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7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微创技术在脊柱外科手术中的应用进展 被引量:3
1
作者 陈一诺 刘庆鹏 《医学综述》 2019年第16期3279-3283,共5页
近年来,各个领域的巨大进步使得脊柱外科发展成一门与骨科、创伤外科、神经外科等学科相协调且日益重要的学科。随着各种物理学、生物学技术与微创技术融合应用于微创脊柱外科手术中,内镜技术、计算机辅助导航技术、机器人技术、智能植... 近年来,各个领域的巨大进步使得脊柱外科发展成一门与骨科、创伤外科、神经外科等学科相协调且日益重要的学科。随着各种物理学、生物学技术与微创技术融合应用于微创脊柱外科手术中,内镜技术、计算机辅助导航技术、机器人技术、智能植入物、生物材料的开发以及骨骼和椎间盘的组织工程等领域的持续进步使得脊柱外科技术日益进展。而微创手术在脊柱外科手术占据了举足轻重的地位,它使得皮肤切口更小、对邻近组织创伤更小、恢复时间更快、疼痛缓解更明显及相关神经损伤情况更少,从而更快恢复功能状态。未来,众多学科的发展可促进微创手术的进步,进而推动脊柱外科学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柱外科 微创手术 内镜
下载PDF
Tomita及改良Tokuhashi结合脊柱肿瘤不稳评分在脊柱转移瘤患者治疗决策中的可信度和可重复性研究 被引量:7
2
作者 王玉玞 祖佳宁 +3 位作者 由长城 奚春阳 姬烨 闫景龙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9期800-805,共6页
目的 :分析Tomita评分结合脊柱肿瘤不稳评分(spinal instability neoplastic score,SINS)和改良Tokuhashi评分结合SINS评分用于脊柱转移瘤患者治疗决策的可信度和可重复性,评价两套评分系统临床运用价值。方法:3名具有一定临床经验的脊... 目的 :分析Tomita评分结合脊柱肿瘤不稳评分(spinal instability neoplastic score,SINS)和改良Tokuhashi评分结合SINS评分用于脊柱转移瘤患者治疗决策的可信度和可重复性,评价两套评分系统临床运用价值。方法:3名具有一定临床经验的脊柱外科医生对41例脊柱转移瘤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这3名脊柱外科医生用Tomita评分、改良Tokuhashi评分、SINS评分对每位患者进行评分,并运用改良Tokuhashi结合SINS评分及Tomita结合SINS评分决定患者的治疗方案。间隔20天后对上述病例进行重复分析,分析观察者间一致性和观察者内一致性。结果:Tomita结合SINS评分用于治疗决策时,平均观察者间一致性Kappa值为0.78(0.75~0.81),平均观察者内一致性Cronbach′sα系数为0.79(0.77~0.82)。改良Tokuhashi结合SINS评分用于治疗决策时,平均观察者间一致性Kappa值为0.68(0.65~0.72),平均观察者内一致性Cronbach′sα系数为0.73(0.72~0.75)。有17.9%的患者在两组系统评估后而得出不同治疗方案。结论:Tomita结合SINS评分和改良Tokuhashi结合SINS评分均具有较好的可信度和可重复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柱转移瘤 Tomita评分 改良Tokuhashi评分 脊柱肿瘤不稳定评分 可信度 可重复性
原文传递
颈椎颈髓损伤后外科干预时间对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英文) 被引量:2
3
作者 肖艳秋 王岩松 +2 位作者 姚猛 齐华 高磊 《中国临床康复》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6期167-169,共3页
