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56篇文章
< 1 2 1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喀斯特山地典型植被类型凋落物和土壤水文效应
1
作者 赵敏 戴全厚 +3 位作者 严友进 姚一文 丁鹏玮 周红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41-249,共9页
[目的]研究喀斯特山地典型植被类型凋落物以及土壤水文效应,对该地区植被恢复具有重要意义。[方法]通过野外调查与室内分析的方法,选取喀斯特山地草地、草灌复合丛、灌丛、乔灌复合林和乔木林5种典型植被类型,探索不同植被类型下凋落物... [目的]研究喀斯特山地典型植被类型凋落物以及土壤水文效应,对该地区植被恢复具有重要意义。[方法]通过野外调查与室内分析的方法,选取喀斯特山地草地、草灌复合丛、灌丛、乔灌复合林和乔木林5种典型植被类型,探索不同植被类型下凋落物及土壤水文效应特征。[结果](1)5种典型植被类型凋落物蓄积量依次为乔灌复合林(3.57 t/hm^(2))、乔木林(3.00 t/hm^(2))、草灌复合丛(2.18 t/hm^(2))、灌丛(1.94 t/hm^(2))、草地(1.8 t/hm^(2)),植被类型以及凋落物分解程度均与蓄积量呈极显著相关(p<0.01);凋落物有效拦蓄量、最大拦蓄量均以乔木林最高、乔灌复合林及草地次之,均随分解程度增加而降低,二者分别与植被类型和分解程度呈极显著相关(p<0.01)。(2)土壤自然含水量、最大持水量、毛管持水量、最小持水量均以乔木林和乔灌复合林较大,草地较小,植被类型对土壤各持水指标影响均极显著(p<0.001)。(3)凋落物拦蓄量通过影响土壤容重,改善土壤质地和孔隙状况,提高土壤的水文效应。[结论]结合喀斯特地区植被恢复的困难性,采用乔灌植被开展植被恢复能够更好地改善凋落物及土壤水文条件,提高植被恢复效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喀斯特 土壤物理性质 凋落物持水特征
下载PDF
磷石膏资源化利用综合实验设计
2
作者 吕晴 《山东化工》 CAS 2023年第15期18-21,共4页
针对磷石膏的资源化利用,设计了以磷石膏废渣(PG)制备超微细硫酸钙晶须(PUCSW)及其表征和PUCSW吸附废水中磷的综合性实验。该实验以PG为原料,采用水热合成法制备了PUCSW,并运用XRD、FTIR、SEM和TG等分析测试技术对PUCSW进行了结构表征,... 针对磷石膏的资源化利用,设计了以磷石膏废渣(PG)制备超微细硫酸钙晶须(PUCSW)及其表征和PUCSW吸附废水中磷的综合性实验。该实验以PG为原料,采用水热合成法制备了PUCSW,并运用XRD、FTIR、SEM和TG等分析测试技术对PUCSW进行了结构表征,采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分析了PUCSW对废水中磷的吸附效果。本实验将教师科研有效融入实验教学,不仅能让环境工程专业学生了解和掌握水热合成制备方法,熟悉并掌握材料的分析表征和吸附性能测试技术,还可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升其实践能力,激发其对专业和科研的兴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磷石膏 超微细硫酸钙晶须 结构表征 吸附除磷 综合性实验
下载PDF
典型喀斯特地区土壤重金属累积特征及环境风险评价 被引量:31
3
作者 刘南婷 刘鸿雁 +2 位作者 吴攀 罗广飞 李学先 《农业资源与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797-809,共13页
