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87篇文章
< 1 2 2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以科学涵养媒体人:新闻传播学专业开设科学史课程的必要性探析——基于四川外国语大学新闻传播学院课程改革的初步构想
1
作者 廖金英 《科技传播》 2020年第14期54-57,92,共5页
科学素养包括科学知识、科学思维和科学精神3部分,而新闻传播学以技术为纲的学科建制结果是窄化了学科对科学素养的认知,偏重科学技术而忽略了对科学思维和科学精神的涵养。既然技术革新已经成为新闻传播学专业难以回避的生存语境,那么... 科学素养包括科学知识、科学思维和科学精神3部分,而新闻传播学以技术为纲的学科建制结果是窄化了学科对科学素养的认知,偏重科学技术而忽略了对科学思维和科学精神的涵养。既然技术革新已经成为新闻传播学专业难以回避的生存语境,那么引入科学史课程作为新闻传播学的"基本学科",有助于纠偏学科对于科学的窄化认知,并能在根源上理解中西文化教化方式之不同所产生的延伸影响,为今天以全世界为疆域的"云交流"营造理性、开放的舆论生态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学素养 新闻传播学教育 课程改革
下载PDF
新一代人工智能语境下新闻传播人才数据素养培养路径研究
2
作者 刘昊 《传播与版权》 2024年第12期1-3,共3页
文章通过分析新一代人工智能如何形塑新闻传播人才生态,新闻传播人才数据素养提升的重要性与培养现状,进而提出聚焦数据素养,推动学科融合;重视数据能力,构建课程体系;打造线上课程,应用人工智能;嵌入数据意识,开展实践教学;紧跟业界动... 文章通过分析新一代人工智能如何形塑新闻传播人才生态,新闻传播人才数据素养提升的重要性与培养现状,进而提出聚焦数据素养,推动学科融合;重视数据能力,构建课程体系;打造线上课程,应用人工智能;嵌入数据意识,开展实践教学;紧跟业界动态,布局数据合作的聚焦智能场景新闻传播人才数据素养的培养策略,以期提升新闻传播人才的培养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据能力 新闻传播人才 学科融合 新一代人工智能
下载PDF
城市交往空间的历史生成与功能转化——基于重庆茶馆空间演变的传播学考察 被引量:2
3
作者 蒋东旭 董智琴 王宇彤 《新闻研究导刊》 2023年第3期97-99,共3页
基于交往的视角,城市交往空间是城市居民进行主体间对话、信息传递及具身交往的场所。从“交往空间”的概念出发,能够更好地理解城市公共空间的建造意图、功能与效果,探索基于传播视角的具有历史向度的城市空间与居民交往行为。文章以... 基于交往的视角,城市交往空间是城市居民进行主体间对话、信息传递及具身交往的场所。从“交往空间”的概念出发,能够更好地理解城市公共空间的建造意图、功能与效果,探索基于传播视角的具有历史向度的城市空间与居民交往行为。文章以重庆茶馆为考察城市交往空间的切入点,分析不同历史时期茶馆在人际展演、信息传递、交往互动、生活娱乐等方面的功能。研究发现,人们在茶馆中交流,构建起相对固定的交往场所,展现出人们的生活方式在决定茶馆功能、茶馆在城市空间布局中的位置等问题上,起到了决定性作用。随着城市的发展,越来越多公共空间被建造,导致茶馆作为交往空间的重要性日渐降低,且丧失了部分社会功能,演化为以经营为目的的棋牌室。传统茶馆只能以茶文化博物馆的形式保存下来。进入媒介化社会,媒介的发展推动茶馆等城市交往空间产生新变化。24小时在线的共享茶馆让城市居民的饮茶活动与媒介紧密联系起来,茶馆线上“拼场”催生了一种新的交往关系,推动了基于社交媒介的“人—机”交往场景的产生,极大地丰富了人们交往的形式与内容。茶馆在濒临全面“棋牌室化”的危机后,脱离了地理空间的限制,将人的交往行动扩展到数字媒介中,并与地理空间互构,开辟出新的交往空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 城市传播 交往空间 公共空间 茶馆
下载PDF
“技道合一”:中华文明国际传播的内在逻辑与媒介化治理 被引量:1
4