背景:脊髓损伤后决定预后的两个主要因素为损伤当时外力的大小和脊髓受压的时间。前者不能改变,而对于后者却可以通过尽早解除脊髓压迫来促进神经功能的恢复。目的:比较颈椎颈髓损伤后72h内与10~14d内进行外科干预后神经功能恢复的情... 背景:脊髓损伤后决定预后的两个主要因素为损伤当时外力的大小和脊髓受压的时间。前者不能改变,而对于后者却可以通过尽早解除脊髓压迫来促进神经功能的恢复。目的:比较颈椎颈髓损伤后72h内与10~14d内进行外科干预后神经功能恢复的情况。设计:随机对照及前后对照观察。单位: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脊柱外科。对象:选择1998-04/2001-08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脊柱外科入院的颈椎脊髓外伤患者32例。严格按随机交替原则被分为早期手术组(损伤后72h内)16例,男10例,女6例;择期手术组(损伤后10~14d内)16例,男12例,女4例。方法:早期手术组于入院后72h内手术;择期手术组于入院后10~14d内手术。分别记录患者术前和术后24个月的Frankel分级和感觉、运动评分(依据美国脊髓损伤学会的标准)。主要观察指标:①两组患者术前、术后感觉评分及运动评分情况。②两组术前、术后Frankel分级结果。结果:①早期手术组感觉评分的改善程度(手术前后评分差值)明显高于择期手术组(42.6±20.2,19.2±19.1,P<0.01)。②早期手术组运动评分的改善程度(手术前后评分差值)明显高于择期手术组(39.7±17.8,17.3±18.6,P<0.01)。③早期手术组Frankel分级的改善程度明显优于择期手术组(P<0.01)。结论:急性颈椎颈髓损伤患者在72h内进行手术治疗,其神经功能恢复的结果优于10~14d内行手术者。因此,颈椎颈髓损伤后为了最大限度地促进神经功能的恢复,应早期进行外科干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椎 脊髓损伤 功能恢复
下载PDF
骨形成蛋白2基因修饰的骨髓基质细胞与纤维蛋白复合物修复兔关节软骨缺损 被引量:10
4
作者 王立春 刘明辉 +5 位作者 张宏颖 石义钢 韩剑锋 韩竹 刘建宇 林欣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2期960-965,共6页
目的研究骨形成蛋白2(bone mophogenetic protein 2, BMP-2)重组腺病毒(adenovirus)转染骨髓基质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 MSCs)后,与纤维蛋白凝胶构成的复合物(Ad-BMP-2+MSCs-纤维蛋白凝胶)对兔关节软骨缺损修复的影响. 方法①Ad-... 目的研究骨形成蛋白2(bone mophogenetic protein 2, BMP-2)重组腺病毒(adenovirus)转染骨髓基质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 MSCs)后,与纤维蛋白凝胶构成的复合物(Ad-BMP-2+MSCs-纤维蛋白凝胶)对兔关节软骨缺损修复的影响. 方法①Ad-BMP-2转染原代培养的MSCs,通过RT-PCR、细胞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甲苯胺蓝染色等观察转染后3~9 d的MSCs其BMP-2、Ⅱ型胶原及蛋白多糖转录、表达水平的变化.②转染后的MSCs种植于纤维蛋白凝胶,在体外培养1~9 d,通过上述指标及透射电镜观察三维培养条件下其软骨基质的产生.③42只日本大耳白兔先制成直径4.5 mm全层软骨缺损模型,随机分为3组(n=14):A组为Ad-BMP-2+MSCs-纤维蛋白凝胶修复组,B组为MSCs-纤维蛋白凝胶修复组,C组为空白对照组.术后4、8和12周取材行大体观察、HE染色、甲苯胺蓝染色、Ⅱ型胶原免疫组织化学及12周关节软骨弹性常数检测. 结果①Ad-BMP-2转基因MSCs的BMP-2、Ⅱ型胶原 mRNA RT-PCR检测分别在3、5 d呈阳性,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转基因MSCs三维培养物免疫组织化学和甲苯胺蓝染色呈阳性,电镜显示细胞生长良好,有基质合成.③A组各时间点大体、组织形态学和组织化学染色均显著优于B组和C组,12周时力学和组织学已接近正常关节软骨. 结论 Ad-BMP-2能通过促进MSCs分泌BMP-2,诱导Ⅱ型胶原和蛋白多糖的表达,在纤维蛋白三维支架中形成软骨基质,移植入兔关节软骨缺损区可修复直径4.5 mm缺损,其修复组织成分接近正常软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关节软骨缺损 骨形成蛋白2 转基因 骨髓基质细胞
