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57篇文章
< 1 2 3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四川农业大学玉米生态育种的历史与实践
1
作者 潘光堂 杨克诚 高世斌 《玉米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1-8,共8页
四川农业大学玉米遗传育种研究团队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提出在西南玉米新品种选育中,以重视和充分利用基因型与环境(G×E)互作为核心,以育种目标多元化、品种布局区域化、品种推广集团化为内涵的“一核三化”生态育种思路,设计并制... 四川农业大学玉米遗传育种研究团队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提出在西南玉米新品种选育中,以重视和充分利用基因型与环境(G×E)互作为核心,以育种目标多元化、品种布局区域化、品种推广集团化为内涵的“一核三化”生态育种思路,设计并制定了相应的育种技术路线,集成创新了定向高效育种技术体系。本文以过去40年所选育的不同杂优类群骨干自交系及其适宜不同生态区域玉米生产需要的优势杂交种为案例,系统回顾与总结“适时调整或制定西南玉米区不同生态区域育种目标;引进不同生态区域育种所需优良种质,发掘特异优良基因;集成创新技术路线,高效定向培育骨干自交系,选育西南特定生态区域强优势新品种;打造与推广西南特定生态区域强优势玉米新品种群,推动四川及西南玉米产量的不断提高与产业的持续发展”的发展历程与成功实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四川盆地 西南区 生态育种 新时期生态育种
原文传递
四川部分玉米骨干自交系杂种优势群研究 被引量:10
2
作者 黄青 高明刚 +1 位作者 杨克诚 张怀渝 《西南农业学报》 CSCD 2006年第1期19-24,共6页
以四川15个玉米骨干自交系及其按Giffing方法4组配的105个杂交组合为供试材料,通过配合力分析和单株产量特殊配合力、RAPD标记、SSR标记的聚类分析,研究供试自交系的配合力表现,杂优类群和杂优模式,并对不同研究方法划分杂优类群的可靠... 以四川15个玉米骨干自交系及其按Giffing方法4组配的105个杂交组合为供试材料,通过配合力分析和单株产量特殊配合力、RAPD标记、SSR标记的聚类分析,研究供试自交系的配合力表现,杂优类群和杂优模式,并对不同研究方法划分杂优类群的可靠性进行比较。结果表明,单株平均产量及其构成性状GCA综合表现较好的自交系有18-599、7327、698-3、S37、48-2,单株产量SCA较高的组合中,自交系18-599和7327组配的杂交组合较多,其余自交系各自有其突出的优良特点,可根据育种要求加以利用;SSR分析可将供试的15个玉米骨干自交系较为合理地划分为4个类群和4个亚群,并发现杂优类群及其组配方式与单株产量的高低存在紧密的联系;三种聚类方法的分析结果,均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供试自交系的遗传特性,并且所划杂优类群具有程度不同的合理性,但无论从系谱关系还是从强优势组合方式来看,SSR分析结果更为准确和可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交系 配合力 RAPD SSR 杂种优势群
下载PDF
四川盆地及盆周山区玉米地方种质耐低磷胁迫研究 被引量:2
3
作者 向葵 杨克诚 《华北农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132-137,共6页
