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我国西南地区玉米育种面临的挑战及相应对策探讨 被引量:54
1
作者 潘光堂 杨克诚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7期1141-1147,共7页
在剖析西南地区发展玉米产业面临挑战的基础上,反思了西南地区玉米杂交育种存在的主要差距,并根据国内外玉米杂交育种发展趋势和我们的实践,从育种层面提出了应采取的对策措施。在育种目标上,重点是抗病与抗虫、耐旱与耐瘠、适合全程机... 在剖析西南地区发展玉米产业面临挑战的基础上,反思了西南地区玉米杂交育种存在的主要差距,并根据国内外玉米杂交育种发展趋势和我们的实践,从育种层面提出了应采取的对策措施。在育种目标上,重点是抗病与抗虫、耐旱与耐瘠、适合全程机械化生产和耕作制度改革,以及拓展利用营养体优势新型"饲草玉米"。在种质创新上,应明确杂优类群、简化杂优模式,系统开展基础种质评价与分析,合成与改良育种用群体,创制育种特异新材料。在突破性自交系选育上,应注重特异新基因的发掘与利用,把产量GCA作为重要选择标准,把自交衰退慢的株系作为主要选择对象,自交、姊妹交或混粉交替进行,提高优良基因型频率;加大选系的鉴定力度,并测定产量。在育种方法上,应增加种植密度,加大选择压力,实施南北穿梭育种,加快我国南方玉米种子生产基地建设,同时加快高新技术在玉米育种上的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西南地区 育种目标 种质资源 杂优类群 突破性自交系 育种方法
下载PDF
玉米自交系K10白色叶鞘遗传机理研究
2
作者 杨珊 王静 +4 位作者 李清超 刘丽 张志明 潘光堂 沈亚欧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1167-1172,共6页
玉米白色叶鞘是重要的遗传研究材料。本研究以玉米白色叶鞘自交系K10为研究材料,对白色叶鞘性状进行了遗传机理初探和基因初步定位。以白色叶鞘自交系K10与多个自交系进行正反交,F1均表现为绿色叶鞘,表明该白色叶鞘性状与细胞质遗传无关... 玉米白色叶鞘是重要的遗传研究材料。本研究以玉米白色叶鞘自交系K10为研究材料,对白色叶鞘性状进行了遗传机理初探和基因初步定位。以白色叶鞘自交系K10与多个自交系进行正反交,F1均表现为绿色叶鞘,表明该白色叶鞘性状与细胞质遗传无关,由隐性核基因控制。而F2分离比例均不符合孟德尔遗传分离定律,证明该性状受多基因控制。在拔节期利用透射电镜对F2分离群体中白色叶鞘和绿色叶鞘植株的叶绿体超微结构观察发现,白色叶鞘细胞中完整的叶绿体结构较少,且大多数没有类囊体片层及基粒。绿色叶鞘植株和白鞘植株叶片中叶绿素a、叶绿素b以及总叶绿素含量并不存在显著差异,而K10白色叶鞘中三者含量均低于正常植株叶鞘。利用SSR分子标记技术对白色叶鞘性状进行初步定位,共定位到2个基因位点,分别位于第8(qws8)和第9(qws9)染色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白色叶鞘 光合色素 基因定位 超微结构
原文传递
不同轮回选择方法对玉米窄基群体遗传多样性的影响 被引量:6
3
作者 李芦江 陈文生 +2 位作者 兰海 潘光堂 杨克诚 《核农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21-28,共8页
为了研究不同轮回选择方法对玉米群体遗传多样性的影响,本研究利用SSR分子标记分析了基础群体P4C0及其经过不同轮回选择方法改良群体的遗传多样性。研究结果表明,P4C0经过5轮控制双亲混合选择(MS)后,在群体改良的低代,群体遗传多样性得... 为了研究不同轮回选择方法对玉米群体遗传多样性的影响,本研究利用SSR分子标记分析了基础群体P4C0及其经过不同轮回选择方法改良群体的遗传多样性。研究结果表明,P4C0经过5轮控制双亲混合选择(MS)后,在群体改良的低代,群体遗传多样性得到了较好的保持,而多代的改良导致群体遗传多样性下降。