作者 刘国强 尹佳 《江苏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03-112,I0003,I0004,共12页
数智技术带来传播生态变革,中华文明国际传播挑战和机遇并存。立足媒介化理论所强调的“媒介能动性”与“技术-社会”互动勾连的分析路径,认为“技道合一”超越“主客”二元对立框架并与当下的媒介化社会现象呼应,其作为中华文明的构成... 数智技术带来传播生态变革,中华文明国际传播挑战和机遇并存。立足媒介化理论所强调的“媒介能动性”与“技术-社会”互动勾连的分析路径,认为“技道合一”超越“主客”二元对立框架并与当下的媒介化社会现象呼应,其作为中华文明的构成要素与国际传播的逻辑诉求,契合习近平总书记所倡导的用中国理论指导中国实践的理念。未来的国际传播延续“技道合一”的媒介化治理理念,注重树立“人机物”日常互动传播意识、构建体系化的文明强符号并推进面向全球的媒介规制,这将有助于调和“技”“道”异化问题,进一步提升我国国际传播的影响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文明 国际传播 媒介化 媒介逻辑
下载PDF
新闻传播学课程思政改革设计探讨--以《新闻学概论》案例教学为例 被引量:5
5
作者 廖金英 《今传媒》 2021年第7期4-6,共3页
“课程思政”的研究肇始于“思政课程”现实问题和困境的反思,具有很强的开拓性和实践性,相关研究主要分为理论建构和教学改革实践两个方面。在《新闻学概论》的教学中,可以通过案例教学把专业知识点和思政内容有机融合在一起。实施思... “课程思政”的研究肇始于“思政课程”现实问题和困境的反思,具有很强的开拓性和实践性,相关研究主要分为理论建构和教学改革实践两个方面。在《新闻学概论》的教学中,可以通过案例教学把专业知识点和思政内容有机融合在一起。实施思路为“五步骤循环思路”:分为吃透两头、有机融合、课堂设计、设计实施、效果检验五个步骤,构成一个循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闻学概论》 课程思政 案例教学 “五步骤循环思路”
下载PDF
批判、规范与事实张力下的新闻客观性:以批判诠释学及相关争论为视角
6
作者 刘国强 涂骁睿 《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31-142,共12页
本文从哲学诠释学与批判诠释学的争论出发,进一步探讨了伽达默尔与哈贝马斯、德里达以及卢曼关于客观性与规范性问题的争论,并将诠释学的思想发展与对新闻客观性观念的变迁结合起来,以充分理解新闻客观性问题所涉及的理论向度。通过伽... 本文从哲学诠释学与批判诠释学的争论出发,进一步探讨了伽达默尔与哈贝马斯、德里达以及卢曼关于客观性与规范性问题的争论,并将诠释学的思想发展与对新闻客观性观念的变迁结合起来,以充分理解新闻客观性问题所涉及的理论向度。通过伽达默尔与哈贝马斯的对话,客观性表明自身为融规范性与批判于一体的动态过程。基于后现代主义与卢曼系统论对客观性之争的延续,客观规范性的重要意义与困难被进一步展示,并为理解作为事实与规范之张力的客观性提供新的视域。尽管一直伴随着怀疑与争论,但新闻客观性总是在各种思想的复杂张力中找到自己的立足点,从而成为“不死之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诠释学 新闻客观性 伽达默尔 哈贝马斯 规范性
原文传递
论智能传播的技术与可供性
7
作者 林克勤 《学术界》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56-67,共12页
作为一个综合了计算机科学、科学技术哲学、认知科学、传播学、社会学等不同知识体系的超学科研究方向,智能传播受到国内外学界越来越多的重视。智能传播崛起的最大推手是人工智能。在技术与可供性的视角下,人工智能通过对传统媒介的重... 作为一个综合了计算机科学、科学技术哲学、认知科学、传播学、社会学等不同知识体系的超学科研究方向,智能传播受到国内外学界越来越多的重视。智能传播崛起的最大推手是人工智能。在技术与可供性的视角下,人工智能通过对传统媒介的重构、传播空间的再塑、传播主体的改造形成了迫于环境压力的涌现机制;通过外力促逼发现真相、放大拉近展示真相和虚拟场景映射真相凸显了还原事实的解蔽进路;通过人机互驯、机器叙事、心灵延展、新秩序破坏探问了行动者的创造性。在生态性尺度下,如何协调好人-机-环境的关系始终伴随着智能传播未来的发展历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智能传播 技术 可供性 行动者 生态性
