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3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焊接技术与工程专业教学模式创新实践研究——以哈尔滨工业大学为例
1
作者 孟祥晨 谢聿铭 +1 位作者 马潇天 黄永宪 《教师》 2024年第32期123-125,共3页
创新创业能力是当代大学生最重要的能力之一。为更好地满足哈尔滨工业大学焊接技术与工程专业人才培养需求,针对传统创新创业教学模式存在的典型问题,以提升学生创新能力、自我管理和筹划能力、创业意识和产学研结合能力为主要目标,文... 创新创业能力是当代大学生最重要的能力之一。为更好地满足哈尔滨工业大学焊接技术与工程专业人才培养需求,针对传统创新创业教学模式存在的典型问题,以提升学生创新能力、自我管理和筹划能力、创业意识和产学研结合能力为主要目标,文章提出“由点及面,理论课堂+实践教学兼容”多元化教学模式,使学生在实践过程中不断加深对专业基础知识的理解、掌握和自主运用。文章提出重基础、重探索、重过程、重实践“四重一体”的系统培养模式,培养学生设计思维能力、知识整合运用能力;引入“三创融合”(创意、创新、创业)的协同教育理念,培养学生将理论运用到工程实践中的能力,为学生提供包含创意激发、技术攻关和创业孵化的全链条培养和全方位扶持,以期全面提升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焊接技术与工程专业 创新创业 多元化模式 教学理念
下载PDF
金属表面电场调控正癸烷裂解及沉积的分子动力学研究
2
作者 周文君 陆毅 +1 位作者 周伟星 贾贞健 《燃烧科学与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20-128,共9页
航空煤油在发动机喷嘴表面的裂解结焦现象影响了发动机的运行安全,为了抑制喷嘴表面结焦,本工作提出利用金属表面电场调控替代燃料正癸烷分子在金属表面的碳沉积过程.研究工作主要利用ReaxFF分子动力学方法模拟了不同温度下带电金属表... 航空煤油在发动机喷嘴表面的裂解结焦现象影响了发动机的运行安全,为了抑制喷嘴表面结焦,本工作提出利用金属表面电场调控替代燃料正癸烷分子在金属表面的碳沉积过程.研究工作主要利用ReaxFF分子动力学方法模拟了不同温度下带电金属表面催化裂解过程,研究发现低温裂解环境中,带电Ni金属层通过提高正癸烷分子的吸附能和抑制分子扩散,从而降低了催化裂解速率,并抑制了金属表面的碳沉积.而高温环境中,分子克服了表面电场对分子扭转和扩散运动的影响,并通过改变金属电性调控电荷转移和脱氢反应程度,进而调控正癸烷的裂解和沉积.在裂解结焦实验中,正电荷金属表面抑制了结焦的生成.本工作为抑制航空发动机碳氢燃料裂解结焦提供了新的方法和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EAXFF 正癸烷 裂解 结焦 电场
下载PDF
功率器件封装纳米浆料材料与低温烧结工艺及机理研究进展
3
作者 王一平 于铭涵 +3 位作者 王润泽 佟子睿 冯佳运 田艳红 《电子与封装》 2025年第3期60-77,共18页
随着电力电子器件材料的发展,第三代宽禁带半导体(如SiC和GaN)因其优越的性能而成为功率器件的理想材料。然而,面对大功率和高温应用的挑战,传统的锡基封装材料已经难以满足需求,为此,研究者们开始关注可以低温烧结、高温服役的纳米烧... 随着电力电子器件材料的发展,第三代宽禁带半导体(如SiC和GaN)因其优越的性能而成为功率器件的理想材料。然而,面对大功率和高温应用的挑战,传统的锡基封装材料已经难以满足需求,为此,研究者们开始关注可以低温烧结、高温服役的纳米烧结浆料。这些微米、纳米级的铜、银等浆料可以在远低于金属熔点的温度下烧结成具备高熔点、高导热、高性能的焊点结构。从烧结材料、烧结工艺、烧结机理3个方面讨论了近年来用于功率器件封装的烧结浆料的研究进展,具体包括纳米银、纳米铜、铜银复合和其他纳米级烧结材料,以及它们适配的热压烧结、无压烧结、薄膜烧结等工艺,为烧结浆料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浆料 烧结 功率器件 电子封装技术 烧结纳米铜
