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4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超高速电动汽车动力系统的结构与性能研究 被引量:4
1
作者 周凯 臧经伦 《汽车工程》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127-132,共6页
超高速电动汽车是为突破电动车极限速度而研发,旨在使车辆达到400mph的速度。车辆动力学模型、传动系统模型和制动系统模型的设计直接影响车辆的动力性能。本文中采用仿真与台架试验相结合的方式,获取车辆的动力性能。结果表明,新一代... 超高速电动汽车是为突破电动车极限速度而研发,旨在使车辆达到400mph的速度。车辆动力学模型、传动系统模型和制动系统模型的设计直接影响车辆的动力性能。本文中采用仿真与台架试验相结合的方式,获取车辆的动力性能。结果表明,新一代超高速电动汽车的最高时速可超过400mph。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高速电动汽车 动力系统 传动系统 动力性能
下载PDF
电动汽车车载移相全桥变换器改进研究 被引量:7
2
作者 金宁治 俄立明 +2 位作者 马腾 刘金凤 孙东阳 《电机与控制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9期70-77,共8页
为提高电动汽车车载电源的效率,针对传统移相全桥DC/DC变换器的副边占空比丢失、变压器磁饱和、副边寄生振荡等问题,提出改进型的移相全桥拓扑结构,通过增加原副边的变比来减小占空比的丢失,串联隔直电容防止变压器磁饱和,采用二极管钳... 为提高电动汽车车载电源的效率,针对传统移相全桥DC/DC变换器的副边占空比丢失、变压器磁饱和、副边寄生振荡等问题,提出改进型的移相全桥拓扑结构,通过增加原副边的变比来减小占空比的丢失,串联隔直电容防止变压器磁饱和,采用二极管钳位电路抑制副边二极管的电压振荡。在详细分析移相全桥零电压开关(ZVS)控制策略的基础上,针对该拓扑结构的不同工作状态,分析了钳位二极管的工作原理,明确了变压器和谐振电感位置对电路的影响效果,探讨了副边同步整流在拓扑中的作用。得出该拓扑结构可以将MOS管的应力抑制在输入电压范围之内。最后研制了一台3 kW的样机,采用PI控制策略,通过仿真与实验结果验证了理论分析的正确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动汽车 移相全桥 零电压开关 PI控制 钳位二极管 同步整流
下载PDF
基于粒子群优化的电磁离合器模糊控制研究 被引量:2
3
作者 吴晓刚 王旭东 +1 位作者 余腾伟 张宇 《中国机械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9期1071-1077,共7页
针对车辆起步过程中应用传统模糊控制存在的精度不高、自适应能力有限等问题,提出了应用粒子群算法优化模糊控制器量化因子的方法。优化的量化因子随环境变化以及负载变化实时跟踪模糊控制器的参数变化,使得模糊控制器的鲁棒性和控制精... 针对车辆起步过程中应用传统模糊控制存在的精度不高、自适应能力有限等问题,提出了应用粒子群算法优化模糊控制器量化因子的方法。优化的量化因子随环境变化以及负载变化实时跟踪模糊控制器的参数变化,使得模糊控制器的鲁棒性和控制精度都得到了提高。仿真与实验结果表明,在车辆起步过程中,与传统的模糊控制算法相比基于粒子群优化的模糊控制算法能够在减小冲击度的同时有效减小滑摩功,具有较为理想的起步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动变速 电磁离合器 粒子群 模糊控制
下载PDF
基于动态滑模控制的三相六开关APFC的研究 被引量:3
4
作者 于鹏 王旭东 +1 位作者 柳忠 杨旭 《电气传动》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0期85-90,101,共7页