基于225个样点分析了贵州省不同地区(自然背景区、农业种植区和矿区)表层土壤重金属As、Cd、Cr、Cu、Hg、Pb、Zn的含量、分布及累积特征,采用地积累指数(Igeo)对土壤重金属污染水平进行评价,并根据潜在生态风险指数(RI)及人体健康风险... 基于225个样点分析了贵州省不同地区(自然背景区、农业种植区和矿区)表层土壤重金属As、Cd、Cr、Cu、Hg、Pb、Zn的含量、分布及累积特征,采用地积累指数(Igeo)对土壤重金属污染水平进行评价,并根据潜在生态风险指数(RI)及人体健康风险评估模型评估了不同分区土壤重金属暴露的生态风险和人体健康风险水平。结果表明:贵州省不同分区表层土壤中重金属含量差异较大,与贵州省土壤背景值相比,农业种植区土壤Hg、Zn、Cd和As累积特征明显;矿区土壤Hg、Zn、Cd、Pb和As累积特征较显著,平均含量分别是贵州省土壤背景值的52.55、23.22、16.32、14.48倍和4.85倍。Igeo值显示自然背景区土壤重金属处于无污染水平,而农业种植区各重金属主要处于无污染或无-中污染水平,矿区污染程度较突出,重金属Hg、Zn、Cd、Pb达到中污染水平,特别是在黔西北和铜仁等矿产资源分布区。综合生态风险评价结果表明,矿区土壤中重金属生态风险水平远高于农业种植区和自然背景区,矿产资源集中分布区土壤重金属生态风险较高,部分样点达到高生态风险水平。单一重金属潜在生态风险评价结果显示,农业种植区和矿区土壤中Hg、Cd、Pb和As为主要风险因子,Cr和Cu处于低风险状态。人体健康风险评估结果显示,矿区的人体健康风险高于农业种植区,农业种植区和矿区土壤对成人的非致癌风险在可接受范围内,但致癌风险不可忽视,对儿童的非致癌风险与致癌风险均高于成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重金属 累积 生态风险 健康风险 风险评价 喀斯特地区
下载PDF
喀斯特小流域地表水碳酸盐系统化学平衡对酸性矿山废水的缓冲作用
4
作者 黄江浔 李清光 +2 位作者 安丽 杜双雪 郭兴强 《中国岩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9-28,共10页
Revelle因子不仅能反映弱碱性水体对吸收大气CO_(2)的缓冲能力,还能体现水体酸化过程中CO_(2)去气对H^(+)的缓冲作用。本研究通过对多个缓冲因子的分析,探讨喀斯特中高硫煤矿区地表水碳酸盐系统对酸性矿山废水的缓冲作用,有助于进一步... Revelle因子不仅能反映弱碱性水体对吸收大气CO_(2)的缓冲能力,还能体现水体酸化过程中CO_(2)去气对H^(+)的缓冲作用。本研究通过对多个缓冲因子的分析,探讨喀斯特中高硫煤矿区地表水碳酸盐系统对酸性矿山废水的缓冲作用,有助于进一步理解喀斯特地区流域水体中DIC循环过程和CO_(2)源汇关系特征。结果表明,地表水碳酸盐系统内车田河流域Revelle因子变化区间在1.00~51.96之间,能有效揭示地表水碳酸盐系统内CO_(2)去气对H^(+)的缓冲过程,其敏感区间为pH=7.0~8.38的弱碱性水体。γDIC、βDIC、ωDIC、γAlk、βAlk、ωAlk等缓冲因子是基于pH和DIC浓度的二元方程。这些因子进一步细化了CO_(2)(aq)、H^(+)和CO_(3)^(2-)等组分对DIC浓度和碱度的相对变化关系。在pH>7.0的DIC碳酸盐体系内,6个缓冲因子对水体酸化过程中碳酸盐组分的动态转化具有很好的响应。当pH<7.0以后,水−气界面和水−岩界面的碳传输过程增强,当CO_(2)去气过程占主导,则缓冲因子绝对值变大;当H^(+)对碳酸盐岩溶蚀过程占主导,则缓冲因子绝对值变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表水碳酸盐系统 Revelle因子 缓冲作用 CO_(2)去气 碳酸盐岩溶蚀
下载PDF
地质高背景区晚疫病马铃薯根际土壤细菌群落对重金属胁迫的响应
5
作者 刘芳 刘鸿雁 +4 位作者 王旭莲 居贤杭 李春燕 赵群 彭贵兰 《中国马铃薯》 2024年第1期59-70,共12页
探究地质高背景区重金属胁迫下晚疫病马铃薯根际土壤细菌群落变化及其影响因素,对马铃薯安全生产具有重要意义。采集马铃薯(‘青薯9号’‘威芋5号’和‘威芋3号’)健康植株和晚疫病发病植株根际土壤,检测土壤p H、有机质和重金属含量,用... 探究地质高背景区重金属胁迫下晚疫病马铃薯根际土壤细菌群落变化及其影响因素,对马铃薯安全生产具有重要意义。采集马铃薯(‘青薯9号’‘威芋5号’和‘威芋3号’)健康植株和晚疫病发病植株根际土壤,检测土壤p H、有机质和重金属含量,用Illumina MiSeq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细菌群落;采集马铃薯块茎,测定重金属含量。