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44篇文章
< 1 2 7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林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改革探析——以四川农业大学林学院为例 被引量:2
1
作者 李贤伟 胡庭兴 +1 位作者 刘咏涛 张辟芳 《中国林业教育》 2011年第6期1-4,共4页
通过对四川农业大学林学院本科人才培养方案执行情况的调查,从学生学习状态、专业教育、课程设置、考核方式及就业意向等7个方面作了分析,提出科学定位培养目标,制定专业、灵活的人才培养方案,深化实践教学,改进教学方法,是提高林学院... 通过对四川农业大学林学院本科人才培养方案执行情况的调查,从学生学习状态、专业教育、课程设置、考核方式及就业意向等7个方面作了分析,提出科学定位培养目标,制定专业、灵活的人才培养方案,深化实践教学,改进教学方法,是提高林学院本科专业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指出完善学业考核标准,强化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加强正确的职业引导,是培养高素质林业创新型人才的必然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林学 本科人才培养方案 课程体系 实践教学 综合素质 职业指导
下载PDF
围绕生态文明建设推进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专业教学改革——以四川农业大学为例 被引量:13
2
作者 郑江坤 《中国林业教育》 2016年第3期30-34,共5页
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通过对水土资源的保护利用,调整人地关系,改善生态环境,可为建设生态文明提供有力的保障。但是,由于缺乏高水平和高素质的人才队伍、先进的技术手段和系统深入的科学研究、高水平的试验示范工程和基地,以及科研成... 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通过对水土资源的保护利用,调整人地关系,改善生态环境,可为建设生态文明提供有力的保障。但是,由于缺乏高水平和高素质的人才队伍、先进的技术手段和系统深入的科学研究、高水平的试验示范工程和基地,以及科研成果推广力量薄弱等,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工作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在国家大力开展生态文明建设的背景下,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专业在政策和资金方面得到了支持,面临着重要的发展机遇,因此应针对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专业人才培养面临的问题,从以下几个方面推进教学改革:一是改进专业教育模式,唤起学生专业学习的热情,增强学生生态文明建设的责任感;二是加大教学设施平台建设的投入,多途径改善实验实习教学条件,提升生态文明建设人才培养的硬件水平;三是分类梳理专业核心知识,优化整合课程教学体系,推进创新型人才培养进程,满足生态文明建设的需求;四是加强法律法规制度教育,增强学生的生态文明建设法制意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等教育 生态文明建设 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专业 教学改革 创新型人才培养
下载PDF
四川杉木2代种子园半同胞子代测定林生长性状的遗传变异分析
3
作者 陈国全 朱元伟 +4 位作者 张小国 罗红 李俊 杨昌通 朱鹏 《四川林业科技》 2024年第1期66-74,共9页
种子园子代测定林是开展推进种子园向升级换代的必要途径,对杉木第2代无性系种子园半同胞子代测定林13年生生长性状进行了遗传变异分析,以为杉木3代种子园的建设提供基础数据,结果表明:子代测定林的胸径、树高和材积在家系间、区组间以... 种子园子代测定林是开展推进种子园向升级换代的必要途径,对杉木第2代无性系种子园半同胞子代测定林13年生生长性状进行了遗传变异分析,以为杉木3代种子园的建设提供基础数据,结果表明:子代测定林的胸径、树高和材积在家系间、区组间以及二者的交互效应均存在显著差异,胸径和材积的家系遗传力为0.279和0.250,具有开展选优的价值和潜力;且胸径变异系数显示无论是在个体间还是在家系间生长都还在持续分化的过程中。51个家系胸径、树高和材积总的平均值分别为17.18 cm、12.61 m和0.1592 m3,相比对照均值现实增益分别为3.56%、2.66%和8.00%,材积现实增益超过10%的家系数量达21个,其中材积最大的家系现实增益达到了31.43%,现实增益明显。依据材积和胸径变异系数进行的综合优良度分析显示,T71,T78,T122,T152,T106,T114和T88等24个家系综合表现优异,可作为第3代无性系种子园建园材料的主要候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杉木 2代无性系种子园 子代测定 变异系数 现实增益
