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7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小麦穗长调控基因ISL1的遗传定位及效应分析
1
作者 黄富荣 王金慧 +9 位作者 汤燕燕 李强 陈保卫 张李澳 张镌钰 李涛 梁俊俊 张海莉 邓光兵 龙海 《四川农业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80-89,共10页
【目的】对小麦穗增长突变体isl1进行遗传分析、基因定位和表型效应评价。【方法】将isl1与K1和K4杂交,构建遗传分离群体;利用外显子捕获测序技术(BSE-seq),鉴定到一个控制穗长性状的关键遗传位点ISL1;开发连锁的分子标记,解析ISL1的遗... 【目的】对小麦穗增长突变体isl1进行遗传分析、基因定位和表型效应评价。【方法】将isl1与K1和K4杂交,构建遗传分离群体;利用外显子捕获测序技术(BSE-seq),鉴定到一个控制穗长性状的关键遗传位点ISL1;开发连锁的分子标记,解析ISL1的遗传效应。【结果】将ISL1定位于5A染色体长臂上,最可能的候选基因为Q,该基因第一外显子的C/T错义变异可能导致了穗长突变表型的产生,并同时影响株高、穗粒数、小穗数和籽粒大小等性状。【结论】ISL1是Q基因的一种新的等位变异,对小麦株型具有多效性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穗长 外显子捕获测序技术 Q基因 遗传效应
下载PDF
利用远缘杂交和未减数配子基因创制小麦加倍单倍体 被引量:1
2
作者 刘小娟 柳欣 +6 位作者 张明虎 郝明 甯顺腙 袁中伟 黄林 刘登才 张连全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3154-3161,共8页
未减数配子的结合实现染色体自动加倍,是多倍体物种起源的重要途径,也是提高作物单倍体育种效率的重要手段。我们前期从四倍体小麦发掘出控制未减数配子形成的强效QTL位点QTug.sau-3B,并通过人工合成小麦为“桥梁”,将其导入到综合农艺... 未减数配子的结合实现染色体自动加倍,是多倍体物种起源的重要途径,也是提高作物单倍体育种效率的重要手段。我们前期从四倍体小麦发掘出控制未减数配子形成的强效QTL位点QTug.sau-3B,并通过人工合成小麦为“桥梁”,将其导入到综合农艺性状优良的小麦新品系中。本实验使用5份含未减数配子基因的优良小麦新品系与不含未减数配子基因的小麦推广品种的F1杂种作母本与3份白茅(Imperata cylindrica)进行远缘杂交,共授粉4610朵小花,结实1965粒,经幼胚拯救获得244个幼胚,其中50个幼胚发育正常生长为50个小麦单倍体植株。由于小麦单倍体植株未减数配子基因的表达易受环境影响,因此,对单倍体植株在相同光周期(18 h光照/6 h黑暗)下进行了不同温度25℃/18℃、25℃/15℃和25℃/10℃处理,结果表明,25℃/18℃和25℃/10℃条件下编号为H31单倍体植株能够结实,自交结实率分别为4.35%和2.41%。该研究结果为建立“基于小麦-白茅杂交实现染色体消除和未减数配子基因实现染色体自动加倍”的小麦单倍体育种技术提供了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倍体育种 白茅 未减数配子 幼胚拯救
下载PDF
西南糯红高粱抗炭疽病资源筛选及病情危害研究
3
作者 应恒 张继伟 +3 位作者 殷勇 张林 张德银 周俊辉 《农学学报》 2023年第11期23-28,共6页
明确西南高粱炭疽病病级与为害程度的关系,筛选出高粱抗炭疽病种质资源,为抗炭疽病育种奠定材料基础。通过人工培养炭疽病菌强致病力菌株ZG-FS-1进行大田喷雾接种,按病害分级标准进行分级以确定抗性等级。再与未接种组进行比对分析,得... 明确西南高粱炭疽病病级与为害程度的关系,筛选出高粱抗炭疽病种质资源,为抗炭疽病育种奠定材料基础。通过人工培养炭疽病菌强致病力菌株ZG-FS-1进行大田喷雾接种,按病害分级标准进行分级以确定抗性等级。再与未接种组进行比对分析,得出粒重损失率以及发芽损失率。92份高粱资源中,有高抗(HR)资源10份,抗病(R)资源10份,中抗(MR)资源5份,感病(S)资源20份,高感(HS)资源47份。高抗(HR)资源、抗病(R)资源、中抗(MR)资源、感病(S)资源、高感(HS)资源穗粒重平均损失率分别为4.37%、6.69%、8.89%、34.12%和52.50%,千粒重平均损失率分别为1.81%、2.98%、5.59%、14.56%和28.89%,发芽率平均损失率分别为0.97%、5.40%、5.76%、11.11%和20.46%。高粱炭疽病不仅导致高粱大幅减产,还导致高粱种子发芽率降低。高粱炭疽病抗性可通过人工接种准确鉴定,筛选出的抗性资源可作为抗性遗传改良的育种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粱 炭疽病 抗性鉴定 穗粒重 千粒重 发芽率
