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5篇文章
< 1 2 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我国水环境监测发展挑战与智慧化趋势展望 被引量:3
1
作者 刘鹏程 程海军 +5 位作者 刘晴靓 吕东伟 程喜全 张瑛洁 王明星 马军 《世界环境》 2024年第5期28-31,共4页
当前,我国对水环境的保护由单纯的水体化学污染指标控制逐步转变为水环境、水生态、水资源、水安全的统筹治理。生态环境监测在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中起到了关键的基础性和支撑性作用。水环境监测不仅能够及时发现和评估水资源... 当前,我国对水环境的保护由单纯的水体化学污染指标控制逐步转变为水环境、水生态、水资源、水安全的统筹治理。生态环境监测在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中起到了关键的基础性和支撑性作用。水环境监测不仅能够及时发现和评估水资源质量的变化,还能为政策制定者提供必要的支持,使其能够迅速应对各种水污染事件并采取有效的治理措施。随着人们对环境问题认识的加深以及科技的快速发展,水环境监测行业必须不断创新,以适应日益变化的环境需求。大数据、物联网和人工智能等新兴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为水环境监测的进一步提升带来了巨大的机遇,推动该领域朝着数字化和智慧化方向迈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环境监测 生态环境保护 智慧化 人工智能 生态环境监测 大数据 污染指标 新兴信息技术
下载PDF
2020年1月哈尔滨PM_(2.5)重污染形成机制 被引量:1
2
作者 耿心泽 刘畅 +3 位作者 刘旭艳 王玉龙 张智清 梁林林 《应用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737-746,共10页
分析2020年1月哈尔滨重污染事件期间PM_(2.5)的化学组成和影响因素,采用后向轨迹聚类和权重潜在源贡献因子法定量评估区域传输对PM_(2.5)的贡献,讨论该重污染事件的形成机制。结果表明:PM_(2.5)重污染事件主要来源于一次排放,其中生物... 分析2020年1月哈尔滨重污染事件期间PM_(2.5)的化学组成和影响因素,采用后向轨迹聚类和权重潜在源贡献因子法定量评估区域传输对PM_(2.5)的贡献,讨论该重污染事件的形成机制。结果表明:PM_(2.5)重污染事件主要来源于一次排放,其中生物质燃烧的贡献显著,而极低气温(-18.0℃)和高相对湿度(80.0%)条件可显著促进二次气溶胶的生成。基于气团后向轨迹以及权重潜在源贡献因子研究发现,绥化、大庆、长春和松原等周边城市的区域传输对哈尔滨空气质量的影响也不可忽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严寒气候 生物质燃烧 湿度 PM_(2.5) 区域传输
下载PDF
《环境功能材料》专辑序言——环境功能材料在生态环境中的作用机遇与前沿动态
3
作者 王鹏 《应用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75-176,共2页
环境功能材料隶属化学、材料和环境交叉学科,是资源与环境领域重要的研究方向,在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在本世纪中叶全面建成美丽中国的战略目标和宏伟蓝图中起着非常重要的科技支撑作用。近年来,随着... 环境功能材料隶属化学、材料和环境交叉学科,是资源与环境领域重要的研究方向,在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在本世纪中叶全面建成美丽中国的战略目标和宏伟蓝图中起着非常重要的科技支撑作用。近年来,随着材料科学的进步和环境化学研究的不断深入,微纳米技术、精密仪器表征测试技术和计算软件模拟等新技术的引入与渗透,环境功能材料研究与应用领域迎来了重大的发展机遇,取得了一大批重要的原创性成果和突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功能材料 微纳米技术 科技支撑作用 前沿动态 交叉学科 材料科学 精密仪器 协同推进