P4C0经过1轮半同胞-S2∶3(HS-S2∶3)选择后,遗传多样性比P4C0有较大幅度的下降。P4HSC1经过1轮开放改良后,遗传多样性有较大幅度的增加。P4HSC1经过3轮MS改良后,群体遗传多样性呈增大的趋势,但每轮增加的幅度均较小;分子方差分析结果表明,不同轮回选择方法改良后,群体间的遗传变异仍远远小于群体内的遗传变异;主坐标分析结果表明,随着改良轮次的增加,群体内个体的分布发生了定向变化,且不同选择方法改良后,群体内个体偏移的方向和程度不一致。研究结果为这些轮回选择方法的利用和完善提供了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窄基群体 轮回选择 遗传多样性 SSR
下载PDF
太空诱变玉米核不育突变体矮化的遗传及外施赤霉素分析 被引量:1
4
作者 汪静 程江 曹墨菊 《广西植物》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707-712,678,共7页
为了解太空诱变玉米核不育突变体矮化的遗传规律和原因,该研究以不育突变体为母本,自交系178、478为父本,对测交F_1、F_2群体进行育性鉴定和株高分析,对F_2可育株进行基因型和株高分析,对姊妹交后代分离群体进行育性鉴定和株高、雄穗长... 为了解太空诱变玉米核不育突变体矮化的遗传规律和原因,该研究以不育突变体为母本,自交系178、478为父本,对测交F_1、F_2群体进行育性鉴定和株高分析,对F_2可育株进行基因型和株高分析,对姊妹交后代分离群体进行育性鉴定和株高、雄穗长度、节间数、节间长度分析,同时,还对姊妹交后代分离群体进行施赤霉素处理,调查育性和株高的变化。结果表明:178和478背景下的F_1表现出与测交母本一样的极显著差异;在178和478核背景下的F_2中,不育株株高极显著矮于可育株,两核背景下的不育株间株高差异不显著,而可育株间株高差异极显著;F_2中纯合和杂合可育株的株高差异不显著;姊妹交后代分离群体中不育株株高、雄穗长度、节间数和节间长度极显著小于可育株;外施赤霉素的不育株在苗期表现出对赤霉素一定的敏感性,但株高最终未恢复正常高度。因此,得出该突变体矮化表现稳定,与不育性状并存,且不受细胞核背景的影响;核不育基因对植株株高的矮化无剂量效应;突变体的矮化与雄穗长度、节间数和节间长度有关;突变体不完全属于赤霉素不敏感型,其矮化并不是单一缺乏赤霉素而引起。该研究结果为认识太空诱变玉米核不育突变体矮化的遗传和生理机制提供了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空诱变 玉米 细胞核雄性不育 矮化 遗传 赤霉素
下载PDF
玉米多叶矮化突变体lyd1的鉴定与基因克隆
5
作者 苏帅 刘孝伟 +5 位作者 牛群凯 时子文 侯雨微 冯开洁 荣廷昭 曹墨菊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124-1135,共12页
玉米株高降低通常是由节间数目减少、节间长度变短或二者共同作用所致。而本研究在基因编辑后代中发现的玉米多叶矮化突变体lyd1却表现为节间数目显著增加,株高显著降低。lyd1株高仅为93.10 cm,与野生型KN5585的株高159.95 cm相比,降低... 玉米株高降低通常是由节间数目减少、节间长度变短或二者共同作用所致。而本研究在基因编辑后代中发现的玉米多叶矮化突变体lyd1却表现为节间数目显著增加,株高显著降低。lyd1株高仅为93.10 cm,与野生型KN5585的株高159.95 cm相比,降低了41.79%,差异达到极显著水平。然而lyd1叶片数平均达到27.8片,相较野生型平均17.8片叶,增加56.18%,差异达到极显著水平。遗传分析表明,lyd1的突变表型由1对隐性核基因控制,通过图位克隆将控制多叶矮化性状的基因定位于玉米3号染色体标记Indel10和Indel11之间,物理距离0.74 Mb。对定位区间内13个基因(不包含假基因)的序列进行测序,发现仅ZmTE1在第4外显子出现1个A碱基的替换,其他基因无差异。ZmTE1编码一个RNA结合蛋白,氨基酸的替换发生在第3个RNA结合结构域内(RRM3),导致天冬氨酸转变为缬氨酸。突变体lyd1的突变位点与已报道的te1-mum1、te1-mum^(2)、te1-mum^(3)、zm66不同,lyd1的发现为进一步解析玉米叶片和节间发育平衡的遗传机制提供了宝贵的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叶片数量 节间长度 基因定位