下载PDF
“中国话语”国际传播阐释共同体的多元类型及差异化协同
8
作者 王媛 刘心怡 《当代传播》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05-108,共4页
数智化平台语境下,“中国话语”国际传播实践由“以我为主”转变为阐释目标、阐释策略及意义规约各异的阐释共同体同场参与。多元阐释共同体有宣介型、经验型和知识型等类型,他们通过各自的共享话语搭建与平台用户之间或彼此区隔或重叠... 数智化平台语境下,“中国话语”国际传播实践由“以我为主”转变为阐释目标、阐释策略及意义规约各异的阐释共同体同场参与。多元阐释共同体有宣介型、经验型和知识型等类型,他们通过各自的共享话语搭建与平台用户之间或彼此区隔或重叠交错的连接网络,在扩展“中国话语”国际传播实践范畴的同时带来话语竞争和复杂互构。本文结合主题分析、多模态话语分析和情感分析,考察在YouTube平台发布“中国乡村振兴”主题视频的宣介型、经验型阐释共同体代表账号,通过比对199条视频样本在议题类型偏好、视听语言风格、情感态度极性等方面的异同,探讨平台语境下国际传播多元阐释共同体之间话语权偏差的生成逻辑及调适协同机制,试图为数智时代提升“中国话语”国际传播效能提供新的理论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话语 国际传播 阐释共同体 话语实践 差异化协同
原文传递
应用型转型背景下新闻传播学理论课程改革探析 被引量:3
9
作者 幸念 《新闻传播》 2020年第15期11-12,共2页
如今国家正值转型期,未来社会发展越来越需要应用型人才,面对此种发展形势,新闻传播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也应向应用型人才转变,如此才能够顺应时代的发展,找准新时代中自身的定位。为培养应用型人才,新闻传播专业理论课应摒弃陈规滥调,... 如今国家正值转型期,未来社会发展越来越需要应用型人才,面对此种发展形势,新闻传播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也应向应用型人才转变,如此才能够顺应时代的发展,找准新时代中自身的定位。为培养应用型人才,新闻传播专业理论课应摒弃陈规滥调,进行课程改革实践。本文针对这一课题,具体论述了新闻传播专业理论课的改革方向及改革策略,希望能够为相关教育人员提供一点启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应用型转型 理论课程 教学方法 融媒体
下载PDF
微观权力视角下数字游戏的时空控制与传播规训
10
作者 严功军 杨张颖 《新媒体与社会》 2024年第2期159-170,M0011,M0012,共14页
福柯的微观权力理论强调权力存在于日常生活的各个领域,具有分散性和多元性。时间与空间控制是微观权力施行的关键维度,通过对时间的分割、编排和优化,以及对空间的划分、封闭和监控,权力得以深入个体生活。当前,时空控制不仅在物理空... 福柯的微观权力理论强调权力存在于日常生活的各个领域,具有分散性和多元性。时间与空间控制是微观权力施行的关键维度,通过对时间的分割、编排和优化,以及对空间的划分、封闭和监控,权力得以深入个体生活。当前,时空控制不仅在物理空间中得以体现,也在虚拟空间中展现其力量。数字游戏尤其是多人在线游戏成为时空控制新场域。数字游戏也成为全景敞视主义在数字时代的媒介实践,玩家在进行自主游戏活动的同时,也被纳入了权力控制的传播规训新场景,存在游戏异化的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观权力 数字游戏 时空控制 传播规训
下载PDF
AIGC新闻如何以假乱真?——基于2023年25例AIGC假新闻的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
11
作者 刘国强 李洋 《新媒体与社会》 2024年第1期223-244,398,399,共24页