下载PDF
原子层沉积氢掺杂氧化铟(InO_(x):H)薄膜的制备与性能研究
4
作者 徐梁格 渠怀志 +3 位作者 滕祥青 杨磊 张善勇 朱嘉琦 《真空与低温》 2025年第2期133-139,共7页
红外透明导电材料能够同时具备优异的红外透过率与良好的电学性能,通过调控薄膜中的载流子迁移率与载流子浓度,可以兼顾良好的电学性能与高红外透过率。通过对沉积工艺参数的优化,系统分析了InO_(x):H薄膜的生长速率、微观结构以及光电... 红外透明导电材料能够同时具备优异的红外透过率与良好的电学性能,通过调控薄膜中的载流子迁移率与载流子浓度,可以兼顾良好的电学性能与高红外透过率。通过对沉积工艺参数的优化,系统分析了InO_(x):H薄膜的生长速率、微观结构以及光电性能。当沉积温度为100℃时,由于反应不完全,薄膜生长速率较慢并呈现无定形结构;此时载流子迁移率仅为30.18 cm^(2)/(V·s),但在波长4μm处的透过率可达80%。随着沉积温度升高,生长速率逐渐稳定于约0.1 nm/周期,薄膜由非晶态转变为结晶态,载流子迁移率显著提升,最高达到64.05 cm^(2)/(V·s),同时载流子浓度相应降低。此外,研究发现InCp/(O_(2)+H_(2)O)的脉冲时间比例及InCp脉冲时间对薄膜电学与光学特性的影响相对有限。继续增加沉积周期数后,载流子迁移率可突破80 cm^(2)/(V·s),然而此时光学性能显著下降,4μm处的透过率为39.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子层沉积 氢掺杂氧化铟 迁移率 红外透明导电
下载PDF
高强韧铍铝合金界面结构调控研究进展
5
作者 陈国钦 韩智超 杨文澍 《航空制造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2期14-27,共14页
铍铝合金因具有轻质、高比刚度、高比强度等优异性能,有望成为我国新一代航空航天装备轻量化的关键材料。但铍与铝室温下相互固溶度低且无金属间化合物生成,界面结合差,制约了铍铝合金强塑性性能的提升。本文综述了铍铝合金界面结构调... 铍铝合金因具有轻质、高比刚度、高比强度等优异性能,有望成为我国新一代航空航天装备轻量化的关键材料。但铍与铝室温下相互固溶度低且无金属间化合物生成,界面结合差,制约了铍铝合金强塑性性能的提升。本文综述了铍铝合金界面结构调控的研究现状,包括铍-铝界面结构特性、铍相形貌、BeO调控及基体合金化,并重点讨论了以基体合金化成分设计来调控铍-铝界面结构的相关研究进展,期望为铍铝合金及相似体系的材料成分设计优化和性能提升研究提供参考与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铍铝合金 铍-铝界面 界面结合强度 BEO 基体合金化
下载PDF
多晶金刚石散热片制备工艺研究
6
作者 郝晓斌 李一村 +5 位作者 孔霞 吕继磊 成楚飞 代兵 郭怀新 朱嘉琦 《固体电子学研究与进展》 2024年第6期556-560,共5页
通过微波等离子体化学气相沉积(Microwave plasma chemical vapor deposition,MPCVD)方法制备了不同工艺条件下的多晶金刚石散热片,并对其热导率、翘曲、表面形貌、晶体取向和拉曼光谱进行测试和分析。结果表明,甲烷浓度和生长温度对金... 通过微波等离子体化学气相沉积(Microwave plasma chemical vapor deposition,MPCVD)方法制备了不同工艺条件下的多晶金刚石散热片,并对其热导率、翘曲、表面形貌、晶体取向和拉曼光谱进行测试和分析。结果表明,甲烷浓度和生长温度对金刚石生长速率和品质都有较大影响,适当降低甲烷浓度并提高生长温度有助于制备低翘曲、高热导率的高品质多晶金刚石散热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刚石 微波等离子体化学气相沉积 散热
原文传递
红外罩失效及修复研究进展
7
作者 张臣智 李文琪 +4 位作者 李静川 滕祥青 代兵 徐梁格 朱嘉琦 《表面工程与再制造》 2024年第5期11-31,共21页