以来自四川盆地及盆周山区的22个玉米地方种质为材料,在低磷胁迫下对苗期缺磷症状,成株期株高、穗行数、百粒重、行粒数以及穗粒重等性状表现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低磷胁迫对玉米的主要农艺、经济性状均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其中对苗期缺... 以来自四川盆地及盆周山区的22个玉米地方种质为材料,在低磷胁迫下对苗期缺磷症状,成株期株高、穗行数、百粒重、行粒数以及穗粒重等性状表现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低磷胁迫对玉米的主要农艺、经济性状均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其中对苗期缺磷症状及成株期穗粒重的影响最大,且不同玉米地方种质在苗期和成株期对低磷胁迫的反应不同,以苗期缺磷症状和成株期穗粒重的耐低磷胁迫系数的平均值作为耐低磷综合指数,能较好地反映玉米地方种质的耐低磷胁迫能力。将耐低磷综合指数按最短距离法进行聚类,可将22个玉米地方种质划分为三类。其中,第一类材料包括:汉源红包谷、汉源白包谷、汶川二白、江北大板牙,占鉴定总数的18.2%,它们的耐低磷综合指数在0.81以上,属于对低磷胁迫不敏感基因型;第二类材料包括南充秋子等4个玉米地方种质,占鉴定总数的18.2%,它们的耐低磷综合指数在0.73-0.77之间,属于对低磷胁迫反应中间型;第三类材料包括小金金皇后等14个地方种质,占鉴定总数的63.6%,它们的耐低磷综合指数在0.73以下,属于对低磷胁迫敏感基因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地方种质 耐低磷胁迫 筛选
下载PDF
粮饲兼用型玉米新品种川单99
4
作者 兰海 向勇 +2 位作者 李芦江 韦如俊 夏超 《农村百事通》 2024年第1期22-22,共1页
川单99是四川农业大学和广西农业科学院玉米研究所联合选育的粮饲兼用型玉米新品种,是目前西南地区年推广面积最大的玉米品种,已经成为西南地区及南方地区新一轮玉米品种更替的标杆性品种。2021年通过了普通玉米西南中低海拔组和青储玉... 川单99是四川农业大学和广西农业科学院玉米研究所联合选育的粮饲兼用型玉米新品种,是目前西南地区年推广面积最大的玉米品种,已经成为西南地区及南方地区新一轮玉米品种更替的标杆性品种。2021年通过了普通玉米西南中低海拔组和青储玉米西南组国家品种审定,2022年通过了青储玉米黄淮海夏播组国家品种初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研究所 品种审定 广西农业科学院 品种更替 玉米品种 四川农业大学 粮饲兼用型玉米新品种 普通玉米
下载PDF
玉米多叶矮化突变体lyd1的鉴定与基因克隆
5
作者 苏帅 刘孝伟 +5 位作者 牛群凯 时子文 侯雨微 冯开洁 荣廷昭 曹墨菊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124-1135,共12页
玉米株高降低通常是由节间数目减少、节间长度变短或二者共同作用所致。而本研究在基因编辑后代中发现的玉米多叶矮化突变体lyd1却表现为节间数目显著增加,株高显著降低。lyd1株高仅为93.10 cm,与野生型KN5585的株高159.95 cm相比,降低... 玉米株高降低通常是由节间数目减少、节间长度变短或二者共同作用所致。而本研究在基因编辑后代中发现的玉米多叶矮化突变体lyd1却表现为节间数目显著增加,株高显著降低。lyd1株高仅为93.10 cm,与野生型KN5585的株高159.95 cm相比,降低了41.79%,差异达到极显著水平。然而lyd1叶片数平均达到27.8片,相较野生型平均17.8片叶,增加56.18%,差异达到极显著水平。遗传分析表明,lyd1的突变表型由1对隐性核基因控制,通过图位克隆将控制多叶矮化性状的基因定位于玉米3号染色体标记Indel10和Indel11之间,物理距离0.74 Mb。对定位区间内13个基因(不包含假基因)的序列进行测序,发现仅ZmTE1在第4外显子出现1个A碱基的替换,其他基因无差异。ZmTE1编码一个RNA结合蛋白,氨基酸的替换发生在第3个RNA结合结构域内(RRM3),导致天冬氨酸转变为缬氨酸。突变体lyd1的突变位点与已报道的te1-mum1、te1-mum^(2)、te1-mum^(3)、zm66不同,lyd1的发现为进一步解析玉米叶片和节间发育平衡的遗传机制提供了宝贵的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叶片数量 节间长度 基因定位