针对采用PI双闭环控制策略的三相六开关有源功率因数校正(APFC),在遭受到外界干扰或者工作状态发生改变时振荡幅度大、恢复时间长、自适应能力差等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动态滑模控制的双闭环控制器的实现方法,以满足对负载突变的快速响... 针对采用PI双闭环控制策略的三相六开关有源功率因数校正(APFC),在遭受到外界干扰或者工作状态发生改变时振荡幅度大、恢复时间长、自适应能力差等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动态滑模控制的双闭环控制器的实现方法,以满足对负载突变的快速响应和提高对系统参数改变时的强适应性。使用Matlab工具搭建了仿真模型,通过与传统的PI双闭环控制策略对比来验证所提出控制方法的优越性。最后,利用实验结果进一步验证了所提出的控制策略的正确性和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源功率因数校正 PI双闭环 三相六开关 动态滑模 反演自适应
下载PDF
双输出端口LLC电路及其控制技术研究 被引量:5
5
作者 周凯 顾福森 杨嵇森 《电机与控制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17-26,共10页
新能源汽车的车载充电机和DC/DC大多都是独立运行。基于一个变压器控制双输出端口的思想,设计了一种带LLC谐振电路双输出端口的充电机,其包括原边侧转换电路、副边侧第一转换电路、副边侧第二转换电路、以及连接这3个电路的变压器。原... 新能源汽车的车载充电机和DC/DC大多都是独立运行。基于一个变压器控制双输出端口的思想,设计了一种带LLC谐振电路双输出端口的充电机,其包括原边侧转换电路、副边侧第一转换电路、副边侧第二转换电路、以及连接这3个电路的变压器。原边转换电路连接外部电源,副边第一转换电路连接高压电池,副边第二转换电路连接低压负载。通过采样,获得副边第二转换电路的输出电压和输出电流,并与基准值比较和补偿,最终实现控制原边转换电路中开关管的通断时间;采样原边转换电路输出电流,经过零检测计算出过零延时,控制副边第二转换电路中整流开关管的通断时间。基于对该技术的研究,研制了一台6.6kW LLC谐振变换器的样机,并采用双闭环控制策略,仿真与实验结果验证了理论分析的正确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车载充电机 双输出端口 LLC谐振变换器 双闭环控制 过零检测 过零延时
下载PDF
逆变器故障容错控制策略研究 被引量:3
6
作者 王旭东 杨传江 《电机与控制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1期37-47,共11页
针对逆变器故障容错性能差的问题,本文重构了一种新的拓扑电路。初次故障发生后采用正常三相六开关方式运行,次级故障时采用六开关四矢量非连续SVPWM(space vector pulse width modulation)控制策略,并导出了调制波公式。同时,对电容中... 针对逆变器故障容错性能差的问题,本文重构了一种新的拓扑电路。初次故障发生后采用正常三相六开关方式运行,次级故障时采用六开关四矢量非连续SVPWM(space vector pulse width modulation)控制策略,并导出了调制波公式。同时,对电容中性点偏置电压直流分量的暂态过程进行研究,将电容中性点电压直流分量补偿到定子两相坐标下的电压矢量,可以改善偏置电压直流分量的动态响应,从而抑制转矩脉动。搭建了永磁同步电机控制系统的仿真模型,结果表明在逆变器单管、双管故障时所提拓扑电路和相应控制策略有很好的容错性能,系统能安全可靠运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逆变器故障 可靠和安全性 非连续矢量调制 永磁同步电机 中性点电压抑制
下载PDF
高速电动汽车动力系统建模与车身优化
7
作者 周凯 任浩 +2 位作者 金宁治 刘宇博 艾民 《电机与控制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9期126-133,共8页
针对世界最快电动汽车展开研究。建立车辆系统动力学模型、传动系统模型、制动系统模型,对能量存储、电能转换、机电能量转换等方面进行计算,使高速电动汽车在直线加速赛中能够获得超过640 km/h的时速。动力系统台架实验是保证整车动力... 针对世界最快电动汽车展开研究。建立车辆系统动力学模型、传动系统模型、制动系统模型,对能量存储、电能转换、机电能量转换等方面进行计算,使高速电动汽车在直线加速赛中能够获得超过640 km/h的时速。动力系统台架实验是保证整车动力性能优劣的决定因素,将仿真模型与实验台架相结合构建半实物仿真实验平台,可实现对整车动力性能的全面模拟。在对车身结构的优化过程中,将驾驶员视野作为首要考虑的因素,通过优化挡风玻璃倾斜角、护舷高度,增大驾驶员视野。车尾结构优化可降低压差阻力,进一步提升车辆行驶安全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速电动汽车 动力系统建模 车辆动力学 风阻损耗 车身优化 半实物仿真