下载PDF
骨形态发生蛋白在微小颗粒骨诱导成骨过程中的表达 被引量:10
5
作者 张滨 闫景龙 +2 位作者 夏景君 王洪伟 汪宇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CAS CSCD 2004年第16期1247-1250,共4页
目的 :探讨自体微小颗粒骨在诱导成骨过程中骨形态发生蛋白 (BMP)的表达及成骨机制。方法 :日本大耳白兔 48只 ,随机分为微小颗粒骨 (A组 )、块状骨 (B组 )两组 ,每组 2 4只 ,取左侧髂骨 ,修剪成 0 .3cm× 0 .5cm×l.0cm骨块 ,... 目的 :探讨自体微小颗粒骨在诱导成骨过程中骨形态发生蛋白 (BMP)的表达及成骨机制。方法 :日本大耳白兔 48只 ,随机分为微小颗粒骨 (A组 )、块状骨 (B组 )两组 ,每组 2 4只 ,取左侧髂骨 ,修剪成 0 .3cm× 0 .5cm×l.0cm骨块 ,A组将骨块制成微小颗粒骨 ,B组骨块不处理 ,均植入右侧臀大肌肌袋 ,于术后 1、3、5、7、1l、14、2 1、2 8d取材 (包括移植物及周围软组织 ) ,做组织学、免疫组化、原位杂交染色 ,显微镜下观察结果并做计算机图像分析。结果 :( 1)在异位成骨过程中 ,微小颗粒骨吸收迅速、替代完全 ,BMP释放量大 ;( 2 )骨诱导伴随着成骨的全过程 ,BMP在其中发挥重要作用 ;( 3 )微小颗粒骨可能起到骨化中心的作用。结论 :自体微小颗粒骨异位成骨强于块状骨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体微小颗粒骨 骨形态发生蛋白 诱导成骨 表达
下载PDF
急性颈髓损伤后的低钠血症 被引量:13
6
作者 姜永庆 董大明 +1 位作者 王岩松 陈立民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4期1858-1859,共2页
[目的]探讨急性颈髓损伤后低钠血症的病因、发病机制、诊断和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年-2006年收治的急性颈髓损伤后低钠血症患者15例的临床资料。[结果]全组患者入院24—72h内血钠低于130mmol/L,其中5例低于120mmol/L。14例尿... [目的]探讨急性颈髓损伤后低钠血症的病因、发病机制、诊断和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年-2006年收治的急性颈髓损伤后低钠血症患者15例的临床资料。[结果]全组患者入院24—72h内血钠低于130mmol/L,其中5例低于120mmol/L。14例尿钠40—68mmol/L,1例尿钠为148mmol/L;尿渗透压420~980mmol/L,12例患者经适当的补盐和限制水摄入量治疗,低钠症状2~3周内改善;2例发热患者因发热不能严格限制水摄入,其中1例2个月后恢复,另1例失访;1例患者补盐限水后病情加重,调整治疗方案后恢复。[结论]颈髓损伤越重,损伤后低钠血症发生率越高;颈髓损伤后低钠血症多由抗利尿激素分泌异常综合征引起;血钠浓度,血、尿渗透压等是诊断依据;适当补充钠盐和液体量是有效的治疗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椎 脊髓损伤 低钠血症
下载PDF
颈源性头痛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4
7
作者 张宗峰 姚猛 滕立臣 《中国临床康复》 CAS CSCD 2003年第6期970-971,共2页