下载PDF
ABC转运蛋白基因在草地贪夜蛾对茚虫威抗性形成中的功能分析 被引量:1
4
作者 胡榕 陈慧淋 +5 位作者 徐翔 吕佳鑫 彭安春 蒲建 杨继芝 王学贵 《昆虫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1597-1605,共9页
【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ABC转运蛋白基因对草地贪夜蛾Spodoptera frugiperda茚虫威抗性形成的生物学功能,为该害虫的综合防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点滴法以茚虫威单独处理及ABC转运蛋白抑制剂维拉帕米盐酸盐与茚虫威联合处理草地... 【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ABC转运蛋白基因对草地贪夜蛾Spodoptera frugiperda茚虫威抗性形成的生物学功能,为该害虫的综合防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点滴法以茚虫威单独处理及ABC转运蛋白抑制剂维拉帕米盐酸盐与茚虫威联合处理草地贪夜蛾茚虫威抗性种群DC-22和敏感品系WH的3龄幼虫,24 h时计算致死中浓度(median lethal concentration,LC_(50))和维拉帕米盐酸盐对茚虫威的增效比;利用RT-qPCR检测草地贪夜蛾茚虫威敏感品系WH及4个茚虫威抗性种群(DC-22,CX-22,MY-22和RH-22)3龄幼虫中7个ABC转运蛋白基因(SfABCG20,SfABCC2,SfABCF4,SfABCA1,SfABCA5,SfABCG23和SfABCG9)的表达量;通过对草地贪夜蛾DC-22和WH的3龄幼虫注射ds SfABCG 23,对响应茚虫威高表达的ABC转运蛋白基因SfABCG23进行RNAi,48 h后利用RT-qPCR检测SfABCG23的表达量,并测定RNAi后LC_(30)浓度茚虫威处理24 h时的死亡率。【结果】维拉帕米盐酸盐显著提高了草地贪夜蛾茚虫威抗性种群DC-22对茚虫威的敏感性,增效比达1.73。相对于敏感品系WH,SfABCG23在茚虫威抗性种群DC-22和CX-223龄幼虫中表达量分别上调2.56和4.05倍,且SfABCG23表达量与抗性倍数呈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941。注射ds SfABCG23后,茚虫威抗性种群DC-22和敏感品系WH中基因沉默效率分别为65.04%和39.55%;与注射ds GFP的对照组相比,注射ds SfABCG 23后茚虫威处理24 h时茚虫威抗性种群DC-22和敏感品系WH 3龄幼虫的死亡率分别增加30.55%和25.00%。【结论】本研究结果提示,ABC转运蛋白基因在草地贪夜蛾茚虫威抗性种群中对抗药性形成起重要调节作用,SfABCG23的过表达可能在草地贪夜蛾对茚虫威抗性形成中起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草地贪夜蛾 抗药性 茚虫威 ABC转运蛋白 维拉帕米盐酸盐 增效作用
下载PDF
优良恢复系泰恢808的稻瘟病抗性基因型分析 被引量:1
5
作者 杨玲珑 张向阳 +7 位作者 冯辉 杨好 黄衍焱 胡文德 白卓 魏春燕 王俊 王文明 《四川农业大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473-478,539,I0001,I0002,共9页