下载PDF
金马河沿岸次生林苔藓植物群落对人为干扰的响应
4
作者 曾洪 陈辉琴 +3 位作者 纳足 钟礼宝 钟欣艺 郝建锋 《森林与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250-259,共10页
为探索人为干扰对四川金马河沿岸次生林苔藓植物群落的影响,通过分析比较不同干扰程度(轻度、中度、重度)区域苔藓植物的生态位、多样性、生活型、生长附着基质,研究苔藓植物群落特征和物种分布规律。结果表明,在金马河沿岸次生林地12... 为探索人为干扰对四川金马河沿岸次生林苔藓植物群落的影响,通过分析比较不同干扰程度(轻度、中度、重度)区域苔藓植物的生态位、多样性、生活型、生长附着基质,研究苔藓植物群落特征和物种分布规律。结果表明,在金马河沿岸次生林地12块样地中共调查到苔藓植物15科23属34种,其中,苔类植物3科4属4种,藓类植物12科19属30种。优势科主要为青藓科和羽藓科,其中,细叶小羽藓具有最大的重要值和生态优势度,其重要值、生态位宽度和生态优势度分别为0.5368、2.4648、0.1169,占据重要生态位,台湾青藓次之。耐旱性强的丛集型苔藓植物种类随着人为干扰程度的增强而增加,占比从30.43%逐渐增至40.91%,且其重要值在重度干扰区位于前列。重度干扰区苔藓植物群落的物种丰富度指数和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均显著低于轻、中度干扰区(P<0.05),中度干扰区苔藓植物群落的Pielou均匀度指数显著高于其他两个干扰区(P<0.05)。重度干扰区苔藓植物附着在腐(枯)木的数量显著少于轻度干扰区(P<0.05),附着在树干的数量显著少于中度干扰区(P<0.05),且主要附着在土壤和岩石上,附着基质逐渐倾向于单一类型。金马河沿岸次生林重度干扰区的苔藓植物物种丰富度指数、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显著降低(P<0.05),过度干扰会导致林地内生态环境和苔藓植物群落结构遭受破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为干扰 苔藓植物群落 物种多样性 生态位 生活型 附着基质 金马河
下载PDF
3种混交林造林初期土壤真菌群落结构特征
5
作者 杨慧琴 向涌旗 +7 位作者 吕倩 尹必然 汤智韧 张妍 陈刚 赖家明 范川 李贤伟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3360-3371,共12页
土壤微生物是参与陆地生态系统生物地球化学循环过程的重要成员。造林可以显著影响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与功能,但造林初期驱动的土壤理化因子变化对土壤微生物结构与功能的影响尚不清楚。通过分析由珍稀乡土树种组成的三种新造混交林(BB... 土壤微生物是参与陆地生态系统生物地球化学循环过程的重要成员。造林可以显著影响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与功能,但造林初期驱动的土壤理化因子变化对土壤微生物结构与功能的影响尚不清楚。通过分析由珍稀乡土树种组成的三种新造混交林(BB:银杏Ginkgo biloba⁃桢楠Phoebe zhennan;CB:香椿Toona sinensis⁃红豆杉Taxus wallichiana⁃桢楠Phoebe zhennan;MB:鹅掌楸Liriodendron chinense⁃乐昌含笑Michelia chapensis⁃香椿Toona sinensis⁃玉兰Yulania denudata)表层(0—20 cm)土壤真菌群落组成、功能类群及其土壤理化因子,并以草灌化未造林地作对照(CK),研究土壤真菌群落结构和功能对不同林型造林初期的响应。结果表明:(1)不同林型土壤真菌群落丰富度、多样性指数高于CK,表现为MB>BB>CB>CK,主要受到土壤孔隙度、水解性氮的影响。(2)土壤真菌门水平优势类群在不同处理间无显著差异,其中子囊菌门占绝对优势,MB中的被孢霉门相对丰度显著高于CK(P<0.05)。与CK相比,球囊菌门与Leptodiscella相对丰度在各林型中均降低。(3)通过非度量多维尺度(NMDS)与置换多元方差(Adonis)分析表明,造林初期,造林土壤真菌群落结构与CK存在显著差异(P<0.01)。