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87篇文章
< 1 2 3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四川大学中国藏学研究所大事记(2000-2018)
1
作者 赵靖 《中国藏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A01期44-49,共6页
2000年12月由教育部授牌成立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四川大学中国藏学研究所。2001年2月28日召开在川藏学家座谈会,探讨本所'十五'科研规划重大项目问题。2001年10月经教育部社政司审核批准,四川大学中国藏学研究... 2000年12月由教育部授牌成立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四川大学中国藏学研究所。2001年2月28日召开在川藏学家座谈会,探讨本所'十五'科研规划重大项目问题。2001年10月经教育部社政司审核批准,四川大学中国藏学研究所学术委员会正式成立,并通过了学术委员会章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大学中国藏学研究所 学术研讨会 四川省 主持人 藏学家 项目立项 成都市 西藏西部 社会科学研究 哲学社会科学 教育部 藏学研究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
原文传递
嘉绒藏族“猪膘肉共餐”调查及研究——以四川省甘孜州丹巴县磨子沟村为例
2
作者 李旻 李锦 《西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95-202,共8页
通过在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丹巴县磨子沟村的实地调查,对当地嘉绒藏族流行的“猪膘肉共餐”现象进行了研究,认为这种“共餐”可分为“家屋共餐”“家屋交际共餐”“村落社区共餐”三类,其社会功能或意义又可分为“日常生活型”“社会... 通过在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丹巴县磨子沟村的实地调查,对当地嘉绒藏族流行的“猪膘肉共餐”现象进行了研究,认为这种“共餐”可分为“家屋共餐”“家屋交际共餐”“村落社区共餐”三类,其社会功能或意义又可分为“日常生活型”“社会交际型”和“村社自治型”。既体现了嘉绒藏族社会以“家屋”为特征的文化传统,同时促进了当地社会网络的关联和不同人群的聚合,推动了更为广泛的族群认同和文化认同,是民族地区构建和谐社会、促进民族团结和进步不可或缺的社会因素或条件,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社会主义现代文明建设中具有积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嘉绒藏族 家屋 共餐 猪膘肉
下载PDF
中国边疆学建设的学术困境与解困路径——基于全球史观的研究
3
作者 杨明洪 《云南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80-93,共14页
伴随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各项事业的推进,尤其是出于维护和增进国家边疆利益的需要,边疆学研究越来越受到学界重视,中国边疆学进入新一轮建设热潮,但其构建却在逻辑上遇到一些问题,尤其是将边疆学约束在“中国”和“历史”范围内,以及“... 伴随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各项事业的推进,尤其是出于维护和增进国家边疆利益的需要,边疆学研究越来越受到学界重视,中国边疆学进入新一轮建设热潮,但其构建却在逻辑上遇到一些问题,尤其是将边疆学约束在“中国”和“历史”范围内,以及“学科殖民”和“边疆”概念理解等问题给边疆学构建造成了困境。突破这些困境,便能够开启边疆学建构更广阔的道路。未来边疆学建设的路径,一是促进边疆学学科建设逻辑的清晰化,第一重逻辑是将中国边疆置于世界体系,实现中国边疆研究从个性走向共性,第二重逻辑是从边疆学的普遍性返回到中国边疆学的特殊性;二是寻求方法论的适位性,包括以世界作为方法和走进边疆学具象化构建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边疆学 学术困境 全球史观
下载PDF
西藏艺术研究执着的追梦人--访四川大学知名藏族学者熊文彬教授
4
作者 贡布多加 索朗旺杰 熊文彬 《西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1-7,共7页