下载PDF
玉米矮秆基因及调控机理的研究进展
6
作者 唐兰 吴元奇 《北方农业学报》 2023年第5期23-30,共8页
株高是玉米理想株型的重要指标,与产量密切相关,影响着植物光合利用率、抗倒伏性、收获指数等。植物激素通过影响细胞的分裂和伸长来改变玉米的节间长度和数目,从而调节玉米高度达到矮化的效果。文章综述了近年来控制玉米株高的QTL/基... 株高是玉米理想株型的重要指标,与产量密切相关,影响着植物光合利用率、抗倒伏性、收获指数等。植物激素通过影响细胞的分裂和伸长来改变玉米的节间长度和数目,从而调节玉米高度达到矮化的效果。文章综述了近年来控制玉米株高的QTL/基因定位和克隆的研究进展以及激素(GA3、IAA、BR)调控下矮化突变体的形成,以期为玉米育种生产和应用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矮秆基因 激素调控
下载PDF
小麦穗发芽抗性机制及抗性育种研究
7
作者 董慧雪 陈倩 +1 位作者 郭晓江 王际睿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1237-1254,共18页
穗发芽是禾本科作物籽粒在收获前于高湿环境下的穗上发芽现象,严重影响小麦的产量与品质。种子休眠水平是影响小麦穗发芽抗性的主要因素,而往往驯化作物的籽粒休眠水平低,导致栽培小麦普遍比其野生祖先种更易发生穗发芽。小麦穗发芽主... 穗发芽是禾本科作物籽粒在收获前于高湿环境下的穗上发芽现象,严重影响小麦的产量与品质。种子休眠水平是影响小麦穗发芽抗性的主要因素,而往往驯化作物的籽粒休眠水平低,导致栽培小麦普遍比其野生祖先种更易发生穗发芽。小麦穗发芽主要受外源环境(温度、湿度等)和内源植物激素(GAs、ABA、IAA、MeJA、ET、BR)的调控。已鉴定出一批抗穗发芽材料,并克隆了一系列调控穗发芽抗性的关键基因,如PM19、MFT、MKK3、Myb10-3D、Vp1等。通过分子标记辅助选择、人工合成小麦和CRISPR/Cas9基因编辑技术,已成功创制了抗穗发芽小麦新材料。本文综述了小麦穗发芽抗性的遗传机制及抗性育种研究的最新进展,未来仍需继续挖掘关键穗发芽抗性基因,以生物育种的方法培育抗穗发芽小麦新品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穗发芽 种子休眠 激素 育种改良
下载PDF
一份新的玉米永久性失绿突变体chs10的鉴定及基因克隆
8
作者 侯雨微 岳毓菁 +3 位作者 李川 苏帅 易洪杨 曹墨菊 《四川农业大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46-56,102,共12页
【目的】利用60Co-γ射线处理自交系齐319获得了一份新的玉米叶色突变体,对该突变体进行遗传分析、基因定位与克隆,并对候选基因的功能进行初步分析。【方法】以该突变体为亲本,构建遗传分析群体和基因定位群体;通过图位克隆技术获得关... 【目的】利用60Co-γ射线处理自交系齐319获得了一份新的玉米叶色突变体,对该突变体进行遗传分析、基因定位与克隆,并对候选基因的功能进行初步分析。【方法】以该突变体为亲本,构建遗传分析群体和基因定位群体;通过图位克隆技术获得关键候选基因;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分析关键候选基因的结构和进化关系;通过qRT-PCR技术检测候选基因在不同组织中的表达差异;同时运用烟草瞬时表达技术对候选基因进行亚细胞定位表达分析。【结果】鉴定了一份玉米永久性失绿突变体chs10(Permanent chlorosis 10),chs10自V2时期开始,叶片从幼苗基部到顶部逐渐由绿转黄,后期的生长发育过程中不再复绿,并且,整个植株包括叶鞘、叶环、茎秆、苞叶和雄穗也均为黄色。该突变体受一对隐性核基因控制,可稳定遗传,植株生长发育正常,可正常授粉结实。突变基因被定位于玉米第10染色体长臂标记SNP-2和SNP-3之间约0.17 Mb范围内,确定了关键候选基因Zm00001d025860,qRT-PCR结果显示Zm00001d025860在玉米根、茎、叶和叶鞘中均有表达,但在叶片中高表达,亚细胞定位结果显示目标蛋白被定位在细胞膜和叶绿体中。