【目的】泰恢808是目前长江流域应用广、市场潜力大的恢复系之一,具有优良的株型、品质和抗性。因此明确泰恢808的抗性基因型,为水稻育种和材料改良提供参考,促进和保障泰恢808在水稻生产中的安全应用。【方法】以泰恢808为研究对象,LT... 【目的】泰恢808是目前长江流域应用广、市场潜力大的恢复系之一,具有优良的株型、品质和抗性。因此明确泰恢808的抗性基因型,为水稻育种和材料改良提供参考,促进和保障泰恢808在水稻生产中的安全应用。【方法】以泰恢808为研究对象,LTH为阴性对照,含有抗性基因Pikm的单基因系IRBLkm-Ts为阳性对照,通过PCR扩增和分析Pikm位点的基因序列及表达模式,接种38个稻瘟菌单孢菌株分析这些材料的抗病性。【结果】明确泰恢808含有Pikm基因,该基因在泰恢808和单基因系IRBLkm-Ts中有相似的表达模式,均受稻瘟菌诱导,在接种24 h后开始上调表达。但泰恢808的稻瘟病致病菌株仅有5个,明显少于单基因系IRBLkm-Ts。【结论】根据分子标记和测序的检测结果推测,泰恢808除了含有Pikm基因外,可能含有新的抗性基因。但因致病菌株的出现,在泰恢808的生产应用过程中,需对其抗病性进行实时监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泰恢808 Pikm基因 稻瘟菌 致病菌株
下载PDF
四川省主要稻区二化螟灯诱和性诱年诱虫量预测模型构建
6
作者 徐翔 李祥松 +3 位作者 王浩 张林 蒲颇 王学贵 《四川农业大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112-1122,1151,共12页
【目的】构建四川省主要稻区二化螟(Chilo suppressalis)灯诱和性诱的年诱虫量预测模型。【方法】基于四川主要稻区2018-2023年灯诱和性诱蛾量,采用Pearson分析二化螟年诱虫量与气象因子的相关性,通过逐步回归和BP神经网络构建相关预测... 【目的】构建四川省主要稻区二化螟(Chilo suppressalis)灯诱和性诱的年诱虫量预测模型。【方法】基于四川主要稻区2018-2023年灯诱和性诱蛾量,采用Pearson分析二化螟年诱虫量与气象因子的相关性,通过逐步回归和BP神经网络构建相关预测模型。【结果】在灯诱和性诱2种诱捕法下,各稻区二化螟年诱虫量与气象因子(温度、湿度、降雨量和气压)密切相关;在灯诱捕法下,成都平原稻区的8月平均气温与二化螟年诱虫量正相关性显著(R=0.701),且是成都平原稻区逐步回归模型构建因子;在性诱捕法下,川东稻区的6月气压与二化螟年诱虫量负相关性显著(R=−0.840);比较不同诱捕法下各稻区的逐步回归模型和BP神经网络模型的预测值、回归拟合值、平均绝对误差(mean absolute error,MAE)和均方误差(mean square error,MSE)后,灯诱法下四川主要稻区的BP神经网络模型预测精准度较好,对成都平原稻区、川东稻区和川南稻区的回归拟合值分别稳定在78.65%~99.59%、92.38%~99.88%和76.97%~99.96%之间。2023年灯诱虫量用于BP神经网络模型独立检验的结果表明,大部分稻区在该模型下的预测值与实际诱集量基本一致。【结论】灯诱法下的BP神经网络模型比逐步回归有更好的预测和拟合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化螟 气象因子 灯诱和性诱 逐步回归 BP神经网络 预测模型
下载PDF
水稻中八个稻瘟病抗性基因特异分子标记的开发及应用
7
作者 杨好 黄衍焱 +5 位作者 王剑 易春霖 石军 谭楮湉 任文芮 王文明 《中国水稻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525-534,共10页
【目的】为了明确水稻亲本的稻瘟病抗性基因组成,并有效地应用于水稻抗性育种,开发不受遗传背景限制的分子标记至关重要。这些分子标记能够精确地识别亲本中的抗性基因,为分子辅助育种提供重要的工具。【方法】发掘抗性基因编码区在155... 【目的】为了明确水稻亲本的稻瘟病抗性基因组成,并有效地应用于水稻抗性育种,开发不受遗传背景限制的分子标记至关重要。这些分子标记能够精确地识别亲本中的抗性基因,为分子辅助育种提供重要的工具。【方法】发掘抗性基因编码区在155份水稻材料中等位基因的核苷酸多态性位点,在特异性最强位点开发分子标记。【结果】经多重阳性及阴性对照或部分结果的重测序检验,为Pit、Pish、Pib、Pid3、Pi5、Pia、Pi54和Pita2/Ptr等8个抗性基因开发了有效的分子标记,并明确这些抗性基因在109个四川盆地常用育种亲本中的组成。其中,Pia基因不存在于这些亲本中,Pit、Pish、Pi54、Pid3、Ptr/Pita2、Pi5和Pib基因分别存在于3.67%、13.76%、14.68%、18.35%、24.77%、26.61%和38.53%的亲本中。另外,有21.10%的水稻亲本不含这些基因,35.78%的亲本只含有1个抗性基因,43.12%的亲本聚合了2~4个抗性基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稻瘟病 抗性基因 分子标记
下载PDF
水稻散生突变体sg518的鉴定及基因定位