熊文彬先生系四川大学中国藏学研究所、考古文博学院教授。他长期从事西藏历史、艺术研究和教学工作,是西藏艺术研究领域执着的追梦人。作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其成果多次获得了国家级、省部级奖项,在藏学界具有较高的学术影... 熊文彬先生系四川大学中国藏学研究所、考古文博学院教授。他长期从事西藏历史、艺术研究和教学工作,是西藏艺术研究领域执着的追梦人。作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其成果多次获得了国家级、省部级奖项,在藏学界具有较高的学术影响。先后出版《中世纪藏传佛教艺术——江孜白居寺壁画研究》《元代藏汉艺术交流》《藏传佛教艺术发展史》《龙椅与法座:明代汉藏艺术交流史》《西藏通史·明代卷》《早期汉藏艺术》和《十二世达赖喇嘛传》等专著和译著,发表学术论文、译文百余篇。文章围绕熊文彬先生的学术经历,结合他在西藏艺术特别是西藏美术考古等领域所取得的骄人成就、学术影响及其学术观点等方面对其进行了学术专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熊文彬 西藏艺术 美术考古 西藏历史
下载PDF
国内藏学界寄语中国藏学研究中心成立20周年 被引量:2
5
作者 强俄巴.次央 巴桑旺堆 +21 位作者 许广智 克珠群佩 陈立明 喜饶尼玛 周润年 张晓明 江嘎 杨恩洪 扎洛 王仁湘 周伟洲 任新建 霍巍 万果 蒲文成 何峰 桑杰 角巴东主 洲塔 道吉任钦 华侃 王晓松 《中国藏学》 CSSCI 2006年第2期21-33,共13页
中国藏学研究中心成立20周年是国内藏学界的一件大事,受到国内藏学界的广泛关注,不少学者有许多感言,本刊特刊发其中的一部分,以示向中国藏学研究中心的祝贺!同时向一直关心、支持中国藏学研究中心以及《中国藏学》杂志的藏学家们表示... 中国藏学研究中心成立20周年是国内藏学界的一件大事,受到国内藏学界的广泛关注,不少学者有许多感言,本刊特刊发其中的一部分,以示向中国藏学研究中心的祝贺!同时向一直关心、支持中国藏学研究中心以及《中国藏学》杂志的藏学家们表示衷心的感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研究中心 藏学家 中国 国内
下载PDF
一般边疆学中的中国陆疆主次边疆带溯源探究——以甲骨文造字和“禹贡”及藏羌彝走廊拓展研究为例 被引量:9
6
作者 孙勇 孙昭亮 《西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20年第3期109-121,共13页
中国是与周边相接相望最多的国家之一,这种由历史形成的状况对疆域盈缩有着长远的影响。“溯源以远”看大国边疆现象,在中国的历时性中有着丰富的内容,从古汉字的造字到《禹贡》的九州划分及其“五服治”与边疆理念的关系,在学术上有可... 中国是与周边相接相望最多的国家之一,这种由历史形成的状况对疆域盈缩有着长远的影响。“溯源以远”看大国边疆现象,在中国的历时性中有着丰富的内容,从古汉字的造字到《禹贡》的九州划分及其“五服治”与边疆理念的关系,在学术上有可挖掘之处。“五服治”观念对应着古往今来中国陆地疆域的形成,体现了资源分布与生产方式综合而成的政治地理圈层结构意识,这是中国陆疆存在“边疆带”认识的一个思想资源。今天中国沿边省区形成了中国陆疆以行政区划链接起来的主边疆带,同时还存在着不在边疆省区的行政区划上,却具有政治、经济、文化同质同构的内陆次边疆带。这是在对中国陆疆边疆治理之中,须一并考量的一大问题。始于费孝通论述的“藏羌彝走廊研究”命题的提出以及走向深入,为研究“主、次边疆带”提供了一个典型的样本案例,也有利于展开对“建构与实在”边疆此类问题的研究,并找到具有哲思性质的学理分析门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禹贡五服 圈层结构 主次边疆带 藏羌彝走廊 边疆治理
下载PDF
西南边疆在明清史研究中的地位——美国现代学术视野下的中国西南边疆史研究 被引量:3
7
作者 邹立波 李沛容 《思想战线》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149-156,共8页
20世纪90年代是美国学界研究中国明清时期西南边疆史的分水岭。受西方人类学界对中国西南少数民族研究,及西方中国学研究"边疆"范式的激发和推动,西南边疆史研究日益演变为美国学界中国史研究中不容忽视的重要领域,涌现出一... 20世纪90年代是美国学界研究中国明清时期西南边疆史的分水岭。受西方人类学界对中国西南少数民族研究,及西方中国学研究"边疆"范式的激发和推动,西南边疆史研究日益演变为美国学界中国史研究中不容忽视的重要领域,涌现出一批颇具学术影响力的著作。基于反思与批判以往"汉族中心观"和"汉化"研究范式的共同学术目标,美国学界强调边疆的地方性视野,并引入早期殖民帝国、族群认同等概念和理论,对晚期中华帝国与边疆复杂关系的研究颇富创见和启发的同时,又将两者置于另一类二元对立的框架内。但是西南边疆史研究,无疑能够对国内外学术界重新理解和修正晚期中华帝国历史及其与边疆的关系有所帮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西南边疆史 美国 明清史
下载PDF
昌都卡若:西藏史前社会研究的新起点--纪念昌都卡若遗址科学考古发掘30周年 被引量:7
8
作者 霍巍 《中国藏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20-29,共10页