利用STRING预测发现Zm00001d025860与卟啉结合蛋白GUN4基因互作,GUN4与叶绿素合成中的镁离子螯合酶(MgCh)具有反馈调节作用。【结论】Zm00001d025860基因的突变导致突变体chs10叶色的改变,并且Zm00001d025860可能通过参与叶绿素合成途径来调控叶色变化。突变体chs10的发现一方面丰富了玉米叶色突变体研究的基因资源,同时为解析镁离子螯合酶在叶绿素合成途径中的作用机理奠定了材料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遗传分析 叶色突变体 chs10 图位克隆
下载PDF
渗透胁迫下玉米自然反义转录本cis-NAT_(ZmNAC48)启动子的功能分析
9
作者 毛燕 郑名敏 +2 位作者 牟成香 谢吴兵 唐琦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354-362,共9页
前期研究发现自然反义转录本cis-NAT_(ZmNAC48)可负调控干旱响应基因ZmNAC48,为了进一步探索cisNAT_(ZmNAC48)的功能,本研究以cis-NAT_(ZmNAC48)cDNA序列、ZmNAC48蛋白质编码序列检索玉米B73参考基因组,获取基因上游启动子序列,并利用Pl... 前期研究发现自然反义转录本cis-NAT_(ZmNAC48)可负调控干旱响应基因ZmNAC48,为了进一步探索cisNAT_(ZmNAC48)的功能,本研究以cis-NAT_(ZmNAC48)cDNA序列、ZmNAC48蛋白质编码序列检索玉米B73参考基因组,获取基因上游启动子序列,并利用PlantCARE[1]和New PLACE[2]预测启动子调控元件,发现cis-NAT_(ZmNAC48)和ZmNAC48启动子序列中除含有CAAT-box,TATA-box等基本元件外,还含有激素响应元件以及转录因子结合元件等。构建cis-NAT_(ZmNAC48)和ZmNAC48启动子融合GUS的表达载体,并通过花序侵染法获得转基因拟南芥。分析GUS染色和GUS酶活性发现,Pro_(cis-NAT_(ZmNAC48)):GUS和Pro_(ZmNAC48):GUS转基因拟南芥根、茎、叶中均有GUS表达,且渗透胁迫处理后Pro_(cis-NAT_(ZmNAC48)):GUS转基因拟南芥中GUS基因的表达量和GUS酶活性显著降低,而Pro_(ZmNAC48):GUS转基因拟南芥中GUS基因的表达量和GUS酶活性显著增加,可见cis-NAT_(ZmNAC48)和ZmNAC48启动子均响应渗透胁迫。DNA甲基化是影响启动子活性的调控事件之一,本研究通过分析cis-NAT_(ZmNAC48)启动子区域DNA甲基化情况,发现在cis-NAT_(ZmNAC48)序列前400~1000 bp存在DNA甲基化修饰,渗透胁迫处理后,该甲基化区域甲基化富集情况发生了显著的变化,但发生显著性变化的甲基化位点并未在顺式调控元件上。这些结果为后续cis-NAT_(ZmNAC48)的调控分析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自然反义转录本 启动子 渗透胁迫
下载PDF
四川地方玉米种质的SSR聚类分析 被引量:64
10
作者 刘世建 荣廷昭 +1 位作者 杨俊品 潘光堂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221-226,共6页
利用SSR分子标记方法研究 2 8个玉米自交系的遗传变异。分析四川地方玉米种质的遗传基础 ,并进行SSR聚类分析 ,探讨四川地方玉米种质与国内主要杂种优势群的关系。结果表明 :大部分四川地方玉米种质均可被划分到常见的几大杂种优势群中... 利用SSR分子标记方法研究 2 8个玉米自交系的遗传变异。分析四川地方玉米种质的遗传基础 ,并进行SSR聚类分析 ,探讨四川地方玉米种质与国内主要杂种优势群的关系。结果表明 :大部分四川地方玉米种质均可被划分到常见的几大杂种优势群中去 ,少数地方玉米自交系可形成单独的类群 ,四川地方玉米种质具有广泛的遗传基础 ;SSRs能较真实地揭示自交系间的遗传多样性 ,可以认定是进行杂种优势类群划分的有效分子标记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四川 地方种质 SSR 聚类分析 遗传多样性 杂种优势群 分子标记