下载PDF
基于城市内涝模拟的管网排水能力及内涝风险评估研究
4
作者 郭亮 孟昭辉 +5 位作者 孙志豪 战树岩 司启 陶喆 赵英 郭婉茜 《给水排水》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121-129,共9页
选取东北地区某片区为研究区域,利用InfoWorks ICM软件建立一维/二维耦合城市内涝模型。模型模拟结果显示,在1年一遇、3年一遇、5年一遇、10年一遇、20年一遇、30年一遇的设计降雨情景下,研究区内均有超过50%的排水管网处于超负荷状态;... 选取东北地区某片区为研究区域,利用InfoWorks ICM软件建立一维/二维耦合城市内涝模型。模型模拟结果显示,在1年一遇、3年一遇、5年一遇、10年一遇、20年一遇、30年一遇的设计降雨情景下,研究区内均有超过50%的排水管网处于超负荷状态;在3年一遇降雨的标准下,研究区雨水管网排水能力达标率仅有27.7%;在30年一遇的设计暴雨情景下,研究区域内多处产生严重积水,积水深度最高达1.2 m,城市内涝高风险区主要位于八面通街和乌苏里路附近。为提高城市内涝应急管理效率,在内涝风险等级评价的基础上提出城市内涝智慧化管理方案,可为城市应急管理部门防涝管理工作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内涝 内涝模型 InfoWorks ICM 管道排水能力 内涝风险 应急管理
下载PDF
S-nZVI复合材料修复Cr(Ⅵ)和TCE复合污染地下水的效能
5
作者 王戌婵 王一鹏 +4 位作者 李莉莉 袁路子 赵庆良 王广智 薛瑞媛 《中国环境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841-853,共13页
以羧甲基壳聚糖(CMCS)、羧甲基纤维素(CMC)为稳定剂,采用一步法合成了两种硫化纳米零价铁(S-nZVI)复合材料,通过SEM-EDS、FTIR、XPS对其表观形貌、官能团组成和表面化学性质进行了表征;通过静态吸附试验分析了两种S-nZVI对Cr(Ⅵ)和三氯... 以羧甲基壳聚糖(CMCS)、羧甲基纤维素(CMC)为稳定剂,采用一步法合成了两种硫化纳米零价铁(S-nZVI)复合材料,通过SEM-EDS、FTIR、XPS对其表观形貌、官能团组成和表面化学性质进行了表征;通过静态吸附试验分析了两种S-nZVI对Cr(Ⅵ)和三氯乙烯(TCE)的去除性能和去除机制;同时考查了最优材料对地下水pH值和共存阴离子的抗干扰能力.结果表明:CMCS、CMC表面含有多种官能团可与S-nZVI之间形成共价键,提高S-nZVI颗粒的分散性.两种S-nZVI复合材料对Cr(Ⅵ)的吸附动力学及对TCE的降解动力学过程分别可通过准二级动力学模型和拟一级动力学模型进行拟合;Langmuir模型可以较好地模拟两种S-nZVI复合材料去除Cr(Ⅵ)的等温吸附过程,其中以CMCS作为稳定剂的S-nZVI复合材料(CMCS-S-nZVI)对Cr(Ⅵ)的最大吸附量最高,为79.46mg/g;pH值在6~9范围及NO_(3)^(-)、SO_(4)^(2-)的离子浓度对CMCS-S-nZVI去除Cr(Ⅵ)、TCE效能无显著影响.在进行工程应用时,应特别注意Cl^(-)可能产生的负面影响.本研究研究结果,可为高效开展可渗透反应格栅(PRB)技术修复地下水氯代烃和重金属复合污染提供理论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硫化纳米零价铁 地下水 六价铬 三氯乙烯 可渗透反应格栅
下载PDF
碳氮掺杂Mn_(3)O_(4)催化臭氧氧化降解水中2,3-二甲基吡嗪
6
作者 陈怡 何银宁 +2 位作者 汪达 宋爽 马军 《中国环境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251-1259,共9页
