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2篇文章
< 1 2 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在激素受体阳性乳腺癌新辅助治疗中的研究进展
1
作者 高天 李照廷 肖敏 《实用肿瘤杂志》 2025年第1期1-6,共6页
乳腺癌是全球发病率最高的恶性肿瘤,其中激素受体阳性(hormone receptor positive,HR+)乳腺癌占比最高。针对HR+乳腺癌的新辅助治疗,目前的主流方案是新辅助化疗(neoadjuvant chemotherapy,NACT)和新辅助内分泌治疗(neoadjuvant endocri... 乳腺癌是全球发病率最高的恶性肿瘤,其中激素受体阳性(hormone receptor positive,HR+)乳腺癌占比最高。针对HR+乳腺癌的新辅助治疗,目前的主流方案是新辅助化疗(neoadjuvant chemotherapy,NACT)和新辅助内分泌治疗(neoadjuvant endocrine therapy,NET),但两者均有不足。近年来免疫治疗发展迅速,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mmune checkpoint inhibitors,ICIs)作为主要的免疫治疗方法之一,在乳腺癌治疗中的应用不断前移,在新辅助治疗领域具有广阔的前景。本文就HR+乳腺癌的免疫微环境和ICIs在HR+乳腺癌新辅助治疗中的各种联合方案进行综述,以期为后续的临床研究和应用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激素受体阳性乳腺癌 免疫检查点抑制剂 新辅助治疗 免疫治疗
下载PDF
甘草酸通过抑制OGT-MDH1信号通路减轻三阴性乳腺癌对紫杉醇的耐药性
2
作者 于凭洋 李金阳 +1 位作者 窦赫 肖敏 《癌变.畸变.突变》 2025年第1期33-38,共6页
目的:紫杉醇耐药是三阴性乳腺癌化疗失败的重要原因之一,本研究探讨甘草酸(GA)对三阴性乳腺癌紫杉醇(PTX)耐药细胞的增敏效果,并研究其机制。方法:以对紫杉醇耐药的MDA-MB-231细胞和BT-20细胞为研究对象,将细胞分为PTX处理组,及低、中... 目的:紫杉醇耐药是三阴性乳腺癌化疗失败的重要原因之一,本研究探讨甘草酸(GA)对三阴性乳腺癌紫杉醇(PTX)耐药细胞的增敏效果,并研究其机制。方法:以对紫杉醇耐药的MDA-MB-231细胞和BT-20细胞为研究对象,将细胞分为PTX处理组,及低、中、高剂量GA联用组(在PTX处理的基础上,分别加入2.5、5、10μmol/L的GA),采用磺酰罗丹明B比色法检测细胞活力。将细胞分为DMSO对照组、40 nmol/L PTX处理组、10μmol/L GA处理组、40 nmol/L PTX和10μmol/L GA联用组,采用细胞集落形成实验检测细胞增殖活力,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Western blot实验检测Bcl-2、Bax、c-PARP、OGT和MDH1蛋白水平。结果:使用2.5、5和10μmol/L GA联用PTX处理PTX耐药细胞5 d,磺酰罗丹明B比色法检测结果显示与PTX组相比,GA联用PTX导致三阴性乳腺癌PTX耐药细胞活力下降并呈剂量依赖性。细胞集落形成实验结果显示,与对照组比较,GA联用PTX组细胞的集落形成率降低。流式细胞术结果显示,与PTX组比较,GA联用PTX处理耐药MDA-MB-231细胞48和72 h后,subG1群细胞的比例增加。Western blot实验显示GA联用PTX组细胞Bcl-2蛋白表达水平降低,Bax和c-PARP的蛋白表达水平升高。Western blot实验结果显示GA联用PTX显著抑制O-GlcNAcylation糖基化修饰、OGT和MDH1蛋白的表达水平。结论:甘草酸可以通过抑制OGT-MDH1信号通路显著增强PTX耐药细胞对紫杉醇的敏感性,减轻三阴性乳腺癌对紫杉醇的耐药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草酸 OGT-MDH1信号通路 三阴性乳腺癌 紫杉醇 耐药
下载PDF
肿瘤微环境在乳腺癌发生发展及治疗中的作用 被引量:7
3
作者 李伟 李文杰 +1 位作者 刘春晓 钱诚 《现代肿瘤医学》 CAS 2017年第20期3349-3353,共5页
