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2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雷公藤甲素对胶质瘤的影响
1
作者 陈晓宇 张爽 +2 位作者 石文文 支园园 张淑君 《中国医药科学》 2023年第11期30-33,54,共5页
目的通过体内实验和体外实验两个水平来研究雷公藤甲素对胶质瘤治疗的影响,其中体外实验采取一般给药及纳米载药两种方式进行研究,雷公藤甲素对胶质瘤的影响是否可能是通过抑制mir-221的表达而产生。方法在纳米给药的基础上,体内实验和... 目的通过体内实验和体外实验两个水平来研究雷公藤甲素对胶质瘤治疗的影响,其中体外实验采取一般给药及纳米载药两种方式进行研究,雷公藤甲素对胶质瘤的影响是否可能是通过抑制mir-221的表达而产生。方法在纳米给药的基础上,体内实验和体外实验两个水平来研究,应用细胞计数试剂盒(CCK-8)、Transwell、细胞划痕实验方法检测各实验组中细胞增殖迁移能力的变化;采用蛋白质免疫印迹(Western blot)检测各实验组中核因子κB(NF-κB),磷酸化核因子(pNF-κB)以及第10号染色体缺失的磷酸酶及张力蛋白同源的基因(PTEN)三种蛋白的表达。结果CCK-8实验发现随着药物作用时间延长和药物浓度增加,细胞存活率逐渐下降;Transwell细胞迁移实验,发现雷公藤甲素对C6细胞的迁移有明显的抑制作用,特别是中浓度组和高浓度组;细胞划痕实验结果和Transwell细胞迁移实验得出的结论一致;Western blot检测结果为各组中NF-κB蛋白的表达量由高到低分别是:纳米用药组、普通用药组、生理盐水组,纳米用药组的PTEN蛋白表达高于普通用药组和生理盐水组;实时定量PCR技术,检测发现雷公藤甲素对mir-221的表达量有抑制作用。结论雷公藤甲素可能是通过抑制NF-κB的磷酸化从而减少mir-221的激活进而上调抑癌基因PTEN蛋白的表达而产生影响,而且雷公藤甲素纳米载药的效果可能更好。此外雷公藤甲素可以抑制C6细胞的生长和迁移以及mir-221的表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雷公藤甲素 MIR-221 PTEN 细胞增殖 胶质瘤
下载PDF
早期胃癌胃微血管形态变化及Bcl-2和M2-丙酮酸激酶的表达特点研究 被引量:7
2
作者 凌霄华 庄丽维 +2 位作者 胡成乙 洪钰 于欣 《中国全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0期3389-3391,共3页
目的探讨早期胃癌胃微血管形态变化以及Bcl-2、M2-丙酮酸激酶(M2-PK)的表达特点。方法选取240例因上腹部不适、腹痛、腹胀、反酸等消化不良症状在我院消化外科进行住院治疗的患者,首先行放大胃镜观察胃微血管变化状况,然后根据胃小凹状... 目的探讨早期胃癌胃微血管形态变化以及Bcl-2、M2-丙酮酸激酶(M2-PK)的表达特点。方法选取240例因上腹部不适、腹痛、腹胀、反酸等消化不良症状在我院消化外科进行住院治疗的患者,首先行放大胃镜观察胃微血管变化状况,然后根据胃小凹状况分为A、B、C、D、E型。分别检测不同胃小凹分型标本的Bcl-2和M2-PK阳性率。结果浅表性胃炎主要见于A型(65.8%)、B型(59.6%)和C型(22.0%)小凹类型;萎缩性胃炎主要见于C型(38.0%)和D型(50.0%);肠上皮化生主要见于C型(34.0%)、D型(39.3%)和E型(34.7%);不典型增生多见于D型(7.1%)和E型(32.7%);胃癌仅见于E型(16.3%)。不同类型的微血管形态,其Bcl-2及M2-PK阳性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E型小凹的标本中Bcl-2及M2-PK阳性率(65.3%与67.4%)均显著高于A(7.9%与10.5%)、B(8.5%与10.6%)、C(14.0%与16.0%)、D型(23.2%与26.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D型小凹的标本中Bcl-2及M2-PK阳性率均显著高于B型,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癌前病变及早期胃癌主要发生在D、E型小凹类型;微血管形态可以作为早期胃癌的诊断指标,放大胃镜可以作为早期胃癌诊断的一种临床筛选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肿瘤 胃黏膜 微血管形态 放大内镜 基因 BCL-2 M2-丙酮酸激酶
下载PDF
芦荟膏治疗干槽症的动物实验研究 被引量:5
3
作者 孟培松 胡成乙 +2 位作者 刘馥菲 王娜 毕良佳 《实用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711-715,共5页