西藏昌都卡若新石器时代遗址的考古发掘迄今已经30多年,该遗址的发掘揭开了西藏高原早期人类活动的神秘面纱,成为西藏史前社会研究的一个新起点。文章系统回顾和总结了卡若遗址发掘及其科学研究的学术意义,并对其中若干重大问题的研究... 西藏昌都卡若新石器时代遗址的考古发掘迄今已经30多年,该遗址的发掘揭开了西藏高原早期人类活动的神秘面纱,成为西藏史前社会研究的一个新起点。文章系统回顾和总结了卡若遗址发掘及其科学研究的学术意义,并对其中若干重大问题的研究状况及其学术进展情况进行了评述,展望了未来的研究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昌都卡若 西藏史前研究 西藏考古
下载PDF
西北民族大学图书馆藏敦煌藏文文献叙录 被引量:4
9
作者 张延清 李毛吉 《西藏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2年第2期121-123,共3页
藏经洞出土古藏文佛教文献中,为数最多者要数《十万般若波罗蜜多经》和《大乘无量寿宗要经》。西北民族大学图书馆收藏有三件藏经洞出土《大乘无量寿宗要经》经本。此三件经卷纸张均为麻纸,卷轴装,均首尾完整,且有抄、校经题记;这些抄... 藏经洞出土古藏文佛教文献中,为数最多者要数《十万般若波罗蜜多经》和《大乘无量寿宗要经》。西北民族大学图书馆收藏有三件藏经洞出土《大乘无量寿宗要经》经本。此三件经卷纸张均为麻纸,卷轴装,均首尾完整,且有抄、校经题记;这些抄经生和校经师所制佛经在国外如法国国家图书馆以及国内多家收藏单位均有收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北民族大学 敦煌 佛教文献
下载PDF
清朝大一统格局下西藏地方配合中央用兵瞻对班滚史事考——以满、汉文档案为中心
10
作者 石硕 刘锡钺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53-160,共8页
自元朝以来,西藏一直处于历代中央政权的管辖之下。清前期多民族统一国家的大一统格局建立后,乾隆九年(1744),瞻对“夹坝”在川藏道上抢劫清朝汛兵的行为损害了清中央与西藏地方的共同利益。下瞻对土司班滚的抗拒态度使清朝下定决心用兵... 自元朝以来,西藏一直处于历代中央政权的管辖之下。清前期多民族统一国家的大一统格局建立后,乾隆九年(1744),瞻对“夹坝”在川藏道上抢劫清朝汛兵的行为损害了清中央与西藏地方的共同利益。下瞻对土司班滚的抗拒态度使清朝下定决心用兵,西藏地方亦派出由江卡第巴冷宗鼐率领的一千余名藏兵配合作战,并在乾隆十年(1745)下半年的战事中作出了一定的贡献。虽然后来发生了藏兵私自返回事件,但西藏地方配合用兵的事实体现了重要的历史意义,既彰显了西藏地方对清中央的认同,巩固了清朝多民族统一国家的大一统格局,还在一定程度上加快了藏族等各民族融入中华民族的历史进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中央 西藏地方政府 瞻对 大一统
下载PDF
关于西藏早期文化史几个问题的思考
11
作者 霍巍 《西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1-20,共10页
西藏早期文明的诞生,与早期文化史之间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要理解今天的西藏文化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之间的关系,首先就必须对西藏早期文化史有正确的认识,树立科学的观念。西藏早期文化史均是在文字诞生以前的历史,始于旧石器时代的... 西藏早期文明的诞生,与早期文化史之间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要理解今天的西藏文化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之间的关系,首先就必须对西藏早期文化史有正确的认识,树立科学的观念。西藏早期文化史均是在文字诞生以前的历史,始于旧石器时代的人类文化,是西藏早期文化史的起始点,而其下限,则限定于公元7世纪吐蕃政权建立之前。首先要对西藏文化史的概念设定及其理解与阐释,在具体的研究方法上,既要运用科学发掘和调查所获有关与西藏人类早期活动有关的、尽可能丰富、全面的考古资料作为核心史料和叙事基础,同时也要充分从西藏古史传说和记载当中吸取王国维先生所言的“历史的素地”,与考古材料相互比较,从中得出合理的阐释。西藏文化史上若干重大问题包括人类拓殖高原、早期农业的诞生以及早期文明诞生的历程及其特点,都是研究的重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藏早期文明 文化史 西藏史前考古
下载PDF
中国边疆研究学术共同体巡检述略 被引量:7
12
作者 孙勇 孙昭亮 《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54-64,共11页