试验区土壤Cd、Cr和Zn含量均值分别为2.14、170和220 mg/kg,Cd含量超过国家土壤质量标准风险管制值,Cr和Zn含量超筛选值。马铃薯块茎仅1个样品Cd含量为0.103 mg/kg,超过国家食品安全限值标准。发病马铃薯根际土壤优势细菌门及其相对丰度主要为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33.16%~39.09%、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13.45%~17.11%;优势菌属主要为鞘脂单胞菌属(Sphingomonas)8.78%~12.30%、芽单胞菌属(Gemmatimonas)6.22%~7.61%,发病植株优势菌相对丰度与健康植株存在差异。不同品种间细菌多样性与丰度不同,马铃薯感染晚疫病后根际土壤细菌群落多样性升高,细菌菌群丰度下降。主成分分析显示发病植株与健康植株细菌群落差异性贡献率为29.59%。冗余分析结果表明,土壤重金属和pH显著影响土壤细菌群落组成和结构,对优势菌群的影响尤为明显,健康与发病植株间细菌群落的差异受土壤Pb、Cr胁迫的影响更大。因此,地质高背景区重金属胁迫下马铃薯可实现安全生产,染病马铃薯植株根际土壤细菌群落多样性降低,丰富度上升,土壤Pb、Cr通过改变根际土壤细菌群落有益菌类而影响晚疫病的发生和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喀斯特地质高背景区 重金属 马铃薯晚疫病 土壤根际 细菌群落
下载PDF
磷石膏堆场区域水环境中主要污染物分布特征及其风险评价
6
作者 李冰雁 李晨 +1 位作者 游晨 李金娟 《化工环保》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79-285,共7页
分析了摆纪磷石膏堆场区域水环境中污染物的分布特征,对地表水、地下水水质进行了风险评价。研究结果表明:堆场渗滤液中TP、F^(-)、SO_(4)^(2-)、Mn、As、Cr、Zn、Cd、Pb、Cu构成渗滤液的主要污染物,含量分别是《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 分析了摆纪磷石膏堆场区域水环境中污染物的分布特征,对地表水、地下水水质进行了风险评价。研究结果表明:堆场渗滤液中TP、F^(-)、SO_(4)^(2-)、Mn、As、Cr、Zn、Cd、Pb、Cu构成渗滤液的主要污染物,含量分别是《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Ⅲ类或规定水质标准限值的29814.9倍、2775.3倍、18.2倍、493.2倍、351.8倍、131.6倍、12.8倍、8.0倍、3.4倍和1.32倍。地表水、地下水采样点中TP较高的采样点分布在马场坪镇段及堆场附近;水体中F^(-)、SO_(4)^(2-)及重金属含量超标的采样点主要分布在马场坪镇街道段、发财洞区域及堆场附近;堆场水体中重金属元素超标的仅有Mn元素。单因子污染评价结果表明,仅Mn元素在马场坪镇街道段及堆场附近超出低污染水平,其他重金属造成污染的风险较低,处于低污染水平。Pn风险评价结果显示,23个采样点均处于无污染水平,水质状况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磷石膏堆场 水环境 重金属 磷污染 风险评价
下载PDF
基于离散元法的喀斯特锥峰边坡危岩破坏过程研究
7
作者 刘晨曦 《中国水运(下半月)》 2023年第7期123-125,共3页
考虑到目前有关峰丛岩溶区锥峰危岩失稳破坏的研究很少。以丹平洼地东侧的峰丛崖体作为研究实例,实地调查崖体厚层块危岩体发育情况,基于颗粒流数值分析方法针对危岩体结构面和坡面组合方式建立危岩体数值概化模型,计算模拟了锥峰崖体WY... 考虑到目前有关峰丛岩溶区锥峰危岩失稳破坏的研究很少。以丹平洼地东侧的峰丛崖体作为研究实例,实地调查崖体厚层块危岩体发育情况,基于颗粒流数值分析方法针对危岩体结构面和坡面组合方式建立危岩体数值概化模型,计算模拟了锥峰崖体WY4危岩体的变形演变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峰丛洼地 危岩体 失稳模式 PFC^(2D)