下载PDF
永磁同步电机的自抗扰控制调速策略 被引量:75
8
作者 周凯 孙彦成 +1 位作者 王旭东 闫达 《电机与控制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57-63,共7页
针对永磁同步电机调速系统的超调和快速性之间矛盾的问题,在分析永磁同步电机数学模型和自抗扰控制原理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永磁同步电机线性自抗扰控制器的设计方法,并将其应用于矢量控制当中以改善永磁同步电机的运行性能。进而对此... 针对永磁同步电机调速系统的超调和快速性之间矛盾的问题,在分析永磁同步电机数学模型和自抗扰控制原理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永磁同步电机线性自抗扰控制器的设计方法,并将其应用于矢量控制当中以改善永磁同步电机的运行性能。进而对此控制策略研究了影响永磁同步电机运行状态的因素,给出了永磁同步电机的数学模型,分析了自抗扰控制器的设计原理和参数整定方法,选择出适用于永磁同步电机的自抗扰控制器。最后将仿真结果与传统的PI控制进行对比。仿真与实验结果表明:采用自抗扰控制进行调速的系统比PI控制有着更好的运行性能,电机无超调启动;而且当系统负载转矩突然变化时电机也能快速的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抗扰控制 永磁同步电机 调速系统 矢量控制 参数整定
下载PDF
基于滑模观测器的永磁同步电机电流偏差解耦控制 被引量:28
9
作者 刘宇博 王旭东 周凯 《电工技术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8期1642-1652,共11页
为解决传统电压前馈解耦控制对电机参数敏感、抗扰性差的问题,该文提出一种基于滑模观测器的电流偏差解耦控制方法。通过计算偏差解耦控制电流的耦合项,发现相对于传统电压前馈解耦,偏差解耦的耦合项简单且易于控制,解决了传统电压前馈... 为解决传统电压前馈解耦控制对电机参数敏感、抗扰性差的问题,该文提出一种基于滑模观测器的电流偏差解耦控制方法。通过计算偏差解耦控制电流的耦合项,发现相对于传统电压前馈解耦,偏差解耦的耦合项简单且易于控制,解决了传统电压前馈解耦控制解耦效果不理想的问题。通过电流滑模观测器的跟踪特性,将定子电流的估计值作为状态变量,反馈到系统输入端,用以补偿定子电流误差值。该方法不仅对电流环实现更好的补偿控制,还实现d、q轴电流完全解耦,保证系统动态响应速度,提高了系统的抗扰性。通过仿真和实验证明所提出控制器的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永磁同步电机 电压前馈解耦控制 电流偏差解耦控制 电流滑模观测器
下载PDF
电动汽车大功率充电过程动力电池充电策略与热管理技术综述 被引量:27
10
作者 吴晓刚 崔智昊 +2 位作者 孙一钊 张锟 杜玖玉 《储能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2218-2234,共17页
为实现“双碳”目标,电动汽车成为了交通工具转型的重要途径。但由于充电速度影响电动汽车用户体验,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电动汽车的推广应用,为此,发展大功率充电是提升电动汽车市场渗入率的重要技术途径。然而,由于大功率充电带来的动力... 为实现“双碳”目标,电动汽车成为了交通工具转型的重要途径。但由于充电速度影响电动汽车用户体验,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电动汽车的推广应用,为此,发展大功率充电是提升电动汽车市场渗入率的重要技术途径。然而,由于大功率充电带来的动力电池加速老化以及快速产热导致的动力电池组温度分布不一致性等问题,给电动汽车快速充电策略的制定和热管理系统的设计带来了新的挑战。本文从电动汽车大功率充电策略优化和电池组热管理系统设计两个角度,归纳了目前面向电动汽车大功率充电过程的管理技术研究现状。围绕大功率充电方式对动力电池性能的影响,评价了不同充电策略和热管理系统设计方法的优缺点。在此基础上,重点分析了电动汽车大功率充电策略及热管理技术发展中面临的挑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动汽车 大功率充电 充电策略 热管理