下载PDF
WRKY转录因子参与植物非生物胁迫应答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6
6
作者 王娜 张振葆 +2 位作者 黄凤珠 李洪有 张素芝 《核农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0期1819-1827,共9页
WRKY转录因子在植物的非生物胁迫中发挥了重要的调节作用,能够参与多种不同的信号途径,功能具有多样性。WRKY蛋白除具有高度保守的WRKYGQK基序外,通常还具有Cys2His2或Cys2His-Cys型锌指结构,它通过与靶基因启动子中的W-box[(T)TGACC(A/... WRKY转录因子在植物的非生物胁迫中发挥了重要的调节作用,能够参与多种不同的信号途径,功能具有多样性。WRKY蛋白除具有高度保守的WRKYGQK基序外,通常还具有Cys2His2或Cys2His-Cys型锌指结构,它通过与靶基因启动子中的W-box[(T)TGACC(A/T)]特异结合调控其表达,从而响应植物的逆境胁迫及其它信号途径。为了帮助我们更全面地了解WRKY转录因子在植物中的作用,本文主要对近年来WRKY在植物非生物胁迫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WRKY转录因子 植物 非生物胁迫应答 信号途径
下载PDF
240份玉米自交系纹枯病抗性鉴定与评价 被引量:14
7
作者 李芦江 陈文生 +3 位作者 张敏 兰海 潘光堂 杨克诚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1113-1119,共7页
在人工接种条件下,连续3年对240份玉米自交系纹枯病抗性进行鉴定和评价,分析了玉米纹枯病抗性与主要农艺性状的相关性。结果表明,玉米纹枯病抗性资源较为缺乏,240份自交系中无免疫或高抗的材料,有中抗自交系4份、感病自交系18份、高感... 在人工接种条件下,连续3年对240份玉米自交系纹枯病抗性进行鉴定和评价,分析了玉米纹枯病抗性与主要农艺性状的相关性。结果表明,玉米纹枯病抗性资源较为缺乏,240份自交系中无免疫或高抗的材料,有中抗自交系4份、感病自交系18份、高感自交系218份。旅大红骨、Reid、PA和塘四平头类群自交系中未发现玉米纹枯病抗源,PB类群和Lancaster类群自交系纹枯病抗性相对较好,今后应主要从这两类种质中寻找玉米纹枯病抗源。玉米纹枯病病情指数与株高、穗位高、穗位高/株高、穗下节间数和穗下平均节间长均呈极显著负相关,这些表型可以作为非接种条件下筛选抗玉米纹枯病种质的参考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自交系 纹枯病 抗性
原文传递
不同轮回选择方法对玉米窄基群体的改良效果 被引量:4
8
作者 李芦江 兰海 +1 位作者 潘光堂 杨克诚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1期1895-1904,共10页
利用轮回选择进行群体改良,是玉米种质扩增与改良的有效方法,能为选育优良自交系提供基本素材,进而提高选育自交系及杂交种的效率。本研究以玉米窄基群体P4C0及其经过不同轮回选择方法改良的10个群体为材料,通过多点田间表型鉴定和配合... 利用轮回选择进行群体改良,是玉米种质扩增与改良的有效方法,能为选育优良自交系提供基本素材,进而提高选育自交系及杂交种的效率。本研究以玉米窄基群体P4C0及其经过不同轮回选择方法改良的10个群体为材料,通过多点田间表型鉴定和配合力测定,研究不同轮回选择方法对玉米窄基群体的改良效果,利用SSR分子标记分析不同轮回选择方法对群体遗传多样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几种轮回选择方法都能有效改良群体的主要性状及其一般配合力(GCA)。