目的:比较芦荟膏与碘仿纱条在治疗鼠干槽症中的疗效。方法:采用60只Wistar大鼠,将其左右上颌第一磨牙拔除后造成感染创面,形成干槽症,以此建立动物模型。将动物模型经过常规清创后随机分为2大组,每组各30只。其中1组右侧的上颌磨牙拔牙... 目的:比较芦荟膏与碘仿纱条在治疗鼠干槽症中的疗效。方法:采用60只Wistar大鼠,将其左右上颌第一磨牙拔除后造成感染创面,形成干槽症,以此建立动物模型。将动物模型经过常规清创后随机分为2大组,每组各30只。其中1组右侧的上颌磨牙拔牙创为实验组,将芦荟膏放入创口内;另一组右侧的上颌磨牙拔牙创为对照组,将碘仿纱条放入创口内;2组对侧同名牙位的创口为空白对照组。在治疗后1、2、4、6、8、12周分别处死每组大鼠5只,比较2种方法的疗效。结果:实验组拔牙后早期的创口面积与对照组之间差异存在显著性(P<0.05),组织学观察其创口内新骨形成数目比对照组多,成骨速度较对照组快。结论:芦荟膏治疗/预防大鼠干槽症比碘仿纱条有较为理想的效果,操作简单,值得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芦荟膏 碘仿 干槽症 治疗
下载PDF
胃癌中SPARC、TGFβ1和Ki-67的表达及意义 被引量:5
4
作者 韩伟 杨迷玲 +5 位作者 翟丽丽 单丽辉 柴翠翠 齐蕾 胡成乙 王立峰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594-597,602,共5页
目的探讨胃癌组织中SPARC和TGFβ1的表达及其与胃癌细胞增殖的关系。方法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80例胃癌组织和30例癌旁正常组织中SPARC、TGFβ1和Ki-67的表达。结果 (1)SPARC在胃癌中的阳性率高于正常胃黏膜(P=0.001)并主要表达于胃... 目的探讨胃癌组织中SPARC和TGFβ1的表达及其与胃癌细胞增殖的关系。方法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80例胃癌组织和30例癌旁正常组织中SPARC、TGFβ1和Ki-67的表达。结果 (1)SPARC在胃癌中的阳性率高于正常胃黏膜(P=0.001)并主要表达于胃癌间质纤维母细胞的胞质,且与胃癌的分化程度、临床分期、Lauren分型及淋巴结转移相关有显著性(P<0.05);(2)胃癌中TGFβ1的阳性率和Ki-67标记指数均高于正常胃黏膜(P<0.001),且均与浸润深度、临床分期和淋巴结转移相关(P<0.05);(3)随着胃癌组织中SPARC的减少及TGFβ1的增多,Ki-67标记指数逐渐增大,且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胃癌组织中SPARC抑制癌细胞的生长,而TGFβ1则促进癌细胞的生长,它们在胃癌的发生、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肿瘤 SPARC 转化生长因子-Β1 KI-67 细胞增殖
下载PDF
SPARC和VEGF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及与血管生成的关系 被引量:11
5
作者 杨迷玲 翟丽丽 +5 位作者 马丽华 齐蕾 单丽辉 柴翠翠 胡成乙 王立峰 《诊断病理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52-55,共4页
目的探讨SPARC和VEGF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胃癌血管生成的关系。方法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80例胃癌组织和30例癌旁正常组织中SPARC和VEGF的表达,用CD34标记胃癌组织的微血管密度(MVD)。结果①胃癌组织中,SPARC、VEGF和MVD均显著高于... 目的探讨SPARC和VEGF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胃癌血管生成的关系。方法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80例胃癌组织和30例癌旁正常组织中SPARC和VEGF的表达,用CD34标记胃癌组织的微血管密度(MVD)。结果①胃癌组织中,SPARC、VEGF和MVD均显著高于正常胃黏膜(P<0.05)。②胃癌组织中,SPARC主要表达于间质纤维母细胞的胞质,VEGF主要表达于癌细胞的胞质,且均与胃癌的分化程度、临床分期、Lauren分型及淋巴结转移显著相关(P<0.05);③胃癌组织中的MVD与分化程度、临床分期、Lauren分型、浸润深度及淋巴结转移显著相关(P<0.05);④胃癌组织中,SPARC与VEGF的表达呈反比(P<0.01),且随着MVD的增高,SPARC逐渐减少,而VEGF则逐渐增加。结论 SPARC和VEGF的表达与胃癌的血管生成关系密切,SPARC抑制胃癌的血管生成,而VEGF则促进胃癌的血管生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癌 SPARC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MVD 血管生成
