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1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β阻滞剂对急性期实验性脑出血大鼠的神经保护作用 被引量:4
1
作者 王岩 闫丽儒 +3 位作者 纪辉 张纯慧 李丹 董艳波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8期679-682,共4页
目的测定脑出血Wistar大鼠血肿周围神经细胞内Ca2+浓度、血浆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内皮素(ET)含量变化及美托洛尔(β-阻滞剂)对其影响,探讨β-阻滞剂对出血后神经细胞的保护机制。方法 Wistar大鼠84只,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24h、... 目的测定脑出血Wistar大鼠血肿周围神经细胞内Ca2+浓度、血浆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内皮素(ET)含量变化及美托洛尔(β-阻滞剂)对其影响,探讨β-阻滞剂对出血后神经细胞的保护机制。方法 Wistar大鼠84只,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24h、48h、72h组)、药物治疗组(24h、48h、72h组)。采用大鼠断尾取血注入尾状核建立脑出血模型,模型组造模后即刻给予生理盐水1.5ml灌胃,药物治疗组造模后即刻给予美托洛尔100g/kg灌胃。采用Fura-2/AM荧光探针法测定血肿周围神经细胞内Ca2+浓度、放射免疫方法(RIA)测定各组血浆CGRP及ET含量。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血肿周围神经细胞内Ca2+浓度、血浆ET与CGRP含量增高(P<0.05);与模型组比较。药物治疗组各时间点血肿周围神经细胞内Ca2+浓度降低(P<0.05),药物治疗组24h ET、CGRP含量增高;48、42h ET及CGRP含量低于模型组(P<0.05);3d内ET/CGRP比值药物治疗组比模型组偏低。结论 Ca2+、CGRP、ET参与了脑出血的病理生理过程,美托洛尔(β-阻滞剂)可能是对血肿周围神经细胞内Ca2+浓度及血浆CGRP、ET含量调节,使血肿周围神经细胞内Ca2+浓度降低、血浆ET/CGRP比值接近正常,达到脑保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托洛尔 脑出血 钙离子 CGRP ET
下载PDF
卒中后淡漠相关因素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3
2
作者 王凝瑶 孙伟 《中国医药科学》 2016年第6期143-145,共3页
目的研究首次脑梗死患者发生卒中后淡漠(PSA)的相关影响因素。为预防和改善患者卒中后淡漠状况提供依据。方法筛选2014年09月~2015年08月在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内科及哈尔滨市第四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首次脑梗死患者219例,... 目的研究首次脑梗死患者发生卒中后淡漠(PSA)的相关影响因素。为预防和改善患者卒中后淡漠状况提供依据。方法筛选2014年09月~2015年08月在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内科及哈尔滨市第四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首次脑梗死患者219例,对患者的疾病资料进行记录,记录包括年龄、性别、文化程度、梗死病灶部位和既往高血压病史、糖尿病病史。并进行MAES、NIHSS、BI、HAMD评分,整理得出的数据并进行统计学分析以取得结论。结果 PSA患者的发生与年龄升高、糖尿病病史,抑郁、神经功能缺损和生活能力下降相关(P〈0.05)。与性别、学历、梗死病灶部位、高血压病史无明显相关性(P〉0.05)。结论首次脑梗死患者存在较高的淡漠发病率,相关影响因素有年龄升高、糖尿病病史、抑郁、神经功能缺损和生活能力下降。首次脑梗死后的淡漠情况值得重视和干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首次脑梗死 卒中后淡漠 影响因素 MAES评分
下载PDF
首次脑梗死患者卒中后淡漠与梗死病灶部位关系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2
3
作者 王凝瑶 孙伟 《黑龙江科学》 2015年第14期11-11,17,共2页