下载PDF
扫描电镜大型仪器应用于地质类本科实验教学的探讨
8
作者 高国超 夏鹏 吉健维 《科教文汇》 2023年第17期86-90,共5页
目前高校大型精密仪器多偏重于科研测试,未有效发挥本科教学功能和培养人才的作用,而大型精密仪器对培养新时代创新型和综合型人才不可或缺。将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应用于本科实验教学,有利于提升学习效果,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科研意... 目前高校大型精密仪器多偏重于科研测试,未有效发挥本科教学功能和培养人才的作用,而大型精密仪器对培养新时代创新型和综合型人才不可或缺。将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应用于本科实验教学,有利于提升学习效果,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科研意识和创新能力。利用SEM开展本科实验教学,展现了实验教学的前沿性,推动了新工科教学方式的改革,同时提高了大型仪器的利用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扫描电子显微镜 大型仪器 本科教学 实验教学 地质学科
下载PDF
都柳江上游沿岸喀斯特地区土壤重金属污染特征及风险评价 被引量:8
9
作者 张广映 吴琳娜 +1 位作者 欧阳坤长 吴攀 《中国岩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495-503,共9页
采集都柳江上游沿岸喀斯特地区62个土壤样品,利用地累积指数法、潜在生态风险指数法、克里金插值方法综合研究Sb、Cd、As、Cr和Pb五种重金属元素累积污染特征和潜在生态风险。结果表明,研究区土壤中Sb和Cd元素平均含量分别超过贵州省土... 采集都柳江上游沿岸喀斯特地区62个土壤样品,利用地累积指数法、潜在生态风险指数法、克里金插值方法综合研究Sb、Cd、As、Cr和Pb五种重金属元素累积污染特征和潜在生态风险。结果表明,研究区土壤中Sb和Cd元素平均含量分别超过贵州省土壤环境背景值4.085倍和1.876倍。空间分布上,Sb元素严重污染面积占研究区总面积37.87%,主要受区内赋矿层位望城坡组、尧梭组和鸡窝寨组的影响。而Cd元素轻度累积污染面积为59.76%,其与碳酸盐岩分布密切相关。研究区土壤重金属污染潜在生态风险属于低风险等级,但是Cd和Sb元素单项污染潜在生态风险概率较大,Cd污染最高概率风险地层主要是石牛栏组和邦寨组,而Sb污染最高概率风险地层为邦寨组、鸡窝寨组和独山组。因此,研究区应重点防控石牛栏组、邦寨组、鸡窝寨组和独山组土壤Cd与Sb污染的潜在生态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金属污染 生态风险评价 空间格局 克里金插值 喀斯特地区
下载PDF
基于“五融合五重构”混合式教学的课程改革与实践——以“环境规划与管理”课程为例
10
作者 查学芳 何守阳 胡霞 《教育教学论坛》 2023年第30期149-152,共4页
“环境规划与管理”作为环境保护专业的核心课程,长期存在学习动力、内容创新、实践应用、价值引领等方面的痛点问题。近年来,教学团队本着“立德树人、学生中心、成果导向、持续改进”的理念,基于成果导向教育(OBE)质量评估标准,通过... “环境规划与管理”作为环境保护专业的核心课程,长期存在学习动力、内容创新、实践应用、价值引领等方面的痛点问题。近年来,教学团队本着“立德树人、学生中心、成果导向、持续改进”的理念,基于成果导向教育(OBE)质量评估标准,通过知识传授与思想政治育人相融合,开展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的理论与实践研究,探索形成了“五融合五重构”的教学创新路径。通过“五融合”,重构多维一体的课程目标、螺旋递进的内容体系、主动参与的教学策略、“线上+线下”的学习空间、全过程的评价体系,有效解决了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持续提升课程质量和学生的学习效果,以期为高校本科环境类的学科构建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五融合五重构 混合式教学 课程思政 课程改革 环境规划与管理
