果.方法 选取学校五年制临床本科学生,随机抽取两个班级作为研究对象:实验组(多模式教学班),对照组(传统教学班),每组24人,随机分成3个小组,每小组8人,分组上课.实验组:在消化病学临床课间... 目的 探讨多模式教学在消化系统教学中的教学效果.方法 选取学校五年制临床本科学生,随机抽取两个班级作为研究对象:实验组(多模式教学班),对照组(传统教学班),每组24人,随机分成3个小组,每小组8人,分组上课.实验组:在消化病学临床课间实习期间利用标准化病人和病例讨论平台、社会实践教学等多种教学模式教学.对照组:按传统教学方式授课.每组学生实习结束后进行理论考试和知识应用考试,最后对两组考试成绩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多模式教学班的考试成绩明显优于传统教学班,结果 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多模式教学方法 对于提高学生对消化病学的理解和掌握具有重大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模式教学 消化系统 临床实习 传统教学 案例式教学 导向教学
下载PDF
网络教学在临床医学本科生教改中应用的浅析 被引量:4
3
作者 陈巍 张崇友 +2 位作者 刘行宇 刘开宇 田海 《中国继续医学教育》 2021年第31期1-6,共6页
近年来网络教学一直在多学科的本科教学改革中不断尝试应用,但由于临床医学教学的特殊性,临床医学专业本科生教学仍以传统方式进行。2020年全国临床医学专业本科生开始全面进行网络教学,各大院校广泛利用慕课、钉钉和QQ直播间等网络技... 近年来网络教学一直在多学科的本科教学改革中不断尝试应用,但由于临床医学教学的特殊性,临床医学专业本科生教学仍以传统方式进行。2020年全国临床医学专业本科生开始全面进行网络教学,各大院校广泛利用慕课、钉钉和QQ直播间等网络技术手段进行理论课教学任务。本次研究对网络教学的师生同时进行教学效果评估,可见相对于传统教学,网络教学具有不受空间和距离限制、使用方便、成本低等优点,提高了学习的便捷性和效率、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了教学质量、发挥了其在高校教改中的作用。但由于临床医学专业特点不同,因此其在临床医学专业教改中的应用方法仍需深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临床医学 本科教学 网络教学 质量评估 教学改革 对比分析
下载PDF
客观结构化临床考试与标准化病人在留学生医学教育中的应用 被引量:9
4
作者 刘行宇 张思佳 +1 位作者 吴亚军 白露 《中国继续医学教育》 2022年第3期101-105,共5页
目的分析我院2014级留学生和2016级留学生毕业考试OSCE测试资料,检验实践技能培训在留学生培养中的意义,探讨临床实践技能教学方案(包括临床案例综合教学模式和临床技能模拟教学)应用于医学留学生教育,为我国的医学留学生教育积累经验... 目的分析我院2014级留学生和2016级留学生毕业考试OSCE测试资料,检验实践技能培训在留学生培养中的意义,探讨临床实践技能教学方案(包括临床案例综合教学模式和临床技能模拟教学)应用于医学留学生教育,为我国的医学留学生教育积累经验。方法采用标准化病人和客观结构化临床考核有效结合的方式,分析两个年级留学生的毕业OSCE测试资料,对医学留学生进行临床综合技能教育教学成果进行分析。结果比较2014级和2016级留学生考核成绩,使用SPSS 22.0进行统计,2016级留学生SP成绩和临床技能操作成绩均高于2014级留学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将实践技能培养转化为考试成绩,再讲考试成绩反馈指导时间培养,实现“考”“教”对接,通过对临床病理的系统讨论和临床技能的实际操作,有效提升留学生对临床问题的认知和解决能力,无论在留学生教学亦或是本国学生的培养中,建立起以学生需求为本的个性化培养模式,形成因材施教的实践技能培训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临床思维 留学生 医学教育 客观结构化考试 标准化病人 临床实践技能教学
下载PDF
以“建立临床思维”为核心的课间实习带教体会 被引量:5
5
作者 刘行宇 张思佳 吴江 《中国继续医学教育》 2020年第17期80-82,共3页
临床课间实习是整个医学教育课程的重要部分,是医学生理论与实践结合的起点,是由医学基础学科过渡到临床工作的纽带与桥梁。课间实习带教教师除了传授知识外,还应该注重临床思维的培养。临床思维是根据医生自身掌握的医学科学、自然科... 临床课间实习是整个医学教育课程的重要部分,是医学生理论与实践结合的起点,是由医学基础学科过渡到临床工作的纽带与桥梁。课间实习带教教师除了传授知识外,还应该注重临床思维的培养。临床思维是根据医生自身掌握的医学科学、自然科学、人文社会科学和行为科学的知识,通过与患者的沟通交流,病史采集、体格检查等方式收集患者的症状、体征等信息,对患者所患疾病及其治疗方案做出科学判断的决策能力。临床思维是一名合格医生应具备的基本素质。以"建立临床思维"为指导的课间实习对于培养合格的、适应时代发展的医疗工作者有着重要意义。通过丰富的临床教学实践工作,总结出在课间实习中如何培养医学生临床思维的一些经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临床思维 医学教育 课间实习 客观结构化考试 教学查房 思维训练
下载PDF
以临床思维训练为核心的客观结构化考试的探索与讨论 被引量:9
6
作者 刘行宇 张思佳 +2 位作者 吴亚军 郑洋 赵霁阳 《中国继续医学教育》 2022年第6期147-150,共4页