为了探讨卒中后淡漠(post stroke apathy,PSA)与梗死病灶部位的关系。通过记录219例首次脑梗死患者急性期的病史资料并进行MAES评分。根据MAES评分结果分为淡漠组和非淡漠组,分析数据得出结论。发现PSA的发生与梗死病灶部位、左右半球... 为了探讨卒中后淡漠(post stroke apathy,PSA)与梗死病灶部位的关系。通过记录219例首次脑梗死患者急性期的病史资料并进行MAES评分。根据MAES评分结果分为淡漠组和非淡漠组,分析数据得出结论。发现PSA的发生与梗死病灶部位、左右半球无明显相关性(P>0.05)。证明在脑梗死急性期PSA的发生与梗死病灶部位无明显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首次脑梗死 梗死病灶部位 卒中后淡漠
下载PDF
血栓通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疗效观察 被引量:8
4
作者 刘玉驰 张华 +1 位作者 穆懿 郝克倩 《心血管康复医学杂志》 CAS 2001年第6期538-539,共2页
目的 :观察血栓通注射液治疗缺血性卒中的疗效。方法 :对 30例缺血性卒中患者用血栓通注射液 10毫升加生理盐水 30 0毫升静脉滴注 ,每日 1次 ,连用 14天 ,观察治疗前后自觉症状 ,神经功能缺损的改善。结果 :自觉症状改善显效率 :85 .7% ... 目的 :观察血栓通注射液治疗缺血性卒中的疗效。方法 :对 30例缺血性卒中患者用血栓通注射液 10毫升加生理盐水 30 0毫升静脉滴注 ,每日 1次 ,连用 14天 ,观察治疗前后自觉症状 ,神经功能缺损的改善。结果 :自觉症状改善显效率 :85 .7% ,神经功能缺损改善有效率 83.3%。结论 :血栓通注射液治疗缺血性卒中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栓通 缺血性脑卒中 疗效
下载PDF
步长脑心通胶囊治疗紧张性头痛的远期疗效观察 被引量:4
5
作者 王振峰 张华 +1 位作者 崔之娟 刘玉驰 《中国医药导报》 CAS 2010年第10期109-110,共2页
目的:观察步长脑心通胶囊的远期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择74例紧张性头痛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组39例口服步长脑心通胶囊,每次3粒,每日3次;对照组35例口服盐酸氟桂利嗪,每晚口服10mg。治疗组与对照组疗程均为15d,治疗前、后... 目的:观察步长脑心通胶囊的远期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择74例紧张性头痛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组39例口服步长脑心通胶囊,每次3粒,每日3次;对照组35例口服盐酸氟桂利嗪,每晚口服10mg。治疗组与对照组疗程均为15d,治疗前、后两组分别检查血常规、尿常规以及肝、肾功能,待疗程结束以后分别追踪随访半年。结果:治疗组治愈24例,好转11例,无效4例,治愈率为61.53%,总有效率为89.74%,均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步长脑心通胶囊治疗紧张性头痛效果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紧张性头痛 步长脑心通胶囊 远期疗效
下载PDF
疏血通注射液联合阿司匹林治疗TIA疗效观察 被引量:2
6
作者 张华 刘玉驰 +1 位作者 崔芝娟 安照源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08年第5期56-57,共2页
目的观察疏血通注射液联合阿司匹林治疗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的临床疗效。方法136例TIA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72例应用疏血通注射液及阿斯匹林口服治疗,对照组64例应用阿斯匹林口服,均治疗2周,随访3个月。结果观察组有效率95.90%,... 目的观察疏血通注射液联合阿司匹林治疗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的临床疗效。方法136例TIA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72例应用疏血通注射液及阿斯匹林口服治疗,对照组64例应用阿斯匹林口服,均治疗2周,随访3个月。结果观察组有效率95.90%,对照组有效率81.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疏血通注射液联合阿司匹林治疗TIA疗效优于单独应用阿斯匹林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疏血通注射液 阿斯匹林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下载PDF
血栓通胶囊治疗脑梗死后遗症的疗效及对血液流变学和脑血流动力学指标的影响 被引量:2
7
作者 邱晓恬 《中国处方药》 2022年第6期87-89,共3页