乳腺癌是女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且发病群体日趋年轻化。随着对其研究的不断深入,人们发现它的侵袭转移过程并非乳腺肿瘤细胞单方面的作用,而是乳腺癌与其所处的肿瘤微环境(tumor microenvironment,TME)相互作用而引起的。故应从乳腺肿... 乳腺癌是女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且发病群体日趋年轻化。随着对其研究的不断深入,人们发现它的侵袭转移过程并非乳腺肿瘤细胞单方面的作用,而是乳腺癌与其所处的肿瘤微环境(tumor microenvironment,TME)相互作用而引起的。故应从乳腺肿瘤微环境中整体研究其发生发展,乳腺癌的治疗也应置于肿瘤微环境中综合考虑,这对寻找新的抗癌作用靶点意义重大。本文就肿瘤微环境中几种主要细胞和因子与乳腺癌发生发展的关系展开论述,并对乳腺癌新的抗癌作用靶点进行探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肿瘤微环境 乳腺癌 发生发展 治疗
下载PDF
肿瘤医院工作环境对护士创新行为的影响 被引量:16
4
作者 朱富娣 《护理管理杂志》 2016年第9期625-626,共2页
目的了解肿瘤医院工作环境对护士创新行为的影响。方法采用护士工作环境量表和创新行为量表对400名肿瘤医院护士进行调查。结果肿瘤医院护士的工作环境评分为(3.26±0.61)分,创新行为评分为(3.98±0.50)分;工作环境及其各维度... 目的了解肿瘤医院工作环境对护士创新行为的影响。方法采用护士工作环境量表和创新行为量表对400名肿瘤医院护士进行调查。结果肿瘤医院护士的工作环境评分为(3.26±0.61)分,创新行为评分为(3.98±0.50)分;工作环境及其各维度得分均与创新行为呈正相关(P<0.01或P<0.05);高质量护理服务基础和参与医院事务为肿瘤医院护士创新行为的主要影响因素(P<0.01)。结论肿瘤医院护理管理者应着重创造良好的医院工作环境,激发护士的创新行为,提高护理服务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肿瘤医院 工作环境 创新行为 护士
下载PDF
2019年美国临床肿瘤学会年会乳腺癌内分泌治疗重要内容解读 被引量:2
5
作者 黄元夕 《医学研究杂志》 2019年第11期1-4,共4页
2019年美国临床肿瘤学会年会(ASCO)于5月31日~6月4日在芝加哥隆重召开,报道了乳腺癌内分泌治疗的最新进展.其中早期激素受体阳性(HR+)乳腺癌的进展包括:①首次直接比较了辅助治疗中内分泌与化疗序贯还是同步的疗效;②完成5年内分泌辅助... 2019年美国临床肿瘤学会年会(ASCO)于5月31日~6月4日在芝加哥隆重召开,报道了乳腺癌内分泌治疗的最新进展.其中早期激素受体阳性(HR+)乳腺癌的进展包括:①首次直接比较了辅助治疗中内分泌与化疗序贯还是同步的疗效;②完成5年内分泌辅助治疗方案后,预测远期复发风险的工具如乳腺癌指数(breast cancer index,BCI)、5年后临床治疗评分(clinical treatment score at 5 years,CTS5)等.对于晚期HR阳性乳腺癌的进展主要包括:①CDK4/6抑制剂联合内分泌治疗已有研究的深入分析,包括早期进展的预测标志物、CDK4/6抑制剂联合内分泌耐药后的药物选择;②其他靶向药物如PI3K抑制剂、AKT抑制剂联合内分泌治疗的进展情况.本文中笔者对激素受体阳性乳腺癌的内分泌治疗在早期和晚期的部分重要进展进行了报道和解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激素受体阳性 内分泌治疗 ASCO 靶向药物 乳腺癌 药物选择
下载PDF
急性乳腺炎患者的外科护理体会 被引量:2
6
作者 薛萍 李阅 《中国伤残医学》 2013年第12期289-289,共1页
急性乳腺炎是乳房的急性化脓性感染,好发于产后哺乳的妇女,尤以3~4周的初产妇多见。致病菌多为金黄色葡萄球菌。乳汁淤积有利于细菌生长繁殖,是引起急性乳腺炎的主要原闪。乳头发育不良(如乳头过小或凹陷)、
关键词 急性乳腺炎 外科护理 乳头发育不良 急性化脓性感染 金黄色葡萄球菌 患者 产后哺乳 生长繁殖
原文传递
乳腺钼靶肿块自监督预训练迁移检测方法研究
7