下载PDF
西南喀斯特山区典型流域农业非点源污染负荷及分布特征 被引量:5
11
作者 贺赟 杨爱江 +3 位作者 陈蔚洁 郭悦 冯于航 宋霞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148-152,共5页
为更精确地估算西南喀斯特山区的北盘江流域(晴隆段)农业非点源污染情况,引入降雨、地形因子(α,β)对经典的输出系数模型(ECM)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2017年北盘江流域(晴隆段)农业非点源氮、磷污染负荷分别是2582.00 t和246.74 t。两... 为更精确地估算西南喀斯特山区的北盘江流域(晴隆段)农业非点源污染情况,引入降雨、地形因子(α,β)对经典的输出系数模型(ECM)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2017年北盘江流域(晴隆段)农业非点源氮、磷污染负荷分别是2582.00 t和246.74 t。两者分布特征基本一致,呈现分布不均的特质:污染负荷局部集中,坡度较高和人口密度大的区域负荷量较高。TN,TP负荷中不同农业非点源的贡献率基本一致,为畜禽养殖>土地利用类型>农村生活。与实际观测值比较,改进的输出系数模型(IECM)对TN,TP负荷的估算值的平均相对偏差分别为9.80%和2.09%。综上,IECM提高了模型模拟的精度,可以为喀斯特山区非点源污染负荷的估算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输出系数模型 农业非点源污染 北盘江 TN TP
下载PDF
重晶石成矿地质特征、成矿作用及成矿机制 被引量:6
12
作者 潘忠飞 付勇 +9 位作者 郭川 施春华 刘灵 刘阳 龙珍 罗培麒 刘国栋 姚兰 杨颖 杨黔闽 《矿床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90-115,共26页
重晶石全球范围内广泛分布,重晶石矿床具有形成时代多、元素来源复杂、成矿作用多样等特点,目前有关重晶石矿床的成因仍存在争议。文章系统分析前人的研究成果,厘定了不同类型的典型矿床、成矿时代规律,探讨了不同类型矿床中成矿元素来... 重晶石全球范围内广泛分布,重晶石矿床具有形成时代多、元素来源复杂、成矿作用多样等特点,目前有关重晶石矿床的成因仍存在争议。文章系统分析前人的研究成果,厘定了不同类型的典型矿床、成矿时代规律,探讨了不同类型矿床中成矿元素来源、成矿作用及成矿机制。矿床类型方面,重晶石矿可分为沉积型、岩浆热液型、层控型、火山-沉积型和风化(残积)型,主要分布在特提斯成矿域和劳亚成矿域,其他地区主要是冈瓦纳成矿域和环太平洋成矿域,其中沉积型是最主要的成矿类型,占重晶石矿床的60%以上。成矿时代方面,重晶石的成矿时代主要为古生代和中生代,赋矿岩系以沉积岩为主,其次为岩浆岩。成矿物质来源方面,全球典型重晶石矿床中的S同位素和Sr同位素显示,成矿物质来源具有多源性、多样性、差异复合性等特点。成矿机制方面,重晶石的成矿机理复杂,具有多阶段性、多因素等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质学 重晶石 矿床类型 成矿机制 成矿规律 综述
下载PDF
镁铝水滑石的焙烧筛选及磷吸附机理综合实验设计
13
作者 吕晴 《广东化工》 CAS 2023年第14期4-6,36,共4页
针对水体富营养化问题,设计了镁铝水滑石的焙烧筛选、结构表征及磷吸附机理研究的综合实验。该实验考察了不同温度制备的焙烧镁铝水滑石(LDO)的除磷性能,筛选出500℃焙烧制备的镁铝水滑石(LDO-500)作为后续磷吸附研究,并对吸附磷前后的L... 针对水体富营养化问题,设计了镁铝水滑石的焙烧筛选、结构表征及磷吸附机理研究的综合实验。该实验考察了不同温度制备的焙烧镁铝水滑石(LDO)的除磷性能,筛选出500℃焙烧制备的镁铝水滑石(LDO-500)作为后续磷吸附研究,并对吸附磷前后的LDO-500进行了FTIR、XRD和SEM结构表征,探索了其吸附机理。不仅能让学生熟悉并掌握多种分析仪器的操作技能,还可提升学生的科研素养,增强其科研思维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焙烧镁铝水滑石 筛选 结构表征 磷吸附机理 综合实验