目的 探究与分析血栓通胶囊治疗脑梗死后遗症的疗效及对血液流变学、脑血流动力学指标的影响。方法 采取随机数字表法对2018年5月~2020年5月收治的脑梗死后遗症患者110例分组,各55例,对照组实施阿司匹林肠溶片与阿托伐他汀常规治疗,观... 目的 探究与分析血栓通胶囊治疗脑梗死后遗症的疗效及对血液流变学、脑血流动力学指标的影响。方法 采取随机数字表法对2018年5月~2020年5月收治的脑梗死后遗症患者110例分组,各55例,对照组实施阿司匹林肠溶片与阿托伐他汀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血栓通胶囊治疗,以治疗30 d为1个疗程,连续治疗2个疗程,对比两组疗效、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巴氏指数(BI)评分、血液流变学及脑血流动力学指标。结果 观察组与对照组相比临床总有效率较高,观察组治疗后与对照组治疗后相比NIHSS评分较低、BI评分较高,血液流变学指标中全血高切黏度、全血低切黏度、血浆黏度以及纤维蛋白原均较低,脑血流动力学指标基底动脉血流速、左侧椎动脉血流速、右侧椎动脉血流速及脑平均血流速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血栓通胶囊联合常规方法治疗脑梗死后遗症可更好的改善患者神经及肢体功能,其主要作用机制可能与调节血液流变及脑血流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栓通胶囊 脑梗死后遗症 疗效 神经功能 肢体功能 血液流变学 脑血流动力学
下载PDF
急性脑血栓形成早期康复护理分析 被引量:2
8
作者 王蕾 《中国继续医学教育》 2017年第7期228-229,共2页
目的探讨急性脑血栓形成的早期康复措施及效果。方法选择2015年5月-2016年12月期间本院收治的80例急性脑血栓形成早期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给予急性脑血栓形成常规性临床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增加个体化早... 目的探讨急性脑血栓形成的早期康复措施及效果。方法选择2015年5月-2016年12月期间本院收治的80例急性脑血栓形成早期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给予急性脑血栓形成常规性临床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增加个体化早期康复护理,观察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神经功能缺损(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和生活质量(卡式功能状态评分标准,KPS)改善情况。结果干预后观察组NIHSS评分为(19.26±3.96)分,对照组为(26.56±3.14)分,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观察组KPS评分为(81.26±13.47)分,对照组为(71.38±11.36)分,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脑血栓形成及时采取个体化、针对性的早期康复锻炼,将有效纠正患者神经功能缺损,并改善患者生活质量,临床应用效果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临床护理 急性脑血栓形成 早期康复护理 神经功能
下载PDF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下老年脑梗死患者的二级预防
9
作者 邱峰 苗妍 +3 位作者 边洋 王鲲宇 李红琏 戚晓昆 《中华老年多器官疾病杂志》 2020年第4期264-267,共4页
脑梗死是脑卒中最常见的类型,发病率、死亡率、致残率和复发率都较高。老年脑梗死患者则具有生活自理困难、认知功能障碍、家属陪护较多、医疗干预措施多、护理及康复时限长等特点。2019年12月底我国爆发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防控形... 脑梗死是脑卒中最常见的类型,发病率、死亡率、致残率和复发率都较高。老年脑梗死患者则具有生活自理困难、认知功能障碍、家属陪护较多、医疗干预措施多、护理及康复时限长等特点。2019年12月底我国爆发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防控形势目前仍然很严峻,因此疫情期间老年脑梗死患者二级预防策略的调整对患者很重要。本文中从防护、就医、复诊、合并症与并发症管理等方面进行了阐述,以供临床医师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年人 脑梗死 新型冠状病毒 二级预防
下载PDF
改良ABCD^2评分法结合Fib,Hcy,UA预测TIA短期脑梗死的风险评估
10
作者 王楠 苏志强 《中国医药科学》 2016年第9期9-12,16,共5页