红外罩在航空航天和国防等领域广泛应用,其在极端环境下的薄膜失效是影响装备性能的关键问题。本文综述了红外罩薄膜的主要失效形式,包括高温导致的气动热效应、冲击损伤和表面污染等。分析了当前常用的红外罩材料如蓝宝石(Al_(2)O_(3)... 红外罩在航空航天和国防等领域广泛应用,其在极端环境下的薄膜失效是影响装备性能的关键问题。本文综述了红外罩薄膜的主要失效形式,包括高温导致的气动热效应、冲击损伤和表面污染等。分析了当前常用的红外罩材料如蓝宝石(Al_(2)O_(3))、锗(Ge)、硫化锌(ZnS)等的性能及其局限性,并探讨了常见修复技术,如表面清洁、抛光处理和涂层再制备。结果表明,尽管现有修复技术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恢复红外罩功能,但其耐久性和修复精度仍然面临挑战。未来发展方向包括智能材料的引入,多层复合涂层技术及自适应修复技术的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外罩 失效机制 修复技术 智能材料
下载PDF
不同金属对喷气燃料热氧化沉积的影响
8
作者 赵旭东 韩之雄 +1 位作者 贾贞健 周伟星 《燃烧科学与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7-34,共8页
冷却通道壁面上的金属对航空煤油热氧化沉积过程有一定的促进作用.针对航空煤油在金属表面的氧化结焦情况,设计了金属基底氧化沉积实验系统,研究了不同金属对航空煤油氧化沉积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Fe基底表面沉积量显著高于其他4种基底... 冷却通道壁面上的金属对航空煤油热氧化沉积过程有一定的促进作用.针对航空煤油在金属表面的氧化结焦情况,设计了金属基底氧化沉积实验系统,研究了不同金属对航空煤油氧化沉积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Fe基底表面沉积量显著高于其他4种基底,沉积量为5.2 mg,而Cu和Ti表面沉积仅为0.8 mg和0.4 mg,Fe、Cr和Ni促进了脱氧和脱氢过程,并显著消耗含氧物质,而铜对喷气燃料的氧化作用最强,生成大量含氧组分,烯烃等物质被氧化后生成更多的醇和烷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P-3航空煤油 热氧化沉积 金属元素 含氧官能团
下载PDF
Al_(2)O_(3)陶瓷玻璃钎焊接头原位强化及机理
9
作者 赵雨微 王策 +4 位作者 郑淮北 林盼盼 何皓铧 林铁松 何鹏 《焊接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9-17,共9页
针对Al_(2)O_(3)陶瓷可加工性差、复杂结构及大尺寸构件制备困难等问题,文中提出采用具有优异力学性能且与Al_(2)O_(3)陶瓷原位形成增强相的48.5%SiO_(2)-48.5%B_(2)O_(3)-3%Na_(2)O硼硅酸盐玻璃钎料钎焊连接Al_(2)O_(3)陶瓷.结果表明,... 针对Al_(2)O_(3)陶瓷可加工性差、复杂结构及大尺寸构件制备困难等问题,文中提出采用具有优异力学性能且与Al_(2)O_(3)陶瓷原位形成增强相的48.5%SiO_(2)-48.5%B_(2)O_(3)-3%Na_(2)O硼硅酸盐玻璃钎料钎焊连接Al_(2)O_(3)陶瓷.结果表明,在钎焊连接过程中,Al_(2)O_(3)陶瓷向玻璃钎料内部扩散溶解,焊缝区域由SiO_(2)-B_(2)O_(3)-Na_(2)O玻璃转变为SiO_(2)-B_(2)O_(3)-Al_(2)O_(3)-Na_(2)O,Al_(2)O_(3)的融入强化了玻璃基体,同时在玻璃基体内部以及玻璃钎料与Al_(2)O_(3)陶瓷界面结合处均原位生成了大量弥散分布的硼酸铝晶须,形成了Al_(2)O_(3)陶瓷的硼酸铝晶须增强硼硅酸盐玻璃复合接头,晶须通过拔出效应、裂纹偏转、裂纹桥联、吸收效应等不仅进一步强化玻璃基体,对连接界面处更是起到了钉扎、缝合的作用,实现了Al_(2)O_(3)陶瓷高强度、高可靠连接.当连接温度为1250℃,保温时间为60min时,接头剪切强度达到136MPa.创新点:(1)形成Al_(2)O_(3)陶瓷的硼酸铝晶须原位增强硼硅酸盐玻璃复合接头.(2)阐明了硼硅酸盐玻璃钎焊Al_(2)O_(3)陶瓷界面反应机制及接头形成机理.(3)揭示了基于玻璃基体增强和晶须原位增强的接头协同强化机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l_(2)O_(3)陶瓷 硼硅酸盐玻璃 硼酸铝晶须 原位强化
