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2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右美托咪定在重症医学科患者纤维支气管镜检查中的应用 被引量:8
1
作者 郜杨 王洪亮 +6 位作者 房霞 刘洋 杜文众 贾柳 刘海涛 唐荣 于凯江 《中国老年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3期3241-3242,共2页
目的探讨右美托咪定应用于重症医学科(ICU)重症患者床旁纤维支气管镜检查中的镇静效果。方法观察2012年3月至2014年12月在该院ICU病房接受有创机械通气治疗并需要进行纤维支气管镜检查的患者32例,操作过程中给予右美托咪定镇静,观察其... 目的探讨右美托咪定应用于重症医学科(ICU)重症患者床旁纤维支气管镜检查中的镇静效果。方法观察2012年3月至2014年12月在该院ICU病房接受有创机械通气治疗并需要进行纤维支气管镜检查的患者32例,操作过程中给予右美托咪定镇静,观察其镇静效果及不良事件的发生率。结果患者均在右美托咪定负荷剂量期间达到目标镇静评分,时间(8.2±2.1)min;25例患者在纤维支气管镜操作期间出现躁动镇静评分量表(RASS)评分≥-3;观察期间出现不良事件的发生率为87.5%,其中主要为呛咳、气管痉挛,血氧饱和度(Sp O2)下降;操作医生对患者纤维支气管镜期间的镇静满意度评分为(5.8±1.9)分。结论 ICU重症患者床旁纤维支气管镜检查中给予右美托咪定镇静治疗,可部分抑制纤维支气管镜操作所引起的应激反应,但难以维持深度镇静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右美托咪定 重症 纤维支气管镜 镇静
下载PDF
体外膜肺氧合在重症医学的应用 被引量:2
2
作者 于凯江 蒋桂华 《临床外科杂志》 2013年第3期156-158,共3页
体外膜肺氧合(extracorporealmembraneoxygenation,ECMO)是一项生命支持技术,临床上主要应用于急性、严重、常规治疗无效且病死率较高的可逆性呼吸衰竭和循环衰竭患者。在过去的几十年,ECMO的应用逐步从新生儿呼吸衰竭扩大到各种... 体外膜肺氧合(extracorporealmembraneoxygenation,ECMO)是一项生命支持技术,临床上主要应用于急性、严重、常规治疗无效且病死率较高的可逆性呼吸衰竭和循环衰竭患者。在过去的几十年,ECMO的应用逐步从新生儿呼吸衰竭扩大到各种原因引起各个年龄段的心脏和/或肺脏功能衰竭,并证明患者预后明显改善。最近有些专家应用ECMO在交叉学科正在挑战一些新课题,下面将ECMO在重症医学中的应用作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外膜肺氧合 重症医学 呼吸衰竭 心脏衰竭 应用
原文传递
快速现场评价技术在重症监护室的应用进展
3
作者 董阿静 赵丹萍 李海波 《临床肺科杂志》 2024年第1期123-127,共5页
重症肺炎是呼吸系统的危重疾病,病死率高,快速、精准、个体化的抗生素治疗有利于重症肺炎患者的良好预后,而确定致病病原体对抗生素的管理至关重要。快速现场评价技术可以提供细胞学背景信息及部分病原微生物的形态学,其对重症感染,可... 重症肺炎是呼吸系统的危重疾病,病死率高,快速、精准、个体化的抗生素治疗有利于重症肺炎患者的良好预后,而确定致病病原体对抗生素的管理至关重要。快速现场评价技术可以提供细胞学背景信息及部分病原微生物的形态学,其对重症感染,可以快速确定病原学方向,指导危重患者的抗生素方案,以及动态监测抗感染效果,确定抗生素的合理疗程,从而改善疾病进展,降低重症肺炎危重患者的死亡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快速现场评价 重症肺炎 重症监护室
下载PDF
改良经皮扩张气管切开术在重症医学科危重患者中的应用研究 被引量:44
4
作者 郜杨 刘洋 +3 位作者 唐荣 刘海涛 张兴 于凯江 《中华危重病急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106-109,共4页
目的探讨改良经皮扩张气管切开术(MPDT)在重症医学科重症患者中应用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重症医学科143例行气管切开重症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MPDT组55例,常规经皮扩张气管切开术(PDT)组41例,传... 目的探讨改良经皮扩张气管切开术(MPDT)在重症医学科重症患者中应用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重症医学科143例行气管切开重症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MPDT组55例,常规经皮扩张气管切开术(PDT)组41例,传统外科气管切开术(ST)组47例。