下载PDF
汽车防抱死制动性能台架测试技术 被引量:2
11
作者 周凯 王旭东 +2 位作者 焦文良 谭天江 张焱 《电机与控制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99-106,共8页
针对汽车防抱死刹车系统(ABS)在传统路试及台架测试过程中无法快速改变轮胎与路面间摩擦系数的问题,结合ABS控制算法的特点提出一种能够模拟不同路况组合的汽车ABS动态性能台架测试方法。利用4组飞轮在旋转时所具有的转动动能来等效实... 针对汽车防抱死刹车系统(ABS)在传统路试及台架测试过程中无法快速改变轮胎与路面间摩擦系数的问题,结合ABS控制算法的特点提出一种能够模拟不同路况组合的汽车ABS动态性能台架测试方法。利用4组飞轮在旋转时所具有的转动动能来等效实际被测车辆在此速度下的平动动能,确定转动惯量模拟方法。通过磁粉离合器主、从动轴之间的滑差实现轮胎与路面间摩擦系数的模拟。分析结果表明,测试系统能够完成单一附着系数路面、对开附着系数路面及对接附着系数路面的测试。测试系统能够对ABS控制逻辑中路面识别能力及其动态响应性能做出评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防抱死制动系统 附着系数模拟 转动惯量 动态测试 人机交互
下载PDF
不同充电倍率下锂离子电池组冷却系统结构设计 被引量:4
12
作者 吴晓刚 齐明山 +2 位作者 杜玖玉 N.I.Shchurov A.A.Shtang 《汽车工程》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482-494,共13页
针对锂离子电池组在不同充电倍率下最高温度和单体温度均匀性的要求,在构建动力电池热模型的基础上,以抑制电池组内最高温度和最大温差为目标,仿真分析了液冷板布置位置、流道设计和冷板出入口位置等因素对电池组温度的影响规律。仿真... 针对锂离子电池组在不同充电倍率下最高温度和单体温度均匀性的要求,在构建动力电池热模型的基础上,以抑制电池组内最高温度和最大温差为目标,仿真分析了液冷板布置位置、流道设计和冷板出入口位置等因素对电池组温度的影响规律。仿真结果表明,本文所设计的冷却系统,在电池组以2C倍率充电时,最高温度可控制在35.5℃,温差不超过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锂电池 充电 冷却系统 温度均匀性
下载PDF
磁粉离合器自调整模糊PID励磁控制技术 被引量:9
13
作者 周凯 杨嵇森 《电机与控制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87-93,共7页
针对磁粉离合器应用环境复杂,采用传统的控制算法很难满足系统非线性、变参数的要求等问题,在研究了模糊控制和传统PID控制算法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自调整模糊PID控制算法。该算法兼有模糊控制和PID控制算法的优点,实现了对过程参数的... 针对磁粉离合器应用环境复杂,采用传统的控制算法很难满足系统非线性、变参数的要求等问题,在研究了模糊控制和传统PID控制算法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自调整模糊PID控制算法。该算法兼有模糊控制和PID控制算法的优点,实现了对过程参数的无稳态误差控制,同时具有很好的自适应特性,并且能够克服非线性因素带来的影响,具有较强的鲁棒性。将该算法应用于双轴水冷式磁粉离合器,能够实现在线PID参数的自整定。通过对该控制算法的仿真,并与常规PID控制算法的实验比较,该控制算法响应速度快,负载侧电流稳定时间短、电流超调量小,且控制系统具有很好的自调整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粉离合器:自适应控制 励磁电流 PID控制 模糊控制
下载PDF
基于VMD和DAIPSO-GPR解决容量再生现象的锂离子电池寿命预测研究 被引量:5
14
作者 刘金凤 陈浩玮 HERBERT Ho-Ching Iu 《电子与信息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1111-1120,共10页