原文传递
lncRNA的生物标记作用及MEG3在肿瘤中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3
6
作者 王昱文 成秉林 张淑君 《现代肿瘤医学》 CAS 2017年第2期308-311,共4页
长链非编码RNA(lncRNA)是RNA分子学的一个新类型,由于转录长度超过200个核苷酸缺乏蛋白编码潜能而得名。一些lncRNA在特殊类型的癌症中具有高度特异的表达使其成为潜在的诊断工具,另一些lncRNA与肿瘤生长和患者生存期不同的病理生理特... 长链非编码RNA(lncRNA)是RNA分子学的一个新类型,由于转录长度超过200个核苷酸缺乏蛋白编码潜能而得名。一些lncRNA在特殊类型的癌症中具有高度特异的表达使其成为潜在的诊断工具,另一些lncRNA与肿瘤生长和患者生存期不同的病理生理特点有相关性,使其成为指示预后的生物标记物。众多lncRNA之一的母系表达基因3(MEG3)是一种印记基因,包含12个亚型基因,编码与肿瘤发生相关的lncRNA。MEG3通过调节p53和促血管再生等发挥作用,提示MEG3及其亚型可作为一个新型的lncRNA肿瘤抑制因子。近年来,有关lncRNA与肿瘤的相关性已成为研究的热点,本文就lncRNA生物标记作用和MEG3及其亚型与肿瘤疾病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ncRNA MEG3 生物标记 肿瘤 抑制作用
下载PDF
局部注射转化生长因子β_1质粒与坐骨神经移植后免疫排斥反应的量效关系 被引量:3
7
作者 孟庆刚 李卫 +4 位作者 杨琪 周辰亮 胡成乙 张春英 洪光祥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0期7857-7860,共4页
背景:研究表明,转化生长因子β1被应用于周围神经移植来抑制或减弱移植排斥反应,但在某些情况下,转化生长因子又表现出正向免疫调节作用。所以有必要进行量效关系研究获取可靠的数据佐证。目的:从剂量学上观察局部注射转化生长因子... 背景:研究表明,转化生长因子β1被应用于周围神经移植来抑制或减弱移植排斥反应,但在某些情况下,转化生长因子又表现出正向免疫调节作用。所以有必要进行量效关系研究获取可靠的数据佐证。目的:从剂量学上观察局部注射转化生长因子β1质粒与免疫排斥反应的量效关系。设计、时间及地点:随机对照动物实验,于2007—06/2008-04在哈尔滨医科大学动物实验中心完成。材料:选用雄性Wistar大鼠20只为供体。清洁级雄性SD大鼠50只为受体,随机分为5组,每组10只:自体神经移植组、空质粒异体神经移植组、低、中、高剂量转化生长因子β1质粒异体神经移植组。pAdTrack—CMV—TGF-β1质粒,pAdEasy—1—Bj51833细胞由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传染病实验室曾令兰教授惠赠。方法:于手术显微镜下,从犁状肌下孔0.5cm处整齐剪下长约1cm的坐骨神经,将供体神经桥接于神经缺损处,异体神经移植组转化生长因子β1质粒注射剂量为10,20,40μg/只,空质粒异体神经移植组注射空质粒。主要观察指标:术后6周进行运动神经传导速度、病理学、混合淋巴细胞培养和轴突计数检查。结果:高剂量转化生长因子β1质粒异体神经移植组运动神经传导速度、轴突计数与自体神经移植组接近(P〉0.05),并优于低剂量转化生长因子β1质粒异体神经移植组(P〈0.05)。病理学及透射电镜显示,高剂量转化生长因子β1质粒异体神经移植组移植神经段效果接近于新鲜自体神经移植组(P〉0.05),并优于低剂量转化生长因子β1质粒异体神经移植组。高剂量转化生长因子β1质粒异体神经移植组混合淋巴细胞培养、迟发性超敏反应优于低剂量转化生长因子β1质粒异体神经移植组(P〈0.05)。结论:局部注射转化生长因子β1质粒减轻大鼠同种异体坐骨神经移植后免疫排斥反应的作用,在10~40μg范围内,随剂量的增加而增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转化生长因子β1 质粒 免疫排斥 移植 坐骨神经
下载PDF
骨髓来源的间充质干细胞对胃癌细胞SGC-7901增殖的影响 被引量:4
8
作者 韩伟 李争艳 +4 位作者 刘杨 翟丽丽 杨迷玲 王正彩 王立峰 《哈尔滨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316-318,329,共4页