下载PDF
G3BP1基因在鸡肌内前脂肪细胞增殖与分化中的作用及其分子标记鉴定
10
作者 李远方 吴冉 +6 位作者 李帅浩 魏千然 王亚东 王丹丹 李智 李国喜 刘翘铭 《畜牧兽医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59-167,共9页
旨在利用721只固始鸡F2代鸡群,鉴定影响肌内脂肪沉积的候选基因G3BP1的SNPs位点,用于肉质性状的分子标记开发,并利用固始鸡肌内前脂肪细胞深入探究其功能。本研究首先鉴定了G3BP1基因上的SNPs位点,发现3个突变位点处于强连锁不平衡状态... 旨在利用721只固始鸡F2代鸡群,鉴定影响肌内脂肪沉积的候选基因G3BP1的SNPs位点,用于肉质性状的分子标记开发,并利用固始鸡肌内前脂肪细胞深入探究其功能。本研究首先鉴定了G3BP1基因上的SNPs位点,发现3个突变位点处于强连锁不平衡状态,尤其是13588667G>A位点的不同基因型与固始鸡F_2资源群的皮脂、皮脂率和肌内脂肪等肉质性状显著相关(P<0.05)。因此,G3BP1基因13588667G>A位点可以作为影响肌内脂肪沉积的一个重要的分子标记。此外,本研究利用qRT-PCR、CCK-8、流式细胞术、甘油三酯含量测定和油红O染色等方法,评价了G3BP1基因对固始鸡肌内前脂肪细胞增殖与分化的影响。结果表明,过表达G3BP1后,肌内前脂肪细胞中增殖标志基因CDK1、CCNB2、PCNA和CCND1表达水平均极显著上升(P<0.001),并显著促进了细胞周期进程。过表达G3BP1后也显著促进了肌内前脂肪细胞分化标志基因LPL的表达(P<0.05),极显著促进了CEBPA的表达(P<0.001),肌内前脂肪细胞内脂滴生成和甘油三酯含量也极显著增加(P<0.01)。本研究明确了G3BP1在促进肌内前脂肪细胞增殖与脂肪细胞生成中的作用,并鉴定了影响肌内脂肪沉积的分子标记,为我国优质肉鸡培育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和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固始鸡 肌内脂肪 G3BP1 分子标记
下载PDF
胚蛋给养核黄素对鸡骨骼肌发育的影响
11
作者 李远方 张鸿源 +6 位作者 李鸿泰 李智 魏千然 王亚东 李国喜 王丹丹 刘翘铭 《畜牧兽医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159-1169,共11页
旨在研究核黄素(又称维生素B2,VB2)对鸡胚胎骨骼肌发育的影响,以促进其在胚胎给养中的应用。本研究利用CCK-8、EdU和免疫荧光等检测方法,鉴定添加不同浓度的VB2(1.5625、3.125、6.25、12.5和25μmol·L^(-1))对鸡原代成肌细胞增殖... 旨在研究核黄素(又称维生素B2,VB2)对鸡胚胎骨骼肌发育的影响,以促进其在胚胎给养中的应用。本研究利用CCK-8、EdU和免疫荧光等检测方法,鉴定添加不同浓度的VB2(1.5625、3.125、6.25、12.5和25μmol·L^(-1))对鸡原代成肌细胞增殖和分化的影响,并通过在7胚龄鸡胚卵黄囊部位注射不同浓度的VB2溶液(50、100和200μg),并设置0.9%的生理盐水为对照组,检测VB2对鸡胚胎骨骼肌发育的影响,试验共分为4组,每组25个胚蛋。研究结果表明,在细胞水平添加不同浓度的VB2都不同程度的促进了鸡原代成肌细胞的增殖活力,但是6.25μmol·L^(-1) VB2为最佳添加浓度。