下载PDF
中国玉米地方品种核心种质花期相关性状的表型多样性研究 被引量:46
11
作者 刘志斋 郭荣华 +5 位作者 石云素 蔡一林 曹墨菊 宋燕春 王天宇 黎裕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1591-1602,共12页
【目的】研究中国玉米地方品种资源在抽雄期(T)、吐丝期(S)、抽雄-散粉间隔期(TAI)以及散粉-吐丝间隔期(ASI)等4个花期相关性状上的表型多样性,为玉米地方品种资源表型多样性的整体鉴定与评价提供参考和依据。【方法】选取中国玉米地方... 【目的】研究中国玉米地方品种资源在抽雄期(T)、吐丝期(S)、抽雄-散粉间隔期(TAI)以及散粉-吐丝间隔期(ASI)等4个花期相关性状上的表型多样性,为玉米地方品种资源表型多样性的整体鉴定与评价提供参考和依据。【方法】选取中国玉米地方品种核心种质库的799份种质,采用多环境试验设计,在植株进入生殖生长期后调查抽雄期、吐丝期、抽雄-散粉间隔期以及散粉-吐丝间隔期等4个花期相关性状的表型观测值,计算其Shannon-Weaver多样性指数,并进行显著性检验,评价中国玉米地方品种资源在这4个花期相关性状上的整体多样性水平。【结果】方差分析表明,不同省、市、地区的玉米地方品种资源在研究的4个花期相关性状上的表型观测值均达到极显著水平的差异,而这4个性状除TAI差异不显著外,T、S以及ASI的Shannon-Weaver多样性指数的差异均达到极显著水平。在6个不同的玉米生态区上,这4个花期相关性状的表型观测值也均达到极显著水平的差异,在Shannon-Weaver多样性指数上,TAI的差异不显著,另3个性状则均达到显著或极显著水平的差异。其中,西南山地玉米区在抽雄期、散粉期、抽雄-散粉间隔期和散粉-吐丝间隔期性状上的Shannon-Weaver多样性指数分别为1.85、1.90、0.88和1.20。【结论】中国玉米地方品种资源在抽雄期、吐丝期、抽雄-散粉间隔期以及散粉-吐丝间隔期等4个花期相关性状上表现出了较高水平的多样性,尤其是西南山地玉米区,在表型观测值和Shannon-Weaver多样性指数上均明显高于另5个生态区,表明西南地区玉米种质资源具有较高的保护价值和利用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地方品种 核心种质 花期相关性状 表型多样性
下载PDF
西南及四川区试玉米组合遗传多样性分析 被引量:28
12
作者 陈发波 杨克诚 +1 位作者 荣廷昭 潘光堂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991-998,共8页
采用表型性状分析、SSR标记和系谱分析对186个区试及引种试验玉米组合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各组合间20个表型性状都变异在一个较小的范围内;利用筛选出的60对扩增条带清晰、具明显多态性的SSR引物,共检测到608个等位基因,每对... 采用表型性状分析、SSR标记和系谱分析对186个区试及引种试验玉米组合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各组合间20个表型性状都变异在一个较小的范围内;利用筛选出的60对扩增条带清晰、具明显多态性的SSR引物,共检测到608个等位基因,每对引物检测到3-23个等位基因,平均为10.1个;SSR多态信息量(PIC)分布范围为0.5179-0.9256,平均值为0.7826;186个组合的遗传相似系数变幅在0.6067-0.9162之间,平均值为0.7722,相似系数在0.7000以上的组合有16 499对,占96.9%,供试材料分为10类,且88.2%的组合集中在第4、8、10类;51个系谱清楚的组合中有36个(占70.58%)与美国的PN种质有密切关系。以上结果均表明,供试组合相似程度较高,遗传差异较小,遗传基础相对单一,进一步拓展玉米种质遗传基础仍然显得十分必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杂交种 遗传多样性 SSR标记 聚类分析 系谱