8
作者 王洋 张文锋 +4 位作者 杨杰 沙忠玉 韩文利 陈能刚 郭欣 《西昌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4年第2期1-10,16,共11页
[目的]分蘖角作为水稻株型的重要组成部分,其遗传基础复杂,需鉴定更多与分蘖角相关的突变体和基因以进一步解析水稻分蘖角的分子调控机制。[方法]通过对贵州地方粳稻品种桥港珍珠米进行60Co辐射诱变后成功获得一份水稻散生突变体,暂命名... [目的]分蘖角作为水稻株型的重要组成部分,其遗传基础复杂,需鉴定更多与分蘖角相关的突变体和基因以进一步解析水稻分蘖角的分子调控机制。[方法]通过对贵州地方粳稻品种桥港珍珠米进行60Co辐射诱变后成功获得一份水稻散生突变体,暂命名为sg518(spreading-grown mutant 518),并对其进行表型鉴定、遗传分析、基因定位和候选基因测序验证。[结果](1)田间性状显示,与野生型相比,突变体sg518表现出分蘖角显著增大的散生表型,并伴有一次枝梗数增加、每穗实粒数增加、籽粒变小和千粒重降低;(2)遗传分析表明,该突变体的散生性状受一对隐性核基因控制;(3)精细定位结果显示,目标基因定位于11号染色体长臂RM287与J1标记之间的88.7 kb内;(4)MutMap分析表明,在此区间有1个SNP频率为1的InDel突变且位于LAZY1基因上;(5)对目标基因的PCR扩增与测序结果表明,突变体的LAZY1基因在第3外显子上有1处1 bp的碱基缺失,导致蛋白翻译提前终止,由此推断LAZY1基因为突变体sg518的候选基因。[结论]sg518为LAZY1基因的一个新等位突变体,可进一步为研究该基因功能及水稻分蘖角的调控机制提供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散生突变体sg518 表型鉴定 基因定位 LAZY1基因
下载PDF
青稞种质资源籽粒赖氨酸含量的评价 被引量:1
9
作者 刘美池 邓歆 +5 位作者 刘新春 杨可涵 倪子涵 何雪 马孝玲 冯宗云 《大麦与谷类科学》 2023年第5期8-17,共10页
解析青稞种质资源籽粒中赖氨酸含量w(Lys)的差异,对筛选籽粒赖氨酸含量高的青稞品种,提升青稞品种的食用品质具有重要意义。以我国青藏高原地区的166份青稞种质资源为材料,采用茚三酮法提取青稞籽粒中的赖氨酸,用分光光度法测定其赖氨... 解析青稞种质资源籽粒中赖氨酸含量w(Lys)的差异,对筛选籽粒赖氨酸含量高的青稞品种,提升青稞品种的食用品质具有重要意义。以我国青藏高原地区的166份青稞种质资源为材料,采用茚三酮法提取青稞籽粒中的赖氨酸,用分光光度法测定其赖氨酸含量,分析青稞材料籽粒赖氨酸含量的变异,并对不同来源地的青稞材料进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供试的166份青稞材料中,赖氨酸含量的变异幅度为0.275%~0.834%,平均值为0.446%,变异系数为20.88%,以四川材料较高(0.468%),甘肃材料较低(0.385%),表现为四川>西藏>青海>甘肃。以来自西藏朗县的长芒白青稞籽粒的赖氨酸含量最高(0.834%),西藏八宿的白青稞品种含量最低(0.275%)。方差分析表明,166份青稞材料间赖氨酸含量差异存在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筛选出赖氨酸含量较高的青稞材料有9份,较低的青稞材料有7份。不同来源地的青稞材料籽粒赖氨酸含量的变异系数以西藏较高,呈西藏>四川>青海>甘肃趋势。聚类分析表明,在遗传距离为0.126时,166份青稞材料可分为4大类。据此,可将青稞籽粒赖氨酸含量分为4级:w(Lys)<0.275 mg/g为第1级,最低;0.275 mg/g≤w(Lys)<0.611 mg/g为第2级,表现较低;0.611 mg/g≤w(Lys)<0.774 mg/g为第3级,表现较高;w(Lys)≥0.774 mg/g为第4级,最高。上述结果为青稞籽粒高赖氨酸含量新品种选育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稞籽粒 赖氨酸 变异 聚类分析 分级标准
下载PDF
水稻Pi9位点6个稻瘟病抗性基因特异分子标记的开发及应用
10
作者 杨好 黄衍焱 +4 位作者 易春霖 石军 谭楮湉 任文芮 王文明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1期4219-4233,共15页