下载PDF
苔藓覆盖对喀斯特林地碳酸盐岩红土剥蚀过程的影响 被引量:2
14
作者 蒋娟 曾昊 +2 位作者 刘冬冬 车陆禄 张广映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92-98,105,共8页
为探究苔藓覆盖对喀斯特山地土壤剥蚀过程影响的机理,通过野外采集原状土样,结合上方来水冲刷剥蚀试验,分析了不同坡度(5°,20°)与不同土壤含水率(饱和含水率、田间含水率)条件下苔藓盖度与土壤分离能力间的定量关系,解析了坡... 为探究苔藓覆盖对喀斯特山地土壤剥蚀过程影响的机理,通过野外采集原状土样,结合上方来水冲刷剥蚀试验,分析了不同坡度(5°,20°)与不同土壤含水率(饱和含水率、田间含水率)条件下苔藓盖度与土壤分离能力间的定量关系,解析了坡面流水力特征参数对苔藓覆盖的响应规律。结果表明:在5°和20°坡度下,苔藓覆盖下饱和土壤的土壤剥蚀率分别比田间含水率土壤高33.9%和10.8%。与裸土层相比,苔藓覆盖能够在高土壤含水率条件下有效抑制土壤剥蚀率,且在低坡度下效果更显著。田间含水率土壤的剥蚀率随着苔藓盖度的增加呈线性减小趋势(R^(2)>0.995)。此外,苔藓覆盖对5°坡度的坡面流水力特征参数有显著影响,饱和土壤条件下的苔藓覆盖显著改变坡面流流态(P<0.05)。与裸土层相比,苔藓覆盖显著降低坡面流速(20.6%)、雷诺数(0.6%)、弗劳德数(28.6%)和径流功率(0.8%),显著增加径流深(27.8%)、水流切应力(26.9%)和阻力系数(117.0%)。然而20°坡度下苔藓覆盖对坡面流水力特征参数并没有显著影响。总体而言,苔藓覆盖下碳酸盐岩红土的土壤剥蚀率与坡面流水力特性没有显著相关性。研究结果可为探明苔藓覆盖在喀斯特山地的水土保持效应提供试验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苔藓覆盖 喀斯特林地 碳酸盐岩红土 剥蚀过程
下载PDF
喀斯特地区河岸土壤碳磷对土地利用演变的响应 被引量:1
15
作者 张寒 吴琳娜 +1 位作者 欧阳坤长 冯紫薇 《人民长江》 北大核心 2022年第8期50-57,共8页
为探究喀斯特地区河流沿岸土地利用演变对土壤有机碳和全磷密度及土壤碳磷比的影响,采集耕地、林地上黄壤和石灰土等土壤样品,运用人机交互式目视解译方法、土壤类型法、克里金插值法及土壤生态化学计量法,估算都柳江上游沿岸土壤有机... 为探究喀斯特地区河流沿岸土地利用演变对土壤有机碳和全磷密度及土壤碳磷比的影响,采集耕地、林地上黄壤和石灰土等土壤样品,运用人机交互式目视解译方法、土壤类型法、克里金插值法及土壤生态化学计量法,估算都柳江上游沿岸土壤有机碳和全磷密度及储量。结果表明:①研究区2013~2019年土地利用演变主要为连续耕地、连续林地和退耕还林。研究区表层土壤有机碳密度平均值为3.94 kg/m^(2),高于中国典型地区平均水平(3.19 kg/m^(2)),有机碳储量为3.2×10^(6) t;全磷密度平均值为0.124 kg/m^(2),略低于中国表层土壤平均水平(0.166 kg/m^(2)),全磷储量为1.0×10^(5) t。②研究区不同土地利用演变中,连续林地土壤有机碳密度最高,退耕还林6 a有机碳密度较连续耕地增加20%,连续耕地土壤全磷密度最高;随退耕还林时间的增加,土壤碳磷比逐渐增高,退耕还林6 a土壤碳磷比显著高于连续耕地。因此,退耕还林可以增强土壤的固碳能力,对改善土壤结构和土壤肥力具有积极作用;而全磷更多是受耕地施肥作用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演变 土壤有机碳 全磷 土壤碳磷比 喀斯特地区 都柳江
下载PDF
基于文献计量的中国喀斯特耕地研究进展与热点 被引量:3
16
作者 罗广飞 韩志伟 +2 位作者 赵然 田永著 张金 《安徽农学通报》 2020年第4期113-116,123,共5页