以时间计算,控制双亲混合选择(MS)对群体P4C0主要性状及其GCA改良效果优于半同胞-S2:3(HS-S2:3)轮回选择,但在株高和穗位高的改良上,HS-S2:3选择效果较好。以轮次计算,开放改良对群体P4HSC1主要性状及其GCA的改良效果优于MS,但开放改良后,群体株高和穗位高有较大幅度的增加。不同轮回选择方法对群体遗传多样性和遗传结构的影响不尽一致。P4C0经过5轮MS后,在群体改良的低代,群体遗传多样性得到了较好的保持,而多代的改良导致群体遗传多样性下降;P4C0经过1轮HS-S2:3选择后,遗传多样性比P4C0有较大幅度的下降。P4HSC1经过1轮开放改良后,遗传多样性有较大幅度的增加。P4HSC1经过3轮MS改良后,群体遗传多样性呈增大的趋势,但每轮增加的幅度均较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群体 轮回选择 性状 配合力 遗传多样性
下载PDF
强休眠玉米种子休眠前后的蛋白差异表达 被引量:4
9
作者 兰海 冷亦峰 +2 位作者 周树峰 刘坚 荣廷昭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23-28,共6页
以强休眠玉米自交系08-641为试验材料,分别对处于休眠状态下的新鲜收获种子和经过10 d后熟作用破除休眠的种子进行了蛋白质组学差异表达分析。结果表明,通过双向电泳技术在3次重复试验下休眠状态的08-641鲜种子蛋白2-DE图谱上共检测到约... 以强休眠玉米自交系08-641为试验材料,分别对处于休眠状态下的新鲜收获种子和经过10 d后熟作用破除休眠的种子进行了蛋白质组学差异表达分析。结果表明,通过双向电泳技术在3次重复试验下休眠状态的08-641鲜种子蛋白2-DE图谱上共检测到约600个蛋白质点,在经过10 d后熟作用破除休眠的08-641种子蛋白2-DE图谱上共检测到约620个蛋白质点,其中下调表达蛋白质点4个,上调表达蛋白质点4个,新增蛋白质点8个,缺失表达蛋白质点7个。经过质谱鉴定的差异表达蛋白质主要涉及球蛋白、胚胎晚期丰富蛋白、豆球蛋白等贮藏物蛋白质;蛋白酶体、山梨醇脱氢酶等参与物质代谢的蛋白质;热激蛋白等参与蛋白质结构、细胞功能调控的蛋白质。推测08-641种子休眠是由于种子内休眠相关蛋白的过量表达或缺失抑制了种子的正常萌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种子休眠 贮藏物质 双向电泳 蛋白质组
原文传递
基于RIL群体的玉米纹枯病抗性QTL分析 被引量:3
10
作者 林海建 刘昌林 +3 位作者 沈亚欧 兰海 潘光堂 张志明 《核农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7期895-903,共9页
利用包含339个家系的重组自交系(RIL)群体为定位群体,构建包含133个SSR标记的遗传连锁图谱,覆盖玉米基因组1658cM,标记平均距离为12.56cM。分别于2008年四川雅安和2009年四川雅安、绵阳和重庆3地,采用麦粒嵌入法人工接菌,于接菌后15d调... 利用包含339个家系的重组自交系(RIL)群体为定位群体,构建包含133个SSR标记的遗传连锁图谱,覆盖玉米基因组1658cM,标记平均距离为12.56cM。分别于2008年四川雅安和2009年四川雅安、绵阳和重庆3地,采用麦粒嵌入法人工接菌,于接菌后15d调查以上4点各个家系的病斑高和穗位高,接菌后40天对重庆和绵阳再进行第2次调查,并计算相应各时间段和各地点的病情指数。研究结果共检测到基于病斑高的抗性相关QTL 7个,分别位于6、8、9和10染色体上,平均加性效应和贡献率分别为1.61%和4.52%;检测到基于病情指数的抗性相关QTL 11个,分别位于2、4、5、8和9染色体上,加性效应和可解释表型方差大小分别在0.0165~0.0545和2.81%~7.29%之间。其中,利用病情指数和病斑高在标记区间bnlg1583-dupssr06和bnlg1714-umc2343共同检测到了抗性相关QTL。以上结果为今后开展玉米抗纹枯病的精细定位和分子标记辅助育种奠定了一定的理论和材料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纹枯病 SSR标记 QTL定位