合成了碳氮负载Mn_(3)O_(4)(Mn_(3)O_(4)-CN)复合材料作为臭氧催化剂用于降解废水中的2,3-二甲基吡嗪,考察了不同臭氧投量催化剂投量、pH值与温度下催化臭氧氧化水中2,3-二甲基吡嗪的效果.结果表明,在臭氧投量为3mg/L,催化剂投量为0.02g... 合成了碳氮负载Mn_(3)O_(4)(Mn_(3)O_(4)-CN)复合材料作为臭氧催化剂用于降解废水中的2,3-二甲基吡嗪,考察了不同臭氧投量催化剂投量、pH值与温度下催化臭氧氧化水中2,3-二甲基吡嗪的效果.结果表明,在臭氧投量为3mg/L,催化剂投量为0.02g/L,pH=7,温度为10℃的条件下,20min内污染物的降解率达到100%.采用扫描电镜,X射线光电子能谱,X射线衍射等手段对材料进行表征分析,证实Mn_(3)O_(4)-CN中Mn_(3)O_(4)与CN发生键合,Mn价态为+2价与+3价的混合,证明Mn_(3)O_(4)-CN表面羟基基团与氧空位是主要活性位点,^(·)OH是主要活性氧物种;循环实验表明Mn_(3)O_(4)-CN具有良好的稳定性与重复利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臭氧催化氧化 吡嗪 水处理 锰氧化物
下载PDF
辽东湾潜在褐潮生物时空分布及环境关联 被引量:10
7
作者 宋伦 吴景 +3 位作者 李楠 杜静 杨爽 王鹏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8期3060-3071,共12页
以18S rDNA V4区作为目标基因,利用自行设计的真核浮游植物鉴定引物V4(F/R),结合高通量测序技术,对辽东湾2014年四季海水中真核浮游植物多样性进行了检测.结果发现了8种潜在褐潮生物:抑食金球藻、金牛微球藻、微拟球藻、颗粒微拟球藻、... 以18S rDNA V4区作为目标基因,利用自行设计的真核浮游植物鉴定引物V4(F/R),结合高通量测序技术,对辽东湾2014年四季海水中真核浮游植物多样性进行了检测.结果发现了8种潜在褐潮生物:抑食金球藻、金牛微球藻、微拟球藻、颗粒微拟球藻、细小微胞藻、密球藻、普通小球藻、钙质角毛藻,其中前2种生态风险较高,主要分布在辽东湾西南、东南两侧.除抑食金球藻和细小微胞藻为混合营养型外,其他6种均为自养型.细小微胞藻丰度最高(平均161445个/L),主要分布在秋季;其次是抑食金球藻、金牛微球藻(平均13912,13717个/L),主要分布在春季;之后为钙质角毛藻、普通小球藻(平均5498,5234个/L),主要分布在秋季;密球藻(平均1345个/L),主要分布在夏季;微拟球藻、颗粒微拟球藻最少(平均56,44个/L),冬季无分布.辽东湾潜在褐潮生物丰度与水温、水深、无机氮、N/P显著相关,其群落结构演替与环境因子关联性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褐潮生物 生态分布 环境关联 辽东湾
下载PDF
辽东湾毒害微藻潜在风险分布及环境关联 被引量:4
8
作者 宋伦 吴景 +4 位作者 李楠 杜静 王昆 刘桂英 王鹏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8期3049-3059,共11页
以18S rDNA V4区作为目标基因,利用自行设计的真核浮游植物鉴定引物V4(F/R),结合高通量测序技术,对辽东湾2014年四季海水中真核藻类多样性进行了检测.结果发现了辽东湾毒害藻类共29种,曾引发赤潮或褐潮的种类有19种,可导致鱼类大规模死... 以18S rDNA V4区作为目标基因,利用自行设计的真核浮游植物鉴定引物V4(F/R),结合高通量测序技术,对辽东湾2014年四季海水中真核藻类多样性进行了检测.结果发现了辽东湾毒害藻类共29种,曾引发赤潮或褐潮的种类有19种,可导致鱼类大规模死亡的有8种,主要为甲藻门.有18种疑似为辽东湾新记录种,其中9种在中国海域未见报道;发现麻痹性贝毒(PSP)产毒藻8种,腹泻性贝毒(DSP)产毒藻2种,产虾夷扇贝毒素(YTX)产毒藻3种,神经性贝毒(NSP)产毒藻2种,溶血毒素(hemolysin)产毒藻13种,另外还有1种褐潮产毒藻(EPS).辽东湾检出的毒害藻类中有8种自养型、1种异养型、20种混合营养型藻类.麻痹性贝毒、虾夷扇贝毒素、溶血毒素在夏季风险较高,神经性贝毒在秋季风险较高,腹泻性贝毒在春、夏季风险均较高,辽东湾东西两岸是贝毒风险高发区.辽东湾春季水温对YTX、NSP产毒藻影响显著负相关;夏季COD、Oil、DIN、Pb、Cd对各产毒藻类影响显著正相关;秋季各环境因子对各产毒藻类影响不显著;冬季Zn、As、Oil、DIN对各产毒藻类影响显著正相关,水温对各产毒藻类影响显著负相关,各产毒藻类与环境因子关联性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毒微藻 贝毒 风险分布 环境关联 辽东湾
下载PDF
厌氧氨氧化在城市污水脱氮处理中的研究与应用进展 被引量:3
9
作者 刘华光 董文艺 +6 位作者 王宏杰 戴仲怡 王雪 陈颖童 侯子泷 谢晋 曾志伟 《环境工程技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1508-1518,共11页