目的用改良的ABCD^2评分法结合纤维蛋白原(Fib)、同型半胱氨酸(Hcy)、尿酸(UA)预测颈内动脉系统TIA患者短期脑梗死(CI)的风险评估。方法选取2012年1月~2013年12月在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颈内动脉系统TIA患者177例... 目的用改良的ABCD^2评分法结合纤维蛋白原(Fib)、同型半胱氨酸(Hcy)、尿酸(UA)预测颈内动脉系统TIA患者短期脑梗死(CI)的风险评估。方法选取2012年1月~2013年12月在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颈内动脉系统TIA患者177例的临床资料,按ABCD^2+L评分法记录相关危险因素,及Fib、Hcy、UA的值,所有患者均为发病24h内入院,用ABCD^2+L评分法,将其分为低危险组(0~3分);中危险组(4~5分);高危险组(6~8分)。观察不同危险组患者发病7d内CI的发生率,并分析ABCD^2+L方法的有效性,及结合相关实验室指标分析和继发CI风险之间关系。结果共纳入177例颈内动脉系统TIA患者,38例于7d内发生CI,139例未发生CI,发生率为21.47%。ABCD^2+L评分三组间CI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高血压,高同型半胱氨酸,是颈内动脉系统TIA发生CI的独立危险因素。在高危组、中危组、低危组中LDL-C,UA的含量进行组间比较,发现三组患者的LDL-C,UA的差异均有显著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三组患者的Fib,Hcy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1)年龄因素,高血压病,高Hcy是颈内动脉系统TIA患者短期内发生CI的独立风险因素。(2)ABCD^2+L评分值越高的颈内动脉系统TIA患者,短期CI发生率越高。(3)颈内动脉系统TIA患者LDL-C,UA值越高其短期内发生CI风险越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IA 脑梗死 ABCD2+L评分法 纤维蛋白原 同型半胱氨酸 尿酸
下载PDF
盐酸氟桂利嗪治疗偏头痛36例疗效观察 被引量:5
11
作者 张华 池华 +1 位作者 崔芝娟 刘玉驰 《黑龙江医学》 2003年第2期149-150,共2页
关键词 神经内科学 偏头痛 盐酸氟桂利嗪
下载PDF
高血压性脑出血破入脑室的CT表现及预后探讨
12
作者 庄青 张志斌 +1 位作者 孙秀丽 马英平 《黑龙江医学》 CAS 1991年第3期4-5,共2页
本文报告自1988年3月——1989年3月经 CT 证实的高血压性脑出血破入脑室42例。对脑出血合并脑室血肿的 CT 及预后进行探讨,观察有关病例的临床和 CT 表现分析如下。
关键词 CT 侧脑室 脑室内血肿 破入脑室 脑室铸型 意识障碍程度 继发性脑室出血 壳核出血 原发性脑室出血 尾状核
下载PDF
蛛网膜下腔出血38例临床分析
13
作者 庄青 池华 +3 位作者 邓颖 张志斌 张兰华 马英平 《黑龙江医药》 CAS 1993年第5期11-12,共2页
蛛网膜下腔出血是神经内科常见疾病,近几年来发病率有增高趋势,现将我院1990—1992年诊断为本病38例的临床资料分析如下: 临床资料一、一般资料:38例中男28例(占73.7%),女10例(占26.3%)年龄在16—74岁。急骤起病者为34例(占89.5%)缓... 蛛网膜下腔出血是神经内科常见疾病,近几年来发病率有增高趋势,现将我院1990—1992年诊断为本病38例的临床资料分析如下: 临床资料一、一般资料:38例中男28例(占73.7%),女10例(占26.3%)年龄在16—74岁。急骤起病者为34例(占89.5%)缓慢者4例(占10.5%)。有诱因者32例(占84.2%)白天发病者30例(78.3%)夜间睡眠中发病者5例,看电视发病者3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蛛网膜下腔出血 病者 临床分析 临床资料 烟雾病 高血压动脉硬化 血管痉挛 意识障碍 脑血管造影 脑膜刺激征
下载PDF
克林澳联合小脑顶核电刺激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临床研究
14
作者 王振峰 刘玉驰 +1 位作者 王群鹏 姚祥巍 《现代医药卫生》 2012年第15期2271-2272,共2页
目的观察小脑顶核电刺激联合克林澳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VBI)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将120例老年VBI急性期患者随机分为三组,分别用克林澳注射液、小脑顶核电刺激、克林澳联合小脑顶核电刺激3种方法施治,观察比较治疗效果。结果... 目的观察小脑顶核电刺激联合克林澳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VBI)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将120例老年VBI急性期患者随机分为三组,分别用克林澳注射液、小脑顶核电刺激、克林澳联合小脑顶核电刺激3种方法施治,观察比较治疗效果。结果克林澳联合小脑顶核电刺激治疗比单独施治能显著增加脑血流量,缩短住院疗程,安全性良好。结论克林澳联合小脑顶核电刺激是一种治疗VBI的有效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底动脉供血不足/治疗 钙通道阻滞药/治疗应用 哌嗪类/治疗应用 电刺激疗法 小脑核 小脑顶核电刺激