目的研究骨髓来源的间充质干细胞对胃癌细胞SGC-7901增殖的影响,为胃癌的治疗与研究提供新的思路及方法。方法原代培养骨髓来源的间充质干细胞,传代培养胃癌细胞SGC-7901,间充质干细胞及5-Fu对胃癌细胞SGC-7901增殖能力的影响采用MTT比... 目的研究骨髓来源的间充质干细胞对胃癌细胞SGC-7901增殖的影响,为胃癌的治疗与研究提供新的思路及方法。方法原代培养骨髓来源的间充质干细胞,传代培养胃癌细胞SGC-7901,间充质干细胞及5-Fu对胃癌细胞SGC-7901增殖能力的影响采用MTT比色法。结果 24 h内,与MCM组及DMEM相比,MSC组胃癌细胞SGC-7901的吸光度降低较显著(P<0.05);与DMEM相比,24 h后MCM组胃癌细胞SGC-7901吸光度开始降低,该现象可延长至72 h(P<0.05)。加入5-Fu后,与DMEM组相比2,4 h后MCM组SGC-7901吸光度降低较显著(P<0.05);但随着时间的延长至72 h,两组间的差异消失(P>0.05)。结论骨髓来源的间充质干细胞可抑制胃癌细胞SGC-7901的增殖,并协同5-Fu对胃癌细胞SGC7-901的增殖起抑制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癌细胞SGC-7901 骨髓来源的间充质干细胞 5-FU 细胞增殖
下载PDF
整合素β_1、β_3基因表达与肺鳞癌微血管密度及生物学行为的关系 被引量:2
9
作者 张晓辉 胡成乙 +2 位作者 李野 王俊峰 李妍 《中国肺癌杂志》 CAS 2007年第2期128-132,共5页
背景与目的肿瘤周围血管的生成以及细胞黏附功能的变化是肿瘤具有恶性潜能的重要特征。在众多影响肿瘤侵袭和转移的因素中,整合素因其特殊的结构和功能日益受到重视。本研究的目的是探讨整合素β1 mRNA、β3 mRNA在肺鳞癌中的表达及其... 背景与目的肿瘤周围血管的生成以及细胞黏附功能的变化是肿瘤具有恶性潜能的重要特征。在众多影响肿瘤侵袭和转移的因素中,整合素因其特殊的结构和功能日益受到重视。本研究的目的是探讨整合素β1 mRNA、β3 mRNA在肺鳞癌中的表达及其与肿瘤微血管密度(MVD)及生物学行为的关系。方法应用组织芯片、原位杂交、免疫组化等方法,检测152例肺鳞癌中整合素β1mRNA、β3 mRNA和CD34的表达。结果整合素β1 mRNA高表达组与低表达组间MVD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72)。整合素β3 mRNA高表达组与低表达组的MVD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1)。β1 mRNA、β3 mRNA高表达率与淋巴结转移(P=0.018,P=0.011)、远处转移(P=0.020,P=0.035)和T分期(P=0.025,P=0.015)有密切关系。β1mRNA、β3 mRNA高表达组的生存期显著短于低表达组(P=0.034,P=0.021)。MVD≥39的患者生存期显著短于MVD<39的患者(P=0.024)。结论整合素β1和整合素β3均参与肺鳞癌的侵袭和转移过程,并与预后相关。整合素β3与肺鳞癌血管的生成相关。整合素β1可能与肺鳞癌的早期发生有关。整合素β1、β3的表达可能作为判定肺鳞癌血管生成、生物学行为及评估预后的有意义的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鳞癌 整合素β1mRNA 整合素β3mRNA 微血管密度
下载PDF
彩色多普勒超声联合血清微RNA-187、微RNA-143水平检测在胆囊癌早期诊断中的价值 被引量:2
10
作者 毕伟 刘勇 +4 位作者 么大伟 王越 许铁 胡成乙 刘岚 《现代肿瘤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0期3713-3717,共5页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联合血清微RNA-187、微RNA-143水平检测在胆囊癌早期诊断中的价值。方法:选取2015年1月至2020年1月本院收治的90例胆囊癌患者(病例组)、90例胆囊良性病变患者(良性组)、90例正常人(健康组),均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联合血清微RNA-187、微RNA-143水平检测在胆囊癌早期诊断中的价值。方法:选取2015年1月至2020年1月本院收治的90例胆囊癌患者(病例组)、90例胆囊良性病变患者(良性组)、90例正常人(健康组),均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并采用实时定量PCR方法检测血清微RNA-187、微RNA-143表达水平,分析三者联合诊断胆囊癌的效能。