锂离子电池应用时表现出的时变、动态、非线性等特征,以及容量再生现象,导致传统模型对锂离子电池剩余使用寿命(RUL)预测的准确性低,该文将变分模态分解(VMD)和高斯过程回归(GPR)以及动态自适应免疫粒子群(DAIPSO)结合,建立RUL预测模型... 锂离子电池应用时表现出的时变、动态、非线性等特征,以及容量再生现象,导致传统模型对锂离子电池剩余使用寿命(RUL)预测的准确性低,该文将变分模态分解(VMD)和高斯过程回归(GPR)以及动态自适应免疫粒子群(DAIPSO)结合,建立RUL预测模型。首先利用等压降放电时间分析法,提取健康因子,利用VMD对其进行分解处理,挖掘数据内在信息,降低数据复杂度,并针对不同分量,利用不同协方差函数建立GPR预测模型,有效捕获了数据的长期下降趋势和短期再生波动。利用DAIPSO算法优化GPR模型,实现核函数超参数的优化,建立了更准确的退化关系模型,最终实现剩余使用寿命的准确预测,以及不确定性表征。最后利用NASA电池数据进行验证,离线预测结果表明所提方法具有较高预测精度和泛化适应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锂离子电池 剩余使用寿命 变分模态分解 高斯过程回归 动态自适应免疫粒子群
下载PDF
基于参数自适应二阶滑模观测器的PMSM控制 被引量:3
15
作者 王旭东 杨传江 《电力电子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0期48-52,共5页
针对传统一阶滑模观测器存在较大抖振的问题,提出一种基于参数自适应的二阶滑模观测器。根据Super-Twisting算法的理论分析,并考虑到基于该算法的滑模观测器参数固定导致永磁同步电机(PMSM)调速范围窄的问题,设计了一种可在线调节滑模... 针对传统一阶滑模观测器存在较大抖振的问题,提出一种基于参数自适应的二阶滑模观测器。根据Super-Twisting算法的理论分析,并考虑到基于该算法的滑模观测器参数固定导致永磁同步电机(PMSM)调速范围窄的问题,设计了一种可在线调节滑模参数的高阶滑模观测器,并使用饱和函数代替了算法中所用的开关函数。为了说明所提滑模观测器的可行性和有效性,与采用饱和函数的一阶滑模观测器进行比较。仿真和实验结果表明,相比于一阶滑模观测器,所提基于参数自适应的二阶滑模观测器能更有效地抑制滑模抖振,减小转子位置和转速估算偏差,具有良好的稳态性能和动态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永磁同步电机 Super-Twisting算法 高阶滑模观测器
下载PDF
三相六开关APFC的变指数趋近律准滑模控制 被引量:1
16
作者 于鹏 王旭东 +2 位作者 王睿 柳忠 杨旭 《电气应用》 2019年第12期39-44,共6页
针对三相六开关APFC的非线性控制,为进一步提高控制器的启动特性、稳定特性和负载特性,提出了一种电压外环和电流内环均使用变指数趋近律准滑模的滑模变结构控制策略。该控制策略采用变指数趋近律准滑模控制与反馈线性化相结合,实现控... 针对三相六开关APFC的非线性控制,为进一步提高控制器的启动特性、稳定特性和负载特性,提出了一种电压外环和电流内环均使用变指数趋近律准滑模的滑模变结构控制策略。该控制策略采用变指数趋近律准滑模控制与反馈线性化相结合,实现控制系统的无超调量起动、输出电压纹波小及负载适应性好等特性。在Matlab/Simnlink环境下搭建仿真模型,与PI双闭环控制策略对比输出特性,通过对比说明了所提出控制策略的优越性。最后搭建了5 kW实验样机,利用实验结果进一步验证了所提出控制策略的正确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源功率因数校正 非线性控制 变指数趋近律 准滑模控制 反馈线性化
原文传递
基于磁粉离合器的汽车制动性能台架测试技术
17
作者 周凯 王旭东 《汽车工程》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8期904-909,共6页
为了精确地评价防抱死制动系统的性能,采用了一种基于惯量模拟的台架测试技术。用飞轮来模拟车辆的平移动能,而用磁粉离合器来模拟路面与轮胎间的摩擦因数,通过调节磁粉离合器的励磁电流改变摩擦因数,来模拟不同路况。系统能完成在单一... 为了精确地评价防抱死制动系统的性能,采用了一种基于惯量模拟的台架测试技术。用飞轮来模拟车辆的平移动能,而用磁粉离合器来模拟路面与轮胎间的摩擦因数,通过调节磁粉离合器的励磁电流改变摩擦因数,来模拟不同路况。系统能完成在单一路面、对开路面和对接路面的测试。人机交互系统中所采集的实时数据能准确反映ABS系统的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汽车安全 防抱死制动系统 附着系数 转动惯量