此外,添加6.25μmol·L^(-1) VB2可显著促进增殖标志基因CCND1(P<0.01)、PCNA(P<0.05)和CDK1(P<0.01)的表达,而对分化标志基因MYOD、MYOG和MYHC的表达无显著影响(P>0.05);同时,EdU试验也证实了在细胞水平添加6.25μmol·L^(-1) VB2可以显著促进成肌细胞的增殖(P<0.05)。此外,鸡胚卵黄囊部位注射VB2溶液试验表明注射50μg VB2后显著提高18胚龄鸡胚胸肌组织中增殖标志基因CDK1(P<0.01)、PCNA(P<0.001)及分化标志基因MYOD(P<0.05)、MYOG(P<0.05)的表达水平;同时,50μg VB2的添加也显著增加了18胚龄鸡胚胸肌肌纤维直径(P<0.05)和胸肌重(P<0.05)。上述结果表明,VB2可促进鸡原代成肌细胞的增殖作用和鸡胚的胸肌发育。因此,本研究结论表明VB2是影响鸡胚胸肌发育的一个重要的营养素,该研究为我国优质肉鸡早期胚胎营养调控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和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核黄素 骨骼肌发育 胚胎给养
下载PDF
铝/钢过渡接头搅拌摩擦增材制造成形与性能
12
作者 王劲棋 李峻臣 +3 位作者 赵耀邦 谢聿铭 孟祥晨 黄永宪 《焊接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8-24,共7页
为了解决铝/钢异种金属连接强度不高,连接方法使用范围受限的问题,提出连续送丝搅拌摩擦增材制备铝/钢过渡接头的方法.以5B06铝合金丝材为增材原料,3 mm厚的316L不锈钢板为基板,采用激光刻蚀辅助的手段,在单层厚度1.0 mm,沉积效率3.0 k... 为了解决铝/钢异种金属连接强度不高,连接方法使用范围受限的问题,提出连续送丝搅拌摩擦增材制备铝/钢过渡接头的方法.以5B06铝合金丝材为增材原料,3 mm厚的316L不锈钢板为基板,采用激光刻蚀辅助的手段,在单层厚度1.0 mm,沉积效率3.0 kg/h的参数下制备了成形与性能良好的铝/钢过渡接头.结果表明,获得的增材层表面成形良好,丝材在热—机耦合作用下热塑化,并填充激光刻蚀槽.铝/钢过渡界面未观察到缺陷,并在界面处发现厚度约为1.8μm的金属间化合物层,实现了机械—冶金复合连接.界面的抗剪强度达到110.0 MPa±4.7 MPa,相对于未表面处理的接头强度提升了18%.钢侧断口均匀黏附铝合金,并观测到Fe_(2)Al_(5)和Fe_(4)Al_(13)金属间化合物.接头为韧—脆混合型断裂模式,说明铝/钢过渡界面在机械互锁和冶金连接共同作用下实现了可靠连接.该研究为铝/钢过渡接头的制备提供了新的解决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铝/钢过渡接头 搅拌摩擦增材制造 连续送丝 微观组织 力学性能
下载PDF
LPBF制备镍基高温合金组织演化及各向异性机制
13
作者 李明川 马瑞 +2 位作者 常帅 王奇舜 李俐群 《焊接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34-40,47,共8页
通过改变激光粉末床熔融(laser powder bed fusion,LPBF)的扫描速度研究IN738LC合金组织演化及各向异性机制,采用光学显微镜(optical microscopy,OM)及扫描电镜(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y,SEM)对组织形貌特征进行表征分析,通过X射... 通过改变激光粉末床熔融(laser powder bed fusion,LPBF)的扫描速度研究IN738LC合金组织演化及各向异性机制,采用光学显微镜(optical microscopy,OM)及扫描电镜(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y,SEM)对组织形貌特征进行表征分析,通过X射线衍射(X-ray diffraction,XRD)对其织构性进行测试,使用显微硬度仪对显微硬度及各向异性进行评价.