作者 莫宏伟 孙琪 +3 位作者 孙鹏 张显玉 孙江宏 孙惟嘉 《智能系统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082-1091,共10页
借助深度学习技术在乳腺钼靶领域辅助医生进行乳腺癌诊断在当下已经成为很多研究关注的热点,诊断技术主要包括良恶性分类、病灶区域检测以及病灶区域分割等。由于深度学习训练的模型性能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大量的带有标注的数据,而医学图... 借助深度学习技术在乳腺钼靶领域辅助医生进行乳腺癌诊断在当下已经成为很多研究关注的热点,诊断技术主要包括良恶性分类、病灶区域检测以及病灶区域分割等。由于深度学习训练的模型性能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大量的带有标注的数据,而医学图像数据集往往存在数据量少、标注成本昂贵以及公开数据集标注质量差等现象,所以在医学图像领域应用深度学习技术具有重重困难。为使基于深度学习的乳腺钼靶计算机辅助诊断技术的开发不受限于大量有标注的数据,提出一种适用于钼靶自监督目标检测方法来完成乳腺钼靶肿块检测任务,利用大量来自肿瘤医院的数据预训练,并在公开数据集DDSM上进行微调与测试。实验结果表明,提出模型在乳腺钼靶肿块检测任务中表现优异,并且不依赖于位置标签,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与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目标检测 自监督 钼靶影像 预训练 数据增强 视觉表示 卷积神经网络 图像分类
下载PDF
循环肿瘤DNA在复发转移性乳腺癌中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4
8
作者 杨云 黄元夕 《现代肿瘤医学》 CAS 2019年第2期339-342,共4页
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精准医疗概念的提出,循环肿瘤DNA(circulating tumor DNA,ctDNA)检测在肿瘤治疗过程中受到极大的关注。ctDNA携带肿瘤相同遗传信息,反应肿瘤负荷,用于肿瘤早期筛查,耐药性研究,复发转移监测,预后评估。本文深入探讨... 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精准医疗概念的提出,循环肿瘤DNA(circulating tumor DNA,ctDNA)检测在肿瘤治疗过程中受到极大的关注。ctDNA携带肿瘤相同遗传信息,反应肿瘤负荷,用于肿瘤早期筛查,耐药性研究,复发转移监测,预后评估。本文深入探讨循环肿瘤DNA在复发移性乳腺癌中的作用,使其成为乳腺癌患者监测转移和预后的常规的检测指标,并有助于明确耐药性产生的机制,发现乳腺癌转移治疗的新靶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发转移性乳腺 循环肿瘤DNA 早期诊断 探索耐药 预后
下载PDF
外泌体miRNAs在乳腺癌肿瘤微环境中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3
9
作者 马爽 窦赫 +2 位作者 刘宇琪 邾月 肖敏 《现代肿瘤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8期3295-3299,共5页
乳腺癌是全球女性最常发生的恶性肿瘤,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是复发、转移和耐药性的出现。研究已经证明,外泌体介导癌细胞与肿瘤微环境之间的信息交流,外泌体携带的miRNAs通过差异表达于乳腺癌细胞,在微环境中影响癌基因表达的调控,介导... 乳腺癌是全球女性最常发生的恶性肿瘤,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是复发、转移和耐药性的出现。研究已经证明,外泌体介导癌细胞与肿瘤微环境之间的信息交流,外泌体携带的miRNAs通过差异表达于乳腺癌细胞,在微环境中影响癌基因表达的调控,介导乳腺癌细胞的信号通路,调节癌细胞周期进程以及重塑肿瘤相关成纤维细胞等,从而促进乳腺癌的发生、发展和转移;另外外泌体介导中和、药物外排和免疫系统抑制三种主要机制导致耐药性。未来,各种类型乳腺癌中差异表达的miRNAs有望成为临床诊断和预后的相关生物标志物,及抗肿瘤治疗的新靶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癌 外泌体 MIRNAS 肿瘤微环境 肿瘤相关成纤维细胞