自从颈源性头痛1983年被提出后,对此研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颈源性头痛是指由颈椎或颈部软组织病损所引起的以慢性、单侧头部疼痛为主要表现的综合征,其疼痛性质是一种牵涉痛,它的病理生理学机制是位于下行三叉神经脊束的传入纤维与高... 自从颈源性头痛1983年被提出后,对此研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颈源性头痛是指由颈椎或颈部软组织病损所引起的以慢性、单侧头部疼痛为主要表现的综合征,其疼痛性质是一种牵涉痛,它的病理生理学机制是位于下行三叉神经脊束的传入纤维与高位颈神经的传入纤维在位于高位颈髓后角的三叉颈神经核发生会聚。目前其诸多诊断标准中以由国际头痛协会和颈源性头痛国际研究组提出的诊断标准最有影响力。主张采用包括麻醉药物、阻滞、外科治疗等治疗计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源性头痛 研究进展 颈椎病 并发症
下载PDF
颈源性头痛的研究现状 被引量:20
8
作者 张宗峰 姚猛 +1 位作者 贾志强 姜永庆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CAS CSCD 2004年第2期120-122,共3页
关键词 颈源性头痛 临床症状 病因 病理生理学 诊断标准
下载PDF
自体微小颗粒骨异位移植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9
9
作者 马凯宇 栾宏佳 +2 位作者 徐公平 张志鹏 闫景龙 《中国临床康复》 CAS CSCD 2004年第29期6340-6342,i002,共4页
目的:观察自体微小颗粒骨异位移植的成骨过程,以便深入研究自体颗粒骨移植的转归机制。方法:实验将40只新西兰白兔按时间随机分成0,3,10和21d4组,每组10只动物。体质量2.5~3.5kg。取自体髂骨制成直径50~100μm大小骨松质颗粒,团块样... 目的:观察自体微小颗粒骨异位移植的成骨过程,以便深入研究自体颗粒骨移植的转归机制。方法:实验将40只新西兰白兔按时间随机分成0,3,10和21d4组,每组10只动物。体质量2.5~3.5kg。取自体髂骨制成直径50~100μm大小骨松质颗粒,团块样移植到同只白兔的股四头肌肌穴中。分别在颗粒骨制备的同时即(0d天组),和肌穴内移植术后,和31021d取材,进行组织学及透射电镜观察。结果:①颗粒骨制备过程中有大量细胞存留下来。②3d时一些位于微小颗粒骨边缘骨陷窝中的细胞存活。③10d时微小颗粒中骨陷窝中的骨细胞仍存活,并发生转化。④21d时形成编织骨。结论:自体微小颗粒骨直径(50~100μm)异位移植后,具有直接成骨和诱导成骨活性,能够异位成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体微小颗粒骨 异位移植 实验研究 异位成骨 诱导成骨 移植术 成骨过程 制备过程 活性 直接
下载PDF
新型脊髓纳米组织工程支架的组织相容性 被引量:4
10
作者 周继辉 姚猛 +4 位作者 王岩松 隋福革 刘玉刚 赵丛然 田飞鹏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CSCD 2013年第21期3854-3861,共8页
背景:纳米技术可改善脊髓组织工程生物材料的性能。目的:分析新型脊髓纳米组织工程支架的组织相容性。方法:以胶原为原料制备纤维定向排列及非定向排列的纳米纤维膜,培养及鉴定SD大鼠脊髓源性神经干细胞。将两种纳米纤维膜与SD乳鼠脊髓... 背景:纳米技术可改善脊髓组织工程生物材料的性能。目的:分析新型脊髓纳米组织工程支架的组织相容性。方法:以胶原为原料制备纤维定向排列及非定向排列的纳米纤维膜,培养及鉴定SD大鼠脊髓源性神经干细胞。将两种纳米纤维膜与SD乳鼠脊髓源性神经干细胞共培养,以正常培养的神经干细胞为对照,通过MTT实验检测纳米纤维膜的细胞相容性;以扫描电镜检测细胞在纳米纤维膜表面的黏附及增殖情况;将纳米纤维膜植入SD大鼠体内,通过组织学检查确定其降解情况及组织相容性;通过免疫组织化学实验确定神经干细胞在体内的存活及移动情况。结果与结论:两种纳米纤维膜表面的神经干细胞黏附及增殖情况良好,MTT实验结果表明纳米纤维膜的细胞相容性佳,电镜结果表明细胞在纳米纤维膜表面黏附良好,增殖情况佳;在体内纳米纤维膜降解情况良好,组织相容性佳;BrdU标定的神经干细胞在SD大鼠体内存活并移动情况良好。结果表明新型纳米组织工程支架具有良好的细胞及组织相容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材料 纳米生物材料 脊髓 组织工程 纳米支架 纳米纤维膜 组织相容性 神经干细胞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下载PDF