结果表明,随着扫描速度从800 mm/s提高到1600 mm/s,晶粒尺寸得到显著细化,且晶粒长轴取向由低扫描速度下沿建造方向择优,转变为高扫描速度下的沿熔池边界法线方向择优.这是因为低扫描速度下高熔池重熔率导致更多枝晶沿建造方向外延择优生长.这种沿建造方向的强择优生长同时导致(200)面沿建造方向择优的织构性,且这种织构强度随扫描速度增加而降低.这种(200)面沿建造方向择优织构还导致水平截面软轴居多,进而导致水平显微硬度低于侧界面显微硬度的各向异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扫描速度 激光粉末床熔融 镍基高温合金 微观组织 各向异性
下载PDF
基于预训练扩散模型的图像实例语义与视觉和谐化
14
作者 刘鹏举 石宇鹏 +2 位作者 张宏志 姜峰 左旺孟 《智能计算机与应用》 2025年第3期7-17,共11页
近年来,图像实例和谐化作为图像生成领域中的重要分支得到了迅速发展。然而,如何确保前景实例与背景图像中的各个元素在语义上具备合理的逻辑关系,并使组合后的图像内容和谐一致,仍是当前研究面临的难点。此外,受限于高成本和设备要求,... 近年来,图像实例和谐化作为图像生成领域中的重要分支得到了迅速发展。然而,如何确保前景实例与背景图像中的各个元素在语义上具备合理的逻辑关系,并使组合后的图像内容和谐一致,仍是当前研究面临的难点。此外,受限于高成本和设备要求,收集大规模的和谐化训练数据存在诸多困难。为解决这些问题,本文提出一种基于大规模预训练扩散模型的图像和谐化方法。该方法基于预训练的Stable Diffusion 2.0模型,采用自然语言引导图像填充任务,使模型能够在自然语言描述和待填充区域图像的条件下生成符合语义需求的和谐图像。本方法将实例图像的高频信息与低频信息分别作为控制条件,对预训练模型进行微调,以确保生成结果尽可能保留实例图像的关键内容,最终生成和谐的组合图像。实验结果表明,本方法在生成实例阴影、调节光照等方面均表现出优异的效果,有效提升了图像语义与视觉的和谐化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图像实例和谐化 预训练扩散模型 自然语言引导 高频信息与低频信息
下载PDF
微量生物炭表面酸性官能团质量摩尔浓度定量分析方法
15
作者 李崯雪 崔邴晗 +3 位作者 尚宏儒 曹永娜 程泽斌 于艳玲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65-72,共8页
表面官能团是生物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种类与数量对生物炭的性质、性能和应用有很大影响。现有碳材料表面官能团定量分析主要方法为Boehm滴定法,该方法耗炭量大、操作步骤多、耗时长。为此,通过构建质子消耗模型、编写Python程序、进行... 表面官能团是生物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种类与数量对生物炭的性质、性能和应用有很大影响。现有碳材料表面官能团定量分析主要方法为Boehm滴定法,该方法耗炭量大、操作步骤多、耗时长。为此,通过构建质子消耗模型、编写Python程序、进行酸碱滴定实验、调试模型参数,建立一种微量生物炭表面官能团质量摩尔质量摩尔浓度定量分析方法,能够快速测量微量生物炭的表面官能团质量摩尔浓度与对应的酸解离常数p K_(a)。通过调整参数、训练模型,分析此方法适用的生物炭质量范围,发现测试样品质量为50 mg时模型的均方误差E_(MS)<0.002,迭代次数设置为20000时模型的E_(MS)<0.001,表明测量结果准确度较高。该方法测定的生物炭表面官能团总量与Boehm滴定法的相对误差在2%以内,且生物炭用量缩减95%、测量时间缩短10 h以上、实验操作步骤大幅简化,满足生物炭表面官能团定量分析微量、快速的技术需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炭 表面官能团 酸碱滴定 定量分析方法
下载PDF
折返式弹支一体化球轴承刚度研究
16