下载PDF
玉米种子休眠相关蛋白的鉴定与分析
11
作者 兰海 冷亦峰 +2 位作者 周树峰 刘坚 荣廷昭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0期1865-1871,共7页
以强休眠性玉米自交系08-641为材料,2个弱休眠性玉米自交系为对照,利用蛋白质双向电泳技术,对处于休眠状态下的新鲜收获种子和经过15 d后熟处理破除休眠的3个自交系种子进行了蛋白质差异表达分析。结果表明,在3次重复试验下共检测到9个... 以强休眠性玉米自交系08-641为材料,2个弱休眠性玉米自交系为对照,利用蛋白质双向电泳技术,对处于休眠状态下的新鲜收获种子和经过15 d后熟处理破除休眠的3个自交系种子进行了蛋白质差异表达分析。结果表明,在3次重复试验下共检测到9个与休眠相关的蛋白点,其中新增诱导表达蛋白质1个,缺失表达蛋白质2个,上调表达蛋白质5个,下调表达蛋白质1个。在9个蛋白质中,有5个蛋白点得到鉴定。包括3个globulin-1 S allele precursor、1个2-isopropylmalate synthase B和1个translationally-controlled tumor protein。种子休眠破除过程中的蛋白质的变化说明种子经历了一系列生理生化活动,深入研究这些蛋白质的生物学功能将有助于更清楚地认识玉米种子休眠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种子休眠 贮藏物质 双向电泳 蛋白质组
下载PDF
玉米MYB转录因子靶基因的全基因组预测及验证 被引量:1
12
作者 张晓芳 于好强 +3 位作者 罗羲 张于福 李晚忱 付凤玲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59-65,共7页
MYB转录因子参与调控植物的生长发育及逆境应答过程。为预测MYB靶基因,本研究将Hex DIFF算法与支持向量机结合,根据已验证的MYB识别位点的核心序列及其侧翼序列构建分类模型,在玉米全基因组范围内预测MYB靶基因及其启动子。结果表明,共... MYB转录因子参与调控植物的生长发育及逆境应答过程。为预测MYB靶基因,本研究将Hex DIFF算法与支持向量机结合,根据已验证的MYB识别位点的核心序列及其侧翼序列构建分类模型,在玉米全基因组范围内预测MYB靶基因及其启动子。结果表明,共预测到435个MYB结合位点,其下游的424个基因判定为MYB靶基因,涉及众多生长发育过程。为验证预测结果,经凝胶迁移实验检测玉米MYB-IF25蛋白与30个预测位点的体外结合,结果有27个预测位点可以与MYB-IF25蛋白互作。GUS瞬时表达实验表明,渗透胁迫下,预测的MYB逆境相关靶基因启动子能够启动GUS基因表达,说明其具有启动活性。以上结果证明,此预测方法可靠性高,可为预测转录因子靶基因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因组 玉米 MYB转录因子 支持向量机 靶基因
下载PDF
玉米太空诱变核不育突变体矮化性状的QTL定位及分析 被引量:5
13
作者 牛群凯 杨聪 +1 位作者 时子文 曹墨菊 《四川农业大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429-435,480,共8页