结果:彩色多普勒超声检出胆囊癌57例(63.33%),漏误诊33例(36.67%);病例组随着临床分期升高血清微RNA-187表达增加,微RNA-143表达下降(P<0.05),病例组的血清微RNA-187表达高于良性组、健康组(P<0.05);良性组微RNA-187表达水平高于健康组(P<0.05);病例组的血清微RNA-143表达低于良性组、健康组(P<0.05);良性组微RNA-143表达水平低于健康组(P<0.05);超声和血清微RNA-187、微RNA-143联合诊断对直径≤10 mm的胆囊癌诊断符合率高于单独超声检查(P<0.05);ROC分析结果显示,彩色多普勒超声联合血清微RNA-187、微RNA-143诊断胆囊癌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946,灵敏度、特异度分别为90.00%、 92.86%。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能够显示胆囊壁、胆囊腔内的病变情况及胆囊与周围组织器官的关系,血清微RNA-187在胆囊癌患者中呈高表达,微RNA-143呈低表达,三者联合可进一步提高胆囊癌的早期诊断效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彩色多普勒超声 微RNA-187 微RNA-143 胆囊癌 诊断价值
下载PDF
Wistar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原代培养和鉴定 被引量:2
11
作者 韩伟 李争艳 +7 位作者 刘杨 翟丽丽 杨迷玲 单丽辉 齐蕾 柴翠翠 王正彩 王立峰 《哈尔滨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135-137,共3页
目的探讨大鼠骨髓来源的间充质干细胞的培养和鉴定方法,为其功能研究奠定基础。方法采用全骨髓贴壁法进行骨髓来源的间充质干细胞的原代培养,通过酶消化法进行人工纯化,通过形态学观察、细胞周期测定及其自然分化实验进行鉴定。结果获... 目的探讨大鼠骨髓来源的间充质干细胞的培养和鉴定方法,为其功能研究奠定基础。方法采用全骨髓贴壁法进行骨髓来源的间充质干细胞的原代培养,通过酶消化法进行人工纯化,通过形态学观察、细胞周期测定及其自然分化实验进行鉴定。结果获得纯化的大鼠骨髓来源的间充质干细胞,该细胞呈长梭形或多角形,大小不等,生长密集,排列呈流线型。结论只要给细胞创造良好的生长条件并规范操作,全骨髓贴壁法可成功培养出稳定的大鼠骨髓来源的间充质干细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代培养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WISTAR大鼠
下载PDF
Stathmin蛋白在人原发性肝癌中的表达与原发性肝癌生物学行为的关系 被引量:1
12
作者 凌霄华 庄丽维 +4 位作者 胡成乙 洪钰 于欣 米丽娜 朱承雁 《胃肠病学和肝病学杂志》 CAS 2010年第8期718-721,共4页
目的探讨Stathmin蛋白在人原发性肝癌中的表达及其与原发性肝癌生物学行为的关系。方法分别采用免疫组化法和Western blot法检测20例正常肝组织和36例原发性肝癌组织中Stathmin蛋白的表达。结果免疫组化法检测Stathmin蛋白在正常肝组织... 目的探讨Stathmin蛋白在人原发性肝癌中的表达及其与原发性肝癌生物学行为的关系。方法分别采用免疫组化法和Western blot法检测20例正常肝组织和36例原发性肝癌组织中Stathmin蛋白的表达。结果免疫组化法检测Stathmin蛋白在正常肝组织、低级别原发性肝癌(Ⅱ级-Ⅲ级)及高级别原发性肝癌(Ⅳ级)组织中阳性表达率分别为20%、65%、100%。Ⅱ级-Ⅲ级组、Ⅳ级组分别与正常肝组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Ⅱ级-Ⅲ级组与Ⅳ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Western blot法检测显示,Stathmin蛋白在正常肝组织、Ⅱ级-Ⅲ级组、Ⅳ级组表达相对值分别为0.35±0.16、0.69±0.22、0.91±0.18。Ⅱ级-Ⅲ级组、Ⅳ级组分别与正常肝组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Ⅱ级-Ⅲ级组与Ⅳ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Stathmin在原发性肝癌中过表达,与原发性肝癌的发生及发展可能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性肝癌 STATHMIN 免疫组化法 WESTERNBLOT