作者 温朝杰 李万嘉 +2 位作者 李文超 张文虎 黄黎强 《轴承》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6-12,共7页
基于赫兹接触理论、弹性流体动压润滑理论和滚动轴承动力学理论,建立了折返式弹支一体化球轴承的刚度计算模型,并使用SARB轴承动力学仿真软件进行求解。研究了径向载荷、轴向载荷、内圈转速等轴承工况参数以及鼠笼笼条宽度、厚度等结构... 基于赫兹接触理论、弹性流体动压润滑理论和滚动轴承动力学理论,建立了折返式弹支一体化球轴承的刚度计算模型,并使用SARB轴承动力学仿真软件进行求解。研究了径向载荷、轴向载荷、内圈转速等轴承工况参数以及鼠笼笼条宽度、厚度等结构参数对轴承及折返式弹支一体化球轴承刚度的影响,并与有限元法得到的刚度结果进行了比较,2种方法的偏差范围为5%~16%。研究结果为折返式弹支一体化球轴承的刚度计算和结构优化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滚动轴承 球轴承 弹性支承 刚度 有限元分析 结构设计
下载PDF
不同Si元素含量铝/钛激光熔钎焊界面微观结构和断裂行为
17
作者 吴佳伟 李昊岳 +1 位作者 夏鸿博 焦俊科 《焊接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36-144,共9页
采用激光熔钎焊技术,使用含有不同Si元素含量(纯铝,AlSi5和AlSi12)焊丝,成功实现了铝/钛异种金属之间的对接.分析了Si元素含量对焊缝成形、界面金属间化合物(intermetallic compound,IMC)组织、接头拉伸性能及断裂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 采用激光熔钎焊技术,使用含有不同Si元素含量(纯铝,AlSi5和AlSi12)焊丝,成功实现了铝/钛异种金属之间的对接.分析了Si元素含量对焊缝成形、界面金属间化合物(intermetallic compound,IMC)组织、接头拉伸性能及断裂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Si元素含量的增加,界面IMC的厚度逐渐变薄,Si元素在IMC层处产生聚集现象,IMC层由Ti-Al的二元相(TiAl_(3))转变为Ti-Al-Si三元相(Ti(Al,Si)_(3));焊接接头的拉伸强度随着Si元素的含量的增加而逐渐增大,AlSi12接头抗拉强度最高,达到了197.69 MPa.当接头受到拉伸力作用时,界面上部形成的较厚且硬脆的IMC层成为接头的力学性能薄弱区域,易萌生裂纹,进而引发接头的脆性断裂,最终影响接头的抗拉强度.由于Si元素含量的增加,IMC层的厚度减少,从而降低了IMC层组织结构对接头拉伸力学性能的不利影响,使得接头的断裂路径从原来的钎焊界面转变到了铝母材的热影响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铝/钛异种金属 激光熔钎焊 Si元素含量 金属间化合物 断裂行为
下载PDF
Mechanisms of ductile-to-brittle transition in Sn−3.0Ag−0.5Cu solder alloy at cryogenic temperature
18
作者 Sheng-li LI Chun-jin HANG +7 位作者 Qi-long GUAN Xiao-jiu TANG Ning ZHOU Yan-hong TIAN Wei ZHANG Dan YU Ying DING Xiu-li WANG 《Transactions of Nonferrous Metals Society of China》 2025年第4期1281-1291,共11页