比较3组手术操作时间、术中出血量等手术情况以及各种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MPDT组与PDT组在手术时间(min:7.2±1.9、6.7±2.1)、术中出血量(mL:6.9±2.7、8.0±3.2)、切口长度(cm:1.2±1.1、1.3±0.9)以及切口愈合时间(d:7.5±2.0、6.7±1.9)等手术方面明显优于ST组(分别为23.1±4.5、26.3±3.8、2.8±1.2、10.1±2.1),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但MPDT与PDT两组问差异无统计学意义。MPDT组与PDT组围手术期及远期并发症的发生率均明显低于ST组[围手术期:23.64%(13/55)、41.46%(17,41)比55.32%(26M7);远期:18.18%(10/55)、31.71%(13/41)比55.32%(26/4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O.05);且MPDT组未发生气管后壁损伤或穿孔及气管食管瘘,而PDT组分别有5例。结论MPDT是一种快速、创伤小、并发症少的微创气管切开术,可避免气管后壁损伤、穿孔及气管食管瘘的发生,值得在重症医学科推广廊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改良经皮扩张气管切开术 并发症 重症医学科
原文传递
右美托咪定与丙泊酚用于重症监护病房子痫患者镇静的效果比较 被引量:5
5
作者 王洪亮 刘海涛 于凯江 《上海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8期613-615,共3页
目的比较右美托咪定与丙泊酚对子痫患者镇静的临床效果和安全性。方法收集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重症医学科2010年5月-2011年4月在全身麻醉下行剖宫产术且术后需行机械通气的子痫患者4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右美托咪定组(D... 目的比较右美托咪定与丙泊酚对子痫患者镇静的临床效果和安全性。方法收集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重症医学科2010年5月-2011年4月在全身麻醉下行剖宫产术且术后需行机械通气的子痫患者4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右美托咪定组(D组,20例)和丙泊酚组(P组,20例)。D组:给予右美托咪定负荷量1μg.kg-1.h-1经静脉泵注射20 min,根据不同镇静程度持续经静脉泵注射右美托咪定0.3~0.7μg.kg-1.h-1。P组:首先静脉注射1 mg/kg丙泊酚进行镇静诱导,亦根据不同镇静程度维持丙泊酚剂量为0.5~4.0 mg.kg-1.h-1。比较两组患者的心率、血压、降压药物使用情况、芬太尼用量、住重症监护病房(ICU)时间等。结果与P组相比,D组在术后0~24 h的心率显著减慢(P值均〈0.05),而在术后24~72 h的心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与P组相比,D组的降压药物使用率显著降低(P〈0.05),芬太尼使用量显著减少(P〈0.05),住ICU时间显著缩短(P〉0.05)。结论右美托咪定应用于子痫患者镇静安全、有效,能减少降压药物及芬太尼的用量,并能缩短住ICU时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右美托咪定 丙泊酚 子痫 重症医学科
下载PDF
重症医学科患者程序化镇静方案临床应用研究 被引量:8
6
作者 贾柳 王洪亮 于凯江 《中国实用内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385-387,共3页
目的探讨重症医学科(ICU)患者应用程序化镇静方案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1年1—5月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重症医学科50例ICU需要镇静治疗的重症患者纳入试验,机械通气治疗≥24 h,随机分为两组。A组护士根据ICU医疗组制定的统一镇静... 目的探讨重症医学科(ICU)患者应用程序化镇静方案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1年1—5月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重症医学科50例ICU需要镇静治疗的重症患者纳入试验,机械通气治疗≥24 h,随机分为两组。A组护士根据ICU医疗组制定的统一镇静方案对患者实施镇静治疗。B组无镇静方案指导,ICU医生对患者进行镇静治疗。观察两组患者镇静时间、镇静深度、机械通气时间、ICU住院时间、ICU病死率等指标。结果 A组重症患者的镇静时间较B组短[(2.64±1.19)d对(3.76±1.20)d,P=0.002]。