三七总甙对骨髓间质干细胞体外成骨潜能的影响 被引量:10
11
作者 吉光荣 董清平 +2 位作者 姚猛 孙崇毅 石义刚 《中医药学报》 CAS 2007年第5期14-16,共3页
目的:种子细胞的来源是骨组织工程中的研究热点,探讨含三七总甙的条件培养基对骨髓间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s)体外成骨潜能的影响,为优化骨组织工程的种子细胞提供实验依据。方法:采用含三七总甙的条件培养基(A组)与常规... 目的:种子细胞的来源是骨组织工程中的研究热点,探讨含三七总甙的条件培养基对骨髓间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s)体外成骨潜能的影响,为优化骨组织工程的种子细胞提供实验依据。方法:采用含三七总甙的条件培养基(A组)与常规条件培养基(B组)两种方法将兔骨髓间质干细胞进行体外培养后,对各组细胞进行形态学观察、组织学检测以及采用ALP与BGP检测试剂盒进行定量分析,以判断两种培养基对骨髓间质干细胞体外成骨能力的影响。结果:A组B组碱性磷酸酶(ALP)分泌量(U/L)分别为9.31±0.59,6.13±0.57;骨钙素(BGP)分泌量(μg/L)分别为27.13±1.51,16.62±1.69。结论:体外条件培养的MSCs具有一定的成骨能力,使用含有三七总甙的条件培养基可以大大提高其成骨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髓间质干细胞 成骨细胞 组织工程 三七总甙
下载PDF
人脱细胞骨复合骨髓基质细胞成骨活性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7
12
作者 张旗涛 于有 +2 位作者 杨林 姚猛 陶天遵 《中国骨质疏松杂志》 CAS CSCD 2004年第1期35-38,共4页
目的 研究人脱细胞骨(HAB)复合经诱导的骨髓基质细胞的实验效果,观察细胞的黏附和生长情况,并对其成骨活性进行检测。方法 用15%的过氧化氢和乙醚去除人髂骨块内的结缔组织和细胞成分,消毒后制备人脱细胞骨。取材活体或新鲜尸体的骨髓... 目的 研究人脱细胞骨(HAB)复合经诱导的骨髓基质细胞的实验效果,观察细胞的黏附和生长情况,并对其成骨活性进行检测。方法 用15%的过氧化氢和乙醚去除人髂骨块内的结缔组织和细胞成分,消毒后制备人脱细胞骨。取材活体或新鲜尸体的骨髓行骨髓基质细胞培养,细胞纯化后加入β-甘油酸钠,地塞米松和抗坏血酸等向成骨方向诱导,并进行对照培养。通过碱性磷酸酶(ALP)和骨钙素(OCN)检测来确定骨髓基质细胞的增殖和分化情况,将诱导的骨髓基质细胞浓缩后复合到制备好的脱细胞骨块内进行复合培养。8d后通过光镜和电镜等形态学观察以及生化指标检测来确定细胞的成骨活性。结果 人髂骨块内细胞清除干净,骨基质保存良好;诱导后的骨髓基质细胞ALP和OCN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复合后的人脱细胞骨培养液中ALP和OCN检测呈阳性;骨髓基质细胞在HAB支架内附着紧密,生长良好。结论 人脱细胞骨复合经诱导的骨髓基质细胞在体外具有有效的成骨功能,是一种较为理想的骨组织工程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脱细胞骨 骨髓基质细胞 成骨活性 实验 检测 骨组织工程
下载PDF
软骨终板细胞生物学特性及体外退行性变的机制研究 被引量:7
13
作者 刘斌 瞿东滨 +1 位作者 金大地 王岩松 《中国临床康复》 CAS CSCD 2003年第29期3960-3961,F003,共3页