冗余分析(RDA)分析表明全钾、水解性氮、土壤容重及土壤碳氮比是影响真菌群落指示种的主要土壤理化因子;被孢霉门与水解性氮、碳氮比、全氮、非毛管孔隙度、含水率均呈正相关,与全钾呈负相关。(4)真菌群落主要以腐生营养型为主,病理营养型次之;造林后腐生营养型真菌相对丰度降低,而土壤腐生菌的相对丰度在BB与MB处理中反而显著增加(P<0.05);MB处理中动物病原菌的相对丰度显著增加(P<0.05);真菌优势功能类群主要受到土壤pH、土壤孔隙度、土壤碳氮比(C/N)、土壤有机质、全氮、全钾的影响。造林初期土壤真菌群落结构与功能类群发生了显著改变,阔阔混交林较针阔混交林变化更加明显,其中多种阔叶树混交林病原菌相对更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真菌群落 功能类群 土壤理化性质 造林初期 混交林
下载PDF
成都市龙泉山不同混交林类型对土壤磷组分的影响
6
作者 曲别三约 骆晓 +6 位作者 樊戢 康雨诗 林润哲 刘梦丹 肖欢 周世兴 黄从德 《四川农业大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414-421,共8页
【目的】旨在探究营建不同混交林类型对土壤磷组分的影响,为柏木人工林的可持续经营提供参考。【方法】以四川省成都市龙泉山上由抛荒地营建的香樟×乌桕混交林、栾树×香樟混交林、乌桕×柏木×龙爪槐混交林为研究对象... 【目的】旨在探究营建不同混交林类型对土壤磷组分的影响,为柏木人工林的可持续经营提供参考。【方法】以四川省成都市龙泉山上由抛荒地营建的香樟×乌桕混交林、栾树×香樟混交林、乌桕×柏木×龙爪槐混交林为研究对象,以柏木纯林为对照,测定了土壤磷组分含量(全磷、微生物磷、速效磷含量)及土壤理化性质,并分析不同混交林类型土壤磷组分含量和土壤理化性质的相关关系,探究影响土壤磷组分的主控因子。【结果】①3种混交林均显著提高了土壤微生物磷、速效磷和全磷的含量。在3种混交林中,香樟混交林提高土壤全磷和微生物磷含量的效果更显著;栾树混交林提高土壤速效磷和微生物磷含量的效果更显著。②3种混交林均提高了土壤有机碳、全氮含量与土壤总孔隙度,降低了土壤容重和pH。③冗余分析表明,土壤pH和土壤有机碳是影响土壤磷组分含量的主要因子,解释度分别为49.8%和27.6%。【结论】3种混交林总体上通过提高土壤有机碳含量和土壤pH来提高土壤全磷、微生物磷和速效磷含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混交林 柏木纯林 土壤磷组分 冗余分析
下载PDF
华西雨屏区不同林龄柳杉人工林土壤磷组分特征
7
作者 胡一帆 刘宣 +9 位作者 李宇 熊仕臣 张璐瑶 李济宏 袁春阳 徐振锋 游成铭 谭波 徐红伟 徐琳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686-698,共13页
磷是限制陆地生态系统生产力的关键养分因子。当前尚不了解不同土壤磷组分随柳杉林龄增长如何变化,及其与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关系。以华西雨屏区不同林龄(7年生幼龄林、13年生中龄林、24年生近熟林、33年生成熟林,53年生过熟林)柳杉(Crypt... 磷是限制陆地生态系统生产力的关键养分因子。当前尚不了解不同土壤磷组分随柳杉林龄增长如何变化,及其与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关系。以华西雨屏区不同林龄(7年生幼龄林、13年生中龄林、24年生近熟林、33年生成熟林,53年生过熟林)柳杉(Cryptomeria japonica var.sinensis)人工林为研究对象,采用Hedley磷素分级方法、磷脂脂肪酸分析法(PLFA)来探究不同林龄柳杉人工林土壤磷组分的分布模式及影响因子。结果表明:不同林龄和土壤深度土壤磷各组分含量差异显著。随林龄增加,可溶性磷和磷灰石含量逐渐减少,残余态磷含量逐渐增加,其余磷组分含量先增加后降低。除可溶性磷、浓盐酸提取态无机磷和残余态磷组分外,其余土壤磷组分含量表现为上层(0—15 cm)高于下层(15—30 cm)。偏门特尔检验表明,微生物群落与土壤磷组分之间存在显著关联。回归分析发现,碳与有机磷比值和酸性磷酸酶活性呈正相关。冗余分析显示,pH、土壤有机碳、土壤含水量,全氮和土壤容重是影响土壤磷组分变化的主导因子。研究显示,造林初期的土壤磷组分快速积累,在中龄林阶段达到最大值,随着柳杉人工林林龄的增加,土壤中磷的限制逐渐加强,土壤磷组分含量在成熟林之后逐渐下降。这些结果可为为柳杉人工林的培育及可持续经营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磷组分 林龄 土壤深度 柳杉人工林
下载PDF
树种组成对成都绕城高速路域不同人工林群落物种多样性的影响
8