【目的】玉米太空诱变核不育突变体ms39,选自川单9号种子太空诱变后代。该突变体为细胞核遗传,受隐性单基因控制。育性分离群体的不育株往往伴随着植株的矮化,旨在探讨该突变体不育性与矮化之间的遗传关系。【方法】利用太空诱变核不育... 【目的】玉米太空诱变核不育突变体ms39,选自川单9号种子太空诱变后代。该突变体为细胞核遗传,受隐性单基因控制。育性分离群体的不育株往往伴随着植株的矮化,旨在探讨该突变体不育性与矮化之间的遗传关系。【方法】利用太空诱变核不育株(ms39)与自交系B73杂交组配(ms39ms39×B73)F2群体,构建分子标记遗传图谱,对株高、穗位高、雄穗分支数、雄穗长度进行QTL定位。【结果】共定位到9个QTL,4个株高QTL分别位于1、3、4、10号染色体;2个穗位高QTL分别位于3、4号染色体;1个雄穗长度QTL位于3号染色体;2个雄穗分支数QTL分别位于2、4号染色体。【结论】在3号染色体检测到1个主效株高位点qph3-1,该位点恰好位于不育基因定位区段附近,这对解释该核不育材料常常伴随株高降低这一现象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雄性核不育突变体 QTL定位 F2群体 矮化
下载PDF
两份玉米CMS-C恢复系的育性恢复力测定及恢复基因的分子标记定位 被引量:3
14
作者 牟碧涛 赵卓凡 +5 位作者 岳灵 李川 张钧 李章波 申汉 曹墨菊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225-234,共10页
为了发掘更多玉米C型不育胞质的强恢复系资源,本研究对2份自交系Z16和7250-14-1进行了恢复能力的测定、恢复基因的遗传分析及恢复基因的分子标记定位。结果表明, Z16和7250-14-1对C黄早四、C478、C698-3和CMo17均表现为育性恢复,而对C4... 为了发掘更多玉米C型不育胞质的强恢复系资源,本研究对2份自交系Z16和7250-14-1进行了恢复能力的测定、恢复基因的遗传分析及恢复基因的分子标记定位。结果表明, Z16和7250-14-1对C黄早四、C478、C698-3和CMo17均表现为育性恢复,而对C48-2则均表现为育性部分恢复。通过对玉米CMS-C不同亚组胞质测交鉴定发现, Z16对G48-2、EC48-2、ES48-2、RB48-2及类48-2均表现为不育性保持,而7250-14-1对G48-2、EC48-2、ES48-2表现为育性部分恢复,对RB48-2和类48-2则表现为不育性保持。Z16和7250-14-1对CMS-T不育系均表现为不育性保持,而对CMS-S不育系则均表现为育性部分恢复。遗传分析显示, Z16对C478和C黄早四的育性恢复均受1对基因控制;而7250-14-1对C黄早四及C478的育性恢复分别受1对基因及2对基因控制。利用(C黄早四×Z16)F2、(C黄早四×7250-14-1)F2群体分别对恢复基因进行分子标记定位,其中Z16的恢复基因被定位于标记B-1至第8染色体短臂末端区域,物理距离为494 kb; 7250-14-1的恢复基因被定位于第8染色体短臂的标记B-1和Chr8-86080之间,物理距离为249kb。该研究不仅为玉米CMS-C"三系"配套的生产利用提供了恢复基因资源,也为玉米CMS-C恢复基因的克隆及恢复机制的研究奠定了一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细胞质雄性不育 恢复基因 分子标记定位
下载PDF
自交系068对玉米细胞质雄性不育系的恢复性
15
作者 牛秀芬 曹墨菊 《四川农业大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307-310,共4页
以玉米细胞质雄性不育系为材料,对自交系068的育性恢复性进行测定。结果表明,068对478、黄早四、48-2背景下的CMS-T、CMS-C、CMS-S不育胞质分别呈完全恢复、部分恢复和不育性保持。068对同核异质不育系的不同胞质之间未检测到育性恢复... 以玉米细胞质雄性不育系为材料,对自交系068的育性恢复性进行测定。结果表明,068对478、黄早四、48-2背景下的CMS-T、CMS-C、CMS-S不育胞质分别呈完全恢复、部分恢复和不育性保持。068对同核异质不育系的不同胞质之间未检测到育性恢复上的明显差异。068同不育材料一次测交与再次回交的育性测定结果存在差异。自交系068对可作为CMS-T、CMS-C和CMS-S不育胞质的共同恢复系,为利用多胞质进行不育化制种提供了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细胞质雄性不育 恢复性