A组患者处于理想镇静状态的比例较B组较高(52%对24%),且发生过度镇静的比例较B组低(20%对48%),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两组镇静不足发生率(均为2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病死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2%对16%,P>0.05),但A组患者的机械通气时间和住院时间较B组短[分别为(2.96±1.17)d对(4.04±1.31)d,(4.16±1.25)d对(4.96±1.31)d,P分别为0.003,0.032]。结论程序化镇静方案在ICU的临床应用有利于患者达到理想的镇静水平,并能够缩短患者机械通气时间和ICU住院时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程序化镇静方案 重症医学
原文传递
亚胺培南与帕尼培南用于重症肺炎初始治疗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16
7
作者 李明 孙志丹 《哈尔滨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516-518,共3页
目的评价亚胺培南和帕尼培南用于重症肺炎初始治疗的有效性。方法将96例直入ICU的重症肺炎患者随机分为亚胺培南组(51例)和帕尼培南组(45例)进行治疗,观察临床疗效及细菌清除率。结果亚胺培南和帕尼培南用于初始治疗重症肺炎的总有效率... 目的评价亚胺培南和帕尼培南用于重症肺炎初始治疗的有效性。方法将96例直入ICU的重症肺炎患者随机分为亚胺培南组(51例)和帕尼培南组(45例)进行治疗,观察临床疗效及细菌清除率。结果亚胺培南和帕尼培南用于初始治疗重症肺炎的总有效率分别为84.3%和66.7%,细菌清除率分别为69.2%和59.3%。结论亚胺培南和帕尼培南用于重症肺炎初始治疗疗效确切,且亚胺培南略优于帕尼培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胺培南 帕尼培南 重症肺炎 重症监护室
下载PDF
医院组织创新气氛与护士对优质护理评价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9
8
作者 赵士宏 张明欢 +5 位作者 王悦娜 李秋洁 王立平 徐红梅 王晓慧 满晶 《护理学杂志》 CSCD 2014年第5期41-43,共3页
目的探讨现阶段医院组织创新气氛与优质护理的相关性,为提高优质护理水平提供参考。方法运用医院组织创新气氛评估量表和护士优质护理观点测评表对280名注册护士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护士对医院组织创新气氛的总体评分为2.85分,护士认为... 目的探讨现阶段医院组织创新气氛与优质护理的相关性,为提高优质护理水平提供参考。方法运用医院组织创新气氛评估量表和护士优质护理观点测评表对280名注册护士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护士对医院组织创新气氛的总体评分为2.85分,护士认为所提供的护理服务为4.29分。组织创新气氛与护士提供的优质护理呈正相关(P<0.01)。结论护士对医院组织创新气氛的总体测评情况比较乐观,护士认为所提供的护理服务处在较高的水平。和谐的组织创新气氛有利于激发创造性的思考,提高组织绩效,使护士能够更好地履行护理职责,提供优质护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级甲等医院 护士 组织创新气氛 优质护理
下载PDF
被误诊为“心包积液”的重症肺炎一例
9
作者 郜杨 王洪亮 于凯江 《临床外科杂志》 2014年第11期842-842,共1页
患者男性,28岁,既往健康。入院一个月前无诱因出现发热,于当地医院给予抗炎对症治疗,持续一个月未见缓解;入院20 d 前出现胸骨后疼痛,伴呼吸困难,行心脏超声检查示局限性心包积液,未行其它辅助检查,2012年11月4日收入我院心内... 患者男性,28岁,既往健康。入院一个月前无诱因出现发热,于当地医院给予抗炎对症治疗,持续一个月未见缓解;入院20 d 前出现胸骨后疼痛,伴呼吸困难,行心脏超声检查示局限性心包积液,未行其它辅助检查,2012年11月4日收入我院心内科病房。入院查体:体温38.9℃,脉搏144次/分钟,呼吸频率24次/分钟,血压106/55 mmHg,右下肺呼吸音弱,心律齐,余未见异常。辅助检查:血常规示白细胞12.5×109/L,动脉血气分析示pH 值7.47,二氧化碳分压24 mmHg,血氧分压59 mmHg。心电图示窦性心动过速。复查心脏超声示:心包内可见液性暗区,右室前壁前2.52 cm,左室侧壁3.56 cm,肺动脉外侧1.28 cm,其内透声不良,可见弱回声光点,右室前壁局部呈尖角样隆起,与壁层心包粘连,提示“中等量心包积液(局限于右室前壁及左室侧壁处)”。