下载PDF
四川省常用玉米自交系SSR遗传多样性分析 被引量:29
13
作者 聂永心 张丽 +1 位作者 潘光堂 荣廷昭 《分子植物育种》 CAS CSCD 2005年第1期43-51,共9页
利用SSR标记研究了33个玉米自交系的遗传变异,初步进行了杂种优势群划分,从85对SSR引物中筛选出72对扩增产物具有稳定多态性的引物.72对引物在供试材料中共检测出289个等位基因变异,每对引物检测等位基因2~7个,平均4.01个,每个位点的... 利用SSR标记研究了33个玉米自交系的遗传变异,初步进行了杂种优势群划分,从85对SSR引物中筛选出72对扩增产物具有稳定多态性的引物.72对引物在供试材料中共检测出289个等位基因变异,每对引物检测等位基因2~7个,平均4.01个,每个位点的多态性信息量(PIC)变化于0.277~0.792之间,平均为0.599.33个自交系之间的遗传相似系数变化范围为0.5866~0.9247,平均为0.7056.UPGMA聚类分析结果表明,33个供试自交系划分为4大类,其中第Ⅰ类又分为6个亚类,分类结果与系谱来源基本一致,而且类间平均遗传相似系数均小于类内平均遗传相似系数,表明分类是合理的;同时生产上主要推广杂交种的亲本大多来自不同的大类或亚类;研究表明SSR标记可以进行玉米自交系遗传多样性分析,并用于杂种优势群的划分.本研究还筛选出14对不仅带型稳定、重复性好,而且PIC值较高的引物组成核心引物,可以对供试材料进行初步分析,并认为选用大约50对以上扩增产物稳定、多态性高的引物,对供试材料进行分析就可获得较可靠的划类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自交系 遗传多样性分析 引物 杂种优势群 SSR标记 扩增产物 遗传相似系数 多态性 亚类 等位基因
下载PDF
MDMV CP基因的克隆及其转基因玉米的研究 被引量:22
14
作者 刘小红 张红伟 +3 位作者 刘昕 刘欣洁 谭振波 荣廷昭 《生物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144-148,共5页
用RT_PCR方法分离了玉米矮花叶病毒外壳蛋白基因 (MDMVCP) ,并且利用基因枪法将该基因导入玉米优良自交系18_5 99红、18_5 99白幼胚诱导的愈伤组织中。转化的愈伤组织在Bialaphos浓度 (PPT)为 8mg L、10mgL、5mg L的筛选压下经过 3次抗... 用RT_PCR方法分离了玉米矮花叶病毒外壳蛋白基因 (MDMVCP) ,并且利用基因枪法将该基因导入玉米优良自交系18_5 99红、18_5 99白幼胚诱导的愈伤组织中。转化的愈伤组织在Bialaphos浓度 (PPT)为 8mg L、10mgL、5mg L的筛选压下经过 3次抗性筛选后 ,分别再生出可育植株 12株和 6株。PCR和Southern检测结果说明CP基因已整合到玉米自交系基因组中。对T1代转基因植株进行病毒人工接种试验 ,结果表明对照植株全部表现为感染玉米矮花叶病的典型症状 ,而转基因植株后代呈现不同程度的抗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矮花叶病毒 外壳蛋白 遗传转化 人工接种
下载PDF
西南及四川区试玉米组合主要性状分析及育种对策探讨 被引量:30
15
作者 陈发波 杨克诚 +1 位作者 荣廷昭 潘光堂 《玉米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41-45,共5页