下载PDF
经颅多普勒超声对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诊断应用
15
作者 张华 刘玉驰 黄维忠 《哈尔滨医药》 1997年第4期15-16,共2页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是椎—基底动脉系统发生的缺血性血液循环障碍、累及椎动脉或(及)基底动脉。近年来,经颅多普勒超声(TCD)的应用,为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定性、定位诊断提供了一项无创伤且简便、安全的技术手段。本文通过对150例...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是椎—基底动脉系统发生的缺血性血液循环障碍、累及椎动脉或(及)基底动脉。近年来,经颅多普勒超声(TCD)的应用,为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定性、定位诊断提供了一项无创伤且简便、安全的技术手段。本文通过对150例该病患者的TCD检查,初步探讨椎—基底动脉供血不全的多普勒超声改变及其临床意义。报告如下。1 材料和方法1.1 临床资料:本组150例均来自我院神经内科病房及门诊。年龄32~80岁,平均59岁;男96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基底动脉 供血不足 诊断 TCD 超声波诊断
下载PDF
尼莫地平配合甲基麦角胺对普通型偏头痛的疗效观察
16
作者 张华 庄青 黄维忠 《哈尔滨医药》 1998年第1期24-24,共1页
偏头痛是常见的周期性发作性血管性头痛,以普通型偏头痛临床最为常见。临床传统应用甲基麦角胺预防治疗。本文在传统用药基础上,应用尼莫地平配合,治疗普通型偏头痛患者75例,观察随访3个月,结果较为满意,现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 偏头痛是常见的周期性发作性血管性头痛,以普通型偏头痛临床最为常见。临床传统应用甲基麦角胺预防治疗。本文在传统用药基础上,应用尼莫地平配合,治疗普通型偏头痛患者75例,观察随访3个月,结果较为满意,现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本组75例,均来自我院神经内科病房及门诊。年龄21~42岁,平均30岁;男29例,女46例。均有典型的临床表现,头CT检查阴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偏头痛 药物疗法 尼莫地平 甲基麦角胺
下载PDF
不同剂量巴曲酶治疗缺血性脑卒中临床疗效观察
17
作者 张华 崔芝娟 +1 位作者 池华 刘玉驰 《黑龙江医学》 2003年第3期195-195,共1页
关键词 神经病学 改善脑循环 巴曲酶 缺血性脑卒中
下载PDF
脑出血与脑梗死的循证护理
18
作者 丁士华 李秀兰 +1 位作者 李淑娟 罗华 《中华国际护理杂志》 2004年第8期628-629,共2页
目的根据脑出血、脑梗死的前驱症状和临床表现的异同,讨论临床症状与临床诊断的关联性,从而增强护士工作的主动性和预见性,使护士有根据地护理此类患者,从而促进患者的康复。方法自制调查表,其中观察前驱症状10项、临床表现11项,... 目的根据脑出血、脑梗死的前驱症状和临床表现的异同,讨论临床症状与临床诊断的关联性,从而增强护士工作的主动性和预见性,使护士有根据地护理此类患者,从而促进患者的康复。方法自制调查表,其中观察前驱症状10项、临床表现11项,调查、记录103例脑出血、脑梗死患者,得出前驱症状、临床表现与临床诊断的关联,以便为护理提供依据。结果前驱症状中,头痛、呕吐、嘴歪3项,脑出血组高于脑梗死组(P<0.01),经x^2检验,临床表现嗜睡、呕吐、头痛、发热4项,脑出血组高于脑梗死组(P<0.01)。结论临床应用循证护理可以提高护士的科研兴趣和工作主动性,能够不用等待临床诊断而对病人实施护理,增加护士在工作中的预见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出血 脑梗死 循证护理
下载PDF
骨髓基质干细胞移植对缺血性卒中大鼠PSD-95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1
19
作者 王春燕 刘颖异 +2 位作者 潘玉君 刘畅 段淑荣 《神经疾病与精神卫生》 2014年第3期255-258,共4页