下载PDF
CD74介导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对宫颈癌细胞生物学行为的影响 被引量:5
13
作者 成荣杰 李楠 《中国实验诊断学》 2020年第10期1689-1693,共5页
目的观察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MIF)及其受体CD74对宫颈鳞癌细胞株SiHa增殖、侵袭、转移等生物学行为的影响。方法培养人宫颈癌SiHa细胞,免疫细胞化学法检测细胞中MIF及CD74蛋白的表达情况;应用外源性人重组MIF(rhMIF)、抗-CD74单抗处... 目的观察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MIF)及其受体CD74对宫颈鳞癌细胞株SiHa增殖、侵袭、转移等生物学行为的影响。方法培养人宫颈癌SiHa细胞,免疫细胞化学法检测细胞中MIF及CD74蛋白的表达情况;应用外源性人重组MIF(rhMIF)、抗-CD74单抗处理细胞,分别采用CCK-8法、细胞划痕实验及Transwell小室法观察MIF及CD74对癌细胞增殖、迁移及侵袭力的改变。结果免疫细胞化学法显示MIF及CD74蛋白均可在SiHa细胞中表达;rhMIF处理后细胞增殖力加强、呈时间-剂量依赖性,且细胞的体外迁移及侵袭力明显提升(P<0.05);当用抗CD74单抗预处理细胞后,可抑制MIF的促宫颈癌细胞恶性增殖作用,但对细胞的迁移及侵袭能力无明显影响。结论MIF具有调控SiHa细胞增殖、迁移及侵袭等生物学行为的作用,其中CD74介导MIF促进了癌细胞的恶性增殖力,提示两者在宫颈癌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MIF) 宫颈癌 CD74 增殖 侵袭
下载PDF
苦参碱在肝细胞癌中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4
作者 王昱文 成秉林 张淑君 《现代肿瘤医学》 CAS 2017年第12期2000-2003,共4页
苦参碱是传统中药苦参中的主要有效成分,大量实验研究表明其具有广泛的抗肿瘤活性。目前,苦参碱在抗肝细胞癌中的作用研究备受关注,许多实验研究表明其具有较强的抗肝细胞癌活性,故本文结合国内外最新研究进展综述了苦参碱抗肝细胞癌作... 苦参碱是传统中药苦参中的主要有效成分,大量实验研究表明其具有广泛的抗肿瘤活性。目前,苦参碱在抗肝细胞癌中的作用研究备受关注,许多实验研究表明其具有较强的抗肝细胞癌活性,故本文结合国内外最新研究进展综述了苦参碱抗肝细胞癌作用机制的研究,包括:(1)体外细胞水平;(2)体内动物移植瘤水平。以期为临床合理用药起到指导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细胞癌 苦参碱 抗肿瘤 作用机制
下载PDF
MYC抑制剂与小细胞肺癌关系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5
作者 刘佳 张淑君 成秉林 《现代肿瘤医学》 CAS 2018年第2期288-290,共3页
MYC在多种肿瘤中高表达,发挥重要的生物学作用,MYC抑制剂Omomyc可抑制MYC和其他基因或蛋白结合。Omomyc可停滞小细胞肺癌细胞的细胞周期,并促进细胞凋亡,机制与p21相关。本文综述MYC的概念和作用,总结MYC与肿瘤的关系,论述MYC抑制剂Omo... MYC在多种肿瘤中高表达,发挥重要的生物学作用,MYC抑制剂Omomyc可抑制MYC和其他基因或蛋白结合。Omomyc可停滞小细胞肺癌细胞的细胞周期,并促进细胞凋亡,机制与p21相关。本文综述MYC的概念和作用,总结MYC与肿瘤的关系,论述MYC抑制剂Omomyc的作用机制和研究进展,讨论Omomyc促小细胞肺癌细胞凋亡的作用机制与p21的相关性。MYC与肿瘤密切的关系使MYC抑制剂Omomyc的研究日益重要,本文旨在为临床治疗靶点提供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YC Omomyc 小细胞肺癌
下载PDF
结肠癌中E-钙粘素的表达与微血管密度及预后的关系 被引量:1
16
作者 张晓辉 李妍 《现代肿瘤医学》 CAS 2008年第2期229-230,共2页