厌氧氨氧化(anaerobic ammonium oxidation,Anammox)是城市污水处理工艺未来最具发展潜力的新型脱氮技术之一。基于Anammox反应机理,归纳了在城市污水条件下实现短程硝化耦合Anammox(partial-nitritation coupled Anammox,PN/A)和短程... 厌氧氨氧化(anaerobic ammonium oxidation,Anammox)是城市污水处理工艺未来最具发展潜力的新型脱氮技术之一。基于Anammox反应机理,归纳了在城市污水条件下实现短程硝化耦合Anammox(partial-nitritation coupled Anammox,PN/A)和短程反硝化耦合Anammox(partial-denitrification coupled Anammox,PD/A)的运行调控措施,阐述了Anammox强化城市污水脱氮的工艺模式,并从工程化应用角度总结了阻碍城市污水实现Anammox处理的瓶颈问题,同时对PN/A与PD/A的脱氮性能、降耗减排效果、工艺特征及应用场景进行了对比分析,最后总结并展望了Anammox在城市污水处理中的研究方向,以期为城市污水处理工艺向Anammox转变提供借鉴和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厌氧氨氧化 短程硝化 短程反硝化 城市污水 规模化应用
下载PDF
国内外环境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对比及未来专业建设思考 被引量:3
10
作者 陈川 张若晨 +2 位作者 吴忆宁 南军 任南琪 《高教学刊》 2023年第11期25-29,共5页
环境科技人才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支撑,新时代对人才培养模式提出更高要求。该文对比和归纳国内外环境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特点,剖析国外环保产业的发展规律,基于我国环保产业的发展趋势和人才需求,提出多学科交叉背景下专业型... 环境科技人才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支撑,新时代对人才培养模式提出更高要求。该文对比和归纳国内外环境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特点,剖析国外环保产业的发展规律,基于我国环保产业的发展趋势和人才需求,提出多学科交叉背景下专业型与综合型两种不同的人才培养模式。立足于“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本科教育”发展目标,该文提出“五维一体”的环境工程专业建设思路,并思考建设过程中需要执行和改革的一些举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工程专业 环保产业需求 人才培养模式 专业建设规划 国内外
下载PDF
哈尔滨市道路机动车尾气排放清单及特征分析研究 被引量:1
11
作者 原安妮 王琨 齐虹 《环境科学与管理》 CAS 2018年第7期53-58,共6页
通过对哈尔滨市道路机动车信息的调研,完成了2016年哈尔滨市道路机动车尾气排放清单的建立,同时分析了研究区域内机动车尾气的排放特征。结果表明,2016年哈尔滨市道路机动车尾气CO、NOx、HC、PM2.5、PM10排放总量分别约为76 569.55、10 ... 通过对哈尔滨市道路机动车信息的调研,完成了2016年哈尔滨市道路机动车尾气排放清单的建立,同时分析了研究区域内机动车尾气的排放特征。结果表明,2016年哈尔滨市道路机动车尾气CO、NOx、HC、PM2.5、PM10排放总量分别约为76 569.55、10 763.78、35 014.53、1 106.04、1 228.39吨。其中,小型载客汽车是CO、HC的主要贡献源,而载货汽车是NOx、PM2.5、PM10的主要贡献源;就燃料类型而言,汽油是CO、HC的主要贡献源,而NOx、PM2.5及PM10的主要贡献源是柴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排放清单 道路机动车 贡献率
下载PDF