目的 应用骨髓基质干细胞(BMSCs)治疗缺血性卒中大鼠,观察BMSCs的治疗效果,检测突触后密度蛋白-95(PSD-95)的表达水平,进而研究BMSCs治疗缺血性卒中的机制.方法 将40只成年雌性SD大鼠制备成大脑中动脉缺血2h再灌注24h动物模型,随机... 目的 应用骨髓基质干细胞(BMSCs)治疗缺血性卒中大鼠,观察BMSCs的治疗效果,检测突触后密度蛋白-95(PSD-95)的表达水平,进而研究BMSCs治疗缺血性卒中的机制.方法 将40只成年雌性SD大鼠制备成大脑中动脉缺血2h再灌注24h动物模型,随机分为梗死对照组和BMSCs组,每组20只.每组再按梗死后3,7d分为2个亚组,每组10只.梗死对照组于缺血再灌注24 h后经尾静脉注射PBS液1ml,BMSCs组同时经尾静脉注射BMSCs 3×106.所有大鼠于梗死后1,3,7d分别进行神经功能评分,应用免疫组化法测定PSD-95表达水平,用TUNEL测定凋亡细胞水平.结果 (1)神经功能评分:梗死后3,7 d BMSCs组神经功能评分明显低于梗死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分别为2.138,3.417;P<0.05).(2) PSD-95表达:BMSCs组在梗死后3d时PSD-95表达较梗死对照组的表达有增多,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BMSCs组在梗死后7d时PSD-95表达明显多于梗死对照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013,P<0.05).(3)TUNEL细胞凋亡染色:梗死后3d时梗死对照组大鼠缺血侧可见许多凋亡细胞,显多于BMSCs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978,P< 0.05).结论 BMSCs移植能促进缺血性卒中大鼠的神经功能的恢复.BMSCs移植后能明显增加缺血性卒中大鼠PSD-95的表达,减少细胞的凋亡,对缺血性卒中有保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血性卒中 缺血再灌注 骨髓基质干细胞 PSD-95 细胞凋亡
原文传递
载脂蛋白和同型半胱氨酸水平与颈动脉粥样斑块稳定性及狭窄程度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5
20
作者 薛伟书 魏亚芬 +3 位作者 王凝瑶 王楠 徐国慧 英月芬 《中国综合临床》 2019年第4期354-358,共5页
目的探讨载脂蛋白和同型半胱氨酸水平与颈动脉斑块稳定性及狭窄程度的相关性。方法连续收集哈尔滨市第四医院2017年1月至2017年12月就诊的100例老年急性脑梗死患者,所有患者均行颈动脉彩超检查,根据彩超结果分为稳定斑块组和不稳定斑块... 目的探讨载脂蛋白和同型半胱氨酸水平与颈动脉斑块稳定性及狭窄程度的相关性。方法连续收集哈尔滨市第四医院2017年1月至2017年12月就诊的100例老年急性脑梗死患者,所有患者均行颈动脉彩超检查,根据彩超结果分为稳定斑块组和不稳定斑块组,根据血管狭窄程度分为动脉内膜增厚组23例、轻度狭窄组(狭窄程度<50%)26例,中度狭窄组(狭窄程度≥50%~<70%)28例,重度狭窄组(狭窄程度≥70%)[1]23例。所有入选患者于清晨空腹抽取肘静脉血,检测载脂蛋白(Apolipoprotein,ApoB)和同型半胱氨酸(Homocysteine,Hcy)浓度。结果稳定斑块组和不稳定斑块组比较,吸烟、饮酒、糖化血红蛋白(Hemoglobin A1c,HbA1c)、ApoB、Hcy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性别、糖尿病病史、高血压病史、收缩压、舒张压、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ow 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LDL-C)、甘油三酯(triglyceride,TG)、总胆固醇(total cholesterol,TC)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在对除外血脂的相关危险因素校正后,做颈动脉狭窄多因素条件logistic分析:结果表明,经校正后,饮酒[OR=1.247(95%CI:0.626~1.958),P=0.043]、Hcy[OR=3.163(95%CI:1.824~4.772),P=0.045]、收缩压[OR=1.286(95%CI:0.688~2.005),P=0.027]、HbA1c[OR=3.671(95%CI:1.904~6.630),P=0.011]、ApoB[OR=1.717(95%CI:1.005~2.634),P=0.036]、LDL-C[OR=1.516(95%CI:0.968~2.489),P=0.024]、TC[OR=1.403(95%CI:0.801~2.343),P=0.030]和TG[OR=1.342(95%CI:0.712~2.198),P=0.019]都是颈动脉不稳定斑块及颈动脉严重狭窄程度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载脂蛋白和同型半胱氨酸可能是预测颈动脉不稳定斑块及颈动脉严重狭窄程度的独立预测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载脂蛋白 同型半胱氨酸 颈动脉斑块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