【目的】水稻Pi9位点由多个串联的同源NLR基因组成,从中已克隆了超过10个优良的稻瘟病抗性基因。论文旨在鉴别水稻亲本Pi9位点抗性基因的组成,促进该位点基因快速、精准地应用于水稻抗性育种。【方法】对比Pi9位点已克隆抗性基因的序列... 【目的】水稻Pi9位点由多个串联的同源NLR基因组成,从中已克隆了超过10个优良的稻瘟病抗性基因。论文旨在鉴别水稻亲本Pi9位点抗性基因的组成,促进该位点基因快速、精准地应用于水稻抗性育种。【方法】对比Pi9位点已克隆抗性基因的序列,从中发掘各基因特异的核苷酸位点;然后将各目标基因分别与数据库(Rice Resource Center)中的155个水稻基因组进行比对分析,进一步从中筛选出特异最强的核苷酸位点,用于Pi2、Piz-t、Pi9、Pi9-type5、PigmR和Pid46个抗性基因特异分子标记的开发;以24个抗稻瘟病单基因系、阳性对照和110个四川盆地水稻亲本为鉴定对象,通过优化PCR扩增条件、测序或基因组数据分析检验分子标记鉴定结果的准确性。由于该位点基因的同源性较高、基因间常常拥有一些相同的特异位点,导致许多抗性基因很难用一对分子标记进行精准鉴定,因此采用多对分子标记共同鉴定的方式;另外许多特异位点为单碱基差异,因此需要对差异位点旁的碱基进行特异突变,使引物的3′端具有两个碱基的错配,以提高PCR扩增的特异性。【结果】最终为6个Pi9位点的抗性基因开发了有效的分子标记,发现32.09%的参试水稻材料含有Pi9位点抗性基因。Pi9、Pid4、PigmR、Piz-t、Pi2和Pi9-type5分别存在于1、7、8、14、23和33个水稻材料中,其中Pi9仅存在于单基因系中。这些抗性基因通常两个或多个组合在一起,同时存在于一个水稻材料中。其中Pi9-type5往往与Pi2或Piz-t成对出现,仅在成恢993、HR2168和绵恢3653个亲本中单独存在。雨恢38含有的Pi9位点抗性基因最多,分别有Pi2、Pi9-type5、PigmR和Pid4。川谷B、川农4B、内香6B和双1B中均同时含有Piz-t、PigmR和Pid43个抗性基因。千乡654B中含有Piz-t和Pid4两个抗性基因。【结论】为Pi9位点的6个同源稻瘟病抗性基因开发了特异的分子标记,明确了四川盆地110个水稻亲本Pi9位点的抗性基因组成,揭示了Pi9位点抗性基因丰富的组合形式,为水稻育种的抗原选择提供了明确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稻瘟病 Pi9位点 同源基因 分子标记
下载PDF
小麦发芽对面粉质量与加工产品品质的影响 被引量:5
11
作者 梁王壮 唐雅楠 +4 位作者 刘佳荟 郭晓江 董慧雪 祁鹏飞 王际睿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1267-1280,I0001-I0009,共23页
【目的】小麦在收获季节若遇连续的阴雨天气,将会导致籽粒萌动,甚至发芽,从而影响小麦的产量和品质。将正常小麦与发芽小麦以不同比例混合、制粉,评价其对加工成品的烘焙/蒸煮品质的影响,探讨利用轻微程度芽麦的可能性,为减少粮食损失... 【目的】小麦在收获季节若遇连续的阴雨天气,将会导致籽粒萌动,甚至发芽,从而影响小麦的产量和品质。将正常小麦与发芽小麦以不同比例混合、制粉,评价其对加工成品的烘焙/蒸煮品质的影响,探讨利用轻微程度芽麦的可能性,为减少粮食损失提供参考。【方法】基于郑麦583(郑583)和科成麦6号(科6)制备含芽麦比例分别为30%、50%和100%的混合小麦。以降落值、沉降值、干面筋含量、湿面筋含量、面团形成时间和面团稳定时间评估混合小麦面粉的劣化程度;从感官评分及品质参数综合评估混合小麦面粉制作的面包、饺子皮、馒头、海绵蛋糕、面条和饼干的烘焙或蒸煮特性。【结果】随着芽麦占比的增加(30%、50%和100%),郑583面粉的面团形成时间呈先增加再降低的趋势,面团稳定时间逐渐降低;但科6的2个参数变化趋势均为先降低再增加,最后降低;2个品种面粉的降落数值、湿面筋含量、干面筋含量和沉降值指标均呈逐渐降低的趋势。郑583馒头的比容先增加后降低,科6馒头的比容逐渐降低;郑583海绵蛋糕的比容逐渐增加,科6海绵蛋糕的比容保持不变。2个品种的面包比容、饼干面积、面条蒸煮损失、饺子汤浑浊参数(A*)均呈相同的梯度变化。与郑583和科6的对照(无芽麦)相比,100%芽麦占比的郑583、科6的面包比容分别降低11.33%和17.44%,饼干面积分别增加24.10%和7.49%,面条蒸煮损失率分别增加29.85%和9.69%,饺子汤A*值分别增加8.93%和13.32%。当芽麦占比为30%时,2个品种所制作的面包、馒头和饺子皮均出现显著劣化,郑583面条也出现显著劣化;当芽麦占比达到50%时,2个品种的海绵蛋糕和饼干出现显著劣化;当芽麦占比达100%时,科6的面条也表现为显著劣化。【结论】发芽小麦严重影响面包、饺子皮、馒头、海绵蛋糕、面条和饼干的蒸煮或烘焙特性。不同品种小麦受影响也有差异,但是总体趋势一致。当发芽程度较轻时,对饼干和蛋糕的加工品质影响较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发芽小麦 面粉质量 烘焙品质 蒸煮品质 感官评分 质构参数