诊疗经过:患者入院后诊断为“急性心包炎,心包积液”,给予莫西沙星+氟氧头孢钠联合抗感染治疗,但治疗效果不佳,患者间断高热,体温可高达42℃,频繁抽搐,抽搐时呼之不应,尿便失禁,于11月7日转入重症医学科(ICU)。入 ICU 时患者意识模糊,双侧瞳孔等大,口唇发绀,右下肺呼吸音弱,可闻及湿音,余未见异常。立即给予其气管插管,机械通气、适度镇静、物理降温等积极抢救,再次复查心脏超声仍提示局限性心包积液;CT 示颅脑未见异常,双肺感染性病变。诊断为“呼吸衰竭、急性心包炎、心包积液、肺炎”,给予抗炎(亚胺培南、替考拉宁)、化痰、营养心肌、促醒及保护脏器功能等相关治疗措施。经上述治疗后,患者的意识迅速转清,但脱离呼吸机困难,11月8日行心脏三维成像(64排 CT)检查示心包大量积液(图1),心外科及心内科医生会诊均不建议行心包穿刺术,胸外科医生会诊建议行开胸探查、心包开窗术。11月11日行手术治疗,术中发现患者并无中至大量心包积液(极少量),探查示右肺中下叶严重感染、坏死,缺乏正常肺组织结构,并发肺不张,并与心包严重粘连,术中切除右肺中下叶,并行胸腔置管引流及心包开窗引流术。术后返回 ICU,病情明显好转,于术后第4天拔除气管插管,术后第6天转回病房继续治疗。患者术后病理回报为肺组织慢性化脓性炎症伴淤血、出血、肺泡上皮增生(右肺中下叶),慢性化脓性炎(受侵心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量心包积液 重症肺炎 心脏超声检查 慢性化脓性炎症 拔除气管插管 脱离呼吸机困难 胸骨后疼痛 心内科病房
原文传递
避免重症患者重入ICU
10
作者 于凯江 《临床外科杂志》 2012年第3期145-147,共3页
近年来,随着ICU的不断发展,ICU患者的重入问题也日显突出。多项研究均提示,重入ICU患者的住院时间及病死率均明显高于没有重入的患者,因此,作为ICU、甚至整个医院质量控制指标之一,ICU患者的重入问题也越来越受到国内外学者、ICU... 近年来,随着ICU的不断发展,ICU患者的重入问题也日显突出。多项研究均提示,重入ICU患者的住院时间及病死率均明显高于没有重入的患者,因此,作为ICU、甚至整个医院质量控制指标之一,ICU患者的重入问题也越来越受到国内外学者、ICU管理者和临床医护人员的重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症患者 重入ICU 独立危险因素
原文传递
采用PDCA循环提高重症护理记录书写质量的实践
11
作者 鲁承玉 王跃 王东博 《中国医疗设备》 2017年第B04期173-174,共2页
目的提高重症患者重症护理记录单的书写质量。方法在重症患者的重症护理记录单质量管理过程中运用PDCA管理模式,归纳并总结质量控制前后的重症护理记录和质量控制记录,统计分析缺陷等级。结果采用PDCA循环质量控制措施后,患者的缺陷... 目的提高重症患者重症护理记录单的书写质量。方法在重症患者的重症护理记录单质量管理过程中运用PDCA管理模式,归纳并总结质量控制前后的重症护理记录和质量控制记录,统计分析缺陷等级。结果采用PDCA循环质量控制措施后,患者的缺陷记录明显降低,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O.05)。结论对患者采取PDCA循环质量控制有助于降低熏症患者重症护理的缺陷发生率.对于提升护理人员文书书写水平具有重要帮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DCA循环 重症护理 记录书写 质量控制
下载PDF
肝素结合蛋白在重症患者中的临床应用 被引量:7
12
作者 冯立伟 王婕莹 +1 位作者 王洪亮 郑俊波 《中国急救医学》 CAS CSCD 2023年第7期579-584,共6页
重症患者常存在不同程度的器官功能障碍,尽管其病死率因过去几年各种生命支持手段迅速发展而改善,但早期准确识别仍存在一定困难。肝素结合蛋白(heparin binding protein,HBP)作为一种新近出现的生物标志物,在许多重症疾病的病理生理中... 重症患者常存在不同程度的器官功能障碍,尽管其病死率因过去几年各种生命支持手段迅速发展而改善,但早期准确识别仍存在一定困难。肝素结合蛋白(heparin binding protein,HBP)作为一种新近出现的生物标志物,在许多重症疾病的病理生理中起到重要作用。大量研究表明,HBP可早期、迅速、准确对重症患者进行病情评估及预后判断。本文将对HBP在不同病因导致的重症患者临床应用的最新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素结合蛋白(HBP) 重症疾病 生物标志物 脓毒症 急性细菌性脑膜炎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 急性肾损伤 急性胰腺炎
下载PDF
清醒体外膜肺氧合在重症患者中临床应用的利与弊 被引量:6
13
作者 熊汝阳 王洪亮 郑俊波 《中国急救医学》 CAS CSCD 2023年第8期610-613,共4页