作者 陈波兰 白一术 +3 位作者 唐岚 陈辉琴 魏俊德 郝建锋 《西北植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634-643,共10页
【目的】探究乔木树种组成及林分因子对不同路域人工林群落物种多样性的影响,为成都路域人工林营造与管理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典型样地法对成都绕城高速路域现种植的5种不同树种组成人工林群落(Ⅰ,加杨纯林;Ⅱ,樟树、加杨混交林;Ⅲ,... 【目的】探究乔木树种组成及林分因子对不同路域人工林群落物种多样性的影响,为成都路域人工林营造与管理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典型样地法对成都绕城高速路域现种植的5种不同树种组成人工林群落(Ⅰ,加杨纯林;Ⅱ,樟树、加杨混交林;Ⅲ,樟树纯林;Ⅳ,樟树、巨桉混交林;Ⅴ,巨桉纯林)的林分因子及林下植被物种多样性进行全面调查。【结果】(1)研究区共记录林下植物190种,隶属于71科131属。林下记录到植物科属种数量均为草本层多于灌木层,其中樟树纯林记录到的林下物种数最多。(2)构树(Broussonetia papyrifera)和葎草(Humulus scandens)重要值占比大,分别占据不同人工林群落灌木层与草本层的优势地位。(3)樟树纯林的灌木物种丰富度指数(D)显著高于其他群落(P<0.05);草本层的Shannon-Wiener指数(H)、Simpson指数(H')和D指数大小变化趋势一致,表现为群落Ⅲ>Ⅳ>Ⅰ>Ⅱ>Ⅴ,其中樟树纯林的H指数显著高于樟树、巨桉混交林外其他群落(P<0.05)。(4)乔木层平均冠幅与灌木层的D指数和H指数、草本层的H指数、H'指数、D指数、Pielou均匀度指数(Jsw)均呈显著正相关(P<0.01),与灌木层的H'指数和Jsw指数均呈显著负相关(P<0.01);乔木层平均枝下高与灌木层的H指数、H'指数、D指数、Jsw指数均呈显著正相关(P<0.01)。【结论】乔木层的树种组成、平均枝下高和平均冠幅显著影响路域人工林群落的物种多样性,因此,选择合适树种并定期修枝管理,有利于路域人工林乔灌草群落结构的形成和林下植被物种多样性维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树种组成 路域人工林 林下植被 林分因子 物种多样性
下载PDF
四川省及重庆地区森林植被碳储量动态 被引量:135
9
作者 黄从德 张健 +2 位作者 杨万勤 唐宵 赵安玖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966-975,共10页
四川省及重庆市地区森林植被是我国第二大林区-西南林区的主体,位于“世界第三极”——青藏高原东缘。在建立森林乔木层生物量与蓄积量回归模型的基础上,按林分类型测定含碳量,结合四川4次森林资源清查数据,估算了不同时段的碳储量。各... 四川省及重庆市地区森林植被是我国第二大林区-西南林区的主体,位于“世界第三极”——青藏高原东缘。在建立森林乔木层生物量与蓄积量回归模型的基础上,按林分类型测定含碳量,结合四川4次森林资源清查数据,估算了不同时段的碳储量。各林分类型含碳量在46.75%-54.89%之间,平均含碳量为51.09%,针叶林平均含碳量(52.82%)大于阔叶林(49.37%);四川森林植被碳储量从1988年的383.04TgC增加到2003年的523.57TgC,增加了140.53TgC,年均增长率2.11%,比全国年均增长率高出0.22%,表明四川森林植被是CO2的一个汇。4次调查的森林植被平均碳密度分别为38.93、38.68、39.17、41.66MgC/hm2,呈现增加趋势,表明森林植被的碳汇功能不断加强;成熟林碳储量占同期的64.15%、63.89%、65.33%、60.82%,但所占比重呈下降的趋势,幼中林碳储量的比重不断上升,表明森林植被的碳吸存潜力大;森林植被碳储量主要分布在天然林中,占同期碳储量的90%以上,但人工林的碳储能力正在逐步提高,人工林碳年均增长率(7.17%)明显大于天然林(1.83%),表明人工林将在研究区域森林植被碳汇功能中扮演重要的角色。研究区森林植被碳储量占同期全国碳储量的比例呈增加趋势,可见,研究区森林植被在全国森林碳汇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和地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森林生物量 含碳量 碳储量 碳密度 碳动态
下载PDF
四川森林土壤有机碳储量的空间分布特征 被引量:116
10
作者 黄从德 张健 +2 位作者 杨万勤 张国庆 王永军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1217-1225,共9页