学术共同体是近代由西方学者提出的一个概念,旨在探讨科学研究者们为何成为学术群体,以及如何建构出跨学院的学术群体,最终推动某学科的建设。知识成体系地产生的实践证明,这既是一个客观存在的文化现象,也是一个由主观愿望形成学科构... 学术共同体是近代由西方学者提出的一个概念,旨在探讨科学研究者们为何成为学术群体,以及如何建构出跨学院的学术群体,最终推动某学科的建设。知识成体系地产生的实践证明,这既是一个客观存在的文化现象,也是一个由主观愿望形成学科构建的缘由。中国在百年来的三次边疆研究高潮之中,都出现了学术研究群体的现象,尤其是近年来中国学界在边疆研究之中逐渐产生了若干学术共同体。从其学术成果和所倡导的学科依托上可以看出,各个学术共同体具有其内部相同或相近的学术视角与研究方法。重视学术共同体的建设,对于边疆研究乃至边疆学的建构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边疆研究 学术共同体 学术传承 研究范式
原文传递
中国国家图书馆藏宣德六年(1431)多语种二十一度母版画的经典来源
13
作者 熊文彬 《美术大观》 2024年第4期30-35,共6页
国内现存宋以来二十一度母题材大量的艺术遗存,然而其经典依据语焉不详。中国国家图书馆珍藏的宣德六年(1431)的二十一度母版画,是已知具有确切年代而又保存最为完整的多语种版画插图之一。本文在梳理早期二十一度母主要经典的基础上,... 国内现存宋以来二十一度母题材大量的艺术遗存,然而其经典依据语焉不详。中国国家图书馆珍藏的宣德六年(1431)的二十一度母版画,是已知具有确切年代而又保存最为完整的多语种版画插图之一。本文在梳理早期二十一度母主要经典的基础上,将每幅版画与日护和阿底峡这两个藏传佛教中最流行的代表性经典的相关记载进行比较。结果表明,宣德六年的二十一度母版画应按日护传统经典的记载创作而成,其中多面多臂和怒相的造型特点是区别这两个传统度母造型的主要特征之一,从而为二十一度母艺术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十一度母 版画插图 经典依据
下载PDF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治边稳藏——以学科交叉研究为平台的共同富裕指向 被引量:1
14
作者 孙勇 孙昭亮 朱明杰 《西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41-152,共12页
党的二十大再次强调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华文明在几千年的历史中,通过文字文本蕴涵的许多理念,体现了大一统的思想基础,在实践中经过三个叠合,形成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核心要素。近现代,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历经考验,愈加巩固。习... 党的二十大再次强调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华文明在几千年的历史中,通过文字文本蕴涵的许多理念,体现了大一统的思想基础,在实践中经过三个叠合,形成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核心要素。近现代,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历经考验,愈加巩固。习近平治国理政重要思想指明了新时代中国国家治理走向现代化的方向,其中所包含的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治国治边、治边稳藏、消除贫困、实现共同富裕等重要内容,阐明了我国西部涉藏地区面对两个大局需要牢牢把握的原则和进路,是在边疆做好意识形态以及各项工作的根本遵循。包括西藏和涉藏州县在内的各个地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须通过五个方面达成共识,在中国式现代化的进程中,实现共同富裕,最终与全国各族人民一道实现宏伟的奋斗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民族历史 民族共同体 三个叠合 治边稳藏 共同富裕
下载PDF
康藏史研究综述 被引量:8
15
作者 石硕 邹立波 《西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1年第4期67-72,共6页
作为藏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康藏史研究近年来已日益受到国内外学术界的普遍重视。无论是研究广度还是深度上均有较大拓展和深入。在多学科交叉研究的影响下,研究方法与视角也日趋多元、新颖。文章在此学术背景下,回顾与检讨以往康藏... 作为藏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康藏史研究近年来已日益受到国内外学术界的普遍重视。无论是研究广度还是深度上均有较大拓展和深入。在多学科交叉研究的影响下,研究方法与视角也日趋多元、新颖。文章在此学术背景下,回顾与检讨以往康藏史研究的收获与不足,梳理康藏史研究的脉络与主体趋向,为今后相关研究提供一定的借鉴与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康藏史 研究 综述