随着ChatGPT等大语言模型工具的问世,AIGC假新闻逐步涌入数字公共空间,以极强的迷惑性抢占公众注意力,存在信息污染、侵权等诸多隐患。为探寻使得AIGC假新闻具有高度仿真性的影响因子及其组态机制,本研究选取2023年出现的25例AIGC假新... 随着ChatGPT等大语言模型工具的问世,AIGC假新闻逐步涌入数字公共空间,以极强的迷惑性抢占公众注意力,存在信息污染、侵权等诸多隐患。为探寻使得AIGC假新闻具有高度仿真性的影响因子及其组态机制,本研究选取2023年出现的25例AIGC假新闻进行样本库组建,通过四值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fsQCA)发现:当AIGC假新闻在进行叙事模仿的同时,事件对于情绪的调动强度越高,其仿真性就越强。其中,叙事模仿(NI)与情绪调动(EM)作为强因果性的核心条件,通过首因效应与情感联觉对信息可信度产生较大影响。而文本的细节描摹程度(DD)与模态的想象留白(MIW)作为弱因果性的边缘补充性条件,亦能带来一定程度的仿真效果,致使“有图有真相”与“无图也逼真”同时存在。当下,信息可视化对于真实性的认知导向已出现局部失灵,一种关乎于真实与信任的公共认知范型超越了图像的锚定点,在更大的不确定性中面临着改写与重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IGC ChatGPT 假新闻 新闻真实
下载PDF
数字织纹:一种空间生产视角下的当代国际传播实践
12
作者 蒋东旭 王宇彤 《新媒体与社会》 2024年第1期43-54,391,共13页
传播技术的演变深刻影响着国际传播中“真实世界”的建构,当前国际传播实践突破了以往以话语争夺为主的单一方式,在更加隐蔽的空间维度展开。本文从“织纹”这一概念出发,将数字织纹视为一种国际传播空间生产的行动过程,从传播地理的视... 传播技术的演变深刻影响着国际传播中“真实世界”的建构,当前国际传播实践突破了以往以话语争夺为主的单一方式,在更加隐蔽的空间维度展开。本文从“织纹”这一概念出发,将数字织纹视为一种国际传播空间生产的行动过程,从传播地理的视角讨论国际传播中数字空间是如何被搭建起来的。数字织纹在区域、制度与全球三个尺度展开,突破了数字空间与物理空间的清晰边界,形成了以跨越数实、融合不同尺度的传播与空间实践,在跨模态、跨空间、跨界面三重维度上形成了新的国际传播话语生成方式,将国际传播主动权争夺从“语词之争”升格为“空间之争”,数字织纹成为理解国际传播实践的新视角与推动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着力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际传播 数字空间 织纹分析 传播地理
下载PDF
再探“黄色新闻”思潮发展之源——从美国大学传播系坎贝尔教授对黄色新闻的辩护说起
13
作者 辛文娟 《新闻传播》 2014年第8X期167-168,共2页
美国大学传播系的W·约瑟夫·坎贝尔教授在其2001年出版的专著Yellow Journalism:Puncturing the Myths,Defining the Legacies中,发表了大量为黄色新闻正名的观点。本文旨在介绍其中的重要观点,重新探讨黄色新闻的发展之源,并... 美国大学传播系的W·约瑟夫·坎贝尔教授在其2001年出版的专著Yellow Journalism:Puncturing the Myths,Defining the Legacies中,发表了大量为黄色新闻正名的观点。本文旨在介绍其中的重要观点,重新探讨黄色新闻的发展之源,并结合今天的新闻实践活动,重新认识这场发源于美国却最终波及全球的新闻思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色新闻 源头 Yellow Journalism:Puncturing the Myths Def
下载PDF
重构隐私边界:大学生微信状态使用偏好研究 被引量:1
14
作者 王瑞佳 高可喻 皮传荣 《新媒体研究》 2024年第12期33-36,共4页