下载PDF
低磷胁迫下不同基因型玉米内源激素的动态变化 被引量:9
16
作者 陈洁 张永中 +7 位作者 张谦 沈亚欧 高世斌 唐海涛 何文铸 谭君 张彪 潘光堂 《玉米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6-12,共7页
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在低磷胁迫下不同基因型玉米生育进程中叶片和根系内源激素含量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不同基因型玉米叶片和根系内源激素含量除ABA含量为磷低效自交系>磷高效自交系>F1外,ZT、GA3和IAA含量均为F1>磷高效... 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在低磷胁迫下不同基因型玉米生育进程中叶片和根系内源激素含量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不同基因型玉米叶片和根系内源激素含量除ABA含量为磷低效自交系>磷高效自交系>F1外,ZT、GA3和IAA含量均为F1>磷高效自交系>磷低效自交系。低磷胁迫下,除ZT含量较正常供磷水平减少外,GA3、IAA和ABA含量均较正常供磷水平增加。ZT和ABA的变幅表现为磷低效自交系大于磷高效自交系和F1,GA3和IAA的变幅表现为磷高效自交系和F1大于磷低效自交系。此外,低磷胁迫下磷高效自交系与磷低效自交系间同一内源激素最值出现时期不同。说明低磷胁迫下不同磷利用效率自交系内源激素表现出规律性变化,因此可将内源激素作为鉴定和选育玉米磷高效基因型的参考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低磷胁迫 内源激素 动态变化
原文传递
两种磷水平下玉米苗期根系性状的QTL定位 被引量:6
17
作者 苏顺宗 徐刚 +6 位作者 刘丹 吴玲 张啸 任志勇 聂治 林海建 高世斌 《玉米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33-37,共5页
以耐低磷性状具有明显差异的玉米自交系X178和9782为亲本构建的重组自交系为研究材料,在正常供磷与低磷胁迫下对玉米苗期根系和地上部分干重等性状进行表型鉴定和QTL定位分析。结果表明,低磷胁迫下重组自交系地上部分干重下降最多,显示... 以耐低磷性状具有明显差异的玉米自交系X178和9782为亲本构建的重组自交系为研究材料,在正常供磷与低磷胁迫下对玉米苗期根系和地上部分干重等性状进行表型鉴定和QTL定位分析。结果表明,低磷胁迫下重组自交系地上部分干重下降最多,显示低磷胁迫下玉米苗期优先确保根系生长发育。两种磷水平下共检测到9个性状的16个QTL,主要位于第1染色体上,其中,正常磷水平下富集了5个QTL的bin1.06区域、低磷胁迫下集中了3个QTL的bin1.03区域可能是含有控制根系或磷利用相关性状基因的重要染色体区域。在定位的16个QTL中,位于第7染色体的根冠比QTL qRRS7_LP可解释表型贡献率高达14.06%,且增效等位基因来源耐低磷亲本X178,表明若对该位点进行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可能会对耐低磷性状改良具有明显的选择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根系 低磷胁迫 QTL
原文传递
西藏不同居群大花黄牡丹的种子油脂成分分析 被引量:11
18
作者 曾秀丽 张姗姗 +5 位作者 杨勇 邓岚 薛璟祺 王亮生 李珊珊 张秀新 《四川农业大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285-288,共4页