目的构建以学生为中心,提升医学生对临床问题的认知和解决能力,融合临床技能与医疗服务能力、疾病预防与健康促进能力、人际沟通能力、信息管理与研究能力、职业素质与团队合作能力六大核心胜任力的客观结构化考试方案,使其更加合理、... 目的构建以学生为中心,提升医学生对临床问题的认知和解决能力,融合临床技能与医疗服务能力、疾病预防与健康促进能力、人际沟通能力、信息管理与研究能力、职业素质与团队合作能力六大核心胜任力的客观结构化考试方案,使其更加合理、更契合新的执业医师考试形势,加强医学生临床实践技能水平、临床思维能力,提高医学生的岗位胜任力和综合素质,为临床教学改革提供依据,推动医学院校教学发展。方法查阅2015年至今与客观结构化考试相关的文献进行分析,对比各类高校OSCE考核模式,找出其中的共性问题加以改进。结果目前各临床医学院都具有相对完善的客观结构化考试方案,可以有效的评价医学生的核心胜任力。结论以提高学生临床思维能力为核心的客观结构化考试能够评估医学生的知识掌握、技能水平、临床思维能力、人文关怀等能力,多项指标并重,全面评估临床医学生综合应用知识能力和职业素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客观结构化考试 临床思维能力 医学生 综合素质 职业素养 临床教学 教育
下载PDF
以高校教师科研平台为依托加强医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探讨 被引量:6
7
作者 尹琦 吴振 +3 位作者 胡彦建 刘行宇 吴德全 胡彦华 《中华医学教育探索杂志》 2021年第1期47-49,共3页
医学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是我国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需要。文章从加强医学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的意义出发,强调参与高校教师科研、加强医学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的可行性,并结合研究者以高校科研课题为依托指导医学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实验... 医学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是我国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需要。文章从加强医学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的意义出发,强调参与高校教师科研、加强医学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的可行性,并结合研究者以高校科研课题为依托指导医学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实验经验,以期为同行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校教师科研课题 培养 医学生 科研创新能力
原文传递
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在早产儿脑损伤治疗中的安全剂量分析 被引量:4
8
作者 吴娇磊 《哈尔滨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19年第4期405-409,共5页
目的分析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在早产儿脑损伤治疗中的安全剂量。方法选取121例2017年1月~2018年10月于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妇产科分娩的缺血性脑损伤早产儿为回顾性研究对象,分为未应用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治疗组(简称:未用组... 目的分析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在早产儿脑损伤治疗中的安全剂量。方法选取121例2017年1月~2018年10月于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妇产科分娩的缺血性脑损伤早产儿为回顾性研究对象,分为未应用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治疗组(简称:未用组,24例)和0.2倍、0.4倍、0.6倍、0.8倍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说明书参考剂量(750 U/kg·d)组(分别简称为:0.2倍组、0.4倍组、0.6倍组、0.8倍组,病例数分别为26例、31例、22例、18例)。分析不同剂量组的神经功能指标、40周龄神经功能、炎性因子及不良反应变化情况。结果血清神经功能(DP、EP、NSE)和炎性相关因子(IL-6、TNF-α、hs-CRP)比较:未用组、0.2倍组、0.4倍组、0.6倍组、0.8倍组依次降低,未用组、0.2倍组、0.4倍组与前一剂量组比较(P均<0.05),但0.6倍组、0.8倍组与前一剂量组比较(P均>0.05)。0.4倍组早产儿治疗后的40周龄神经功能NBNA评分均高于未用组、0.2倍组、0.6倍组、0.8倍组,差异具有显著性(P均<0.05)。未用组、0.2倍组、0.4倍组、0.6倍组、0.8倍组早产儿的不良反应率分别为4.16%、3.85%、3.22%、22.72%、27.78%,未用组、0.2倍组、0.4倍组早产儿治疗期间不良反应率低于0.6倍组、0.8倍组,差异具有显著性(P均<0.05)。结论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可通过降低脑损伤早产儿炎性反应和改善神经功能相关指标来起到脑细胞修复作用,0.4倍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说明书参考剂量治疗早产儿脑损伤的预后更佳,且不良反应较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安全剂量 早产儿 人促红细胞生成素 脑损伤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