越来越多大学生在微信使用过程中主动选择使用微信状态的功能作为自己分享生活、建构自我形象的主要平台。为研究这一现象,采用深度访谈法对使用微信状态频率较高的大学生进行实证研究,试图构建这一细分群体使用微信状态的动力机制模型... 越来越多大学生在微信使用过程中主动选择使用微信状态的功能作为自己分享生活、建构自我形象的主要平台。为研究这一现象,采用深度访谈法对使用微信状态频率较高的大学生进行实证研究,试图构建这一细分群体使用微信状态的动力机制模型。研究发现,隐私悖论、去社会化、“镜中我”的重塑是促使大学生使用微信状态进行社交的三个机制节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我呈现 微信状态 社交罢演 社交媒体 镜中我
下载PDF
从电影大国到电影强国——我国电影节展国际传播力研究
15
作者 丁钟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02-105,共4页
从电影大国走向电影强国,需要大力提升我国电影节展的国际传播力。这不仅是对自身电影产业的有力捍卫,也是吸取文化多样性、促进跨文化传播的有效途径。我国电影节展需要充分利用举办成果及影响力,主动对接“一带一路”倡议、中国文化... 从电影大国走向电影强国,需要大力提升我国电影节展的国际传播力。这不仅是对自身电影产业的有力捍卫,也是吸取文化多样性、促进跨文化传播的有效途径。我国电影节展需要充分利用举办成果及影响力,主动对接“一带一路”倡议、中国文化走出去等国家战略,围绕当代中国话语体系建设、影视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等重大问题进行再思考和再定位,掌握国际传播的规律,加强不同文明交流互鉴,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影强国 电影节展 国际传播 文化走出去
下载PDF
数字新闻学视域下国际新闻实践范式重构研究 被引量:1
16
作者 陈秋羽 《新闻研究导刊》 2024年第6期53-56,共4页
进入数字时代,数字新闻学成为一种新的媒介底层逻辑。在数字技术逐渐参与并改造新闻生产与分发的过程中,它所呈现的意义也从单纯的工具属性转向基础的驱动器作用。在数字技术的影响下,新闻的生产与消费变得更加多样化,新闻业培育出新的... 进入数字时代,数字新闻学成为一种新的媒介底层逻辑。在数字技术逐渐参与并改造新闻生产与分发的过程中,它所呈现的意义也从单纯的工具属性转向基础的驱动器作用。在数字技术的影响下,新闻的生产与消费变得更加多样化,新闻业培育出新的生产理念和实践模式,对数字新闻学的研究应运而生。国际新闻作为新闻业的一部分,同样面临数字技术带来的多元影响,这种影响使国际新闻传播的理念、方法、路径发生改变,推动了国际新闻实践范式的重构。文章深入研究数字新闻学视域下国际新闻实践范式的重构问题,认为在数字化转型过程中,国际新闻实践范式的重构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政治功能范式的重构,传统单边主义延续传统国际新闻报道的政治斗争性,新式多边主义代表全球政治新格局下的民主呼声,推动国际新闻报道新秩序的构建;二是数字智能范式的重构,数字化生产模式重构了国际新闻采写编发全流程,平台化发展聚合信息并链接资源,进一步提升了媒体的对外传播力;三是数字叙事范式的重构,形式上的可视化叙事有力捕捉受众的注意力并增强共情,文本上的深度化叙事回归新闻事实,展现出更为多元的国际世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新闻学 数字技术 数字媒体 国际新闻 实践范式
下载PDF
高校宣传的文化适应与文化传播:比较内地与香港地区高校的宣传实践
17
作者 余炯枚 《新闻研究导刊》 2024年第4期79-81,共3页