下载PDF
乳腔镜在乳腺癌外科治疗中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4
10
作者 朱壁法 陶维阳 《现代肿瘤医学》 CAS 2017年第24期4069-4072,共4页
乳腺癌是女性常见的恶性肿瘤,对患者的生命与健康产生严重威胁。目前临床上乳腺癌的治疗主要以手术为主,传统手术方式存在手术切口长、疤痕大、功能损伤且恢复慢等问题。随着科技及医疗水平的发展,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患者对手术伤... 乳腺癌是女性常见的恶性肿瘤,对患者的生命与健康产生严重威胁。目前临床上乳腺癌的治疗主要以手术为主,传统手术方式存在手术切口长、疤痕大、功能损伤且恢复慢等问题。随着科技及医疗水平的发展,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患者对手术伤口恢复后形体美要求越来越高,乳腔镜下乳腺癌微创手术应运而生,其手术切口小,美观,并发症少,恢复快,显著提高了患者术后生活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癌 乳腔镜外科 微创
下载PDF
乳腺癌肿瘤微环境中间质细胞介导的化疗耐药性研究进展 被引量:3
11
作者 陈都(综述) 钱诚(审校) 《实用肿瘤学杂志》 CAS 2020年第4期382-386,共5页
乳腺癌是一种具有异质性的全身性疾病,其微环境主要由肿瘤细胞及多种非肿瘤细胞组成。其中间充质干细胞在肿瘤的发生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间充质干细胞可直接通过缝隙连接、膜受体和微管或间接通过可溶性分子与肿瘤细胞及其微环境相... 乳腺癌是一种具有异质性的全身性疾病,其微环境主要由肿瘤细胞及多种非肿瘤细胞组成。其中间充质干细胞在肿瘤的发生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间充质干细胞可直接通过缝隙连接、膜受体和微管或间接通过可溶性分子与肿瘤细胞及其微环境相互作用。肿瘤相关成纤维细胞来源于癌旁成纤维细胞或间充质干细胞,在肿瘤耐药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在乳腺癌中,肿瘤干细胞与其所处微环境处于动态平衡状态,其表型受细胞因子的密切调控。间质细胞通过与乳腺癌细胞的相互作用,进而对其生物学特性产生重要影响。另外,间质细胞可改变肿瘤细胞对化疗药物的敏感性,进而使其产生耐药。因此,解决肿瘤间质细胞介导的化疗耐药是成功治疗中晚期乳癌的关键。本文主要阐述了间质细胞在乳腺癌微环境中介导化疗耐药的研究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癌 肿瘤间质细胞 化疗耐药
下载PDF
男性乳腺癌转移模式的研究及远处转移预测模型的构建和验证
12
作者 魏博 杨帅 +8 位作者 孙婉童 李国政 刘磊 杨灵冰 傅子彤 庞天泽 周子越 隋世尧 许守平 《中国肿瘤外科杂志》 CAS 2024年第4期349-356,共8页
目的探究男性乳腺癌(MBC)的远处转移模式,分析MBC发生远处转移的危险因素,进一步构建并验证MBC发生远处转移的预测模型。方法回顾性分析美国监测、流行病学和结果(SEER)数据库中2010—2020年MBC患者的临床病理学数据,按照7∶3随机分为... 目的探究男性乳腺癌(MBC)的远处转移模式,分析MBC发生远处转移的危险因素,进一步构建并验证MBC发生远处转移的预测模型。方法回顾性分析美国监测、流行病学和结果(SEER)数据库中2010—2020年MBC患者的临床病理学数据,按照7∶3随机分为训练集和测试集,选取2010—2020年就诊于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的MBC患者125例作为外部验证集。