下载PDF
糯粳高粱理化性质及小分子代谢物差异分析 被引量:2
12
作者 李金洋 赵菲菲 +8 位作者 余志凡 常新雅 龚殊 韩君如 夏敬阳 李哲 李令 张继伟 王文明 《中国酿造》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21-125,共5页
该研究以2种糯高粱和2种粳高粱为研究对象,分析比较其籽粒外观颜色、果皮厚度、淀粉结构和小分子代谢物方面的差异。结果表明,2种糯高粱籽粒呈红色,2种粳高粱籽粒呈白色。糯高粱的果皮(果皮层和种皮层)厚度(49.35~78.16μm)显著高于粳高... 该研究以2种糯高粱和2种粳高粱为研究对象,分析比较其籽粒外观颜色、果皮厚度、淀粉结构和小分子代谢物方面的差异。结果表明,2种糯高粱籽粒呈红色,2种粳高粱籽粒呈白色。糯高粱的果皮(果皮层和种皮层)厚度(49.35~78.16μm)显著高于粳高粱(33.39~49.03μm)(P<0.05)。糯高粱的淀粉颗粒主要呈卵圆形且排列疏松,而粳高粱的淀粉颗粒多为不规则且排列紧密。不同高粱品种之间的小分子代谢物组分存在显著差异,鉴定出糯高粱的标志性代谢为物儿茶素,粳高粱的标志性代谢物为5-羟基吲哚-3-乙酸。该研究揭示了糯高粱和粳高粱在果皮厚度、淀粉形态和小分子代谢物方面存在显著差异,有助于区分不同高粱品种,为解析酒粮关系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糯高粱 粳高粱 淀粉 果皮厚度 标志代谢物
下载PDF
小麦穗发芽抗性机制及抗性育种研究 被引量:2
13
作者 董慧雪 陈倩 +1 位作者 郭晓江 王际睿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1237-1254,共18页
穗发芽是禾本科作物籽粒在收获前于高湿环境下的穗上发芽现象,严重影响小麦的产量与品质。种子休眠水平是影响小麦穗发芽抗性的主要因素,而往往驯化作物的籽粒休眠水平低,导致栽培小麦普遍比其野生祖先种更易发生穗发芽。小麦穗发芽主... 穗发芽是禾本科作物籽粒在收获前于高湿环境下的穗上发芽现象,严重影响小麦的产量与品质。种子休眠水平是影响小麦穗发芽抗性的主要因素,而往往驯化作物的籽粒休眠水平低,导致栽培小麦普遍比其野生祖先种更易发生穗发芽。小麦穗发芽主要受外源环境(温度、湿度等)和内源植物激素(GAs、ABA、IAA、MeJA、ET、BR)的调控。已鉴定出一批抗穗发芽材料,并克隆了一系列调控穗发芽抗性的关键基因,如PM19、MFT、MKK3、Myb10-3D、Vp1等。通过分子标记辅助选择、人工合成小麦和CRISPR/Cas9基因编辑技术,已成功创制了抗穗发芽小麦新材料。本文综述了小麦穗发芽抗性的遗传机制及抗性育种研究的最新进展,未来仍需继续挖掘关键穗发芽抗性基因,以生物育种的方法培育抗穗发芽小麦新品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穗发芽 种子休眠 激素 育种改良
下载PDF
几种杀虫剂对稻纵卷叶螟的田间药效试验 被引量:2
14
作者 何云凤 翁飚育 +3 位作者 马艳馨 喻枢玮 徐翔 王学贵 《农药科学与管理》 CAS 2024年第3期53-58,共6页
稻纵卷叶螟是水稻上一种重要的迁飞性害虫,对其防控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为筛选出防效好的杀虫剂,在再生稻田开展了7种杀虫剂对稻纵卷叶螟的田间小区防控试验。结果表明,48%毒死蜱乳油、6%阿维·氯虫苯甲酰胺悬浮剂、15%茚虫威悬浮... 稻纵卷叶螟是水稻上一种重要的迁飞性害虫,对其防控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为筛选出防效好的杀虫剂,在再生稻田开展了7种杀虫剂对稻纵卷叶螟的田间小区防控试验。结果表明,48%毒死蜱乳油、6%阿维·氯虫苯甲酰胺悬浮剂、15%茚虫威悬浮剂对稻纵卷叶螟速效性和持效性均较好,药后14 d防效仍能保持在>75%;20%氯虫苯甲酰胺悬浮剂和10%甲维·茚虫威悬浮剂防效略低,第14 d防效达分别达到71.59%和69.25%;而1.8%阿维菌素乳油和11.6%甲维·氯虫苯悬浮剂对稻纵卷叶螟防效最低,第14 d防效达仅达到64.63%和61.56%。综上,48%毒死蜱乳油、6%阿维·氯虫苯甲酰胺悬浮剂、15%茚虫威悬浮剂对稻纵卷叶螟具有较好的防治效果,可推荐防控稻纵卷叶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稻纵卷叶螟 田间药效试验 速效性 茚虫威