下载PDF
一种快速SVPWM算法及其过调制策略研究 被引量:19
18
作者 王光 王旭东 +1 位作者 马骏杰 白亚丽 《电力系统保护与控制》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136-145,共10页
针对传统SVPWM算法结构复杂、运算量大等问题,提出一种基于三扇区矢量空间的快速SVPWM算法。该算法无需进行坐标变换,有效避免了传统算法中多次三角运算和开方运算,减少了逻辑判断次数。通过简单四则运算便能快速实现精准调制,从而极大... 针对传统SVPWM算法结构复杂、运算量大等问题,提出一种基于三扇区矢量空间的快速SVPWM算法。该算法无需进行坐标变换,有效避免了传统算法中多次三角运算和开方运算,减少了逻辑判断次数。通过简单四则运算便能快速实现精准调制,从而极大地简化了SVPWM的算法结构,减少了算法的执行时间。此外,分析并提出基于分段非线性拟合的SVPWM算法过调制策略。该策略避免了传统算法过调制策略中复杂的保持角和控制角的计算,并减少了查表法带来的内存消耗和调制误差,进一步提升了直流母线电压利用率。仿真和实验验证了该SVPWM算法及其过调制策略的有效性和优越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VPWM 快速算法 三扇区矢量空间 过调制
下载PDF
CSME系统的EIV-RLS辨识建模法及其精度分析 被引量:2
19
作者 闫美存 王旭东 《电工技术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1期126-135,共10页
非接触式同步电机励磁(CSME)系统因其补偿网络与拓扑电路的多样性,对建模方法的通用性与可移植性要求很高。针对传统建模方法严重依赖明确的电路拓扑和系统工作状态的缺点,提出初值为估计值的递推最小二乘(EIV-RLS)辨识建模法。采样CSM... 非接触式同步电机励磁(CSME)系统因其补偿网络与拓扑电路的多样性,对建模方法的通用性与可移植性要求很高。针对传统建模方法严重依赖明确的电路拓扑和系统工作状态的缺点,提出初值为估计值的递推最小二乘(EIV-RLS)辨识建模法。采样CSME系统的输入、输出数据后,先进行数据变换,利用赤池信息准则(AIC)判断系统阶次,通过EIV-RLS算法得到系统参数估计值,建立系统的小信号模型。通过Matlab/Simulink软件,以串-串(S-S)型半桥-全波CSME系统为建模对象,分别对最小二乘(LS)、初值为零的递推最小二乘(ZIV-RLS)及EIV-RLS辨识法进行建模和仿真验证,对比分析了三种方法的精确度,并验证了EIV-RLS辨识建模法的通用性。最后,通过对CSME系统样机的实验测试,验证了EIV-RLS辨识建模法的有效性和精确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接触励磁 谐振补偿 系统辨识 递推最小二乘法 赤池信息准则
下载PDF
开关磁阻电机转矩脉动抑制技术 被引量:24
20
作者 周凯 石增 《电机与控制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2期85-92,共8页
利用直接转矩控制技术对开关磁阻电机的转矩脉动可以进行有效抑制。开关磁阻电机双凸结构和磁路的严重饱和所造成的严重非线性,导致其固定参数在常规控制下不能很好适应工况变化,且带来转矩脉动较大的问题。针对这一问题,提出一种基于模... 利用直接转矩控制技术对开关磁阻电机的转矩脉动可以进行有效抑制。开关磁阻电机双凸结构和磁路的严重饱和所造成的严重非线性,导致其固定参数在常规控制下不能很好适应工况变化,且带来转矩脉动较大的问题。针对这一问题,提出一种基于模糊PI建立开关磁阻电机直接转矩模型的方法来提高系统动态响应,并抑制转矩脉动。通过精确建立开关磁阻电机的非线性模型,以及使用有限元仿真软件分别计算出电机的磁链、电感和转矩的静态特性,搭建了开关磁阻调速系统的非线性数学模型。仿真与实验结果表明,该调速系统具有良好的动、静态性能,改善了转矩失控现象,有效降低了转矩脉动,同时提高了控制系统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开关磁阻电机 模糊PI控制 直接转矩控制 转矩脉动抑制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