目的:通过建立猪腰椎间盘软骨终板细胞的培养模型,观察其演变,探讨软骨终板细胞的生物学行为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取长枫杂交猪腰椎间盘软骨终板细胞,于200mL/L胎牛血清的杜尔伯克改良基础培养基(Dulbecco'smodifiedEagle'smediu... 目的:通过建立猪腰椎间盘软骨终板细胞的培养模型,观察其演变,探讨软骨终板细胞的生物学行为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取长枫杂交猪腰椎间盘软骨终板细胞,于200mL/L胎牛血清的杜尔伯克改良基础培养基(Dulbecco'smodifiedEagle'smedium,DMEM)中培养,建立体外软骨终板细胞培养模型。以光镜及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其生物学表现;以甲苯胺蓝、番红O、Ⅱ型胶原免疫细胞化学染色对软骨终板细胞进行鉴定;观察冻存后软骨终板细胞的生物学特性。结果:原代细胞生物学性状最接近体内细胞,多次传代后细胞呈现衰老现象。经染色证实此细胞具有Ⅱ型胶原及蛋白多糖的表达。冻存细胞复苏后,细胞形态及其分化、增殖能力与冻存前基本相同。结论:猪腰椎软骨终板细胞的体外培养模型的建立,可为体外研究软骨终板的退行性变机制提供实验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软骨终板 细胞生物学 体外退行性变 细胞培养
下载PDF
新型纳米支架与神经干细胞的凋亡 被引量:2
14
作者 周继辉 姚猛 +5 位作者 王岩松 刘玉刚 隋福革 赵丛然 田飞鹏 何晓峰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CSCD 2013年第3期419-426,共8页
背景:胶原作为脊髓组织工程的良好支架有利于神经细胞及神经纤维的黏附和生长,但机械性能较差,需要在制备时提高其基本性能,还应对种子细胞的生物学行为产生积极影响。目的:分析胶原纳米组织工程支架的性能,检测其对神经干细胞凋亡行为... 背景:胶原作为脊髓组织工程的良好支架有利于神经细胞及神经纤维的黏附和生长,但机械性能较差,需要在制备时提高其基本性能,还应对种子细胞的生物学行为产生积极影响。目的:分析胶原纳米组织工程支架的性能,检测其对神经干细胞凋亡行为及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方法:采用电纺丝技术制备纤维定向排列及非定向排列的胶原纳米纤维膜,并对其进行表征。将新生SD大鼠脊髓源性神经干细胞分别与纤维定向排列及非定向排列的胶原纳米纤维膜共培养,并设置单独神经干细胞培养为对照,检测细胞凋亡情况及相关基因表达变化。结果与结论:定向及非定向胶原纳米纤维膜的直径及形貌均达到纳米组织工程支架标准,溶胀系数较高,孔隙率较高,力学性能佳。与对照组比较,两胶原纳米纤维膜组神经干细胞凋亡率明显降低(P<0.05),细胞凋亡相关基因中bcl-2基因表达量明显增加,bax及Caspase-3基因表达明显下降;两胶原纳米纤维膜组神经干细胞凋亡率差异无显著性意义。表明新型胶原纳米组织工程支架性能良好,能够抑制细胞凋亡,从基因表达水平调节神经干细胞的凋亡行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材料 纳米生物材料 胶原 纳米支架 纤维膜 组织工程支架 增殖 凋亡 分化 基因 神经干细胞 定向排列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生物材料图片文章
下载PDF
颅骨牵引配合手法复位治疗颈椎骨折脱位伴关节突交锁 被引量:9
15
作者 姜永庆 董大明 王岩松 《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 2008年第6期478-479,共2页
目的探讨并评估在颈椎骨折脱位伴关节突交锁时的疗法。方法对21例创伤性颈椎骨折脱位伴关节突交锁先行早期持续闭合颅骨牵引复位,复位成功后维持颅骨牵引,择期行颈前路或颈前后路联合手术。9例于复位成功后,再次行MRI检查。结果21例均... 目的探讨并评估在颈椎骨折脱位伴关节突交锁时的疗法。方法对21例创伤性颈椎骨折脱位伴关节突交锁先行早期持续闭合颅骨牵引复位,复位成功后维持颅骨牵引,择期行颈前路或颈前后路联合手术。9例于复位成功后,再次行MRI检查。结果21例均闭合复位成功且无神经功能恶化。术后MRI示:6例椎间盘突出中,有2例自动回纳,4例不变;3例椎间盘损坏中,有2例不变,另1例变为椎间盘突出。结论对颈椎骨折脱位伴关节突交锁,行早期持续闭合颅骨牵引复位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值得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关节突 交锁 颈椎 骨折 治疗
下载PDF