【目的】对不同居群大花黄牡丹油脂成分进行评价,揭示该种是否适合作为油用牡丹开发的新材料。【方法】使用气质联用色谱法(GC-MS)对采自西藏林芝和山南地区5个居群的混合种子以及2个居群的单株进行了油脂成分分析。【结果】大花黄牡丹... 【目的】对不同居群大花黄牡丹油脂成分进行评价,揭示该种是否适合作为油用牡丹开发的新材料。【方法】使用气质联用色谱法(GC-MS)对采自西藏林芝和山南地区5个居群的混合种子以及2个居群的单株进行了油脂成分分析。【结果】大花黄牡丹籽油富含不饱和脂肪酸(86.32%),油酸>α-亚麻酸>亚油酸;林芝地区4个居群油脂成分接近,各脂肪酸成分显著高于山南居群;居群内单株油脂成分林芝1号居群内部无差异,山南居群内部差异明显。【结论】野生大花黄牡丹油脂成分和组成与其他栽培种油用牡丹差异较大,油酸含量较高,亚麻酸含量较低,更有利于保存,大花黄牡丹可以作为油用牡丹开发的新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花黄牡丹 牡丹油 脂肪酸 定量分析
下载PDF
玉米CMS-C不育系及其保持系线粒体膜通透性的比较分析 被引量:1
19
作者 汪静 徐浩 +3 位作者 王继玥 张艳花 荣廷昭 曹墨菊 《植物生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823-828,共6页
为了解玉米CMS-C相关不同育性材料雄穗线粒体膜通透性表现特征,本文以玉米细胞质雄性不育系C48-2、保持系N48-2和育性恢复F1(C48-2×18-599白)雄穗为材料,测定了线粒体膜相关生理指标。结果发现,从花粉母细胞时期到双核期C48-2雄穗... 为了解玉米CMS-C相关不同育性材料雄穗线粒体膜通透性表现特征,本文以玉米细胞质雄性不育系C48-2、保持系N48-2和育性恢复F1(C48-2×18-599白)雄穗为材料,测定了线粒体膜相关生理指标。结果发现,从花粉母细胞时期到双核期C48-2雄穗线粒体膜吸光度、膜电位荧光强度、Ca2+含量和Cyt c/a比值下降,MDA含量上升,且各指标均在单核期和双核期与N48-2和F1(C48-2×18-599白)有显著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CMS 线粒体 膜通透性
原文传递
金线莲辣椒红素/玉红素合成酶基因CCS的克隆及表达模式分析 被引量:5
20
作者 刘柄良 杨琳 +3 位作者 付凤玲 李晚忱 张君诚 于好强 《四川农业大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22-27,共6页
【目的】克隆金线莲辣椒红素/玉红素合成酶(capsanthin/capsorubin synthase,CCS)编码基因并分析其功能。【方法】在金线莲转录组测序数据基础上,同源克隆福建金线莲(Anoectochilus roxburghii)和台湾金线莲(Anoectochilus formasanus)... 【目的】克隆金线莲辣椒红素/玉红素合成酶(capsanthin/capsorubin synthase,CCS)编码基因并分析其功能。【方法】在金线莲转录组测序数据基础上,同源克隆福建金线莲(Anoectochilus roxburghii)和台湾金线莲(Anoectochilus formasanus)的CCS基因编码序列,并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和表达特性分析。【结果】福建金线莲ArCCS基因的ORF长1 461 bp,编码486个氨基酸。台湾金线莲AfCCS基因的ORF长1 458 bp,编码485个氨基酸。ArCCS与AfCCS蛋白序列相似度为97%,均定位于叶绿体,二者理化性质和三级结构高度相似。ArCCS和AfCCS基因的表达显著受盐胁迫和不同光质的诱导或抑制。AfCCS基因在根中低表达,在茎中高表达,而ArCCS基因的表达无组织特异性。【结论】成功克隆到福建金线莲和台湾金线莲的CCS基因,二者的表达受到环境因素的显著诱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线莲 辣椒合酶素 基因克隆 表达模式 胁迫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