下载PDF
稗草对酰胺类除草剂抗药性水平的测定及对乙草胺的抗药性生理生化机制 被引量:1
15
作者 贾燕 罗彦铮 +4 位作者 张添翼 张林 叶娜 刘雪梅 王学贵 《湖北农业科学》 2024年第7期60-66,共7页
通过盆栽法测定了成都平原水稻稗草种群对4种酰胺类除草剂的抗药性水平,以及3个代表性稗草种群对乙草胺胁迫的生理响应。结果表明,2018年和2019年成都平原稻区供试稗草种群对乙草胺均达中抗水平,抗性指数(RI)分别为12.37~16.46和16.15~2... 通过盆栽法测定了成都平原水稻稗草种群对4种酰胺类除草剂的抗药性水平,以及3个代表性稗草种群对乙草胺胁迫的生理响应。结果表明,2018年和2019年成都平原稻区供试稗草种群对乙草胺均达中抗水平,抗性指数(RI)分别为12.37~16.46和16.15~21.86;对异丙甲草胺处于低抗或中抗水平,RI分别为9.41~10.44和9.69~10.98;对丁草胺处于低抗水平,RI分别为3.74~4.59和4.55~5.16;对苯噻酰草胺处于敏感或低抗水平,RI分别为2.45~3.79和2.73~3.98。在乙草胺胁迫下,抗性稗草种群与敏感种群实际光量子产额、胞间二氧化碳浓度、蒸腾速率、气孔导度等生理指标均呈下降趋势;生化指标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s)、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逐渐下降,丙二醛(MDA)含量呈上升趋势,但抗性稗草的损伤明显低于敏感型稗草。因此,成都平原稻区供试稗草种群对常见酰胺类除草剂仍处于敏感至中等水平抗性,GSTs活性提高是稗草对乙草胺产生代谢抗性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稗草[Echinochloa crusgalli(L.)Beauv] 酰胺类除草剂 抗药性 生理生化机制
下载PDF
马铃薯块茎低温糖化研究进展及展望
16
作者 吴超 方小婷 +4 位作者 石鑫鑫 周鑫 罗超 达娃卓嘎 郑顺林 《中国马铃薯》 2024年第2期168-175,共8页
为减少马铃薯采收后病虫害、块茎萌发等造成的损失,通常将马铃薯置于2~5℃低温环境贮存,但随马铃薯块茎贮存时间推移,葡萄糖、果糖等还原糖积累过多,发生“低温糖化”(Cold-induced sweetening,CIS)。过高含量的还原糖与游离氨基酸在高... 为减少马铃薯采收后病虫害、块茎萌发等造成的损失,通常将马铃薯置于2~5℃低温环境贮存,但随马铃薯块茎贮存时间推移,葡萄糖、果糖等还原糖积累过多,发生“低温糖化”(Cold-induced sweetening,CIS)。过高含量的还原糖与游离氨基酸在高温油炸过程中发生化学反应,产生褐色、味苦的物质,严重影响马铃薯加工质量。因此,控制马铃薯低温糖化是马铃薯加工产业链高效运转的关键。综述总结前人研究进展,从低温条件下淀粉-糖代谢响应和马铃薯块茎微观结构变化两个方面,解释低温糖化现象成因,概括马铃薯品种、贮藏条件、植物激素因素对低温糖化的影响,并从分子育种和外源施加植物激素两个方面对调控马铃薯低温糖化提出建议及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铃薯 低温糖化 淀粉-糖代谢 品种 贮藏条件 植物激素
下载PDF
种子萌发与穗发芽
17
作者 董慧雪 王际睿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1215-1219,共5页
种子的萌发是指种子胚由相对静止状态变为活跃状态,并逐步生长成幼苗的过程。正常的种子萌发是作物健康生长和高产的基础,标志着种子内部生物化学的变化和生长物质合成的开始,为植物提供所需的能量和养分。种子萌发的过程复杂而精密,受... 种子的萌发是指种子胚由相对静止状态变为活跃状态,并逐步生长成幼苗的过程。正常的种子萌发是作物健康生长和高产的基础,标志着种子内部生物化学的变化和生长物质合成的开始,为植物提供所需的能量和养分。种子萌发的过程复杂而精密,受基因、种子贮藏物质代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穗发芽 种子胚 种子萌发 物质合成 相对静止状态 活跃状态 生物化学 健康生长
下载PDF