智能热响应吸附材料在水处理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12
作者 鹿晓菲 梁明贺 +2 位作者 王海东 王昊宇 孙志强 《水处理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8-13,27,共7页
针对当前水中持久性、难降解等新兴有机污染物不断出现和积累,亟需发展绿色、低碳、高效的水污染吸附控制技术。常规吸附材料的脱附再生及循环利用是其面临的主要瓶颈问题,继而带来的成本增加及环境压力制约了其进一步发展。热响应型材... 针对当前水中持久性、难降解等新兴有机污染物不断出现和积累,亟需发展绿色、低碳、高效的水污染吸附控制技术。常规吸附材料的脱附再生及循环利用是其面临的主要瓶颈问题,继而带来的成本增加及环境压力制约了其进一步发展。热响应型材料(TRM)是一类能够对环境温度变化产生响应进而发生可逆可控相态转变的新型智能材料,目前将TRM用于水处理吸附材料尚罕见报道。基于智能TRM在水污染吸附控制技术中的瞩目前景,对TRM的温敏结构变化机制、TRM对污染物吸附和脱附的作用机理进行了阐释,综述了基于TRM及其复合材料作为吸附剂在水处理中的高效应用,讨论了智能热响应型吸附材料的绿色再生策略,并对围绕TRM的科研方向和实践应用进行展望,以期为生态环境治理过程中减污降碳协同增效提供新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智能材料 热响应材料 吸附 吸附剂再生 水处理
原文传递
低表观气速间歇曝气AGS-SBR系统处理实际生活污水 被引量:6
13
作者 李冬 曹思雨 +1 位作者 王琪 张杰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0期4588-4596,共9页
实验选用3个SBR反应器接种污水厂活性污泥,R1采用高表观气速(SGV)连续曝气,R2采用低SGV连续曝气,R3采用低SGV间歇曝气,在低碳氮比的实际生活污水中培养好氧颗粒污泥,探究不同SGV曝气条件对好氧颗粒污泥的形成及系统处理效果的影响.经过1... 实验选用3个SBR反应器接种污水厂活性污泥,R1采用高表观气速(SGV)连续曝气,R2采用低SGV连续曝气,R3采用低SGV间歇曝气,在低碳氮比的实际生活污水中培养好氧颗粒污泥,探究不同SGV曝气条件对好氧颗粒污泥的形成及系统处理效果的影响.经过120d的培养,R1、R2和R3中颗粒粒径分别为(754±78),(812±86),(1183±93)μm,R3的脱氮除磷效果优于R1和R2.结果表明,应用低SGV间歇曝气策略在低碳氮比实际生活污水中培养的好氧颗粒污泥脱氮除磷性能良好,且系统中反硝化聚磷菌(DPAO)占聚磷菌(PAO)比例为24.7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好氧颗粒污泥(AGS) 表观气速(SGV) 间歇曝气 反硝化除磷菌(DPAO) 生活污水 脱氮除磷
下载PDF
好氧颗粒污泥的驯化及其对含四环素模拟废水的除污染效能 被引量:2
14
作者 王晓春 沈吉敏 +2 位作者 康晶 赵霞 陈忠林 《黑龙江大学自然科学学报》 CAS 2018年第5期591-599,共9页
在序批式反应器(SBR)中驯化好氧颗粒污泥(AGS),研究不同剪切力对其形态及性能的影响。在剪切力为1. 86 cm·s^(-1)时,可驯化出成熟且形貌好的AGS,其生物量和沉降性能最好,MLSS和SVI值分别达到6. 0 g·L^(-1)和35 m L·g^(-1... 在序批式反应器(SBR)中驯化好氧颗粒污泥(AGS),研究不同剪切力对其形态及性能的影响。在剪切力为1. 86 cm·s^(-1)时,可驯化出成熟且形貌好的AGS,其生物量和沉降性能最好,MLSS和SVI值分别达到6. 0 g·L^(-1)和35 m L·g^(-1)。在优化选定的剪切力条件下,考察驯化好的AGS处理含四环素的模拟畜禽养殖废水的除污染效果,结果表明,驯化后的颗粒污泥对四环素的去除效果明显,去除率从运行初期的74%左右逐渐上升,在第35 d达到稳定,约为90%,而对COD、NH_4^+-N和TP等常规污染指标的去除率分别为98. 56%、86. 14%和93. 58%,与不含四环素废水的对照处理效果相当。采用16S rDNA宏基因组高通量测序技术,对比分析不同运行阶段颗粒污泥样品中微生物的群落结构,结果显示,四环素的去除与AGS中的优势菌种密不可分,包括Comamonas、Flavobacterium、Lactococcus、Shinella、Actinotignum等可能利用四环素作为碳源的优势菌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好氧颗粒污泥 四环素 剪切力 微生物群落 除污染