转基因骨髓间质干细胞在组织工程承载体中生长及成骨转化的研究 被引量:1
16
作者 吉光荣 姚猛 +2 位作者 陈立民 孙崇毅 王立春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3期1005-1007,共3页
[目的]观察经携带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BMP-2)基因的复制缺陷重组腺病毒(Ad-BMP-2)转染的兔骨髓间质干细胞(MSCs)在以兔脱细胞脱钙骨基质作为组织工程承载体中的生长情况及转基因前后细胞成骨能力的变化。[方法]用携带有人BMP-2基因片段... [目的]观察经携带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BMP-2)基因的复制缺陷重组腺病毒(Ad-BMP-2)转染的兔骨髓间质干细胞(MSCs)在以兔脱细胞脱钙骨基质作为组织工程承载体中的生长情况及转基因前后细胞成骨能力的变化。[方法]用携带有人BMP-2基因片段的复制缺陷重组腺病毒(Ad-BMP-2)转染兔骨髓间质干细胞并将其种植在兔脱细胞脱钙骨基质支架中,扫描电镜观察转基因细胞在支架中的黏附生长情况;并通过检测培养上清中的碱性磷酸酶(ALP)、骨钙素(BGP)含量及Ⅰ型胶原(CollagenⅠ)的分泌量来评估转基因对MSCs成骨能力的影响。[结果]转基因骨髓间质干细胞在组织工程支架中黏附生长良好,转基因组细胞的ALP、BGP含量及Ⅰ型胶原的分泌量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结论]转基因骨髓间质干细胞在兔脱细胞脱钙骨基质支架中能很好的黏附并立体生长,转基因细胞在目的基因所表达的BMP-2蛋白作用下成骨能力明显增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形态发生蛋白 骨髓间质干细胞 转基因 组织工程
下载PDF
经前路病灶清除一期椎间植骨内固定治疗上胸椎结核并截瘫 被引量:3
17
作者 董大明 姚猛 +1 位作者 姜永庆 王岩松 《颈腰痛杂志》 2005年第6期449-451,共3页
目的 探讨一期前路病灶清除、椎间植骨治疗上胸椎结核的手术术式及疗效。方法 手 术治疗上胸椎结核病人5例,采用一期经颈胸前路病灶清除、椎间植骨融合术,其中3例同时行钛板 内固定术。结果 平均随访26个月,所有患者上胸椎结核均治愈,... 目的 探讨一期前路病灶清除、椎间植骨治疗上胸椎结核的手术术式及疗效。方法 手 术治疗上胸椎结核病人5例,采用一期经颈胸前路病灶清除、椎间植骨融合术,其中3例同时行钛板 内固定术。结果 平均随访26个月,所有患者上胸椎结核均治愈,无局部结核复发,植骨全部骨性 融合,无手术并发症。结论 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选择恰当术式,在结核病灶局部植骨及植入钛质内 固定器械是安全和有效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胸椎结核 前路 病灶清除术 脊柱融合术
下载PDF
无骨折脱位儿童新鲜颈脊髓损伤的保守治疗(英文) 被引量:1
18
作者 鲁鸿燕 王松彦 +2 位作者 齐华 白琳 徐洋 《中国临床康复》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0期165-167,共3页
背景:无放射影像异常颈脊髓损伤为脊髓损伤的一种特殊类型。由于处于生长发育阶段的儿童在解剖学和生物力学方面的特殊性,其损伤机制及治疗方法与成人的有所不同。目的:探讨儿童新鲜无放射影像异常颈脊髓损伤的临床特点及治疗。设计:回... 背景:无放射影像异常颈脊髓损伤为脊髓损伤的一种特殊类型。由于处于生长发育阶段的儿童在解剖学和生物力学方面的特殊性,其损伤机制及治疗方法与成人的有所不同。目的:探讨儿童新鲜无放射影像异常颈脊髓损伤的临床特点及治疗。设计:回顾性分析及自身前后对照观察。单位: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脊柱外科。对象:1997-06/2003-06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脊柱外科收治的无放射影像异常颈脊髓损伤患者14例。