训练集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筛选出MBC远处转移的独立影响因素,进一步构建Logistic回归预测模型,通过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校准曲线以及临床决策曲线(DCA)对模型进行评价。开发基于Web的网页计算器使该模型在线使用。结果在SEER数据库中的3592例MBC患者,有354例患者在初始诊断时即发生了远处转移,占病例数的9.86%,其中骨是最常见的转移部位(3.8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婚姻状态、诊断到治疗的时间、病理学类型、T分期、N分期和分子分型是MBC发生远处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基于这些独立影响因素构建Logistic回归预测模型并进行验证:训练集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838,测试集AUC值为0.836,外部验证集AUC值为0.717,模型具有很好的预测能力;校准曲线显示预测模型对MBC患者发生远处转移的预测结果与实际结果之间具有较高的一致性;DCA曲线显示该模型可以使患者有更高的临床获益。结论男性乳腺癌远处转移模式的预测模型对患者发生远处转移具有较好的预测性能,有助于临床医师对于高危患者的早期识别并为患者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男性乳腺癌 转移模式 预测模型 SEER数据库
下载PDF
血清SELDI蛋白质指纹图谱在乳腺癌腋淋巴结转移中的应用研究 被引量:8
13
作者 庞达 杨艳梅 +3 位作者 张国强 马玉彦 唐雅莉 龚建平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7期1010-1014,共5页
目的:应用SELDI技术和生物信息学方法从血清中筛选乳腺癌蛋白质标志物并构建检测模型,为预测腋淋巴结(axillary lymph nodes,ALN)转移等提供可能的简便易行的方法。方法:应用SELDI-TOF-MS作为蛋白质组学摘要目的:应用SELDI技术和生物信... 目的:应用SELDI技术和生物信息学方法从血清中筛选乳腺癌蛋白质标志物并构建检测模型,为预测腋淋巴结(axillary lymph nodes,ALN)转移等提供可能的简便易行的方法。方法:应用SELDI-TOF-MS作为蛋白质组学摘要目的:应用SELDI技术和生物信息学方法从血清中筛选乳腺癌蛋白质标志物并构建检测模型,为预测腋研究平台,采用CM10芯片,对乳腺癌的血清进行了检测,探讨了乳腺癌患者血清蛋白质指纹图谱与是否发生ALN转移的关系,并结合生物信息学方法建立了相应的检测模型。结果:通过对ALN有(无)转移的乳腺癌患者血清蛋白指纹图谱数据的比较,找到了11个差异蛋白质峰(P<0.05),M/Z为M2164.16,M3269.90和M3272.31的3个蛋白质峰被选择用于构建分类决策树模型,该模型的交叉验证(测试组)总准确率为81.8%,ALN有转移的乳腺癌患者检出率为83.3%,ALN无转移的检出率为80%。结论:构建的分类决策树模型能达到区分ALN是否有转移的最佳效果,SELDI技术在确定乳腺癌患者是否发生腋淋巴结转移方面有一定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癌 表面增强激光解吸电离-飞行时间质谱 生物信息学 蛋白质组学 CM10芯片
下载PDF
经皮超声造影观察荷瘤兔乳腺癌转移前哨淋巴结 被引量:4
14
作者 程文 张丹丹 +4 位作者 王秋程 王玉君 荆慧 韩雪 韩继广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8期1161-1164,共4页