利用森林土壤实测数据与GIS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估算了四川森林土壤有机碳密度和碳储量,研究了四川森林土壤有机碳密度的空间分布特征。四川森林土壤有机碳储量为(2394.26±514.15)TgC,平均碳密度为190.45Mg.hm-2;四川不同森林类型土... 利用森林土壤实测数据与GIS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估算了四川森林土壤有机碳密度和碳储量,研究了四川森林土壤有机碳密度的空间分布特征。四川森林土壤有机碳储量为(2394.26±514.15)TgC,平均碳密度为190.45Mg.hm-2;四川不同森林类型土壤有机碳储量和碳密度差异较大,分别介于(5.05±0.37)~(1101.74±205.40)TgC、(102.69±21.09)~(264.41±49.24)Mg.hm-2之间,其有机碳含量、碳密度和碳储量都随土层厚度的增加而降低。四川森林土壤有机碳密度空间分布特征明显,总体上表现出随纬度、海拔高度的增加而增加,随经度的增加而减小。从森林土壤生态系统水平监测森林土壤有机碳储量有助于提高其估算精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森林土壤 有机碳密度 有机碳储量 空间分布 四川省
下载PDF
四川省森林植被碳储量的空间分异特征 被引量:54
11
作者 黄从德 张健 +2 位作者 杨万勤 唐宵 张国庆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9期5115-5121,共7页
森林植被碳储量的空间分异特征研究可为以减排增汇为目标的森林生态系统碳库管理提供重要的基础数据。根据实测的林分含碳量和区域生物量-蓄积量回归模型计算了四川省森林植被碳储量,使用ArcGIS软件绘制和分析了四川森林植被碳储量的空... 森林植被碳储量的空间分异特征研究可为以减排增汇为目标的森林生态系统碳库管理提供重要的基础数据。根据实测的林分含碳量和区域生物量-蓄积量回归模型计算了四川省森林植被碳储量,使用ArcGIS软件绘制和分析了四川森林植被碳储量的空间分异特征。结果表明,四川省森林植被的平均碳密度为38.04MgC·hm-2(12.15~59.51MgC·hm-2)。受青藏高原隆升和人类活动干扰及其叠加效应的影响,四川森林植被碳密度空间分异明显,总体上表现出随纬度、海拔高度和坡度的增加而增加,随经度的增加而减小,高海拔地区和陡坡地带具有较高的碳密度。减少人类活动对森林的破坏及采取森林分区经营管理是稳定和增强四川森林碳汇功能的有效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森林植被碳储量 森林植被碳密度 空间分异特征 森林碳库管理 四川省
下载PDF
四川盆地四种柏木林分类型的水文效应 被引量:22
12
作者 龚固堂 陈俊华 +4 位作者 黎燕琼 张健 朱志芳 郑绍伟 吴雪仙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0期2716-2726,共11页
四川盆地丘陵区是长江上游水土流失最严重地区之一,该区大面积柏木纯林林分结构不合理、天然更新不良、林分稳定性差、产品产量和水土保持功能低,急需进行结构调整。通过群落样地调查和坡面径流场观测,对比分析了四川盆地4种柏木林分类... 四川盆地丘陵区是长江上游水土流失最严重地区之一,该区大面积柏木纯林林分结构不合理、天然更新不良、林分稳定性差、产品产量和水土保持功能低,急需进行结构调整。通过群落样地调查和坡面径流场观测,对比分析了四川盆地4种柏木林分类型的水文效应。结果表明:(1)4种林分类型林冠截留量与降水量呈幂函数关系;林冠截留率随雨量级的增大而减小,对次降雨的最大截留量为栎柏混交林(9.5 mm)>桤柏混交林(9.2 mm)>松柏混交林(8.8 mm)>柏木纯林(8.5 mm)。(2)4种林分类型之间未分解层和半分解层枯落物持水量随浸泡时间的变化存在极显著差异;枯落物总存储量变化范围为4.06—7.62 t/hm2,枯落物总持水量排序为栎柏混交林(17.07 t/hm2)>桤柏混交林(13.26 t/hm2)>松柏混交林(8.89 t/hm2)>柏木纯林(7.57 t/hm2)。(3)4种林分0—40 cm土层非毛管孔隙度变化范围为4.21%—6.94%,土壤最大持水量排序为栎柏混交林(1820.83±124.80)t/hm2>松柏混交林(1686.85±76.15)t/hm2>桤柏混交林(1644.45±119.84)t/hm2>柏木纯林(1574.14±119.89)t/hm2;4种林分类型雨季产沙量变化范围在534.2—1467.9 kg/hm2之间。综合分析表明,栎柏混交林是4种柏木林分类型中水土保持效果最优的;因此,该区柏木纯林的结构调整应以促进栎柏混交林的演替为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林分类型 水文效应 林冠截留 枯落物 产沙量
下载PDF
四川盆北地震重灾区农林复合模式的土壤培肥改土效果 被引量:8
13