重症患者中常有因呼吸衰竭和(或)循环衰竭而需要实施体外膜肺氧合(extracorporeal membrane oxygenation,ECMO)来维持心肺功能。保持重症患者处于清醒状态越来越受到重视,ECMO患者保持清醒状态也越来越多地应用于临床中,具有保持膈肌运... 重症患者中常有因呼吸衰竭和(或)循环衰竭而需要实施体外膜肺氧合(extracorporeal membrane oxygenation,ECMO)来维持心肺功能。保持重症患者处于清醒状态越来越受到重视,ECMO患者保持清醒状态也越来越多地应用于临床中,具有保持膈肌运动、避免插管及呼吸机相关并发症、减少镇静药物使用、减少谵妄、利于康复等优势,但对临床管理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存在一定的风险需要加以防范。本文旨在对清醒ECMO的应用指征、实际应用及利弊进行综述,以促进临床对清醒ECMO患者的认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外膜肺氧合 清醒 重症疾病 镇痛 镇静 肌松 气管插管
下载PDF
非肝病性高血氨在重症患者中值得关注 被引量:3
14
作者 姚志鹏 王洪亮 《中国急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313-315,共3页
血氨作为体内氨基酸的主要代谢产物,在物质代谢和生物转化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现阶段的研究多是针对肝脏疾病导致的高血氨及氨中毒学说,而非肝脏疾病导致血氨增加的原因以及高血氨对于其他脏器功能的影响一直被忽视。无基础肝病(急性... 血氨作为体内氨基酸的主要代谢产物,在物质代谢和生物转化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现阶段的研究多是针对肝脏疾病导致的高血氨及氨中毒学说,而非肝脏疾病导致血氨增加的原因以及高血氨对于其他脏器功能的影响一直被忽视。无基础肝病(急性肝衰竭或慢性肝病),由其他原因引起的血氨增高被称为非肝病性高血氨(non-hepatic hyperammonemia,NHH),目前NHH尚未引起临床广泛重视。本文将针对重症患者发生NHH的病理生理机制、临床意义以及血氨与疾病的关系进行探讨,希望对相关疾病的临床诊断、病情评估和治疗有所启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肝病性高血氨(NHH) 氨基酸代谢 重症患者 血氨检测
下载PDF
双心医学模式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影响 被引量:6
15
作者 陈晓峰 《中国医药导报》 CAS 2019年第32期71-74,共4页
目的 探讨双心医学模式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影响。方法 选取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重症医学科2017年2月~2019年2月收治的120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纸片法分为对照组(常规医学模式)56例和观察组(双心医学模式)64... 目的 探讨双心医学模式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影响。方法 选取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重症医学科2017年2月~2019年2月收治的120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纸片法分为对照组(常规医学模式)56例和观察组(双心医学模式)64例。观察两组干预前后的Zung焦虑自评量表(SAS)评分、Zung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分、5 min窦性RR间期平均值标准差(SDANN)、24 h正常的RR间期的标准差(SDNN)、相邻RR间期的差值(r MSSD)、左室射血分数、心排出量、每搏输出量。结果 干预前,两组SAS评分、SDS评分、SDANN、SDNN、r MSSD、左室射血分数、心排出量、每搏输出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干预后SAS评分与SDS评分均明显低于干预前,SDANN、SDNN、rMSSD均明显快于干预前,左室射血分数明显高于干预前,心排出量、每搏输出量均明显大于干预前,且观察组干预后SAS评分与SD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SDANN、SDNN、rMSSD均快于对照组,左室射血分数高于对照组,心排出量、每搏输出量均大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双心医学模式在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中应用可改善不良情绪,降低心率变异性,改善心功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心医学模式 慢性心力衰竭 ZUNG焦虑自评量表 ZUNG抑郁自评量表 5 min窦性RR间期平均值标准差 24h正常的RR间期的标准差 相邻RR间期的差值