基于CNKI中国期刊及Web of Science数据库的文献计量,从发文量及年份、学科分类、关键词、基金来源与研究层次、研究作者以及研究机构等方面对中国喀斯特地区耕地的研究进展、热点及其前沿动态进行了综合分析。结果表明,当前对于喀斯特... 基于CNKI中国期刊及Web of Science数据库的文献计量,从发文量及年份、学科分类、关键词、基金来源与研究层次、研究作者以及研究机构等方面对中国喀斯特地区耕地的研究进展、热点及其前沿动态进行了综合分析。结果表明,当前对于喀斯特耕地的研究主要集中于该地区的土地石漠化、土壤退化、土地利用、土地类型等方面。中国喀斯特地区耕地的研究与"五年规划"政策的实施密切相关,自"十一五"规划后,该领域的研究进入高速发展阶段,对喀斯特地区耕地的研究极为重视,该领域75.88%的研究受到国家级基金项目的资助,且具有明显的地域性,研究机构主要集中于该地区的高校和科研院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献计量 耕地 研究进展 研究热点 喀斯特地区
下载PDF
贵州草海喀斯特高原湖泊湿地甲烷氧化菌群落特征及功能探析
17
作者 艾佳 吕杨 +3 位作者 钟雄 李彦澄 李江 杨爱江 《湖泊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906-918,共13页
草海是由喀斯特盆地积水发育而形成的一个完整的、典型的高原湖泊湿地生态系统,同时也是中国面积最大的岩溶构造湖.甲烷氧化菌作为一类能够将甲烷氧化为CO_(2)和水的独特微生物,其活动与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和元素循环的关键步骤密不可分... 草海是由喀斯特盆地积水发育而形成的一个完整的、典型的高原湖泊湿地生态系统,同时也是中国面积最大的岩溶构造湖.甲烷氧化菌作为一类能够将甲烷氧化为CO_(2)和水的独特微生物,其活动与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和元素循环的关键步骤密不可分.为了解贵州草海喀斯特高原湖泊湿地中甲烷氧化菌的群落结构特征及功能,利用宏基因组技术对浅水沼泽、莎草湿地、深水沉积物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草海湿地中主要的好氧甲烷氧化菌为Methylobacter和Methylomonas,主要的厌氧甲烷氧化菌为Candidatus_Methylomirabilis_oxyfera,属于NC10门的反硝化型厌氧甲烷氧化菌.所研究的4种代谢功能基因种类多样性表现为碳代谢>氮代谢>硫代谢>甲烷代谢;基于KEGG数据库共注释到6大类功能和18条与碳、甲烷、氮、硫相关的完整代谢路径.PCoA分析表明浅水沼泽和莎草湿地中甲烷氧化菌的种类和功能相似,且与深水沉积物存在差异.物种与功能相关性网络分析结果显示Methylacidiphilum_fumariolicum和Methylacidiphilum_kamchatkense与草海湖泊湿地中的各个代谢功能均具有较强的相关性.显著影响草海湿地中大多数甲烷氧化菌的群落结构的环境因素是硝酸盐、电导率、总磷和有机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喀斯特 高原湿地 草海 甲烷氧化菌 宏基因
下载PDF
中国西南喀斯特地区水库溶解态与颗粒态碳研究进展
18
作者 易沅壁 王万发 +2 位作者 王宝利 汪福顺 李思亮 《地质科技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341-346,共6页
为了阐明喀斯特水库对河流水体碳循环造成的影响,总结了近年来喀斯特流域筑坝作用对不同形态碳迁移转化和环境影响的研究进展。通过光谱学、稳定及放射性同位素等手段等对喀斯特地区河流-水库系统中的溶解无机碳(DIC)、溶解有机碳(DOC)... 为了阐明喀斯特水库对河流水体碳循环造成的影响,总结了近年来喀斯特流域筑坝作用对不同形态碳迁移转化和环境影响的研究进展。通过光谱学、稳定及放射性同位素等手段等对喀斯特地区河流-水库系统中的溶解无机碳(DIC)、溶解有机碳(DOC)、颗粒无机碳(PIC)和颗粒有机碳(POC)迁移转化及其控制机制的研究,发现喀斯特水库碳循环展现出明显的季节性分布特征以及梯级水库群可能会进一步放大单个水库的生态效应,这一结果不仅极大地促进了人们对水库碳循环的认识,还有利于探索河流碳循环中“遗失”的碳汇以及更加准确的评估岩溶水库在全球河流碳循环中扮演的角色。喀斯特水库相比非喀斯特水库对人为活动加剧的影响可能具有更强的响应强度,这也意味着喀斯特水库在全球变暖的趋势中发挥的作用需要得到更准确的评估,而在未来的研究中,通过不同分析手段从微观到宏观系统性的总结不同形态碳迁移转化特点将更准确的回答该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喀斯特区域 水库 碳循环 同位素