目的:探讨结肠癌E-钙粘素(E-cadherin,E-cad)的表达与微血管密度(MVD)及预后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58例结肠癌,20例结肠腺瘤和18例正常结肠组织中E-cad及CD34的表达。结果:结肠癌中E-cad低表达率(82.8%)显著高于结肠腺瘤(5... 目的:探讨结肠癌E-钙粘素(E-cadherin,E-cad)的表达与微血管密度(MVD)及预后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58例结肠癌,20例结肠腺瘤和18例正常结肠组织中E-cad及CD34的表达。结果:结肠癌中E-cad低表达率(82.8%)显著高于结肠腺瘤(50.0%);E-cad高表达组的生存期显著高于低表达组(P=0.034);E-cad的表达与MVD有相关性(P=0.030);MVD值≥39的结肠癌患者的平均生存时间低于MVD值<39的患者(P=0.020)。结论:结肠癌中E-cad与血管的生成相关。E-cad及CD34的表达可作为评估结肠癌患者预后的有意义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钙粘素 微血管密度 结肠癌
下载PDF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大鼠脑梗死的研究 被引量:3
17
作者 李军 杜金荣 戴艳萍 《黑龙江医学》 2011年第9期663-664,共2页
目的研究探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对SD大鼠脑梗死的治疗效果。方法分离培养SD大鼠BMSCs,并建立大脑中动脉栓塞实验动物模型;尾静脉注射BMSCs并设立PBS对照组,观察大鼠神经损伤程度和测定脑梗死体积。结果 BMSCs移植组大鼠神经功能... 目的研究探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对SD大鼠脑梗死的治疗效果。方法分离培养SD大鼠BMSCs,并建立大脑中动脉栓塞实验动物模型;尾静脉注射BMSCs并设立PBS对照组,观察大鼠神经损伤程度和测定脑梗死体积。结果 BMSCs移植组大鼠神经功能评分比同时间点PBS对照组大鼠明显下降(P<0.05);BMSCs移植组大鼠脑梗死面积为(95±18)mm3,明显<PBS对照组大鼠(P<0.05)。结论经静脉注射BMSCs对脑梗死大鼠有一定的治疗效果,为临床治疗脑梗死提供实验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物实验 干细胞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脑梗死
下载PDF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脑梗死大鼠的研究 被引量:2
18
作者 李军 王立峰 戴艳萍 《黑龙江医学》 2010年第11期824-827,共4页
目的研究静脉移植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arrow stromal cells,BMSCs)对脑梗死模型大鼠的影响。方法对10只同种异体SD大鼠的BMSCs进行体外分离、培养、扩增、纯化后,用5-溴脱氧尿嘧啶核苷(5-bromodcexyurid ine,BrdU)进行标记;大脑中... 目的研究静脉移植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arrow stromal cells,BMSCs)对脑梗死模型大鼠的影响。方法对10只同种异体SD大鼠的BMSCs进行体外分离、培养、扩增、纯化后,用5-溴脱氧尿嘧啶核苷(5-bromodcexyurid ine,BrdU)进行标记;大脑中动脉线栓发制作脑梗死动物模型,制模后7 d,完全随机分为A、B、C 3组:A组22只,做为BMSCs移植组,经鼠尾静脉注射2.0×106/mL的BMSCs细胞悬液;B组22只,做为对照组,注射1.0 mL培养液;C组22只,做为空白手术对照组。注射后2、3、6周,免疫组织化学检测BMSCs在梗死周围区的存活、分布、分化并计数,观察损伤脑内生长相关蛋白-43(growth associatedprotein-43,GAP-43)、神经丝蛋白200(neurofilament 200,NF200)和巢蛋白的表达,注射后1、2、3、4、5、6周,进行评分。结果移植后2、3、6周,BrdU阳性的BMSCs主要分布于脑梗死周围区。计数发现,移植后2周,BrdU阳性的BMSCs约占移植细胞数的5.9%,3周占5.3%,6周占3.9%;移植后2周,BMSCs形态大多变为圆形或椭圆形,部分阳性标记的细胞长出神经元样突起,约12.6%表达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lialfribrillary acid ic protein,GAFP),约6.3%表达神经元特异性核蛋白(neuronal nuclear antigen,NeuN);移植后2、3、6周,A组GAP-43、NF200、巢蛋白的表达,明显高于B、C组(P<0.05);移植后3周开始,A组的评分在各观察时间点明显高于B、C组(P<0.05)。结论通过静脉注射的BMSCs能向梗死病灶内迁徙、存活,表现出对梗死灶的趋化性,并向神经元和星形胶质细胞分化,上调GAP-43、NF200和巢蛋白的表达,改善神经功能,可应用于治疗脑梗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间充质干细胞 静脉移植 脑梗死