下载PDF
水中有机物对紫外光催化还原溴酸盐的影响 被引量:1
15
作者 胡航恺 徐浩丹 +4 位作者 卢晓辉 王立章 马军 宋爽 汪达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1164-1172,共9页
通过一步水热法制备了TiO_(2)与TiOF_(2)用于考察不同水质条件下紫外光催化控制还原BrO_(3)^(−)的效率.结果表明,TiO_(2)在纯水中还原BrO_(3)^(−)的效率(120min还原78.5%)显著高于TiOF_(2)(120min还原57.0%).但当体系中存在难降解有机物... 通过一步水热法制备了TiO_(2)与TiOF_(2)用于考察不同水质条件下紫外光催化控制还原BrO_(3)^(−)的效率.结果表明,TiO_(2)在纯水中还原BrO_(3)^(−)的效率(120min还原78.5%)显著高于TiOF_(2)(120min还原57.0%).但当体系中存在难降解有机物(莠去津)或天然有机物(腐殖酸)时,TiOF_(2)还原BrO_(3)^(−)的效率则优于TiO_(2).TiOF_(2)尤其在20μmol/L莠去津和20μmol/L BrO_(3)^(−)共存条件下展现了良好的同步降解莠去津和还原BrO_(3)^(−)的特性,在反应120min后,莠去津的降解率和BrO_(3)^(−)的还原率分别达到了48.5%和99.0%.此外,TiOF_(2)比TiO_(2)表现出更强的抗水中有机物干扰的能力.当溶液中腐殖酸浓度为5mg/L时,TiO_(2)和TiOF_(2)体系中BrO_(3)^(−)的还原率分别为13.8%和29.8%,后者表现出更为稳定的BrO_(3)^(−)还原效率.在紫外光深度净水体系中,TiOF_(2)具有更强抗水质干扰能力,更能适应水质条件变化带来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UV光催化 溴酸盐控制 TiOF_(2) 难降解有机物 天然有机物
下载PDF
泡沫镍三维电极电芬顿法预处理焦化废水效能研究 被引量:9
16
作者 冯卓然 程平统 +3 位作者 窦波林 王晗 何博 邱珊 《给水排水》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S02期114-119,共6页
针对传统工艺处理焦化废水效率低,处理成本高等问题,研究了采用泡沫镍三维电极电芬顿法预处理焦化废水的最优工艺条件。以黑龙江某焦化厂之焦化废水为研究对象,通过单因素试验及正交试验,探究各个因素对体系处理焦化废水效能的影响,优... 针对传统工艺处理焦化废水效率低,处理成本高等问题,研究了采用泡沫镍三维电极电芬顿法预处理焦化废水的最优工艺条件。以黑龙江某焦化厂之焦化废水为研究对象,通过单因素试验及正交试验,探究各个因素对体系处理焦化废水效能的影响,优化反应条件,以COD和苯酚去除率做表征,最终得出最佳工艺条件如下:电流200mA,pH为7,泡沫镍投加量为1.35g,泡沫铁投加量为1.75g;在最佳工艺条件下焦化废水COD去除率为75.5%,苯酚去除率为76.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芬顿 泡沫镍 三维电极 焦化废水 单因素试验 正交试验
下载PDF
机器学习在水处理系统中的应用 被引量:11
17
作者 皇甫小留 王晶瑞 +1 位作者 龙鑫隆 黄瑞星 《给水排水》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1期153-165,共13页
智慧水务是目前水务事业发展的重要方向,机器学习作为实现人工智能的关键技术,在水务智慧化中有巨大的应用前景。从饮用水处理系统、排水处理系统和新技术研发三个方面,对机器学习的应用进行总结与评述。在饮用水处理体系方面,综述了机... 智慧水务是目前水务事业发展的重要方向,机器学习作为实现人工智能的关键技术,在水务智慧化中有巨大的应用前景。从饮用水处理系统、排水处理系统和新技术研发三个方面,对机器学习的应用进行总结与评述。在饮用水处理体系方面,综述了机器学习在水质水量、药剂投加、氯消毒等方面的应用;在污水处理系统方面,总结了处理过程控制、能耗节约、工艺效率提高、膜污染控制、故障诊断等方面的机器学习方法;在新技术研发方面,归纳了机器学习在污染物高效去除的吸附与氧化等技术中的创新研究。最后,系统分析了不同模型的优缺点与使用范围,对智慧水务中机器学习模型的选择和应用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机器学习 饮用水处理系统 污水处理系统 吸附 氧化