目的探讨经皮CEUS检测荷瘤兔乳腺癌转移前哨淋巴结(MSLN)的价值。方法建立28只兔VX2乳腺癌模型,建模3周后对其行CEUS检查、99 Tcm-SC淋巴闪烁照像和亚甲蓝示踪成像检测SLN,观察是否存在转移,以病理结果为金标准,计算并比较3种方法对SLN... 目的探讨经皮CEUS检测荷瘤兔乳腺癌转移前哨淋巴结(MSLN)的价值。方法建立28只兔VX2乳腺癌模型,建模3周后对其行CEUS检查、99 Tcm-SC淋巴闪烁照像和亚甲蓝示踪成像检测SLN,观察是否存在转移,以病理结果为金标准,计算并比较3种方法对SLN的检出率,并评价诊断效能。结果 CEUS、99 Tcm-SC淋巴闪烁照像和亚甲蓝示踪对SLN检出率分别为80.56%(29/36)、86.11%(31/36)和77.78%(28/3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956),诊断MSLN的敏感度、特异度、准确率分别为90.48%(19/21)、75.00%(6/8)、86.21%(25/29),92.31%(24/26)、40.00%(2/5)、83.87%(26/31)和87.50%(21/24)、75.00%(3/4)、85.71%(24/28),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CEUS检测MSLN效能与99 Tcm-SC淋巴闪烁照像和亚甲蓝示踪成像无明显差异,且无创、操作简便、价格低廉,临床前景广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肿瘤 前哨淋巴结 造影剂 超声检查 模型 动物
下载PDF
新辅助化疗对乳腺癌分子表型的影响 被引量:6
15
作者 张乃千 陶维阳 +2 位作者 史蓬亮 牛明 庞达 《实用肿瘤学杂志》 CAS 2013年第2期160-164,共5页
目的比较新辅助化疗前后乳腺癌患者肿瘤组织中ER、PR及Her-2的表达变化,探索新辅助化疗与其变化的关系。方法回顾性收集接受新辅助化疗的乳腺癌患者78例,入院之前均未接受过任何化疗、放疗及内分泌治疗。患者在化疗前均接受空心针穿... 目的比较新辅助化疗前后乳腺癌患者肿瘤组织中ER、PR及Her-2的表达变化,探索新辅助化疗与其变化的关系。方法回顾性收集接受新辅助化疗的乳腺癌患者78例,入院之前均未接受过任何化疗、放疗及内分泌治疗。患者在化疗前均接受空心针穿刺活检明确诊断为局部浸润性癌,经4个周期化疗后接受手术治疗。化疗前后的肿瘤组织采用福尔马林固定,石蜡包埋后病理切片,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化疗前后肿瘤组织中ER、PR和Her-2的表达情况,Her-2(++)的患者通过FISH检测验证其表达情况。结果新辅助化疗前后ER、PR、Her-2的表达均发生了改变,78例患者中ER表达阳性转变为阴性的百分比为6.67%(3/45),阴性转变为阳性的百分比为24.24%(8/33);PR表达阳性转变为阴性的百分比为23.53%(8/34),阴性转变为阳性的百分比为20.45%(9/44);Her-2表达阳性转变为阴性的百分比为16.67%(3/18),无患者由阴性转变为阳性,但差异均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ER表达在新辅助化疗后发生变化者在组织分级2级和3级患者中所占的比例分别为63.63%和36.3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08);而PR表达发生变化者在组织学分级为2级和3级的患者所占比例分别为58.82%和41.1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6)。Her-2表达变化在组织学分级2级和3级的患者所占比例分别为66.67%和33.3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78)。结论新辅助化疗前后,PR的表达在3级乳腺癌中会发生明显变化,而ER,Her-2的表达未受新辅助化疗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癌 新辅助化疗 ER PR HER-2
下载PDF
1990-2019年中国女性人群归因于代谢危险因素的乳腺癌疾病负担 被引量:6
16
作者 张馨 吴羡美 +3 位作者 李虹 刘晓舟 孔德文 陈琢 《实用肿瘤学杂志》 CAS 2023年第2期107-111,共5页