下载PDF
早期输注艾司洛尔通过降低血乳酸抑制心肌细胞焦亡改善脓毒症心肌病
16
作者 温良鹤 权震 +2 位作者 李云龙 王洪亮 叶明 《内科急危重症杂志》 2024年第6期501-507,共7页
目的:验证艾司洛尔(ES)对脓毒症心肌病(SCM)的疗效,并探索其潜在机制。方法:研究对象为收治的68例SCM患者,经充分复苏后,将心率≥100次/min者随机分为ES组(34例)与对照组(34例),分析基线情况及转归。另外,选用48只雄性C57BL/6小鼠随机... 目的:验证艾司洛尔(ES)对脓毒症心肌病(SCM)的疗效,并探索其潜在机制。方法:研究对象为收治的68例SCM患者,经充分复苏后,将心率≥100次/min者随机分为ES组(34例)与对照组(34例),分析基线情况及转归。另外,选用48只雄性C57BL/6小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Sham)、脓毒症模型组(Sepsis)、艾司洛尔治疗组(Sepsis+ES),各16只。记录生存情况,超声检测左室射血分数(LVEF)、血乳酸、乳酸脱氢酶(LDH)、心肌损伤标志物及炎症因子水平,通过HE染色检测组织病理学变化,使用Western blot检测蛋白泛乳酸化及焦亡相关蛋白(GSDMD-N、cl.caspase 1、NLRP3)水平。结果:ES组患者在ICU住院时间缩短,血乳酸水平降低。ES改善SCM小鼠的生存率,LVEF提高,血乳酸、LDH、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及炎症因子水平降低,减轻心肌组织的病理学改变,减少蛋白泛乳酸化及GSDMD-N、cl.caspase 1、NLRP3的表达。外源性乳酸可以逆转ES的保护作用。结论:ES通过降低血乳酸水平,抑制心肌细胞的焦亡,从而改善SCM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脓毒症心肌病 艾司洛尔 乳酸 乳酸化修饰 细胞焦亡
下载PDF
脓毒症免疫抑制机制及治疗策略 被引量:1
17
作者 权震 温良鹤 +1 位作者 郑俊波 王洪亮 《中国急救医学》 CAS CSCD 2024年第1期25-29,共5页
脓毒症是机体对感染反应失调引起的危及生命的器官功能障碍。随着研究的深入,对脓毒症的理解已经从单纯的炎症反应拓展到涉及免疫抑制和免疫失衡。本文综述了脓毒症免疫抑制的生物学机制和临床影响,评估了针对脓毒症免疫抑制的多种潜在... 脓毒症是机体对感染反应失调引起的危及生命的器官功能障碍。随着研究的深入,对脓毒症的理解已经从单纯的炎症反应拓展到涉及免疫抑制和免疫失衡。本文综述了脓毒症免疫抑制的生物学机制和临床影响,评估了针对脓毒症免疫抑制的多种潜在治疗策略,包括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免疫刺激性细胞因子、免疫球蛋白、胸腺素α1和间充质干细胞等。旨在为临床医生和研究者提供关于脓毒症免疫抑制的最新见解,并探索改善患者长期预后的新兴治疗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脓毒症 免疫抑制 免疫治疗 免疫调控 免疫球蛋白 免疫刺激性细胞因子 胸腺素Α1 间充质干细胞
下载PDF
连续性血液净化治疗脓毒症患者血清STIM1、sP-selectin水平变化及与预后的关系
18
作者 唐荣 祁萍萍 +2 位作者 王洪亮 郑俊波 刘文华 《中国急救复苏与灾害医学杂志》 2024年第10期1323-1326,共4页
目的探究连续性血液净化(CBP)治疗脓毒症患者血清基质相互作用分子1(STIM1)、可溶性P选择素(sP-selectin)水平变化及与预后的关系。方法收集我院2021年6月—2023年6月收治的150例CBP治疗的脓毒症患者作为观察对象(CBP组),根据28 d预后情... 目的探究连续性血液净化(CBP)治疗脓毒症患者血清基质相互作用分子1(STIM1)、可溶性P选择素(sP-selectin)水平变化及与预后的关系。方法收集我院2021年6月—2023年6月收治的150例CBP治疗的脓毒症患者作为观察对象(CBP组),根据28 d预后情况,将患者分为预后良好组113例和预后不良组37例,同时选取在我院健康门诊体检的健康者136例作为对照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测定血清中STIM1、sP-selectin水平,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CBP治疗脓毒症患者预后不良发生的影响因素,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血清STIM1、sP-selectin水平对CBP治疗脓毒症患者预后不良的预测价值。