The inherent brittle behavior and ductile-to-brittle transition(DBT)mechanism of Sn−3.0Ag−0.5Cu(SAC305)solder alloy at the liquid nitrogen temperature(LNT,77 K)were investigated through uniaxial tensile experiments co... The inherent brittle behavior and ductile-to-brittle transition(DBT)mechanism of Sn−3.0Ag−0.5Cu(SAC305)solder alloy at the liquid nitrogen temperature(LNT,77 K)were investigated through uniaxial tensile experiments conducted at different temperatures.Dynamic recovery and recrystallization of SAC305 solder alloy at room temperature(RT,293 K)activate a softening process.Conversely,intersecting and none-intersecting deformation twins,embedded in body-centered tetragonal Sn,enhance tensile strength and stabilize strain hardening rate,while suppressing the elongation of the alloy at LNT.The irreconcilable velocity difference between twin thickening(~8μm/s)and dislocation slip(4μm/s)results in premature brittle fracture,during the linear hardening and DBT.Moreover,the secondary phases degrade the mechanical property of SAC305 solder alloy,and micro-cracks appear between Cu_(6)Sn_(5)and Ag_(3)Sn in the eutectic matrix.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AC305 deformation twinning secondary phases tensile property cryogenic temperature
下载PDF
降胆固醇乳酸菌的筛选鉴定及其性能研究 被引量:4
19
作者 杨晴 王荣春 +3 位作者 孙玥 刘小琳 李启明 马莺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46-52,共7页
为筛选出具有高胆固醇清除能力且益生特性优良的可食用乳酸菌。该研究从青海收集的100多份自然发酵牦牛乳中初步筛选出乳酸菌200株,采用胆固醇氧化酶法测定菌株的胆固醇体外清除能力,有6株菌株的胆固醇清除率高于70%,采用16S rDNA基因... 为筛选出具有高胆固醇清除能力且益生特性优良的可食用乳酸菌。该研究从青海收集的100多份自然发酵牦牛乳中初步筛选出乳酸菌200株,采用胆固醇氧化酶法测定菌株的胆固醇体外清除能力,有6株菌株的胆固醇清除率高于70%,采用16S rDNA基因序列分析对这6株菌进行鉴定,筛选出5株可食用乳酸菌,评价这5株乳酸菌的菌株生长能力、耐酸耐胆盐能力、抗生素敏感性及细胞表面疏水性。最终筛选得到一株发酵乳杆菌LF-HF04,其胆固醇清除率为74.21%,在MRS培养基中达到对数期1 h和稳定期7.5 h,在乳基中11.5 h达到发酵终点70°T,在正常胃液酸度和肠道胆盐浓度时菌株存活率分别为(61.15±1.49)%和(53.00±1.14)%,疏水性较强(30.37%),并对6类常用抗生素敏感。发酵乳杆菌LF-HF04为适用于功能性乳制品开发的潜在菌株,可进一步探究其功能特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降胆固醇 乳酸菌 发酵牦牛乳 益生菌 筛选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