下载PDF
均相与非均相超声-芬顿催化降解水中罗丹明B 被引量:7
18
作者 李光明 邱珊 马放 《水处理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19-23,共5页
以染料罗丹明B(RhB)为目标污染物,以泡沫铁为非均相催化剂,比较均相与非均相超声芬顿体系对RhB的去除效果,并考察了RhB初始含量、溶液初始pH、H2O2投加量等因素的影响。通过对不同体系反应速率、Fe^2+含量变化以及H2O2产量的比较分析,... 以染料罗丹明B(RhB)为目标污染物,以泡沫铁为非均相催化剂,比较均相与非均相超声芬顿体系对RhB的去除效果,并考察了RhB初始含量、溶液初始pH、H2O2投加量等因素的影响。通过对不同体系反应速率、Fe^2+含量变化以及H2O2产量的比较分析,探索比较了降解机制。结果表明,均相超声芬顿体系对RhB的去除率高于非均相超声芬顿体系,当初始RhB的质量浓度为5 mg/L,初始pH为3,H2O2投加量为0.5 mmol/L时,RhB去除率分别达到99.86%、94.43%;前40 s符合一级反应动力学方程,基于泡沫铁的非均相芬顿体系可在超声辐射下产生更多Fe^2+和H2O2,从而有利于对目标污染物的持续降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ENTON试剂 超声 罗丹明B 降解 均相与非均相 泡沫铁
原文传递
电絮凝技术处理高盐废水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8
19
作者 王思宁 丁晶 +2 位作者 赵庆良 黄慧彬 袁一星 《黑龙江大学自然科学学报》 CAS 2018年第1期72-78,共7页
由于高盐对微生物有一定的抑制作用,采用常规生化方法处理高盐废水较难达到处理需求,电絮凝技术因具有去除污染物效率高、操作简单和占地面积小等优点,逐渐受到研究者的关注。将电絮凝技术应用到高盐废水中,可利用废水的高盐度特性,降... 由于高盐对微生物有一定的抑制作用,采用常规生化方法处理高盐废水较难达到处理需求,电絮凝技术因具有去除污染物效率高、操作简单和占地面积小等优点,逐渐受到研究者的关注。将电絮凝技术应用到高盐废水中,可利用废水的高盐度特性,降低电絮凝所需的电量消耗,从而在较低能耗下达到废水处理的目的。因此,电絮凝在高盐废水中的研究与应用逐渐增多。本文主要介绍了电絮凝技术的基本原理和优缺点,以海水养殖废水、垃圾渗滤液和印染废水的电絮凝处理为例论述了该技术在高盐废水中的研究进展,并对今后的发展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盐废水 电絮凝 污水处理
下载PDF
纳米限域催化剂在高级氧化水处理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被引量:6
20
作者 郭东丽 赵志远 +1 位作者 尤世界 刘艳彪 《材料导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0期13-19,共7页
近年来,纳米限域催化剂由于其独特的结构和理化特性引起了广泛关注,有望通过其解决传统催化氧化水处理过程所面临的催化剂活性低和稳定性差等问题。为进一步深化对纳米限域催化的认识,本文回顾了纳米限域催化剂在不同高级氧化水处理过... 近年来,纳米限域催化剂由于其独特的结构和理化特性引起了广泛关注,有望通过其解决传统催化氧化水处理过程所面临的催化剂活性低和稳定性差等问题。为进一步深化对纳米限域催化的认识,本文回顾了纳米限域催化剂在不同高级氧化水处理过程中的应用研究进展,归纳了水处理过程中独特的“纳米限域效应”和载体材料的理化特性,总结了纳米限域催化剂在不同高级氧化体系中的催化氧化新机理。最后,提出了纳米限域催化剂在高级氧化水处理过程中面临的挑战及未来发展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限域催化 高级氧化 水处理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