作者 赵昌平 王景燕 +3 位作者 龚伟 闫思宇 舒正悦 蔡煜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5期2999-3009,共11页
【目的】了解四川盆北地震重灾区不同农林复合模式对土壤的培肥改土效应,以筛选出适宜的农林复合模式。【方法】对四川盆北地震重灾区8种农林复合模式(梨树+蕉藕(LSJO)、梨树+胡豆(LSHD)、梨树+油菜(LSYC)、梨树+红苕(LSHS)、核桃+蕉藕(... 【目的】了解四川盆北地震重灾区不同农林复合模式对土壤的培肥改土效应,以筛选出适宜的农林复合模式。【方法】对四川盆北地震重灾区8种农林复合模式(梨树+蕉藕(LSJO)、梨树+胡豆(LSHD)、梨树+油菜(LSYC)、梨树+红苕(LSHS)、核桃+蕉藕(HTJO)、核桃+魔芋(HTMY)、枇杷+大豆(PPDD)、枇杷+红苕(PPHS))和农地对照(CK)的土壤物理性质、养分含量和酶活性进行研究,并利用隶属函数法对各模式的土壤抗蚀性、肥力和培肥改土效应进行综合评价。【结果】8种农林复合模式与CK相比,土壤非毛管孔隙、毛管孔隙、总孔隙、通气度、自然含水量、最大持水量、毛管持水量、最小持水量和排水能力分别增加17.6%—161.8%、11.6%—32.7%、12.5%—45.2%、17.9%—79.5%、10.7%—35.4%、13.7%—48.6%、12.0%—33.1%、16.4%—58.7%和10.4%—25.3%;>0.25 mm土壤团聚体(干筛)、>0.25 mm水稳性团聚体(湿筛)和水稳性团聚体平均重量直径分别增加0.9%—7.2%、5.6%—18.1%和14.8%—138.7%;结构体破坏率和不稳定团粒指数分别降低24.0%—51.4%和17.1%—54.7%;<0.002 mm土壤黏粒含量、结构性颗粒指数、团聚状况、团聚度和物理稳定性指数分别增加15.1%—45.2%、14.2%—28.9%、69.3%—417.3%、58.3%—256.6%和3.5%—23.9%;<0.05 mm微团聚体含量、分散率、侵蚀系数和受蚀性指数分别降低5.4%—33.7%、8.4%—44.1%、18.0%—49.8%和19.1%—75.1%;有机碳、全氮和碱解氮含量分别增加7.1%—46.7%、4.3%—30.9%和18.8%—57.5%;有效磷和速效钾含量分别降低1.7%—29.7%和20.8%—53.4%;脲酶、磷酸酶和蔗糖酶活性分别增加17.3%—60.0%、34.7%—149.2%和21.0%—102.8%;各模式土壤抗蚀性综合值(CVSA)和培肥改土效应综合值(CVAE)均显著高于农地对照(CK),各模式除梨树+红苕和枇杷+红苕外,土壤肥力综合值(CVSF)均显著高于农地对照(CK)。梨树、核桃和枇杷林下分别以种植蕉藕、蕉藕和大豆具有较高的土壤抗蚀性综合值、土壤肥力综合值和土壤培肥改土效应综合值。土壤抗蚀性综合值与土壤肥力综合值间呈显著正相关(P<0.05)。【结论】在梨树林下种植蕉藕、胡豆和油菜,在核桃林下种植蕉藕和魔芋及在枇杷林下种植大豆具有显著的培肥改土效应,对于提高四川盆北地震重灾区土壤抗蚀性和土壤肥力具有重要作用;土壤抗蚀性的提高与土壤肥力的增加具有协同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重灾区 农林复合模式 培肥改土 四川盆地
下载PDF
四川盆周低山暴雨区不同配置模式水土保持林生物多样性分析 被引量:11
14
作者 王巧红 宫渊波 +2 位作者 陈林武 沈迪玉 王海英 《生态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599-602,共4页
用物种多样性指数(Shannon-Wienner指数、Simpson指数)、均匀度指数(Pielou)和物种丰富度指数(Margalef指数和Menhinick指数)对广元市7种人工森林群落进行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植被恢复与重建使生物多样性提高的同时,土壤侵蚀模数比治... 用物种多样性指数(Shannon-Wienner指数、Simpson指数)、均匀度指数(Pielou)和物种丰富度指数(Margalef指数和Menhinick指数)对广元市7种人工森林群落进行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植被恢复与重建使生物多样性提高的同时,土壤侵蚀模数比治理前下降了45%;乔、灌、草复层经营对生物多样性与水土保持效益具有同样的贡献;水土保持效益因不同森林群落的生物多样性而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森林群落 物种多样性 水土保持林 配置模式 低山暴雨区
下载PDF
四川盆周西缘山地典型人工林下凋落物层跳虫群落结构特征 被引量:6
15
作者 肖玖金 尤花 +4 位作者 罗熳丽 赵波 卢昌泰 魏洪 谢吉庆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56-62,共7页