几种杀虫剂防控草地贪夜蛾田间药效试验 被引量:1
18
作者 陈慧淋 张雪兰 +2 位作者 徐翔 喻枢玮 王学贵 《四川农业科技》 2024年第1期42-45,共4页
草地贪夜蛾(Spodoptera frugiperda)是一种迁飞性害虫,为筛选防效好的杀虫剂,在玉米拔节期(喇叭口期)选择了7种杀虫剂进行田间小区试验。结果表明,药后1d,20%氯虫苯甲酰胺·茚虫威悬浮剂防效较好,防效达82.40%,显著高于0.3%印楝素... 草地贪夜蛾(Spodoptera frugiperda)是一种迁飞性害虫,为筛选防效好的杀虫剂,在玉米拔节期(喇叭口期)选择了7种杀虫剂进行田间小区试验。结果表明,药后1d,20%氯虫苯甲酰胺·茚虫威悬浮剂防效较好,防效达82.40%,显著高于0.3%印楝素乳油、8000IU/mL苏云金杆菌乳油防效(分别为46.77%、45.31%);药后4d,20%氯虫苯甲酰胺·茚虫威悬浮剂和20%茚虫·甲维盐悬浮剂防效在80%以上,显著高于其他药剂,8000IU/mL苏云金杆菌乳油防效最差,防效为59.58%;药后14d,20%氯虫苯甲酰胺·茚虫威悬浮剂和20%茚虫·甲维盐悬浮剂防效较好,分别为88.61%、81.91%,除20%氯虫苯甲酰胺悬浮剂外显著高于其他药剂,8000IU/mL苏云金杆菌乳油防效最差,防效为57.5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草地贪夜蛾 田间药效试验 玉米
下载PDF
植物Phytocyanin蛋白家族研究进展
19
作者 贾雁茹 靳雨璠 +6 位作者 焦元 周映旭 石杨 陈稷 陈雅妮 黄衍焱 黄进 《植物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644-653,共10页
质体蓝素(Phytocyanin,PC)是植物特有的一类Ⅰ型小分子蓝铜蛋白,可在植物生长发育及应对逆境胁迫过程中发挥调控作用。但目前对PC蛋白的功能研究较为有限,其分子作用机制尚不清楚。本文综述了PC蛋白的结构特征、分类及其基因的表达模式... 质体蓝素(Phytocyanin,PC)是植物特有的一类Ⅰ型小分子蓝铜蛋白,可在植物生长发育及应对逆境胁迫过程中发挥调控作用。但目前对PC蛋白的功能研究较为有限,其分子作用机制尚不清楚。本文综述了PC蛋白的结构特征、分类及其基因的表达模式,并对近年来PC蛋白调控植物生长发育、应对生物及非生物胁迫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了总结。此外,对未来研究方向及面临的挑战进行了讨论,旨在为进一步理解PC蛋白的分子作用机制及植物抗逆品种的选育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质体蓝素 基因功能 分子机制 逆境胁迫
下载PDF
蝉虫生真菌的分离纯化及鉴定
20
作者 彭湖 陈金华 尉赟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24年第21期78-81,共4页
为了解蝉的寄生真菌种类,通过分离和鉴定蝉体内虫生真菌,观察其主要特征并对其进行分子生物学鉴定,为蝉的绿色生物学防治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从感染真菌的蝉体内分离纯化出几株病原真菌,命名为Y_(1)、Y_(3)和Y_(6),并对其进行形态学观... 为了解蝉的寄生真菌种类,通过分离和鉴定蝉体内虫生真菌,观察其主要特征并对其进行分子生物学鉴定,为蝉的绿色生物学防治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从感染真菌的蝉体内分离纯化出几株病原真菌,命名为Y_(1)、Y_(3)和Y_(6),并对其进行形态学观察及核糖体DNA序列测序及分析,对其进行鉴定和分析。由形态学可知,真菌Y_(1)和Y_(3)菌落颜色为黄棕色,菌丝白色,孢子黄棕色,圆形,大小均匀,经过ITS序列比对,结合形态特征,其为Scopulariopsis alboflavescen属真菌。Y_(6)菌落颜色为白色,PDA培养基上菌丝短而致密,生长缓慢,显微镜下观察其菌丝为无色,孢子圆形或椭圆形,大小均匀,经过ITS序列比对,结合形态学特征,确定为Scopulariopsis属真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寄生真菌 鉴定 Scopulariopsis alboflavescen Scopulariopsis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