高校宣传是高等教育机构向社会展示自身形象和特色的重要方式,也是吸引和招收优秀学生的有效手段。随着全球化和信息化的发展,高校宣传面对不同文化背景的受众,需要进行文化适应和文化传播,以提高宣传的效果和影响力。文章以内地和香港... 高校宣传是高等教育机构向社会展示自身形象和特色的重要方式,也是吸引和招收优秀学生的有效手段。随着全球化和信息化的发展,高校宣传面对不同文化背景的受众,需要进行文化适应和文化传播,以提高宣传的效果和影响力。文章以内地和香港地区高校的宣传实践为研究案例,从文化适应和文化传播的角度分析两地高校宣传的特点、差异和影响因素。通过对比分析两地高校宣传的内容、形式、策略和效果,发现两地高校宣传存在以下差异:内地高校宣传更注重展示高校的历史、规模、声誉和成就,强调权威性和专业性,多以正式、客观、理性的语言风格,通过官方网站、微信公众号、招生手册等媒介进行宣传;香港地区高校宣传更注重展示高校的特色、优势、创新和多元化,强调开放性和互动性,多以轻松、主观、感性的语言风格,通过社交媒体、视频、海报等媒介进行宣传。深入研究发现,两地高校宣传的差异主要受两地的社会文化环境、教育体制、市场竞争、受众需求等因素影响。基于此,文章提出针对两地高校宣传的文化适应和文化传播建议,旨在助力两地高校提高宣传效果和影响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校宣传 文化适应 文化传播 内地和香港地区 特点 差异 影响因素
下载PDF
论数字化时代新闻传播学课程共情能力的培养
18
作者 徐蓉蓉 《新闻研究导刊》 2020年第19期48-49,共2页
数字化时代的新闻传播学课程在开辟新媒体与数字传播技能内容的同时,可能压缩文史哲等人文素养课程。本文认为,可以将学生共情能力的培养融入新闻传播学课程的教学当中,缓解新闻传播学专业课程与人文素养课程在课时上的紧张局面,有助于... 数字化时代的新闻传播学课程在开辟新媒体与数字传播技能内容的同时,可能压缩文史哲等人文素养课程。本文认为,可以将学生共情能力的培养融入新闻传播学课程的教学当中,缓解新闻传播学专业课程与人文素养课程在课时上的紧张局面,有助于实现数字化全媒体时代新闻人才培养的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化时代 新闻传播学 课程教学 共情能力
下载PDF
延展认知传播学中的人工智能新闻体:角色扮演、关系互在与叙事挑战 被引量:1
19
作者 林克勤 张金珠 隆倩倩 《传媒观察》 CSSCI 2024年第5期80-90,共11页
认知传播学以现象学、体验哲学及认知科学前沿成果为理论渊薮,凸显了心智的具身性和人脑对外在信息的加工施加于传播诸要素的影响。人工智能与数据技术的迭代升级把心智的离身作为了一种大胆的设想并付诸实施,由此产生的延展认知传播学... 认知传播学以现象学、体验哲学及认知科学前沿成果为理论渊薮,凸显了心智的具身性和人脑对外在信息的加工施加于传播诸要素的影响。人工智能与数据技术的迭代升级把心智的离身作为了一种大胆的设想并付诸实施,由此产生的延展认知传播学揭示了一个非人类认知域的存在。本文提出了人工智能新闻体具有拟主体性以及人类主体和机器主体的复合意向性;强调了以人工智能新闻体为代表的云端技术对国家安全认知阈限的突破;探讨了未来新闻传播活动在人机混合信息技术环境下表现出的“具离化”身体新特性;分析了人工智能新闻体对人类叙事产生的挑战与重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认知域 拟主体性 云边疆 离身 人工智能新闻体
原文传递
重塑传播研究的知识边界——美国《传播学刊》专刊“领域的躁动”的思想史解读 被引量:13
20
作者 王金礼 秦艺丹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8期47-53,共7页
传播研究的学科建制化过程伴随着深刻的正当性焦虑,《传播学刊》专刊"领域的躁动"的实质是一次应对焦虑的反思性实践活动。通过对传播研究知识对象、知识目标与研究方法的大规模讨论,淡化行为主义研究正统、突显批判性,"... 传播研究的学科建制化过程伴随着深刻的正当性焦虑,《传播学刊》专刊"领域的躁动"的实质是一次应对焦虑的反思性实践活动。通过对传播研究知识对象、知识目标与研究方法的大规模讨论,淡化行为主义研究正统、突显批判性,"躁动"确认了传播研究知识边界的扩张,并成为传播研究持续性的正当性与知识认同反思的起点。本文以"领域的躁动"为细读对象,试图探究其问题语境、核心关怀与思想史后果,以实现对传播研究发展理路的历史理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播研究 贝雷尔森“鬼魂” “领域的躁动” 批判折衷主义 反思性实践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