为了解典型人工林下凋落物层跳虫群落结构特征,于2013年5月、7月、9月和11月中旬对四川盆周西缘山地的楠木Phoebe zhennan人工林、水杉Metasequoia glyptosyroboides人工林、柳杉Cryptomeria fortunei人工林和次生林4种林型下凋落物层... 为了解典型人工林下凋落物层跳虫群落结构特征,于2013年5月、7月、9月和11月中旬对四川盆周西缘山地的楠木Phoebe zhennan人工林、水杉Metasequoia glyptosyroboides人工林、柳杉Cryptomeria fortunei人工林和次生林4种林型下凋落物层跳虫群落结构进行调查。结果表明:试验共捕获跳虫1 496头,隶属于11科。各林型凋落物层跳虫个体密度与类群数具有相似的变化趋势,其中,跳虫个体数和类群数均以柳杉林最高,分别为768头和11科,以次生林最低,分别为86头和6科。各林型均以长角蚍兆科Entomobryidae,等节蚍兆科Isotomidae和圆蚍兆科Sminthuridae为优势类群,其个体数所占比例均在82%以上。研究显示,各林型凋落物层跳虫密度和类群数并不与凋落物蓄积量一致,说明凋落物蓄积量对跳虫密度及类群数没有决定性的影响;相似性分析显示,除柳杉和楠木相似性系数在7月达最高外,不同林分间相似性系数最高值均出现在9月,最小值分别出现在5月和7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动物学 人工林 凋落物层 跳虫 群落结构
下载PDF
增加降水对四川干旱河谷区云南松人工林凋落叶分解的影响 被引量:7
16
作者 刘尉 王丽华 +3 位作者 刘林 符饶 吴小辉 黄从德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88-95,共8页
【目的】研究增加降水对四川干旱河谷区云南松(Pinus yunnanensis)人工林凋落叶分解的影响。【方法】2013年3月至2014年3月,采用尼龙网袋法,设置增加降水10%(A1,80mm/(m^2·a))、增加降水20%(A2,160mm/(m^2·a))、增加降水30%(A... 【目的】研究增加降水对四川干旱河谷区云南松(Pinus yunnanensis)人工林凋落叶分解的影响。【方法】2013年3月至2014年3月,采用尼龙网袋法,设置增加降水10%(A1,80mm/(m^2·a))、增加降水20%(A2,160mm/(m^2·a))、增加降水30%(A3,240mm/(m^2·a))和对照(CK,0mm/(m^2·a))4个处理。通过原位试验研究了四川干旱河谷区云南松人工林凋落叶在不同增加降水处理下的分解动态。【结果】分解1年后,A1、A2、A3处理云南松凋落叶的质量残留率分别较CK降低了8.70%,6.40%和4.60%,凋落叶的分解速率表现为A1>A2>A3>CK;与CK相比,A1处理促进了N元素的释放,A3处理促进了N元素的富集;各增加降水处理均促进了P元素的释放,其中A3处理的促进作用最强;增加降水促进了凋落叶木质素的降解,降低了凋落叶C/N和木质素/N,而凋落叶C/P随降水增加表现为先减小后增大的趋势。【结论】增加降水促进了干旱河谷区云南松人工林凋落叶的分解,但促进作用并不随降水量的增加而增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降水量 云南松人工林 凋落叶分解
下载PDF
农业科研人员技术推广行为研究——以四川省为例 被引量:6
17
作者 陈秀兰 何勇 曾维忠 《科技管理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2期418-420,共3页
利用对四川省512名农业科研人员调查的数据,对农科人员技术推广行为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农科人员技术推广行为是对自身特征和客观环境变化的反应,当前农业科研人员参与技术推广的主要动机是完成科研项目任务,主要推广模式是与涉农企... 利用对四川省512名农业科研人员调查的数据,对农科人员技术推广行为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农科人员技术推广行为是对自身特征和客观环境变化的反应,当前农业科研人员参与技术推广的主要动机是完成科研项目任务,主要推广模式是与涉农企业和政府涉农部门合作,主要推广方法是技术示范,主要推广经费来源于科研项目经费,主要困难是经费不足。研究认为,应在加大推广经费投入的同时,优化单位对推广的管理体制,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拓宽农业科研人员的推广渠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科研 农业科研人员 技术推广 行为
下载PDF
四川盆周西缘水杉人工林林地立地质量评价研究 被引量:8