结果与对照组比较,CBP组血清STIM1、sP-selectin水平显著升高(P<0.05);预后不良组CBP时间、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C反应蛋白(CRP)、STIM1、sP-selectin水平显著高于预后良好组(P<0.05);APTT、STIM1、sP-selectin是影响CBP治疗脓毒症患者预后不良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STIM1、sP-selectin水平和二者联合预测发生预后不良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795、0.761、0.886,二者联合预测价值优于单独预测(Z=2.169、2.881;P=0.030、0.004)。结论脓毒症患者血清中STIM1、sP-selectin水平升高,与患者CBP治疗预后不良发生有关,可作为CBP治疗脓毒症患者病情和预后评估的标志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脓毒症 连续性血液净化 基质相互作用分子1 可溶性P选择素 预后
下载PDF
《2023年国际心肺移植学会共识声明:心力衰竭相关心源性休克》解读
19
作者 王沁雪 黄浩彬 +2 位作者 李响 赵宇晗 韩艺 《内科急危重症杂志》 2024年第6期481-486,共6页
国际心肺移植协会(ISHLT)于2022年在波士顿召开会议,54位与会专家经问卷调查和分组讨论,就心力衰竭相关心源性休克(HF-CS)的管理系统、患者特征及管理策略3个关键问题达成一致意见,并于2023年发布共识声明。共识推荐采用“同心圆”式的... 国际心肺移植协会(ISHLT)于2022年在波士顿召开会议,54位与会专家经问卷调查和分组讨论,就心力衰竭相关心源性休克(HF-CS)的管理系统、患者特征及管理策略3个关键问题达成一致意见,并于2023年发布共识声明。共识推荐采用“同心圆”式的层级管理模型,强调多学科团队协作并建立完善的转诊评估体系,以实现HF-CS患者的分级管理和精准治疗。对非急性心肌梗死相关的心源性休克建议使用HF-CS命名,根据具体情况选择适当的临时机械循环支持(tMCS)策略和抗凝方案,提出了tMCS的撤机流程和支持目标。该共识为HF-CS的临床实践和研究提供指导,旨在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本文就该共识声明的内容进行详细解读,以期提高我国对于HF-CS患者的诊治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力衰竭相关心源性休克 共识声明 管理策略 评估
下载PDF
被动抬腿试验预测感染性休克患者容量反应性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10
20
作者 刘海涛 于凯江 +2 位作者 王洪亮 郜杨 王开宇 《中国急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0期873-876,共4页
目的评价被动抬腿试验(PLR)联合外周动脉压心排量监测(arterialpressurewaveformaJlalysisofcardiacoutput,APCO)技术预测感染性休克患者容量反应性的价值。方法本研究采用前瞻性、观察性队列研究的设计方法,选择2011—04~2012... 目的评价被动抬腿试验(PLR)联合外周动脉压心排量监测(arterialpressurewaveformaJlalysisofcardiacoutput,APCO)技术预测感染性休克患者容量反应性的价值。方法本研究采用前瞻性、观察性队列研究的设计方法,选择2011—04~2012—03我院重症医学科(ICU)的感染性休克患者纳入研究。所有患者均先后进行PLR和扩容,并用APCO持续监测PLR前后和扩容前后各项血流动力学指标的变化。根据对扩容的反应(扩容后SV增加≥15%为有反应)将患者分为有反应组和无反应组,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评价PLR预测容量反应性的价值。结果共有47例感染性休克患者纳入本研究,扩容后有反应者占55.3%(26/47)。反应组PLR后SV较之前明显增加[(76.5±23.4)mL比(65.1±20.5)mL,P〈0.05],而无反应组PLR前后SV无明显变化(P〉0.05);PLR期间ASV与扩容后ASV呈显著正相关(r=0.653,P=0.024);PLR预测容量反应性的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945±0.047,以PLR-△SV≥13%预测容量反应性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83.0%和92.5%。结论用APCO测量由PLR所引起的SV变化能精确预测感染性休克患者液体治疗时的容量反应性,可用来指导临床液体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被动抬腿试验(PLR) 外周动脉压心排量监测技术 容量反应性 每搏输出量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