纳入标准:①临床表现为不同程度的感觉、运动及括约肌功能障碍。②颈椎X射线平片、MRI检查,未发现骨折脱位。MRI检查显示脊髓损伤征象,T1WI脊髓增粗,T2WI沿脊髓长轴分布条状形高信号区,并向上下蔓延。脊髓完全性损伤患者3例,不完全性损伤11例。在脊髓不完全性损伤中,6例表现为中央脊髓损伤综合征,3例为脊髓半切损伤综合征,2例为前脊髓损伤综合征。方法:对14例儿童无放射影像异常颈脊髓损伤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采取非手术治疗13例,颈后路寰枢椎融合术1例。主要观察指标:患者治疗前后ASIA分级情况。结果:死亡1例,13例获平均3年随访。无明显改善者3例,其余患者肢体功能均有不同程度的恢复。根据ASIA分级标准,治疗前A级者3例,B级者5例,C级者5例,D级者1例。治疗后恢复至B级者1例,C级者2例,D级者5例,E级者2例。结论:儿童无放射影像异常颈脊髓损伤神经功能恢复情况与脊髓原发性损伤程度密切相关,多数患者以非手术治疗为主,对存在颈椎明显不稳患者可采用手术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层摄影术 X线 脊髓损伤 治疗 儿童
下载PDF
腰椎间盘突出症再手术中预防性神经根管扩大作用的研究 被引量:2
19
作者 田万里 王立春 张宾 《颈腰痛杂志》 2006年第1期42-43,共2页
目的探讨腰椎间盘突出症再手术的原因,及对术中预防性神经管扩大的作用进行了研究。方法选择自1995年9月~12月,共计有48例腰椎间盘突出症再手术的患者。在摘除髓核后,对合并神经根管狭窄者,行神经根管开大,使神经根得到充分减压,对不... 目的探讨腰椎间盘突出症再手术的原因,及对术中预防性神经管扩大的作用进行了研究。方法选择自1995年9月~12月,共计有48例腰椎间盘突出症再手术的患者。在摘除髓核后,对合并神经根管狭窄者,行神经根管开大,使神经根得到充分减压,对不合并神经根管狭窄者,行上关节突内侧壁潜行咬除,扩大了神经根管的容积,为神经根通道提供了储备空间。结果经平均随访4年,据改良的Macnab疗效评定标准,优良45例,可2例,差1例,优良率93.7%。结论再手术的原因主要是同节段的复发和邻近节段的再发及病变节段神经根管狭窄。再手术时,在摘作髓核后,应行预防性神经根管开大以提高腰椎间盘突出症再手术的远期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间盘突出症 复发 再手术
下载PDF
同种异体骨复合人工关节治疗股骨肿瘤的研究 被引量:1
20
作者 田万里 王立春 张宾 《实用骨科杂志》 2006年第1期1-3,共3页
目的 探讨应用同种异体骨复合人工关节对股骨肿瘤切除后骨缺损的治疗。方法 自1996年12月至2004年12月,采用同种异体骨复合人工关节治疗股骨肿瘤20例,其中复合股骨上端的全髋关节置换8例,复合股骨下端全膝关节置换12例。按Enneking... 目的 探讨应用同种异体骨复合人工关节对股骨肿瘤切除后骨缺损的治疗。方法 自1996年12月至2004年12月,采用同种异体骨复合人工关节治疗股骨肿瘤20例,其中复合股骨上端的全髋关节置换8例,复合股骨下端全膝关节置换12例。按Enneking分期,广泛边缘性切除肿瘤,选用长柄人工关节和形态合适的同种异体骨与宿主骨经骨水泥髓内固定,假体柄插入宿主骨髓内长度与异体骨轴心长度比应为0.8以上。术后均未使用免疫抑制剂。结果 20例中随访18例,平均36个月。2例骨肉瘤患者术后15个月内死亡。其余患者均无瘤生存。所有患者均无关节脱位、假体松动和断裂。16例异体骨和宿主骨形成骨性融合,融合时间为6~12个月,平均8个月。8例股骨上端的全髋关节置换者,髋关节的主动活动度为70°~120°,平均83°;10例复合股骨下端全膝关节置换者,膝关节的主动活动度为67°~130°,平均90°。按ISOLS骨肿瘤术后功能重建评分为21~29分,平均27.5分。结论 异体骨与宿主骨问的生物连接增加了人工关节的固定臂。从而降低了假体松动、下沉或断裂的发生率。同种异体骨移植复合人工关节置换具有异体骨和人工关节两者的优点,更适合良性和生存时间较长的恶性肿瘤的保肢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股骨肿瘤 人工关节 骨移植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