18
作者 李贤伟 李守剑 +1 位作者 张健 胡庭兴 《四川农业大学学报》 CSCD 2002年第2期106-109,共4页
在划分水杉林地立地类型基础上 ,采用评分法 ,选择土壤养分等级、土壤B(或AC)层质地、黑土层厚度、土体石砾含量以及有效土层厚度 ,评价了水杉人工林地立地质量 ,并分析水杉林地立地生产力 ,通过建立水杉现有林分生长模型 ,指出经营管... 在划分水杉林地立地类型基础上 ,采用评分法 ,选择土壤养分等级、土壤B(或AC)层质地、黑土层厚度、土体石砾含量以及有效土层厚度 ,评价了水杉人工林地立地质量 ,并分析水杉林地立地生产力 ,通过建立水杉现有林分生长模型 ,指出经营管理措施同样影响立地生产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盆周西缘 水杉人工林林地 立地质量 评价
下载PDF
四川盆地西南缘不同林分类型土壤团聚体稳定性及有机碳组分特征 被引量:14
19
作者 程欢 宫渊波 +6 位作者 付雨欣 刘益君 程一伦 董洪君 胡旭 樊戢 车明轩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109-115,共7页
为探明林分类型差异对土壤水稳性团聚体分布格局及其稳定性、有机碳组分的影响,测定分析了四川盆地西南缘巨桉人工林、杉木人工林、马尾松次生林土壤水稳性团聚体的分布格局、团聚体平均质量直径、团聚体破坏率、大团聚体比重及有机碳... 为探明林分类型差异对土壤水稳性团聚体分布格局及其稳定性、有机碳组分的影响,测定分析了四川盆地西南缘巨桉人工林、杉木人工林、马尾松次生林土壤水稳性团聚体的分布格局、团聚体平均质量直径、团聚体破坏率、大团聚体比重及有机碳组分含量。结果表明:(1)3种林分土壤水稳性团聚体含量均以大团聚体(>0.25mm)为主。不同林分对水稳性团聚体分布格局存在差异,巨桉人工林集中在0—20cm土层的>5,0.5~0.25mm和20—40cm的≤0.25mm粒径;杉木人工林集中在0—20cm土层的>5,0.5~0.25mm和20—40cm土层的1~0.5,0.5~0.25mm粒径;马尾松次生林集中在0—20cm的≤0.25mm和20—40cm土层的>5mm粒径。20—40cm土层不同林分土壤团聚体稳定性差异显著,马尾松林的MWD、R0.25、PAD最高,根据Bissonnais及国际土壤团聚体稳定性分级标准,3种林分土壤水稳性团聚体均处于不稳定水平(0.4≤MWD<0.8)。(2)HUC含量马尾松显著高于巨桉,0—20cm土层马尾松的土壤腐殖化程度最高,20—40cm土层杉木最高。(3)不同林分团聚体稳定性与SOC组分的关系因林分类型的差异不同,总体上表现为MWD与SOC、FAC、HUC存在显著相关关系,土壤SOC含量能够促进土壤团聚过程及其稳定性,FAC、HUC含量的作用较大。总之,巨桉人工林、杉木人工林、马尾松次生林土壤团聚体稳定性、SOC组分含量及两者之间的关系存在显著差异,不同林分其影响机制不同。研究结果为准确评价该区域不同林分所发挥的生态系统功能提供重要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林分类型 土壤团聚体 有机碳组分
下载PDF
四川省纳溪区孝顺竹林生态系统碳储量及其空间分配格局 被引量:10
20
作者 沈迪玉 黄从德 +1 位作者 张密 陈其兵 《四川林业科技》 2010年第2期39-42,共4页
利用标准样方法研究了孝顺竹林生态系统碳含量、碳储量及其空其间分配格局。结果表明:孝顺竹林乔木层各器官碳含量介于0.4893 g.g-1~0.5222 g.g-1之间,从高到低排序依次为竹秆(0.5222 g.g-1)>竹根(0.5177 g.g-1)>竹蔸(0.5041 g.g-... 利用标准样方法研究了孝顺竹林生态系统碳含量、碳储量及其空其间分配格局。结果表明:孝顺竹林乔木层各器官碳含量介于0.4893 g.g-1~0.5222 g.g-1之间,从高到低排序依次为竹秆(0.5222 g.g-1)>竹根(0.5177 g.g-1)>竹蔸(0.5041 g.g-1)>竹叶(0.4967 g.g-1)>竹枝(0.4893 g.g-1);土壤层碳含量随深度增加而降低,0~20 cm为0.0104 g.g-1,20 cm^40 cm为0.0046 g.g-1;生态系统各组分碳含量表现为乔木层(0.5148 g.g-1)>枯落物层(0.4837 g.g-1)>土壤层(0.0076 g.g-1);孝顺竹林生态系统碳储量为44.8599 t.hm-2,空间分布序列为土壤层(41.2518 t.hm-2)>乔木层(3.5965 t.hm-2)>枯落物层(0.0116 t.hm-2),分别占91.95%,8.02%和0.0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孝顺竹 生态系统 碳含量 碳储量 空间分配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