下载PDF
湘西沃溪金锑钨矿床白钨矿、黑钨矿与磷灰石U-Pb定年及其地质意义
19
作者 祝亚男 彭建堂 +1 位作者 邢朗彰 唐燕文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829-1846,共18页
沃溪矿床位于湘西雪峰隆起区的转折部位,是该区金锑钨矿床的典型代表。该矿床成矿元素及成矿期次较为复杂,各成矿阶段的形成时代长期存在争议。本次研究在对沃溪矿床详细野外调查及岩相学观察的基础上,对深部中段矿体中的白钨矿、磷灰... 沃溪矿床位于湘西雪峰隆起区的转折部位,是该区金锑钨矿床的典型代表。该矿床成矿元素及成矿期次较为复杂,各成矿阶段的形成时代长期存在争议。本次研究在对沃溪矿床详细野外调查及岩相学观察的基础上,对深部中段矿体中的白钨矿、磷灰石及浅部中段矿体中的黑钨矿开展了U-Pb同位素分析。依据本次所获年龄数据,结合观察到的矿脉交切关系、矿物共生组合等特征,本文认为沃溪矿床除了加里东期成矿作用之外,还存在燕山期成矿作用。其中,白钨矿形成相对较早,成矿年龄为149.0±12Ma、144.8±1.7Ma、139.8±6.1Ma;黑钨矿与白钨矿同时生成(或稍晚),成矿年龄为137.8±3.9Ma、134.8±5.1Ma;自然金、辉锑矿主要在白钨矿、黑钨矿形成以后通过沉淀而成,且自然金在晚阶段(125.8±5.6Ma、123.8±4.6Ma)石英-碳酸盐脉中仍有少量产出。综合已有年代学资料推测,沃溪矿床可能在经历了加里东期陆内造山成矿作用之后,还经受了燕山期伸展构造背景下深部流体不同程度的叠加改造作用。而该矿床发现的矿脉原地破裂后被后期矿物胶结等现象,则指示其矿脉的形成与液压致裂作用有关,这种作用导致矿脉反复裂开-愈合,有利于成矿元素(尤其是金)的活化迁移和再富集沉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钨矿 黑钨矿 雪峰隆起区 沃溪 LA-ICP-MS U-Pb定年
下载PDF
黔西南紫木凼金矿床三维地质建模与成矿分析
20
作者 黄永志 邹妞妞 +2 位作者 田丰 付勇 吕焕泽 《矿床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927-944,共18页
为实现黔西南紫木凼金矿床矿体的空间展布并分析成矿过程,利用3DMine建模软件对紫木凼金矿床三维地质模型进行了可视化构建。基于大量剖面和钻孔资料,结合矿床地层、岩性、构造等地质特征及已有成矿物质来源、流体来源等研究结果,通过... 为实现黔西南紫木凼金矿床矿体的空间展布并分析成矿过程,利用3DMine建模软件对紫木凼金矿床三维地质模型进行了可视化构建。基于大量剖面和钻孔资料,结合矿床地层、岩性、构造等地质特征及已有成矿物质来源、流体来源等研究结果,通过矿床地质、构造、矿体展布之间的关系,建立了金矿床的空间展布模型,并分析了紫木凼金矿床成矿过程。结果表明:①Au的富集展布和规模受地层与构造影响明显,表现为上部矿体主要沿F1断层蚀变带产出,品位沿断层蚀变中心向周围递减,下部矿体主要赋存于龙潭组(P2l)层间破碎带中,背斜轴部矿体品位较高;②Au的富集成矿过程为:含Au热液沿深大断裂上升至龙潭组(P2l)层间破碎带时,因温度、压力等因素导致热液中部分Au顺层沉淀。残余热液继续上升至F1断层处与其他流体混合并与围岩反应,因流体压力降低、pH值显著增高等因素使Au沿F1断层蚀变带沉淀;③基于紫木凼金矿床三维地质模型的构建和Au的富集成矿过程分析,归纳为紫木凼金矿床“热液运移-流体混合-断层沉淀”的成矿模式,对探究中国卡林型金矿床成因及成矿预测提供一定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卡林型金矿 三维地质建模 成矿分析 紫木凼金矿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