下载PDF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肝中叶注射移植治疗新西兰大白兔肝脏衰竭
19
作者 凌霄华 胡成乙 +3 位作者 洪钰 于欣 米丽娜 杨小明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4期2560-2563,共4页
背景:肝细胞移植作为治疗肝脏衰竭的一种有效方法在各种动物模型及临床应用中得到广泛证实,但供体短缺及移植肝细胞增殖困难等问题严重困扰着肝细胞移植的发展。研究表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具有向肝细胞及胆管上皮细胞双向分化的潜能,而... 背景:肝细胞移植作为治疗肝脏衰竭的一种有效方法在各种动物模型及临床应用中得到广泛证实,但供体短缺及移植肝细胞增殖困难等问题严重困扰着肝细胞移植的发展。研究表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具有向肝细胞及胆管上皮细胞双向分化的潜能,而且具有强大的增殖能力,它作为一种新的细胞来源为解决上述难题提供了新思路。目的:以肝中叶注射移植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治疗新西兰大白兔肝脏衰竭,验证其效果。方法:健康雄性新西兰大白兔给予D-氨基半乳糖24h后,移植组于肝中叶注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悬液3mL(1×109L-1),对照组注射相同体积不含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培养液。移植后48h、72h、1周、4周取外周血测定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活性,移植后4周取肝脏做病理检测。结果与结论:移植后新西兰大白兔肝功能指标明显下降,在第4周时移植组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活性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移植后4周对照组表现为肝索紊乱,肝细胞肿胀变性、灶性及大片坏死,伴出血及炎性细胞浸润。移植组显示肝小叶结构可辨认,点状坏死肝细胞间再生肝细胞较前增多,汇管区、中央静脉及坏死灶周围可见核/浆比例较大的小细胞,并向肝组织内延伸,可见灶性增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脏衰竭 大白兔 病理 肝功能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下载PDF
Survivin反义核酸诱导肝癌细胞凋亡及降低化疗药物耐药的研究
20
作者 凌霄华 胡成乙 +3 位作者 洪钰 于欣 米丽娜 杨小明 《胃肠病学和肝病学杂志》 CAS 2010年第6期540-542,共3页
目的构建Survivin反义核酸真核表达载体(anti-pcDNA3-svv),探讨其对肝癌细胞的凋亡诱导作用及降低化疗耐药的机制。方法采用Survivin反义核酸瞬时电转染法转染肝癌细胞系Skov3,筛选出阳性细胞株。以Western-blot检测生存素蛋白的表达,... 目的构建Survivin反义核酸真核表达载体(anti-pcDNA3-svv),探讨其对肝癌细胞的凋亡诱导作用及降低化疗耐药的机制。方法采用Survivin反义核酸瞬时电转染法转染肝癌细胞系Skov3,筛选出阳性细胞株。以Western-blot检测生存素蛋白的表达,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其对Skov3的凋亡诱导作用,并检测实验组细胞(Skov3-SVVanti)MDR-1mRNA的表达。结果稳定表达an-ti-pcDNA3-svv的Skov3-SVVanti其生存素蛋白表达比未转染者明显降低,Skov3-SVVanti组细胞流式细胞仪检测显示其凋亡率为19%。Skov3-SVVanti组MDR-1mRNA表达较Skov3组明显减少(P<0.01)。结论 Survivin反义核酸可诱导肝癌细胞凋亡,并通过降低MDR-1mRNA表达,降低化疗药物耐药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URVIVIN反义核酸 肝癌 凋亡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