目的分析1990—2019年中国女性人群归因于代谢危险因素乳腺癌疾病负担的变化趋势,为制定有针对性的防治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基于2019年全球疾病负担研究(Global burden of disease study 2019,GBD 2019)数据库,采用死亡、伤残调整生... 目的分析1990—2019年中国女性人群归因于代谢危险因素乳腺癌疾病负担的变化趋势,为制定有针对性的防治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基于2019年全球疾病负担研究(Global burden of disease study 2019,GBD 2019)数据库,采用死亡、伤残调整生命年(Disability adjusted life year,DALY)、伤残损失健康寿命年(Years lived with disability,YLD)、早死损失寿命年(Years of life lost,YLL)和人群归因分值(Population attributable faction,PAF),分析中国女性人群归因于代谢危险因素的乳腺癌疾病负担变化趋势。结果1990—2019年,中国与全球归因代谢危险因素乳腺癌的年龄标化死亡率和DALY率均呈上升趋势,中国归因标化死亡率和DALY率平均每年分别上升1.79%(95%CI:1.51%~2.07%,P<0.05)和1.77%(95%CI:1.45%~2.09%,P<0.05),全球归因标化死亡率和DALY率平均每年分别上升0.80%(95%CI:0.69%~0.92%,P<0.05)和0.97%(95%CI:0.91%~1.04%,P<0.05),中国上升幅度高于全球。1990—2019年中国女性各年龄组归因代谢危险因素乳腺癌所致的PAF存在差异,50~69以及70岁以上年龄组PAF值较大;归因DALY率在50~69年龄组达最高,归因死亡率随年龄的增长呈上升趋势,在≥70岁年龄组达最高。与1990年相比,2019年代谢危险因素中高体重指数所致乳腺癌的死亡人数以及DALY分别增长了450.34%和440.28%,死亡率以及DALY率分别增长了352.48%和344.20%。结论中国女性人群归因于代谢危险因素乳腺癌疾病负担沉重,中老年女性人群为高危人群。此外,代谢危险因素中高体重指数是重要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乳腺癌 代谢危险因素 疾病负担
下载PDF
乳腺癌术后上肢淋巴水肿的发生因素分析与护理 被引量:40
17
作者 刘晓溪 王世宣 《护士进修杂志》 2016年第8期715-717,共3页
目的探讨乳腺癌术后上肢淋巴水肿的发生因素,并提出针对性的护理措施。方法 2011年7月-2015年2月选择在我院诊治的早期乳腺癌女性患者150例,给予腋窝淋巴清扫手术治疗,观察与记录术后3个月上肢淋巴水肿发生情况,积极调查与随访患者的病... 目的探讨乳腺癌术后上肢淋巴水肿的发生因素,并提出针对性的护理措施。方法 2011年7月-2015年2月选择在我院诊治的早期乳腺癌女性患者150例,给予腋窝淋巴清扫手术治疗,观察与记录术后3个月上肢淋巴水肿发生情况,积极调查与随访患者的病历资料;上肢淋巴水肿患者都给予肢体气压与功能锻炼干预,周期为14 d。结果 150例患者术后发生上肢淋巴水肿20例,发生率为13.3%,Logistic回归统计学分析显示,放疗、术后切口延迟愈合、术后上肢功能锻炼和合并高血压是导致上肢淋巴水肿发生的主要影响因素(P<0.05)。上肢淋巴水肿20例患者给予针对性护理后,疼痛评分(1.87±0.45)分,明显下降,上臂差值(1.19±0.40)cm,明显增加,而前臂差值(0.73±0.72)cm,明显降低,与护理前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上肢淋巴水肿患者的生理状况、社会/家庭状况、情感状况和功能状况评分都明显高于护理前(P<0.05)。结论乳腺癌术后上肢淋巴水肿的发生率较高,主要发生因素包括放疗、术后切口延迟愈合、术后上肢功能锻炼和合并高血压,积极有针对性的护理能改善水肿状况与缓解疼痛,从而提高生存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癌 上肢淋巴水肿 疼痛 护理
下载PDF
心理教育支持干预对乳腺癌术后出院患者疾病不确定感的影响 被引量:15
18
作者 孔孟琼 刘晶 郑守华 《护理学杂志》 2010年第18期68-70,共3页