对2005年西南及四川区试玉米组合主要性状的分析结果表明,共有17个组合的小区产量显著或极显著高于对照品种川单13,高产组合的株高、穗位高、穗长、行粒数、子粒深度、穗行数和出籽率与对照品种存在显著或极显著差异。相关分析表明,除... 对2005年西南及四川区试玉米组合主要性状的分析结果表明,共有17个组合的小区产量显著或极显著高于对照品种川单13,高产组合的株高、穗位高、穗长、行粒数、子粒深度、穗行数和出籽率与对照品种存在显著或极显著差异。相关分析表明,除穗长和行粒数与单株产量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外,其余性状与单株产量的相关系数均未达显著水平。通径分析表明,各性状对单株产量的直接作用从大到小依次为穗长、穗行数、子粒深度、行粒数、株高、穗位高和出籽率,其中穗长和穗行数对单株产量的直接效应达显著或极显著水平。变异系数分析表明,高产组合间各性状变异都在一个较小的范围内。玉米突破性高产育种应加强种质的创新与改良,注重穗长、穗行数、子粒深度、行粒数和出籽率的选择,并把遗传改良的重点放在穗长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杂交种 相关分析 通径分析 变异系数
下载PDF
四川牡丹的花部特征和繁育系统研究 被引量:19
16
作者 杨勇 骆劲涛 +3 位作者 张必芳 宋会兴 刘光立 曾秀丽 《植物资源与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97-104,共8页
对分布于四川阿坝的四川牡丹(Paeonia decomposita Hand.-Mazz.)的花部特征和开花动态进行了观察,并通过分析花粉活力、估算杂交指数(OCI)、控制授粉方式和观察访花昆虫对其繁育系统进行了研究。四川牡丹花部主要特征为:花色粉红... 对分布于四川阿坝的四川牡丹(Paeonia decomposita Hand.-Mazz.)的花部特征和开花动态进行了观察,并通过分析花粉活力、估算杂交指数(OCI)、控制授粉方式和观察访花昆虫对其繁育系统进行了研究。四川牡丹花部主要特征为:花色粉红色至红紫色,随开放时间延长渐变为粉白色;辐射状花冠,花瓣8~12枚;多体雄蕊128~203枚,花丝白色,花药黄色,有雄蕊瓣化现象;柱头位于心皮顶部,黄色;边缘胎座,心皮2~7枚,单个心皮含胚珠8~33枚;开花过程中均散发花香,但随花期延长花香略有变化。该种的群体花期相对集中,为4月中旬至5月中旬,但不同年份间略有差异;单花花期多数为6~8 d,整个开花过程中花药与柱头基本处于同一平面,雄蕊先熟。从开花第1天至第6天,该种的花粉活力先升高后降低,其中开花第3天至第5天花粉活力较高(约80%);从开花第2天起柱头普遍具有可授性,长达9 d,开花第5天至第8天柱头可授性最强;花粉具活力和柱头具可授性的重叠时间为5 d;该种的OCI值为4,花粉/胚珠比(P/O)为207 220。四川牡丹花期不分泌花蜜,花粉是传粉昆虫的惟一报酬;主要访花昆虫为蜜蜂(Apidea)、食蚜蝇(Syrphidae)和花金龟(Cetoniinae),其中前2类昆虫可能为该种的有效传粉者,而花金龟的传粉效率较低。授粉实验结果显示:2012年和2014年自然授粉植株的平均结籽率最高,为23.76%;而异株异花人工授粉和同株异花人工授粉植株的平均结籽率均较低,分别为18.33%和11.04%。研究结果表明:四川牡丹的繁育系统属于异交,部分自交亲和,不存在无融合生殖,需要传粉者授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牡丹 花部特征 开花进程 访花昆虫 授粉方式 繁育系统
下载PDF
大豆总DNA直接导入法培育优质高蛋白玉米材料研究 被引量:18
17
作者 丁明忠 潘光堂 +3 位作者 荣廷昭 杨婉身 张莉萍 付凤玲 《西南农业学报》 CSCD 2001年第1期8-12,共5页
利用外源总DNA转导的花粉管通道法和经我们发展的减压渗透法将大豆总DNA导入玉米自交系统 4 8- 2和S3 7,在 74 3份后代材料中筛选出 8份高蛋白含量变异材料 ,它们的蛋白质与受体相比提高 2 0 %以上。用种子蛋白SDS -PAGE、谷氨酸 -草酰... 利用外源总DNA转导的花粉管通道法和经我们发展的减压渗透法将大豆总DNA导入玉米自交系统 4 8- 2和S3 7,在 74 3份后代材料中筛选出 8份高蛋白含量变异材料 ,它们的蛋白质与受体相比提高 2 0 %以上。用种子蛋白SDS -PAGE、谷氨酸 -草酰乙酸同工酶及RAPD等分析方法对变异材料及其受体进行了鉴定分析 ,同时也对此 8份变异材料的自交后代进行了筛选和在田间比较观察了变异材料与受体的农艺性状。结果表明 ,这些高蛋白变异材料与受体 4 8- 2和S3 7在遗传上存在明显的差异 ,在其自交后代中仍有部分株系保持了高蛋白含量特性。此外 ,4 8- 2的变异材料在植株形态、花药颜色上有明显变化。上述结果初步证明高蛋白特性是可遗传的 ,这为选育高蛋白玉米新自交系提供了新材料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外源总DNA导入 变异材料鉴定 SDS-PAGF RAPD 高蛋白 品质育种