下载PDF
藏彝走廊地区藏缅语民族起源问题研究评述 被引量:23
16
作者 石硕 《思想战线》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15-19,共5页
有关藏彝走廊地区藏缅语民族的起源目前学术界主要有三种观点:氐羌南下说、土著起源说、夷系民族说,几种观点都存在着一些缺环与问题。由于文献资料相对匮乏,对藏缅语民族起源问题的研究今后应转向更加注重考古材料与文献的结合,注重对... 有关藏彝走廊地区藏缅语民族的起源目前学术界主要有三种观点:氐羌南下说、土著起源说、夷系民族说,几种观点都存在着一些缺环与问题。由于文献资料相对匮乏,对藏缅语民族起源问题的研究今后应转向更加注重考古材料与文献的结合,注重对藏彝走廊地区藏缅语各民族史诗、传说及相关的文化痕迹的发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藏彝走廊 藏缅语民族 起源 古羌人 南下
下载PDF
西藏西部早期文明的考古学探索 被引量:15
17
作者 霍巍 《西藏研究》 CSSCI 2005年第1期43-50,共8页
文章通过近年来西藏西部地区新发现的"前佛教时期"考古资料,回顾了在对西藏西部早期文明探索若干问题上的研究历史与现状,并通过对这批新发现的考古材料的分析,联系敦煌古藏文写卷中所涉及到的关于西藏远古历史上"恰&qu... 文章通过近年来西藏西部地区新发现的"前佛教时期"考古资料,回顾了在对西藏西部早期文明探索若干问题上的研究历史与现状,并通过对这批新发现的考古材料的分析,联系敦煌古藏文写卷中所涉及到的关于西藏远古历史上"恰"、"穆"氏族以及古老象雄文明等问题,指出其中可能存在的某些联系和今后的研究方向,对新出考古材料的时空关系及其学术价值也作了扼要的介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早期文明 考古学 新发现 西藏 考古资料 氏族 远古 联系 西部 历史
下载PDF
关于“康巴学”概念的提出及相关问题——兼论康巴文化的特点、内涵与研究价值 被引量:20
18
作者 石硕 《西藏研究》 CSSCI 2006年第3期91-96,共6页
文章对近年学术界提出的“康巴学”这一新的学术概念所涉及的相关问题进行了讨论。对康区独特的自然与人文特点作了分析讨论,认为“康巴学”的提出有深刻的学术与现实背景,是藏学研究不断深入并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它既是以康巴独特... 文章对近年学术界提出的“康巴学”这一新的学术概念所涉及的相关问题进行了讨论。对康区独特的自然与人文特点作了分析讨论,认为“康巴学”的提出有深刻的学术与现实背景,是藏学研究不断深入并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它既是以康巴独特的地理环境与地域文化为依据和基础,也反映了人们对康巴研究价值的认同度的提高及当前康巴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现实需要。文章认为,“康巴学”的提出富于启示性和建设性,它不但不会削弱藏学,反而会丰富和扩展藏学研究的领域与层次。故有关“康巴学”概念及相关问题,值得学术界进一步开展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康巴学” 康巴文化 康区
下载PDF
从西方文献看19世纪下半叶中国内地会在康区的活动及与康藏社会的互动 被引量:9
19
作者 赵艾东 《西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0年第2期96-103,共8页
中国内地会(China Inland Mission)是19世纪下半叶进入康区的基督新教差会。因相关汉文记载和档案等文献匮乏,长期以来学界对内地会在康区活动的了解仅为梗概,有很多空白点。文章主要依据内地会在华传教史、相关传教士所撰论著和日记等... 中国内地会(China Inland Mission)是19世纪下半叶进入康区的基督新教差会。因相关汉文记载和档案等文献匮乏,长期以来学界对内地会在康区活动的了解仅为梗概,有很多空白点。文章主要依据内地会在华传教史、相关传教士所撰论著和日记等英文资料,力图展现19世纪下半叶内地会在康区活动的具体情况及与康藏社会的互动,认为在康区官僧排斥西人进入康区的时代背景下,内地会传教士与康区社会之间仍有许多友好互动情形,这为深入认识近代外国人在康区的活动与中西文化交流、历史上康藏文化的兼容性等特点提供了新的视角和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内地会 康区 打箭炉 巴塘 传教士
下载PDF
关于卫藏地区几处佛教石窟遗址的调查与研究 被引量:4
20
作者 霍巍 《西藏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52-60,共9页
关键词 西藏 乃甲切木石窟 洛村石窟 拉日石窟 卫藏地区 佛教 石窟遗址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