目的探讨心理教育支持干预对乳腺癌术后出院患者疾病不确定感的影响。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抽取乳腺癌术后出院患者80例为研究对象,将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患者出院后接受常规随访,干预组在常规随访的同时... 目的探讨心理教育支持干预对乳腺癌术后出院患者疾病不确定感的影响。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抽取乳腺癌术后出院患者80例为研究对象,将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患者出院后接受常规随访,干预组在常规随访的同时给予乳腺癌心理教育支持干预。于干预2、4、6个月后对患者进行疾病不确定感水平的评价。结果两组疾病不确定感总分比较,干预主效应、时间效应、交互效应均P<0.01。结论对乳腺癌术后出院患者采取面对面的心理教育支持和电话随访心理教育支持干预,可显著降低其疾病不确定感水平,且干预时间越长效果越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癌 出院患者 心理教育支持干预 电话随访 疾病不确定感
下载PDF
循环游离DNA在乳腺癌中的临床应用 被引量:7
19
作者 庞达 夏冰舒 张显玉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261-264,共4页
循环游离DNA以细胞外游离形式存在于血液中,可由正常细胞和癌细胞释放。乳腺癌患者血液中循环游离DNA水平高于正常人,且循环游离DNA可以反映癌组织的基因突变、甲基化状态、拷贝数改变、杂合子丢失等特征,是乳腺癌诊断、治疗、预后检测... 循环游离DNA以细胞外游离形式存在于血液中,可由正常细胞和癌细胞释放。乳腺癌患者血液中循环游离DNA水平高于正常人,且循环游离DNA可以反映癌组织的基因突变、甲基化状态、拷贝数改变、杂合子丢失等特征,是乳腺癌诊断、治疗、预后检测中具有巨大潜力的生物学指标。本综述简要介绍了循环游离DNA的生物学特性,并从定量及定性检测两方面对循环游离DNA近年来在乳腺癌中的临床应用进行较全面的阐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循环游离DNA 循环肿瘤DNA 肿瘤标记物 乳腺癌
下载PDF
FGFR4基因多态性与Luminal型乳腺癌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 被引量:4
20
作者 谢静静 刘晶 +3 位作者 孙姗姗 魏巍 庞达 姜永冬 《现代肿瘤医学》 CAS 2016年第13期2038-2041,共4页
目的:探讨FGFR4基因多态性与Luminal型乳腺癌临床病理指标的关系,为临床个体化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多重单碱基延伸(Snapshot)SNP分型技术,检测415例Luminal型乳腺癌患者2个FGFR4基因多态位点。分析这些多态位点与Luminal型乳腺... 目的:探讨FGFR4基因多态性与Luminal型乳腺癌临床病理指标的关系,为临床个体化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多重单碱基延伸(Snapshot)SNP分型技术,检测415例Luminal型乳腺癌患者2个FGFR4基因多态位点。分析这些多态位点与Luminal型乳腺癌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结果:在415例Luminal型乳腺癌中,FGFR4基因rs1966265多态频率分布:纯合野生AA型为23.4%、杂合GA型为53.7%、纯合突变GG型为22.9%;rs351855多态频率分布:纯合野生GG型为28.2%、杂合GA型为53.7%、纯合突变AA型为18.1%。两个多态位点与Luminal型乳腺癌临床分期、肿瘤大小、组织学分级、淋巴结转移无相关性(P>0.05)。结论:FGFR4基因rs1966265和rs351855位点多态性与Luminal型乳腺癌的临床病理特征之间无明显关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uminal型乳腺癌 FGFR4 基因多态性 临床病理特征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