下载PDF
卫星搭载玉米雄性不育突变系的遗传稳定性研究 被引量:12
18
作者 李金国 潘光堂 +2 位作者 曹墨菊 荣廷昭 蒋兴村 《航天医学与医学工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51-54,共4页
目的通过卫星搭载玉米种子选育雄性不育突变体 ,定向培育成新不育系供生产应用。方法利用卫星搭载飞行 1 5d的川丹 9号玉米种子返地种植后 ,选育出不育突变体 ,并通过直接杂交获得了不育系。结果不育材料花粉败育彻底 ,不育性状表现稳... 目的通过卫星搭载玉米种子选育雄性不育突变体 ,定向培育成新不育系供生产应用。方法利用卫星搭载飞行 1 5d的川丹 9号玉米种子返地种植后 ,选育出不育突变体 ,并通过直接杂交获得了不育系。结果不育材料花粉败育彻底 ,不育性状表现稳定 ,呈现出由隐性单基因控制的核不育的遗传特点。结论雄性不育突变体的出现与卫星搭载有关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卫星搭载 玉米 雄性不育 遗传 变异 基因突变
下载PDF
玉米纹枯病研究进展 被引量:33
19
作者 唐海涛 荣延昭 杨俊品 《玉米科学》 CAS CSCD 2004年第1期93-96,99,共5页
玉米纹枯病已成为我国玉米主产区的一种重要病害,其危害日趋严重。系统地综述了玉米纹枯病的症状表现、病原菌及致病因子、发病传播、危害损失、玉米对纹枯病的抗性研究及综合防治等方面的研究进展。选育、鉴定综合性状好、高抗的玉米... 玉米纹枯病已成为我国玉米主产区的一种重要病害,其危害日趋严重。系统地综述了玉米纹枯病的症状表现、病原菌及致病因子、发病传播、危害损失、玉米对纹枯病的抗性研究及综合防治等方面的研究进展。选育、鉴定综合性状好、高抗的玉米品种是防治玉米纹枯病的重点和难点。我国应加强玉米纹枯病抗性机制及其遗传规律的研究,加强玉米纹枯病抗病基因的定位、克隆的研究,同时广泛开展抗病性鉴定,为选育包括纹枯病在内的多抗性玉米杂交种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纹枯病 症状 病原菌 致病因子 危害损失 抗性 综合防治 侵染源 侵染途径
下载PDF
玉米×四倍体多年生玉米F_1减数分裂构型及不同构型的染色体来源研究 被引量:12
20
作者 唐祈林 荣廷昭 +3 位作者 宋运淳 李晚忱 潘光堂 黄玉碧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473-476,T002,共5页
利用品红染色和多色基因组荧光原位杂交技术分析了玉米×四倍体多年生玉米杂种F1减数分裂构型及其不同构型染色体来源。结果表明,玉米×四倍体多年生玉米杂种F1减数分裂构型平均为4.66I+5.00Ⅱ+5.12Ⅲ;荧光原位杂交结果显示单... 利用品红染色和多色基因组荧光原位杂交技术分析了玉米×四倍体多年生玉米杂种F1减数分裂构型及其不同构型染色体来源。结果表明,玉米×四倍体多年生玉米杂种F1减数分裂构型平均为4.66I+5.00Ⅱ+5.12Ⅲ;荧光原位杂交结果显示单价体、二价体和三价体分别为绿、红和黄色荧光信号,表明单价体来源于玉米,三价体构型染色体来源于玉米和四倍体多年生玉米种同源染色体配对和二价体的染色体仅来源于四倍体多年生玉米种。这些结果进一步说明玉蜀黍属A、B和C染色体组组成更恰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F1减数分裂 构型 染色体 多色基因组原位杂交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